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天人合一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1
【关键词】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 象征性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特征。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原始陶器、战国秦汉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式家具等,都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作品。
一、“天人合一”设计思想之源流及演变
设计古已有之。关于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思考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具有不同的方向。王家树先生根据工艺美术自身本质特征把工艺美术发展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把隋唐以后工艺领域称作“天人合一”时期。中国古代对自然,即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简而言之,是从对自然的崇拜、神化到主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
(一)对自然的崇拜
“天人合一” 的思想起源于农业生产。①李泽厚先生认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决定了这一观念形成,并不断发展。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昼夜交替。人从大自然中看到难以解释的伟大力量,深感自身的渺小并且感激自然的恩赐。例如,在史前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二)儒家自然的人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是将自然人化。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肯定了人的价值,并把“天人合一”思想看成儒家思想的中心。②《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其中包括设计要适应自然材料的性能特点等。
(三)道家自然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与儒家的自然的人化相比,则主张人的自然化。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思想是以效法自然、无为作为其思想核心。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强调了对自然的崇敬。
二、 “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象征性特点
“天人合一”思想以彼此同化的形式表现,就必须借助象征,从而形成上层社会,其表现是以帝王的祭服、礼服等来象征天的特点。一方面是天子、诸侯的形象尽量与天道相应;另一方面是祭天器物尽可能表现出天“尚质”的本性。
明代皇帝服装的“礼服”继承传统样式。“常服”用“乌纱折上巾”和“龙袍”,“乌纱折上斤”的圆领高领后双角向上竖起,袍为黄色绫罗制作,盘领窄袖,襟间绣团龙纹,袖绣翟纹,裙左右绣十二章纹。
从另一方面看,“天人合一”还表现为朴素的形式,原因是天的本性是“尚质”。质就是质朴无华,保持本性不加装饰。《礼记・效特性》“郊之祭也,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像天地之性也。”敬畏天神,并使自己与天相暗暗吻合,祭天的器物和祭品的朴实与天子的天之服的精美暗暗相合。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体现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是具体的。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产品,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物化载体。在中国古代工艺品设计中,工匠们将自然物质的性质与人的思想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大自然赋予了原材料自然物性。
比如屏风,古时建筑物内部的一种家具,具有古朴雅致的情趣。屏风经过发展,从宫廷普及到民间。屏风起到分隔、美化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浑然一体,呈现出一种和谐,是天工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产物。又如,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砚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砚是古人书案上不可缺少之文具。自然是设计的“巧思”之源,探究中国砚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研磨器,研的材料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也有不同。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浓缩了文化、经济乃至审美意识的信息。
四、“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设计中的发展
绿色设计、生态设计是“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的拓展。对于具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而言,过度的工业化会给城市带来很多压力。在笔者看来,“设计”作为连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桥梁,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理想的社会环境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在现代和未来将走向民众,它必将与人类生活紧密结合。
结语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思想主张的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是富有东方特色的设计文化,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今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②赵克理.顺天造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54.
参考文献: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2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汽车消费 消费心理与行为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到和谐社会的理念,都体现着对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要求,究其根源我们可以发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有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系统而深刻的理解,它在各个历史阶段各个领域都对人们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这种思想对于如今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形成与发展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何谓“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浅显的理解则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李约瑟说:“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和谐,并将此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用中国古人的话简而言之则是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从深层意义来看,其思想更是有着包涵价值观和认识论的哲学意义。它是一种生态价值观,自然是真是善是美,是人类精神的归依。从认识方式来看,系统思维和意向思维是主要的特征,认为主客体不分离,自然是相依相生的系统整体,人与认识世界的符号体系的关系是相统一的,浑然天成的。
二、“天人合一”思想和消费心理与行为
文化影响着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其中“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也使他们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购买方式,其思想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对于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已不仅仅停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上,而更重要的是从认识方法和生态价值观层面来深入理解。
首先,“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表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上为注重自然与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思想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这种传统思想文化反映在消费过程中则是注重自然与和谐。在消费过程中,人们一般讲求自然,不标新立异,偏好于大众化的产品,因为这样才会显得和谐而不突出。在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下以及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消费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但在整体上,消费特征还是有着明显的社会取向。
其次,“天人合一”的意向思维使得中国消费者更注重物的内在精神价值。古人通过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了人与符号体系之间的关系,“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推而广之也可指事物的表象,言指的是语言、言辞,从广义上来说,更是指世界的符号体系。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意的重要性,即深层的领悟和精神体会,而言、象只是工具,用来获得意的工具。《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道”轻“器”与重“意”轻“言”是同样重要的,这种意向思维认识方式的结果使得人们更注重“意”,反映在消费观念上则是注重物的内在精神价值。人们所购买的商品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我的表达,达到物我同一的理想状态,因此,人们就倾向于选择更具有深层含义的商品。
最后,“天人合一”认识方式中的意向思维特征还表现在消费过程中的非理性和直觉主义。前文已提到过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意向思维都暗含着一种意会、顿悟的境界,这种认识方式体现了对事物认识上的非理性和直觉主义。中国人购物时首先讲的是整体感觉,然后再对有总体良好印象的产品寻找性能上的相应依据,看这个印象是否正确, 很少对商品进行细致的或理智的分析。也就是说, 中国人购物时常常采用的是大体的和直觉的判断方法,而不像西方消费者购物时习惯于先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 逐一地分析产品的各项功能的好坏, 然后对这些功能进行综合的分析以得出总体的印象。
三、“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汽车消费行为
汽车消费作为近几年中国消费者的一个热点,呈现了各种各样的较为独特的中国汽车消费特点,因此,这里将着重探讨“天人合一”思想下的一些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特征对于国内汽车消费的影响。
第一,注重自然和谐使中国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造型相对保守中庸的车型。整体造型和谐统一,不夸张,不突兀的汽车外观是这种和谐自然思想在物品上的一个外在表现,因此也较为符合大多数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例如在近几年上市汽车中,丰田凯美瑞成为了长时间以来一直热销的车型,并且成为了丰田旗下的品牌车型。凯美瑞的成功自然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包括本身优秀的品质、成功的营销、深厚的品牌基础等等,但是,其中有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汽车造型中所蕴含的一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凯美瑞在整体外形上显得波澜不惊,整体上和谐自然不夸张但,投合了一向较为保守的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因此,在这种注重自然和谐的观念影响下,人们对于汽车造型也倾向于选择保守中庸的。
第二,对于物的内在精神价值的注重使中国消费者更追求汽车背后所体现的生活方式。相对于作为代步工具的实用功能,汽车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更具有深厚的意义。这种汽车背后所蕴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便是“天人合一”思想中“意”的体现,是更为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关键点。以城市SUV为例,它是越野车的一个分支,在国外则没有城市SUV的叫法,它是在市场细分的背景下产生的即适合城市行走又适合越野休闲的一种车型,在国内,我们在城市高架道路上到处可见城市SUV的身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的是城市行走的功能。在油价上涨的今天,城市SUV在中国的销售依然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因此,中国消费者对于城市SUV的热衷不仅仅是它实用的越野功能上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车型背后所象征的一种越野文化和向往自然放松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城市SUV可以不用真正意义上的越野,而是能够显示出其内在的精神价值上的越野即可,正如“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内在精神价值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这和天人合一的意向思维是一致的。
第三,消费过程中的非理性和直觉主义使中国消费购买过程中更加关注汽车的品牌。中国消费者这种感性的、直觉性的消费心理,使得他们在购车过程中有对产品整体形象认知的需求,在无需理性的考量汽车的各个细节、具体性能等便能对产品有个总体上的把握。而这种对于产品整体形象的传达正是品牌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功能,品牌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上概括了其产品的理念、品质、定位等,因此这正好符合了中国消费者在购车时对于产品整体的感性认知的需要。J.D.Power亚太公司公布的2007年中国汽车销售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中指出,60%的消费者购车时会考虑品牌,对汽车品牌的认知度,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消费者选车、购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中国人在购车时较为看重品牌,在了解品牌的基础上对产品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对汽车的性能规格等各个参数进行比较。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观和认识方式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得出了中国消费者购物心理上注重和谐、注重物的内在精神价值的特点以及消费过程中的非理性和直觉主义的特征,而对汽车消费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影响:一是对于汽车造型则更偏好于整体和谐统一的形态;二是汽车消费更注重对车的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三是中国汽车消费者更看重品牌。
参考文献:
[1]赵载光:天人合一的文化智慧[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
[2]三大因素影响购车行为 消费者购车时看重品牌[EB/OL].省略/show.aspxid=1230&cid=88 2007年9月24日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4]王曼白玉苓王智勇:消费者行为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5]徐萍:消费者心理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6]权立枝吴晓东: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0
[7]陈宪: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分析-从儒家文化影响的角度[J].营销理论2007.01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3
关键词:天人合一;传统文;服装
中图分类号:TS94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2-02
一、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
自从人类有历史以来,共形成了四个文化体系,一是中国文化,二是印度文化,三是从古代希伯来起经过古代埃及、巴比伦以至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闪族文化,四是肇端于古代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这四个文化体系又可以划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前三者属于东方文化, 第四个属于西方文化。东西两大文化体系的区别, 随处可见。它既表现在物质文化上, 也表现在精神文化上。究其本质,两大文化体系的根本区别来源于思维模式的不同。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 注重整体概念, 普遍联系,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无论是儒家哲学,还是道家哲学,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钱穆先生晚年曾以天启之感,澈悟“天人合一”“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与核心所在,作为全民族共有的思想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而且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美学和艺术。它渗透到审美和艺术领域之中,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华夏艺术精神的形成。“天人合一”的思想源于易学中的“阴阳五行”观念,“它贯穿于中国文化从诞生至今的整个发展过程,是中国审美文化之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释义,但大体上可归结为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当“天人合一”的思想与造物活动联系在一起时,“天”就着重指的是自然之天,代表的是大自然和存在于其中的万事万物。人们在造物活动中效法天地之道,遵照自然运行的法则来创物、造物,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服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大宇宙生命模式,它强调天、地、人、万物都处于同一个生命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西方传统文化强调“天人相分”、主客二分。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总是把自然作为客体、作为与人之精神相对立的对象来看待来思考。人总是充当认识主体站在自然、世界之外去观察它,去研究它,倾向于对客体之真的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则不同,它是以素朴的有机系统观来看待宇宙,认为自然与人本为一体,二者不可须臾分离。它强调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也并非外在于自然的主体,人与天之间相通无碍,彼此交融。它不是把重点放在对自然客体的研究上,而是更倾向于体验自然与人契合无间的一种精神状态。“整体意识”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美学的始终,因此,古人在审美上,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个体局部和细节上,而是尽力保持“整体的和谐”。表现在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比如象征性的色彩、集中简洁的构图和不重写实重传神的艺术美学理念。另外,传统的服装行为规范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服装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翻阅中国历代传统服装不难发现,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比如中国的春秋时期的深衣和汉代的袍,都强调对人体的遮盖。
中国的服装造型深受传统的东方文化的影响, 不注重三维空间的立体塑造,而注重服装象征性和寓意性的表达。中国传统的服装造型上往往体现出儒家风范,优雅、大方、中庸、天人合一的特点,常用下垂的线条,多为宽衣大袖的造型,使人体显得修长、别致、自然。从结构特征看,中国传统服装采用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衣片平直,没有省道,领型多为交领或立领,上下装、肩与袖、前片与后片没有接缝地连在一起,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比如清代的旗袍,清代妇女的袍褂形式繁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八旗女子日常所穿的长袍,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的鼻祖。清朝后期,满族女子的旗袍,外轮廓呈长方形,衣服上下不去腰身,宽大平直,造型线条硬朗,下长只足。清代旗袍继续沿用直线裁剪方式。采用后衣身相连,衣身、衣袖相连等整体感很强的裁剪方式,只在前后中心拼缝。服装的整体造型肩袖平直,不收腰身。
三、“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中的体现
对于现代服装来讲,服装的造型分为外造型和内造型,外造型主要是指服装的外轮廓剪影,可归纳成A、H、X、Y四个基本型;内造型指服装内部的款式,包括结构线、领型、袖型以及零部件等。中国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思想在服装中常表现为,服装的总体外造型趋向H型、X形,上装纤长、窄小,下装宽松;内造型表现为多无明显的收腰痕迹,胸、腰、臀的“围差”不作设计重点,注重穿着状态设计,旨在通过双肩的支撑,依附于人体变化产生悬垂或堆积效果。这与中国传统服装在造型上的特点不谋而合,中国传统服装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在服装结构上采取平面裁剪的方法,人体与衣料之间的空隙较大,显得宽松,具有一种自然、飘逸的效果。比如“例外”、“天意”品牌的服装,其造型以H型和X型为主,总体相对宽松,没有过多的装饰线,给人个性潇洒的视觉感觉。再比如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其是以和服的感觉和服装空间交织为基础,在设计中,顺着身体的曲线而设计,但并不是在模特身上创造“第二层皮肤”。他在造型上力求摆脱以往的形式,采用非构筑式结构,在身体和衣服之间留空间。
面料是表现服装的载体,选择适当的面料并通过挖掘面料自身的材质美和肌理美,用来传达服装个性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在面料的选择上,以棉、麻、丝、毛这几大纯天然质地面料,也是中华服饰的主要用料为主导,因为取材的天然性,衣服呈现出自然的肌理感;同时,每一季品牌也会尝试一些新型设计面料来丰富产品,比如表面做各种特殊效果处理的面料,以满足消费者对新异的追求。比如品牌“天意”使用的面料――莨绸,至少拥有500年历史的莨绸也名“香云纱”。它的正面是黑色,泛出幽幽光泽,质如黑陶,反面是棕色,有着不规则的龟裂肌理,像商周甲骨残片。莨绸的制作过程长达半年,前后经过浸染35次薯莨汁,过河泥、摊雾等工序,最后需放置3至6个月之后水洗才可以卷绸入库,这些使得莨绸成为丝绸里价格最昂贵的一种。莨绸的制作没有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全过程均为人工,并采用纯天然的原料。整个过程充满了原始创作的灵气和传统文化传承的厚重,正因为此,莨绸当选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服装设计中,色彩的搭配组合形式直接关系到服装整体风格的塑造。中国民族传统的日常着装色彩一直比较节制,没有过于鲜亮的色彩,这与中华民族不事张扬的个性有关。“例外”在色彩处理上,特别渲染“素”的意味。比如“例外”产品以各种层次的白为主,如本白、米白以及纯白等,另外,低明度、低纯度的暖色系色调也经常出现在服装中,如浅咖、熟褐、冷灰以及藕紫等。“例外”的色彩以低明度的暖色调为主,同时辅以少量亮丽色彩丰富产品层次感。再比如“天意.梁子”2007春夏以“濡”作为主题的系列服装,其产品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来展示另一种宁静致远的生命强度,会的主题“濡”寓意深刻,是中国书画艺术中纤毫、墨水和宣纸之间发生的一种物理关系:柔性接触,渐进吸收,适宜渗透,于湿浓淡恰到好处,借用国画水墨渲染的效果,使用抽象的图案和渐变或晕染的色彩,一气呵成无法复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
四、结语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其中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人类服饰文化学上具有特色的东方文明。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但在东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服饰文化由古老的东方时尚的引领者沦为了现代西方的跟随者。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影响下许多本土服装通过所运用的中国元素来体现中国文化,但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文化符号的形式上,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不能恰当的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弄清符号背后的传统精神的本质与内涵。本土服装设计师需要真正把握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表现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袁仄.中国服装史[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刘晓刚,崔玉梅.基础服装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4
一、“天人合一”蕴含的整体意识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着整体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人与自然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和万物一样,是天地的产物,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古代哲人虽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并不混同于一般的自然物,人是“万物之灵”。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既然贵为“万物之灵”,因而其在天地万物的生养过程中就担负重要的责任。“天人合一”的整体意识启发我们应该把世界看作是有机统一的、普遍联系的组织系统。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首当其冲的是要树立自然与人类整体统一的意识。这是因为:首先,把人与自然看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是符合马克思辩证法的正确认识,是一种普遍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必须以自然环境为载体。自然遭受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是无源之水。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世界。再次,人类的历史经验表明,那种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无限征服自然、滥用自然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例如,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对内蒙古阿拉善荒漠草原地区环境的调研表明:由于对水、草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等问题严重,大片植被消失,严重制约了当地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人是“万物之灵”,因而人应该担负起“赞天地之化育”的责任。即是说,在保护生态环境过程中,人具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二、“天人合一”蕴含的和谐精神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表现在其反对将人类和自然对立起来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本身之和谐。《周易•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意思是说,在天道法则的变化中,事物各以其本性,生育万物,赋予生命,事物以整体的法则存在,保持自然的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二是人与自然之和谐。如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是人与人之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有以“和为贵”,才能使人类生活圆满,才能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由此可见,“天人合一”之和谐精神不仅强调自然系统内部之和谐,而且更进一步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和谐的重要性。只有实现了三者共同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做到“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启发我们应该关注自然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首先,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维持自然本身的和谐。自然界本身是有机运行着的统一体,春夏秋冬的更迭、各种生物的产生与消亡等都是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应该遵守这些自然规律,维持自然本身的和谐。维护自然本身的和谐是解决生态环境的基础,破坏自然的和谐将给人类带来灾难。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澳大利亚为了解决甲虫之害而引进了一种青蛙,然而这种青蛙吞食垃圾,排泄的毒液不仅伤人,而且还会使牲畜毙命。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青蛙繁殖能力超强,目前尚无法找到它们的天敌。朋友变成了敌人,澳大利亚的“蛙害”引人深思。其次,解决当代的生态环境问题,要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发展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既关心人类,又关注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携手,生物与非生物的共进。再次,要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为保障。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的作用,人们之间的不和谐将破坏生态环境。战争是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最突出表现。人们为了掠夺资源而进行战争,战争又大规模地消耗稀缺的资源,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直至消灭人类的生命。海湾战争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将持续100年。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我们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天人合一”蕴含的平等价值观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平等的价值观,这种平等价值观首先表现为对自然价值的重视。自然的价值绝不仅仅意味着它能满足人的物欲需求,自然本身也具有价值。自然有“厚生”价值、道德价值及审美价值等。“厚生”价值是指自然作为人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以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即《易传》所谓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德价值是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道德联系起来,以自然景物来比喻、象征人的道德,促进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例如陶潜之“菊”、柳宗元之“山水论”等都是以物之精神来启示世人。审美价值即是以自然为对象,充分挖掘自然内在的审美价值。但是,当代人往往只看到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其生命支撑价值、遗传多样性价值、物种异质性价值、生态多样性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消遣价值、审美价值、宗教象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性格塑造价值等。“天人合一”的平等价值观还表现为它蕴涵着人与自然具有平等关系的思想。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句话包含的正是这样两层价值关系:天地与我并“生”,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平等价值关系;万物与我为“一”。只有重视这些平等价值关系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当然,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人与自然的平等并不是绝对的平等,而是应该有先有后、有厚有薄的,人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居于主要地位。对此,王阳明做过独特论述,他认为,在利益分配发生矛盾时,家庭血亲处于中心的、优先的地位,先爱至亲、家庭,再爱路人,最后是禽兽、草木。这就启发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平等原则,不仅承认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也要承认自然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以“人—自然”共同体的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人与自然平等观的建立,需要人类的更大勇气和自觉性。因为在人的巨大的创造力面前,自然是被动的,要维护人与自然的平等权利,说到底还是要依靠人类来实现。人作为高智慧的生物比其他自然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有主动性、创造性。因而,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是主动积极的一方,人与自然的平等最终还是要人来维护。
四、“天人合一”蕴含的生态意识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启示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5
关 键 词:天人合一 生态伦理 包装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生态伦理观。这些观念不仅对人类生命形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透辟的论述,而且在极为明晰的哲理思辨中还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理,并指出了人对自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及如何践履这些准则的方法,提出了许多极具智慧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便是其中的核心。
“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视角,提出了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相吻合的自然观,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目标,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包装设计找到了最好的切入点。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人合一”是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也强调天人以类相合,“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从现代意义的生态角度上来看。“天”即自然界。“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认为人的自然生命与宇宙万物的生命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人与万物是同生共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宏观、整体与和谐的内质,这与生态思想的哲学辨识是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也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包装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往来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推动着相关工业的发展,而且丰富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当人们享受工业文明为包装行业所带来的各项技术成果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悄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随着现代包装业的繁荣,包装废弃物与日俱增,一些废弃材料难以回收和处理,造成环境污染,过度、豪华、泛滥的包装消耗了我们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改变了包装设计应有的属性, 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加剧了对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系统的破坏。其中塑料包装废弃物成了“白色污染”源,不断加剧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酷的现实敲响了警钟,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亟待解决,这足以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和理性选择。
为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角度考虑包装设计,建立一种人与物、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课题研究证实了天人合一思想的新价值。因为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它与现代生态哲学思想是一致的,可作为当代包装设计的哲学基础。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人类的行动被纳入自然的循环体系。人类与自然生命居于平等地位,故设计师应把人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视为相互联系、和谐平衡的运动。设计者要注重环境保护意识,杜绝对资源的恶意消耗,让造物文化取于自然并回归自然,而不是以垃圾的形式抛回自然。与此同时,设计师应以“减量、再生、循环”的社会经济活动行为准则对各个环节进行把关,减少包装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包装产品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要设计出简洁的造型使包装产品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现实商品的功能取向,核心是以人为本。如何进行合情、合理的设计,防止过度包装行为,采用更廉价的材料,合理分配整个商品包装的成本,在确保实现必要功能的前提下,消除过剩功能,提高商品包装的价值是设计者应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前不久北京市场出现了“素装月饼”,其外包装设计简洁大方,在亚光白底纸盒上印有“素装月饼”四个字,这四个字是由红色的中国传统剪纸装饰。素装月饼简约的包装设计,低廉的价格,受到人们的喜爱。这种月饼包装的出现呼唤人们树立起节俭、理性、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不难看出这将引领一种消费潮流——“返璞归真”,这实际就是人类对“天人合一”思想新的解读。
此外,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天人合一”思想也反映了对自然的崇尚。包装设计采用这种设计理念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包装材料方面,应根据包装功能和产品的性质进行合理选材,在符合包装功能的前提下,选用自然资源的原材料直接利用。选用天然材料应充分考虑人们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感受。这样既有利于人的健康,防止了污染,又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令人感到轻松、自然、亲切,并有利于资源的再回收,从而保持了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天然材料的选择应易于重复利用、自然降解,避免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设计者应尽量选用草、藤、棕、棉、麻、贝壳、竹、土、石、植物茎叶等天然材料。此外,人们还应大力发展再生材料,使用可降解、可再生的包装材料。可降解材料是在光合作用下或土壤和水中的微生物作用下能在自然环境中逐渐分解和还原,最终以无毒形式重新进入生态环境中回归大自然。如法国一家奶制品公司从甜菜中提取的物质与矿物质进行混合从而制造成一种生态包装盒。实际上,设计者还可以通过包装设计图案及色彩等以唤起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如有些包装上的图案往往采用美丽的山水风景画。这不仅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可以借以增强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这种延长包装产品寿命的环保包装产品的开发比其他的策略更重要,因为它能引导消费者形成可持续、长期的消费观念。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思想以朴素的、直观的形式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具有丰富的生态文化伦理价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融入“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是现代设计师面临的重要任务。深入发掘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并加以新的阐释,将有利于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设计、生产和消费,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有利于解决当今困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这对建构以及丰富和发展21世纪人类的生态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2]乐爱国.儒家生态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2.
[3]任民,李迎春.老子、庄子环境伦理思想探析[N].光明日报,2002.6.
天人合一思想范文6
关键词:天人合一;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思想;当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75-01
一、“天人合一”的含义、起源及理论依据
所谓“天人合一”,其内容的限定则是各有分说。但其最基本的涵义就是“大自然与人的统一”。它包含着一种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也包含着少数对多数的适应,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古今环境艺术设计中审美思想和设计理念中缺一不可的重要部分。
它作为我国美学思想的一个精髓具有复杂的涵义。这一审美思想,起源于周代,周易有载:“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同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其中要求与天地、日月、四时合拍,意思就是人和自然相互协调。由于我国以前就是一个以农民耕地为主的社会,所以深受农民耕地生活的影响,人们当时渴望风调雨顺,事事平安,发自内心的希望能与大自然有一种和谐的关系。从此“天人合一” 便成为了人们最终的生活理想与追求。
二、“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发展
在经历了儒家、道家、佛家的禅悟之后,“天人合一”终于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出现在北宋哲学家张载的《正蒙·诚明》中“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首先,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所表达的是一种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融合。因此在受到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下,不管是园林中的格局,还是园林中结构的安排及园林景物的排置都是依“礼”为主,从而体现一种空间的节奏感。其次,就是一种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的道家思想。他们认为:自然就是天,自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人类。但因为种种的限制,导致大部分人与自然产生了一种不协调。最后,还有一种是以追求人与自身的协调、寻求内心平静的思想便是佛家思想。就佛家而言,世间万物都来源于人心。一切万事万物该怎么去正确的看待,最终都取决于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三、“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在我国的地位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审美思想,在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审美思想中缺一不可。儒家学说、道家学说和佛家学说从本质上说都脱离不了它。因为我国传统的理论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的。它又是我国主要的美学核心思想,为我国后期的的园林艺术环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四、“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在我国传统古典园林中的体现
自秦代产生以来,我国整个古代的文化思想便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它汇集到我国古代文化的每个领域,从而人们的思想言行都在逐渐受其影响,我国的传统古典园林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例如在布局的构思上,在建筑的排序上及整个园林的小景布置上,即山、水、植物,都尽可能的不破坏整体的协调性与美观。因此在我国园林艺术设计中,出现了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即依山傍水。
在《园冶》中关于选址有这样一段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正是因为这段话,让当代的造园师领悟到园林中的高低起伏,丰富的空间层次有多么的重要。这不仅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也符合了我国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因此,我国的古典园林为了追求一种意境美,在园林的选址及布局上,都极力顺应大自然。最终我国园林对美的追求便是一种富含天然淳朴而又含蓄的意境。
五、“天人合一”审美思想对当代园林设计理念的启迪及与当代社会中的融合
在今天的物质社会中“天人合一”思想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这是无数人心中的疑问。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层层出现的高科技术,且以经济为首要观念的时代,可以说生活在处处都是钢筋水泥的建筑中,令人们反感不已。促使人们对接近大自然有了更多的渴望,使人们逐渐在追求理想的舒适的健康的居住环境。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太大的差距,一种严峻的考验正向“天人合一”的思想慢慢袭来,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观逐渐丧失。其实我们已经无意识的孤立地对待我们所处环境,只是按部就班地套用“天人合一”设计思想,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被人们深刻感悟到。因此,在是否需要继续发扬传统,这个问题至今存在疑问。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观是一种历史文化,也是一种审美理念,所以我们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断改良和吸收好的文化。而不是偏激的抛弃全部传统文化。只要始终保持着对大自然的亲和态度,就能创造出适合我国自身且有特色的园林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