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意产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1

文化创意产业不是筐

仿佛一夜之间,“创意产业”就成了新经济的一个热门词语。国家和地方政府都看到了创意产业的光明前景。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开始争打“创意”牌,动漫基地、影视基地纷纷涌现。可见,大力倡导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的重要政策,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如何创意才能形成产业成为研究的课题?

关于创意产业,笔者的理解是:以创意为动力源与出发点,以文化为基本领域,以精神文化创造为落脚点的相关行业生产就是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性的认识往往被漠视,即从构思创意开始,到蓝图规划、批量生产实现、宣传发行、售卖实现,一直到延续的后产品开发,构成创意产业的基本链条。

这里的逻辑思路是沿着产业构架是否完善来进行,但实际上忽略本体核心的偏差影响着创意产业的真正构成。我认为:产业追求文化方有创意,创意立足文化造就产业,文化注重创意才有产业。这里并没有否认作为产业的基本要素,但格外强调了文化和创意因素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论及文化产业,必须重视这一观念,即没有对于文化的追求便难以有思想的创意,也就容易偏离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点;而所谓的创意如果不是立足于文化,也难以造就现代价值的产业;文化如果只是守旧不注重创意,产业的规模更难以实现。实际上,时代要求创意产业的凸显,是因为经济发展规模和社会文化需要的推动,而作为国家倡导的创意经济的确已经到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关口。北京2006年人均GDP达到6210美元以上(一则统计为6262美元),而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共有9类,它们的产值已经达到960多亿元,占全市GDP的14%。这一迅猛发展的背景促使我们寻找世界性的发展眼光,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恰逢其时。

然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类别的扩大化问题从一开始就不容忽视,目前到处谈论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出现了只注意霸占地盘和收编领域、一味要求产业目标而缺少对产业核心“创意”认知的偏差。与以往“文化是筐什么都装”的问题相近,丢弃了文化内核,有意无意拿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筐,往其中随意套古旧传统的东西。

观念正确才有文化的创意产生

应当承认,文化创意产业才刚刚进入我们的视野,却已经得到了政府有利政策和大幅资金的支持,于是,理论跟进就显得极其必要,而如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更是当务之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成为许多企业逐利的目标,因此而暴露出了最为功利的产业要求的直露性。文化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被大力提倡为创意经济的落脚点有一定合理性,在这里,产业的意识得到大大提升,但产业的结构性要求以及结构中的联系即产业链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没有产业链,产业意义难以成立。越来越多的学者形成基本共识,即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差异是明显的:文化创意产业应该以小博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而具有强调观念意识造就文化产品高倍价值的功用。

所以,正因为“创意”本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自身的“观念性”价值最为重要,对于创意产业观念形态的研究应首当其冲。而抓住观念形态的特点,哪怕未必直接和企业的收益挂钩,却也是构成这一产业的基本前提。观念正确则有文化的创意产生,产业的目的才有可能实现。

以上所述,对文化创意产业不能不在观念意识上给予格外的强调,同时也不能不强调产业以创意为中心的文化构成意识。

需厘清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和包容面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成为国家大力支持的领域,其原因是生产达到一定阶段,考察发展问题的视野扩大,超越了产品物质存在和简单生产到产品化的阶段,期求“创意”的高端文化价值和“产业”链条及产品高速增长的阶段。因此,这里有三者即产业意义上的商界眼光、经济策略的迫切目标以及文化意味都隐含在其中。其中,对于创意艺术文化在内的主要产业对象,重视艺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构成的意识,尤为重要。因为艺术是创意的集中体现。

在这一个意义上探究文化创意产业时,实际上突破了以往简单孤立的生产企业,以及单一的产品概念的认识,而站在包容新鲜创造观念对于文化产品的价值意义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泛滥化的思考,就包含了对于将几乎难以说清的产业都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忧虑,以及对将缺乏精神产品意义的生产都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担心。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许多,比如:厘清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和包容面。文化创意的核心是高速地创造具有新鲜文化创造性价值的文化产品。因为说到底,文化创意产业注重精神产品的高端性和创造价值,简单的归并产业归属或世俗性的包容庞大产业,都无助于产业形状的确立,也不能够产生实际效能。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2

文化创意产业对应英文CreativeIndustries,直译为“创造性产业”,是一种在全球经济形态升级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产业形式,也被称为创意经济。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至今也无法统一。因此,本人通过深入学习认为,它是综合开发和运用个人创意、技巧和才华,生产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人才就业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21世纪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竞争力最为活跃的行业,与既有文化产业相比,文化创意这一理念更能真实反映出低耗高产这一特点,能够形成具有循环效益的产业链,所以在文化产业中,它是能够创造可观价值的主要部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虽然在各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上各有特点,但都具备下列共同的产业属性特点:

(一)文化性文化创意产业既有经济属性,又有意识形态属性。实际上,任何文化创意产业都必须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任何创意既是对一定文化的创新,同时创意本身也必须是有文化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建立在文化与价值的产生、累积、消化和吸收上,是具有经济价值的宏观产业,与传统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生产活动截然不同。文化产品的属性极为丰富,不但具备商品功能,同时也承载着教化、娱乐等功能,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产品能够影响消费者的价值观和认识取向,能够对全社会道德、文化、精神、经济等层面造成影响,这些影响力是普通物质产品所不具备的,其社会效应更为显著。

(二)创意性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创意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创意产品的不断推出,才能吸引消费者眼球。在文化产业中,创意就是其生命力,新颖独特的创意是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命脉。文化资源虽然有限,但是文化创意却可以无限延伸。没有文化的文化产品是无法占据市场的,所以创意性的体现和发挥是其区别于普通文化产业的最大标志。

(三)跨界性创意产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类型,它的关联度极高,主要表现形式为产业融合。同时,创意产业的整合性较为明显,对周边行业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过跨界发展,能够在不同行业进行融合重组,进而形成独立的行业特色,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在产业的横向发展中,不少传统产业经过创意开发后,具备了一定的增值价值,例如在工业生产中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以及服务业、文教事业的相关内容等。

二、当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近一段时期,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城市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新兴产业的一大特色,同时不少创意基地相继建成并开发利用。相关数据显示,在创意产业最为发达的上海地区,截至2013年,区域内创意产业的发展受益已经占据整体GDP的7.7%。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国内创意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发展趋势良好。同时,在国内经济环境较为优越的区域,例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文化层面的消费较具活力,而消费水平也在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一线城市对于创意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并将其视为整体提升文化产业收益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其外向型发展寄予较大希望。在国内经济环境有待发展的西北地区,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文化消费却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区域的文化经济发展应当以当地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以城市为核心市场,不断推出主题特色明显的文化产品,进而形成其独特品牌,以文化产业为发力点,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三、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法律是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健全的行业制度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国家为了保障本土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已经从法律角度对这一产业的发展进行规范、立法,并逐渐形成完善的法治体系。日本制定出台的《企业安全法则》中规定,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的先决条件是与当地公司进行合作,以此对外来资本进行有效控制。通过上述事例可以看到,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立法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本国知识产权的合法保护用尽快完善,并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版权审核登记,在国际交流中强化文化资源的保护,使版权保障更为全面。总之,在当前条件下,政府应当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尽快出台并实施相关法律监督机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体系在文化单位的转制过程中,要明确界定其产业属性,划分出公益性以及盈利性产业范畴,以此为基础进程差异化管理。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要以全面促进其文化发展为前提,在研究理论与实践发展中找到平衡。在实践管理中,要逐步制定创意产业的评价指标,通过更为科学、规范的评价,使其具备政策支持优势,建立更具发展潜力的循环持续模式。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中,要在土地征用阶段为创意产业发展预留空间,政府应当全力支持厂房、土地等资源整体出租,作为创意园区建设基地,并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

(三)推行创意产业集聚战略创意园区的建设,能够成为多产业融合的最佳载体,在资源的优化整合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并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促使文化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强化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发挥其创意优势,形成市场集成效应。在此基础上,政府应当加大对园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基础环境建设提供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上海区域的张江文化产业园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园区对上海不同区域的动漫、网游研发单位进行集中,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了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成果展示、市场交易”五项功能为一体的先进运作模式,实现了合作商家的供应。在产业链的构建与成果转化中,不少品牌例如美国迪斯尼公司,已经相继推出了动画衍生产品。这种运营模式实现了创意价值的市场转化,获得了巨大成功。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3

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创意经济的活跃不是在某个领域异军突起,而是全面开花。据股权投资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达100余家,已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

“从IPO角度来看,预计最快于2013年前后,中国文化创意及其相关领域企业将迎来一波上市潮。”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表示,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而在此之前的2006年,似乎注定要成为中国创意经济发展元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意义的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北京和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都相继制定了发展创意产业战略规划,紧随其后的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相继建立。仅北京一下就冒出18个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则多达30多个,还有广州、杭州、深圳等城市也都建起了一批创意产业园区。

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焦躁中延展开来,但是当我们用冷静的目光去判断和审视的时候,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当意识形态遇到产业

“我认为文化创意包含了以前的一个名词——意识形态。而其中又有三个层面的考量:第一,意识形态需要市场化,才会有强大的竞争能力来抵御他国文化的冲击。第二,低成本、规模化是行不通的,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精尖的产业;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再走下去本身是一个商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但是其结果又是针对人感性感知的。”全球动画大师、点石数码董事长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文化创意产业可能会是一个终极产业。因为当社会变得稳定、富足之后,人们才会真正寻找自己内心的需求,文化、艺术相应的东西开始值钱。

正如邓博弘所言,哈佛商学院教授罗布·奥斯汀也曾指出:“当商业变得更为依赖知识来创造价值时,工作也变得更像是艺术。”奥斯汀的意思是,当商业基础从现代性的“物质资本”,转向后现代性的“知识”后,经济范畴的基础就从“理性”转向了“艺术”。理性范畴内物性的创新就必然转向“艺术”范畴内生命性的创新。

而文化创意向产业的转变首先从电影界开始介入。美国好莱坞电影无疑是先行者,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在生产理念上借鉴了汽车工业的做法。

反观中国电影,从19世纪至今,我们已推出了许多好莱坞电影,所有的电影给我们的导演,演员和观众深深的印象。与好莱坞电影相比,中国电影开始改变他的生产模式。在接受好莱坞电影冲击的同时,中国电影业也开始了市场化、工业化的探索。

“其实目前除了电影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分量之外,其他文化板块却没有体现中国的优势。例如动漫产业,虽然从动漫公司的数量以及规模都有增加,但是从设计到质量都没有话语权。”一位张姓业内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虽然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化和工业化存在不足,但中国广阔的领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尤其是目前从国家层面对文化的支持,更是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十一五”规划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部明确提出在5年内文化产业要实现年均15%的增长。

而在城市化的今天,文化创意产业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已经超过了单一的产业层面,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著名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告诉记者,创意产业本身并非只是文化产业单一层面,但文化创意产业正处在良性发展期。

他分析道,中国快速的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千城一面和各种“城市病”。“高产值、低能源、绿色无污染”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我国将来实现70%的城镇化率后,新增人口将会深刻影响社会的整理消费需求和规模,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转型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委员、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从香港和内地的合作层面就曾表示:繁荣两地的文化交流,对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充分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济,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还能传播民族文化、宣传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繁荣与弊端

正是基于政策对文化领域的重视和倾斜,文化创意这个十几年都没有“正式身份”的产业似乎一夜之间成为各地级政府以及投资界的“宠儿”。十报告为文化产业勾勒出一个巨大的市场,陆续出台实质性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回顾2012年,在全国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的情况下,文化创意产业依然高歌猛进,保持了大约20%的增速,增加值预计达到1.6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据银联信预计,未来1~5年内,针对文化及电影产业的投资将日趋活跃。资本将多层次参与产业投资,同时,将迎来影视产业相关企业上市潮。目前,已排队上市或未来可能上市的企业数量超过十余家,此波IPO浪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刺激资本不断进入。

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也在2012年初现端倪。中行、建行、农行、北京银行等均加大了对影视产业的介入力度。截至2012年10月,中国银行金华市分行“影视通宝”已累计为14家东阳影视文化企业核定授信总量11.3亿元,先后支持了《悬崖》、《北京爱情故事》等20多部影视作品。

同时,银行信贷资金“杀入”文化产业的热情不减,截至2012年6月,我国文化产业本外币贷款余额已经达到980亿元。资本的介入也推动了文化企业上市的高峰。截止到2012年10月底,文化企业上市数量已达到18家,远高于2011年全年的10家。其中人民网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新闻网站。

除了资本灵敏地嗅到文化创意产业的“春江水暖”,全国各地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升温。2012年9月,文化部颁布了第四批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6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同时,再加上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数字出版、动漫基地等27家、国家版权局批准的版权示范、贸易基地等14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动画等基地37家,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广告产业园区9家和各地政府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总数达到7500家左右。

但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热席卷全国各地的同时,繁荣背后隐藏的弊端、泡沫等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体现为同质化现象严重。16家国家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示范基地中有14家将动漫游戏作为主导产业,很易导致供过于求问题。其次,重形态、轻业态、地产化问题突出的一些产业园区定位不准确,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多重“形态建设”而轻甚至忽视“业态建设”;再次,企业研发活力不强,盈利模式创新性不足的短板也日益凸显。虽然我国已有LBS+团购、LBS+精准推送等LBS商业模式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但整体上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性的文化产品,主要以模仿为主,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专家指出,创意园区是把双刃剑,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园区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成各种“越界”来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而绝不是简单的管理。

“避免硬件式思维、盲目跟风、重复建设、占用过多土地资源、缺少财政收入从而需要财政长期补贴、个人艺术家为主、重点不突出、企业发展无力等的做法和项目,实现效益型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告诉记者,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冷静的态度和现实的考量,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繁荣和盲目相悖的状况呢?是行业本身所特有的不确定性因素主导,还是外面在运行中的作为决定?各有说辞。

“如今我们消费行为很多仍出于很初级的诉求,当消费者只肯为一个产品基本功能而买单的时候,不去关注其中的品位、设计、文化含量时,文化创意工作就无法具备价值,也就不具备长出参天大树式公司的条件。”邓博弘说。

“中国人并不缺创意,我们灵魂里也不缺乏创意与文化的优良的种子,但是现在显得比较贫瘠是因为土壤需要去改良。”邓博弘认为今天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再是我们传承的文化,他有一些新的概念。市场化和工业化都是以前没有过的,但为没有工业化,就没有产业。这些元素都和我们以前对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产品和结果也会有区别。

工业化路径拷问

《启蒙辩证法》一书首次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在他的《文化工业再思考》(1967年)一书中对其进行系统论述,他说:“在我们的草稿里,我们使用的是大众文化,后来我们用‘文化工业’取代了那个表述旨在从一开始就有别于和大众文化概念拥护者相一致的。”

但是普遍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如何做到由意识形态向市场行为转变,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面临拷问。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路径必然是先产业化、市场化,之后产业本身也必须是由工业产品艺术化向艺术产业工业化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工业产品艺术化是首先考量的层面。也就是说,怎么不断地通过技术创新地把好看的东西呈现出来至关重要。”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坦言道。文化创意行业的核心价值就是要触动人感性层面,作为产品结果就是要好看,要感动观众。但他既作为产业,就应有产业规矩,而不能仅仅是艺术创作。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文化工业时期,由于资本和商业操控的介入,艺术的娱乐功能被极端地放大,审美意蕴、批判尺度、人文关怀和对现实与自我的反思都逐渐的淡漠。实际上,无论是对传统的艺术创造和文化模式,还是对人们的审美体验方式,文化工业时期的‘大众文化’”都在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解构”。

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艺术创造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从个体的灵感性艺术创造变为集体的社会生产行为;第二,从手工作坊变为大批量的工业复制:第三,工业时代的艺术创造是个“去精英化”的过程 —“形而上”的精神产品让位于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商品属性得到空前突出。

“好莱坞成功进行了工业艺术化和艺术工业化的转换,尽管这一模式一直被诟病,但不可否认其强大的产业模式和有一整套成熟的产业链。”邓博弘向《环球财经》分析说,好莱坞在工业产品艺术化这方面做得不是特别好,但他做得好的地方是将工业艺术化的时候又将艺术工业化了。

但是工业艺术化的路径如何实现?在我们认知和评判好莱坞电影时候,自然会引申到中国文化元素上。中国元素会不会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崛起的支撑尚不可知。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4

台湾把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台湾有关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经过亚洲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社会经济面临全面转型,为了适应电子制造业向大陆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的观点,期待以文化创意来提升整个台湾的制造业,推进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总体营造”计划非常值得关注。这个计划奠定了台湾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格局。所谓“社区总体营造”计划,即通过社区自主提案,实施文化设施基础调查了解社区文化历史脉络以及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进行整体规划发展和设计,并由政府给予相应的资助和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获得了生长空间,形成了自下而上,民间主导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脉。另外台湾还利用文化创意的理念,对传统的历史文化遗存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加工的基地

近年来,山东在文化强省战略推动下,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2009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40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同期GDP增幅成为继广东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干亿元大关的省份。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山东文化产业已占国内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八分之一,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但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对于33805.3亿元的GDP总量来看,远远低于北京上海等文化产业发达省份6%,7%的比重。从数据上看山东文化产业的总量虽然很大,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国家划分的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中,山东文化产业的强势项目多限于层和相关层,如文化旅游业文化制造业等,而涉及文化产业核心层的文化内容创造的产值较低,如动漫游戏业、演出业影视业版权产业等,而且国际化水平不高这极大影响到山东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此外,在创意产业领域,目前国内外对创意产业还缺乏较为清晰严格的界定行业没有个认定的标准这让创意产业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相关主管部门应出台一些有助于引导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对行业进行规范,学界也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山东文化产业不仅要强调增量,更有注重内涵式发展这样才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作为首批改革试点省份,山东已进行了7年文化体制改革。至2009年,山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实现1040亿元,同比增长15%,高于同期GDP增幅,成为继广东北京之后,全国第三个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干亿元大关的省份。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显然不满足于千亿元目标。

9月26日,山东召开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在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同时,配套出台了4个实施方案。

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既与中央的政策相配套,又与省里制定的政策相衔接,在许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抓住了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对首次全省文化产业振兴大会,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给予了充分肯定。

除了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地方上首个文化产业振兴意见。因为

其他省市多是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一些措施,而山东此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用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群的话说是,要求实、措施硬,导向性强。含金量高。

根据《意见》,山东将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等十大文化产业。

为确保《意见》的可操作性,还同时出台了4个配套文件:《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关于打造山东文化产业品牌的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施方案》。

山东期望通过政策的倾力支持,用5年左右时间,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力争用5年左右时司,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逐步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河北;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制定了本国的文化与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我国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有很多理解。“北京市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九大门类,分别是新闻出版,广告会展,文化艺术,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播、电影、电视和其他辅助服务。”

一、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

河北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文化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培育出正定县、蔚县、秦皇岛市北戴河区、迁安市、滦县、三河市等文化产业强县(市、区)。形成了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创业孵化园、张北中都草原文化产业集聚区、昌黎碣阳酒乡葡萄酒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群。开发出石家庄霞光大剧院、承德丰宁影视城等文化产业项目,创作出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河北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燕赵大地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各地市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有赵武灵王、荀子、董仲舒等众多历史名人,有长城、避暑山庄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有河北梆子、评剧、吴桥杂技、武强年画、蔚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丰富的资源和素材。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河北位于京津冀地区,有良好的地域优势。三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资源共享,发展空间广阔,文化创意领域的协作也在不断深化之中,应抓住良好的机遇,开拓巨大的市场。

二、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创意人才短缺,融资存在困难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是关键因素。很多高校开设了设计类等相关专业,由于课程培养缺乏实践环节等原因,导致普通人才过剩,高端人才相对匮乏。缺乏对创意类人才的评估和激励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文化创意类企业资产评估体系有待完善,企业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社会资本投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二)发展定位相对模糊,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

部分地区不能因地制宜,深入挖掘资源,不利于特色品牌的打造。部分产业园区急于招商引资,忽视信息收集等配套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定位的模糊和缺乏长远、整体的规划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利于集中力量打造高水平的企业和产业园区。国际间交流合作的不足,不利于吸收经验,开拓广阔市场。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

工艺美术品、文化用品的生产等传统文化制造业占比重较大,部分文化产品创意内涵和科技含量不足。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新兴产业占比重较小,开发程度不高。新兴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拉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区域上,石家庄、衡水等地区发展相对较好,其他地区发展较慢。

(四)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作用不强

与科技、旅游等其产业与融合不密切,带动作用不强。河北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开发程度相对较浅,缺乏规划和资源整合,部分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不高。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融合,可以提高文化含量,增强产业活力,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服务平台,才能发挥其带动作用。河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有一定差距。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缺乏龙头和领军企业,品牌效应不是非常明显。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和城市间的竞争,有可能将会处于更为明显的劣势。

三、河北文化创意产业路径优化

(一)全面规划发展战略,优化制度环境

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在鼓励和扶持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相关监督和管理,有效利用资源。以更加发放的心态,面对国内国际挑战,制定立足省情、面向世界的发展战略。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借鉴优秀经验。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完善融资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优质的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打造特色品牌,巩固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挖掘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加大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力度,充分利用高新技术转变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工、存储方式,开发新工艺、推出新产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2吸引国内、国际企业进驻现有产业集聚区。将现有的产业园打造成世界一流水平,重点扶持一批示范市和示范企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运用高新科技发展创意设计、互联网信息服务、动漫游戏、娱乐休闲等新兴文化业态,补齐新兴产业短板。

(三)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进一步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合作。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拓展海外市场。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搭建对外展示和销售平台,利用国际性文化展会,扩大河北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鼓励开展版权贸易,支持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四)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范文6

关键词: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园区 功能阐释

一、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概述(研究背景)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产业融合发展而来的。由于研究侧重方向不同,出现了创意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描述。

国外在定义创意旅游时,多数强调旅游者在旅游经历中,或是在旅游目的地中获得自身启发性收获。理查德和雷蒙德将创意旅游定义为游客通过积极参与旅游过程和从旅游目的地学来的经验,为自己提供发展创意潜力的机会[1]。普林蒂斯与安德森认为创意旅游是一种可提供“促进转变”(facilitating becoming)的东西,它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和提高文化资本,从而暂时性地或永久性地改变自己。[2]

国内关于创意旅游强调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创意的应用,厉无畏(2007)作为“中国创意产业之父”,首先提出了“创意旅游”的概念,即运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来重新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3]

文化旅游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文化依靠旅游载体获得更广泛地传播。旅游因为包含了文化而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文化成为旅游资源的一种。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4]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旅游、文化创意的融合物,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首先区别于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更加强调旅游者在文化创意方面的体验性,自然在旅游目的地构建时也会加入文化创意。比如一些民俗文化村,通过让旅游者实际参与到村民的真实生活生产活动,以此获得独特的体验。

其次,区别于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在目的地设计和考虑旅游者体验收获时不仅注重对于文化的解读,而且更加注重独创性以及文化主题背后其他附加值的开发。在一些旅游性创意区,不仅包含了传统文化景观,而且包括相应的购物、休闲等消费性场地的融入,这样一方面是新旧文化之间的融合,一方面也增加了旅游品质和经济收入。

二、旅游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1、 社会功能

创意园区的社会功能是指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功能和新生生活风尚塑造功能。

当下各个城市都在打造自己的名片,其中关键所在就是传承城市印记。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多城市旧貌换上新颜,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历史在城市人的眼中变得模糊。创意园区保留工业建筑、历史街区以及传统工艺,它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物,把保护城市风貌和经济功效相结合,有利于城市文化传承。

创意园区有助于构建创意城市和创意生活,除了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之外,还有推动新的生活风尚的功能。其自身特有文化氛围,对社会中部分相关人员有一定吸引力和影响力。

2、 经济功能

属于新生之物的创意产业园区与传统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具有部分相同功能。

创意园区促进产业集聚,为谋求因选址不同得以提高的生产效率,生产要素和资源会向有优势的地理区位集聚。企业集聚,促进专业化分工的行程;创意园区的创建,为进驻的企业赢的了一些优惠政策条件;各个创意企业在共同的创意园区内产生相互利益和整体利益,不同的企业之间有物质和信息的交流、还有服务和设施的共享。

创意园区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进驻园区企业专注于价值链的具体环节,以相对竞争优势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专注于自身专长。由于创意产业的独特性,园区内的企业摆脱了传统企业的同质化,追求自身的唯一性,避免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泥潭,这种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适合创意园区内的企业发展,其具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创意园区促进了创意企业和资源的空间集聚,同时也是创意人才的集中,这种集聚会极大的促使知识共享和生产成本降低。创意园区是创意产业市场的一个萎缩,其具有固定性和长期性,随着创意园区忠实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不断增多,园区知名度、园区品牌也是园区内各创业企业的共享利益之一。

作为新生之物的创意产业园区,还拥有自身的特有功能。

城市中的创意产业园区地理位置的确定,促使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成,促使不同创意企业和创意人才在创意产业园区的聚集,其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一个创意生活圈。同时创意产业园区对于构建创意城市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带动城市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最终促进城市经济进步。创意产业园区通常会在区域内形成吸引创意人才的地方品质,Florid认为地方品质有几个要点: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综合,适合追求创意生活的环境;各种人彼此互动,每个人在这个社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街坊活动、餐厅文化、艺术、音乐及户外活动等事件创造出活泼、刺激有创意的生活。

三、 结语

关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尤其是在实证研究方面。虽然其发展如火如荼,形式多种多样,可是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创意产业园区为例,数量的大幅增加并不能代表其健康发展,在条件不完善、配套不健全的情况下,追求急功近利兴建创意园区并不是响应努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正确之举。

参考文献:

[1]RIchardS G. Creativity: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A].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 ATLAS Reflections,October,2005.

[2]Prentice R, Andersen V. Creative tourism supply: Creating culturally empathetic destinations[A].In Richards and Wilson(eds.).Tourism,Creativity and Development[C].London:Routledge,2007:89-106.

[3]厉无畏,王慧敏,孙洁.创意旅游——旅游产业及发展模式的革新[J].旅游科学,200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