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热容教学设计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比热容;问题串;比值定义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2-0067-2

1 案例描述

在比热容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对比热容的概念有逐步递进理解的过程,笔者从生活常识出发,设计了以下几步:

[第一步] 为了让学生对物质吸热多少跟什么有关有初步印象,创设情境,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用烧开水引导学生思考。烧开半壶水和一壶水,所需加热时间哪个长?说明吸收热量多少与什么有关?

学生:烧开一壶水时间长。说明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即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

(2)将一壶水烧开和烧到50 ℃,哪个需要加热更长时间?吸收热量多少与什么有关?

学生:将一壶水烧开所需加热时间更长。说明吸收热量多少跟升高的温度有关。

(3)海边的水和沙子,从早晨到中午,接受相同的日照后,谁的温度高?说明吸收热量多少跟什么有关?

学生:沙子的温度高,说明吸收热量多少跟物质种类有关。

以上几个问题,从生活体验出发,一环扣一环,提炼出物理规律,让学生有初步印象,物质吸收热量多少跟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3个因素都有关。

[第二步]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同质量、相同初温的水和沙子,观察并记录相应时刻的温度值,观察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快慢情况。通过分析数据,让学生感知到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本领不同。

(1)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在图表上画出水和沙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吸收相同热量,沙子和水升高的温度却不同?

学生:可能沙子和水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

(3)教师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由此可见,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快慢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为了表示物质的这一属性,引入一个物理量叫比热容,用字母c表示,其数值等于单位质量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第三步] 介绍比热容的定义公式c=Q/mΔt。对于这一定义公式,教材是利用比值法得出的,涉及到4个物理量,比初中阶段其他几个比值定义的物理量更难理解。从课堂反应来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似乎很难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比热容与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关系,笔者又以水为例,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1 kg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2)1 kg水温度升高1 ℃,吸收的崃渴c,那么m千克水温度升高1 ℃,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为:Q1=mc。

(3)m千克水温度升高Δt,需要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Q2=mcΔt,

笔者总结:

同理,对于任何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质量为m,变化的温度为Δt,三者的关系为:Q=cmΔt,不难得出c=Q/mΔt。此时,很自然得到比热容的单位是J/(kg・℃)。

2 案例评析

(1)本案例中几个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中熟悉的常识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吸热升温跟什么因素有关,将物理课堂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化解为身边的生活现象,易于学生理解。

(2)小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尊重差异,有效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对学生学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包含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和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这些都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案例兼顾到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给他们搭建平台,将比值定义物理量的过程,解析为一个个小问题,大大降低了理解上的难度。这与课前笔者仔细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基础分不开。

(3)本节课学生的认知与笔者的设计有冲突,遇到如此偶发事件,笔者能迅速作出反应,改变原有计划,顺着学生的思路,作出积极的引导,最终取得较好的效果。作为教师,如果遇到类似的“突况”必须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4)如果时间足够,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必须设计问题紧跟其后,立刻训练检测,帮助学生强化理解。

(5)“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初中物理涉及到几个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在新授课时,对于物理量所表示的物理意义,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写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物理量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炳N,李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2

任务分析产生于西方军事人员和企业人员的选拔和培训。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一项专门技术,其最初的理论主要来自加涅的学习论和教学论。皮连生认为,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任务分析的结果为依据。[1]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可以指导教师选择教学策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一、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的一般程序

(一)对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类型的分类

加涅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言语信息(包括符号、事实、整体知识)、智慧技能(包括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个类别。由于中学地理中几乎不涉及动作技能的学习,表1中列举了一些例子,仅对教学目标进行其余四种学习类型的分类。

(二)根据学习类型,分析学习条件

智慧技能的学习最明显地受到作为先决条件的其他智慧技能提取的影响。通常这是一些更简单的技能和概念,当对它们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它们是新学习技能的实际组成部分。[2]智慧技能按照学习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这一观点就是加涅的学习层次论。

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与其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关系,奥苏伯尔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上位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下位观念;下位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相关的上位观念;并列结合学习的条件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与新知识相吻合的原有知识。

二、在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中应用任务分析的案例

【课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

【教学目标】

(1)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风和陆风、山风和谷风、城市热岛环流。

(2)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分布情况”示意图,判断热力环流的方向。

【任务分析】

学习类型: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目标:(1)属于智慧技能中概念的学习;教学目标(2)属于智慧技能中规则的学习。

学习条件:按照奥苏伯尔的理论,海风和陆风、山风和谷风、城市热岛环流是热力环流的下位观念,所以教学目标(1)的实现必须以热力环流概念的掌握为条件。按照加涅的学习层次论,低一级智慧技能是高一级智慧技能学习的先决条件,学生在进行规则学习之前,应先掌握构成该规则的概念,这些相关概念有:等压面、热力环流。

起点能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大气压强、等高线、物体热胀冷缩、比热容等知识。大气压强通常简称为大气压或气压,[4]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空气密度的变化会引起气压的改变。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5]将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圆滑的线,这条线就是等高线。[6]等高线的概念与等压面的概念存在相吻合的关系,可以采用并列结合学习。

注释: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8.

[2][美]加涅等.王小明等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3]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8.

[4][5]彭前程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6,132.

[6]高培英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24.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3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加大演示实验的实效性

演示实验大都是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看,由于种种原因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观察效果,而计算机技术对图象、图形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实体,变静态为动态。如在《光的折射》一课教学中,光线的传播方向在演示实验中很难被观测到,为此教师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和文字功能来模拟光线,设计了《光的折射规律》课件,让学生观看到模拟的物理图景,从而对这一抽象的理论有了直观的认识。其中“光的折射应用”中“渔民用叉瞄准水中的鱼”的动画,引起学生强烈兴趣,很容易发现了光的折射的原理,达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正所谓:我听见,我忘记;我看见,我记住。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探索,减轻学生实验操作的难度,提高实验效率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有的实验费时、费力,由于平时对实验仪器接触少,实验时不知所措,一节课完成不了任务。如学生实验《用电流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仪器多,连接电路本来就较困难,还要测量结果、探索规律,一部分学生根本完不成实验目标,甚至一个实验数据都测不出来。教师在实验中间同时播放该实验的实况录像和模拟动画课件,学生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即看清了操作技法,注意事项,又明白实验原理,大大加快了学生的实验速度和准确性。

三、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过程,弥补物理实验的不足

不少物理现象不可能在实验室完成,由于条件限制有些实验也不可能由学生自己动手。因而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动画功能,能解决许多难以表现或操作的物理实验和情景。如“大气压能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实验,学校现有条件还不能进行,采用录像放映形式,使学生感受到了实验的真实性。又如“鱼在水中的浮沉和潜水艇在水中的浮沉原理”,学生很难观察得到,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鱼和潜艇的浮沉,形象、生动、有趣,学生在观看中,自然地加深了对“浮力”的大小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四、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拓宽物理实验的范围,开阔学生眼界

物理教学中,虽有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索实验,但都是一些简单的实验。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到宇宙天体演变、行星运动,小到分子热运动、电子绕核旋转,强烈到原子弹、氢弹的爆炸实验,都能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大开眼界。还有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如纳米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利用多媒体介绍给学生,强烈的现代科技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利用多媒体营造实验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过程就是要无疑者有疑,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课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比热容”一课的教学设计:1、通过播放天气预报的录象来复习温度的概念及单位。2、分析在同一时间全国各地的气温为什么有较大差异?疑惑也由此产生,学生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去做实验,进而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3、讨论“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大屏幕显示对结果实施即时反馈和点说。4、观看“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实录,这样既升华了知识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六、利用计算机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计算机做的逼真的物理模拟,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4

一、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石,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由来,因此这一环节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心血与智慧。

1.深入钻研吃透课标和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要求,也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根本,脱离了教材,任何教学设计都是无本之木,所有教学设计都会苍白无力。因此,我们应该细致、深入地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吃透标准和教材中的每句话,做到胸中有丘壑。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才会做到过程流畅且重点、难点把握准确。

2.注重导入,吸引学生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这是一堂成功课的前提。比如,我在教学《比热容》一节内容时,利用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的质疑:为什么太阳下的水不热而石头热?既引起学生对该动画的好奇,也引入了问题,抓住了学生思想,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3.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磨课

1.修改教学设计

对于作课的老师,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但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且说不定个人的观点会存在缺陷和不足。所以,需要在自己备课思路已经比较清晰的情况下,再请教专家与同仁,并请他们给予修改完善。这些修改包括知识的科学性方面、教学的方式方法、语言的过渡等很多方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教研组同志共同努力,最后定下自己的教学设计。

2.试讲

在公开课之前,试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试讲是教师在进行公开课之前的实战演习。一方面可以让教师熟悉自己教学设计的流程、内容的具体安排、时间的分配等方面,牢牢把握教学环节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以免在正式上课时出现问题。试讲时请专家与同仁们听课,听课以后对这节课作详细的评议。对不完善的地方再提出一些建议,结合专家与同仁们的建议,从而调整和修改不足,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经过多次这样反复地试讲,精心地修改,直到自己和专家与同仁们都感到满意为止。

三、上课

经过充分的备课和试讲,在实际做课过程中应该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不过实际做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

有句话说得好:“赏心悦目。”意思大家都明白,怎样才能使自己让别人悦目呢?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穿着得体、大方。不能让大家看了一眼就有不注意个人形象的感觉,也不能穿着打扮太过时髦、花哨,让人觉得不适合自己的身份。老师可以适当地画淡妆,整理好自己的头发等。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比较精神,有活力。这样无形中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会觉得这位老师是自己的榜样,愿意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

2.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中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重要的。授课教师切忌方言以及土话或口头禅带进课堂。而且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心智活动。

3.教态

走上讲台的教师要有适度的微笑,要有亲和力,让学生觉得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学生能够主动地与你交流。有些教师过于紧张动作过于僵硬,一脸的严肃而且手足无措,有的站在某个位置一动不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得挺拔,行、走自然协调。与学生交流要有适当的表情。特别是学生进行实验时,老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弯下腰与学生交流,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在讲授过程中有时需要夸张的动作、语言、表情、眼神等,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反思

无论是上什么类型的课,课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自己在总结中进步,在总结中成熟。首先,虚心听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有选择性地接受和改进。另外,有条件的同志可以把整个教学过程录下来,对照录像仔细研究:大到整体布局,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情况,小到每句话、每个动作、每个表情都要反复推敲。最后,写出自己的教学反思,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和不足,并对不足找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越磨越精彩,多思自然行。把课上“活”、上得有生命是我不懈的追求,相信我们的课堂会越磨越好。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初三 物理课 教学方法

1.前言

经过初二一年对于物理学科的了解、学习和沉淀,学生们大都步履蹒跚地步入到初三阶段的学习中,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单纯地说是物理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可逆转的不足,其主要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压力太大,学生从小学升上初中,课程学业量从过去的数学语文两门主科一下增加到了6门,初二、初三又分别增设了物理和化学两门学科,经过初一一年的适应,初二就得马不停滴地追赶分数,不禁弄得身心疲惫。跨进初三的门栏,意味着要随时做好起跑的准备,因为除了要应付日常的新课学习之外,还有为了测试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考试技巧而开设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可以说这一阶段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出于一级戒备状态的。

2.初三物理教学的方法

针对上述的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建立应对学习和考试的信心,进一步营造一个高效的物理课堂,就是关于初三物理课教学的最重要的思考。

2.1 重视实验,加强实验。正是为了不让物理学习沦为纸上谈兵的学术,历年来,物理实验都是中考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一部分也正是学生最容易丢分的环节。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课时有限的教学设计里,实验课的安排常常不被允许,从而形成了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模式,实验费时费力,但并不意味可有可无,恰恰相反,实验教学于物理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无论课堂上教师如何堆砌辞藻,讲课如何生动形象,“用嘴巴做实验”永远不能帮助学生学到真知。实验可以验证客观事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能让学生通过双手搭建起沟通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在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定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我们应该做到、做好所有的演示实验,克服困难完成全部的分组实验,必要时还应增加一些课外的辅助实验。不但要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目的、器材、原理、步骤,还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得到正确的结论,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外,在如何改进试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设计实验方面也要作必要的知道。

2.2 准确把握“教考大纲”,找准教学切入点。任何科目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都要以“教考大纲”作为工作的方针和指导,也就是说,身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之前认真研读教学和考试大纲,务求明确教学要求和考试方向,针对大纲的要求,整合教材的架构体系,明确其中的重难点遍布以及联系,只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书,在教学的时候便可以得心应手,有的放矢。再对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有了了解之后,与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做好衔接,在教案中做好记录,务求言简意赅,言之有物,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分配课堂上的讲练时间,杜绝冗长的讲述。此外,除了教师要对考试大纲有所了解之外,也应该指导学生研读考试大纲,把握好考试题型与要求能够为学习和复习指引方向,从而有利于把握其深度和广度。例“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的过程和伴随的科学方法在近几年的考试中占有10%的分值左右”,如“速度、密度、压强、比热容等概念的形成过程,欧姆定律、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阿基米德定理”等都是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的,另外也考了“等效替代法”。

2.3 注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高考有大综合和小综合,虽说中考目前还未实行,但这是一个发展趋势,也符合课改的要求。有题如下:如图某郊区林场(图略),树木已经成材,地面上留有一截截树桩,某校同学利用双休日到林场参加植树造林的活动,此时有一群大雁自右向左迁徙,甲同学为了确定大雁飞行的方向从书包里拿出指南针,指南针指向如图所示(图略),请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帮助甲同学确定磁针A段指向为南极还是北极,此时是什么季节。题目通过植树透露了此时为春天的季节信息,通过树干年轮透露了左边朝南的方向信息,从而可以确定大雁飞行的方向,并确定磁针的南北极。这一题是典型的物理和生物有机融合的题目,很多学生因为不知晓题干中所透露的信息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又或者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以为大雁总是往南飞。像这样各学科知识相融合的题目在各大考卷上不乏有之,为了不让这些拦路虎阻挡学生的去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意把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做个有心人,以不变应万变。

3.结语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个小战场,优异教学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合理的教学计划和良好的教学方式,作为教师,只有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不断创新,才能在教学的路上取得更好的进步和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初三物理复习课存在的的问题与对策》邱雄鹰,《管理学家》

比热容教学设计范文6

实践证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从学

会过渡到会学、乐学,是学法指导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效果还不错。

加强启发,培养自学能力

同样的课,如果学生预习了,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有的放矢地去记忆、思索、归纳、总结,兴奋点就集中在如何查缺补漏、解答疑难问题上。思维不仅容易跟上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跑到课堂教学的前面,理清思路,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听起课来感到轻松、愉快,既可避免大脑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科学用脑,又满足了获取知识“跳摘”过程中的成功欲,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在教学设计中集中地提出学生预习的提纲和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特别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能紧扣学生的疑难,刺激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兴奋点”,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注意力集中,教学中还要适当让学生谈谈自学体会,交流自学心得,善于用一些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自学。如:安培、欧姆、爱迪生、法拉第等着名科学家幼年都家境困难,中途辍学,后来通过努力自学,勇于探索,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而载入史册,可见“会学”比“学会”更为重要。

加强引导,培养自学能力

叶圣陶说过“所谓教师的指导工作,盖在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领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学法,帮助学生克服急躁情绪,耐心诱导,巧妙点拨,切忌把答案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情况有目的地讲,逐渐过渡到学生已理解的内容。书中出现而学生能理解的事例少讲或不讲,重点、难点着重讲,选题力求精,讲话力求少,思路力求活,解题力求准,以身示范,引导学生自学。课前教师将编写的导学提纲发给学生,通过学生主动地观察、联想、阅读等尝试活动指导自学。运用“目标教学”,以“启发式”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 途径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加强内化,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加强内化是学法指导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逐渐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失去朦胧茫然的感觉,丢弃被牵着鼻子走的厌倦情绪,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学会归纳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能确定学习重点,提出疑难问题,写出简明学习提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中多创造让学生动脑、动手、独立思考的机会,尽可能自己探索寻求答案,正确处理自学性思维与学习的关系,使所获新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得以浓缩,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的过程,要使学生懂得学习是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责任感,同时要从不同层次向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避免造成脱节甚至两极分化的局面出现。

加强交流,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教师要向每一位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和指导是不现实的,让学生交流自学,实行合作学习便能解决这一难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异质性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围绕学习目标,展开问题讨论,参加学习竞赛、实验竞技,并以小组在学习中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让学生树立“水涨船高”的集体合作精神。“互帮互学”、“官教兵”、“兵练兵”,使不同学生在各个层次得到提高。其间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组内成员间、小组与小组间的三重信息反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同角度地进行交流、点拨、矫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在探究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首先请学生猜想:当蜡烛从二倍焦距外向凸透镜靠近时,像将怎样变化?这样一猜,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让学生边讨论边回答,教师不给予评价,只是鼓励学生猜想,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同学们进行互相讨论,共同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结论不够全面的小组继续讨论、实验,探索与其他小组相比不够全面的部分实验,直到学生得到凸透镜成像的条件、规律,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操作技能,实现学习迁移。

另外,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组织、指导工作,多创造机会让他们看一看、做一做、问一问、谈一谈,形成一种特殊的交流自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加强升华,培养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