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1
摘 要:基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已经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使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地解决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及其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进行了讨论、分析。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具体实施;中考
地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增的学科,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同时,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涉及面比较广泛,而课堂时间十分有限,要求老师能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所以,就需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实施
要想实现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传授更多的地理知识,增加有效教学时间。
1.设置学习问题,实现课前导入
在开展新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节课内容。初中地理老师应该以课本内容为核心,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课本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学生便会对新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新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学习地球气候带的时候,老师可以提出地球上不同地区同一时间的气候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引入本节课内容,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划分学习小组,营造良好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可以根据教学需求科学采用小组学习法。地理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座位位置,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老师对各学习小组进行适当指导,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将自身观点和看法分享给他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进而能够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时,学习小组成员可以搜集不同方面的资料,包括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知识点等,然后将所有知识点整合之后进行系统学习。
3.更新教学观念,科学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初中地理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地理教师应该对自身和学生进行重新定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前,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中,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在每节课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在课后,老师应该让学生搜集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资料。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在中考中的成功体现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衡量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时,应该加强与中考考试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考试成绩。
1.重难点知识复习
初中地理中的重难点知识,在中考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率,就需要从重难点知识入手。地理老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对地理课本章节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汇总,将其更加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仍以地球气候带为例,老师可以将五种气候带的特点、分布范围等知识点在表格中陈列出来,通过对比使学生能够将其正确区分开,实现对知识点的有效掌握。
2.地理地图的运用
地理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复习之后,地理老师应该结合地理地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地理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读图技巧,使学生能够抓住地图中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设置一些分析类问题,锻炼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层次感。比如,在复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地图上不同时区内两个地点的具体时间。
3.总结大纲知识点
对大纲知识点进行总结,是初中地理实现高效复习的一种不可忽略的方式。在完成前两轮复习之后,老师应该对复习成效进行评估,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应以梳理重点知识点为主,采用总结大纲知识点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确保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顺利通过中考。
高效课堂的构建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地理老师应该探寻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为备战中考提供重要保障,使学生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中考。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2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本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学生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基础比较薄弱,即使是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往往还是会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都大力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是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采用生活化教学也只是走个简单的形式而已,并没有切实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作用。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学生课下没有充沛的精力来探讨实践,所以课堂上的时间尤为宝贵,教师应该明确分析现状,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进行适当的课前提问
地理知识作为文科,许多东西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比如说一些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点是永恒不变的,学生在平时反复记忆就会很难忘掉,所以课堂之前的一些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相同的知识点反复记忆,那就永远都记得住。
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并准备一些简短的并且是重点知识点的,不浪费时间的小题来进行提问。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复习,并且很容易掌握重点知识点。
2.结合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地理都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比如,在讲水资源的时候,我可以喝一口水之后说:这水真好喝啊!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最近的天气变化来开头,导入这节课的新内容。以这样的开头,可以大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地理的影视资源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的语言要激情且幽默风趣。一堂好的地理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比喻和对比运用恰当的话,对所描述的事情会更加形象生动。另外,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地理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都联系实际生活来讲解,并且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讲的是“天气和气候”,我会提前让学生去听天气预报,然后在讲课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当讲完“天气和气候”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然后我帮助他们一起得出结论: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多变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总结之后我还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个是天气,哪个是气候?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并且我会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最后,在课堂的末尾也要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索的好习惯,从而获得新知识。当然,作业也是需要老师来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与下节课有关的文章,也可以留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具有地理性的短片、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预习;分组合作;监督;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9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58
一、做好课前预习,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
在地理教学当中,课前预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课前预习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之后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准备,能够在已经了解知识点的前提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速度和程度。课前预习的好处不仅仅局限于地理教学,其对于任何一科的教学效果都已经得到验证。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课前预习能够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提供非常必要的保障。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地理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注意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如果学生事先没有进行预习,在学习中就会降低课堂效率。具体来说,预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利用课余有效时间进行预习
一般来讲,学生预习最好不要占用课堂时间,因为到了初中阶段,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非常重要和宝贵,如果学生再花费10分钟的时间去做预习工作,就会耽误教师授课时间,也就耽误了大家学习时间,而这在教学当中是不允许的。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就一定会有的。所以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分配时间,把有限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不要浪费。只有做到合理分配,才会提升学习效果。对于节省出来的时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时间对课本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突破性讲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预习要有重点、有目的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重点、有目的,这样才知道怎样做好事情。所以预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预习的内容重点是什么,重点知识通过自己预习是不是能够理解。如果理解不了,要做好记号,等到上课时,认真听讲、重点理解,再不会,请教老师。这样才会使预习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于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千万不要放手不管,因为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自制力不同,所以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会有很多不同的情况出现,进而严重影响预习的效果。教师要在为学生全体作出相同要求的前提下,再针对某些学生具体规划不同的预习要求,并且还要坚持检查一段时间,待这部分学生形成一定的定势后,再归入整体。学生的反馈信息,实际上就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晴雨表”,教师只有在教学当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够及时调节教学方案和教学节奏,才会对学生作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从而为整个教学环节提供成功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教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由于我在课下已经问询过,了解到学生对“地球的公转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问题感到疑惑不解,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就具体针对这一部分,利用多媒体和地球仪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且还让学生在课下通过网络,查询有关知识。因为多媒体形象直观,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所以学生兴趣浓厚,对于这一问题理解得也非常透彻。之后,在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有学生就为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在网络上搜集到的知识截图,通过这一环节,又一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正是因为我提前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所以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假如我没有在课前预习活动中进行了解情况,那么在课前准备中就不会了解学生在哪一块有明显的缺陷,也不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某块知识点的准备和重点解析了。
二、揭示探究题纲,让小组成为学习载体
随着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出现,各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而目前应用较多的是分组合作学习法。这一方法主要是把学生进行分组,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要探究的问题。因为分成小组后,每个小组都要解决各组的问题,所以需要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否则将收不到分组学习的实际效果。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是为了学生而服务,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分组要注意几个问题:(1)分组要合理。分组情况决定了教学效果。所谓合理就是要注意分组时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一,因为学生的成绩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分组要讲究成绩更好的和成绩差的互相搭配;理解能力强的和理解能力差的搭配;性格活泼的和不爱说话的搭配,这样才会互相提携,互相带动,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来。其次,分组的学生数最好保持在4到6人,太多则有可能难以控制,出现课堂混乱的情况;太少又达不到互相交流沟通、集体探究的目的。(2)教师要时刻注意每个小组的探究情况。因为在探究过程中,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甚至开小差,干自己的私事;有的学生打闹。假如出现这样的状况,会严重影响整体纪律,所以教师要时刻采用巡视指导的方式,一边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边监督分组情况,使每个小组都处于积极探究的活动之中。(3)及时总结小组的学习情况。各个小组的情况肯定会有不同,有的小组解决问题较早,有的小组解决问题较晚,甚至还没有解决,教师只有及时了解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方案,才能掌控整个教学状况的进度。
三、通过课内练习,让学习效果得到检验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地理;问题;对策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明确了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在教育改革的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如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和东庐中学等改革的成功案例。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学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已然暴露出诸多问题。
一、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常见问题
1.学案设计偏于“习题化”
许多一线教师很少对导学案的渊源进行了解和研究,只是盲目跟从,误认为导学案就是课前检测,于是直接将各类教辅资料上找到的各种习题用于制作导学案。如在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导学案时,有些教师直接将配套练习册“导与练”部分填空题和综合题生搬到自主学习板块,设计上缺乏问题性和探究性,只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起不到引导作用,禁锢了学生思维,无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加重了学习负担。
2.使用方式趋于“形式化”
导学案的使用步骤:首先,提前一天将编制的导学案分发到学生手中,让其自主预习完成;其次,提前一节课将学生完成的导学案收回并进行详细批改和分析,找出学生的易错点和疑难点,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后,教师按照学生导学案所反馈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备课,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而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导学案教学模式只是徒留于表层现象。如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分发导学案,完成是在上课后的前几分钟,而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并没有进行抽样分析,根本不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自主学习的情况,无法进行二次备课,直接使导学案丧失作用。
3.教学点拨过于“少讲化”
在目前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曲解“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课堂上过分强调“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练习、纠错。如在学习知识点“等高线”时,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评讲,并未对等高线的特点进行梳理和举例分析,这样严重弱化了教师引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遗留下很多“疑难杂症”,逐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步骤等于“程序化”
大多学校导学案编制的内容文本模式几乎固定,普遍设有学习目标、重点与难点、情景问题、活动探究、巩固自测、自主归纳、课后巩固、课后反思等环节;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环节也是固化的,主要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小组展示、教师点评、反馈自测、总结归纳等,并未考虑学科的差异性、学生的差异性、知识的差异性,呈现“千科一律”的现象。如许多学校要求教学按照其特定的教学模式进行,形成一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教学程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近乎“照案宣科”,使课堂无趣味、学生麻木僵化,并不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二、初中地理导学案应用基本对策
1.以“练习”为主转向以“导学”为主
导学案最大优势是导学功能。其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是练习或检测,这是导学案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基础。导学案不是依据学生练习不足产生的,而是针对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应运而生的。如果导学案主要作用是练习,无疑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导学案只有凸显导学功能,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其应有的效应。发挥其导学功能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导”的含义。导学案中的“导”有两层含义,一是“导学习过程”,二是“导学习方法”。“导学习过程”即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相应的自学模块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知识、总结与检测知识掌握情况、提供提升性练习;“导学习方法”则是不仅提供导学导思的问题,更要提出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导学案设计中可以直接插入学法说明,也可以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将学法隐含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重“导”不是轻“教”,不是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基于导学案的设计思路进行有效教学。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将四大区域的相关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后制定出“疑问式”导学案,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解答导学案的问题,使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导学案“导”的功能。
(2)找准导学案的定位。导学案应是“纽带”,连接“三维目标”的学习,贯通课内外知识。教师要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整合相关学习资源,锻炼收集整理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导学案的设计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即教学中应减少用纯逻辑思维的方式对待一切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将经验梳理成关系,帮助形成自我经验的过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教师可将四大地理区域的知识点制作成“四大地区地理差异对比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来对四大地理区域的差异性进行对比总结,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
2.以“少讲”为主转向以“精讲”为主
在导学案应用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并不是强调教师“少讲”,“少讲”只是形式上的表现,其实质相当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精讲”。“精讲”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不受时间限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讲得全面、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转变教师“少讲”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重视课堂提问。教W过程就是学生发展的过程。一节好的地理课不是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展示上,而是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就是促进学生思考理解的有效手段。如教师在讲解“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时,可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化为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的方式,通过对相关知识层层推进提问,可有效代替教师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内化。
(2)强化“精讲”典例。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独特的综合性、地域性、空间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会因其认知规律发展的限制存在一定障碍。因此,教师在讲解相关地理知识时要注重举例,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要做到精讲、细讲。如在教学“地球运动――自转”时,由于地球运动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单靠运用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难以推导并理解自转运动产生的相关意义,因此,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地理教学三维软件将地球运动进行展示并推导出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意义,可加强学生空间思维培养,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
3.以“固化”为主转向以“灵活”为主
教学过程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而不应规定一种固定不变的、毫无生机的教学程序,致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氛围死气沉沉,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针对该情况,在导学案的应用中应转变以“固化”为主到以“灵活”为主的观念,做到课堂教学上充分使用导学案教学的精髓理念,不可固定教学步骤。编制“灵活”的导学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优化导学案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学案,从设计形式上来讲不能盲目地单一固化,可以是问题引导式、活动计划式、资料搜集式、补充填空式、逻辑推理式、比较探究式等,也可以是多种方式进行结合。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可以选用表格对比类导学案;在教学“区域地理”时,可以选择填空类导学案;在教学“认识地球”时,可以选择提问式导学案;在教学“地图的运用”时,可以选择活动探究式导学案,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学校地图等。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导学案的类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重组导学案模式。导学案设计是有模式可循的,但并不是任何一种模式都适合所有教学。由于教学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学层次的不同性、教学内容的难易性等多种不同教学状况,单一固化的导学案满足不了千差万别的教学际情况。因此,在导学案编制过程中可适当将相关版块进行顺序调换,达到完美地配合其教学设计。如将“巩固自测”环节调整到“课后反思”,可有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将“合作探究”环节调整到“课前自学”环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在课后的合作学习能力,把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等。因此,将导学案的精髓理念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达到活学活用才能够更好推进“高效课堂”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和教师教学高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俊亮.导学案在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5
【摘要】中学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给理论教学增添了生动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 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38-02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多样性。地理教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互相开放,每一种实验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师教学手段的升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本的预习、复习中都能通过实验来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中学地理实验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多个省市的学校所运用,是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使教学和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成长。
参考文献:
[1]范思远.中学地理活动课指导[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初中地理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区域地理;地理备考;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部分是高考重点考查部分,在高考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地理知识点繁多,各章节知识点自成体系,而试卷所呈现的题量又不足以覆盖整个知识体系。所以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的题目十分常见,成为高考出题的主要套路。但在近些年的高考中,并没有直接考查所熟悉的国家或地区,往往以陌生国家或地区为背景,给出图文材料来考查考生的能力。这一方面是一种减负,因为不再过分要求对几个国家的各种地理事实的准确识记,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加大了难度。它突出能力的考查,加强了对宏观把握、读图识图、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来看,每张试卷的主观题都至少有一题是给出一个新地理区域来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对新情景过于陌生,导致对这类试题的惧怕,不敢下笔答题。在答题中也只敢写一些自己所记忆过的知识,不会结合材料,导致分数很低。笔者认为,考生不能对这些新的地理区域完全陌生,完全不知道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盲目地去应对这些新地理区域下的问题。对这类问题的准备,应该在区域地理的备考过程中完成。
在高中学习的区域地理,一般以初中的地理事实为依托,运用高中所学的地理原理。而在义务教育阶段,种种原因使得大部分高中生的区域地理事实基础不牢,使得在高一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中普遍以教授地理事实为主,甚至将高中原理所适用的区域的现象也要求识记。这显然是淡化了对地理原理运用在地理事实上的教学目的。而在区域地理的备考环节,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对地理事实的要求,而应该更注重地理原理在具体区域的应用,着重锻炼在区域情景下,如何利用所学的原理来解释地理现象,同时关注高考对区域地理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才是高效的。
【经典例题】(2014全国新课标2卷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如图1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这道试题就是以亚洲为背景来考查自然地理知识的。背景是熟悉的北亚,这道试题并没有在区域定位上为难考生。也有很多考生在备考时对这一地区所发生的凌汛现象做了复习。但题目所问的并非是凌汛。三道试题都发力在对地理现象的原因解释上。力求考查考生的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思维能力。这道试题由于背景熟,所以答题易上手,但正由于题目背景熟悉,导致考生直接按照固定模式不仔细审题,加之题目信息量大,所以很容易导致题目答不全。
在第一问中,如果考生能从沼泽定义(指地表过湿或有薄层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出发,加之题目所给的条件(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和平时所学知识(此地多凌汛)就可以完整得到满分。
在第二问中,在所学知识中,惯用的通过植被覆盖率作答已无法奏效,但考生在充分解读图文信息后,就可以从河流侵蚀、沉积角度作答,从而得到较高分数。
在第三问中,通过材料解读,可以得出水中营养物质含量低与纬度高、水温低的特点,但无法继续作答,这时就要借助题目分值所给暗示,挖掘河流与河口地区的水文特征并与题中所给的水温和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相对应,从而得到因结冰期长和北冰洋营养物质少。这也是本题的难点所在。但试题答案也是可以通过合情的推理结合所学推断出来的。
附参考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经典试题可以看出,在熟悉的背景下,仍有新鲜的问题可以考查。并不是说简单地识记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考生都知道鄂毕河有凌汛,结冰期长,却无法正确地在答案中写出,这并不是识记没有到位,而是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没有完整的地理学科思维,无法准确清晰地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这道题可以启发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一些方法。
第一,注重高中地理原理运用于初中地理事实之上的训练。[1]在区域地理备考中,不光关注地理事实的识记,还要运用高中所学地理原理,解决地理现象。侧重通过历年高考题考过的区域,锻炼描述阐述事物的能力,自主分析其他显著地理现象,以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第二,注重地理思维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过程中,往往以某一或某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在备考中,要宏观地从地理的区域性角度出发,以一个区域为单位,着眼区域整体性,同时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目的是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第三,注重图像的识读认读,培养读图能力。[2]对图像的认读是一项基本能力,对图像识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考试中得到的信息量的大小,也直接影响考试分数。尤其是区域地理问题,所给的图像尤为重要。但在备考中,由于所学地区已经十分熟悉,往往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读图,从而导致复习不高效。所以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读图识图,还需要把某一地区的不同地图对照起来,组成一幅地图,从而做到融合多图为一图。
【新题赏析】(2015新课标2卷36部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2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2)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这道试题的两个问题比较常规,第一问在考查学科基础知识之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故气候特点为全年高温多雨。而根据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结合生活即可答出防范问题是蚊虫叮咬,疫病(高温湿热)中暑,晒伤(太阳辐射强)等。第二问则考查工业联系,通过材料(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所示,可以得出有关机械制造、钢铁、管线等和铁路建设有关的工业部门均可获益。
附参考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3分)
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蚊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3分)
(2)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4分)
【笔者反思】通过这道新题,可以看出,高考并未放松基础识记部分,考查的世界气候分布图也属于高中地理学科的重点知识。同为一套试卷的同一出题位置,也沿袭了之前的风格。在第二问出现的考查联系的内容也值得我们关注。从这道题中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区域地理复习备考中的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
第一,对基本识记内容特别是有关高中部分的要落实。在备考过程中不能放松识记内容,往往识记内容在高考中得分并不高。但在备考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往往不能把初高中所有地理事实全部背诵下来,此时就应该重点注重高中知识。此外,也要注意高中原理的镶嵌,不能不知原理应用而盲目添加背诵。
第二,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在复习备考中,要有一定的空间定位能力。如果能准确定位所考的是哪一区域下的地理事物,有些问题就可以解决,或者说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十分丰富的考生地理成绩不会太差。但在有限的时间中,大量提升区域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因为无法短时间识记大量的知识,就算能记下来也是无法灵活运用的,而高考考查的不在于知识量的大小,而在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在短时间内需要掌握“一定”的定位能力就够了。
第三,适当采取对比不同区域的方法进行复习。在高考中,由于试题量不大。比较的题型因为可以考查较多的知识点而受命题人青睐。在复习中有所训练,重点是掌握这种问题的分析方法,锻炼地理思维能力。
总结上述方法,区域地理学在于三点。第一,不盲目求多,精确重点知识,真正落实好识记,对所知道的地理事实能够运用。第二,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会读图识图与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明确考查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梁玉霞.区域地理复习中认知结构的整合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