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中医学教学,中医经典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28

中医学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防病治病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在这个过程中由各大医家不断完善,不断修正,从而慢慢造就了中医学这个民族的瑰宝。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经典正是我们了解、认识中医学的重要途径。通常提到的经典,主要是指《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门中医学科。不读经典,难为大医,然而现在中医院校的经典教育正面临着被忽视的尴尬境地。

1经典教学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专家有认为经典学习在中医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在编纂的过程中,基于各种考虑,必然经过了很大的修改,中基、中诊、方剂都是便于入门的教材,而经典才是了解中医理论以及临床的重要途径。

2中医经典教学的现状

中医经典课程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正在快速下滑,经常有医生提到现在学生的经典功底太差,课程设置也不如当年。回收的问卷中,60%的同学都认为现在的经典教学不够满意,几乎所有的专家也都对中医经典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质疑。

(1)大量的西医课程冲淡了中医学习。现在的高等中医院校普遍大量开展西医课程,甚至到了本末倒置的地步。有些院校大力宣扬西医学科目的重要性,导致中医院校学生毕业后更加崇尚西医,用西医方式思考。据调查显示,同样在5年的时间内,西医院校学生只需要用1/60的时间学习中医(约60课时),而中医院校学生却需要用1/3的时间学习西医(约1200学时)。[1]

(2)对传统知识的掌握不足。中医经典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古代文学,由于撰写年代的资源限制,大多简短精要,语言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一些对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不够深的同学,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开展国学类课程势在必行。

(3)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分布不合理。自中医药高等院校开办以来,中医经典类课程的课时一直在变动。刚刚建校时中医经典学习的课时非常的多。甚至《内经》一门课就有414个学时,四门课程加起来一共最多有859课时。[2]同样也有很多学生报告经典课程时间太短,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经典课程单门课时都不超过80课时。甚至沦落成为选修课。有些院校的《黄帝内经》课时竟然只有短短36学时。

(4)考核方式单一。现代中医院校对经典科目的忽视,导致现在对于经典科目的考核不够严格。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检验与督促的重要方式。现在的经典考试大多采用期末突击的方法,不在意背诵与理解。很多学生真正掌握的经典知识都很少。朗读与背诵是学习经典的最好方法,目前学校的教育体系并没有保证学生基本的读背。[3]3对当前经典教学方式的改进

现在的中医经典教学显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医经典学习的问题,研究者特意向学生与参与调查的专家请教,博采众长。通过与学生的现场访谈法,问卷调法,和针对专家的德尔菲法,我们将学生与专家的意见整合如下。

3.1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的平衡

(1)浓缩西医课程。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西医是中医医患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医学生掌握西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目前中医院校的西医课程杂而多却不精。专家认为西医课程的开设是必要的,西医基础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进行,重要的西医基础课程应该重点学习,而部分西医临床课程可以选修,为中医学的课程让出时间。

(2)拓展中医课程。中医类的课程被西医学占了很大一部分空间,为了找到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人才的平衡点,在浓缩西医课程的基础上,应当拓展中医课程。包括拓展经典学科的学时,开设大量中医学类的临床训练课程,使中医学的学习更加贴近临床。甚至可以开设中医各家学说、古籍学习、国学的选修课,拓展中医学子的中医思维。

(3)开设选修课。除必要的西医课程和大量中医必修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开设中医和西医学科的选修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与发展的方向。对西医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西医类的学科,而一心钻研中医的学生可以选择中医类的学科。

3.2加强对传统知识的学习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不论是中医经典课程,还是古籍文献查阅,都离不开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中医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中国古代哲学,所以对“国学”的了解对于中医学生而言,是中医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古语有云“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所以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西医院校入校的第一学期,不会学习医学类的学科,首先会学习基础学科。这一点上可以效仿西医院校,在入校的第一学期,先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中医思维与文献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3增长经典学科的课时

比较黄帝内经与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大部分专家都选择了黄帝内经。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体现,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由现代人编撰的中医基础理论,不如用大量的时间学内经。所以经典学科的课时增长到100学时以上是十分必要的。

3.4考核方式的改进

据调查显示有的学校通过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对于经典的掌握程度。[4]这虽然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中医院校可以每学期开学时根据各个年级对经典掌握状况的不同,进行经典考试,甚至可以举行中医知识月考。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2

(一)方法论———两层皮

首先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并不完全匹配。中文专业的学者通常单一通过翻译来解读英国文学的神韵和风采,因而造成了一个现象就是不精通英文乃至不懂英文的人群很难理解英国文学经典名著的内涵。而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众多的分支将文学方向的研究挤压的可怜。学生更多的被分配去进行翻译研究、语言学等领域,这就造成文学研究不断被缩小范畴。同时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过度的消费主义和金钱观念让很多人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读书,若是读也是挑选一些简单的作品,不需要进行较多的思考和品读,因而现在读经典作品的人群正逐渐萎缩。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两者谁更具有研究的实际价值是学术领域一直争执的问题之一,一直以来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基于文学本质,研究的学者必需要对原著进行阅读分析。作为外文学者,有一个短时间内无法提升的不足,即对国学的粗浅认知。而我们的中文学者,只能读译作、隔靴搔痒的现象,其实也是相当尴尬的。在解放之前没有外语专业,统称为外文专业,当时而言,文学史所有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中西连贯成一家的观念也促使了一大批大师人才。放眼现在,英国文学被划分为三大阵营,外国文学抑或世界文学抑或比较文学。中外学者互相看轻,甚至没有任何交集和接触,这就造成了一种我国研究外国文学很怪异的局面。其实研究领域的多元化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如果说有问题,那问题一定是“失去了本心”。如果最根本的东西偏离了轨道,那如何形成正确的结果。个人认为应该加强中外学者的交流与联系。中文学者多读英文原著、外文学者对国学进行学习。只有通过这种途径,长期学习互通有无,才能让中外学者的言论和著作更具现实意义和逻辑参考价值。

(二)经典名著阅读现状

较差学生读者群体是阅读的主体也是出现问题最多、最鲜明的群体。一些学生进行外文经典名著的阅读,只是为了应付四级、六级还有种种纷繁复杂的英文考试;一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外文的好奇,想要演唱英文歌曲、想要获取最新的国际新闻,但是往往新闻的性质都属娱乐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阅读翻译的版本,如果翻译较精准有深意就能获取一些营养,如果翻译得比较低端,那么自己的阅读水平无形中被拉低了也是浑然不知的。最后还有一小部分痴迷于英文原著的阅读,关注于文本的真实含义,但是毕竟只有极少数。再来说一下阅读英文名著的数量和质量,经过统计,很多本科学生的外文阅读量不足十本,阅读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通读一部名著,更多的是进行选读。同时我们发现,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没有将英美文学放在相对重视的层面,课时不足、教材质量一般都是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经典文学作品在英国文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经典文学作品是优质文学作品的融合。可以说其代表着一个民族智慧的洁净、精神依赖发展的方向。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近距离感受那个民族的血液、脉搏,可以了解那个民族的精神本质。譬如若想了解我国盛世风采就不得不读李白杜甫、柳宗元;若想一探先秦文学,就不能不读《诗三百》。提及英国文学,英国文学中的莎士比亚足以让英国文坛散发熠熠光芒,如果没有阅读过莎士比亚的著作就无法了解英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文学语言是语言中的精华,经典文学作品是文学中的佼佼者,所以想要得到优质的语言理解力和语言能力一定不能脱离经典名著的阅读。如果长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研究,在语言、哲学、美学等多方面都会有提升,整个人的素质和修养都会升华。经典作品是集智慧之大成,可以向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人通过对其的阅读更加了解这个国度、这个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可能会有一些学者质疑,如果大力推荐英国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否会冲击我国的文学构架,让新一代接触英国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是否会让我国的古典文学、传统作品受到挤压。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对于文化我们要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同样对待经典文学作品,我们也要这样取舍。我们可以将对其的阅读和理解作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能够感知不同优秀作品的魅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再扩宽到民族的层面,通过阅读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度,无论是优越性还是不足,都会让我们辩证的对待。发现优秀的部分,譬如莎士比亚作品中常常渗透出的人文情怀让我们感知英国也是一个文化与人文并重的国度,而面对文学作品中一些负面情绪的蔓延,我们发现可以进行自身的预防,所以学习他国文学作品不会让我们遗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不会搁浅自己的名著经典,而会更加理性的去理解、去接纳,学习和深化。教和学彼此支撑、相辅相成。指引学生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感受文学的经典文学的魅力,我们的教师也需要对相关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大学的教师肩负很重的教学担子,既要能很好地传递知识,又要将一些有营养的新知识推荐给学生,那么新的学习内容怎样获得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通过不间断的阅读和研究,不断提升、不断更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要想获得能力的提升,想要在教学的高度之上获得更多的进步、发现一定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名著。

三、对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努力提升阅读群体的整体英文能力。可以联系一些媒体进行视频教学提升阅读群体的英文理解能力,还可以定期进行专家赏析,引领大众解读;二是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可以在教育课程中将阅读名著作为一个量化定性的指标,辅之阅读经典外文作品的课程。针对学者和英国文学研究组织,应该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重新阅读和精读细读。对于一些刊物进行发表和议题的时候,可以鼓励学者对一些经典名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定期举办专栏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对阅读经典英国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现实教育意义进行探索。对于经典的阅读和研究还要从培养学习态度方面做起,阅读经典作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积累和形成自觉性的过程。只有拥有对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研究精神、忍受寂寞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文学真正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得精神领域的收获。

四、结语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

一、引言

进入网络时代,我们身边的图书逐渐趋于数字化、电子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阅读,而是趋向于电子阅读。人们可以通过影像、音频或者图片等方式进行阅读。

二、汉语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我国已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五千年里沧海桑田,朝代更替,中华文化也变得越来越博大精深。我国拥有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汇聚了无数文人的精神内涵,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更是我国人文智慧的体现。进入21世纪,网络时代实现了世界范围的信息传播与共享,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近年来,不少国外文化传入中国,这些国外文化有利也有弊,对我们的思想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经典的阅读,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

三、网络时代与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关系

(一)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模式

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网络阅读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即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亲近的方式获取尽可能最多的信息。一般纸质形式的汉语言文学作品都比较昂贵,而信息化电子形式下的汉语言文学经典却比较便宜。因此,人们宁愿选择通过手机或者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在线阅读。各种各样的在线阅读方式不仅方便,而且还减少了阅读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

(二)网络时代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存在的模式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形式不再单一,而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由传统的纸质阅读变成有声阅读、影像阅读等。由于阅读的人群不一样,因而他们的阅读方式也就有所差异,他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青少年活泼好动,理解能力稍差,因而多选择影像阅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图片可以帮助青少年理解并加深记忆。老年人由于年纪大,看书时间长了容易引起眼睛疲劳,因而多选择有声阅读的模式。总之,网络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汉语言文学经典的存在模式,并且更加便于读者想象和理解。

(三)W络时代使人们难以得到经典文学的体验

虽然在线阅读非常方便,但是读者几乎很难通过在线阅读得到较好的文学体验。首先,网络阅读缺乏深度,会严重导致人的精神平庸化。其次,网络阅读是群体性的,缺乏个体性、个人性,容易趋向潮流,容易倾向时髦。很多读者容易被网络上的一些毫无营养、毫无文学价值的网络作品吸引,或者受到网络上其他不良内容的干扰。这些良莠不齐的网络作品非常容易对读者的内心造成负面影响。阅读经典需要读者平心静气。杂乱无章的网络环境不利于读者阅读,可能会让读者得到适得其反的阅读效果。

(四)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净化网络环境

由于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和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上也会出现一些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网民肆意传播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尤其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可以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提升网民素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文明、科学、规范的网络环境。

四、汉语言文学和网络阅读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经典阅读与网络视频相结合

对于部分人来说,只有文字的书本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也不能提起阅读兴趣。在网络时代,人们对音像作品十分感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文字与网络视频结合的方法来进行阅读。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文字转化为视频,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学校学习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文学作品阅读社团,课余时间整理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用电子设备做成演示文稿的形式,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与经典文学作品相关的视频供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学校应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比如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说书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读过的文学经典通过容易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分享读书心得,让大家感受读书的快乐;还可以把学生的交流视频到网站上,供众多文学爱好者交流点评,畅谈自己的读书感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改变课堂形式,增强学生体验

纸质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网络时代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要想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需要适当地改变教学方法。当学习篇幅较长的经典文章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把该文章以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阅读动力,然后再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探索文章的内涵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进行话剧表演时,只有良好的舞台效果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演道具、灯光的调整和角色的分配,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身心体验,还可以让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在学习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人物关系及文章内涵。

学生想要真正地走进经典阅读,就必须要一点一滴地阅读积累,达到最终的艺术境界。因此,对于经典就要精读,细读,以达到深度了解。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带领学生学习文字表面的知识,还应当借助网络平台查询与该文学作品相关的知识给学生进行讲解,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结束语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经典文学作品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发挥出自身价值。网民应自行遵守道德规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为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净化网络环境,使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的价值发扬光大。这样有利于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与文学素养,更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作品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4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足够我们学习、借鉴与欣赏。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坚持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不能让语文课沾上形式主义的色彩而忽视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不能只追求“时髦”、“时尚”、“新鲜”,而应让语文教学更具有“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那么,在现代语文教育教学中,在现有的文化范畴中,渗透“经典文化”教学非常必要。

一、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教师要注“长流水”

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内涵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经典名篇,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最直接、最简捷的桥梁,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要担负起这既庄严又神圣的重任。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必须有“长流水”来洗涤、渗入、引导学生。

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学史的经典文化著作有许多许多,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中庸》等等。语文教师要潜心学习、流水长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做到“有所教”、“能所教”。

现在学生所学的语文教材中就选用了许多精辟的经典文章,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能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深入其中、真情流露,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人文素养、个人内涵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注重课堂文化熏陶,课堂要有“大语文”

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学生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在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传授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得到共鸣与提高。课文教材所选择的优秀作品都是在大浪淘沙中精选出来的千锤百炼的珍品。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注重汲取经典精美的语言,用严整而灵活的形式将深刻丰富的哲理传授给学生,这样定能使学生丰富词汇,增长文化知识,加深文学修养,提高欣赏能力,得到文化熏陶。

另一方面,现代信息化社会已经到来,知识需求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在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与生活联系起来,形成“大语文”的概念。这样,学生会有广阔的天地发展语言,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后,便能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三、拓展思维,德文共进,学生要与“经典同行”

经典文化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学习经典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让孩子从小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全方位修身养性,正是希望每一个孩子能享有一个快乐的经典人生。

我认识到经典文化的重要性就是从一位同事孩子的表现受到启发开始的。这个孩子从三岁起妈妈就让他背诵古代的《三字经》、《论语》、《孙子兵法》、《大学》、《中庸》等古代经典名著,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由浅入深地涉及。

在一年级时,孩子就表现出了不同凡响的一面:识字量比同龄孩子多出许多倍,自己已经可以查着字典读《三国演义》了;课堂回答问题想象力极为丰富,有许多奇思妙想令老师惊喜;因大量背诵文言文,自然而然明白了许多古代文字的含义,学习了不少做人的道理,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句式结构,甚至尝试用文言文形式写自己的文章并加上译文了……所有这些都让我惊叹并引起了深深的思考。

学生们是不是也应该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古典文化精髓呢?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是也应该不断渗透经典文学的精华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但要做,还要做好。我们要通过传统文化及经典文学的熏陶渐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教给学生丰富的文化学识、良好的道德品行,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博于学,明于思,笃于实,志于人”。

四、升华经典,全面开花,语文要持“本色发展”

经典文化的教学仅仅持一班之力、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老师、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学校的重视尤为重要。我们学校充分挖掘了“中和”文化的内涵,倡导“中和”精神,“儒雅”的校园文化在一花、一石、一路中随处可见。

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从学前到五年级,经典名篇涉及全面;学习经典的活动层出不穷,“书香味”、“书卷气”萦绕在老师的身边,经典文化实实在在地融入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了学校做坚实的后盾,教师传授经典文化的劲头更足了。

我在教学过程中,除重视经典文化的渗透,还加入了许多经典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经典的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学以致用。如我多次组织美文诵读、古诗古文诵读比赛,受到了学生家长的好评与肯定,也达到了我组织活动的目的――让语文教学更具有“文”的气息,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的理解、兴趣,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获得自我肯定、增强自信心,让“经典”的意义得到升华。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5

经典诵读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诵读文化经典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又可以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想实现语文教学的改革,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经典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本文主要从教学理念出发,分析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将经典诵读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对经典诵读的认识

1.经典二字是针对儒家书籍以及其他有重要权威的著作而言的。在古代,“经”即规范、常道,“典”即重要的文献、著作。现在,我们所理解的经典书籍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后,留下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2.诵读顾名思义就是吟诵和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文言文方面,通过有感情有节奏的诵读文章,来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内容和蕴含的道理。诵读是一种结合心、口、眼、耳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诵读时,这样的方式让人很容易进入状态,同时利用想象、表达和观察力来便于理解。

二、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全面培养语文素养

要想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就要先学会结合听、说、读、写的学习方式,并且将学会融会贯通。恰好诵读就巧妙的结合了这四个方面,对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语言是人们沟通的基础,经常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积累素材,善于借鉴,提升写作水平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语言素材的积累对提高语文作文能力是很重要的。在积累的过程中,通过诵读的方式,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诵读经典佳作,不仅能帮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更能让学生了解到各种各样的写作模式和文章结构,这就解决了学生在面对写作时,大脑一片空白。经常诵读经典著作,可以真正帮助学生达到“下笔如有神”的理想状态。

(三)承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只是单一的帮助学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和健全人格。如今,我国在教学标准上已经有了新要求,特别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能力,而且要学会恰当应用。通过诵读经典,学生不但能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运用到21世纪的今天。

三、经典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建立校园人文环境

改善校园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主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建立起校园人文环境。在精神方面,注重校园宣传活动和制定人文校园的相关校训和理念传输。例如,学校可以借助自身资源开展各种校内活动,举办“朗诵比赛”、“校园读书节”、经典诗词书画展、经典国学作品剧场、古诗词配乐表演、古诗词创作比赛等,带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点燃他们的激情,从精神层面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在物质环境方面,可以着重从校园的一些公共场所张贴宣传海报,组织各班级制作开办经典文献的黑板报,并进行评比。也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每天定时定量选取一些吟唱古诗词的流行歌曲,例如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王力宏的《花田错》,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等总所周知的歌曲。通过音乐的传播,让学生更能理解其中意境,在诵读经典作品时更加富有情感,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二)整合经典诵读的资源

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人类历史的瑰宝,不能完全将它纳入我国的教学范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结合教学标准选取合适的资源来帮助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课本教学模式。通过整合经典诵读的资源,可以增添语文教学的色彩,将教学活动生动化。

(三)遵循经典诵读的教学原则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实施经典诵读时,教师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教学原则,确保经典诵读实施的科学性。具体有四个原则,即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其中,全面性原则是在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情感、认知、实践等各个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主体性原则是指在诵读经典的整个过程里,要让学生充分占据主体地位,真正按照学生的思维和想法来开展活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多样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选择经典作品时不能局限在某一个种类,要对作品进行多方面的筛选,从而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针对性原则就是指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文学作品进行诵读,为各个阶段的学生量身打造学习计划,让处在不同起点的学生也能共同进步。

(四)充分利用语文课本

语文课本是教师教学的基本载体,充分利用好这个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一般语文课本中收录的经典古诗词,都是相当富有代表性的著作。在课堂上,教师避免运用枯燥无味的语言来对文章进行讲解。除此之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对课本中经典文献的见解,教师要带领学生打开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才能互相进步。

四、教学案例

教学概况。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教学题材,在教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感受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朗读后,要求完成诵读,并进行评比。

教学过程。先让学生自由读,画出难点。然后教师在开始教学前播放现代歌手所演唱的《水调歌头》的版本,以王菲演唱的为例。播放完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分别说出自己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最后教师再正确解答学生们的疑问。

诵读步骤。教师可选择在配乐情况下,对该词进行朗读,然后再带领学生读,最后在学生完全理解后,要求背诵。可以将诵读评比放在下一堂课,这样比较有助于学生对内容的吸收。

成果调查。在进行完以上所有教学后,开展一堂讨论课,询问学生对该文章的理解程度,鼓励他们自由发表见解,对苏轼及该词进行更深一层的了解,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适当延伸课题,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课外知识。

综上所述,经典诵读作为一项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经典诵读的解析和实际案例分析,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有效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作为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探究经典诵读,是每一个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武聪.经典诵读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2]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引入“经典诵读”[J].阅读与鉴赏:上旬,2011,(3):76.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研究

引言:“经典诵读”是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据研究发现,经典诵读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理越容易接受新的知识。文本根据我国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实践的缺失所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分析,表明经典诵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观点,并总结了几点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然而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严重缺失“经典诵读”教学,使得语文教学存在很多的问题[1]。

1.1中国传统文化面临断层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的家庭均只有一个孩子,孩子在家庭环境中被溺爱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使得小学生身上存在个人至上、冷漠自私、缺乏友爱、盲目攀比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变少,而我国经典著作所传扬精神的皆是仁、义、礼、智、信,小学生对道德情操的修养以及素质的培养逐渐减少,个人主义过于强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断层。

1.2经典诵读内容过于陈旧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传授的经典著作往往停留在课本上,对课本的知识,教师只注重“怎么教”,而对于“教什么”教师处于比较茫然、模糊的状态。然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可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经典著作的阅读,可适量在教科书以外进行延伸。语文教师作为文学工作者,可充分利用文学方面的知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建设。

1.3教学形式落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教学形式往往是,一边阅读一边讲解,讲解完之后由学生各自做练习题[2]。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对象而非学生。学生缺少对经典著作的阅读量,学生对于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并对这种“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教学形似产生反感,学生在课外时间对经典著作更提不起兴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经典诵读”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2.1以校领导为龙头,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以学校领导为龙头,通过行政渠道进行培训,提高领导及教师对“经典诵读”实验的认知,并知其重要性,从而在“经典诵读”实践上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2.2保持课题组成员之间的顺畅交流

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各课题组成员的责任、任务,监督项目研究进度,不断完善课题研究脉络,交流心得体会以及发现的问题。同时建立课题组QQ群、飞信群,确保成员之间能不受时空的制约保持双向沟通,能在第一时间将发现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讨论,能在第一时间分享课题研究中的新发现。

2.3提高教师关于“经典诵读”的理论水平

把校本培训当作学校常规工作来抓,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师的培养相结合[3]。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两次,利用周五的学习时间组织开展”经典诵读”的研讨活动,学习经典诵读新思想、新理念,讨论在“经典诵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好的思路,观摩课堂经典诵读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同时要做到培训内容具有广泛性,培训形式多样化,使“经典诵读”培训正规化、常态化。

2.4开展针对性的前期调查

谈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过程,成长经验,以此掌握学生的特性。问卷调查的内容应包括接触经典诵读途径、“经典诵读”选取、家庭有无“经典诵读”教育、家庭藏书、经典诵读内容来源、经典诵读兴趣、经典诵读内容取向、每周经典诵读时间和量等方面。通过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调查,可以了解学生特性和学生对“经典诵读”的了解程度,从而因材施教,设立不同的“经典诵读”实践计划。

2.5学校制定教学改革措施

在课程设置、教学时间、空间上进行统筹安排,制定具体的保障措施,确保“经典诵读”实践能正常进行,同时将“经典诵读”实践纳入教师考核中来,与教师效益考核挂钩,并制定具体的考评指标体系,确保教师能保质保量的完成“经典诵读”实践教学。

2.6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理念

首先,坚持“走出去”的学习策略,经常组织课题组成员和教师参与各种与“经典诵读”有关的培训活动、研讨会、报告会等,聆听著名学者对“经典诵读”的见解,学习他们的关于“经典诵读”的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经验,不断的提高课题组对“经典诵读”的认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结语

“经典诵读”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直面经典,多吟诵、多积累”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范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参考文献:

[1]叶蓉蓉.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