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城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长城的故事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1

从8岁开始,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六中学的刘阳临德便利用暑假开始了这样的徒步旅行。迄今为止,行程已经累计逾4000公里。今年中考之后,他又背起行囊和父亲一起出发,徒步走山西内长城。两个简单的行囊装着他们旅途中所有的必需品,而插在背包上写着“父子同行,共走长城”的小红旗,则表明了父子俩此行的目的。

说到徒步长城的渊源,得说4岁时,有一次电视上播放了有关长城的纪录片,小临德就缠着爸爸讲长城的故事,读书后,便开始喜欢翻看有关长城的资料、图片和视频。从那时起,爸爸刘勇就有了带儿子到长城走一趟的念头。之后几年,刘勇翻阅了很多资料,并设计了一条能走遍长城的路线。

2005年7月13日,这是刘阳临德第一次徒步长城的时间,从嘉峪关出发,踏上了走遍万里长城的路途。

接下来一个月的徒步旅程中,他们睡帐篷、吃野菜,脚上也不知道磨了多少个泡。尽管辛苦,但长城壮观磅礴的气势、沿途农家淳朴的民风、大气深厚的古老文化都给刘阳临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的几个暑假,刘阳临德都和爸爸这样徒步长城沿线,如今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区。

课:你们出行完全是徒步吗?行程一般都怎么安排呢?

刘:也不是完全徒步。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走的长城的全部,因为长城有很多分岔的,有干路和支路,很多支路我们是通过交通工具去重要景点看了一下,但是主线以纯徒步为主。

因为有很多地段会出现好几百公里没有长城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会直接坐车到下一个长城的出现点接着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比如某段长城进了深山中,可能好几百公里没有一户人家,而且可能还会有猛兽的地段,我们也会时常顺着长城周围的村庄走,不会去冒生命危险。

至于行程,比较随意,没有什么死规定,只是看看地图,知道该怎么走,然后就出发,如果累了就休息,晚了就支帐篷。

课:出发前,要做哪些准备?

刘:准备背包、帐篷、睡袋等野外用品,在电脑上查找关于长城的资料,打印地图,准备一本中国地图册,做一个简单的线路图,准备好指南针、常用药品等等。

因为长城沿线都是比较荒芜的地区,路上非常枯燥,基本上没有像南方一样风景秀丽的地方,所以还要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

课:以后上了高中,学业紧张了,会继续坚持么?

刘:通过徒步,既感受了长城文化的宏伟气势,又锻炼了毅力,会继续走下去。

但随着学业的变化,徒步计划也会有变化,目前没有什么大型的户外活动计划,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爱好,用来丰富生活。

课:你觉得在旅途中收获了什么?

刘:在旅途中学到的东西真的很多,你所接触的每一个人、经历的每一件事、观察到的每一处细节,都可以使你学到东西。概括来说,我认为学到的是一种对待人和事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精神,对待大自然和历史文物的感情。

课:会将一路上的见闻写成博客、微博和大家一起分享么?

刘:旅途上的一些奇闻趣事,我从来都没有在网上过。旅途中大多都是荒凉和寂寞,而且长途跋涉会很累、很辛苦。甚至现在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我走过长城,没主动跟池们提过。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2

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创新

1.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凡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要对学习的材料有浓厚的兴趣。”网络创设的情境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求转化。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学生感觉课文很简单,读了几遍之后就觉得枯燥无味。我利用网络收集了这一课的动画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学生看到了以动画片形式再现的课文,学习的兴趣立刻高涨起来,在丰富多彩、富于变幻的信息双向传递中,学生愉快、自然、生动地学习,同时通过动画片中环境的渲染、人物表情的带动,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再现情境,使语文回归生活

聋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接触外界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实现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目的,而网络环境下强大的资源储备和信息技术的运用恰恰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例如在教学《观潮》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的视频及图片资料让学生观看,结合视频和图片讲解课文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更让他们觉得语文课学习的内容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图文对照也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体会到文中词句的意思,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网络环境,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

聋生在学习时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老师给多少就收多少,没有主动探究的意识。然而网络那生动有趣的知识海洋却吸引着他们,我们就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利用网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长城》时,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①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②收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③了解长城的历史。这三个题目如果仅仅是阅读课文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学生都会积极主动的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查找资料的同时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在查找的过程中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发言,想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也增加了他们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网络环境与聋校语文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网络虽然给聋校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和错位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1.不能失去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情,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而忽视了对课文的字词句的研读,不能仅仅依靠网络和多媒体的视觉效果,而忽视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方法。

2.聋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聋校基本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是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还远远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聋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滞后,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操作不当等因素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不便,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而且聋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住校的,很少有时间接触网络,在收集网络资料上没有系统正确的方法,所以聋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还是有待提到的。

3.网络资源的合理整合

许多教师的课件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没有筛选改动就直接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上,没有针对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喜欢素材的多多益善,导致课件的庞大。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聋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3

一、开拓探索空间,引导学生思考与创造。

课堂教学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发扬教学民主,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多动脑、动口、动手,能够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成为会思考、会创造的学习主人。

1.注重探索发现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想,看似具启发性的提问,实际也是填空式地回答,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从而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此,归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学习上的“研究生”尤为重要。如《长城》一课,以往常常是教师先根据课文讲述有关长城的知识,再让学生熟读课文。这样学生虽然也能了解到长城的特点,但学生没有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感悟和体验,因此不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如果课前让学生先搜集有关长城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接着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再预习课文,最后教师分析课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仅是引导学生去实践思考、自己探索,让其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并能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那么学生不仅能获得新知识,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从而养成创造性掌握知识的习惯。

2.注重情境创设

只有入境,才能生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运用游戏、讨论、操作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激活创造性思维,展示创造才能。如教《守株待兔》一课,老师可先播放卡通短片,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先入境后生情: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寓言故事。这样,不到几分钟时间,学生积极性就全部被调动起来了,使新知识学习在成为学生们内心需要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育的趣味性。

二、重视学习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需要培养和激发。传统式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育,以“继承性”为特点,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表现在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甚至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现代教育则要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素质。这就需要强调个性解放,开展启发式教育,突出“创造性”的特点。因此,当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要启疑、解惑。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一个真理的层面上,而是要懂得引导学生发现一个真理,给学生“喜新厌旧”的大脑,从面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探求精神。为了使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必须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进而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求得真知。

1.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营造良好的氛围,增进教学民主,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因此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问,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要用信任的目光鼓励他,以示教师对他所提的问题的重视;当学生提出不明确的问题时,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他敢提问题的勇气。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无疑能给学生一种轻松愉快之感,学生就会积极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

2.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进师生共同研究、共同讨论,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另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创造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开始时我们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与内容相关吗?如果提出许多与本课知识无关的问题怎样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学会找问题的方法。如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教爬山虎脚的特点时,我先播放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播完后请同学说说有什么疑惑或问题?学生马上提问:“爬山虎为什么能巴住墙并往上爬呢?”这样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就有问题可问,也学会了提出困惑和问题。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4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科目,贯穿于小学教育教学的始终。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阅读技能是是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容忽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更高一层次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那么阅读能力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就是人们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存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因此,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坚持阅读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阅读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和语文素养。笔者结合河北省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案例,提出从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供广大同仁参考借鉴,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积极阅读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某一事物的关注不能够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是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就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觉得阅读是一种乐趣,而乐趣可以把兴趣扩大化,逐渐养成阅读的主体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阅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甘罗》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场白: 自古英雄出少年,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甘罗,寻找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看甘罗是怎么样的一个少年英雄。话语一落,学生个个全神贯注地看着我,继而我说让我们一起寻找答案,首先让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前两段,一名是爷爷,一名是甘罗。学生积极举手参与,我让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着重"唉声叹气"这个成语,让学生感受爷爷当时的烦恼。通过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下被激发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一探究竟。

2.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阅读知识,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报刊、杂志,快速掌握所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读懂文本所传达的涵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阅读方法,如动笔找出关键句,而关键句一般是在段落中的首句或末尾,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适当摘抄自己认为优美或者有启发性的句子,不断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鼓励学生写阅读后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自身的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病房里的故事》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用横线划出吉姆是如何描述窗外的,然后思考从吉姆的描绘中能够看出吉姆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用词上揣摩人物心理,如窗外的树木发芽了,湖水碧绿,蝴蝶飞舞,花儿盛开,从发芽、碧绿、飞舞、盛开这四个动词,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憧憬,由此可见,吉姆是一个乐观、对生命的向往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阅读方法,如从词语中揣摩人物心理,找关键句了解中心思想等,在遇到疑惑时用笔记下,然后反复阅读,得出答案。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培养积极阅读情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阅读环境,培养积极阅读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收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材料,如报纸、报刊、儿童文学等,然后进行集体阅读,营造阅读氛围。在阅读完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进行集体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是依靠阅读环境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努力构造阅读情境,结合文本内容,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文本内容,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长城》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张贴事先准备好的有关长城的图片,增强学生对长城的直观感,然后引出中国的俗语不到长城非好汉,接着教师说让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来领略长城的伟大吧。然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文本内容,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地阅读着《长城》这篇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在阅读中体会长城的伟大,体会到这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4.强化自主阅读意识,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5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教学中教师耐心地指导,要想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主要通过介绍庐山变幻莫测的壮观景象,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伊始,屏幕上出现了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云雾画面,这立刻引起了全体学生的注意,正当大家沉醉于优美的画面之时,笔者揭示了课题,引导学生带着急于了解云雾壮观景象的欲望进行文本阅读。

再如:《长城和运河》一课,通过对被称为人间奇迹的长城和运河的介绍,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教学一开始,屏幕上显现了长城图,学生忍不住惊叹:“哇,太雄伟了!”鼠标一击,教者适时揭题。学生从一开始就感觉新鲜,勾起了学习的兴趣,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水到渠成地进行新课,有效地进入阅读。

二、放手让学生去做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无论何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教学《雪儿》一课时,笔者就尝试了彻底放开,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读到“我”依依不舍地将伤愈的信鸽“雪儿”放飞一段时,笔者进行了这样一个想象性的对话训练:

在阳台上,我把雪儿轻轻地捧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雪儿用它那金黄的眼珠望着我,似乎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轻轻地抚摸着雪儿的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终于,雪儿拍打着翅膀,飞向蓝天,看着它渐渐远去的身影,我在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学生平时就对事物充满想象,现在又听说让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所以一个个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与此同时,笔者又出示“我”与雪儿分别的场面图,让学生边观察边结合课文进行想象,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训练了思维和说话能力。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请同学们把想象的成果举起来展示一下。看看谁的想象力丰富。

生齐答:我们想的都不太一样。

师:很好,你们快成创新大师了。现在我把你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看哪一组的方案最好。

讨论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给每个人提供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所以他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各小组集思广益,不一会儿,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天真灿烂的笑容。就这样,这节课老师没有单纯的讲解,只是布置任务,使他们兴趣盎然,积极性异常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学难点不攻自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让作为主体的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思考、实践,去发现和创新,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就是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三、注重拓展,丰富学生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窄,这就产生了想了解更多知识的愿望。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一点对学生加强课外知识的积累。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笔者就在课的最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了一些相关的图片,这时同学们一个个兴趣盎然、满脸惊奇,像是有很多问题要问。这样就很好的为笔者布置课外作业创造了条件:课后查找有关长城和运河的资料,做一张小卡片。这样,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着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效率。

四、渗透思想,领悟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自学——听课——反思——巩固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协调性。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学生朗读描写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至今难忘。田老师讲的生动,作者写田老师讲的“娓娓动听”。而且写自己的感受,“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教学艺术之高超,“我”对老师的喜爱、钦佩之情,充溢在字里行间。笔者只是作了必要的点拨与提示,让学生注意抓住“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关键词,其他的全部交给学生自己,感受作者至今不忘的情怀以及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这就启发我们,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感受。

总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广大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探索新的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寻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从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齐.论学生的自我监控[J].北京师范大学报,1994,(01).

有关长城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外语兴趣教学;学习动机;方法

引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正如布鲁纳所说:“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变得聪明,能使学生学习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是学生学习动机里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对学生有着巨大作用。提高学生对外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固然重要,但最为有效的措施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外语教学的实践中,我常用创设教学情境法、创新教学法、效果激励法以及环境感染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境法

创设教学情境,以浓烈的情感和艺术氛围感染和熏陶学生。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采用情入课堂的教学方法,加强情感教学,备课时,除深入钻研教材,弄清课文的内容、语法、语言点外,还应仔细体会课文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把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挖掘出来,这样无声的单词就可变成有声的话语,课上得有立体感,而不是教几个枯燥的单词,几条死板的语法。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便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呢?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创造教学情景,进行情感陶冶,以优美的艺术氛围感染熏陶学.首先,以“画面”激情,如教“The Great Wall”这一课文时,先借助课件把雄伟的长城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把自己拍摄的有关长城的彩色照片让学生传阅,大家兴致勃勃被长城的宏伟气势所折服,这时再学习课文,学生兴趣盎然,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而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次,以“声”激情。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听力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二节课上完后学生会感到很疲劳,为了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调节气氛在课与课之间,我常放一些英语名歌名曲,如《友谊地久天长》、《雪绒花》、《昨日重现》、《斯卡布罗集市》等,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语言之美。再次以“情”激情,如学“Helen Keller”这一课文时,我先不急于教单词、课文,而是先用简单的英语对Helen Keller的生平作了介绍,许多学生被Helen Keller身残志坚,以顽强毅力努力学习最后取得成功的精神所感染,脸上都露出了钦佩之情,然后再教课文,学生全神贯注,发言热烈,印象深刻。

二、创新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求新求活,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喜欢

新奇,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成才的经验时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可见好奇心之重要,如果在教法上一味因循守旧,不能出新求活,不能满足学生喜好新奇的心理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会使学生产生不好的情绪,就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我经常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不断设计,推出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讨论法、表演法、小组竞赛法、问题抢答法、故事会等等。如上口语课时,我经常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同学们讨论一些热点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十分活跃,然而有小组轮流推出代表上讲台进行演讲,这时学生充当了老师的角色。在这种较为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口语会话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效果激励法

实践证明,兴趣来源于需要,兴趣有赖于成功,激发和保持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因此外语课要以外语知识本身吸引学生,是学生感到所学外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应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这是激发和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极为有效的措施。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易于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经常获得成功就会不断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时我经常提一些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根据学生不同的外语水平,择人而问,尽量让各类学生都获得成功,学生每答对一题就会感到成功的愉悦。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如一次流利的对话,一次洪亮的朗读课文,一次准确的背诵课文段落,一次正确的回答问题,以及在考试中有了进步等等,我都不失时机利用课内外对学生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越来越对外语感兴趣,越来越想争取更大的进步。美国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心理满足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教学中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