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教学情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设教学情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1

创设情境要注重形式的新颖活泼,但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因为创设情境不是为了让学生去观赏表演,进行娱乐活动,而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学科性与思辨性,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激活思维,以促使学生积极探求,自主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利用文本知识与生活现象之间的差异使学生认知失衡,产生疑惑,产生探索的欲望与动力。如讲“商品价格”,我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包袱:“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个说法对吗?”这个问题情境借助生活中人们存在的误解给学生制造了思维上的困惑,依据现实生活该观点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学生阅读教材又觉得不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激发了学生穷根究底、探索答案的欲望,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学生通过一番努力,明白了价格虽受供求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物以稀为贵”恰恰否定了价值的决定作用,因而是片面的道理后,我又向学生质疑:“既然价值决定价格,为什么人们在生活中却感受不到,还会得出‘物以稀为贵’的结论呢?”使学生的认识由失衡到平衡再产生新的不平衡,引导学生一步步向深层开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提高取决于该行业生产条件的改进,这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所以商品的价值通常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市场的供求又时常变化,正是由这种价值稳定、供求多变所带来的价格多变易使人产生“物以稀为贵”的误解。再加上价值决定价格是抽象的内在本质,人们难以感觉,而供求引起价格上涨下跌是外在现象,人们易于感知,就更容易让人们产生“物以稀为贵”的错觉。正是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具有思辨性与问题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才促使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知识,并帮助学生消除了生活中的误解。

二、创设生活性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化难为易

推进教学“生活化”是教学的内在诉求。因为文本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即便是最简单的知识也是抽象的产物,是从事物原型中提取的“理想化”的思维产品。教师若一味从理论到理论,既不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枯燥、味如嚼蜡,失去学习兴趣。因而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意情境的思辨性,让学生认识失衡,还要注意情境的生活性,能铺砌台阶,化难为易,使学生既因境生疑,又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台阶,入境释疑,这样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如哲学常识中讲“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许多学生对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感到难以理解,我就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其铺路搭桥。我先问学生,生活中有的人明明喜欢与某一异性接触,却往往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既然心中喜欢为什么还要装作“不喜欢”呢?教师这一问让学生心生疑惑,于是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与人的性格有关,是怕羞;有的说这是受旧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觉得这是丑事;有的说是怕对方不愿意,感到难堪;有的说是怕别人讥笑,让自己丢脸等等。这时,我再问学生,你们所说的理由都离不开一个“怕”字,这个“怕”字或者说这个“装作”是他(她)内心本意的体现还是歪曲反映?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怕”或“装作”的背后正体现了“喜欢”的本意,“装”就是从反面歪曲地反映其本意。由于学生正处于豆蔻年华,大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这样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化难为易,释疑解惑。

三、创设启示性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握方向

有的文本知识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注意思辨性与问题性,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探究碰壁受挫,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学生探究的动力与追索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意让学生通过情境产生问题,还要注意通过情境给学生提供信息暗示与思维引导,使学生探究有大致方向,能借梯上屋,登阶入室,而不至于思而无果,屡屡受挫。如“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教材对此问题却没有展开阐述,学生对此问题也没有多少接触,缺乏生活经验,若让学生自己探究就难度很大。为此,我在创设情境时,不仅出示了近年来我国人民币与美元兑换的变化情况,还出示了人民币升值后,对某些行业或产品在进出口方面的影响,再让学生去思考“汇率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又能为学生降低思维难度,有利于学生通过情境中汇率变化对进出口带来的影响获得启示,从而进一步分析推导它对生产、消费等其他环节的影响。这样,就使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有一定难度,学生跳一跳又能把果子摘下来,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

四、创设愉悦性情境,营造轻松活跃气氛,添乐增趣

青少年具有求异、求变、求新、求趣的心理特征,他们追求新奇和刺激,喜欢娱乐与趣味。而文本中主要是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本身缺乏娱乐性、生动性与趣味性,教师创设情境时若只注重思辨性与问题性,而忽视愉悦性与趣味性,其情境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又形式呆板,难以让学生松弛情绪,释放压力,放飞想象,活跃思维。因而教师既要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使学生要学;又要创设生活情境,化难为易,让学生易学;还要创设愉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灵感闪烁,促学生乐学。教师创设愉悦性情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选择那些具有趣味性与新颖性的材料,尽量运用投影、录像、录音、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情境图文并茂、音像兼备、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使教学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使学生兴趣倍增,疲劳顿消;使课堂气氛活跃,迭起;使学习生动活泼,能变成学生的精神享受,变成学生的企盼与期待。如讲“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我就用“各打五十大板”的由来这一笑话来创设情境:古时,有人抓住了一个小偷,便将其扭送官府,县太爷升堂入座,听完原告陈述后,先下令将被告打五十大板,接着又下令将原告打五十大板,然后将两人轰出衙门。旁人问其为何如此结案,县太爷答道:俩人产生纠纷来县衙告状,说明双方都有过失,各打五十大板,公平合理,不偏不倚,还不对吗?教师然后问学生“该县太爷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这样的情境既使抽象知识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又让学生增添了笑语欢声,活跃了课堂气氛,产生了一石二鸟之作用。

五、创设感染性情境,依托情境潜移默化,育德瀹智

教学情境应是“情”与“境”的有机统一。有“境”无“情”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死水一潭,“无情无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冷漠刻板,难以亲近,难以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因而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制造困惑;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因而教师创设情境既要注意其思辨性,又要注意其感染性,力求“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教师创设感染性情境要饱含激情,语言富有感染力;要充分利用歌曲、电视、电影、图画等艺术形式和现代化教学媒介,将文本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充满感染力的场景,或描绘成一幅幅让人触景生情的画面,或演绎成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思想被触动,心弦被拨响,心灵受震撼。如讲“一国两制”中“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意愿”,我就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台湾同胞回乡省亲亲人相见时抱头痛哭,离别时依依难舍的画面作为背景,一边诵颂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情、离别之痛的诗句和饱含哀愁的语言与催人泪下的画面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较好地表达了台湾人民因亲人分离带来的相思之愁、相思之苦和期盼祖国统一的思念之情、思念之心,使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教材知识,也在深切体验、感受台湾人民渴望亲人团聚、企盼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的同时,使自己的血缘之情、爱国之情得以升华,使推动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与领土的思想在头脑中牢固扎根。六、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

新课程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创设鼓动性情境,为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能给学生提供正确导向,促使学生争做好人好事等等。创设鼓动性情境既需要教师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己的思想行为得到肯定、智慧方法获得认可的欣慰中获得激励,产生兴奋,从而动力倍增,自信心、进取心得到激发;也需要教师通过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普通公民的遵法守法行为或国家改革开放的成就作典型介绍、聚焦渲染,让学生受到教育、得到鼓舞、感到振奋,从而立志践行,朝正确方向前进。如讲“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我以我校一学生患骨髓空洞症,生命垂危,师生闻讯后,你一十我一百,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这位同学最终转危为安的事例来创设情境。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量的积累能引起质变的道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关爱;还能让那些捐款的学生感到自己做了一件很光彩、很自豪、很有意义的事,从而促使学生更乐于扶困济危、热心助人。

七、创设体验性情境,引导学生学会体悟,关注过程

新课程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还要关注过程,关注过程中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思想政治课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转化、情感激发、方法探索和个性优化,教师就要注意创设体验性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亲历来获得感悟与体会,感受学习中的快乐与艰辛;让学生通过体验对知识形成多元解读,能体验生命价值,感受生命活力,触动思想灵魂;让学生在各种思想、观点、方法面前学会选择,学会表达,学会自我肯定与欣赏。应当说,凡是情境都具有体验性,都能让学生获得体验,我们说创设体验性情境,只是强调其体验的分量更重一些,体验的味道更浓一些,体验的功能更明显一些。如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中“要尊重人”,我就在讲课时,安排一个学生大声随意讲话1分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体会不尊重他人、不顾他人感受的行为会带来什么影响,会让人多么厌恶与反感,这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化法纪观念,培养集体主义思想。

八、创设实践性情境,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学以致用

学生在课堂学习书本知识具有高效、便捷的优点,但由于没有经过实践,理解就容易不深不透,学生容易只掌握书本知识,而无实践能力。因而新课程特别注重实践,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勤于动手,提高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中、到实践中学习;还要注意在课堂创设实践性情境,让学生在积极动脑的同时,还积极动手、动口,甚至动脚、动身,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如讲“扩大就业”,我就扮演招聘者,让学生扮演应聘者前来应聘,让学生在模拟中懂得应聘的基本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应变能力。又如讲“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就以产品或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或市场供求大体平衡,但外资企业已挟其优势登陆我国等几种不同情况,让学生扮演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对在未来社会中承担经营角色的要求。

九、创设展示性情境,让学生展示才华,表现自我

青少年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教师创设情境就不能唱独角戏,而应根据学生喜爱表现自己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展示性情境,为学生表现自己的才艺和本领创造条件,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凸显特点与专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优势,增强搞好学习的勇气与信心,这对基础较差、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来说,更有其重要作用。如讲“市场交易原则”,我就以教材中的漫画“朦胧价”为主题,让学生自报家门,扮演情境中的角色,将漫画内容表演出来,结果两位文化成绩较差,但却喜爱文艺活动的学生勇敢地走上来,他们虽没有经过排练,但临场发挥出色,把漫画中的内容作了比较传神的展示,受到大家的欢迎与称赞。又如讲“劳动者要履行提高职业技能的义务”,我对学生说,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们要有自己的绝活,听说你们现在就有了绝活,能不能亮出来让大家一饱眼福,结果有的学生画简笔画,有的学生折纸玩具,有的学生写钢笔字,大家各显神通,各展才艺,纷纷亮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这种展示性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又使教师的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新颖有趣,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同时还有利于教师结合学生表演的内容引导他们分析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十、创设互动性情境,促进学生交流协作,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结果,而是一种需要主观参与的过程,不是客观存在于某个地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的东西,而是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这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就要改变过去教师唱“独角戏”的方式,就要积极促进课堂中的多向互动。因为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一能交流信息,使彼此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二能产生思维碰撞,使彼此思维激活,获得启示,促进教学相长;三能促进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四能通过思想互动,使师生统一认识、同频共振;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创设互动性情境,如,用能让学生产生争议的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争辩讨论;用连环性问题作为情境,既让学生思考探究,又利于教师适时点拨启示;或让学生自创情境,通过表演、互问互答、抢答等形式而形成互动等等,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交流合作,使课堂教学既有独立思考、自我见解,又有相互协作、积极配合;既有磋商讨论、碰撞争辩,又有表演观赏、实践体验。这样,就能使师生人人都成为活动参加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

十一、创设生成性情境,在动态中催生灵感,创生知识

新课程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与开放性,它体现了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体验和意义的赋予,是基于客观性之上的主观构建,要受个体的经验、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具有生成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注重创设即时性、动态性的生成情境,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把当下出现的意料之外、始料未及作为情境,让学生进行分析;或把学生的质疑责难、猜测设想作为情境,让学生对疑难问题争议讨论。这样的情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灵感,让学生积极创生与自主建构知识。这也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善于借力打力,转“危”为“机”;要求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捕捉课堂的“非预期因素”,能让那些转瞬即逝的火花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要求教师能把预设之外的因素转化为“生成”平台,使学生思维发散,灵感闪烁,火花爆发,让不曾预约的精彩也能不期而遇,时常光顾。如讲“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我先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创设情境:西瓜刚上市时价格较高,而大量上市后其价格就会降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来探求背后隐含的价值规律,发现供求与价格相互制衡的内在联系。但有个学生在讨论中却旁枝斜逸,向教师质疑:“既然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价格不会总是上涨或下跌,为什么我国房市只涨不跌?”该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惊慌,而是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其问题作为情境,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一是价值规律的形成与发生作用要求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二是一种商品在一段时期内只涨不跌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这就使学生思考探究的欲望得以激活,在学生争辩与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供求与价格之间必须形成相互制约才能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出来。若价格上涨不能增加供给,能影响价格的就只有需求,这时,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表现。我国房市价格上涨会吸引投资,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开发商捂盘惜售,使住房不能像其他产品一样迅速增加供给;而近年来人们收入增长较快,其购房需求通过房改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激活,处于旺盛时期,房价在一定时期就会持续上涨。而开发商的过度炒作和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使得购房需求更旺,房价上涨更快,这正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价值规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的表现,要消除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宏观调控,既打击炒作行为,抑制需求,又增加住房供给,特别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房价才会得到抑制。这样的生成情境就有利于教学紧扣学生关注的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有利于结合现实热点拓展知识,促进课堂知识动态生成;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消除认识误区。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2

【关键词】 生物教学;探究性;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学习场,是通过学习场的感染和激发来引发学与思的共鸣,达到完成教与学的目标。情能动人,境能引人,教学中若能掌握情境创设的度,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掌握教学情境的创设,关键是要理解三点:

一、为什么要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促进主动、开放、有效的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把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体作用。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

问题情境是指出现在人们面前并使人们感到不了解或一时无法解决的一种境况。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目的。问题情境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技巧直接制约着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使教学获得最佳效果,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实际出发。像“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和“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这些较复杂、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看上去无法解决的内容,教师需有目的、有步骤、分层次地设置一系列相关的阶梯式问题情境,建立一定的难度梯度,让思维沿着设计的情境拾级而上,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解答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问题深处,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二、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从教材出发,挖掘与教材有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悟到教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以引起学与用的共鸣。

网络游戏之所以吸引那么多的青少年和成人,其原因是游戏将图、声、故事、动画、趣味进行有机结合。生物课如也能图、声、故事、动画、趣味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必将产生难以想象的教学效果。

三、怎样创设情境

要有真实性,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了教学而引出与现实相悖的“假造情境”。

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最容易接受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脱离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不能脱离他们的知识和理解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仔细琢磨知识的“深”与“浅”。要把情境创设放在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梯度,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情境目标,进(下转43页)(上接41页)行活动时避免成为少数人的舞台,努力把认知个体的特殊性和群体的统一性结合起来,组成合理的情境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要有目标意识。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服务的,是联系教材内容的纽带,不是教材内容的装饰品和点缀。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

要有“吸引力”。情境创设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论是兴趣,问题情境的吸引,还是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等的吸引,都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不断变换引力的角度,使学生始终处于“磁场”的引力范围。

要重心突出,短小精悍,直达要害。情境创设不可盲目地添加动画、声像,以免冲淡主题。有的教师创设的情境不可不谓用心良苦,好看的、好听的、好的动画都用上了,但直到情境结束,也没有弄明白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反而有时把学生引到不着边际的想象中,脱离教材主体的内容,成为假、大、空的绣花枕头。

要持续开展才能见效果。如果仅仅在一学期仅有的一两节公开课上开展,是看不出效果的。这也符合了哲学上“量变的积累才一有可能质变”的道理。所以,情境创设要成功,贵在持之以恒。

总之,情境的创设是给学生一点引导,让他们主动思考;给学生一点启发,让他们积极探索;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讨论交流,尝试解决;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磨炼;给学生一点信心,让他们学得快乐;给学生搭建一个问题情境的教学平台,让他们自己演绎未来。

【参考文献】

[1] 郭永峰. 生物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3

一、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新颖别致、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思维,“以趣激学,以学激思”。如在Book4 module1教学中,我让学生在“ How should we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from 'white pollution'?”的问题情境中相互探讨,各抒己见。学生们积极思维,有的认为见到废弃的方便袋应该捡起来,有的认为不应该生产这种方便袋,也有的认为我们应该用布袋子来替代这种方便袋。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表演情境

英语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创造语境,加强语言信息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引发学生表达思维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新教材中的“Read and act”、“Ask and answer”、“Play games”等内容,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表演,诱发学生的表演欲,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表演情境,既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材料,又能使学生触景生情、乐于表达。

三、创设游戏情境

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体现。它既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又能增添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气氛,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There be...”句型时,让学生们根据自带的道具物品进行相互提问和猜测,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积极思维,在不知不觉中便掌握了这个句型。在教学中多创设一些游戏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创设想象情境

在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品质的塑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例如在学习Book3 module3 The Violence of Nature时,可以启发学生阅读时借助文字材料在头脑中形成大自然的一些暴虐的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五、创设直观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4

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目的,简而言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乐学”的环境与氛围。在这个“情境”中,既可以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愉悦,又可以展现学生的智力和生活背景,鼓舞学生自主探求。

那么,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以学为乐?本文拟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例,略作说明。

一.联系旧知创设情境

这里的“旧知”包括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积累。

作为学生,虽然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但他们同样以幼稚而纯真的心渴望生活,并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积累了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要把教材中呈现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朱熹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也正是这个道理。

同时,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加以联系、引伸、拓展,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建构起新的知识。

李镇西老师非常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唤起他们的激情,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教学《孔乙己》一文的过程中,当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是在中秋节前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的时候被打折腿的遭遇时,忍不住这样由感而发:

“‘秋风一天凉比一天’,我读到这里,深深地感到人心也是一天凉比一天,社会也一天凉比一天,孔乙己的生命之火更是一天凉比一天!你(指学生)刚才说秋天是死亡的季节,但实际上对人们来讲,秋天本来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而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孔乙己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收获’了,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读到这里,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读者都会感到心情的沉重。”

这里,教师利用秋天这样一个在学生心目中象征着收获的特定的季节,采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在深刻地感受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并赋予其同情的同时,加深了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冷漠社会的认识。

二.借助媒体再现情境

这里的媒体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再现特定的画面与音乐,借此达到渲染情境,激感的目的。

教师借助图画可以使课文相关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运用得当,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而音乐,可以激荡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是课堂教学中渲染情境,创造氛围的一种重要手段。

图画与音乐与语文的相通之处是,它们都是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情达意的,图画与音乐选择得好,就可以把音画语言与课文语言沟通起来,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各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师选择图画与音乐首先应当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李镇西老师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适时地用多媒体打出一组托尔斯泰的照片和他住过的小屋以及树林中朴素的墓地。随后充满感情地说:

托尔斯泰这个树林,原来是他外祖父的庄园,后来托尔斯泰在那里住了几十年,他在那里生活,恋爱,写作,一直到他临死之前出走。托尔斯泰是一个极富人道主义情怀的人,在这个院子里面,他做了很多事,他为农奴的孩子免费办学,给他们编教材,为他们写童话,甚至在树林里面的这个小屋子里,他愿意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最后他希望死了以后葬在这儿。所以刚才那位同学说,这几棵树是托尔斯泰生命的见证,而我要说,这几棵树是托尔斯泰不朽的生命!因为它们和托尔斯泰一样的朴素,也一样的永恒!

在带领学生自主阅读、多元阅读的基础上,李老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一员,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由衷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正是由于李老师自然而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因素,并有效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才使这一课堂充满了民主与尊重的气氛,甚至使一开始并不喜欢这篇课文的同学不仅爱上了作者、爱上了托尔斯泰,也爱上了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是我们不少教师采用过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课堂音乐的选取应当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切合。

在教学《赞美》一诗时,李镇西老师较好地利用了“九・一八”这一特殊的日子,并恰当地利用了钢琴协奏曲《黄河》,通过激情朗诵,在课堂中营造出了凝重而又庄严的氛围,可以说是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扮演文中的角色,可以让课文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或者师生共同)扮演角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教师用得最多也最简便易行的是分角色朗读,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讨论后再进入角色进行阅读,然后请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以及小孩,并可安排一人以故事陈述者的身份朗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对同学的朗读效果加以点评,更能够加深对于文中人物形象及寓意的理解。

李镇西老师除了自己有过硬的朗读水平外,还非常善于利用教材,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进入作者或者文本主体角色,以更好地体会诗文情境,这可以从他的许多课堂中找到例子。譬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时,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不少同学还沉浸在词的豪迈之中,所以一开始学生齐读时大都用声音高亢、气势宏伟的语气朗读,效果很不好。李老师就通过介绍徐志摩的有关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境:

徐志摩早年留学美国,……后来转学到了英国剑桥大学。徐志摩天生有着诗人的特质,剑桥的生活与景色唤醒了他浪漫的文学情怀和超人的语言天赋。后来他自己曾说,在康桥那段时间,是他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感到人生痛苦的时期。这两种相反相成的情绪在心中起落激荡,最后都化作了他笔下的文字,散文或诗。徐志摩曾三度游历剑桥,分别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等不朽名篇。关于康桥和他对康桥的情感,这里我给大家读几段他写的文字,这几段文字选自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

学生们被李老师朗读的片段紧紧地吸引住了,同时也被徐志摩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在此基础上,李老师接着说:

他对着夕阳跪下了!你们听到这几句,就能理解为什么他对金柳是那么的眷恋,为什么他会把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在他的心里,康桥是他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要怀着一种温柔眷念的情感,要读得轻柔一些,舒缓一些,比如开头第一节,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

随后教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体会。教师则重点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过程中,进入角色,体会作者的情,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吟诵,引领学生体会诗歌情境并最大限度地逼近诗人的灵魂。

扮演角色的方法其实是很多的,有些教师根据课文故事性强、情节紧凑的特点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进行片段表演,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有时候教师通过让学生将故事改编成课本剧的方法,也可以有效地进行角色训练。

李老师以学定教,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通过富有创意的角色设计,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与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进而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事实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真正地走进了作品,走进了作者,走进了鲁镇。

四.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离不开教学语言,离开了教学语言,教学情境也就无从创设;即便是有了某种不需要语言的情境,也不能发挥其情境教学的作用,因而也就无法实现其作为教学情境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前面所述的联系旧知创设情境、借助媒体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教学情境的创设也同样是在教学语言的支撑下得以创立的;而且,这些情境的成功创设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应归功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锤炼。另一方面,较之其他几种或多或少受时间、空间、人力、物力限制的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运用教学语言描绘情境是最简捷、方便、经济的教学手段。

从描绘情境的角度看,教学语言的锤炼应当侧重从准确、简洁、富于理趣三方面入手。

教学语言的准确美,体现在讲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使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上。

教学语言的简洁美,就是要做到“有真意,勿卖弄,去粉饰,勿做作”,它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

教学语言的理趣美,是指教学语文含蓄隽永,回味无穷,既有深刻的哲理,又有丰富的趣味。

李镇西老师是非常注重教学语言的锤炼的,他的课堂注重民主,讲究平等对话,他的教学语言较好地体现了准确美、简洁美,特别是对学生发言所作的点评以及适时引导。而当他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在讲课结束之前,则往往能用极富激情的语言描绘情境,坦陈观点,启迪学生思维,反映出其教学语言的理趣美。

教学《沁园春・雪》他这样结束自己的讲课:

青年的理想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和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学习,但他晚年的悲剧,应该而且也可以通过民主制度避免。我们当然不应该苛求80年前的,但历史进入21世纪,今天的我们应该拥有一种民主的情怀。如果老想着去主宰别人,必然走向强权,当今国际政治也是如此。人类进化到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无论自然界的运行,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最好的局面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5

关键词:趣味教学;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4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他们强大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顽强拼搏,努力学习。因此,我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此,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从而推动中学英语教学。

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相互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个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学习这门课,固而成绩卓著。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教师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从内心感到教师诚挚的爱、由衷的关注和帮助,这样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学生也才会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不可能有完全真实的语境供学生们交流。因此,只有模拟,假戏真唱。所以情景设计便成了引起兴趣、激发兴趣最重要的途径。实际上,语言交流的本身也是不可能离开情境的,也就是说不可能离开语言环境的。因此,对英语教师而言,人为地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情景,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如,你用一句简单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用汉语去解释,学生很有可能猜出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样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慢慢养成借助情景理解英语的习惯。当教师第一节课走进教室的时候,就可用流利的英语并伴以得体的手势,让学生明白Stand up,please!和Sit down,please!的意思,并积极地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样,在教Nice to meet you!时, 教师主动与学生握手,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一个小的简单的情景不需要过多的设计,只要教者生动形象地演示就够了。教师恰如其分的表情,得体的动作,准确的手势往往成为学生理解教师所说英语的最简便手段。

三、激发学生潜在的成功期望,保持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成功期望以及由这种期望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成功期望是学生内在情感因素,是一种 潜动力,也就是说,对目标实现的憧憬和追求,是前进努力的动力来源。即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不断增强语言的新鲜感、趣味性,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达到感知理解体验共鸣吸收的教学目的。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它能极大地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一般都非常重视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学中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反而 要加倍小心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提出合理的要求,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获得成功,以便鼓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所以我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成功引起的满足和兴奋可以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逐步体会到学英语的乐趣,同时 也可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生动形象的简笔画

直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英语,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对于一些科技性强、趣味性弱的课文,教师往往讲得很吃力,学生听得也不轻松,而且效果也未必好。这时,教师可以借助简笔画给学生设置模拟的情景,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理解,其优势在于简洁、方便、省时,并且形象有趣,一幅画胜过千言万语。如在教How many?一课时,把情景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当简笔画呈现在黑板上时,犹如传递语言信息的使者,使板书图文并茂,妙趣横生,更具情趣。再把简笔画和童谣、游戏、动作表演等形式交叉结合起来,富有童趣的,幽默滑稽的,夸张诙谐的情景,无不及其孩子的兴趣,使英语课堂笑声不断。这种简笔画情景教学无声胜有声,易于理解,教师的讲解也变得生动活泼,学生一看便知、一听就懂、一练就会,很容易接受,这不但强化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感知,加速学生的理解过程,同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语言技巧,让学生觉得学英语原来这么有趣。

五、课本剧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

创设教学情境范文6

关键词:问题情境;交流情境;想象情境

霍列斯曼说过:“教师应设法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否则,教学只不过是在打冷铁。”可见,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一、创设质疑情境

孔子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思索、善于解疑。教师在导入新课中巧妙地设置疑问,引起悬念,使学生刚开始就产生“释疑”的欲望,积极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在新知识的海洋中最终“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

1.批判性质疑

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是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式,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考的天地。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ce doing sth. 的用法时,教师可以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ces ____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c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会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c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这样做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谨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联系。

二、创设交流情境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小组活动是开展课堂互动的一个有效手段。小组活动所产生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互动更有利于促进学习。在英语课上开展小组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两得。课堂活动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

1.课文与口语相结合

(1)对话(Dialogue)

例如下面内容是几个不同的“问路”提示:需乘车去看花展;去百货大楼买服装;去城东部探亲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任选其一与座位相邻或自由选择伙伴进行对话。

(2)角色扮演(Role play)

以SEFC Book 1B Unit 15 The Necklace和Book 2B Unit 19 The Merchant of Venice为例,这两篇文章分别是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和英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都以剧本为体裁,适合以短剧表演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复述能力,又可以挖掘学生的表演潜力。

(3)讨论(Discussion)

课文结束后就课文进行讨论。如在完成SEFC Book 2A Unit 1 Integrating Skills的阅读后,安排1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讨论:How do you make a difference? 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at will you do from now on? 因为讨论涉及个人的未来,学生讨论积极,讨论结束后,让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学生们踊跃发言。

2.词汇与课堂活动

竞赛的方式对刺激学生参与课堂话动颇为有效。

三、创设想象情境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应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拓宽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