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史学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史学概论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身上集中体现了“90后”大学生的特质,他们生性活泼、表现欲强,有自己的思想,经常在课堂上做出各种行为来表现自己,惧怕约束,有些同学基础知识比较差,甚至很差,喜欢课上听案例,一遇到理论部分的讲解就走神,对教师评教主观性较大。我们既要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授课,又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经常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争取让思政课,尤其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概论》)课成为大学生喜欢的课程,使自己也成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教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毛中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不断更新案例分析
《毛中概论》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三门思政课之一,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比,《毛中概论》课程更加理论化,而且章节较多,高职学生掌握起来较缺乏兴趣,学生不爱学,迟到旷课现象较多。在当前大部分学校采取多媒体方式授课后,学生很反感老师照着PPT从头讲到尾。所以,要针对具体章节的内容采取合适的案例来教学,对知识有一定的扩展,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就会接受你所传播的知识。
举例来说,《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这一章,在讲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实事求是作一些适当的拓展,比如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实事求是”是岳麓书院的院训,在1916年至1919年曾居住在岳麓书院,如今许多大学,如河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中都包含“实事求是”的字眼。实事求是不仅仅对一个党、一所学校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又比如,在讲到改革开放时,我们也可以讲一个案例,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和江苏江阴华西村的比较,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现在发展却遇到很多困难,而华西村入选了中国世界记录协会“中国第一村”,购买了飞机,还建造了中国第高楼。通过对两个著名村庄的发展轨迹进行比较,可以让第七章的授课内容更加生动活泼。
二、开展新颖的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思政课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程缺乏兴趣,认为与就业没有太大关系,没有专业课重要。《毛中概论》课程理论部分的讲解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第三章和第四章,这些部分的理论离同学们生活的年代较远,同学们不太感兴趣,上课睡觉甚至缺课现象较严重。如何让学生们打起精神来,投入思政课堂中,就成为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每次无论是省里还是各个院校的交流会上,许多教师都提出要加大实践活动在思政课尤其是《毛中概论》课中的比重。
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思政课的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参观考察、假期调查、课前新闻播报、小品表演、学生讲授、主题活动、成长日记、诗词朗诵等。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课前新闻播报法”深受学生的喜爱,我每节课挑选两名同学上台,播报一周之内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一般是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同学们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用自己的形式播报出来,让大家听明白即可。有的同学借来了道具,有的同学做了动画PPT,有的同学男女搭配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报,还录下了新闻联播的开头曲来放,做的报道非常正式,而且用到了一些网络语言,既有新意,又让人印象深刻。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新闻播报,更好地融入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成效。
三、合理划分版块进行教学
《毛中概论》课程在高职院校一般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次课,课时是64学时,共有十五章的内容。内容比较多,要全部精讲完不太可能,所以我们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进行有选择地划分版块,按照版块来授课,有详有略,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的目的,目前各个院校都在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
有的院校将第一章与第二章合并称为总论,为第一板块;第三章和第四章合并称为思想部分,为第二版块;第五章至第七章合并称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三大理论,为第三版块;第八章至第十一章合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为第四版块;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合并,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为第五版块;最后两章合并为第六版块。有的院校将第一章和第二章合并为第一版块,第三章和第四章合并为第二板块,剩下所有部分合并为第三版块,共分三个版块的做法也较普遍。不同的版块有不同版块的内容与教学特点,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探究教学内容,寻求教学规律,更好地将教材讲透。
四、多种形式的优势互补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历在不断提高,也在年轻化,许多教师的学科背景各不相同,越来越多的教师拥有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等不同学科背景,他们毕业的院校也基本不同,不同于以往的“近亲繁殖”。这些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拥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与知识储备,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相同,擅长于讲不同的章节。所以我们要发挥教研室的作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说出来,集思广益,共同把课上好。
除集体备课与多听课交流外,一些高职院校克服重重困难,试行多个教师教授一个班级的办法,让教师挑选自己熟悉和擅长的章节,《毛中概论》课共15章,由5位以上的教师来分别讲授。比如研究方向是思想方面的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第三章和第四章,学党史方面的教师可以选择讲授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等等,这样也是一种优势互补,教师备课时更有针对性,会更细心地准备自己所讲章节,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这样会增加学院排课和安排教师的压力。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认为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法,他们希望见到不同的教师的面孔。
总之,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强调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中不能放松思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为世界所瞩目,而思想道德出现滑坡也是一个客观存在,这也印证了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大都经历的发展历史: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随着高校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在教学中从早先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与引导者。我们必须抓紧对思政课各门课程尤其是《毛中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让所有的思政课程都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邱海燕,伍小玲.浅谈职业教育中思政教学现状及成因[J].岁月,2011,(2).
[2]周慧杰.高校思政教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法思考[J].职业时空(下半月版),2008,(1).
[3]庄秀文.网络时代思政教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2009,(6).
史学概论范文2
关键词:课改 实验 化学 方法
高中化学知识点多,抽象的概念多,学生难以理解消化,从而加重了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负担。特别是有些理论内容,高度抽象,只能通过字面理解,而不能通过更为直观通俗的表达。传统的教学又偏重理论,因此更不利于化学教学的开展。如今在新课改中,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下为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的粗浅的认识。
苏教版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这是新课改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趋势。相对于传统“大一统”的教学理念,课改后的教材,不仅有统一,还有根据学生爱好兴趣设置的模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变被动教为主动学。那兴趣则是学生学习化学源源不绝的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实验内容的利用。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化学内容又有了更加直观真切的认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大多比较兴奋,大脑处于活跃的状态,此时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处于非常理想的状态。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眼、耳、鼻等感官的体验,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实验前后,可以积极利用可用的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补充必要的文献资料。在实际操作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利用学生的热情,使他去探索更广阔的内容。在实验中,学生通过观察,并通过兴趣的引导,加强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使得学生的认识更具体,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本地化。
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说过:“化学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培养化学科学素质,不仅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因素包括动手、观测、查阅、记忆、想象、表达七种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因素的核心。上述全部质量因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皆能得到一定的训练,而且非智力因素也有所增长。”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获得信息,进而研究其他问题,通过归纳总结,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新的问题,从而设计方案进行探索,在学习中体验化学的乐趣。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自身的素质,也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社会对素质人才的需要。学生在试验中,不断地培养探索创新的能力,也正是教学更高的追求。
传统的化学课程,其内容往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因此,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很远,而且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分离。新课改后则重视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实际举一些例子。如目前,市面上相对于传统的碘盐,出现了“低钠盐”。何为低钠盐?低钠盐,是以碘盐为原料,再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钾和硫酸镁,从而改善体内钠(Na+)、钾(K+)、镁(Mg2+)的平衡状态,预防高血压。因此低钠盐最适合中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患者长期服用。我们可以结合碘盐与低钠盐的化学成分的区别进行讨论,进而探讨它对于人身体健康的影响。这样,学生不仅通过对比,发现了元素的区别,教师还在教学中推广了健康的生活理念,可谓一举两得。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东西,但是就是这一点小东西也能蕴含大量的化学知识。
化学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在发现思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改的浪潮下,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施芳芳,陈迪妹.关于苏教版《实验化学》中实验优化设计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05期.
[2]魏力权.描述化学实验现象要注意“五到位”.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09年06期.
史学概论范文3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大学英语是各个高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因此也备受相关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虽然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合作,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如果老师还单纯地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当今,社会更需要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传统的英语教学关注语法知识的讲解,单词的记忆,文章的阅读等几个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英语实践的机会,导致学生怕出现语法错误而不敢张口说英语的现象。同时对于单词的记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总之,很多学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都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很多学生也常常抱怨课堂上所学知识用不上,对他们的四级考试没什么帮助。甚至有同学说,上了大学英语程度还不如在高中的水平。作为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的老师,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所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现状
1.大学英语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和计划经济相配套的产物。以往,大学毕业生都会有所谓的“铁饭碗”,大学生根本不用发愁找工作,没毕业好多单位都争着要人。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所以各高校也不断推出了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的专业和课程。同时很多学校也会和企业合作,推荐毕业生到企业里实习工作,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压力。我国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也是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的,可以肯定地说这对提升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素养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是由于各高校缺乏对大学英语教育的分类指导,所以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2.很多老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只注重教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如今,很多学校仍然在搞应试教学,尤其关注学生的四级考试,把学生能否通过四级与能否拿到毕业证挂钩,于是就导致了学生只关心四级成绩,而不关注是否学到了真正有用的知识。有时学生上课时间还在做四级题,有的学生甚至要求老师上课讲一些和四级相关的知识,大学英语课就好像演变成了四级备考课。同时,还有不少学校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还是在被动的听,并没有切实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教师仍然注重语法知识的讲解,时态的分析,单词的记忆,从而忽视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导致很多学生都是“哑巴英语”。
3.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
众所周知,教师是很清贫的职业,再加上很多学校的待遇有待提高,就导致很多教师在校外代课或搞第二职业,这样教师搞科研的时间就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是各高校学生的公修课,即教师要上全校学生的课,每周课时较多,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备课上课上,对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没有吃透,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搞科研,就导致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所以,大学英语教师的科研经费不足,资金不够是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没有进展的很大障碍。
三、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译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能有效地进行口语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熟悉西方背景和文化,提高英文方面的素养,使他们能迅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所以,各高校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积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众所周知,语用性语言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大板块,听读属于输入能力,说写属于输出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输入即听说能力。不难看出,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写能力非常欠缺,让他们开口说英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哑巴英语”。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学英语教师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但情况并不是让人满意。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个主要原因是非英语环境。在汉语的环境里,学生没有说英语的语境。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导致输入大于输出。这一点可能是长时间的因素造成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大多是在小学,从小学开始教师就重视输入能力,而忽视输出能力。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从源头抓起,即从小学抓起,从根本上改变“哑巴英语”的产生。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多创设让学生说的机会,比如安排一些情景剧,举行一些英文歌唱比赛等。总之,教师要鼓励学生先开口说,刚开始不必纠正学生说时所犯的语法语音错误,因为对学生来讲,能够开口说就是一大挑战。
2.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多维的语言教学环境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引进现代技术手段,改革英语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很多种,如录像、录音、电视、电影、网络以及多媒体课件等。大学英语教师课堂上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的教学工具。同时为了师生更好的交流,还可以设立师生互动平台,提前为学生提供英语课文背景知识及英美文化介绍等等。
3.各个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
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不断加重,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同时出现的问题还有就是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师的学历也不能满足和适应现有的教学任务,教师的创新能力低,科研成果少。很多学校都有本科教师教本科学生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自己本身要有压力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同时各高校要有一个提高教师整体学历的整体规划,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支持和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同时还可以采取在岗轮流培训的制度,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成为自主学习型教师。
4.课程计划的改革
所谓课程计划是指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要求每位老师就本学期所教授内容列一个详细的计划,大致内容主要是每周教学进度和内容的一个规定。很多高校还将课程计划列入教师考核的标准。当然课程计划可以促使教师有计划、有步奏地进行本学期所教内容的讲解,能够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但是大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教学计划虽然规定了教学的进度和内容,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会沿着统一的教学步骤采用统一的教学风格把本学期所讲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事实上,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按专业设置来制订教学计划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只要不违反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给任课教师适当的自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制订教学计划。
不难看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投身并致力于这场改革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改革的道路是曲折艰难的,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一定会有一个明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董亚芬等. 大学英语(精读)第三版第一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郑树棠等.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张尧学. 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2(8).
史学概论范文4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探究式学习;教师教育
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把学科知识融人生活主题。大学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培养目标、方向、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它们之间如何接轨形成系统培养的链条体系,各自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师范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教学理念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与创新实践
1.如何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过去性”,要搞清作为“知识本体”历史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些学者认为史实是史学的基础,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什么而应当先搞清是什么。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大声疾呼要减轻学生负担,重点考查学生历史认识的能力,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谁更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呢?事物都是辩证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则是凝固的现实,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要明确现实社会的历史支撑点,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由于历史本身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人们要理解历史,就必须在学习时做到“神入”历史,“只有站在特定环境和角度去思考,才有资格去评说历史”囝,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认同感。钱钟书先生讲“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提醒人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西方批判历史哲学思想的代表克罗齐、柯林武德等人也持此观点。
正因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过去这一特点,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无论在传统历史教学还是在新课改中,都被充分肯定并加以提倡。用这种必要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这已成为创新型历史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搞清楚作为“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与情节,历史教育不能没有故事的描述,不能没有人物的刻画,不能没有场面的呈现,不能没有史料的支撑。但是,强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切不可走入误区,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曲解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营造历史情景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原则,在实施中注意准确性和针对性,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题。营造情景本身并不是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是其真正的目标,历史情景一旦脱离主题,极有可能破坏整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2.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
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验历史,加深对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完全可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把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看作是反对记忆和背诵。这也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也不可能否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记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根曾指出,历史是关于记忆的学问。课堂教学不能淡化历史知识的传授,要避免出现课堂精彩、考场无奈的现象。
历史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论从史出”和“史由证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材料筛选的典型性和适度性。一般材料的故事性越强,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但材料的故事性应服从历史真实性,不能选择没有史实依据的“野史”“传奇”之类的材料,教师首先要注意考证材料,鉴别真伪;同时,“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历史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往未来的过程。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感悟历史,体会前人的行为动机,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我。
二、中学历史新课改对学与教的挑战
1.正确处理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与学生自身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十分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性活动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一节课是否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历史教学)2008年第23期中,刊登了苏海老师的文章《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阐述了自己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新尝试。文中揭示了形式主义探究学习的弊端:学生的观点多是照搬看到的历史书,教师则是依据教材和教参,所谓“探究”的背后无非是几本书在打架。看后确实发人深省,形式主义的探究式学习并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随后苏老师给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定位,即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培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体验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洪秀全其人”展开探讨,并开列了一些研究书目,之后提出了五个探究性的问题。就普遍意义看,笔者认为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以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定位未免有些过高。让中学生去阅读罗尔纲的《史纲》、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等书籍,然后要他们回答出史学家们各执己见的依据,是史料、传统观念还是某种历史哲学,以及历史撰述、研究方法的相对性等。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历史哲学、历史主义、逻辑学等一些概念,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一套培养程式,如果让中学生去实践,去分析、理解不免有些勉为其难。当然,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初衷是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用于背记,而是用于研究,要他们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只是将中学历史教学演化为历史的研究,学生在课下可能要去做很多的资料查寻、辨析工作,确实会给负担日重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难免他们会有这比写作文、做数学题还要复杂的感慨。提倡探究式学习,强调“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课堂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形成问题讨论和探究的氛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境界。教师还要以务实的心态来对待课堂问题,做到所提问题的具体性、基础性和可操作性,才更能彰显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作用。
2.正确处理历史教师自身知识的专与博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如梁任公所言,对于读书一事,“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七八,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练习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意谈话。如此做去,极其有益”。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历史知识、理论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厚的知识积淀有助于教师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来理解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师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深厚的积累,广采博览,持之以恒。诚如陶渊明讲: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三、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1.加强高校历史教师对中学一线教学的了解
《历史教学》2008年第23期,刊登了任世江教授《与美国历史教学的短暂接触》一文,谈到在美国,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不存在鸿沟,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已经成为传统。而这一现象在我们国家出现的几率却很小,实际上不是我们没有这个需要和要求。前不久廊坊师范学院承担了一项省级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在他们的结业论文答辩中,当你真正的和中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坐到了一起,才发现他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多也是我们存在的一些困惑,面对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怎样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有效地实施教学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既有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的对接问题,使学生的历史教育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完美的知识与价值体系;另一方面,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关系到来来教师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决定他们能不能满足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能不能胜任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岗位。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与师范院校历史教师之间的深入接触与交往,共同研究与提高,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作为高校历史教师一定要对中学一线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认识,这种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会使双方都受益。
宏观上讲,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高师教育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观念,改变那种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封闭运行的状况。师范院校必须深入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诸如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等问题;研究未来的中学教师,在大学里要学些什么知识,培养哪些素质,依据研究成果重新设计学生的未来。
2.按照中学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
传统课程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习惯于从教育者的理想出发,强调社会对人的一般性要求,“规定要教给学生什么,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不考虑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以及个性与差异”闱。在高校的历史课上,一般都是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宣讲,历史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去追踪、探求。学习期间他们很少去接触第一手的史料,其历史知识都是由老师或教材转述给他们,学生对历史认识始终有隔膜感。他们感受不到历史是鲜活的,历史的认识论又是相对的,缺乏查找和阅读史料的能力,缺少分析、梳理、辩论的能力,难具广阔的历史视角,没有自己的历史见解。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不是“感悟”。
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高校自身。对基础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导致职前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倡导教师参与研究的背景下,高师教育并没有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整体上依然是我行我素,在培养目标上仍旧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排斥在教师培养的系统之外。对师范生的科研经历与能力的调查显示,41.45%的学生未有任何形式的研究经历,44.27%的学生从来没有与老师探讨过学术问题。经常主动写论文的只占8.33%,51.04%的学生只是在老师布置时才写。培养“研究型”教师必须摒弃那种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一道共同参加知识的构建。建立起适应“研究型”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师范生拥有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意识
史学概论范文5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社会进步培养合格人才,是我们从事社会学课程教学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学科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为例,谈谈专业基础课的定位与改革。
一、突出学科特点,确定课程定位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的学科。在专业领域内,“社会学概论”是其中的基础课,根据多年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实践,笔者认为对该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定位应有明确的把握。
1.“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定位
社会学专业开设30多门课程,包括专业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中“社会学概论”属于专业基础课,是社会学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教师如何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知识,说明该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性质很有必要。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社会学概论”的理论学习,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讲授“社会学概论”基础课,需要给学生讲清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点。如有些概念有几种界定,每一种解释都内涵了其认识视角、认识层面的本质及规定,对已达成共识的界定教师需要给学生说明,对有待于讨论的概念界定提供给学生自习时参考。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讲解的是哪些概念和理论,需要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是哪些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因为,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教师要着眼于启发他们善于思考、钻研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初学社会学专业课程时,树立社会学专业意识,形成社会学专业思维,掌握社会学专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专业基础课的位置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特点,社会学课程的学习不是纯书本的知识所能奏效的,它需要社会调查,包括方方面面的、各表层的;然后将调查结果归类、归纳、分析、综合。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在分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做到调查、分析、研究,循环往复,一致无穷。社会学就是一部调查、分析、研究的社会学说,是历史与现实统一、结合的学说。它需要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认识社会,有学者称其为“社会学的思维方式”。作为一门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达到这一目标当然需要诸多课程的学习,但对于社会学专业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社会学概论”可以说是专业学习的重要开端,突出专业基础课的特点则成为教师讲授该课程的必要任务。对此,笔者在教学过程别强调以下四点:
一是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的教学,引导学生使用专业语言、专业理论思考分析问题。二是培养专业兴趣,通过展示国内外社会学丰硕的研究成果与宽广的应用领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热爱专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强化和训练学生主动观察社会的能力,树立社会学专业意识,尽快适应这一目标要求,引导和做出努力是最重要的。四是处理好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专业基础课不能用专业课内容取而代之,它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尽量衔接好内容而不撞车。如讲授“社会学概论”,主要提供给学生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该专业的基本概况、课程性质和作用,学会用社会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如重于对整体与个体、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过程等关系概念的学习和掌握,要为专业课理论的学习打好基础。
3.专业基础素质课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它需要贯穿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社会学概论”课程涉及的内容从人才培养的密切关系角度看,它不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素质教育课。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适应社会的方式很简单,生活经验的积累足以帮助人们适应他所存在的社会。当代社会结构复杂、规范繁多,变化迅速,单纯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去适应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系统的社会知识的学习。许多发达国家,为培养现代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社会学有关课程。有国家规定,将“社会学概论”纳入大学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甚至一些国家的中学也开设了该课程,他们将人文素质的教育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在我国,“社会学概论”课程还只在大学文科学生中开设,个别高校只有少量的理科学生才能接触,显然我们与之相比是有差距的。
在我国,凡接受过社会学知识训练的高校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学的学习能帮助自己尽快成人――理性地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尽职责和义务。
二、完善教学内容,实施“三个结合”
在“社会学概论”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按照“三个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学:一是结合最新学术成果;二是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三是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教学。这些做法在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结合最新学术成果教学
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学属于一门新兴学科,面对变化迅速、纷呈多样的人类社会,社会学者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进行描述、提炼、总结、概括,上升为各种社会学的理论。“社会学概论”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教师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到课程中去。这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一要完成教学大纲,把教材容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二是围绕教学目标,把最新的学术成果整理归纳,补充进课程。
结合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开展教学活动,它要求授课教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比如,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有许多最新出版的社会蓝皮书、社会学年鉴、人口学年鉴、社会保障年鉴、出版新著和发表的文章,有相当大的社会学方面的信息量、数据、研究动态。对上述内容的收集、整理、归纳、综合需要教师完成;这些内容一旦与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冲突或新容纳的量和度超过原教材内容,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很大。如何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新增信息之间的关系是个棘手的问题,教师若脱离使用的教材,专讲最新学术研究动态肯定不妥当,因为常规课堂教学毕竟不同于学术讲座,而不涉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样不可能。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专业基础课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主,在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穿插有关新的研究成果,将教师浏览、查阅到的大量资料、目录和相关内容交给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信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传授和学习达到了得以相长的良好效果。
2.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教学
社会学以不断反映社会发展进程,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被社会所承认和接纳,由此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它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离开了社会的实际,社会学理论也就成了
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题:学习、掌握社会学理论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有三个问题需要处理好:一是选择教学内容。现实社会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往往是繁杂的,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联系实际教学的主要内容。联系实际传授知识不只是举几个案例的问题,而是通过一些案例说明理论是如何来自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实践的。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乃至目前各大城市出现的“民工潮”、90年代国有企业深入改革引发的大量工人下岗、体制转换过程中凸现的社会保障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课堂联系实际的材料,也是学生渴望了解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此,教师需要组织、遴选上述材料,供学生参考。二是开展教学活动联系的方式。来自现实社会的材料多种多样,教师提供的信息和学生自己掌握的信息是否一致、可靠,对这些信息如何评判,也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加以考虑。三是开展教学活动达到的目的。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开展教学,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的必然要求。社会学理论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充实和完善,它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就能保持其永恒的科学性、真理性并长青不衰,反之,就是僵化、滞后、教条、一潭死水。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理论寓于实际生活之中,能说明或解释实际生活。人类的文明历史,是在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炼提升、丰富发展的。只要用心打造,教师把培养学生作为己任,就有可能为社会学理论做出贡献,为人类的文明历史增添砖瓦。
3.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教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活动,没有受教者的积极参与,施教者的一切努力都将受到限制。
联系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教学。需要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以便在授课中有的放矢。我们曾经对新生做过调查,问学生“到大学后最担心什么?”担心学所无成的占50%,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占14.1%,担心将来找不到好工作的占14.1%。这表明新生把学业和人际关系摆在重要位置。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这些担忧讲述专业学科的社会价值与功能,运用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论讲述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与原则,收到十分好的效果。
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状况是确定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作为任课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还要根据这些情况及课程特点制定讲课内容:包括讲解的起点内容、授课方式与方法,激发各层面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师生合作互动的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加强案例评析
完成教学目标,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此,我们在以往教学改革基础上不断改革与完善:在内容上探讨如何从理论性向应用性延伸,加强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在方法上,尝试运用引导式、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及实际调查相结合,根据现实社会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设案例分析课程。
1.精选经典案例进行课堂分析
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解释理论,适当举例说明,这样常常是理论与实际脱节,有些例子又比较牵强,学生对案例的怀疑必然带来对理论的误解。我们认为,有必要改革过去举例解释理论的简单授课方式,要依据现实精选案例,做到精选典型案例进课堂。教师通过精选的典型案例,交给学生去分析、与理论挂钩,通过分析和挂钩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源泉所在,并举一反三。学生掌握了经典案例,再进行社会问题的调查、分析时,就避免了盲目性。不仅如此,学生在参照经典案例的基础上,结合社会问题的进一步调查、分析,从中归纳、总结、概括出值得后人借鉴、推广的新案例,为后人教学选用的案例做贡献。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性的案例,学生通过典型性的案例分析收得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学习效果。
2.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视角、应变能力、思考程度的检验,也是对教师应急讨论问题的发挥水平检验,师生在讨论中互动,在检验中提高。我们选择讨论题目的原则:第一,在理论上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参与讨论者有选择和辩论的空间;第二,参与广泛,讨论热烈、有效。发言不局限,发言题目确定后,写出发言提纲,讨论有重点发言人,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补充并参与辨析。例如,在“社会学概论”案例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家感兴趣的“人的社会化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有的着重于社会化的意义作了准备,有的侧重于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做了准备,有的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作了准备。学生准备后的发言讨论,获得了很好的讨论效果。
3.走出校门参观、调研
史学概论范文6
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总是落后与市场的变化,教师应该根据电子商务行业最新的变化,同时向学生调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把这些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增加到大纲中。此外,还可以在每一节课的前5min,让学生说一些关于电子商务最新咨讯,介绍一些关于电子商务的案例;以及自己从事电子商务的经历,或者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服务的一些评价与想法,然后老师再进行总结,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准备这5min的内容,必须要在课前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或者在平时留意关注电子商务的新闻,积累素材,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与其他同学分享,比如有些同学介绍电子商务师考证的信息,讨论如何收集信息与复习的技巧,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5min发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即调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自觉性,对学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益处。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讨论课,对一个热点的话题,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2实验教学法。
我们系电子商务课程只有32个理论学时,并没有搭配实验课。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应该在一次理论课后,辅助一次上机实验,这样辅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对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有更全面的认识,学院应该购买一天虚拟的电子商务平台,学生在平台中扮演卖家,买家或者平台管理者身份,通过在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交易,以不同的身份体验电子商务平台各个模块的功能;尤其对平台产生的交易数据如何存入读出数据库有形象的了解,对模拟电子商务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源代码进行研究,为后续学习网站建设及个人创业奠定基础。这套模拟系统还配有在线考试系统,能够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做一个正确的评价。
3实地教学法。
有些章节学习中,可以采用实地教学法。如,在学习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等章节时,可以带着学生到京东商城广州仓储中心,高栏港参观,了解其物流过程,这样让学生更直观的体验学习,印象深刻,对以后学生就业也有指导意义。
4课程作业。
在重要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思考题,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又进一步加深对电子商务的了解,比如谈谈你对未来电子商务企业运营趋势的看法,或者对京东商城服务的优缺点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等等。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会从理论联系实际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同时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