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题

高一数学题范文1

关键词: 艺术生 数学学习 学习效率

艺术生普遍文化课基础差,数学基础更差,有些学生更感到学数学无望,实际上正在或已经放弃数学学习。艺术生考取大学是需要文化课作为支撑的,数学作为主科之一,其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怎样让这些艺术生学会数学进而顺利通过会考和高考,对艺术班数学老师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人从事艺术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期间经历过不少困难与无奈,但同时从中逐步摸索和积累出了一些对艺术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从而能较好地促进艺术生学习数学。

一、应注重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的变化特点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比较具体,模仿性练习较多,强调基本技能训练。但高中数学内容抽象性较强,强调在基本概念理解基础上创造性运用,对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要求较高,另外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学习方法需要适应过程。特别艺术生,往往有不少同学不能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甚至成绩一落千丈。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工作显得尤其重要。

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寻找相关知识连接点,学会知识过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强烈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中数学学习。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实习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

二、以爱暖人,树立信心,转变学习态度

有些老师喜欢拿艺术生与文化生比成绩,为的是找出差距,敦促他们追赶。实际上经常这样做只会让艺术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一步降低本身就不多的学数学的自信心。术业有专攻,在数学学习上文化生与艺术生之间应该是没有多大可比性的。只需让艺术生明白只要他比别的艺术生强,只要现在的他比以前的自己好就足矣。这样他就会看到希望,才能有信心学习数学。

每个学生的内心应该都是积极向上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信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不吝啬施爱。如课后一句关爱的话语,课间一个简短的沟通等,都能引起学生共鸣。特别当学生在某些方面做了不该做的事后,教师应用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分析解决问题。教师应先弄清事情原委,然后对学生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学生分析行为不足及产生的后果等,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会有效果。缺少沟通,仅严厉地批评,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在教学中老师要关心、尊重、信任他们,学生就会自尊、自信,心情愉快、积极努力地学习;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在教学中付出更多耐心,获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构建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往往在师生之间彼此互信的良好氛围下,“教与学”会做得更为有效。

三、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动起来

艺术生不仅要学文化课,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课,数学学习显得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过艺术班的老师或许都有同感,艺术生上课很多只听讲不做题,课都能听懂,但题照样不会做,课堂效率不高。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潜能是否被充分激发出来。因此,不能总是让台上老师忙着,台下学生闲着,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目标、都有任务、都有事可做,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所以上课不要总是一讲到底,而应该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参与,如课上提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最后通过交流、讨论、推理、验证得出结论。对于程度差一些的艺术生不能放弃,上课可以让他们读读概念、背背公式或上台做些简单的基础题。日有所进,终有所成,实践证明长此以往,这些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基本技能

艺术生数学差的主要根源就是基础差,艺术生数学有所突破的希望在于基础,抓基础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做法是把这个过程分成四个步骤,由表入里、由简到繁地把基础和技能夯实巩固。

第一步:对于新学的概念公式让每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样可以让他们对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步:引领学生做有关新知识的小题演练,进一步巩固加深学生对新的概念公式的理解和运用。第三步:通过平时作业和小测及时反馈,找出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毛病,然后有针对性地训练。第四步:以本阶段知识点为主干融合以往相关知识综合演练,巩固强化新旧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相互联系,从而加深对数学的整体认知,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从教以来,经常面对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特别近年来接手艺术生的数学教育工作后,发现数学对艺术生来说真的是个大难题,特别一些专业课非常好的学生,由于数学成绩不理想,没有被高等学府录取,更是十分遗憾。凭着对教学工作的无限热忱,我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艺术生的学习方法,我坚信只要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艺术生一样可以学好数学,并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分数。

参考文献:

[1]李刚.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J].学周刊,2012(3).

高一数学题范文2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数学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 “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通过创造性的劳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钟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

而对于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除了要用各种方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之外,是不是可以给他们的学习降低一点难度。比如:对待那些“被迫”学习的学生,可以先让这些学生把课本中最基础的知识学好,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让这些学生也能感受到学习原来也不太难,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等到他们把基础的知识掌握好了,再视情况一点一点地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学习。只要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有所收获的,是快乐的,不再排斥学习,自然而然的他们就会珍惜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也就不那么马虎了;

2、 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数学,我能学数学”。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数量关系等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教师要多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给学生找到生活的原型。

如讲授“灯光与影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当我们乘车在公路上往前行驶时,前方那些高的建筑物好象“沉”到了位于它们前面那些矮的建筑物后面去了,当经过它们之后,又逐渐“冒”出来,这种现象如何解释?面对这一他们熟悉的题材,学生们兴趣很高,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却要涉及到本课所要学习的“视点、视线、盲区”等与投影有关的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创设引入数学情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起到良好效果。

3、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与高度的抽象性,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围绕《新教材》教学目标,应创设使学生对自然界与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有好奇心、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操作活动的情境,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要求,如丰富的图形世界、有趣的七巧板、教育储蓄、打折销售等等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使数学知识注入生动的生活气息,从而赋予生动、丰富的意义,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感到处处有数学、数学在我们身边。

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并愉快地学习。例如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我拿了一张纸进入课堂说:“这张纸厚约0.1毫米,现在对折3次厚度不足1毫米,如果要对折30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厚度为多少?”学生纷纷做出估计,有的说30毫米,有的说60毫米,胆子大一点的说10米。我说:“经过计算,这厚度将超过10座珠穆朗玛峰叠起来的高度。”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要求教会他们计算方法。全班同学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果良好。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数学课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之一。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很方便地使用相关的图片、文字等,再现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将课堂上需要大量板书的一些内容在课前就准备好,上课需要时,随时调出来,大大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使课堂教学更为紧凑,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消化”,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加速知识传播的速度,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活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想多方涉猎是较难实现的。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例题较多,如果将例题呈现在屏幕上,既节约了时间,又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高一数学题范文3

一、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通过具体的问题来讲述要教学的内容,可以从个体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事物中提出实际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或运算法则等,这是数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才能体现出数学的价值.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列举一些实例,我们通过实例的类比讲解,举一反三,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角度出发,让学生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同时也为学生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数学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集合与简易逻辑”时,就用运动会中参赛人数的计算方法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在教学“数列”内容时,就给学生讲述国际象棋比赛的故事教学;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就引入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由2个分裂成为4个.依此类推,那么1个这样的细胞经过分裂x次以后,从而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新教材在每章后都有研究性课题与阅读材料,如数列这一章后的阅读材料中有“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时展的需要.

二、进行数学应用技能训练

要让所有学生在数学不同的层面上得到相应的发展,要教给学生一种终身有用的数学工具.使他们在各自的生存、发展和竞争中,得到终身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技能一般步骤:①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通过课堂提问与课外作业增加相关的训练.②结合教学实际,提供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如学科中的问题(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经济学中的问题(如股票、利润、成本、效益等)、优化方案问题(如最少材料、最优组合、最短的路线等)、生活问题(如储蓄、保险、分期付款等).要特别指出的是,应该选择那些能够体现数学抽象过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数学抽象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开展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环节与基本特征.③在例题与习题中引入一定数量的开放性问题.那种“单一正确答案”的思考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符合数学的实际应用的要求.而且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于逻辑性强的数学世界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所以,教师更需要提供一些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问题中引领学生自主探讨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与数学现象很感兴趣,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与眼光去观察、去思考.在教学数学概念时,要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抽象出概念的实质,逐步弄清概念的含义,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生”与“解决”.问题是个体思维的起点,有问题才会引起思考.教学过程中,如果总能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由学生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问题,就属于有挑战性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讨论的问题产生认知方面的冲突,这样学生会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极力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例如:我们生活中有常见的“梯子问题”,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与近似解.把一个10米高的梯子斜靠在墙上,现在梯子顶端距地面的垂直高度是8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降低1米,那么梯子的底端要向外滑动1米吗?请你列出底端滑动距离的方程式.请大家尝试着求方程的近似解.梯子向外移动的距离是大于1米还是小于1米?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些问题中的具体的数量关系,满足学生学习方程一般解法的愿望.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高一数学题范文4

一、营造氛围,使学生要提出问题

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敢问、乐问。因此,教师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好功夫:

1.让学生理解提问的意义。告诉学生,对本人来说,提问可以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集中大家的智慧,为自己释疑解难;提出问题往往是因为自己考虑得比别人更加深入,想到了别人所未曾想到的,更能说明你动了脑子,有了创意。对其他同学来说,提出的问题可以拓宽大家的思维角度,启发大家都进行深入思考,共同得到提高。

2.对学生提问作积极反应。要学生敢问,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要充分保护学生闪现出来的问题火花,鼓励学生的提问勇气和兴趣,挖掘其可贵之处。对学生提出的再简单的问题,都认真做出答复,让学生体会到老师为他们能积极提出问题感到高兴。要适时开展“我来问倒你”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探求知识的快乐。有学生提问时,可以及时给予评价:“问得好!”或者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说:“这么好的问题,哪位同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同学们自然会争先恐后的发表意见。

如在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后,我及时地问:“你从本节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时,有个学生说:“你和课本上都是把除数变成整数,为什么不能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呢?”我首先肯定他的创新精神,表扬他能够独立思考,而且言之有理。这个同学又说:“我把被除数变成整数,再移动小数点,不是一样算出结果了吗?课本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这时我又出一题:“8.3526÷1.2”,让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来做。通过对比,这位同学知道了课本上的方法更具有普遍意义。

3.给学生适当的压力。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以自己感到困难的或者要考考其他同学和老师为目的,设计问题。上课时,每个知识点教学的关键时刻,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吗?——如果你没有问题了,那我倒有几个问题要考考你们”。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既让学生在适当压力下,有了提问题的动力,又可以为学生示范提问的思路和角度。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建立在思维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学生思维方式的指导,是让学生提出个性化、有深度的问题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提出最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同学从小就喜欢问“为什么”,这是人对未知领域本能、可贵的探索精神。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保持这种品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就具体的数学材料或现象直接提出“为什么”。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思考较复杂的数学对象时,当思维出现矛盾冲突、产生困惑混乱,就会提出更加明确、深刻的问题。

2.让学生在类比思维中发现问题。类比思维是学生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通过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进行关联,可以让他自然想到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类比中联想,在联想中扩展、创新。

3.让学生在发散思维中产生问题。在学生灵活使用类比思维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中发现问题。

首先,养成经常问自己“一定要这样吗?”、“还能怎么办?”的思维习惯。这样,就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对象,或者把多个事物联系起来考察分析,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可设计如下情境:现在的太阳能热水器应用非常普遍,为什么太阳能的加热管都做成圆柱的形状,而不做成长方体的形状呢?这就涉及到长方体和圆柱体的表面积谁更大的问题了。表面积越大,接受光照的面积就越大,太阳能的工作效率就越高。从长方体和圆柱体的比较来衬托出圆柱体的优势,在学生的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其次,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事物的相反面思考,尝试得出与别人不同的结论和方法。

三、关注差异,让学生提出精彩问题

高一数学题范文5

提高 开放式 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18-02

近几年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开放式数学教学作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提高到开放性教学应有的高度来认识,使得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仍然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探讨如何切实提高数学教学的开放性程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1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开放式数学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开放”,包括数学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要求及已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开放式数学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1)培养和捉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促进学生积极探索的态度和探索的策略;(3)鼓励学生参考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新问题,探索新问题;(4)刺激学生提高数学智力;(5)鼓励学生彼此讨论交流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为了所有的学生。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2.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 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3强化交流和合作,倡导开放的教学活动方式

相对而言,传统课堂教学较为重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而忽略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忽视发挥学生群体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交流和合作的互利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开放的活动方式,提供了宽松和民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以强化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核心,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3.1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

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 T型、马蹄型、蜂窝型等。这些形式都以打乱原有的秧田座位排列方式为基本模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而构成,小组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也有4人、6人小组等等。小组的这种排列缩短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有利于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学习。

3.2小组学习任务的布置

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主要以协同活动为中介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活动中,应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学习。教师不仅要指导组内交往,而且要引导组际交流,不仅要交流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交流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题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 实效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38-01

伴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数学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新课标的教材呈现出目前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而要提高学生丰富深刻的数学文化素养。这为高中数学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因此只有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完成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欲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加强教师对学生掌握程度的把握

高中的学生面对高考的压力,学习任务的繁重,加之数学这门学科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思维能力要求极高,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解,课堂上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新的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及基本推理思维逻辑能力做基本的了解,从中既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又能切实地对学生的学习的状况、态度以及情感价值观念进行指导,顺利地完成了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对学生掌握已有知识程度的了解显得十分重要,否则,会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盲目性,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突出重难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纽带。新课标关于教材的处理,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让教师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教教材,而是要学会如何运用教材,把手头教材当做一手教学参考资料,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如何完成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以便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教学?就要求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对教材有整体性地把握,能够明确本节课在整本教材和章节中的认识,大脑中能形成网络结构图,呈现出知识结构示意图。同时,教师要吃透教材,对课堂教学要求掌握清楚,要知道自己在本节课中知要涉及到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是认识、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个标准,突出重难点。否则,容易课堂中出现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讲一堆,不能很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集中时间更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掌控自己的课堂,头脑灵活,思维便捷,处理课程难点时,要注意技巧,不要让难点困扰了学生的思维,学会引导,使难点不难,抽象不难懂。例如下面一道题关于函数最小值的求法:

y=■+■的最小值

学生看见这道题时,大多数学生肯定第一反应两边平方,但依旧难于解决。这个时候便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和“形”的结合的方式来解决。首先让学生思考:

A(1,1),B(2,4)在x轴上找一点P,使得PA+PB的和最小值并求P点坐标

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在x轴上找点P,通过做A点关于x轴对称A1,连接BA1,交x轴于交点,极为所求的点P。学生很快注意到难以下手的问题就这样得到解决。“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研究对象,在数学函数问题的处理上,通常以“数”解“形”或以“形”助“数”,两者结合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解决不仅教会了学生函数最小值的求法之一,还教给了学生研究问题从具体到一般的方法。

三、加强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改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基本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为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新的挑战。据调查显示,高中学生偏科情况严重,尤其是一些文科生对数学这门学科表现厌倦情绪,提不起兴趣。这种情况下去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然是空谈,达不到任何教学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设计问题:

假如你假期去打工,到一家饭店应聘,老板说第一天给你2000元,以后每天你给老板返还1元、2元、4元、8元…… 至少干够20天。

问:你会同意了吗?

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肯定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积极加入讨论之中。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完成了教学目标,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性。同时,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完善教师的职业素养。幽默风趣的语言,合理丰富的表情,都能打破课堂的沉静,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高中这门逻辑推理要求极强的学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极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数学课程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