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中的学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想中的学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想中的学校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1

论文关键词:理想,体育,学校体育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感到,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而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这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了死胡同。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

一、理想的学校体育应能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断地追求卓越,挑战自我,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拥有辉煌的人生。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击,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向上,在某种意义上比形成某些体育技能、获得某些体育成绩更重要。

二、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懒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养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使命与责任。

三、理想的学校体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老子哲学;运用

随着社会教育的日益普及,无论是当前高校的招生数量,还是高校本身的数量、质量都在不断提升,其实这也在无形之中给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一般来说,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会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诸多方面。如果高校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出现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行政方法,就很有可能会造成高校学生自杀、校园暴力等诸多问题[1]。因此,改善旧有的高校管理制度刻不容缓,我们通过将传统的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融入到高校的具体管理过程中,以此希望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水平,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点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凡是之,皆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尚在贵柔,以人为本,即是非常之治[2]。这便是传统老子哲学思想中的最为核心部分。

(一)无为而治与顺其自然

什么是道?什么是无为而治?这其实都是道家哲学中非常重要的管理思想。道,是世间万物原本就存在的东西,它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你的认知而发生任何改变,这是高校管理者必须明白的重要一点,即一切管理的问题和实际解决的方法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并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而应该积极将它找出来。无为而治,讲究的是管理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即遵从客观的规律对学生进行管理,并循序渐进,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同时,无为也并不需要有专人作为管理者对凡事都事必躬亲,反而他们需要的是利用自身的管理者角色,促进其他被管理的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顺其自然,即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天下之母”,万物之根。“道可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尽管多数时候道法是看不见的,但它客观存在,顺其自然,无论是管理还是对待学生的个人问题方面,高校管理者们一定要明确世间万物都有其自己的道,如果一味强加自己的道在学生的身上,那就破坏了学生们的个人发展之道。所以,万事万物都要顺其自然,让它们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涉。

(二)尚在贵柔和以人为本

柔,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不要小看自然道法中的柔,它有时候可以战胜一切问题,成就非凡之道。尚在贵柔,重视道法中的柔性一面。正所谓祸福相依,事物的两面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学生在接受学校的管理时,这两种态度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转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不好的一面转化为好的一面,即将刚性叛逆的一面变为柔性的一面,这还需要高校管理者从多方面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此外还应做到以人为本,真正考虑到高校学生们的内心需求,使管理的方法能够被他们接受。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以人为本,包括人的尊重和人的本性,老子曾提过,道大,天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可以这么说,人其实也是天地万物道之中的一员,“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用道来培养人,以德来涵养人。以人为本,尊重每个人的本性,用道德激励的方法促进他们对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善。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在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尊重和重视学生,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现阶段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目标、内容单一,管理制度缺乏合理的规范

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过于注重一些实际事务的管理,且管理工作多数时候只停留在“管好学生”、“管住学生”的目标层次上,并没有实际将管理重点向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方面进行转移,只重视分数,忽略了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管理的内容上,多数高校都过多地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学风作风建设,缺乏与实际的联系性,各种管理工作内容停留在传统的说教层面,这其实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学生们的抵触和厌烦情绪,甚至到后期会出现学生越来越难管的问题;在管理制度上,还必须通过相应的规范制度进行约束[4]。但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居然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在没有任何法律法规依据的情况下对大学生们的宿舍内部进行摄像头的安装,并扣留拖欠学费学生的毕业证、扣发受处分学生的学位证等。这些行为其实都严重损害了大学生们的利益和自身权益,这是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上的一个非常大的疏忽和漏洞。

(二)管理者自身水平不高,管理的方式缺乏激励性、过于硬性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者的水平普遍不高,虽然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但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尤为甚者,高校管理团队的构建上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将主要的人员力量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上,但在整体的管理方面投入不大。从管理的方式上看,不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还缺乏科学、合理、激励性的规范和系统的激励考核机制。在很多时候,管理工作过于强调统一性、规范化,这些管理方式就会太过硬性,不但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机会,还会促使学生在接受管理时,主观因素过强,反对管理。人天生都是喜欢被激励的,且物质激烈的效果远远小于精神道德激励,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硬性制度的管理下,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空间就会变得很小,所以硬性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并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

三、高校管理中运用老子哲学思想的若干建议

(一)丰富管理内容,制定正确的目标

观念都是行动的先导,高校管理中在融入老子哲学的过程中,可以从顺其自然的方面完善管理目标和内容,毕竟道法自然讲究的是顺应天理,所以高校管理者一定要遵守客观事实和相关规律进行学生管理工作。至于在管理目标的具体确定方面,高校管理者应从整体出发,树立起长远的战略观,跳出狭小的管理圈内,高屋建瓶地从战略上预测、谋划和统筹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制定出正确的目标。内容的明确完善,要立足于完整的系统观,只有摒弃单一的、片面孤立的、封闭的旧观念,才能树立起综合全面的、联系开放的新观念,管理工作的具体管理范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样管理工作才会具有针对性。

(二)合理的制度进行约束管理

制度规范的合理性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互匹配,在落实教学第一性原则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着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内容制定好相关的制度规范,保证每个管理岗位的权利与职责得到有效落实,从而进一步实现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可控制性。高校内部的管理问题,大都集中在权利范围内的“内部轨道”上。这些轨道就像渠道一样,教职员工的才干、能力就像水,水通过渠道流向终点,去灌溉高校发展的最终目的,产出高质量的人才产品。因此,合理的规范进行约束,明确好权利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光靠制度还不行,还需要情感性的、思想性的一些管理手段才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三)管理者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管理者要具备知足、无求、不争的精神修养,并明确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无为是顺应道法自然,按照世间万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进行管理,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知足,不争名、位、权等外在虚浮的东西,并学会集思广益,用众人之力,政通人和。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修养,那么管理工作也必定会多祸多咎;

2.管理者还必须保证自己在管理时,拥有足够的胸襟,毕竟实际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所谓祸福相依,管理的结果谁都无法准确预料;最后,应具有宽广的胸襟,开明豁达。与此同时,善用他人长处,包容他人短处。当然,提升高校管理者工作水平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方法就是要改变他们不务实的工作态度,因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份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四)采用柔性、激励的管理方式

高校管理者应该选择具有柔性、充满道德激励的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所谓柔性,其实应该是在“不争”上面多下功夫,不过多地去注重学校发展的硬性要求,从软实力方面出发为学生多做考虑,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衡量和检验标准,不竞争、盲目地去开展管理工作。同时,学校也应该针对社会的多元需求、学生的多元要求去认清自己的位置,采用符合自己特色的管理方式[5]。因此,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融入柔性的管理要素,这样就会使得非常硬性化的管理方式变得让人接受,弱胜过强,柔胜过刚。任何事物,如果能激励得当,那么无论是对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还是对于被管理的人来说,好处都是远远大于坏处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现阶段的高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实际开展,我们除了将一些核心的老子哲学思想要素融入进去,还应该结合实际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保障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实现。当然,这并不是容易的,反而它在实际的管理运用探索道路上困难重重,所以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者,不妨大胆地汲取老子管理思想的积极因素与合理成分,完善与弥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从而不断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群英.老子“贵柔”思想对高校管理的现代启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1).

[2]李玮.老子哲学与高校管理现代化[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

[3]陈晓翔.高校管理中的“无为而治”[J].管理学家,2013(17).

[4]施红斌.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老子哲学思想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5).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3

[关键词] 流生;心理干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34-2

中职学生我们都知道他们刚刚从初中到职业学校学习,刚刚经历了第一个人生的转折阶段,虽然说思想还比较单纯,年龄也比较小,但是他们所存在的心理方面问题,也开始逐渐呈现多变、复杂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在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细致全面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出发,有效对流生问题进行控制。

一、国内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由动荡逐渐趋向稳定、成熟的关键时期,这是当代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随着中职学生社会阅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以及过早地面对就业和择业的巨大压力,在不同程度上他们存在着神经性抑郁症等精神性疾病,以及各种各样的(如焦虑、恐慌、疑病)等心理疾病,严重的会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身心健康是提升生命质量的可靠保障,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此外,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在学习方面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造成了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所以,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中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干预、培养中职学生的良好精神状态,从而进一步达到减少流失的目的,显然已经成为了当前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往往心理学的发展都与经济的发达程度有着直接关系,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心理学的研究相对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专门设有一门叫做学校心理学的,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其主要研究5-18岁这一阶段的问题青少年、问题儿童、有学习困难、行为障碍、学习不良、学习障碍等的青少年儿童,近年来这门学科发展的极为迅速。目前,一个称为学校心理学联合会的组织已经在国际上成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与联合国教科组织的要求达成一致,每5000-7000名学生中拥有一名校园心理学家。

从八十年代我国的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开始起步,发展至今也同样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当前已经在不少职业学校得到了重视,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实验与探索,取得了相当一部分成功的经验。

二、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流生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学校的条件限制

学生感觉仅仅在课堂上学习学不到东西,而由于学校缺乏设备,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枯燥的理论教学中,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学生,有很多理论他们听不懂,所以,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会觉得读书学不到东西,是在浪费时间,这样还不如不学,也可以节省时间和金钱去学习一些有用的东西。

(二)家长对学生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教学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当前有很多在他乡打工或者是做生意的父母,他们往往会将子女寄养在亲戚的家里。家庭的离婚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增高,在班级上父母离异的单亲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由于缺少正常家庭的关爱,往往性格很孤僻。此外还有一些家长由于中职学生在初中的表现相对较差失去了对它们的信心。这些学生缺乏家长的关爱和指导、教育和监督,稍有不顺心的问题他们就往往会自作主张自动退学。甚至有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者是自身缺乏文化素质,存在重男轻女的心理,不重视对女孩的教育,放任他们退学。

(三)受到就业难的社会思潮影响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有很多大学生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都非常困难,甚至有的都不能就业,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的理论。在这种理论或者说是思潮的影响下,就有很多人会认为大学生都难以就业,何况是中职生。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就业难,难就业成为了主流思想,这就让很多学生会产生与其花钱去上学,还不如趁早退学去赚钱的想法。所以,一旦发现有好的就业机会,有一部分中职生就会离开学校选择就业,造成流生问题严重。

(四)受到教育者情绪的干扰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具有一些不良习惯,面对这类的学生职业教育者常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过多的对学生进行约束,那个不行,这个不准,无休止的严厉训斥,超出了学生能够接受的底线,这就让学生产生了觉得在学生是受罪的心理,一旦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他们觉得还不如离开学校要好一些。中职学生他们往往会想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好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他们都有追求自我实现和努力表现自己的需要。但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由于缺乏足够的认识能力往往显得稚嫩。如果教师并没有在他们真情流露时正确的理解他们的情感,不仅没有去欣赏他们,反而表现出讨厌或冷漠,这就很容易让学生滋生挫败感,让他们自我否定。

三、造成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了进一步从心理干预方面入手,对流生问题进行控制,我们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然后对症下药。造成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4

本文通过图象分析法在实验教学、概念教学、练习教学及复习教学等环节中具体应用的实例,阐述图象分析法对职校物理教学的作用。

一、图象分析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用图象分析法处理实验数据。图象分析法可用于物理实验的数据分析,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例如,在研究弹簧长度与所受拉力关系时,以拉力大小为横坐标,弹簧长度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一条直线,此直线的斜率就是弹簧的进度系数,在纵坐标的截距就是弹簧的原长。

除了简单的线性关系外,实验中还会遇到其他较为复杂的函数关系。如理想气体等温变化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反比关系;自由落体下落高度与下落时间的平方关系:单摆简谐振动周期与摆长之间的平方根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图线我们可采用化曲为直的方法,即通过坐标变换,将曲线图转换为直线图来加以分析。

2 用图象分析法进行误差分析。图象分析法能减小偶然误差、分析误差的成因、有效地避免错误。用于物理实验的误差分析,比解析法来得简便,而且物理意义清楚明白。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对a-F图象分析就能得到实验的误差成因,与横轴的截距表示没有平衡摩擦力,与纵轴的截距表示过度平衡摩擦力。

二、图象分析法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 用图象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可以利用图象抓住新旧知识的逻辑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通过图象分析,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知识出发,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导出来。

2 用图象分析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在概念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他们还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图象分析法对这一过程有很大帮助。

例如,在“全反射”这一概念的教学中,由前面学习过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画出在空气(光疏介质)中传播的光射到分界面上的光路图和在玻璃(光疏介质)中传播的光射到分界面上的光路图。根据对图象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全反射的概念以及全反射的条件。

三、图象分析法在练习教学中的应用

1 用图象分析法直接解答问题。一些对情景进行定性分析的问题,如判断对象状态、过程是否能实现、做功情况等,运用图象分析法可以直接解答,解答往往特别简捷。

2 用图象分析法触发解题灵感。许多问题,当用其他方法较难解决时,常能从图象上触发灵感,另辟蹊径。例如,如图3-1,两端封闭的直玻璃管内有一段长度为^的水银柱将两段气柱a、6隔开,现将它浸没在热水中。这时水银柱( )。 A.向上移 B.向下移 C.不移动 D.无法确定

四、图象分析法在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复习教学中往往一幅物理图象可以把很多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有时图象分析可以解决学生困惑已久的问题,弥补知识上的缺陷。

1 用图象分析法梳理知识。物理图象往往蕴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在复习教学可以利用图象作知识连贯、思想引申、方法教育。

2 用图象分析法排除学生的疑难。复习课不象新课那样受教材限制,在内容和方法上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利用图象把学生熟悉的数学问题和物理问题进行类比。例如,对凸透镜成象,要能分析成放大(缩小)的象、实象(虚象)的条件。在分析这些条件时,很多学生觉得太繁、容易出错,而用图象分析法则可以使学生快捷正确地得出结论。

如图4-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令OD=f那么OA就是物距u,BO就是象距w,利用BA绕C点的转动可以直观地得出f、u、v三者之间的关系。可得:图4-2,B点在v轴的上方,故成象为实象,图4-3,B点在v轴的下方,故成象为虚象。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5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美术教育;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040-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小学美术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就要改变过去通过“临摹―写生―创作”学习绘画技法的教学思路,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发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美术教育是想象力培养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小学美术教学通过大量感性的美术实践活动,强调形体的感受和概括,色彩的辨识和归纳、空间的理解和想象、形象的记忆与演化、情感的表现与传达等等,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无疑会促进和提高他们的创造才能。

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学习绘画技法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从小学生心理特点来看,最好能从题材和意象而不是技法的角度着手,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

一、融入生活角色,给学生想象的动力

各种各样的 生活角色令学生好奇,他们融入生活的意识很强,让学生在学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对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和创新的兴趣特别有效。如在教《各式各样的帽子》一课时,在教学生制作帽子时,让学生扮演设计员和生产者,比比谁的帽子做得好,帽子制作好后,让学生把帽子拿到“市场”中,充当“买家”和“卖家”,推销自己的帽子,或去选够自己满意的产品,“买卖”十分红火;也可以用拍卖竞标的形式,拍出最好的帽子。学生适应生活角色的积极性很高,“买卖“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有效地促进学习和想象。

二、应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

想象和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一定的生活阅历为基础。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知识面不够广,由此导致大脑中基础图像信息少,限制了想象思维的拓展。面对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知识大爆炸的现状,在美术课中可应用多媒体,以此充实学生的图像信息,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教《太空旅行》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放一些关于宇宙、太空、飞行器的动态录像或静态图像,为学生提供宇宙的一些浅显知识,使学生的想象能在这些信息平台上得以发挥,思维得以发散。

三、辅以游戏表演,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生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教学,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如在《面具》教学中,可先安排几个学生戴面具,模仿动物模样,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有的学生问:“你们到哪儿去呀?”回答:“去参加森林舞会。”再问:“你们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当激发起孩子们想自己也拥有的迫切心情后再转入教学。整节课学生信心十足,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极佳。

四、多感官参与,激活学生的感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见之、触之、尝之、嗅之、听之,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器官,有利于提升想象的质量。如让学生闭上眼睛,在教室中洒些香水或空气清洁剂等有香味的物体,让学生边闻边想象,刺激他们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反馈,在开始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所闻所想。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教学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

五、精心挑选音乐,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和触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他们会随着音乐的波动变化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创作《我们的校园》时,先听一段欢快的音乐,再听各种读书声、嬉笑声、玩闹声、叫好声等,学生边听边陶醉,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一听到音乐就会感到某种色彩、线条、形状等,大脑就会出现斑斓的色彩和画面,想一连串银幕镜头。

六、运用直观演示,增加学生的直觉体验

形象直观的实验演示对于理解掌握美术抽象知识很有效,它能引发学生的直觉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学生学习,这样既可以突出教学中重点,又可避免枯燥抽象的讲授。

七、课堂切入故事,为学生提供想象情境

用故事串联教学中的几个切入点,让孩子在入迷地倾听中轻松的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想象的情境,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挖掘、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方式方法灵活多样,但要注意灵活运用,同时在应用中要注意:情境创设应贯穿教学始终,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可亲、风趣的言语与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调动学生的直觉感觉能力,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美感;创设情境不可流于形式、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要把创设情境当成课堂的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情趣的客观环境,为发展学生的创造空间提供良好条件。

理想中的学校范文6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 in university proves the eternal theme of universities and a complicated systematical project. Author of the essay maintained that efficiently and fully harness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a's roles of guiding, promotion, coordinating and stirring would play paramount functions on increasingly improving university's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 promoting teaching and educational quality, realizing university's better exploit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风建设;作用

Key words: curricul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discipline;functions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28-02

0 引言

大学生学风建设是一个永恒而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教育课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今天,在各种社会思潮持续涌流、竞相激荡的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学风问题己成为社会舆论、公众关心和政府关注的热点所在。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1]。一所学校的学风是其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学校要发展,要上水平、上台阶,必然离不开优良学风的支持,因此学风建设意义重大,是高等院校永恒的主题。要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它不仅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部门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参与。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对学风建设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学生通过学风体现出的精神状态表现出了不少彷徨与和困惑,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进行科学引导,这就要求发挥思政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先导作用。

首先,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思政理论课坚持的内容,从学风建设涉及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以及价值观、行为、道德、作风等具体要素入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确保学风建设的正确导向。此外,怎样加强学风建设,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品质等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中心,积极采用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觉悟和认识能力的科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教学、科研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再次,引导学生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自觉行动是思政理论课的目的,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对学风建设中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作用和影响是思政理论课的效果,并且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稳定的、长远的,每个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优良的学习精神和品格,都是整个学风建设过程不可或缺的。在其导向作用下,学风建设可以按价值导向选取有利因素,也可以有意识地抵制不良因素的消极影响,甚至可以转移某些不良因素使其纳入正常轨道。总之,在高校的学风建设过程中,思政理论课可以在内容上、形式上、目的上和效果上对学风建设起到全方位的引导作用。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风与学风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的学风是优良的教风的必然要求,优良的教风的最终结果是优良的学风。通过加强教风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教风,尤其是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以教风带学风,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搞好教风建设,以教风推动高校学风的改善。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必备的条件。教师为人师表,对学生言传身教,时时事事处处要率先垂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当然,其它各科教学都有这方面的任务,这不仅仅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可以从教师高尚的“德”中感受到教师教授的知识的可信度,教师自身的“德”会对学生学习知识产生重要影响,相反的,如果教师的道德低下,教育的影响力就会大大削弱。

其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精通,对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熟悉,应主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阵地的动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再次,作为高校教师要有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能力。尊敬老师是学生必备的品质之一,而尊重学生的权力,特别是对教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因素。思政理论课教师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树立并履行“教学相长”的信念,师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民主真诚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最后,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应注重平时考核,狠抓过程管理。一是把期末考试与学生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平时成绩主要以考勤、作业、笔记、课堂发言为依据;二是期末考试在考核内容上,降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题的分量,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通过考风促进和推动学风建设。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协调作用

当前,青年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重大变化的深刻影响,在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看待问题往往会持不同观点,采取不同的行动,行动的不一致往往引发矛盾的产生,进而影响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3]。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培育良好学风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是思政理论课的一大优势。一是用的理论观点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变他们偏执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是非鉴别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协调人际关系,化解内部矛盾,减少学风建设的阻力。二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方面形成比较积极一致的观点和方法,思想上产生共鸣,感情上相互融合,形成相互吸引的包容心理以及团结奋斗的正气。三是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并将其转化为大学生这一学风建设主体的内在意识,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渗透于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把握全局,协调各方,协助解决具体间题,及时化解各种矛盾,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学风建设的协调作用。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激励他们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学风建设,无疑学生是主体,离开了主体,就根本谈不上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风的关键在学生自身的内在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真正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如此,学风建设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这也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之一。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大学生涯设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用人单位在吸引人才、选用人才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明白择业的成功终是靠自己的综合素质,主动地适应市场需要,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有效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以及将来工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各种能力,认真规划大学生活,制定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并努力实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学校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是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动力源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大学不仅是教学、科研中心,也日益成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中心。因此,大学学风不仅是社会风气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文化的重要因素[4]。建设优良的学风,不仅可以净化校园空气,还会作为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对社会风气的改善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也对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风建设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任务,我们应该长期不懈地高度重视。而作为系统工程的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全方位的努力和参与。高校学风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群华.浅谈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以高职高专院校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0卷第4期(总第68期):56-57.

[2]万金淼,王磊.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