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1
一、改善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农村孩子,由于没有条件上幼儿园,有的甚至到六七岁还在抛土坑、玩过家家、做猫抓老鼠的游戏,更有甚者连个位数字都不会写,从来没有被老师管教过,他们随地扔垃圾、随意进出教室、到处乱涂乱画、动辄哭喊、饿了就吃、困了就睡、真的是毫无习惯可言。
所以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看到这种现象,我深刻理解了“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步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故改善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但小学生年龄小,期望一两次就培养起好习惯既不现实,也不科学,所以一定要以身示范。于是,课里课外,我都得跟着孩子们转:读书、写字、画画、讲故事、做游戏、参加兴趣小组、打扫卫生……几周下来孩子们已经像模像样了。一个个大声地读书、生龙活虎地讲故事,欢天喜地地做游戏,就连打扫卫生时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的拿着扫把在地上晃来晃去,有的拿着抹布在桌上抹来抹去……我看着孩子们因改变而可爱的摸样,觉得欣慰却又心疼,所以常常帮助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我始终强调他们不再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而是一个小学生了,并且要变成一个戴红领巾的少先队员了……久而久之,我感觉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他们会问老师好,会互相关心,课堂上不随便吵闹……总之,孩子们改变了许多。
二、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习习惯,主要还是要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教给孩子们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用心记忆”的好习惯。儿童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我尽量用行动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当我讲看图写话时,学生就会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期待故事情节;如果我再手舞足蹈地比划,孩子们显得更有兴趣,一个个都直起了腰板,于是争先恐后地举手、积极发言,敢于表现自己的观点。所以,孩子们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发展自己,更能感受到自己是课堂上研究的主人。这样孩子们就会有信心地去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我还用一定的时间结合教学内容按要求进行指导,经过若干课时的反复练习,学生初步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由课内发展到课外,在课余活动中,我尽量和孩子们在一起,在做游戏或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活动时,我时刻教导他们,让他们明白不管任何活动都是学习,学习就像人每天都要吃饭一样,是他们必须要做的事情,只要每天坚持做了,并且这种习惯性的动作做久做多了,孩子们会觉得学习是学习生活的主要部分,久而久之,学生会乐于其中,享受自己“当家做主”的感觉,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农村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读书、写字的习惯都不好,尤其是写字的习惯。孩子们身子倾斜、屁股歪坐、头贴近书本、笔晃来晃去地摇……根本没有写字的好习惯,我感觉到培养孩子们的写字习惯也很重要。通过无数次的督促、手把手地教、个别辅导等办法去纠正,大约过了几周时间就已见成效。
三、培养孩子们亲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巩固和发展孩子们良好的性格
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增多,小学生个性孤僻,脱离集体,我行我素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孩子们亲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势在必行。
教师要用孩子们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孩子们一旦与老师有了感情基础,上课就能认真听讲,课余就愿意和老师们一起玩游戏,还会和老师讲故事,有心里话和老师说,会乐意地与老师合作,尊重老师的劳动。在美术课堂画画时,孩子们非常积极,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画画作品会欣赏并会评价,在他们的神态中可以感受到自豪和自信。在取得孩子们的信任后,教师长久以往就可以培养孩子们的亲和自然的情感态度,巩固和发展孩子们健全、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已具有良好的开端和发展势头,研究新教材,我们就会发现,新教材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了,这无疑是对农村教师和学生一个新的挑战。
小学生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等方面总存在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在集体性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因而不易被老师所了解。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问,让孩子们多回答问题,多思考,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应答和鼓励。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语言和探索能力。学校在课余时间专门设立了兴趣小组,我让每个孩子们尽可能去踊跃参加,要求每人递交了一份活动报告,从一份份凝聚了学生智慧的报告中,确实能感受到孩子们有一定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我经常在课里课外多次组织孩子们进行游戏,在游戏的活动中可以发展孩子们的合作能力,有了这些基础能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也不难了。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习者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个人做出主动的改变,以达到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并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能力。作为一种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标准。研究和实践表明,学习适应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生学习进步,导致学业不良,影响其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学者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领域开始了对学习适应性的大量研究。
一、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概述
1. 总体水平
国内研究者多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选取特定的研究对象,通过量表或问卷进行测试,经过数据分析,了解总体水平。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现状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戴玉红(1997)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3―6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平均等级达到中等,优秀率只有1.86%,远低于全国的理论水平。1徐亚青(1998)在上海市某小学进行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二年级小学生有43.03%的学生处于学习不适应状态。2邵红(1999)对乌鲁木齐市某小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各年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分布大致呈正偏态分布,处在中上等(35.2 %)及优等(12.9 %)学生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中等(13.8 %)及差等( 2.2 % )学生,说明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总体水平较高。3杨广兴,幺青(2000)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天津市某校三、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三年级的平均等级为3.39,五年级平均等级为3.57,优秀等级7.54%。研究认为小学生三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相当良好。4杨雪梅(2001)对四川省达州市小学二至四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学习适应性平均等级在2.86---2.31之间。总体水平较低。5白晋荣,刘贵文等(2002)对石家庄市288名小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学习适应性的研究,研究发现,小学生总体学习性水平比常模高很多。6王斌(2003)选取苏州市三所小学四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良好。7田澜(2004)以重庆市某小学四五年级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率分别为36.7%、38.6%。8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2005)对昆明市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率达到42.8%,水平较低。9赵桂凤(2006)以北京市某城区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所占比例较大。10涂芳(2007)对湖北省咸宁市某校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测学生整体的适应性好于全国总体情况。11孟萍(2013)对天津市三所小学318名小学一年级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得出结论: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体较好,中等及以上适应水平的分布高于全国常模。12刘曼曼(2014)对开封市某学校低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0%低年级小学生存在学习适应问题。13
2.发展特点
到目前为止,对于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发展趋势,研究者们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尚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研究结论。
戴育红(1997年)研究表明,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随年级呈逐渐上升趋势。14欧朝晖(2007)研究认为,五年级学生要优于四年级学生。15聂衍刚,刘毅(2004)研究认为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三年级。16
邵红(1999年)的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一年级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最高,四年级的学习适应性水平降到最低。17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等(2000)研究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要好于五年级学生。18杨雪梅,叶俊(2001年)研究结果显示,二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要好于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水平。19田澜,刘志东,戴海英(2004年)研究认为,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趋势是随年级升高而下降。20
3.性别差异
众多研究者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性别差异,但这种差异是否显著,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
徐速(2001)21郭楚如、吴泽敏(2003)22王斌(2003年)23聂衍刚、刘毅(2004)24田澜(2004)25付丽丽(2010)26曾爱莉(2011)27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看,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水平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普遍优于男生。而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2004)对小学二年级男女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在学习适应性三维度中的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方面男生显著优于女生。28
戴育红(1997)29欧朝晖(2007)30罗丽霞(2012)31等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水平男生略低于女生,但男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差异并不显著,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200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除了“听课方法”这个因素外,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其他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2
二、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白晋荣(2002年)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小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认为,家庭环境是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各影响因素中最大的影响因素。33林国珍(2004年)的研究结果也支持此观点。34聂衍刚(200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环境因素是对不同学校学生最具有普遍性的影响因素。35凌辉(2002年),通过对86名小学生的对比研究发现,家庭氛围、家庭成员相处的模式、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职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学业成效产生非常大的影响。36曾琦(1997)37,李大维(2013)38尤国金39等研究者也做了相关研究。李秀芳,杨晓青(1997)采用AAT测验以上海市怒江市特殊家庭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学习适应性产生影响。40欧朝晖(2007)采用台湾学者陈英豪、林正文和李坤崇编制的《学习适应量表》对上海市静宜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父母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41贾梅(2007)主要从学习基础,年龄和性别,与父母的交流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和与父母的交流对学习适应性与提升能力的影响,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和与父母的交流对学习适应性与提升能力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42
魏丽华,石运芝(2002)研究认为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动力、学习方法和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43赵笑梅(2005)对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进行了研究。44王红日 (2012)研究教师因素与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关系。45丁国芳(2000)采用问卷调查对天津市河东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性研究,调查显示,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学生学习成绩紧密相关。46田澜(2002)研究发现学校的教育管理方式与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有关。47徐速(2001)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自我控制水平与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控制与学习适应性有着密切的关系。48房安荣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时间管理及学习情景敏感性有关。
三、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培养研究概述
葛明贵,杨永平(1997)以小学五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进行学习品质训练研究。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进行学习品质训练能够较好地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的发展,对小学生学业成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49张履祥(2000)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法研究了学习策略训练对提高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效应。研究证明,在小学阶段开设学习策略训练课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50郭春海(2000)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1徐速(2001)通过自我控制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提出教育者可以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提高其学习适应性。52张潜,李祚山,赫红等(2002年)研究通过改变教师观念,教师运用积极评价语言,加强学校和家庭沟通等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3任碧翔(2003年)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途径和方法。54耿向红(2003)以北京市石景山区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法和自然实验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实验。结果表明,有效的学校教育措施可以提升小学生学习适应性。55田澜(2004年)罗丽霞(2012)对于学习适应性的进行教育干预实验研究。56郑勇军等(2007)提出可以从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改变学习环境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57
四、小结
通过对查阅到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和分析,现做如下小结。
1.国外研究者及国内80年代末研究者们主要研究的是学习困难儿童和学习困难问题,以问题和个别为关注点,关于学生学习适应相关主题研究较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研究学生适应性的文章逐渐增多,以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为起点,研究者们将相关研究主题归总到学习适应性这一主题。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这十年间,以戴育红、田澜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多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对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进行调查研究。众多研究者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研究,多以数据作为唯一的分析依据,结论是建立在对总体或各分因素数据的相对分值上进行分值的大小比较之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数据是客观的,但对于因素分析及培养措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
2.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性。综合众多研究文献,分析对比后发现: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甚至不同班级上都存在差异。对于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特点和趋势,研究者们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存在争议。对于学生学习适应性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者们没有形成统一结论。本研究认为这也正是虽经过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无法总结出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特点及发展趋势,并形成统一研究结论的重要原因。可见,不同地区的研究现状对于其他地区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具有的预测意义不大。
3.综合众多研究可见,学生自身因素,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学习、家庭、社会环境都会对学生学习适应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但各方面因素随着研究对象的年龄阶段、学校类型等不同而影响作用大小不一。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很多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对于采取培养措施并没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参考,比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收入等家庭因素。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一时都很难改变,婚姻状况更是不由人控制。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学校,教师对此可干预的作用有限。
4.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研究,主要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缺乏对学习适应性的整体培育措施。本研究认为,学习适应性实验研究受干扰的因素较多,所以相关研究或是集中于宏观意义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构建和指导,或是过于具体的的内容、途径,因此迫切需要将理论成果为实际工作所用的,从本区教育教学实践关注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际发展状况及现实存在的问题,选择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1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2徐亚青.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3邵红,田金玲,顾正清. 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J]. 中国校医,1999,04:263-264.
4杨广兴,么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 (1/2) 35-37 63.
5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6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7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8田澜,张大均. 重庆某小学409名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4,01:23-24.
9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昆明市某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5, (2).
10赵荣凤.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56.
11涂芳.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2孟萍.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
13刘曼曼.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原因[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53-254.
14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15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16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17邵红,田金玲,顾正清. 乌鲁木齐市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J]. 中国校医,1999,04:263-264.
18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32-34.
19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20田澜,刘志东,戴海英. 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类型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4,08:69-71.
21徐速.313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102-103.
22郭楚如,吴泽敏,郭少玲,林勇强. 不同年级和性别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2003,12:737.
23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24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25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2):502-504.
26付丽丽,王志中,温娟娟. 郑州市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文教资料,2010,03:157-158.
27曾爱莉.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8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8.
29戴育红.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30欧朝晖.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31罗丽霞. 城市中高年级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干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32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33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34林国珍,金武官,史以珏. 学习困难儿童与家庭行为及学习适应性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06:75-76+82.
35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36凌辉. 儿童智力和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2,02:167-168.
37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7-52.
38李大维. 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9尤国金. 父母教养风格和自主性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1.
40李秀芳,杨晓青.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1997(3):12.
41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42贾梅.调控学习适应性因素提升学生学习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3魏丽华, 石运芝, 崔海庆, 高慧英, 李善刚, 王敏.对一年级一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1) , 37- 38.
44赵笑梅. 教学模式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的纵向研究[A].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2005:.
45王红日. 教师因素影响下的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46丁国芳.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与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1-42+46.
47田澜.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
48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49葛明贵,杨永平. 小学生学习品质训练的实验研究[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8-102.
50张履祥. 论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建构[J]. 心理科学,2000,05:603-604.
51郭春海.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0.
52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53张潜,李祚山,贺红,王学杰,刘永琼. 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54任碧翔. 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9:43-44.
55耿向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0.
56田澜,张大均,陈旭.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6:1389-1392.
57郑勇军,张淑敏,胡志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4:118+120.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6:19-23.
[2] 王丽芳.学生的适应不良与学校的教育指导[J].天津教育,1994(12):18-19.
[3] 戴育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J]. 教育导刊,1997,01:15-17.
[4] 郭楚如,吴泽敏,郭少玲,林勇强. 不同年级和性别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比较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2):737
[5] 田澜,张大均,陈旭. 小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整合性教育干预实验研究[J]. 心理科学,2004,06:1389-1392.
[6] 徐亚青.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1998,09:39-42+20.
[7] 杨广兴,么青.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实验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 (1/2) 35-37 63.
[8] 杨雪梅, 叶峻.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四川心理科学, 2001, (3) , 36- 37.
[9] 白晋荣,刘桂文,赵笑梅,张杉杉.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76-79.
[10]王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情况调查与分析[J]. 常熟高专学报,2003,06:113-115.
[11]田澜,张大均. 重庆某小学409名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调查[J]. 中国学校卫生,2004,01:23-24.
[12]李玲,李辉,廖全明,沐伟.昆明市某小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2005, (2).
[13]刘曼曼.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的问题与原因[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6:253-254.
[14]欧朝晖. 小学四五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调查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37-38.
[15]聂衍刚,刘毅.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04:65-68.
[16]楚大生,刘冠盛,刘治安,刘彩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32-34.
[17]田澜,刘志东,戴海英. 小学生学习适应不良的类型及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4,08:69-71.
[18]徐速.313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_2001,9(2):102-103.
[19]田澜.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2):502-504.
[20]付丽丽,王志中,温娟娟. 郑州市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J]. 文教资料,2010,03:157-158.
[21]曾爱莉.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调查[J]. 教育革新,2011,03:22-23.
[22]王佩丹,郭楚如,林勇强.学习适应性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3):228.
[23]时勘,王鹏等.《中学生适应性学习模型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4
[24]凌辉. 儿童智力和家庭环境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2002,02:167-168.
[25]曾琦,芦咏莉,邹泓,董奇,陈欣银. 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02:47-52.
[26]李秀芳,杨晓青.特殊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学习适应性的影响[J].大众心理学,1997(3):12.
[27]冯廷勇, 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2(1) , 44- 48.
[28]魏丽华, 石运芝, 崔海庆, 高慧英, 李善刚, 王敏.对一年级一学新生学习适应状况的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 2002, 10(1) , 37- 38.
[29]丁国芳.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特点与对策[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1-42+46.
[30]徐速. 小学高段学生学习适应性与自我控制水平的关系研究[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74-77.
[31]葛明贵,杨永平.小学生学习品质训练的实验研究[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98-102.
[32]郭春海.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J]. 社会心理科学,2000,Z1:40.
[33]张潜,李祚山,贺红,王学杰,刘永琼. 小学低年级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培养[J]. 天津教育,2002,Z1:22-24.
[34]任碧翔. 提高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探讨[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9:43-44.
[35]耿向红.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3,02:5-10.
[36]郑勇军,张淑敏,胡志华.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4:118+120.会科学版),2001,01:74-77.
[37]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3).
[38]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
[39]田澜,张小菊. 小学生学习适应性辅导的目标体系建构[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1:31-33.
[40]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心理[J].科学探新,2002 , ( 1)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3
一、当前我国家庭教育观念误区
1、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如果是对儿童开展适当的早期教育,应该说是无可非议的。但把人生竞争的起跑线定位于儿童阶段,甚至贸然地推出“输”和“赢”的概念,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初始阶段,早期教育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以儿童生活距离为半径,不能脱离实际,不顾儿童心理、兴趣爱好,小小年纪就让他们承担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后的“输”和“赢”。
2、不要让孩子“荒废”了。任何一位家长都不愿自己的孩子将来“荒废”了,但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仍然有家长因社会竞争的压力,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高于一切。在教育部门和学校想尽各种办法,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竞自觉不自觉地在家中加重学业负担,还在采用早已被淘汰了的“题海战术”,孩子小小年龄就背负沉重负担,既阻碍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又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可成天才。教育是否得法,对于孩子能否成才确实有极为重要和深远影响的作用。但一个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不受遗传、环境和多种教育的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是否“得法”这个因素。家长不能因自己的孩子一时或一段时期成绩不尽人意,而一味指责学校教育,一心认为学校教育应按自己的想法去完成,自己的孩子就能成龙成凤。家长们必须明白,人的智力、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适合升学深造;有的适合钻研技术;有的适合文科;有的偏好理科。总之,各有所长,各有所成,未必一定要求他们个个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只会徒增烦恼。
4、千万别管孩子。这个观点似乎是针对传统教育观念中家长对孩子管束过多而发,也似乎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它与“孩子不能不管”的观点一样,都具有片面性,走极端。家庭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孩子思想、健康、心理、生活、学习等各种行为的家庭管理。这也是家长的职责。教育孩子不应该去讨论“管”还是“不管”,应该去研究、去总结、去明确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怎么样去管。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不等于放弃原则;承认孩子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不要去引导,而放任自由。上述种种,不管观念怎样,家长都心怀良好的愿望,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因为他们违背了儿童身心成长的规律:或过早寄予重托,拔苗助长;或缺乏责任意识,贻误时机。对儿童的健康发展都不利。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
当今社会,人们愈益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强调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然而,究竟应怎样教育孩子,很多家长并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家庭教育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家庭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关心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在自己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心理健康这一概念已为多数家长所认可,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及其它某些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容易为家庭所忽视。儿童如果在启蒙阶段得不到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引导,长大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家长从小开始就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二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是思维或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好习惯一生受益,坏习惯贻害终身。所以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等。好习惯能使儿童健康成长,对日后成就事业有非常大的帮助。家庭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配合学校教育,搞好家校合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所重,互为补充。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家庭与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学校能及时有效地将学生学习情况、在校表现真实地反馈给家长。另一方面,家庭对学校教育的愿望和建议也能反映给学校或老师。双方都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各方面的信息,以采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共同引导和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的环境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明确了家庭教育任务,还要有家庭教育的基础。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
1、家长的示范效应。孩子自出世以来,最先接触、交往的是父母。接触、交往时间最长的也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家长们要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做孩子的表率。
2、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能安心地、专心地学习的良好家庭环境。如家庭条件许可,可给孩子安排一个单独学习的房间,即使无此条件,也应注意留给孩子一些学习、休息的时间和空间。有些家长交友广,兴趣爱好多,时常会有朋友在家中小聚,我们不反对家长的社会交往,但为了孩子,应把握一定的尺度和分寸,时间不宜过久,气氛不宜过分热烈。家庭气氛也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是孩子最为依赖、最为信任的人,父母之间的纠纷与不和,会给孩子造成困惑和迷惘。社会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性格孤僻,精神压抑。和协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3、善于运用鼓励和表扬。虽不能完全杜绝,但也尽量避免打骂孩子,要善于从孩子的缺点中发现那么一点点优点,给予他信心,也给他一点成就感,。让孩子愿意学习、想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一次在辅导自己的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完成语文生字练习时,发现他不是很专心,动作慢,且字写得不工整。先根据字的结构教写一遍,当他再写完一个字时,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有进步,写得好,再激励能够写得更快、更好。果然小家伙认认真真地把练习写完了。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4
中心小学为原中学所在地,紧临临(城)石(城)公路,坐北朝南,属地界。占地面积10175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卫星地面接收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中心小学辐射原乡的17个行政村,8000多人口。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生为341人,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除本村学生外,学生全部住宿。专任教师26人,中职6人,比例为23.08%。大学本科学历10人,专科14人,中专2人,学历全部达标,并全部参加继续教育。省级优秀教师1名,市、县级优秀教师多名,雄厚的师资力量,确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心小学以徳为首,五育并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建有唱歌、折纸等活动小组,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普及程度
我校2011年6周岁儿童共计33名,小学一年级招生33名,入学率达100%。上学年初学生人数为328人,学年末学生在校生数为328人,巩固率为100%。
2、学校布局
学校占地面积10175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29.84平方米;建筑面积2565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宿舍建筑面积为798平方米。住宿生均面积5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宿舍楼各一座。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室、卫星地面接收室等设施一应俱全,为教育教学提供着强有力的保障。
3、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教学仪器达到教学要求标准,微机室电脑32台,基本满足学生上课使用。多媒体教室1个,为推进现代化教学奠定了扎实基础。
4、机构队伍
我校教师全部有合格的教师资格证,教师的学历达标率为100%。教师全部取得普通话合格证。学区校长、副校长、中心小学校长培训合格,全部持证上岗。
5、教育管理
认真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依法治校,依法从教,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对教师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合理评价。对小学学生的评价实行等级加评语的办法进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力争使每个学生均得到提高。
6、课程实施
自2002年8月以来,我校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开齐开全课程,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逐步推行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在实施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来,我校以创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每周开设一节读书课、写字课、综合实践课、校本课程,使我校地方课程开设工作与国家课程相互补充。我校师资力量较雄厚,基本能适应小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小学三至六年级全部开设英语课。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我校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成立校本教研领导小组,以课题“课堂有效教学研究”为契机,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包括音乐、信息技术、体育、科学、美术、品德)四个教研小组进行,力争使校本教研工作有组织、有内容、有措施、有成果。近三年来,先后有12名教师撰写的论文获奖,其中2人获国家级优秀奖,9人论文获省级奖,8人论文获市级奖。
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成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各项工作,以教学常规管理为抓手,紧紧围绕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大兴教学研究之风,认真做好校本教研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立足课堂、面向学生、服务教学实际的校本教研,努力构建学习型教师队伍。用“六心”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即要求每个教师自觉做到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每一位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真心评价每一位学生,悉心研究一个课题,为教育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注重内部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办学目标:校园优美、校风优良、队伍优化、教学优质;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健美,有责任感、有协作精神、有奉献精神、有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有一定特长的合格学生。向管理要质量,以素质求发展,有力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工的作用,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印制了《中心小学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每个工作环节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制可遵。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塑造整体形象,“修师德,强师能、筑师魂”。为了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骨干老师为成员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后,制定了《中心小学师德建设实施方案》、《中心小学教师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同时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全体教师共同遵守、执行。
(三)、加强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学习。各班每周召开一次班会,每月召开一次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等。
(四)、立足校本研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从领导班子做起,采用多种形式学习新课程有关文件精神和教育、教学新理念。规定每周一、二、四上午第四节课为全体教师学习时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给教师创造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其次是加强培训,开展有特色的课改教研活动。我们重点抓了新教学理念、新教学模式的培训。积极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师生多元化发展,努力实现与新课程体系的顺利对接。我们先后组织了青年教师课堂比武、作业设计展评、教学评价展等系列校本研训活动。此外,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发了《临城民风民俗》等校本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不同程度得到了发展。
2、广泛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扎实开展校内外“实施新课程交流”活动。以学科为单位,交流、反思教学情况,进行案例交流、经验交流、论文交流、教育教学日记交流等,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逐渐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格局。同时,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取长补短。
3、加强校本教研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建立校本教研档案,注重日常教研活动的资料管理。做到每次校本教研有组织、有主题、有针对、有实效;活动前有计划、有方案,活动后有记录、有反馈、有整改、有总结。定期组织评选新课程活动优秀导学教案、教学反思、典型案例、心得体会,力求使校本教研在科学化、规范化的引导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强化体卫及安全工作管理
1、体育工作。注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主任、体育教师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选出1名专职教师管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坚持教研活动,坚持上好两课两操,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课外活动。学校还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课外活动兴趣小组,定期活动,使有体育兴趣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学校体育代表队,在体育教师的辅导下,常年坚持体育训练。为了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广泛开展好群众性的快乐健身活动,学校举行了跳绳、拔河、乒乓球等趣味体育活动,学生的参与率达到了100%,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2、卫生工作。努力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提高卫生工作质量,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制定了预防“常见病”、“多发病”、预防近视等措施。学校在没有专职卫生课教师的情况下,由体育教师牵头,各班主任共同参与,利用体育课、班会、晨会等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传授。学校为做好卫生工作的管理,制定了学校卫生管理制度,班级卫生管理制度、个人卫生管理制度、班级量化管理制度,使学校卫生工作坚持了经常。
3、安全工作。
中心小学坚持“三全”、“四规范”的原则,倾力打造平安校园。“三全”就是一要全面落实教文体局安保会议精神,形成共识,凝成合力。每学期召开了“四会”即:班子会、全体教职工大会、全体师生大会、走读生家长会。搞好发动宣传,形成安保工作的舆论氛围。制定《中心小学安保工作实施方案》、《中心小学安保工作应急预案》、《中心小学教职工安保工作责任书》;二是全面排查。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组长的安全隐患排查小组,对学校的宿舍、食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学校周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排查,并将存在的问题明确人员,限定时间,及时处理、及时存档。三是全面督查。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校长为副组长的安保督查小组,对学校的安保工作的落实情况、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督查,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校通报。同时形成长效督查机制,将安保督查工作与学区的日常督查合二为一,纳入中心小学评估系列。
“四规范”:规范了值班行为。要求值班校长、主任、教师在上下学前10分钟,必须在大门口导护学生。并且与值班人员签订了《中心小学值班人员责任书》,将值班的情况纳入个人考核体系;规范了门卫工作。要求门卫做到24小时在岗,开大门有人守着,进门卫室大门锁着,来人入校要跟着,学生出入要检查,切实做好来客登记;规范了重点部位的管理。为各值班室、门卫室配备了应有的器械,防患于未然;对食堂、宿舍、楼道等重点部位实行专人负责、专人管理、卡死责任,规范了安保工作制度。对学校的各项安保工作如措施、预案、责任追究、职责等集录成册,并且发放到每位教师手中。
学校严格执行安全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每周都对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电路等进行一次排查,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整改。利用晨会、班会、队会对学生进行道路安全、防火、防电、防溺水、防伤害、防煤气等安全教育,提高了全体师生安全意识,近几年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创办特色,打造学校品牌
(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以“自主”文化为主题,以课程改革和各种特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自立、自理、自强、自律、自尊、自信、自省”的核心意识,实现“六年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二)、发挥优势,精心打造综合实践特色课程
我校自2003年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在体验中提升”的课程理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校本课程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期初综合实践教师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主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实践活动。已经完成的活动主题有《环境污染调查》《节日故事》《科学在我们身边》等。每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从小组实践活动主题的提出,到小组活动的制定,到教师的阶段性指导,到实践活动成果的展示,及最终的效果评价我们都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课本走向实践,,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
(三)创建书香校园打造学习型学校
以创建书香校园为载体,开展全员读书活动,校长、教师实行读书“四定”:定书目、定数量、定时间、定结果,坚持星期一、二、四集中学习制度,教师办公室开辟了教学反思和读书心得专栏。各班级开设图书角、读书心得专栏,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建立了文学社、读书会和校广播站等组织。以打造欢乐校园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唱歌、绘画、剪纸等兴趣小组,实施了阳光体育教学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存在问题
1、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对照邢台市标准化小学评估细则,共缺教室及各种用途室22个及教室15间,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快速发展:
2、教育科研不够深入。教学对比实验等科学研究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较差,群众对教学质量要求高方面的压力很大。教研方面,应该说目前我们的教育科研是低层次,我们正努力创造条件,以改变这一状况。还有部分教学设施有待改善。
小学一年级健康教育总结范文5
一、积极推进建设教育强市的工作
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在南海、顺德通过省教育强区验收后,市政府于去年11月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提出了2005年把我市建成教育强市的目标。各级党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实施意见》,先后召开了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会议,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热潮,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到今年7月止,全市已有2区24个镇(街)通过了省督导验收。我市建设教育强区、强镇工作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建设教育强市的基础更为坚实。
为进一步加大教育强市建设力度,我局9月底组成由市教育局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两个调研组,对各区对照《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意见》的目标和任务的要求,落实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二天的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区在推进教育强区、强镇建设进程中,成绩是突出的,全市建设教育强市的进展势头良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㈠强化政府行为,全面铺开教育强区、强镇建设
⒈各级党委政府对教育都给予高度重视,真正做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行动迅速,切实强化政府行为,切实把创建工作摆上政府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按照市的要求,结合当地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创建强区、强镇策略,制定工作计划,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分工,落实工作责任,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广泛参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了强有力的工作机制。有的区还提出了“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重点帮扶”的工作策略,有力地推进创建工作的开展。
⒉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各级党政真正做到教育工作“六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人才优先引进,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各区千方百计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并形成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镇级教育投入比例更大,村一级办学积极性也很高,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支教、全民兴教”的良好氛围,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机制,保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㈡“硬件”、“软件”一齐抓,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创建教育强区、强镇过程中,各区、镇紧紧扣住一个“强”字,在“强”字上做文章,坚持“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硬件”、“软件”一齐抓,力争“硬件”上档次,“软件”上层次,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和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⒈扎实抓好教育“硬件”建设,为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近两年来,各区按照《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积极推进等级学校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等级学校是建设教育强区、强镇的基础工程。目前,全市区一级以上学校已有503所,其中省一级87所,市一级217所,区一级199所,使我市等级学校数量占学校总数的66.6%,特别是优质学位增幅较大,提高了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各区都加大投入,重点建设。目前,全市己有400多所学校建成校园网,80%学校实现了“校校通”,学生人机比例达到9:1,居于全省前列。
⒉不断改革创新,增强教育发展活力。各区、镇把创建教育强区作为推动教育创新的契机,深化教育改革。一是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撤并规模小的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规模效益。据统计,今年撤并中小学达90所。各区还抓好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二是创新办学体制,积极探索多元投入的办学模式。采取了“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校长、教师队伍。各区、镇都出台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如南海区全面开展了校长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工作,三水区白坭镇也改革了教师聘任制度。实践证明,通过改革,校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⒊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各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学,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进网络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创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结构,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学会学习。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探索计算机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强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课改,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服务。五是突出英语、艺术、科技、信息技术教育等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
⒋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师队伍是关键。各区、镇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一是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二是加强骨干教师、名教师和名校长的培养。三是开辟“绿色通道”,引进高水平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四是坚持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采取多途径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目前,全市教师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㈢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创“强”工作,重在创建过程,重在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优化育人环境,逐步建立社区教育体系,为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⒈“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较好的落实。部分区、镇教师工资待遇有所提高,镇属学校与区属学校差距逐步缩小。
⒉营造蓬勃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学校不仅重视学校的绿化、净化和美化,而且还注重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文体、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⒊促进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各区、镇以创“强”为抓手,在抓好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统筹发展的同时,重视社区教育体系的构建。区、镇(街)都建有成人教育机构(没有的镇正在建立)、社区文化广场、青少年教育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文化站,开办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三个文明建设。
㈣存在问题
尽管我市创“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区、镇教育投入困难不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及学校上等级工作受到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师队伍结构、水平、能力、流动机制、待遇、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投入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够协调;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落实等。
对于上述问题,市教育局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各区教育局局长会议,提出了推进教育强市建设进程和重点解决突出问题的新措施。
二、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2004年9月23日,我市召开全市教学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今年我市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市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㈠完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
一年来,我市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一步健全教学、教科研管理等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完善了素质教育运行机制。我们出台了《佛山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的《关于加快发展优质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等。这些规划和意见,对于我们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端正教育教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㈡教学质量在改革中再上新台阶
⒈教学工作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丰硕成果。一年来,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与课改一同成长,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与学生在国家和省级竞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教师在全国及省级学科教改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观摩活动、新教材教学课例、网络课件及多媒体课件等评比中,有154人获全国一等奖,248人获全国二等奖,616人获全国三等奖。在全国“新课程经验交流与成果评价大会”上,我市获一等奖9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市教研室获“优秀指导组织奖”。我市中小学生在英语、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全国竞赛中,有1181人获全国一等奖,1968人获全国二等奖;568人获全国三等奖。
⒉教育特色在实践中逐步凸显。今年,我市信息技术和英语教育成绩突出。教育信息化有两个突出成果:一是“网络教育应用‘全面解决技术方案’开发与应用”、“支持新课改的学科群教育资源网及其应用平台的开发与应用”入选2004年度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计划;有9件作品的作者获邀参加第五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占全省参加面试作品数的43%,其中8件作品获全国一等奖,占全省的80%;1件作品获全国二等奖;今年8月,我市还代表省在“第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论坛”上作经验介绍。二是我市出台了《关于“英语教学新跨越工程”的实施意见》。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部分试验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一些幼儿园也开始尝试开设幼儿英语课程。率先在全省采用“人机对话”模式进行中考英语口试试点,定期选派英语教师到国外进修,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⒊高考成绩在连年提高的基础上又有新突破。⑴上线总人数及上线率再创新高。今年,我市26958人参加高考,上线总人数23251人,上线率86.25%,比去年增加4112人,增幅达21.48%。其中第三批A线以上人数达15389人,占考生总人数的57.09%,高出省12.3个百分点,以极小差距位居全省第2位。⑵高分层人数、重点线和本科线上线人数有较大增长。今年高考,全市总分800分以上的考生33人,700分以上650人,比去年增加了48人,其中佛山一中叶树蓁、柳昕同学的语文,南海石门中学欧阳尚夫同学的综合科荣获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全市考生上重点线人数3277人,比去年增加1152人,增幅高达54.21%;上本科线以上人数7416人,比去年增加1505人,增幅达25.48%,创历年增幅最高水平。⑶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人数有新突破。全市美术、音乐、体育类考生上线总人数1968人,比去年增加680人,其中本科线以上775人,比去年同批增加了188人;上第三批线1193人,比去年增加了492人。美术类上线1343人,比去年增加489人;音乐类237人,比去年增加83人;体育类432人,比去年增加91人,成为高考新的增长点。
㈢教育科研成果显著
⒈科研力量增强。2004年申报立项课题399项,课题研究从纵向、横向拓展,队伍不断壮大。
⒉科研课题等级高。近年来立项的课题,有全国“十五”科研规划课题与其子课题、省与省教育学会“十五”科研规划课题13项,全国和省其他有关部门的子课题、实验校课题30多项。2004年获得立项的课题中,重点规划课题35项,一般规划课题339项,备案课题25项。
⒊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立项课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围绕发展优质教育、区域素质教育模式、新课程实验、主体性发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与应用模式等开展研究。结集出版了《探索、求实、创新》、《区域教育新追求》两本优秀教育论文集和一本教育课题研究优秀成果集《理念、探索、求真、创新》以及教育科研专题课题成果编著《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与实践》。
㈣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初显成效
课改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七大变化:一是教师角色的变化。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为“平等中的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二是教学行为的变化。由以往的孤军作战过渡到团队的紧密合作;由素质单向型教师过渡到素质综合型教师;由拘泥于教材过渡到开发课程资源。三是教学方法的变化。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师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四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开始学会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五是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论坛等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思路层出不穷。六是课堂的变化。课堂氛围变活了,以教材知识为教学中心的现象减少了,教学面拓宽了,师生关系平等了,师生感情融洽了,与众不同的见解越来越多了。七是考试制度与教学评价的变化。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的改进。
㈤招生考试工作进展顺利
我们坚持“依法治考”,“依法治招”,营造了公平、公正的考试和招生环境。一是各级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二是考风考纪宣传教育落实到位,涉考人员工作责任制有效防止了违纪作弊行为的发生。三是逐步推行网上巡考工作,推进考场建设。四是高中阶段学校扩大面向全市招生规模,首次实行网上报名、填报志愿和录取,实现档案电子化,开展英语口语考试和信息技术考试试点工作,实行了计算机辅助考试(即“人机对话”),首次启用中考网上指挥系统,确保了考试过程中考试信息的及时传递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五是小学、初中的入学办法以居住地为依据,遵循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户籍所属区的范围内升学。同时制定了相关的照顾和优惠政策。
三、举办了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系列活动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二十个教师节,我局精心策划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㈠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我局制定了《佛山市教育系统2004年教师节庆祝活动方案》,围绕“安教乐教,丰硕人生”的主题,按照“隆重、热烈、高雅、务实、简朴”的原则,精心策划了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活动。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教师节表彰大会,有教师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有慰问活动,有文艺汇演,有教师代表座谈会,有教育行政机关篮球比赛等。例如,9月6日至8日,由我市近年来获得国家或省、市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称号的9名优秀教师组成的佛山市教育系统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先后赴各区作报告。9名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感人事迹和“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每场报告会的听众均达1000多人。9月7日,我们分别召开了来自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和市直大、中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查找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突出问题,共商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㈡活动组织规格高,气氛隆重
为开展好今年教师节系列庆祝活动,我局特别重视提高活动的组织规格,确保活动隆重展开。首先,成立了佛山市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杨晓勤、苏年福以及局纪检组组长吕宝生、局助理调研员陈瑞虹任副组长,各区教育局局长和市教育局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在活动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和精心组织下,各项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第二,注重以政府名义开展活动,使活动定位较高,气氛浓重而富有影响力。如9月8日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以市政府名义组织召开,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佛山市人大主任黄龙云带领市五套班子领导出席了大会。会议由副市长杨锡基主持,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绍棠作了重要讲话。五套班子领导还分别为今年被评为佛山市教育系统的50个先进单位、300名优秀教师和200名先进教育工作者颁了奖。9月6日,组织有关人员分两个组分别赴各区慰问生病住院治疗的教师代表。这次慰问,有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教育局的领导参加,体现党委、政府对教师的尊重与关怀。
㈢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基于上述认识,我市把今年教师节庆祝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在各项活动中,省、市各家新闻媒体纷纷跟踪报道,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不少群众和教师评价说,今年教师节活动内容如此丰富、组织规格如此之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教育,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发展教育。同时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使全市广大人民教师不断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们表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今后将继续团结一致,爱岗敬业,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建设而作出更大贡献。
四、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国家教育部决定,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作为我国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照国家、省的部署和要求,我局精心筹备、周密部署、大力推进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㈠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稳步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顺德、南海、禅城区在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课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秋季,高中一年级又进入课改实验;三水、高明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起始年级也于今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课改实验。要求教师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
㈡积极开展课程创新,开发地方课程
我市从实际出发编写了各具特色的南海、顺德、佛山三套信息技术地方教材。南海区还开发了小学和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产权教育读本》等地方课程教材。
㈢加强网络环境建设,构建支持课改的创新平台
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入学科、深入课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网上教学系统和网上教研系统,实现学科资源的有机整合和高度共享,使一大批既有出色的学科能力、又有过硬的信息技术水平的教师脱颖而出,成为网络时代的新型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运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展示学科内容的丰富世界,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㈣大胆探索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夯实课改基础我们注意加强研究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关系,在评价的方式上重视创新。在完善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同时,还进行了学生作业评价的改革,学生测验与考试的改革。不但关注教学中是否让学生感受到理解、信任,而且意识到测试中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重要性。随着教师对评价认识的不断深入,不少学校开始尝试以人文化的测试来评定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努力做到让学生测试前轻松自信,卷面设计富有人文色彩,题目要求活泼有趣,测试内容注重整合,测试成绩重在激励。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激励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忱。
在世纪之交进行的这场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使基础教育从教育思想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鲜明地反映时代特征。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对于推动我市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全市教育优质、均衡、持续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已全面进入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阶段,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都把课改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一费制”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是切实治理学校乱收费,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一费制”的推行,不仅有利于规范学校收费管理,减轻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推进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两年多来,我市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一方面坚决狠抓治理乱收费,一方面不断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以及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市“一费制”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按省的部署,从2002年秋季开始,我市中小学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义务教育阶段收取书杂费,高中收取学杂费。全市中小学收费实行“五统一”,即统一实行教育收费公示,统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统一亮证(广东省教育收费许可证)收费,统一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中小学收费票据,统一实行中小学收费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实行“银行代收,学校给票,财政返拨,教育监管”的模式。
2003年底,按省“一费制”以外收费的有关通知精神,我市教育、物价、财政、纠风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的通知》,经市政府批准下发执行。我市中小学“一费制”以外收费采取由市定项目、各区定标准的办法,解决了我市实行“一费制”以后出现的新问题,使我市教育收费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目前我市“一费制”收费项目,一是“一费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高中学杂费。二是“一费制”以外收费项目:⒈可统一管理收费项目(省定项目):住宿费、高中阶段的择校生择校费、城镇中小学生体检费、高中阶段会考费(毕业考试费)、军训(或实践活动)发生的食宿费、城镇中小学校服费等6个项目。⒉可选择性收费项目(市定项目):小学午休和课后托管费;补课费;代订杂志、教学资料费;校外活动费;膳食费;校车接送交通费;节假日兴趣活动费等7个项目。
在落实“一费制”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提高执行“一费制”的自觉性。我市各级政府、学校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宣传栏、板报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国家、省、市的“一费制”政策,使“一费制”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营造了群众监督的社会氛围。
二是领导重视,齐抓共管,确保“一费制”工作得到落实。我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把实行“一费制”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工作来抓。⒈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由市纠风办牵头,成立了治理教育乱收费专项工作小组,并成立了治理乱收费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⒉统筹安排、专题研究工作。⒊市教育、纠风、物价、财政等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
三是积极筹措经费,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全市实行“一费制”收费后,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学校每学期约少收入1.08亿元。为了保证教育教学的正常运作,各级财政加大了投入。如顺德区2003年财政增拨教育经费2.1589亿元,解决了教育经费及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问题;南海区平洲街道办2003年从财政增拨教育经费4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所属学校经费不足问题。
四是加大对贫困生扶持力度,建立扶贫助学制度。我市特别重视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2003年全市中小学减免了特困学生22815人,累计减免书(学)杂费1252.91万元(其中省补80.6万元),保证了每一个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五是完善教育收费制度和健全监督机制。我市采取了一系列
措施加强对实行“一费制”的监管,有效地遏制了自立收费项目、擅提收费标准等违规收费行为,使教育收费管理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⒈落实收费管理责任制。各中小学校均有收费责任人,使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得到落实。强化了责任追究,有效地抵制乱收费行为的发生。⒉坚持开学初(春、秋季)的教育收费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违规违纪收费现象消灭于萌芽之中。⒊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全市各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务公开领导小组,落实了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增强了收费的透明度。⒋市、区两级审计局、教育局都能适时对学校的收费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审计加大监管力度。⒌设立收费监督举报电话。市、区已建立了群众举报制度,加快了电话举报、来信来访的处理速度,化解各种矛盾,稳定了社会大局。
当然,在实行“一费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一费制”标准搞“一刀切”不尽合理。目前,全省“一费制”是以三类地区划分标准(广州、深圳、其他市),这与我市经济水平相比,显得相对偏低;以我市为例,虽属一类地区,但高明、三水与南海、顺德的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别,也划分为一个收费标准,显然不够科学合理。小学的书杂费各年级差异甚大,但按一个标准收费;初中各年级的学习科目也有很大的差异,也按一个标准收费,这显然不合理。再如,“一费制”标准偏低。⒈书杂费最高限价定位偏低。由于“一费制”书杂费包含了课本费、练习本费,而且收费标准比实行“一费制”以前有所降低。据禅城区统计,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一费制”前后对比,实行“一费制”一年减少收入约1000万元,由此造成学校公用经费不足。⒉“一费制”的书杂费未能考虑到计算机、英语教学和目前开设的新课程改革的课本资料增价等因素,这无形中减少了学校的公用经费的开支。⒊课本费、练习本费应按实际发生数核支。现在的做法,主次不清,书费杂费不分,既容易出现书费杂费混用、互侵互占的现象,也不利于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⒋练习本属于个人消费,使用多少因人而异,“一费制”中涵盖了练习本费是不合理的。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脱离学校实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亟待研究解决。
六、开展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
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校教育公平、确保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市根据国家、省、市的要求,结合本地高校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资助规定和办法,完善了各种配套措施,保证了不少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随着高学的扩招、市外生源及B线学生的招收,我市高校贫困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目前已建立起相应的高校“奖、助、贷、补、减”多元化的扶贫助学体系,如设立奖学金、推行学生贷款、开展勤工助学、实施特殊困难补助、实行学费减免等制度,还开辟了“绿色通道”制度和“学校从所收的学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制度。经过实践探索,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了巨大作用。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在校贫困大学生1792人,受资助的贫困生1785人,占贫困生总数的99.6%,扶贫助学资金共214.19万元。其中,有276人申请和办理了助学贷款245.5万元;89人了减免学费,总金额为13.45万元;158人享受助学金,总金额为10.37万元;有794位贫困生领取了奖学金,共73.74万元;有2784人次参加了勤工助学,学校支付勤工助学资金117.9万元。另外,有244人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缓缴学费76.32万元。顺德高职院助学贷款工作做得比较好,2002年助学贷款资金为23.63万元,2003年为117万元,预计2004年助学贷款资金将超过210万元。
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结合我市实际,我局最近制定了《佛山市实施教育扶贫助学工程指导意见》,已报市政府审批,待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七、成立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
为切实抓好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和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工作,我局8月份成立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考核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冯彦荣任组长,副局长、局纪检组组长、局助理调研员任副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任组员。考核小组日常工作由组织人事科负责。考核小组还向社会公开了局机关国家公务员及工作人员服务行为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此举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了局机关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
八、出台《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变能力,迅速有效地处理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将突发事件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局7月出台了《佛山市教育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预案》)。
《预案》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一是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风灾等。二是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突发事件,如建筑质量安全事故、爆炸、危险品污染或泄漏、火灾、交通事故、中毒、疫情等。三是因社会对抗和冲突而引发的突发事件。重大如罢工、罢课、游行、示威、上访等。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