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红楼梦薛宝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1
西人云,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亦当如是观之。我不喜听人滔滔不绝地兜售阅读红楼之方法,我总固执地以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中唯一无需解读的篇章,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自己的红楼。
晚风薄暮,夜雨敲窗,左手持卷,右握杜康,遂以醉眼见其真,以诗眼观其美,以泪眼赏其情。我自爱我的红楼。
醉眼看红楼
世间饮酒之人,大抵可分两类:一为酒徒,不论悲欢、无分忧愁,呼酒买醉,裸衣垢发,闹市狂语,丑态尽出。二为酒痴,胸中有不可排遣之大喜大愁大悲大苦,非借酒无以抒之,发其声为李白苏轼之诗词,写其形成颠张醉素之狂草、山人之画图,聚其神则是李贽、曹雪芹卓绝千古之文章。对于前者来说,饮酒不过是麻木灵魂逃避悲苦的解脱方法,对后者而言,酒则成为摆脱俗世羁绊、舒展自由性灵的阶梯。
在西方,醉酒迷狂的古希腊神话后来升华成文艺哲学领域一个重要的概念――酒神精神。中国人讲得更直接:醉后吐真言。醉,不再只是因酒而致的一种生活形态,实在成为追求本真、自然、自由、逍遥的一种纯粹的生命状态。曹雪芹当年“举家食粥酒常赊”之时,更“醉余奋扫如椽笔”,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红楼梦》。这种追求纯粹本真的生命状态在俗世之人看来未免荒唐,但“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曹公称其著作为“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看来真要解出这“满纸荒唐言”个中滋味,也须是善饮之辈了。
我不善酒,但特别喜欢饮酒的感觉:花赏半开,酒饮微醉,无思无虑,其乐陶陶。一卷红楼在手,两盏淡酒入腹,心即可随曹公之笔,神游于大观园中,不察窗外云卷云舒。
一部《红楼梦》,处处飘洒着酒香,大大小小的酒宴随处可见。若以酒之名贵程度而论,当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在警幻仙姑那里所饮的“万艳同杯”当为极品,此酒“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酿就,然而细读后总觉得宝玉饮过此酒之后,并无多大醉意,反倒是如梦似幻的感觉更多一点。若以酒宴规模而言,元妃省亲时御酒华宴可谓壮观,只可惜人人都处于封建威仪禁锢之中,除了临别时的眼泪,俱不见半点真性情,委实可怜;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也幸得有几次热闹非凡的酒宴,她倒是真醉了,而且以作践自己的方式给贾府众人带来了无限欢乐,然而读过之后给人留下的却是几分辛酸;至于薛蟠之流的酒宴则满是污浊之气,一群丑陋的酒徒而已。
最是酣畅淋漓的酒宴场景当属“憨湘云醉眠芍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两回。宝玉生日自然是大观园中的一大盛事,更何况还有薛宝琴、邢岫烟、平儿也是同日生,贾府上下连同众亲友送礼拜寿自是客套,薛姨妈离开了园子后,宝玉同大观园众姐妹一落座,酒宴便热闹起来,“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宝钗之博学善察,黛玉之机敏伶俐,宝玉之放浪多情一览无余。然而这次酒宴真正的主角却是史湘云,她和宝玉划拳时三五乱叫,一边吃着鸭头一边举着筷子行酒令,尽显英豪洒脱之气,后来醉眠芍药时犹自“唧唧嘟嘟”地说着酒令,着实醉得可爱。白日醉酒,男女同席,这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圣贤之道、封建礼仪是背道而驰的,然而对于这群大观园中的小儿女来说,自在纯真的生命状态似乎更具诱惑力。他们不仅未将圣贤礼仪放在眼中,甚至当夜在怡红院中开始了更为壮观的夜宴。除了凤姐、平儿外悉数登场,觥筹交错之中,每一个人都是主角,小姐丫环此时早没了主仆之分,都可以放肆地饮酒,尽情欢娱。倘不是薛姨妈差人来接,怕是通宵达旦也未可知。连出离红尘的槛外人妙玉也惊动了,虽然不曾亲至,但这夜宴的美酒难道真的就不曾使她的心底掀起一丝波澜?
《红楼梦》中多次写酒宴,但唯有这一次不带一丝愁苦与迷茫,直接写出了大观园儿女们任性而歌,尽情而饮,追求纯粹本真、逍遥自然的人之本性。有了这一次开怀一醉,无论后来的岁月如何凄凉,这些红楼儿女的生命都会在文学历史的天空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想必曹公写至此处,也定是意兴阑珊,倘使他的好友敦诚、敦敏兄弟此时来访,三人怕是又要质刀买酒大醉一场吧?
诗眼观红楼
醉眼看红楼可以得其真,诗眼观红楼则足以见起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 曲赋浸润了整部中国文学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也似乎是对整个中国诗歌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总结。
小说前面出现的《好了歌》、《好了歌解》定下了整部小说“空与色”的叙述基调,而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都在《红楼梦诸曲》中得到若隐若现的暗示。大观园众姐妹正是通过题咏诗歌的方式首次展示了自己的个性,随之而来的元春省亲制作灯谜音乐涉及了众姑娘的命运。如果说这两次集诗是大观园世界正式揭幕前的序曲,白海棠诗社的唱和之作则成为大观园儿女各自独特风貌神韵的生动写照:探春孤傲,宝钗庄重,宝玉多情,黛玉飘逸,湘云娇憨。钗黛二人也正是在这次诗会上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分歧与对峙,这种分歧与对峙在下一次诗会上演绎成一场酣畅淋漓的才情竞赛,林黛玉最终以三首诗压倒性的优势夺魁,薛林之战随之落幕,宝黛二人心灵上达成默契。薛宝琴、邢岫烟的到来更使大观园诗情并茂。于是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就成为《红楼梦》中一次空前绝后的大合唱,青春美丽的少男少女以欢快热烈的夏日笔调书写出冬日大观园里最优雅的华彩乐章。尤氏姐妹先后身亡后,大观园里已是一派肃杀之气,林黛玉虽重建桃花社,众人填出的柳絮词却以萧瑟秋意写春日风光,悲凉之雾几成黑云压城之势。等到抄检大观园之后,宝钗还家,司棋、晴雯死去,芳官一干优伶斩情归水月,黛玉、湘云二人的中秋即景联句便渗透了死亡的阴影,“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几成凄艳绝唱。
如果说几次集中的诗词唱和成就了《红楼梦》诗化小说的结构,那么宝黛二人的即兴吟唱之作使宝黛爱情充满了凄艳的对称之美。面对同样的满园春色,宝玉写出的四时即事透出一派天真稚气的欢乐,林黛玉感受到的却是满目凄凉。《题帕三绝》中勇敢的爱情表达,《秋雨秋窗夕》细腻敏感的情愫,怎可奈风刀霜剑之严酷?于是所有的爱情期待都随花谢花飞,她孤标傲世的才华连同无法实现的爱情最终也如同“质本洁来还洁去”飘落的花瓣一样被一净土掩去,留给后人无限凄楚感慨。“一朝春尽红颜老”的死亡将来时在随后而作的《桃花行》中终于成为“泪干春尽花憔悴”的当下情景。而怡红公子愤激的《芙蓉女儿诔》和凄楚的《紫菱洲歌》都成为《葬花词》遥远的回响。
那一净土掩去的,又何止黛玉一人的诗魂与爱情?
泪眼赏红楼
《红楼梦》第一回作者便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脂砚斋在眉批中也说:“能解者方有心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殆尽。” 《红楼梦》可算得上古今中外罕见的泪水哭成的故事了。
然而泪从何来?刘鹗在其《老残游记》序言中说,“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眼泪,居然成为评判人品高下有无灵性之依据,可见泪水之重要了。细细想来,也不为谬。贾宝玉曾有惊世骇俗之言:男人是泥做的,所以污浊不堪。此句应当不假,翻遍整部《红楼梦》又能找到几个须眉英豪?“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所以清爽怡人”之句,还应该再补上一句:林妹妹是泪水的化身。泪水为水中至尊,它不是自然的天地之气,而是灵魂的现实形态。正是林妹妹一次次的泪水一点点洗掉了堕入红尘的顽石身上的蒙昧混浊之气,使得它最后终于返璞归真,避免了堕入贾琏之流的命运。
泪从情来。宝黛爱情本身就包含一段绛珠仙草与神瑛侍者的前世情缘,所以能够一见如故,情气相投,后来二人发展成生死不渝的爱情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中国历史上有太多才子佳人的故事,但大多首先始于郎才女貌甚至根本就是生理欲望的相互吸引,他们或始乱终弃,或奉旨成婚,真正完全出于男女双方灵魂吸引而生爱恋的恐怕仍始自《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这两颗相爱的灵魂,在经过一次次的试探、接近、猜疑、解释、交流之后,终于达到相惜相通的心灵交融,然而最后仍不能逃脱惨遭拆散的命运,一个在月夜直向广寒奔,一个怀金悼玉,出离红尘。有情人难成眷属,怎不让人为之洒泪?
《红楼梦》毕竟是一出伟大的悲剧,宝黛爱情的悲剧之后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悲剧。大观园中的儿女最终随着元妃薨逝、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崩溃而四散分离,那些当年吟诗作画饮酒唱和的女孩儿最后死的死嫁的嫁,群芳散尽,大观园里一片花落水流红……善良的,作恶的,年老的,年幼的,小姐丫环,少爷仆役,都成为一场镜花水月之梦。掩卷深思,由不得再洒几行感伤之泪。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2
现在,书橱的门已经大大地向我打开。每一次走进书店又走出,书橱里的书一次比一次更加丰富了许多,它们紧挨着,笑着欢迎我阅览。再次把那时隔已久的《红楼梦》翻出来,呵,足有厚厚的三本,这些全都是宝藏啊!再次坐在桌前,静静地翻阅愈发黄的书页,书页里翻卷的、流动的文字潮水般滚进了我的脑海,时而是林妹妹婉转立于花丛中,肩扛花锄,手提花囊,轻轻掩埋破碎的残花,口中轻吐葬花吟,眉宇间尽露万分忧愁;忽而见宝琴姑娘手怀一束梅花,身穿一席红衫,似那俏丽的画中人儿,却又多了眼神活泼灵动;分明瞧见湘云酣睡在芍药花丛海里,那是个漫山遍野的花的世界,似那时间停止了的静谧,却又有几只蝴蝶缓缓飞动,仿佛也要和醉了的人一起沉沉睡去;忽又闪过英敏的探春姑娘,孤立在船头,亲人远远离她而去,在那个贾府,有过短暂的快乐时光,也有过悲恨的被人不理解的日子,当远远离开那些曾经不理解她的雄心大志的人们时,说不尽的痛楚,说不尽的话语,全都融在无可奈何之中……
《红楼梦》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呕心沥血之作,他用了毕生的精力去创造《红楼梦》,但还是未能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这部巨着,给世人留下了最大的遗憾,但也引起了历代无数有才之士的钻研的兴趣,红学之风刮满了全国。《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它描绘了宝黛之间凄美的故事,同时也描绘了贾府里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这个过程不禁让人蹉叹,中间穿插着府里权利的纷争,以及金陵十二钗们飞鸟各投林的悲惨结局。
枕边一本《红楼梦》,我领会到了黛玉的真性情,宝钗的温婉大度,湘云的豪迈爽朗,探春的男儿气概,妙玉的目下无尘,李纨的镐木死灰;我叹元春的幽禁深闱,气迎春的懦弱怕事,恨惜春的心冷孤傲,愁熙凤的精明歹毒,悲巧姐的不幸命运,感可卿的英年早逝。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我为她们而悲。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3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现实现世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一个梦,这个梦又非真的梦,红楼梦这本书根据现实现世而写,是现实的红楼演绎。读红楼梦我们感悟宝玉的经历与所见、与宝玉身边的有着各种性格的人们、与对人生的感悟,有时我们会想想作者,作者经历的那个红楼“现实现世”。这本书的光芒是作者赋予的,他是曹雪芹。如果我们去宇宙的虫洞,会不会看到两个生命共同的存在,一个是14岁的宝玉另一个是14岁的曹雪芹,这边宝玉在和晴雯撕扇子,那边曹雪芹也在和晴雯撕扇子。两个生命体同时进行。如果你很幸运的坐在太空飞船上看到会敬畏生命和感悟人的生命的精彩,即使有遗憾也是那么的精彩。当生命经历大的遗憾的时候你会感叹为什么会这样呢?和感叹我这一生经历了什么?我想这是红楼“现实”到红楼“梦”的主要原因。
根据红学家们的研究,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就曹雪芹。红楼现实到红楼梦首先可能是曹雪芹想自传的记录自己的经历。如甄宝玉住在江南。曹雪芹的家被抄前就住在南京。曹雪芹的暗示就是让人认为他是写他自己,同时记录贾家家族的历史,从兴到亡的历史。
反省家族败落的原因,这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另一个原因,家族为什么败落,它曾经那么的繁华。这个家族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为什么堕落,从一点一点的事情上反思。从红楼梦里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曹雪芹是怎么陈述和探究根源的。
红楼梦是红楼“现实”的忏悔。红楼梦是忏悔的书,在里面有曹雪芹借宝玉来表达童年的忏悔。红楼梦第三十回,金钏儿和宝玉的谈话被王夫人听到了,金钏儿就被王夫人打了一巴掌。宝玉特别没有道义感,一看自己惹了祸,只管一溜烟儿地跑了。宝玉肯定悔恨自己当时没有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没有体会到金钏儿会怎样。古代的穷孩子一旦卖到人家做丫头,如果被赶出去,就表示她做了不道德的事情,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可能老年的曹雪芹都在悔恨,当初就该勇敢的在母亲面前承认自己的错。金钏儿是曹雪芹永远忘不了的痛,挥之不去的记忆,最想更改的记忆。
人们的人生都会有让一生遗憾的事情,曹雪芹也有人生的遗憾。他通过宝玉写出了对一些人没有关怀过的遗憾。《金刚经》有一句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正是宝玉的本性,更是曹雪芹的本性,他们都怜爱着生命中的每个人。红楼梦中名字中带玉的都不是很简单,绝对是作者也就是曹雪芹重视的。红玉就是之一,通过写红玉表达以前从没注意过她的遗憾,宝玉以前怎么没有注意这个丫头呢,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曹雪芹肯定在感叹。所以他要把有关她的都写下来。
曹雪芹把红楼现实写出红楼梦的另一原因是回忆童年的美好。在看了宝玉的童年精彩的经历后,不可否认,曹雪芹的童年确实很有趣。换做其他的人也会经常的回忆。现在苦,只能回忆以前的美好。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经历不好的境遇的时候会一遍一遍的回忆以前的美好的经历和生活,让自己少的感受现在的痛苦的生活,起到精神上麻痹自己从而得到片刻的愉悦。被抄家后曹雪芹回忆自己童年的美好,生活悠闲惬意,不会因生计苦恼,还有一群爱自己的人,还有一群经常吟诵诗歌的知己。想想现在的生活怎么不想回到过去。
把红楼现实变成红楼梦还旨在赞美生命中遇到的女子。生命中花一样的女子。歌颂记录让人们知道有这么一些美丽的女子。比起曹雪芹记录自己的历史,曹雪芹更想记录他生命中的女子存在过。那个葬花的黛玉、扑蝶的宝钗、睡卧石头上的湘云还有那个抱红梅的薛宝琴,这些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曹雪芹一生都会记得。
在曹雪芹编织的红楼“梦”中我们醒来,感悟着曹雪芹的红楼“现实现世”。感动着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感情,是那么的深情。人生没有重新开始,只有回忆。我们跟着曹雪芹去回忆、去反省、去感叹、去流泪亦或是去大笑。我们的人生在感悟了曹雪芹的人生后而变相的加长了,间接的、像是也同曹雪芹笔下的宝玉经历了一遭红楼“梦”。一个美丽的梦。
参考资料:
[1] 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97,11(6).
[2] 周汝昌著,周伦苓编.《周汝昌梦解红楼》[M].漓江出版社出版,2005,1(1).
[3] 红楼梦学刊编辑委员会编.《红楼梦学刊》[M].红楼梦学刊杂志社出版,2015,1.
[4] 蒋勋著.《蒋勋说红楼梦》第一辑到第七辑[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2011,8(1).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4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情情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8—0081—03
《红楼梦》中的痴情女子林黛玉用她眼泪的一生,演绎了自己短暂而诗意的人生。她的眼泪不只是宿命——为了偿还前世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的灌溉呵护之情,更来源于她心灵深处无尽的哀怨和悲伤。
前世的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今生的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是一位绝世美女。《红楼梦》第三回写贾宝玉眼前出现了一位天仙似的妹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宛如芙蓉出水。瘦弱的身形、少女的羞怯和难以掩盖的诗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林黛玉把世人眼中美女的的缺点“病”与“瘦”演绎得风姿绰约、倾国倾城。
当然,高贵的出身和美丽的容貌,林黛玉有,薛宝钗、史湘云、王熙凤等人也有,真正使林黛玉特立独行于大观园的是她“心较比干多一窍”的冰雪聪明。从《红楼梦》第五回中的判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物的基本评价,金陵十二钗中,每个人都设有独立的判词,唯独林黛玉和薛宝钗合用一首:“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上联首句以孟母之德比薛宝钗,下句以谢道韫之才比林黛玉,貌似对二人的评价在伯仲之间,但是对宝钗之 “德”的“可叹”和对黛玉之 “才”的“堪怜”,在细微之处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指向。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林黛玉的才华横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诗词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先从数量上看,粗略统计,林黛玉有诗词30来首,贾宝玉20多首,而薛宝钗才10来首,数潇湘妃子的作品最多。再从质量上看,林黛玉的诗作均属上乘。借春日发闺情有《葬花吟》,结海棠社作《吟白海棠》诗,作《》诗和《咏蟹》诗,蘅芜院受审和钗黛谈心,患病并作《秋窗风雨夕》诗,教香菱学诗,妒宝琴,芦雪亭联诗,作《五美吟》,赋《桃花行》,作《唐多令·柳絮》,联句咏月,心痛宝玉被笞与写《题帕》诗等。在诸艳之中,唯有薛宝钗的诗可与林黛玉匹敌,但是,薛、林二人作诗的最大区别在于薛宝钗是在用学问和技巧写诗,而林黛玉则是用心血和泪水写诗。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自然是林黛玉的作品更富有诗情,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林黛玉的才思敏捷也是出了名的,从来都是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她是大观园里当之无愧的首席才女。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5
演员介绍:
徐璐,1994年12月28日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2008年在电视翻拍剧《新红楼梦》中饰演薛宝琴而开始演艺生涯。2012年在清宫斗争剧《甄嬛传》中饰演甄玉娆而受到关注;同年在时装爱情剧在《摩登女婿》中担任女主角。2013年参演民国爱情剧《爱在春天》。2014年6月徐璐主演的校园浪漫清甜派偶像剧《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播出;11月份出演湖南卫视开年时装剧《只因单身在一起》女主角姜可心;12月份获得爱奇艺之夜盛典最佳角色塑造奖。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梦薛宝琴范文6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翻译;《京华烟云》
互文性指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对于英汉翻译而言,由于英汉语两大互文网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调和差异是翻译面临的难题之一,如今这一概念己成为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热门话题。任何文本都是庞大的文本系统中的子系统,各子系统间互融互涉、相互交叉以体现出各自的价值与意义,这便是互文性的核心内涵。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在1966年提出,随后在其1969年《符号学》一书上正式发表为人知晓。
Kristeva在综合索绪尔深具影响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互文性这一概念(蒋骁华,1998)。她为文本理论注入了社会历史意义,这里的互文本决不是摘抄、剪贴或仿效的简单过程,而是说从文本网络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它前文本,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文本由此产生意义的多样化,而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关系不再被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我国学者罗选民认为“在翻译中,文化层面的互文性应优先于语言层面的互文性”。王树槐也提出“对于译者来说,他所优先考虑的是让译语语篇与读者的文化背景形成最大的互文,而不是拘泥于小到词句、大到语篇结构的对应,或语言层面的互文性”。前人对《京华烟云》及其译本的研究已十分详实,本文仅试图从互文的角度,再次品读此作,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此作,不负林语堂先生的心血,亦期能引发后续研究者新的思考。
一、林语堂其人
该书作者林语堂先生在美国生活30余年,其大量的创作和译作皆面向西方读者。作为一个双文化学者,他不仅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且又掏光于西方文化。“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以及“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是林语堂一生的真实写照。督教家庭的成长环境、早期教会学校的学习、国外留学的生活经历,加上其精通东西方文化、熟练中英文、行文幽默的特点,促使他坚持以向西方世界介绍一度遭误读的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为创作目的,这在当时实属开创性的。因此,林语堂的大部分英文创作和翻译作品都以中国历史文化为主,除了《京华烟云》这一介绍中华文化的英文作品,《吾国吾民》、《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著作也是他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这些作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对神秘东方的好奇,亦使其文化使者的身份在异域得到认可。林语堂在该书中向西方世界开启了一扇文化交流与分享的窗子,以一种温和中庸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蕴育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社会并有着现代情趣且可知可感的中国人生活面貌。该作集理性的西方文化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及历史使命感,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另外,林语堂以西方享乐主义为道,认为享受快乐乃是人生目的和道德基准,促其快乐人生观的形成:“我们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判断一切的善”,还认为“享乐是人生的本质和归宿”。无疑该作是林语堂以“愉快哲学”即“快乐哲学”来阐述东方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李慧,2005),书中人物姚木兰和其父姚思安便是其思想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