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图形的变换课件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1

关键词:几何画板;数学;策略;误区;规律;结合;变换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专业性突出的学科,数学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之外,还需要空间的、计算的、数的、归纳演绎的和推理的专业能力。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广泛使用,几何画板以其具有动态演示交互、作图精准、计算精确等特点,能更好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课件辅助教学,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青睐。笔者从教初中数学多年,通过深入研究几何画板的教学途径,对几何画板的优化运用做了些实践性的探索。

一、几何画板运用的误区

几何画板作为一种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的工具,以其自身无以比拟的优势让初中数学教师爱不释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却因使用几何画板不当,而走人误区。

(1)使用目的不合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教学时若能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我们运用几何画板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地突破重点和难点,而不是为了装饰课堂,不管实际是否需要,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华而不实。有些教师对多媒体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认为上公开课就应该使用像几何画板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否则就会降低了水准。孰不知,课堂教学盲目地乱用多媒体,反而会影响正常的数学教学。

(2)呈现形式不合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几何教学,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演示丰富多彩的“动画”模型,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兴趣, 使学生可以在轻松偷晚的氛围里获取知识。但是,某些教师授课时,却把课件做得太花哨, 把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了毫无意义的色彩和声音的变化中,这样反而喧宾夺主。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科学性和艺术性,不能仅仅是若干个题目和图形的堆砌,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3)学生参与不明显。几何画板不仅是功能强大的演示工具,更是互动性强的探索工具,我们若能合理地利用好它,便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十分理想的“做数学”的环境,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部分教师上课时把几何画板视作一个普通的演示工具,像小黑板一样仅仅呈现几个例题,仍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局面“一言堂”,学生所扮演的角色还是被动的学习者,缺少共同探究、参与的过程。

二、几何画板运用价值分析

(1)轻松地实现数形结合。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它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使复杂的“数”通过直观的“形”来表示,是数形结合教学的强有力工具,是直观教学的优秀教具。 函数知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数学由初等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迈进。它改变了以往数、式等常量的形式,使学生思维发生了质的变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且要掌握新的思想方法,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因此,初中学生一开始涉及函数往往较难理解。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构建数形结合的情境,就能让学生非常轻松地理解函数图象。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为了更直观、生动地展示函数与其图象之间的关系,我用描点法画出函数图象后,可以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图象的生成过程。

(2)动态地探究几何图形的规律。“动态”是几何画板的最大特点,也是其魅力之所在。这在数学上的意义非同寻常,它满足了数学教学之需,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用圆规、三角板绘制的几何图形是静态的,要认识它的关系需要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的理解和想象能力。随意拖动,已经构建的几何关系仍保持有效,这是几何画板与众不同的功能,而几何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对几何概念教学的贡献是非同寻常的,由一个静止的图形到引入“无数个图形”, 几何画板对几何教学注入无限的活力,教师可以在“动”中教,学生可以在“动”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的高时,常常局限于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对高在三角形的外部理解起

来感到困难,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三角形的高,拖动点 A,使高 AD慢慢从三角形内部运动到三角形的外部,反复几次,学生自然就会领悟。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2

目标明确本课件中的每一课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便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内容要求、学习的方法等。主体突出本课件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在呈现内容、色彩搭配等方面考虑到了小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生活化、情境化的特点,尽量选择艳丽的色彩、以学生作品作为学习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课件还注重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不同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时(图略),我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利用轴对称绘制的图形,并让他们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图形的相同之处,从而初步建立轴对称的概念(如图3)。在这一基础上再给出轴对称的概念,符合“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孤关系”的结论,而且体会到探究数学规律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即提出假设、操作探究、得出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课件还设计了一个学生自己利用课件提供的图形根据旋转、轴对称、平移等图形变换的方法设计图画的环节—设计,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清趣(图略。

为了让学生亲历探究旋转的结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本课件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图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中心”这三个因素的异同,点击“播放”按钮,得到相关的图形。本课件在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对于每种类型的例题都给出了详细的步骤,只要点击右下方的“步骤”及“继续”按钮,即可逐步出示作图步骤这既方便了教师课堂教学时进行演示,也方便了学生课下自学,并自觉养成规范作图的良好习质(女唯邵)。的练习,并能及时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反馈,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也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课件的练习题分为涂色题、填空题、连线题、绘图题、拖拽题、设计题等题型。涂色题可以通过给正确的答案涂色来完成练习。连线题可以通过把相关的信息连线,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绘图题可以通过尺子或格子来把握旋转的角度和线段的长度,完成后把相应图标拖到相应的点上,再点击“确定”按钮,课件即可判断答题是否正确。拖拽题是把拖动的对象拖到相应的位置,也可旋转对象到相应的位置,再点击“确定”按钮,课件即可判断答题是否正确。在设计题中,学生可以把屏幕下方的几种图形拖到操作区,把这些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还可以改变大小,来组成一幅图画。

内容丰害本课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氛进行了洋细讲解给出了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而且通过介绍本节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与轴又巾你和旋转有关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之美,并产生称押哗知讽球柑之焦内容结构(l)抽对称通过轴对称图形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有关轴对称的知识,为深人探究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做好铺垫。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轴对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关于轴对称的知识,使学生在能够画出三角形的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通过五道关于轴对称的练习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进行空间想象,体会轴对称变换的特点。(2)旋转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通过展示同一线段绕不同的中心点、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进行旋转,引出与旋转相关的几个因素,进一步观察、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通过五道关于旋转的练习题,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旋转的认识和理解。(3)欣贾与设计通过展示与生活相关的轴对称和旋转现象,让学生体会轴对称与旋转存在于生活之中,欣赏数学带给生活的美,以及学习生活中对称与旋转的科学知识。通过两个设计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想象,根据自己的需要绘制图形。

作者:曾玲宏 单位:山东省东营胜利孤岛第一小学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3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技术支持教学,以生动的画面、动人的声音创设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能使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科学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如讲述《圆》中有关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有关内容时,我利用FLASH设计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问题就自然引出来,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又如在直线、射线、线段的判断中,学生对“线”的特征虽然了解,但对其应用把握不准。我们在设计课件这一部分时,采用动画显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例如,可以使线段自左飞入,然后按动画叠放次序播放,射线是线段基础上一端的无限处长及把线段两端处长得到直线,这种在原有图形基础上的动画展示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到线间的对应关系,加深了对“线”的特征的掌握和理解。多媒体可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实验模拟和难点突破,自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在数学教学中适时使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和谐的乐学氛围,使学习变成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从而达到“乐中求知”、“寓教于乐”的目的。这样从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实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教学平移、旋转、轴反射等几何变换时,在电脑上动画演示图形变换比在黑板比画易懂直观得多。几何图形变换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位置,通过图形变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中点四边形》这一节课时,就充分利用了几何画板实施教学。例如:已知四边形ABCD是(?摇?摇),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摇?摇)。同学们大胆猜想、探究,四边形ABCD可以是(?摇?摇)?(1)任意四边形;(2)梯形;(3)等腰梯形;(4)矩形;(5)菱形;(6)正方形。按理每种情形要画一个图形进行探索,但利用几何画板便于拖动的特点,以点A为基本点,只画了一个图形,然后每种情形就不需另外画图,只拖动点A就可以变化出上面六种情况所需要的图形,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更便于学生观察其中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中,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中点四边形的学习。而且在这个图形变化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展示了后面四边形EFGH的形状,对学生探索的方向进行了很好的引导。学生很轻松地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当然也就增加了教学容量。

当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课件的设计也要根据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设计,以求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

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优化教学信息、增加教学容量增强数学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描述和板书等方面,语言陈述的内容过多,学生抓不住重点,前后内容联系困难。板书内容过多,不仅挤占时间太多,而且不利于老师的课堂组织,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例题、习题,使教与练的容量大大增加。如:对《圆的认识》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圆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从计算机中调出圆的几种图形,让学生集中精力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圆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绘制的车轮图像,使学生对圆的性质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画面上,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又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先让学生观看一组由三角形组成的各种图案,以此揭示课题:认识最简单的多边形――三角形。然后让学生拿出他们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进行观察、测量、比较,揭示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的组成元素。再让学生对现有的三角形图片和纸片进行分类,教师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分类情况。最后再出示一组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这样融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原则

1.教学性原则

(1)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

(2)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

(3)能通过提供与教学相关的媒体信息,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

2.可操作性原则

课件的操作要尽量简便、灵活、可靠,便于教师和学生控制:在课件的操作界面上设置寓意明确的菜单、按钮和图标,最先支持鼠标,尽量避免复杂的键盘操作,避免层次太多的交互操作。

3.科学性原则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4

1.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时常思索的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时,教师可以运用几何画板向学生展示振幅变换( 变化)、周期变换( 变化)、相位变换( 变化)所对应的函数图象变化过程,加深学生对于三种不同变换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兴趣.又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明暗色彩变化,并引入动画,产生用“面”去“截”一个立体图形的“截”的过程;一个立体图形侧面展开的过程;把一个平面图形折成空间图形的过程.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过程”走,从而突破课堂教学难点,增大教学容量,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数学有两大难点:函数与立体几何.以往教师对这两部分知识较难做到实验模拟.现在可以在选择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设计有关课件用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并可多次重现,帮助学生复习知识.这样,使各类几何体和函数图象能在动态的状况下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2.化静为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例如,在讲“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做”,完成意义建构,探究椭圆构造的方法,以及椭圆和其他圆锥曲线(双曲线、抛物线)的联系.又如,在讲“函数单调性”时,由于函数单调性既是概念又是性质,学习的本质是要学生经历一系列的内部思维转换:观察对象(函数图象)―自然语言描述(“在区间A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数学语言描述(“对于任意的x1,x2∈A,当x1x2时,都有f(x1)f(x2)).利用计算机演示函数的变化趋势,能使W生在实践中体验函数的存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

3.丰富课堂容量,提高练习强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容量比常规教学容量多.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节课讲授的知识量也是有限的.而每堂课的强度是非常大的,在这种时间与练习量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新授课结束后,总有一些跟进性的练习.如果把这些题利用电脑显示在屏幕上,就能节省板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使学生得到更多练习机会.

二、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现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普通多媒体课件一般采用的是Authorware、方正奥思、microsoft powerpoint、Macromedia Flash等软件制作的;而网络多媒体课件一般采用HTML语言(超文本语言)、java语言等来编辑制作的,其中Microsoft Frontpage、Macromedia Dreamweaver、Macromedia Fireworks、Macromedia Flash等软件是经常使用的.无论普通多媒体课件,还是网络多媒体课件,其优势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课件的设计、使用是在怎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它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美学、计算机应用等学科和领域.一般课件编制的流程可分为选择课题、确定目标、创作稿本、收集制作素材、编制程序、调度运行等环节.

2.硬件设施的实现.(1) 校园网络.校园计算机网络即校园网,是多媒体教学直接的应用工具,它是一种学校内部专用网络,其根本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先进实用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校园网的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高速主干ATM网的建设.②中心网站的建设(包括众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等多种服务器).③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子网的建设.④主干网与Internet相连.⑤各子网或单机与主干网相连.(2) Internet网络.通过Internet网络,能够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5

论文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数学教师除了要语言精准、严谨、生动,板书作图要规范,体态语言要恰当贴切,还要掌握简单实用的课件制作技巧。并且这些外在基本功还要和教师内在基本功——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思想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育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课 课堂教学

在轰轰烈烈使用多媒体的当下,我们体验到多媒体所带来的容量大、效率高的便利的同时,不免也发出一些疑问。有些课件就是简单的“搬黑板”,比原来黑板的劣势还要更大的是“不留痕迹”,过目即忘。有些课件就是运动的“超级热闹”,不该“动”的时候“乱动”,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个动画,还没来得及反应“呼”地又一下,画面还很大,严重干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思维,纯粹是一种无聊刺激,使原本注意力就不太集中的学生更加集中不到正题上。数学是动静结合的学科,有时需要灵动的思维,有时需要安静的思考。可能是制作技术水平受限,又想达到“动”的效果,于是就有一些课件插入了一些动态图片,小的尚可,有的大得冲淡了主题,反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这不是教师的错,更多时候,教师处于不知道或者不得已状态。

那么,到底该何时使用多媒体呢?笔者对此有以下看法:

一、用在动态变换处

“图形的变换”是新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的基本性质,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多媒体最突出的优势当属直观生动。数学书本的内容是静态的,所以要成为教师授课最有意义的补充当属化静为动,把平移、旋转、相似、轴对称等变换的动态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对动态的观察。找到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比较变换前后的图形,概括出变换的性质。“空间与图形”部分有很多平面展开图以及平面图形旋转成立体图形的内容,仅凭语言叙述和静态的模型,是难以让所有的学生都理解深刻的。此时,就可以运用各种软件,制作成动态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新教材提供了内容。多媒体提供了载体,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着这些“变换”的知识对思维扩展带来的明显变化,促使教师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为深刻,在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及基本图形变换性质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图形的运动,不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获得对图形自身的进一步理解。

二、用在创设情境处

新课程指出,教学要本着“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思路展开每节课的教学活动。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经常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拿来一些实际问题,选取一系列现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度量、猜想、验证、实践,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应用”这四个领域中的每一部分都会有创设情境的丰富素材,如一个实际问题的叙述与照片、多幅生活图片信息、生活现象的音像资料这样一些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内容作为情境创设。对学生进行每节课的浸润。“学以致用”的思想不言而喻即可习得。同时,还能增强信息的精彩度和大容量,节约教师备课与讲课的时间和空间。

创设情境的时间一般很短,但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善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

三、用在学科融合处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基本趋势和要求。华师版的全英文阅读材料逼着我们去学好英语;地理学科的海拔、比例尺、方位、坐标等直接用于数学学习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变化所体现出的运动的哲学观点:历史上的名人、名著在数学史上的地位和成就;体育的循环赛计算场次,台球的运动路线预测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公式、图形体现出的和谐美、对称美、简洁美:对化学上的溶液配比进行数学计算:物理公式推导,重心和杠杆原理在数学推理中的运用;用圆、曲线描述磁力线;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等内容,无不反映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密切融合。对数学教师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不仅要掌握精深的本学科知识,而且在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现代科技、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和新生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较充分地理解和掌握自然与社会的辩证法以及方法论,自觉地应用于学科问题的学习和研究,

数学课改最大的改变就是突出“用数学”的思想意识。讲究“做出来的数学”,学生操作得到的知识技能不仅记得牢,而且体验深刻。这些学科融合的知识大多比较浅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恰如其分地嵌入到自己的数学教学中。比如在统计的学习中,借助电脑不仅加快了统计速度,而且使数据更加直观化。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示范教给学生,在Excel表格中插入函数,对一些数据(比如身高、体重、分数、跳绳次数)作处理。学生就能感觉出这三个特征数各自的特长。还有最直观的统计图,教师在上数学课时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几遍操作方法。找几个学生在多媒体上试一试。学生会非常感兴趣,而且对饼状图(扇形图)、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都跃跃欲试。再与信息课教师联系好,利用信息课让学生到机房操作相应内容,必要时请信息课教师再讲解辅导学生,学生还会用它分析自己和班里的一些数据。是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用在展示作品处

以生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并尽可能多地创造这种机会,留更多的“空白”让学生去填补。教师设计出的课堂不是一个完美的“圆”,而是一个不封闭的“半圆”,教师要做“智慧之泉”的发掘者,所以,在这样的设计框架下,一定会进发出许多学生的灵感和创意、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怎样能够将它们迅捷而完整地呈现给课堂上的每一个成员呢?使用多媒体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五、用在交流分享处

图形的变换课件范文6

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尤其是在学习初期,还不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观念,对立体图形缺乏想象力。但小学生对具象的事物接受较快,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题目描述的几何图形转化成具象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在用课件展示图形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画出简易的立体几何图形。

如:例1:用一条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要求做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之比是3∶2∶1,那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解这道题时,很多学生都没有将图画出来,而是凭空想象,或是即便画出图,也容易将长或宽当成只有2条。因此,我在讲评这道题时在课件上展示出了一个长方体,并且将长全部标成红色,将宽全部标成黄色,将高全部标成蓝色,这样一个长方体有几条长、宽、高就一目了然并且不易漏掉了。接下来,图形自动变换,长方体的边自动伸展,变成了四条一样长的线段(分别由一条长、宽、高组成),由于长、宽、高的颜色不变,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每条线段代表的含义。求出一条线段的长为48÷4=12,又因为长、宽、高的长度之比是3∶2∶1,所以图形再次变换,一条线段中的长分成了3等份,宽分成了2等份,所以每一小份就是12÷(3+2+1)=2,所以长是2×3=6(cm),宽是2×2=4(cm),高是2cm。通过图形变换及颜色标注,学生就能很好地将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了。必须注意的是,在用多媒体讲评这类习题时,尚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行绘图的能力,将一个长方体绘出来并不困难,但是数长、宽、高的条数时很容易遗漏遮挡在后面的一组,并且线段多了也容易混乱。学生做作业不能用彩笔标记,但是老师可以教学生用简易的图形标注。

二、化繁为简,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题

解应用题的第一步就是要理解题目的含义,而恰是这一步就难住了不少学生。在讲评习题时,老师常常苦于如何向学生讲解抽象的数学题目内容,而有了多媒体设备后,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应用题考查的是实际问题,但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题来求解。

如:例2:一个圆形花坛,直径为6米,沿花坛的周围修1米宽的小路。这条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求环形的面积,但是在解题时许多学生并不是很理解沿花坛周围修路是什么意思,因为在不少学生的认知中小路就应当是直的。即便理解了小路是如何环绕花坛,也有学生在求面积时将花坛本身的面积也算进去了,有学生已经意识到是求环形面积,但是在算大圆面积时,将大圆直径表示为6+1cm,而忽略了大圆实际包括了2个小路的宽度。在讲解这道题时,我先在课件上展示了一个真的围有一圈小路的花坛的图片,学生们对题目的含义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我将花坛和小路变幻成数学的平面图形,学生们自然就能看出实际上花坛就是一个小圆,小路的就是一个大圆。我再在圆上标出直径,让学生意识到大圆实际包括了2个小路的宽度。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了解题目想考查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际事物转化为数学图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