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理财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理财故事

理财故事范文1

我也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花钱心里没数,有多少花多少。直至那一天。

春天的早晨,天气晴朗又温暖,因为妈妈对我的花钱行为感到极度不满,于是便到我去体验一下山村生活。一路颠簸,终于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这是一个破破旧旧的小山村,我一眼望过去,拔地而起的高山巍巍耸立在我们面前。我们穿过山路,来到里村民们口中的学校。一进教室,我便惊呆了,一件小小的房子里坐满了几个年级的五六十个人,他们高矮不一,人手一块砖头,用铅笔在上面写着字。那一刻,我感受颇多。

回到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手花钱的坏处,于是翻箱倒柜的找着我“失散多年”的存钱罐,最终在床底下找到了它。它已经布满灰尘,没有买时那么漂亮了。但我没有选择花钱去买一个新的,我认认真真的帮它擦拭灰尘,擦完后,便把自己的零花钱放进了存钱罐。

从此以后,我便有了自己的一套自己的挣钱方案:

方案一:家务挣钱法

每天放学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当然这也是要报酬的,扫地一元、拖地一元、洗衣服两元、晾衣服一元,擦东西两元,洗碗一元,一天下来,最少能挣个十元八块的,周末也能挣到二三十。

方案二:学习挣钱法

除了方案一以外,我还有一个更好的挣钱方法——学习挣钱法。学校里经常考试,我便和妈妈谈条件:90分以上,95分以下,每一分3元。95分以上,100分以下,每分5元。如100分,直接奖50元。妈妈想也没想也就答应了。我虽然成绩中等,但在钱的诱惑下,努力学习,硬是从中等上升到了中上等。

方案三:银行挣钱法

总是把钱放在存钱罐里总是不好的,我总担心会有人把我的前联通存钱罐一起偷掉。于是,我去开了两个账户,一个定期,一个活期。虽然挣的钱不多,但积少成多,至少不用担心钱被偷。

除了这三个方案以外,我还会耍一些小手段骗些钱。比如说买东西剩下的钱和弟弟妹妹的零花钱就被我骗了不少,以至于落了个“铁公鸡”的外号。在学校,我也是不怎么花钱的,就这件事,我也被同学们嘲笑过,可我视而不见,他们渐渐的也就没怎么管我了。

可我有钱也没有独吞,当钱达到一定数目时,我便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山区的小朋友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也许你认为,理财,无非就是管管钱。但这些挣钱省钱的方法,使我对理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财,也是需要用心、耐心和决心的。

理财故事范文2

我也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溺爱,从小花钱心里没数,有多少花多少。直至那一天。

春天的早晨,天气晴朗又温暖,因为妈妈对我的花钱行为感到极度不满,于是便到我去体验一下山村生活。一路颠簸,终于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这是一个破破旧旧的小山村,我一眼望过去,拔地而起的高山巍巍耸立在我们面前。我们穿过山路,来到里村民们口中的学校。一进教室,我便惊呆了,一件小小的房子里坐满了几个年级的五六十个人,他们高矮不一,人手一块砖头,用铅笔在上面写着字。那一刻,我感受颇多。

回到家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手花钱的坏处,于是翻箱倒柜的找着我“失散多年”的存钱罐,最终在床底下找到了它。它已经布满灰尘,没有买时那么漂亮了。但我没有选择花钱去买一个新的,我认认真真的帮它擦拭灰尘,擦完后,便把自己的零花钱放进了存钱罐。

从此以后,我便有了自己的一套自己的挣钱方案:

方案一:家务挣钱法

每天放学回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当然这也是要报酬的,扫地一元、拖地一元、洗衣服两元、晾衣服一元,擦东西两元,洗碗一元,一天下来,最少能挣个十元八块的,周末也能挣到二三十。

方案二:学习挣钱法

除了方案一以外,我还有一个更好的挣钱方法——学习挣钱法。学校里经常考试,我便和妈妈谈条件:90分以上,95分以下,每一分3元。95分以上,100分以下,每分5元。如100分,直接奖50元。妈妈想也没想也就答应了。我虽然成绩中等,但在钱的诱惑下,努力学习,硬是从中等上升到了中上等。

方案三:银行挣钱法

总是把钱放在存钱罐里总是不好的,我总担心会有人把我的前联通存钱罐一起偷掉。于是,我去开了两个账户,一个定期,一个活期。虽然挣的钱不多,但积少成多,至少不用担心钱被偷。

除了这三个方案以外,我还会耍一些小手段骗些钱。比如说买东西剩下的钱和弟弟妹妹的零花钱就被我骗了不少,以至于落了个“铁公鸡”的外号。在学校,我也是不怎么花钱的,就这件事,我也被同学们嘲笑过,可我视而不见,他们渐渐的也就没怎么管我了。

可我有钱也没有独吞,当钱达到一定数目时,我便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山区的小朋友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

也许你认为,理财,无非就是管管钱。但这些挣钱省钱的方法,使我对理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理财,也是需要用心、耐心和决心的。

理财故事范文3

当下是一个高通胀的时代,一个多变的时代,更是一个理财的时代。

十年间快速上涨的房价、菜价,几乎让所有的人都深刻认识到,钱存在银行真的会贬值!近两年,各家银行推出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短、金额起点底、安全性高,培养了全民理财意识:理财产品是每个中等收入以上家庭的一项重要资产。

我自1993年参加工作就进入金融系统,这些年理财产品从未像当下这样丰富多彩,理财大众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如此强烈的理财意识和理财需求。这实际上是社会发展、财富积累的必然结果。有一本书叫《花旗帝国》,书中虽然是介绍和描写美国华尔街传奇人物桑迪・威尔如何白手起家,成为花旗帝国的缔造者,但更多的也是一个美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我们当下的时代,与美国30年前非常相似。财富积累,让人们对理财的需求增加,而且财富越多的人,对理财的个性化需求越强,差异化越大。这也让我们更能够理解为什么瑞士的金融服务业发达,因为那里是世界有钱人的聚集地。

面对个性化的理财需求,国家的金融体制、机制需要调整。我们看到,监管当局正在积极倡导金融改革,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包括公募基金也都在积极寻求金融创新模式,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独立财富顾问公司在近年也大批成立。但所有这一切问题的背后,依然面临一个终端问题:为投资者服务的专业理财人才短缺。

曾经跟一个公募基金公司的研究总监聊到什么样的研究员是合格的研究员,十多年的研究工作和管理工作,让她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员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能够对上市公司完成基本的调研,初步判断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增长情况;再上一个层次,是能够对上市公司的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客观独立的见解,对上市公司业绩之外的管理水平、潜在风险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最高一个层次,是能够给上市公司的高管提出合理化建议,做上市公司高管的参谋。

其实,一个好的理财顾问也如研究员一样,只有达到第三个层次,才是一个合格的理财师。而且,不同于研究员的是,一个研究员通常都只研究一个行业,而一个好的理财师要面对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可能会碰到各个行业的客户,所以,需要阅历丰富,综合知识强。

理财故事范文4

多重危险因素干预试验(MRFIT)证实,总胆固醇水平减少1%,冠心病危险性减少2%。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占人体血浆总胆固醇的65%~70%。一般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总胆固醇平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上已经采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取代总胆固醇,作为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评估指标。

他汀类――降脂的核心药物

以斯堪的纳维亚辛伐他汀存活试验(俗称4s研究)为代表的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他汀试验,开创了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新纪元。试验设计均为中等强度剂量的他汀(辛伐他汀20~40毫克对等剂量)与安慰剂对照,治疗组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30%~40%,不但减少致命和非致命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率,而且还显著降低了总死亡率。这是他汀类药物不同于更早期降脂药物(如烟酸或贝特类)之处,从而奠定了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药物防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核心地位。

依折麦布――阻断胆固醇吸收

人体胆固醇水平取决于其在肝脏的合成、清除以及在肠道的吸收情况。血浆胆固醇水平的30%~40%来自于肠道胆固醇(包括饮食来源及胆汁中胆固醇成分的肠肝循环)吸收。肠道上皮细胞刷状缘与NPC同源的蛋白(NPC1L1蛋白,NPC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死性沉积症)具有特异性转运肠道内来自饮食及胆汁中肠肝循环的胆固醇成分,是胆固醇吸收入血的关键活性蛋白。

依折麦布是特异性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选择性与NPC1L1蛋白结合,使后者失去转运胆固醇的能力,因而具有特异性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的作用。研究证实,与安慰剂相比,单用依折麦布可将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7%~20%。在他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折麦布能进一步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20%~25%。

依折麦布+他汀,1+1>2

2014年公布的IMPROVE-IT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39个国家的1 159个中心参与了该研究;共入组≥50岁的18 144例发病在10天内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毫克/天)加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10毫克/天)治疗组和辛伐他汀(40毫克/天)加安慰剂治疗组;随访9年(中位数6年)。两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降至54毫克/分升和69毫克/分升;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组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较单用辛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6.4%,绝对风险减少2%,每治疗50个患者可减少1个心血管疾病死亡事件。其中,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以及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联合终点事件的相对风险分别降低13%、21%和10%。联合使用他汀和依折麦布是安全的,不增加肝脏和肌肉不良反应。

IMPROVE-IT试验进一步证实,不论用高强度他汀,还是他汀联合依折麦布,都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一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更好。该研究再次证实了“胆固醇理论”,即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地位,也证了降低胆固醇是硬道理。

降胆固醇的“中国特色”

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专家组认为基于现有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根据患者整体心血管风险水平确定适宜的降胆固醇目标值是实用且合理的。明确治疗目标值,有助于临床医生根据患者基线胆固醇水平选择适宜的药物种类与剂量,保证治疗有效性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风险与治疗费用。

专家组建议应用他汀类药物对于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心血管低危、中危、高危患者,推荐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分别为

理财故事范文5

这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更是个全民理财的时代。

“2010年12月10日,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我认为……”;“刚刚公布的2010年11月CPI同比大涨5.1%,将对股市产生……”;“银行信贷再度吃紧,此举意味着股市资金将……”当身边的同事、朋友和家人纷纷谈论起过去少有人问津如今却不再神秘和陌生的名词、话题时,猛然感到:全民理财时代已悄然而至。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不少投资者不知不觉中已养成“一天不看新闻,生活就不自在”的习惯,有的甚至达到了“间隔几分种,每天无数次”浏览重大财经新闻的程度。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既是投资者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时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市场猜不透摸不着

随着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投资市场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指数更难揣摩

炒股最难的是预测股指,受政治、经济、供求和投资者预期等各种因素影响,股指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最感为难的地方。进入全民理财时代后,股指起伏不定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波动的程度也更加微秒。大家都想高抛低吸,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变得涨难跌亦难,想买买不进、想卖卖不出,可操作性大大降低。因为都想赶在市场前面成为赢家,又出现了阶段性抢筹或砸盘现象,造成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导致行情大起大落,行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揣摩和把握。

个股出奇不意

在市场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市场规模不大,个股行情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齐涨共跌。当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除了行情转折初期群体效应相对明显外,多数时间则表现为局部板块效应甚至两极分化。譬如高价股涨低价股跌,强势股上、弱势股下,大象起舞、老鼠跳水等。这种阶段性热点持续时间的长短也较难琢磨,有时会持续相当长的时候,有时则昙花一现。

操作难度加大

指数和个股不确定性增加,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操作的难度。在行情启动初期,个股普涨,若利用踏空资金买入涨幅小、估值低的股票等待补涨,结果发现没有买入、已经大涨的股票继续大涨,已经买入、未曾上涨的股票仍按兵不动;发现判断失误后,连忙调整策略、弃弱择强,卖出弱势股换入强势股,结果发现又错了,买入的立即被套,卖出的纷纷大涨。有时仅一只股票在一个交易日内就反复出现回探、拉升、横盘、抢筹、杀跌等惊心动魄的走势,股民感到实际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

简简单单才是真

在许多人不是专家时,市场迫使他们努力成为专家,当大家都是专家时,反而用不着那么专业、也无须成为专家了。近期操作结果表明,全民理财时代炒股,简单、普通、淡定反而要比那种复杂、异常、紧张的操作方法管用得多。

摒弃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

资本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股指波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股民的逐利心态又决定了高抛低吸的心理预期和迫切程度。然而,当一部分专家在高抛低吸时,必有另外一部分,在相反操作――低抛高吸,这就是市场买卖双方总是趋于平衡的缘故。操作结果也多次表明,本想高抛低吸的最终往往做反,造成低抛高吸。在市场向上趋势保持不变的大背景下,最有效的操作方法是摒弃从众心理,学会独立思考,保持足够仓位,耐心持股待涨。

无需左顾右盼坚守初衷即可

炒股制胜的关键离不开选股,而选股的理想化状态是赶上热点,满仓买入,一路持有,当热点切换后再去追赶新的热点。长此以往,反复操作,达到收益最大化。实际上,即使在全民理财时代,也不可能都能赶上所有的热点达到利润最大化。相反,因为追赶所谓的热点,节奏乱套,心态失衡,不赚反亏的倒大有人在。解决“只赚指数不赚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左顾右盼,而是坚守初衷,在一个明显的上涨周期里牢牢拿住手里的股票,赚足属于自己的那份收益。

理财故事范文6

关键词:财富效应不确定性挤占效应消费

一、分析的背景:财富效应备受关注

1、90年代美国股市与经济[1]的互动关系,显示了成熟市场财富效应的重要性。

股市与消费的相关性,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一些专家将股市扩大消费的效应称为财富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2],是指由于金融资产价格――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金融资产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促进(或抑制)消费增长,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PC,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一般认为,以美国市场为例,股市财富每增长1美元,会使相应的消费支出增长0.04美元,即正财富效应的MPC约为0.04。

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大幅涨升,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对于9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Zandi(1999),GaleandSabelhaus(1999),andParker(1999)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他们对财富效应影响经济的程度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但都肯定了财富效应对经济影响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在道琼斯指数突破万点之际,《亚洲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认为美国股市对个人财富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指出,美国经济自90年代初以来的超常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股市的持续上涨。国内一些学者则将股市效应称之为美国经济增长中的动力(谭雅玲,1999)。据估计,自1994年以来,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每年均在1个百分点以上[3]。

财富效应也得到了美国官方的认可。Greenspan(2001a)宣称,“由于股市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造成美国消费者支出更多”,推动了90年代的经济增长。

但2000年4月以来,美国股市进入调整时期,NASDAQ从上年3月的最高点5048点算起,最大下跌幅度超过70%,道.琼斯到2001年10月底,其跌幅也超过了21%。受股市大幅度下跌的影响,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度走低,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又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样,Greenspan(2001a)认为,股票收益在过去一年来大降,导致了消费开支增长的放缓。

整体上看,对于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而言,财富效应对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成为美联储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4]。

2、中国股市存在财富效应。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股市的财富效应逐渐体现出来。这首先表现在股市与消费增长率的相关性。有市场人士计算,1996-2000年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沪深指数的正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7173和0.6383[5]。刘红忠教授的研究表明,1999年以来,我国股市的变化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变动的轨迹非常相似[6]。从实际数据看,1999年5.19行情以来,我国股市的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6月底。而我国1999年和2000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6.8%和9.7%,2001年上半年为10.3%,但随着股市的暴跌,7月份以来的增长率逐月下降,7月份为9.8%,8月份为9.6%。1-8月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仅比上年同期增长5.3%,要比2000年的增速低3个百分点,专家认为,股市下跌引起的财富效应是居民MPC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7]。

其次表现在股市与消费信心的相关性。国家统计局10月的《中国消费者信心监测报告》指出,在股市持续下跌的8、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也受到了影响,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8月份的97.5点下降0.2点,而消费者预期指数也比8月份的97.9点下降了0.1点。根据深圳华鼎市场调查公司10月对全国省会城市的3720名投资者的实地调查显示,已有48.11%的投资者因股市亏损从而对消费产生了负面影响[8]。

再次,表现在股市与居民储蓄波动的相关性。股价波动,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预期,从而导致了金融市场的结构发生变化。如果股市下跌,原来在消费方面显得保守的中国百姓宁愿把钱存在银行里去获得低利率的年收益,而不愿在股票上扩大投资份额。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1999-2000年股市大幅度上涨,居民储蓄年增加额分别为6253.0亿和4976.7亿元。而2001年上半年股市高位整理,涨幅小,7月开始,我国股市大幅度调整,至10月底,股市最大跌幅达33%,股市总市值累计减少近1万亿。与此对应,而2001年1-10月,居民储蓄额的增加值达7514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7.3个百分点,比上年底高5.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1995年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单位;亿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年10月底

年底余额

29662.3

38520.8

46280

53407.5

59622

64382.4

71800

年增加额

8143.5

8858.5

7759.0

7615.4

6253.0

4976.7

7514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2001年1-11月有关资料整理。

总体来看,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正逐渐体现出来。但与美国成熟市场比较,中国股市无疑有较大差距,诸如股市规模较小,参与面较窄,股市“政策市”特征较为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

二、制约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因素

1、股市规模是制约财富效应大小的基础。

这里的股市规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股市的总市值,主要用市值占GDP的比例来衡量,一是指股市的参与群体,即持有股票财富的家庭占社会总家庭的比重。

F.Modighani(1986)等人提出来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消费者是具有理性的,个人是在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消费和储蓄行为,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从而把储蓄看成是主要源于个人想为他们年老时消费做准备的愿望的结果。其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是:

C=a.WR+b.YL0其中WR为实际财富(或称非劳动收入,包括储蓄、股票、债券、遗产等),a为财富的MPC(在0.03-0.07之间,一般为0.04),YL为劳动收入,b为劳动收入(通过当前工作取得的收入,不是诸如租金、利润这样的收入)的MPC。根据这一理论,当证券市场繁荣时,公众的财富增多,即WR增长,从而会增加消费;反之,将减少消费。

该消费函数式表明,设股市变动对WR的影响为∆WR,则股市财富效应大小与∆WR紧密相关,∆WR越大,对消费的影响也越大。若股市规模有限,∆WR变动较小,股市变动对社会消费的影响也有限。

美国股市之所以对消费的影响较为直接,是因为股市市值大,2000年年底市场近17万亿美元(目前亦接近13万亿美元),与GDP的比例达到150%,52%的家庭均直接或间接拥有股票财富,家庭中股票财富所占比重接近40%。而且,20世纪90年代末期,家庭财富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股市。格林斯潘认为(1999b),90年代股市及互惠基金带来的资本收益,是房屋收益的两至四倍。JamesM.Poterba(2000)通过统计估算,整个90年代美国家庭净增加的财富,60%以上是由于家庭股票资产的价值上升。

反观我国股市,短短10年以来,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股市市值占GDP的比率由1996年的14%扩大到2000年底的54%,已超过七国集团1981年33%的水平,韩国1993年42%的水平,而1991年国际金融公司关注的9个最大新兴股市与GDP的比率也仅32%。

但我国股市近2/3为非流通股,流通股市值到2000年底仅1.8万亿元,与GDP的比例仅为28%。在1年以内,即使股市在此基础上再上涨20%,增加的流通市值也仅为3600亿元,即使增值部分20%被消费掉,不过720亿元,与2000年GDP比率不到0.1%,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有限。

从投资者的参与程度分析,目前深沪市场的开户总人数超过6500万户,由于深沪开户数是累计计算的,考虑到重复开户情况,缩减到3000多万户,扣除50%左右的未持股户头和消户、死户数,持股数缩减到1500万户。不到全国人口总数的1.5%[9]。显然,利用股市刺激消费需求的基础尚不具备,即使股市上涨,其带来的财富的影响面有限,对消费的影响亦有限。

另一方面,股市财富在不同家庭中的集中程度也制约了其消费作用的发挥。

2、股市投资不确定性的天然属性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程度。

消费函数式(1)中a的大小是制约财富效应影响程度的重要因素。而不确定性[10]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证券投资的天然属性,从而投资者在股市中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直接影响到a的不确定性。如果股市引起的∆WR的增加量是暂时的,MiltonFriedman认为,这将只会对消费者的暂时收入产生影响,不会对持久的、长期的收入产生影响。因此,股市变动引起的∆WR的增加量对消费的影响也是暂时的。

一般来说,在股市趋势不明朗的情形下,股市中的收入最多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它将不与持久性消费发生固定比率,对消费的影响也仅是暂时的。如果股市波动幅度大,或者投资者趋向于短期投资,其影响将更多的表现为财富的结构调整,而不是总量的增加,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

股市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希望股市长期或者说永远上涨显然是不现实的。但在相对持续繁荣[11]的股市的影响下,情况就不同了。它在增加投资者持久性收入预期的同时,还将增强经济中的信心,强化市场对未来的确定性预期。

以美国为例,自1982年开始,道指即持续上涨(1987年的大幅度的调整,时间很短),到1999底,年均涨幅达17%,尤其是1994-2000年,股市持续攀升,道指年均涨幅超过24%,即使调整,其调整的最大幅度亦没有超过20%。加之美国投资者绝大部分进行的是长期投资,在这一背景下,市场形成了对未来股市的良性预期,从而增加持久消费。

而我国股市10多年来的发展进程显示其一大特征:波动幅度很大,显示不出明显的上涨或下降趋势。1992-1999年8年中,上海振幅平均达113.26%,深圳市场平均振幅达110.41%。虽然从整体上看,从1992年至2000年,沪市平均年涨幅达28.03%,是较为可观的(见表2)。问题是我国股市换手率高,股市中的投资者持有股票的期限有限,难以长期分享股市上涨的收益。1999年“5.19”以来,我国股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上海股市1999年年涨幅达19.17%,2000年涨幅高达52.80%。这一时期,股市对市场信心、消费的影响是明显的。陈淮(2000)认为,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增意味着,人们已普遍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但可惜的是,2001年没能维系这一趋势,自7月以来,股市大幅度下跌,最大跌幅超过了30%,总市值缩水达1万亿元,流通市场缩小4300多亿。

表21992年以来我国深沪A股市场涨幅与震幅情况表单位:%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10

沪市

综指

振幅

269.40

107.75

223.7

77.10

134.32

70.17

31.82

61.77

51.73

35.20

涨幅

164.36

8.4

-22.62

-14.29

65.14

30.21

-3.96

19.17

41.09

-18.53

深市

成指

振幅

89.40

76.5

150.4

56.8

364.26

96.96

33.91

80.52

41.05

41.38

涨幅

128.58

0.5

-41.97

-22.28

225.57

29.79

-29.32

14.25

43.36

-27.65

资料来源:笔者根我国股市历来有“政策市”之称,而政策波动的不确定性亦非常明显[12]。这也制约财富效应。因为单纯靠政策维持一个强势股市,在股市发展初期,因规模有限,亦是可能的。但从股市的有效性方面考虑,这种靠政策刺激的股市攀升是会影响股市效率的。一旦股市规模扩大,单纯的政策拉升显然不够了。而“政策市”本身,增加了投资者对未来投资的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股市上涨,投资者对因此而增加的财富的不确定性心理亦大为增加,对消费信心的影响也将大打折扣。

3、股市的“挤占效应”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广度。

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对消费正向影响的效应,即股市的“消费效应”。一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对社会资金的巨大吸引力而减少储蓄[13],以及使原本用于即期的消费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从而减少了当前消费,即所谓的“挤占效应[14]”。股市持续上涨时,投资者认为持有股票,或者投入资金买入股票的赚钱效应要比即期消费所得到的效用大时,挤占效应由此发生。

美国股市也存在“挤占效应”,但处于成熟时期的美国股市,由于消费信贷体系完善,股票财富所占比重较大,投资者富裕程度增加,未来收入预期向好程度增加,再加之美国消费率高,消费对美国GDP的贡献达85%,实际上股市中的消费效应超过了挤占效应。

我国股市的挤占效应是不容忽视的。周爱民(2000)认为,我国股民即使买卖股票赚钱,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会首先吸引消费者将现金投入到股市中去,而不是用来消费。一些投资者长期亏损或套牢,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很大。从投资者收益的调查分析,即使行情较好的1999年,被调查者中,也有44%的人赔了钱,比上年减20个百分点,其余19%平手,而且,在盈利者中,近一半的人盈利率在10%左右;在亏损者中,近七成的人亏损率在20%以上。据统计,1993-1999年,我国投资者不盈利或亏损的投资者两市年平均所占比重达68%(见表3)。

据《中国证券报》相关调查报告及家庭大户室有关资料统计。

表3中国股市投资者收益状况单位:%

年份

1993

94

95

96

97

98

99

2000

2001.10

盈利投资者占整个投资者的比例

24

26

22

45

52

19

37

40

约1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1998-2001年10月《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

从股市对生产性资金的挤占效应分析,股市对生产性资金的挤占效应间接影响了消费。如自1999年证券公司增资扩股开始后,大量上市公司参股或控股证券公司,其中投资总金额超过2亿的有5家,深圳机场投资额竟高达5.74亿元。又如,多达6000亿的资金云集一级市场,截至2001年9月18日,涉及委托理财的上市公司达到172家,委托理财金额累计216.65亿元。

4、股市下跌乃至股灾形成负财富效应,制约经济发展。

股市产生以后,它就和实物经济相辅相成。当股市和实物经济保持适度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时,会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股市过于繁荣,超出实物经济所能承载的程度时,泡沫经济可能严重化,而它能带来的后果便是股市下跌甚至爆跌。按照MarkMZndi的验证,股市攀升带来的财富增量促使消费增长的幅度,远小于股市下跌造成的财富萎缩促使消费萎缩的幅度,即负财富效应的MPC为0.07。因为消费者对不确定的收入预期要小于损失的预期(刘怀德,2001)。美国1929年有股市暴跌,由此拉开了30年代经济在萧条的序幕。因为股市崩溃除了社会物质财富的损失外,又给市场心理造成巨大打击,使投资者信心消失,对未来经济预期彻底改变,并由此影响到居民消费,导致社会总需求的大规模下降。

股市的下跌总是难以避免的,但牛市期间股市下跌幅度不超过20%,往往认为不会影响总体变动趋势,对消费的影响较为有限。若股市下跌是因经济形势欠佳,因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或受外来投机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持续下跌,这将加剧本来已严重的经济形势。一旦股市持续下跌,股市将通过负的“财富效应”,增加人们“持久收入”减少的预期和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预期,大幅度减少消费支出,导致经济萎缩。即使人们的消费习惯可能使消费支出不变或只有轻微的下降(即“棘轮作用”),不会影响社会消费的绝对量,但会致使社会消费的增量减少,在加速数的作用下,使整个国家GNP的减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金融危机之后,常伴随着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的减少。

2001年我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投资者财富大幅度缩小,正如前面的分析,实际上其负面影响已显示出来。如果我国股市长期低迷,在全球经济处于萎缩的形势下,将进一步对内需产生负面影响。

三、发挥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对策

1.加强对国外成熟市场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少走弯路。

从美国这样成熟的股市来看,股市能扩大消费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股市对消费的制约作用亦同样不可忽视。对中国股市与消费相关性的分析,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家新兴股市的大背景,处于“超常规”发展阶段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利用已有数据得出的关于中国股市与消费的结论可能都是有缺陷的。因此,研究国外成熟市场的经验与教训,是少走弯路的途径。我们要总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1929年、1987年以及2000年以来股市大幅度下跌对消费负作用的教训,也要借鉴美国1981-1999年,尤其是1994-1999年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经验。这将帮助我们减少股市对消费的负作用,真正发挥股市扩大消费的功能。

2.扩大股市规模,构建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基础。

从市值规模分析,应逐步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供给)和投资者规模(需求)。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如允许养老基金、社保基金逐步进入证券市场,大力发展包括开放式基金在内的投资基金。发展中小个人投资者包括宣传、教育、引导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进入证券市场的机会。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与质量。有专家认为,到2010年左右,按当时价格计算,国内GDP可望从现在的8.5万亿增加到26万亿,假设股市市值(全为可流通股)占GDP的比率达到1986年七国集团水平50-70%,则可达13-18万亿元,相当于现在流通市值的10-15倍,上市公司市值总值的3-5倍,股市上涨20%,则财富将额外增加2.6-3.6万亿元,与GDP的比率将达到10%,财富效应将充分体现出来。必须注意的是,股市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以避免股市的大幅震荡。

3.努力创建相对稳定的、繁荣的证券市场。

要发挥股市的财富效应,在全球经济萎缩的背景下,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建立有市场声誉的、较长时期内(如5-8年)持续繁荣的、稳定的证券市场,将较好地达到这一目的。为此,一要改善股市发展的基础,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完善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实现市场优胜劣汰,提高市场的整体效率,为股市发挥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规范证券市场行为,保证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得以真正贯彻。二要彻底改变我国股市“政策市”形象,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作用,减少理性投资者投资因政策因素而导致的不确定性。要大力宣传、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以减少市场的波动幅度。三要科学构建我国股市的稳定机制,包括尽快建立官方稳定基金,当市场大幅震荡时,政府能科学地进行调控。

4.利用证券市场推行“富民政策”。

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证券市场在国企脱困与解困中的作用,忽视了股市的资源配置、产权约束与重组、刺激消费等多种功能。这种政策导向形成了“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制度基础,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发挥。因此,一是要规范约束机制,鼓励现金分红,以改变上市公司重“圈钱”轻“改制”、重“获取”轻“回报”的基础,将股市为股民服务,为投资者服务置于重要地位。二是对一级市场进行改革,包括慎重对待以市场化名义高价发新股、高价配股;三是要慎重对待国有股减持,在减持过程中必须兼顾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富民”优先;四是降低股市交易成本,还富于民;五是适度发展股市质押贷款,发展消费信贷,减少股市的“挤占效应”。

参考文献:

谭雅玲.美国经济增长的动因与股市成长风险分析(J).世界经济,1999(9):45-49。

Greenspan(a).资本收益左右美国经济(N).搜狐,2001-09-09.

刘建江、刘怀德.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世界经济,世界经济,2000(6):22-30.

刘建江.股市扩大消费需求:理论上的诠释与启示(J).消费经济,2001(2):19-23.

周爱民.股市盈亏、现金余额与个人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J).世界经济,2000(4):32-36.

刘怀德.不确定性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6).

Gale,WilliamandSabelhaus.1999.“PerspectivesontheHouseholdSavingRate.”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

Greenspan(b),Alan.1999,“OpeningRemarks”.Presentationat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Symposium,August27.

JamesM.Poterba,“StockMarketWealthandConsumption”,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Volume14,Number2-Spring,2000,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