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说新语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说新语故事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1

——这个传统始于十五世纪,当时奥地利大公麦西米伦以钻戒向柏根地的玛丽许下海誓山盟。他的亲信大巨呈文:“殿下,在订婚时,您必须送一枚嵌有钻石的戒指。”麦西米伦纳言。这个仪式从此流传至今,已有数世纪之久。

为什么新娘要戴手套?

——在中古世纪时,准新郎提出来象征者爱的信物,以稳定心上人的心。当时许多绅士送手套给意中人表示求婚。如果对方在星期日上教堂时戴著那副手套,就表示她已答应他的求婚。

为什么钻石被视为爱情的最高象征?

——热能和压力蕴育出颗颗结晶的钻石。钻石是人类目前所知硬度最高的物质。在古代,人们并没有切割钻石的工具和技术。钻石因此自然成为永恒不渝的爱情的象征。而孕育钻石的热能就代表着炽热的爱。

为什么新娘要戴面纱?

——最初,新娘的面纱象征着青春和纯洁。早年,基督徒的新娘或戴着白色面纱,以表示清纯和欢庆;或戴蓝色的面纱,以示如圣女玛丽亚的纯洁。据说,当年玛莎·华盛顿的孙女妮莉·华乐斯在结婚时别出心裁地披着白色的围巾,掀起一阵风尚。这也就是今天新娘戴白面纱的习俗的由来。当年玛莎的未婚夫见她站在真丝窗帘后,惊为天人,赞叹不已。这给了她在婚礼时戴白纱的灵感。

为什么新娘穿白色礼服?

——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着欢庆。在一八五零年到一九零零年间,白色也是富裕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代表纯洁的意义就远超过其他。

为什么新娘带着一方白手帕?

——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的说法,农夫认为在婚礼当天,新娘的眼泪会带来好运,使天降甘霖,滋润作物。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流泪,预示着她会有幸福的婚姻,意味她往后不必为她的婚姻伤心落泪。

为什么在结婚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

——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常常必须挺身而出,以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子站在自已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拔出配剑,击退敌人。

为什么要特别订制结婚蛋糕?

——自罗马时代开始,蛋糕就是节庆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那个时代,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制造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的能力。而面包屑则代表著幸运,宾客无不争着捡拾。依照中古时代的传统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蛋糕接吻。后来,想像力丰富的烘焙师傅在蛋糕上饰以糖霜,也就成了今天的美丽可口的结婚蛋糕。

为什么有蜜月之旅?

——“蜜月”(Honeymoom)一词的由来起源自古欧洲的习俗。新婚夫妇在婚后的三十天内,或直到月缺时,每天都要喝由蜂蜜发酵制成的饮料,以增进性生活的和谐。古时候,蜂蜜是生命、健康、和生育能力的象征。“蜜月”是新婚夫妇在恢复日常生活前,单独相处的甜蜜时光。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2

关键词: 英语故事教学法 教学目标 实施过程

传统英语故事教学法认为英语故事教学就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讲故事,小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演故事过程中练习听、说、读、写、演的基本能力,学习语法、词汇、语音等基本知识。显然,这种教学目标观点过于片面和狭隘。

一、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

英语故事教学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一种载体,也应贯彻和实践英语课程学习的目标。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摘 要: 传统英语故事教学法主要以故事作为学习的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语言操练。本文通过对传统英语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和实施过程的探讨,重新解读故事教学法,走出传统英语故事教学法的禁锢。

关键词: 英语故事教学法 教学目标 实施过程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英语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英语故事教学在小学阶段的目标不能片面地总结为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而是以下三点:一是发展语言综合能力;二是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三是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传统故事教学法的步骤

传统故事教学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准备活动(Warm-up)。

教师会提前给学生们讲解故事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及语法,降低故事学习的难度;或是准备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歌谣、简单问题,使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故事情境。

(二)呈现过程(Presentation)。

教师借助肢体语言、不同的音调和丰富的表情、通过图片、动画讲故事,让学生在没有中文提示的情况下、理解故事大意。

(三)操练(Practice)。

学生跟着录音读故事,然后小组分角色朗读故事。教师就故事的内容设置问题,请学生讨论。讨论完之后教师通过图片、线索、情境带领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单独复述故事。

(四)拓展活动(Follow-up)。

学生表演故事或是改编故事中的片段,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从而实现语言的操练。

三、传统故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生学习主体作用难发挥。

一线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能力欠缺,不能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因此大包大揽承包所有课前准备,留给学生进行语言输出的时间相应减少。

(二)教师缺乏从故事到现实的迁移。

许多作为小学生学习材料的英语故事来自于童话故事,故事中有许多动物形象,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展示的图片大多是漫画形式,使学生的认知与现实产生偏差。

(三)小组合作学习体系不完善。

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所以在表演故事过程中,活跃的小学生总是演主角,比较安静的小学生获得的角色台词较少,这些沉默的学生因为参与度不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

四、故事教学法新策略

通过对传统英语故事教学的步骤的分析,笔者认为故事英语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故事前准备阶段、故事呈现阶段和故事拓展阶段。

(一)故事前准备阶段

学生结成互助合作小组,教师确定一个故事提前布置给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详细分工,查找、下载与故事内容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语音、视频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任务难度。互助合作小组成员要弄清楚故事里的词汇和句型,通过找线索弄清楚故事的发展过程。

(二)故事呈现阶段

教师请搜集到音故事频的小组展示音频,请学生认真听,将自己听到的句子、单词在课堂上分享。然后请搜到故事图片的小组展示图片,再请学生根据图片听音频,回忆故事内容。每一个小组进行故事汇报表演,教师和学生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点评。

(三)故事后拓展阶段

学生通过复述、讨论、表演,已经对故事中的角色、情节熟悉并充满了兴趣,请学生课后在自己的故事本上画出自己喜欢的角色,为他们设计一个小故事,并把故事讲给父母或是好朋友听。课后的作业可以设置不同的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选择,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走出小学传统英语故事教学的禁锢,通过故事教学,促进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促进思维、记忆、观察能力的发展,形成积极、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刘冰.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实际操作中的轻重缓急[J].时代教育,2013,16:35.

[2]王俊英.走出英语故事教学的误区[J].科技信息,2009,32:142.

[3]王蔷.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凸显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英语课程标准修订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55-60.

[4]赵继国.英语故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为例[J].英语新世纪,2011,02:57-59.

[5]王琴.五步英语故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4.

[6]李红冉.课堂中故事化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林洁琼.为小学生的英语故事阅读点燃一盏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6:116-117.

[8]周燕华.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2:161.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3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和他的门下文人编撰而成。刘义庆袭封临川王,为人简约恬淡,爱好文学,所以他有能力编撰此书。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来源:文章屋网 )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4

关键词:魏晋士风;《世说新语》

        魏晋时期是我国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王朝更迭,战乱频繁,生活不安定。相比之下政治环境就比较宽松,这一时期思想自由解放。

        一

        刘大杰先生在《魏晋思想论》里说:“在中国政治史上,魏晋时代无疑是黑暗的,但在思想史上,却有它特殊的意义和价值。魏晋人无不充满着强烈的个人浪漫主义的精神。他们在那种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里。从过去那种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里解放出来,无论对宇宙,政治,人生或艺术都持有大胆独立的见解。”所有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世说新语》来感受历史书里所无法展示的魏晋士人的生活气息,领略他们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及其追求自由生命的风范。

        二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乃宋武帝刘裕之侄,封为临川王。刘宋宗室起于寒门庶组,宗室子弟中人才俊杰极少,而刘义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刘义庆为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艺,文辞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召集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宋书·刘道规传》)。世人之所重,虽帝王亦不能免于俗。但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绝于片言,魏晋以来,乃弥以标格语言相尚,惟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为疏放……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残丛小语,而具为人间谚语,遂脱志怪之牢笼”。此类逸事小说在当时颇受社会重视,一些世族子弟想要取得名声仕进,必须学习名士言谈风度,而《世说新语》之类的书籍则成了最好的“教科书”。《世说新语》可以说是我国小说史上一个里程碑,它集魏晋以来逸事小说之大成。

        三

        《世说新语》作为六朝逸事小说的代表作,是一部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逸事琐语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记大多是传闻、逸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前21门属褒奖一类,后15门属贬斥类。全书主要记录士族阶层的清淡、品德、交游、为政、栖逸等种种活动及他们的潇洒、任诞、简傲、放旷等种种性格和人生追求,是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的传神写照。此书不仅保留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而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又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便得到历代文士阶层的喜爱和重视,至今仍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刘义庆也因为此书而名垂千古。

        四

        我们非常熟悉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晋书》载:“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两则时人对他的评语: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推想那个时代士人之风度,追求高品质审美的时代特点。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高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世说新语》中士人的生活、气质、才情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魏晋士人特有的风度。

参考文献:

[1] 刘庆华.世说新语[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5

【关键词】股利政策可转债券

【中图分类号】F832.51

一、引言

在股权相对集中或高度集中的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他们的自利天性与机会主义行为,会导致其利用控制权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于是就产生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学者主要是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股利政策。学者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分配现金股利是大股东对流通股股东的掠夺行为,并提出了现金股利“利益输送”假说进行解释,即分配现金股利是导致流通股价值向非流通股转移的再分配(陈晓等(1998)、陈浪南和姚正春(2000)、俞乔和程滢(2001)、何涛和陈晓(2002)、Lee和Xiao(2004))。

然而,股权相对集中和二元结构基本上是我国的一种特殊情况,国外的很多上市公司都是股权相对分散的全流通股票。在这种情况下,国外学者还从控制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的角度来研究股东是否通过股利政策来剥夺和转移债权人的财富。他们的研究表明,未预期股利的增加导致股价上升,未预期股利的减少导致股价的下降,即与我国学者的研究结论相反,并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说:第一种是信息含量假说;第二种是财富再分配假说。对股票价格在股利宣告时的反应,两个理论假说的结论是一致的。然而,两者在债券价格的反应上并不一致。信息内涵假说认为债券价格将随着股利的增加而增加,而财富再分配假说则刚好相反。

也就是说,不能仅仅通过研究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证明未预期股利的增加传递了利好的信号。因为未预期股利的增加可能是由于股东通过减少公司的资产来转移债权人的财富给股东。只有综合考察股票和债券的价格对未预期股利宣告的反应,才能确认未预期股利公告给股东带来的异常收益是由于未来收益的增加还是来自于债权人的损失。

由于国内学者目前仅仅从大小股东的角度来研究成本和两者的利益冲突,对股东是否通过股利政策来侵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尚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尽管国外学者对此提出了两种理论假说来解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在股利政策上的冲突,但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下,上述理论是否能够用来解释我国上市公司中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尚有待实证检验。

近几年,随着权益融资的难度加大,作为兼具股权特性和债券特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已经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再融资渠道,并一度超过增发和配股的筹资额。所以,鉴于可转换债券在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功能中越来越重要,从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的角度来研究股利公告效应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对可转债的发行和投资决策,完善我国证券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债券人利益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此,本文利用我国上市公司的可转债数据,实证研究了可转债价格对股利宣告的反应,并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假说来进行解释,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中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并为改进企业融资结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和降低成本提供政策建议。研究的结论表明,可转债价格与股利的增加正相关,而与股利的减少页相关,即支持信息含量假说。

二、文献回顾

公司的股利政策长期以来都是财务上一个很热门的问题。最先,Brennan(1970),Miller-Modigliani(1961),Miller-Scholes(1978)实证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研究建立在如下的假设上,即公司是一个同质的团体构成的,目标是最大化公司的市场价值。但随后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Black(1976),Fama(1978),Fama- Miller(1972),GalaiMasulis(1976),Jensen- Meckling(1976),Kalay(1979a,b),Myers(1977),Smith- Warner(1979)研究发现公司是由利益冲突的团体组成的集合。

在所有公司的团体中,最重要的和最大的两个是债权人和股东。控制公司的股东通过投资和筹资决策来最大化他们的财富。特别是,如果允许的话,他们会通过选择会增加债权人风险的策略来转移债权人的财富。Jensen和Meckling(1976)指出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会导致三种潜在的价值减少行为。第一,当公司投资于未被债权人预料到的高风险低价值的项目时,就会发生资产的置换。第二,当新发行同等或更大优先权的债权时,原有债权人的剩余索取权被稀释。第三,当公司不是投资于正的净现值的项目,而是把债务资金用来发放股利或回购股票,就会产生投资不足的问题。所有这些利益冲突都是公司成本的表现。也就是说,股东可以通过两种与股利相关的策略来有效的转移债权人的财富。第一,股东可以减少投资预算或消耗现有资产和把节省的资金作为股利分配,此为“投资融资股利(Investment Financed Dividends)”。第二,股东可以把通过新发行优先级更高的债务而筹集到的资金用来分配股利(此为债务融资股利(Debt Financed Dividends)),从而增加现有债务的风险。如果这些分配没有被债权人预期到,财富就从债权人转移到股东。

因此,虽然股东、债权人和管理层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组成公司,但其中的一方会通过牺牲他人的利益而获利。未清偿的债务激励股东采取投资不足等行为并间接剥夺债权人的财富。通过股利分配是一种方法,这导致了财富剥夺假说,即股利在债务发行后应该增加,公司的股利变化对股东和债权人传递了不同的信息。

有关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从Modigliani和Miller(1961)提出股利无关论后开始的,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公司股利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股利政策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很多实证研究表明,股利变化的方向和股票价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学者们提出了两个假说来解释:一是信息内涵假说;二是财富再分配假说。但股利的变化与债券价格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用哪一种理论来进行解释呢?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一些学者认为公司的股利公告传递了未来前景的信息,对股东和债权人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即支持信息含量假说,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与股利增加正相关,与股利减少负相关。Handjinicolaou,G.和Avner Kalay(1984)从纽约证券交易所随机选取255家发行了债券的公司,研究了债券价格在股利公告日收益的变化。研究的结果证明了信息内涵的假说,即债券价格与股利减少负相关,而与股利增加正相关。Woolridge(1983)通过研究未预期股利变化的宣告对普通股、优先股和债券价格的影响,来验证股利宣告的信息含量假说和财富再分配假说,研究的结果支持信息含量假说。Jayaraman和Shastri(1988)研究了特别标明股利的宣告对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债券价格与公司特别股利宣告负相关,但统计上并不显著。特别标明股利的宣告被市场认为是利好消息,但所带来的收益由股东所有。Avner Kalay(1982)通过随机选择150家有债务契约的杠杆公司作为样本,研究债务契约是否被用来控制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及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东没有把所有通过发行新债务和减少投资所得的资金用来分配股利,即与财富转移假说不符,这些契约并没有起作用。Michael S. Long, IIeen B. Malitz,和Stephan E. Sefcik(1994)选择发行纯粹债券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为样本,从经理层的角度研究了投资不足和利用股利来转移贷方财富的问题。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发现公司利用股利政策来把债权人的财富转移给股东的证据,即不支持财富再分配假说。因此,国外现有的文献基本上是支持信息含量假说的。但是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有支持财富再分配假说,Upinder S. Dhillon和Herb Johnson(1994)通过研究股票和债券价格对股利变化的反应来验证两种假说的正确性,研究结果支持财富再分配假说,即债券价格对未预期股利宣告的反应与股票价格相反,但并不排除信息含量假说。

由于我国直接债券市场的不完善,国内有关股利公告效应的研究主要是研究股利公告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基本没有从股利的角度来研究股东和债权人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提供相关的理论解释。目前,对我国股利信息问题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支持信息内涵的假设,但与国外的结论不同,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现金股利增加的超常收益显著为负。

此外,随着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国内学者也对可转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对于可转债的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且以定性分析为主,近两年逐步转向定量分析,侧重于可转债定价及其风险评估,发行条款设计与调整,可转债发行和赎回的市场反应,还没有涉及发行后未预期股利公告对股东和债权人财富的影响。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设

我国学者对现金股利的研究较多,对于现金股利变化的市场反应,主要是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的角度来解释,没有从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来研究。虽然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理论解释,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制度背景,很多的实证结果与国外学者并不一致。因此,本文对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是否通过现金股利政策侵害债权人的财富。为此,本文提出了如下的假设:

(一)信息含量假说

该假说是从放松MM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当局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在非完美的市场(incomplete market)中,管理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管理当局占有更多的有关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而股利是管理当局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管理者会利用股利政策来传递有关公司未来前景的信息。因此,股利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从而股利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上升;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下降时,公司的股价也会下降。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H1:按照股利信号假说,股利的增加表示未来现金流入的增加,而股利的减少表示未来现金流入的减少。股利的增加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而股利的减少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

(二)财富再分配假说

该假说是根据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冲突提出的,与信息内涵假说不同的是,该假说认为,权益市场价值的增加意味着债券市场价值的减少。财富能够通过再分配,使财富从债权人向股东转移来增加未偿还债务的风险。随着公司未来价值不确定性的增加,债权人风险也更大。因此,不管是通过发行新的同一或更高优先权的债券来筹集股利,还是通过减少投资来支付股利,都将增加未偿还债务的风险。因此,财富的再分配效应在股利宣告时对股票价格是正效应,对债券价格是负效应。换句话说,财富分配假说认为股利增加的公告会降低债券的市场价值,股东的收益至少部分可以用债权人的损失来解释。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H2:未清偿债务激励了股东通过分配股利来剥夺债券人的财富。因此,按照财富转移假说,可转债发行后股利的增加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而股利减少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

(三)利益输送假说

该假说是从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的角度提出的,认为在当前我国股市特殊的制度背景下,由于大股东掌握着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出于自利行为,大股东持股较多的公司发放现金股利从上市公司转移现金谋取私利,公司的价值因此而降低。Lee和Xiao(2002)与Chen和Jian(2003)认为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中现金股利是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利益的一种手段。由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研究假设:

H3: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现金的工具,股利增加对中小股东来说是利坏消息,股利减少是利好消息。

四、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实证方法

(一)样本选择标准和数据来源

选择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作为样本期间。选择这个时间段的原因在于:(1)2002年以前,上市公司在国内发行的可转债为数不多,且不规范;(2)规范可转债发行工作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自2001年12月以来,一直保持稳定。

由于可转债是兼具股权特性和债券特性的金融衍生工具,在研究股利公告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时,剔除了3个在股利公告日还不能转换为股票的观测值。此外,由于我国许多转债还约定标的股票发放现金红利时也调整转股价,因此,剔除了7个在发放股利不调整转股价的样本。另外,由于有些上市公司在当年未分配股利,研究时也将这些观测值剔除了。

本文研究中的所用相关数据来源于WIND证券信息系统、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cn)、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天相转债网等。

(二)实证方法

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方法考察股利公告对可转债价格的影响。股利公告日记为第0日,公告之前记为“-”,之后记为“+”。估计窗和事件窗的选取与Abhyankar和Dunning(1999)一文一样,即估计窗的选取为了避免事件的影响取(-160,-60),为了排除可转债发行公司在事件期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对投资者的决策及股票市场的影响,以确保事件窗口的超额收益只反映股利公告事件的影响,事件窗取(-5,+5)。对样本中的每一个公司,使用市场模型来考察异常收益率,即在估计窗内对市场模型进行估计,然后在事件窗内计算异常收益率并检验其显著性。

记公司i在第t天的收益率为Rit,则市场模型为:

五、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是不包括2家银行在内的可转债样本的发行规模、相对规模、稀释度和公司发行公告前最近一次报表公布的公司资产规模、负债比率以及发行公告时流通股比例等指标的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差等横截面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相对规模:拟发行的可转债金额除以可转债发行日前最近一次报表公布的公司总资产。

稀释度:可转债发行规模除以发行日前一天的A股流通股市值。

总资产:可转债发行日前最近一次报表公布的公司总资产。

负债比率:可转债发行日前最近一次报表公布的公司总负债除以总资产。

流通股比例:发行时流通A股数除以总股本。

样本公司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已发行可转债的上市公司具有如下特征:资产规模较大,平均值为54.79亿元;负债比率较低,平均值只有40.76%(国内上市公司2002~2014年负债比率的平均值);发行规模较小,平均值只有10.68亿元,相对规模的平均值也只有25.77%,但对流通股本的稀释度却较大,平均值达到了66.10%。

(二)事件研究结果

1.可转债债券价格对未预期现金股利宣告的反应

按照股利信号理论,股利的增加和股利的减少传递了不同的信息内涵,为了了解可转债债券价格对不同的股利变动的反应,我们将样本分成股利增加和股利减少两个样本组。事件研究的结果见表2和表3,分别列出了从-5天到+5天每天的平均异常收益、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和T检验统计量。

表2的结果显示,在以董事会决议公告日为事件日,以股利公告日前后5天为事件窗口的股利增加样本组中,事件日当天的平均异常收益为-0.0139%,即市场对事件表现出消极反应,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事件日当天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为0.5088%,在2%的水平上显著。在事件日前一天,平均异常收益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5160%和0.5227%,且在2%的水平上显著。在股利增加公告后的事件窗口中,正的异常收益个数大于负的异常收益个数,所占比重为60%。

图1中给出了(-5,+5)区间内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的图形。可以看出,从t=-3开始,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就持续保持为正,尽管在(0,1)的窗口中,累积平均异常收益有所下降,但在整个事件窗口中,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为0.454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认为,股利增加的公告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股利增加与可转债价格正相关,与国外的研究一致,支持信息含量假说。即假设1成立,而假设2不成立。

表3的结果显示,对股利减少的样本组来说,事件日当天的平均异常收益与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1084%和0.0443%,但统计上都不显著。但在事件日后一天,平均异常收益与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6489%和-0.6046%,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股利减少公告后的事件窗口中,负的异常收益个数大于正的异常收益个数,所占比重为60%。

图2中给出了(-5,+5)区间内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的图形。可以看到,整体的趋势是下降的,从t=1开始,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就持续保持为负值,除了t=2时不显著为负外,其余都显著为负,在整个事件窗口中,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为-0.727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认为,股利减少的公告对可转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股利减少与可转债价格负相关,与国外的研究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信息含量假说。即假设1成立,而假设2不成立。

2.股票价格对未预期现金股利宣告的反应

为了进一步分析股东和可转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文也实证研究了两个样本组股票价格对未预期现金股利宣告的反应。事件研究的结果见表4和表5,分别列出了从-5天到+5天每天的平均异常收益、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和T检验统计量。

表4的结果显示,对现金股利增加的样本组来说,事件日当天的平均异常收益与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1612%和0.2751%,但统计上都不显著。但在t=3和t=4时,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7595%和-0.9239%,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在股利减少公告后的事件窗口中,负的异常收益个数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个数都大于正的,所占比重均为80%。

图3中给出了(-5,+5)区间内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的图形。可以看到,整体的趋势是下降的,从t=2开始,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就持续保持为负值,且在t=3和t=4时分别为-0.7595%和-0.9239%,并在5%的水平上显著。因此,现金股利增加的公告对股东来说是利坏消息,股利增加与股票价格负相关,与国内的研究一致,而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反。即假设3成立而假设1不成立。

表5的结果显示,在股利减少样本组中,事件日当天的平均异常收益和累积平均异常收益分别为-0.5885%和0.2235%,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而在事件日前1天,两者分别为1.4689%和0.8120%,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同时,在整个事件窗口中,两者正的个数都远远大于负的个数。

图4中给出了(-5,+5)区间内累积平均异常收益的图形。可以看出,在整个事件窗口中是上升的趋势,且累积平均异常收益都为正,在t=-1,5时在10%的水平上显著。即现金股利的减少对股东来说是利好消息。这也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相反,而与国内学者的研究一致,即进一步证实了假设3成立而假设1不成立。

3.股票和可转债价格反应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股票和可转债对未预期现金股利宣告的反应并不相同,两者的反应分别如下:

从上面的实证结果分析表明,股东和债权人对股利宣告的反应是相反的,对于我国的可转债权人来说,他们把股利增加看成是利好消息,而把股利减少看成是利坏消息,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即认为股利的变化传递了公司未来赢利的信息,即公司只有在确认未来盈利和现金流会稳定增加的情况下才会增加股利支付,因此,股利的增加带来正的超常收益,股利减少带来负的超常收益,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可转债权人并不认为上市公司的股东通过现金股利来转移了债权人的财富,支持信息含量假说。

然而,对于流通股的股东来说,股利增加与股票价格两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股利增加带来负的超常收益,而股利减少带来正的超常收益。即在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下,中小股东认为现金股利是上市公司向大股东输送现金的工具,支持现金股利的利益输送假说。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从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冲突角度出发,具体考察了在我国对债权人保护较弱的情况下,可转债价格对股利公告的反应,分析债权人是否认为股东侵害了他们的利益,研究结果表明:股利增加对债权人来说是利好消息,在公告日前后给债权人带来正累积异常收益,具有显著的信号传递效应,而股利的减少对债权人来说是利坏消息,在公告日前后给债权人带来负的累积异常收益,即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支持信息含量假说。此外,本文也实证研究了股票对股利公告的反应,结果支持现金股利的利益输送假说,股票价格与股利公告负相关。

本文的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对投资者保护较弱的法律环境下,尽管股东可以利用控制权来剥夺债权人的财富,但本文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没有发现股东利用股利政策来剥夺债权人财富的证据。但股东和可转债债权人对股利公告截然相反的反应可能有利于控股股东通过发行可转债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因为我国现有发行可转债的公司基本上都是绩优公司,而发行的动机基本上也是为了转股而融资。所以,控股股东可以先通过发行可转债,再通过相关的措施和股利政策来促使可转债转股,既剥夺现有中小股东的利益又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

鉴于可转债本身的特性使得投资者对其较为青睐,首先,应该利用投资者对可转债的好感,大力发展可转债市场,在制定政策时,应更多鼓励上市公司采用可转债方式融资,通过可转债的特性来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其次,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来防止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利用可转债来满足自己的私利,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后,要加强债权人的自我保护,加强债权人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本文存在如下局限:(1)由于我国转债市场起步较晚,2001年4月《上市公司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实施办法》出台后,转债市场才得以逐步规范,因此,本文的样本数量与研究期间受到限制,从而降低了实证结论的说服力;(2)由于可转债的特性,影响可转债价格的因素有很多,不仅仅是股利宣告的单独作用;(3)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并不可能完全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Miller,M.H. and F. Modigliani,1961,Dividend policy,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J] Journal of Business 34,411-433.

[2]Jensen,M.C.andW.H.Meckling,1976,Theoryof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305-360.[3] Myers,S.C.,1977,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147-175.

[3]Fama,E.F.,1978,The effects of a firm’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decisions on the welfare of its security holder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 272-284.

[5]AvnerKalay,1982,Stockholder- Bondholdercon-flict and dividend constrain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Woolridge,J.R.,1983,Dividend changes and security prices,[J] Journal of Finance 38,1607-1615.

[7]Handjinicolaou,G., and A. Kalay,1984,Wealth redistributions or changes in firm value:An analysis of returns to bondholders and stockholders around dividend announcement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35-63.

[8]Jayaraman,N.,andK.Shastri,1988,TheValuation Impacts of Specially Designated Dividends,Jouran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3.301-312.[9]Upinder S. Dhillon and Herb Johnson,1994,The effect of Dividend Changes on Stock and Bond Pric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Vol.49,No.1.,pp.281-289.[10] Abhyankar, A.,Dunning, A., 1999. Wealth effects of convertible bond and convertible preference share issu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U K market.[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3, 1043-1065.

[11]陈晓,陈小悦.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12]魏刚.非对称信息下的股利政策[J].经济科学,2000年第2期.

[1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4]原红旗.中国上市股利政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1年第3期.

世说新语故事范文6

关键词:《世说新语》;书体;王羲之;王献之;隶书;楷书;行书

《世说新语》生动地记录了汉末魏晋时期人物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风俗。为我们呈现了该时期宏大的社会镜像,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周祖馍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一书的前言里说:“《世说新语》虽然是古代的一部小说,但一直为研究汉末魏晋时期的历史语言和文学的人所重视。”

    《世说新语 品藻第九》75则载:“谢公问王子敬:‘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固当不同’。公曰:‘外人论殊不尔’。王曰:‘外人那得知’?刘孝标注曰:‘宋明帝《文章志》曰:献之善隶书,变右军法为今体,字画秀媚,绝妙时论,与父俱得名,其章草疏弱,殊不及父。或讯献之云:羲之书胜不?莫能判。有问羲之云:世论卿书不逮献之?答曰:殊不尔也’它日见献之,问尊君书何如?献之不答。又问:论者云,君固当不如?献之笑而答曰:人那得知之也。”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文中所说的“隶书”,八面停均,蚕头雁尾,大体上以汉碑为标准,过去曾经认为这种隶书就是汉代通行的书体,但是从大量出土的发现已经改变了这种认识,如居延汉简等,东汉汉简军事法律文书,买地券上的书体已经很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笔法,“较多地使用尖撇”带有很多现代楷书和行书的笔法,与汉碑相去甚远。东汉中期以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所用的就是这种“俗体”,这种差别正如明清时期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不过这种新书体在魏晋时期还没有获得专门的名称,与篆隶并列魏晋时期的《上等尊号碑》《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书体方正,气势庄严是典型的官隶书。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以古文,篆书,隶书,草书,为四体。在隶书一体中说“上古往次仲始作楷法”又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所谓楷法就是严整规范之法,行书法则是流利畅快之法。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载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曰:“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铭石之书是类似汉碑的“汉八分”体。章草书出了表奏文章公文之外,还用来传抄书籍教授小学,风格介于两者之间,如今看到的钟繇帖《宣示表》,《荐季直表》都应是此体,行狎书用于“相闻”,也就是日常书札来往。《文章志》所说的“隶书”自然是指章程书。行狎书之类。

《法书要录》卷一载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书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不能先发,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遂成书尔。”“俗字”是卫夫人所写的流行字体,不同于汉隶。这段话告诉我们学习书法应顺着书法变化而学。刘孝标注:“献之变古军法为今体。”书体在二王之间又有了新的变化。《南齐书.刘休传》:“右军之体微古,不复见贵。”而此时王献之的“今体”风格受到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还处于古体今体转变中,而王献之的书法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风格发展很快。时人对书体的划分也在不断地变化中,东晋至南朝前期,草书和隶书是最常用的字体,“工草隶”基本上也是善书法的同义词。

《晋书.卢循传》曰:“循,善草隶弈棋之艺。”草隶与弈棋并列,就是指书艺。在《世说新语》中,书法的好坏也是品鉴人物的重要标准之一。

虞和《论书表》云:“桓玄撰二王纸迹,杂有缣素,正行之尤美者,各为一帙。”桓玄把二王书法分为正、行两种,相当于锺繇三体中的章程书和行狎书,都是隶书,还不与篆、草并列。不过,大概也就在北朝前期,行书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宋羊欣《古来能书人名》经常称某人善隶行或善草行,就是把行书与草隶并列,不再是一种书法风格,而成了与隶书并列的书体。

《魏书·崔玄伯传》称其“尤善草隶行押之书”,行押就是行狎,亦即行书,也与草隶并列。行书经王羲之的创新成为士大夫阶层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王羲之脱尽魏晋以来用笔滞重的写法,创造出了俊逸、雄健、流畅的书风。从此,行书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是旧书体不断消失,新书体不断产生和流行的过程。《世说新语.品藻》的这一则让我们管窥到了那个激荡的时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之一。

参考文献 :

[1]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2007年。

[2]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商务印书馆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