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本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本投资

资本投资范文1

关键词: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5年3月6日

人力资本的投入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既能促进经济总量增长,还能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

所谓人力资本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它包括投资主体,投资对象,投资产生的智力、知识、技能、体能,投资产生的未来更大的价值收益等四个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同物质资本投资一样,具有投资的一般性,是能够带来新的价值增值的行为,但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益要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

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度不够。一直以来,我国人力资本存在高智能的结构,且高质量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劳动力知识存量严重缺乏,对人力资本认识不够全面,认识不到人力资本的高收益和高回报率,而偏重于物质投资的短期回报率,从而阻碍人力资本的发展。目前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国家而言,关注人力资本投资,才能为整个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二)人力资本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较弱的大国。为了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我国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对生产领域的投资上,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GDP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而忽略了公共教育财政方面的倾斜,教育经费投入缺乏制度保障。从个人而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重大,教育消费能力有限,使得我国个人教育投入资金不足。

(三)人力资本利用闲置浪费现象存在。有数据显示,科研人员中个人发挥能力八成以上的只占33.1%,发挥五到八成的占43.9%,剩下的连5%的作用都没有得到发挥。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不合理的流动和配置现象确实很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人才资源的浪费问题。

(四)劳动力市场存在制度性分割。目前,我国人口流动性较大,但是在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受观念陈旧、浓厚的乡土意识、信息不畅通、交通设施缺乏,劳动力流动率极低,这不仅因为我国存在着户籍制度划分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户口迁移制度等各种限制或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不合理制度,以及不合理的劳动工资制度,还存在着以所有制划分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劳动力市场,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也抑制了劳动力积极性的发挥。

三、完善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只有拥有了人力资本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中才会有竞争优势,把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才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为此,针对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设性对策。

(一)提高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度。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本投资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需在多方面有所投入,协调好各方面投入比例。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

(二)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在财政预算上要充分发挥其支持投资作用,以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加强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各级政府除了应继续加大财政支出,还应广开筹资渠道,真正形成一个以国家办学为主体,多种力量共同办学的教育新体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以企业流失人才现象为例,良好的企业文化对留住人才,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人力资本开发的严峻形势,首先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持续的发挥人力资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力资本开发机制,企业应该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薪酬体系、人才选拔等各个模块制定合理的相配套的约束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潜能。

(四)消除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局面。为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应尽快消除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现有状况,包括区域分割、城乡分割、所有制分割。这些分割限制了劳动力在不同区域间,城乡间,所有制企业间的自由流动。事实证明,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也实现了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增加。

(五)建立健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明确的产权主体、清晰的产权边界和产权关系、权责相等是建立人力资本市场的前提。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都拥有对资产行使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最起码的权力。市场交易的顺利完成是以市场背后的制度建立与完善为前提的。加快建立健全人力资本产权制度,降低人力资本的交易费用,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以使它能够真正衡量和反映人力资本的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胜辉.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分析与思考.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资本投资范文2

需要决定行为的动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Weiner,1985)。按照心理学的解释,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人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需要主要由其自然性决定的,而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社会性主要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知觉表现出来的。因此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种类。按照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指向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类,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阿尔德佛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简称ERG理论)。麦克里兰也从管理的角度把人的需要分为权力需要、人际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简称成就需要理论)。他们虽然对需要的分类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围绕满足人不同层次的需要而提出的,只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正是人们有不同层次的需要,所以才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只有合理的需要才可能产生积极的行为效益。

二、需要对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影响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行为,从广义而言也是一种经济行为。知识经济是知识、技术的生产、交换与分配的经济,而知识和技术的载体是人,其核心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和积累的。它表现为人们所具有和运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专门的职业技术知识、专门的职业技能、健康等等。与物质资本相似,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而形成的。一切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知识存量、技能存量和健康存量的行为都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此,人力资本投资是多方面的。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把人力资本投资归纳为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卫生保健投资等形式。“对卫生和营养的投资可以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对个人进行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对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可通过外部的效果来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1]。这些投资方式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和社会不同层次的各种需要。

需要决定人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行为产生绩效。人的行为效果是导致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当然,这包括个体的行为也包括群体的互动行为(群体内部的个体与个体的互动行为以及群体之间的互动行为)。人力资本的投资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需要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掌握和了解人类的各种不同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投资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满足人的正常的生理需要,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可以根据人的精神状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技能,启迪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本质上就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所以对人的投资可以分为生理性投资、精神投资、教育投资和社交投资等形式。

生理性投资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投资,是保证人具有健康的体魄,从而能够发挥人的正常的社会功能的基本投资。这类投资又包括饮食营养方面的投资、健康医疗保健方面的投资按照投资主体分为家庭生理性投资和社会生理性投资。在基本生活需要未达到满足平衡点之前,每满足一些这方面的需要就能提高一些人力资本存量。关于饮食营养方面的满足有人在塞拉里昂农村针对农户劳动力做过一项调查,农户劳动力摄取的卡路里水平每提高10%,家庭农产品量就增加3.3%。[2]另一项对斯里兰卡涉及营养水平与工资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显示,对于男性劳动力来说,卡路里摄取量每增加10%,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就提高2%。[3]有人估计,卡路里摄取量从1500千卡提高到4000千卡,对于人力资本的效果,相当于从文盲进步到高中毕业的水平。[4]另外,疾病对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世界银行1991年对9个国家的调查显示,。秘鲁平均每个成年工人每个月要生病4.5天,并误工1天;加纳平均为3.6天和1.3天;美国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工人平均每月损失1/4个工作日。8个发展中国家因疾病原因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相当于全年收入的2.1%~6.5%。[5]。

医疗保健投资是保证人力资源优良的体质所进行的投资,分家庭性和社会生理投资。它包括个人、家庭、地区、组织和社会等为此所付出的投资。具体地说,有个人影响着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力和精力的费用,国家建立医院、疗养院以及购置医疗设备和建立疾病(流行病)控制中心,培养医务人员等的费用等等。

安全投资是企业社团等支付的医疗保险、保健及工作安全、养老保险等费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生理性投资的总体水平上升,但是占GDP的比例会有所减少。这可以从不同国家的居民生活的基尼系数可以推出。

以上是人的物质需要方面的投资。除此之外,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投资,即对人交流、理解、教育发展和成就需要等方面的投资都是精神投资。它可以分为有形的精神投资和无形的精神投资,它主要包括教育投资、文化娱乐投资、信息交流与社会交往等投资形式。其中教育投资是精神投资中最主要的投资。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教育投资是为了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之所以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是由于它是人类社会化的基本行为改造过程。人类和其他动物本质的不同就在于人类有良好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人的社会性是通过教育达到的。没有教育我们的祖先也是在原始森林里和其他的动物同处一处。人力资本指的是人们的知识、技能、体力等方面素质的总和。教育促使人全面发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根据萨卡罗普洛斯的估算亚洲国家个人投资教育私人收益率初等教育为31%,中等教育为15%,高等教育为18%,远大于物质资本投资收益率。[6]读书与文化娱乐需要方面的投资,也能使人寓教于乐,拓展视野,扩大交流。

社会交往投资与群体交流投资既不能在数量上进行统计,也无法用货币计算所以也称无形精神投资。如工作中人际环境的投资、社会风气的投资等等。社会交往投资也会增加人力资本是因为人际关系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人生观、个性心理、文化背景、道德观念、认知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所谓“物以类聚”,说明人际关系网中的各个成员具有某些共性,他们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中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制约着每一位成员。学校中无论是学生群体还是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校教育的主流文化都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人际关系影响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向和投资效果,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际关系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网中各成员人力资本差异的缩小。人际关系可以减少迁移、流动成本,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际关系会出现人力资本投资的“马太效应”,即好者更好,坏者更坏。[7]

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在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群体中人际关系交往中的信息交流对人力资本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及各地发生的事,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量;通过信息交流,获取各自感兴趣的信息线索,减少信息搜索成本;通过信息交流,相互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技巧,增强各自的学习能力,提高接收与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人际关系网中成员的信息交流具有很强的信息搜索功能。只要一个成员提出感兴趣的信息要求,其他成员就会在自动检索自己头脑中的信息库后,直接提供相关的信息内容。而其他的信息库大多要读者自己去检索信息。随着交流的增多,信息交流程序会逐步简化,容易直接切入感兴趣的内容,增强信息交流功能。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交流为组织提供免费的人力资本存量。组织内部非正式群体成员会讨论与工作有关的内容,交流一些与工作有关的经验。尤其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更会增强这种交流的气氛,相互之间提供经验、献计献策,集众人的智慧,往往给工作带来良好的效果,增强了组织的人力资本,这样就无形中形成学习化的组织。任何组织都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建设好组织文化,使组织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优势,以便在组织内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使非正式群体的交流对人力资本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

三、需要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向与特点

需要决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持续性。无论是从组织、社会还是家庭和个人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全过程。

首先,人的生命健康保健和人的生命相依存;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健康需要的投资会和人的生命相始终。人生对健康需要的投资呈倒U型趋势,越是年少或年老的时候健康保健的投资越多。少不更事时,是父母对其进行健康投资;年轻时精力旺盛,常常缺少健康意识但是锻炼身体等必要的保健投资是不可缺少的;到老年时感觉生命有限,健康被提到生活日程,这时是自己主动对健康投资。

其次,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论也使人的教育或学习持续一生。1972年UNESCO发表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正式确认了终身教育理论。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从广义而言,教育将是终身教育,即学习包括人的整个一生,而且也包括全部的社会。《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有句名言“未来唯一的竞争优势是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更快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知识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劳动由体力变为智力,由教育投资为核心形成的人力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竞争加速教育的发展,竞争加速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竞争主体为了不被淘汰,就不断地追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所以出现高等教育逐渐升温需要,学历追求不断攀高的需要。个体终身学习化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张扬。在学习内容上,强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塑造经世致用的改造社会的竞争性人才。学习终身化显著表现在家庭对教育投资逐渐成为各种投资的首选。

再次,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交往、联系的持续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人是社会的成员有各种社会需要,更重要的是人在改造自己、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必然要和他人发生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与时俱进的,并随着社会性质的变革而转移的。它也伴随着生命相始终,具有时间广度上的持续性。

不同的社会导向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偏向。个人的需要因社会制度和社会地理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不同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导致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重心不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也不同。集权制国家强调集体主义,个人的需要服从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成为个人需要的导向。西方国家讲究自由、民主、博爱,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需要成为社会需要的导向。但是现代西方社会也吸收了东方的集权治理机制,加强了国家的集中权力,也倡导个人需要服从国家需要。集权制国家在民主的浪潮中,也加强了民主的进程,在个人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允许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

个人需要的层次不同,人力资本具有个人投资偏好的选择性。有人曾经作过“钱该怎么花?”的专题调查,结果是钱多和钱少选择大不一样;有钱人投资方式也不一样。有人挣钱投资房产,有人储蓄养老,有人投资股票,有人投资教育,不同的人根据个人的需要有不同的投资偏好。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规律可知,人的需要具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递进规律。大多数人只是满足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越往高层次的需要,追求的人越少,只有极少数人会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氏认为只有像爱恩斯坦那样的才是追求最高层次的需要。所以人力资本的投资也呈现金字塔型。大多数人选择物质需要的投资和心理需要的投资,少数人选择精神需要的投资。这就形成了纷繁复杂而又五彩缤纷的世界。

总之,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有满足人的需要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双重功能。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了解人的不同需要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与管理、培养与投资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对人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投资,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愉悦精神;对人的教育需要的投资可以提高知识技能,形成直接生产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等,大国兴衰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发展研究[J].第5页,2003,4-5期

[2]侯风华,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第60页,转引:斯特劳斯,更好的营养能提高生产率吗?政治经济学杂志,第94卷,第2期,1986

[3]侯风华,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第61页,转引:萨恩•阿尔德曼,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对工资的影响和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发展经济学杂志,第29卷,第2期,1988

[4]蔡肪,穷人经济学,第168页,湖北:武汉出版社

[5]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的挑战[M].第5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6]曾满超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159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资本投资范文3

〔关键词〕 山西,民间资本投资,基本情况,制约因素,政策举措

〔中图分类号〕F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5-0107-04

民间资本是掌握在民营企业以及股份制企业中属于私人股份和其他形式的所有私人资本的统称。据我国住建部推算,煤炭资源整合之后,山西省民间资本存量约在1万亿元左右,但是,2012年全省民间投资到位资金4501.7亿元,相比1万亿元的民间资本存量,潜力远未发挥;相比“十二五”规划中5年完成3万亿元民间投资任务,更是任重道远。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打开民间资本投资出口,消除阻碍民间资本进入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深挖民间投资潜力。

一、 山西民间资本投资的基本情况

(一)山西民间资本投资快速增长,但投资总量及所占比重仍显不足。随着国家和我省一系列关于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山西民间投资活力逐渐增强,投资比重不断提高,带动全省投资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全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8.4亿元,同比增长33.1%,在上年增长42.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位居中部六省第二位,并且明显快于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8%),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49.8%,比2011年提高3.2%。

尽管如此,与全国和中部省份比较,山西民间资本的投资总量依然偏小,投资比重明显偏低。从全国来看,2012年,山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9.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2%;从中部地区来看,2012年山西民间资本投资不管是从总量还是从所占比重,都居中部六省末位(见图1)。

(二)山西民间资本投资呈现出顺周期波动和产业分布非均衡性的特点。由于民间资本投资主体是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济主体,直接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民间投资时常呈现出顺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属于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比较敏感的经济行为,且其扩张和收缩的经济表现幅度一般大于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从图 2 可以看出,在波动趋势上民间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基本一致,只不过上下波动的幅度更大一些。2002年~2003年,山西省民间投资增长率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逐年递增。2004年~2006年,经济出现过热迹象,政府紧急宏观调控,民间投资迅速下降。尽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蔓延,但是随着政府4万亿投资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带动了民间投资,2011年山西民间投资增速达到42.5%。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继续深化,2012年民间投资虽然继续保持了33.1%的高速增长,但仍然较2011年下降了9.4%。由此可见,山西省民间投资发展比较依赖于当地整体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对于民间投资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而民间投资波动幅度大于当地宏观经济波动的特点也暗示山西省民间投资的发展尚不成熟,短期行为明显,具有内在的脆弱性特征。

此外,不管是从投资规模、投资增速还是从投资结构来看,山西省民间投资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2012年,山西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04.6亿元,同比增长60.5%,占全省民间投资的6.7%,占全省一产投资的79.9%,同比提高9.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19.8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全省民间投资的48.6%,占全省第二产业投资的53.4%,同比提高2.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044.1亿元,同比增长32.6%,占全省民间投资的44.7%,占全省第三产业投资的44%,同比提高2.9%。从民间投资内部结构看,2012年,全省民间投资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1年的5.5∶49.6∶44.9转变为6.7∶48.6∶44.7, 可见,虽然 “二、三、一”的产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但是,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从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看,第一产业投资比重比2011年增加9.9%,增速最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增加2.6%和2.9%,说明全省民间资本对第一产业的投资热情显著增加。

(三)山西民间资本投资一部分流向省外,其余投向省内的房地产业、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1.近几年,山西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招商引资,但是本省民间资本有超过60%流向了外省和境外,外溢现象十分严重。从流出渠道来看,山西民资有的以储蓄性质被上级金融机构调拨其他地方,有的进入西部地区如内蒙古、陕北、新疆等煤炭业,有的以购买物业性质流入京沪、沿海等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煤炭整合过程中闲置的大量资金中,资产在1亿元以上的山西客户基本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多套住宅;资产在5亿元以上的,还购买整层、整栋写字楼和酒店等商办物业。从区域结构来看,山西民间资本在内蒙古、天津、湖北的投资都在1000亿元以上,在河南的投资也有800亿元,而在重庆、上海、新疆、陕西、海南等地,也频现山西民资的身影。 相比之下,上述地区进入我省的投资要少得多,因此山西民资处于净流出状态。2.近几年,由于房价的持续上涨,房地产业成为山西民间资本投资的主要选择之一。在山西省民间资本进行的房地产投资中,除了投向北京、上海、沿海等省外的房地产市场,还有一部分则留在本地。或者是投资土地,待土地升值后转手卖掉,或者是兴建五星级酒店或综合高端会所,基本沉淀为固定资产。3.山西省民间投资虽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近几年增速强劲,占全省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明显提高。以大同为例,民间资本一是进军绿色农业,二是从事加工制造业,三是转向三产服务业,四是积极投资新兴产业。4.山西省民间资本自从煤炭改革之后,有相当部分转型进入金融市场,成为当地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的主力军。以山西朔州市和吕梁市为例: 2009年,朔州全市共审批36家小额贷款公司,总注册资金21.24亿元,其中煤炭行业撤出资金出资比例在70%以上。2009年煤改启动之时,当时整个吕梁市小额贷款公司仅为两家,仅仅两年时间,目前已经发展到40家左右,贷款余额在20亿~30亿元左右,注册资本一般在1亿元上下,煤炭资本占其主要的资金来源。

二、制约山西民间资本投资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形势不乐观、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金融支持力度缺乏等是制约山西民间资本投资的根本因素。1.经济形势不乐观。从理论上分析,在经济上行周期,民间投资会因为总需求增加、较强的盈利预期等原因倾向于增加;在经济下行周期,民间投资则因为总体产能过剩、总需求减少或增速减缓和盈利预期不确定等原因倾向于减少。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经济调整期,民间投资需求也会相应地减少。尽管民间投资在某些垄断行业或带有垄断属性行业中的投资需求长期受到抑制,且当前政策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窗口,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以往被抑制了的投资需求并不一定会随着准入限制的放宽或取消而得到释放。2.法律援助体系不完善制约了民间资本的法律地位。目前,依法保护民营资本投资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体系还不完善,民营资本投资项目和投资者财产权、知识产权、自主经营权等不能够完全得到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提出的行政复议等,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受理、公平对待、限时答复。3.政府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削弱了民间资本投资效益。很多政策制定很好,但还停留在文件层面,普遍存在不完善、不配套、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如新出台的《新36条》放开了许多领域,但在煤、电、冶、化等国资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以及公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由于准入门槛高、投资大,民资进入仍困难重重。再如,《山西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民营科技企业自认定之日起,5年内所征企业所得税由同级财政给予全额返还,一直没有落实。4.民间借贷不规范增加了民间资本投资成本。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方便灵活,有利于缓解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促进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开放的地区,民间借贷活动相当盛行。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着民间借贷合同的形式不规范、手续简单、交易隐蔽、风险控制能力弱、缺乏外部约束、易滋生非法集资、洗钱犯罪等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二)行政壁垒、行业壁垒缩窄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近年来,虽然民间投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蓬勃发展,对政府投资一家独大的局面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但是现在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量投资,制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政策对不同的投资主体没有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在一些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仍然存在制约民间投资进入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问题。造成市场准入壁垒和垄断是息息相关的,垄断的存在一方面提高了市场准入的标准,另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民营经济,使它们难以涉足很多投资领域。严格的市场进入壁垒不仅使这些市场发展遭遇严重的发展危机,而且民间投资企业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难以发展壮大。此外,行政审批手续繁琐也抑制了民间投资热情。一些部门对民间投资项目的审批和执法仍以部门规定为依据,政出多门,相互掣肘,缺乏协同性,形不成合力,造成行政审批事项过多、手续繁琐、周期过长。同时,个别部门和工作人员公仆意识淡薄,服务意识较差。还有些部门把本应内部机构承担的工作,交给中介组织来增加收费项目。据调研,新上或改扩建一个项目,需要发改委、工商、国土、煤炭、环保等多个部门的前置审批手续和评估,每个部门的审批手续又有多个审批类型、多个环节,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省级部门,一个项目的前置审批手续全部办下来需要1~3年时间,甚至4~5年时间。过多的审批事项、过于繁琐的审批环节,影响了企业投资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民营企业管理薄弱是制约民间资本投资的自身原因。1.民间投资经济规模性和相对短视性的限制。由于此次放宽准入的大多数行业如铁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一般都具有投资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即使没有政策上的准入限制,也往往存在经济上的准入门槛。同时,与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相比较,民间投资更加注重短期财务收益。所以,“新36条”所放开的某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并不一定具有很大吸引力。根据省统计局披露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2012年,我省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7.5%,在2011年增长54.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占民间工业投资的69.1%,同比提高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最慢,为18.6%,增幅较2011年减缓27.1%;占全省民间投资份额也最低,为6.6%,同比下降0.7%。2.民营企业管理薄弱。民间资本投资效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民间资本各投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一方面,山西大部分民营企业仍沿用家长式或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核算不规范,容易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另一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用人难、留人更难。由于工资、社会保障、晋升等方面待遇的差异,多数年青人选择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民营企业对大学生吸引力不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

三、吸引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举措

山西应该以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和动力,将政策着力点由放宽市场准入、释放民间投资需求转移到与强化配套政策、改变民间资本收益预期和创造民间投资需求并重上,使民间资本成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巨大正能量。

(一)最大限度地开放行业准入领域,为本土民间资本创造投资机会。1.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股既有线路扩能改造、客运专线、地方铁路专用线等场站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燃气开发建设,支持民间资本与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合作,全面推进“气化山西”建设步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适当降低省内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门槛;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治和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理、采煤沉陷区和废弃工矿企业用地复垦、闲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2.大力支持民间资本融入现代产业体系。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现代农业、林业领域,以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专业化和综合性产业示范园建设,投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3.努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发展医疗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疗养院、康复院、门诊部、诊所、村镇卫生所(室)等医疗机构,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切实落实民营医疗机构税收减免、贷款、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

(二)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民间资本投资回报水平。1.改善民间资本投资的法律环境。首先要抓紧修订刑法和民法以及部门规章中对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带有歧视性的条文;其次是严格依法办事,杜绝行政干预司法的现象;第三是认真贯彻行政诉讼法,让老百姓有状告行政侵权的机会。2.简政放权,改善民间资本的政府环境。加快山西省民间资本投资步伐,最根本的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管理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一方面要减少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物品的许可,最大限度地缩小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的范围,最大可能地减少对各类机构及其活动的认定,原则上取消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资质资格许可;另一方面,要下放审批权限。要以转型综改、扩权强县、省直管县改革为契机,制定新的分级审批制度,根据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类型(生产类项目、非生产类项目等)以及立项权限划分,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到市、县,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缩短企业“落地”时间,逐步实现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的权责对等,解决行政审批中存在的权责脱节、重权轻责的现象。3.落实“三个公平”,保障民间资本投资的市场环境。依法保障民间资本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要合理配置土地、环境容量等公共资源。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园区招商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和创业环境。对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或奖励,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减免;落实“对于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工艺装备所核减的排污总量,可优先用于本企业鼓励类领域的新建项目”的政策。

(三)创新金融机制,为民间资本流动提供良好平台。1.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落实“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参股设立小金融机构的条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通过吸纳、融合等路径将民间借贷市场“融入”当地金融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与大、中、小各类企业融资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供给市场,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2.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议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整合工商、税务、劳动保障、公安、法院、质检等部门的信息资源,逐步建立起信用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用监督和信用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服务体系,减少投融资信息不对称。3.完善并推广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借贷登记中心专为民间借贷行为提供登记备案服务、为民间借贷搭建无偿的融资服务平台、建立并定期民间借贷价格指数。一方面,中心对借贷双方登记备案信息有详细要求,确保借贷双方信息真实有效;另一方面,提供非常规范的借贷合同,并借助律师、会计师、公证处等专业机构,严格按照民间借贷相关法律执行,尽量减少借贷双方的法律纠纷和借贷风险。

参考文献:

资本投资范文4

    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问题农业投资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比较薄弱,流转意愿不强烈,再加上他们本身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即使外出务工人员也不愿意放弃承包地[4],宁愿土地荒废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加大了投资者进行规模经营生产的难度。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如有的流转合同,仅限于双方口头形式,有的即使有书面流转合同,但其内容不规范,双方权力义务不明确,容易造成双方矛盾冲突。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也跟不上,主要体现在部分县、乡没有实力搭建服务机构;有些地方即使搭建了服务平台,但是土地流转引导服务跟不上,农户不清楚如何办理流转手续,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对办理土地流转手续、程序、方法、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具体规范的操作规程等。(二)自然风险自然风险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两个层面。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的污染,会给农作物生产带来减产风险;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农作物减产。我国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农作物生产周期长,波动大,自然风险难以预测。即使有农业保险,但由于农业风险高、赔付率高等特征,保险公司往往也不能很好地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此外,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也不够,农业保险体系不够完善,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保险业务市场不健全,增加了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风险。(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市场价格波动以及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风险。我国农产品市场议价能力普遍不强,因此终端市场价格波动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农产品收成本身受自然环境影响,使得农产品市场自身波动剧烈。我国农业市场信息检测和预警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薄弱,农产品市场信息监测对象经过10年发展也只从2002年的八类扩大到2012年的17类,而且从事预警环节的专业人员多在科学研究上,对农业实务关注较少。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投资遭遇损失。如2010年“蒜你狠”事件,天价大蒜的背后是游资作祟,大蒜市场暴涨暴跌,卖高点跟进的商家损失惨重,类似的还有“姜你军“”豆你玩“”火箭蛋”等事件。(四)人才短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农村“人才荒”问题已引发社会多方关注,一是农民普遍素质偏低,接受高新技术的能力差,导致很多新技术、新品种不能在农村大范围推广或推广缓慢,现代农业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技术培训等条件与城市差距较大,优秀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大量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因此即使有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也很难招到需要的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资本积极投资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农村耕地集约化使用一方面,加快实施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性补贴,做好对农民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并解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和指导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流转,使得农村土地集约化使用,为城市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强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和公平[5]。搭建县、乡、村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积极招募工作人员,充实工作班子,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制订合理的土地承包流转登记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咨询制度、纠纷调解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明确流转的规定、程序、期限等,规范管理、积极引导,还可以培育类似“土地银行”之类的中介机构,提供土地流转供求信息、政策咨询、土地评等定级、市场定价等服务,使社会资本更便捷地进入现代农业。(二)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制度首先,加快建设地方农业保险制度。通过建立地方保险制度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地方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对农业保险的组织形式、保险金额、费率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力度等做出相应规定,强化地方政府在开展保险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其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投入,为发展农业保险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使投资者预期收益可测,风险可控。再次,加快农业产业再保险的建立。仅靠保险组织的力量不能完全弥补灾害损失,应建立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机制,将分散的各个互助保险组织通过再保险手段转移风险,充分利用再保险组织的保险基金在分保关系中的流动作用,应对各个地区的各种农业风险造成的区域性灾害后果[6]。(三)完善农产品价格信息监测机制,降低市场风险要向现代农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学习,积极引导和支持以行业或产品为纽带的各类民办的农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自发的服务组织[7],通过这些服务组织及时统计掌握各种涉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数量、加工能力、市场需求状况等市场信息,定期及时并提前做出防范,提高投资者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或者规避市场投资风险。同时要增加从事预警环节的专业人员,对明显供大于求的行业实行风险预警机制,减少资本投资的盲目性,避免市场大起大落,降低社会资本投资的市场风险。此外,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预测、监管和调控,在农业市场出现大波动时能够及时地采取措施或出台市场政策来妥善应对市场,降低投资者风险。(四)齐心协力创造条件,吸引、挽留农业优秀人才首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民自身的积极参与,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实际需求,耐心细致地对农民进行宣传,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让农民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通过示范带动的方式,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造就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队伍。还要创造条件解决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所遭遇的人才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要与社会资本通力合作,设立相应的涉农投资产业园区并建设生活服务区,通过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基础公共设施,以及优化教育、医疗等配套环境等,吸引、挽留更多的优秀的农林、管理、技术等各方面人才[8]。

资本投资范文5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西方国家

一、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重要内容。因此,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们在创立人力资本理论时就已经初步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虽不系统深入,但仍富有启发意义。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进行了分析。

首先,指出了教育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投资。被西方经济学家誉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奥多·W.舒尔茨在1961年《高等教育的成就》一文中,指出了由于个人在评价其先天禀赋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教育投资的风险本质,他说:“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每项投资,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超前的、长期的、对未来承担义务的,因此都被某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所困扰。”而对人力资本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1975)也在其《人力资本》一书中指出:“以上的讨论正好说明了,高等教育上的投资经受着相当大的风险,而且很明显这种投资是相当不易改变的。”舒尔茨还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都具有收益不确定即存在风险的特点:“教育投资的这些收益的确难以确定,但是这种不确定性也并非是它所独有的特点,因为其它方面的投资之收益也很容易具有不确定性。”

其次,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来源。1964年,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讨论教育费用时指出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三个来源:对自身才能的不确定、就业的不确定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他说:“学生一般只晓得自己在上学,而不知自己的学习才能如何,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投资能在四十年或更长的一段时期为他们服务,这笔动产的价值就一个人整个一生来说还是未定之数;他们很难知道在不久的将来是否会有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很难肯定当他们一完成学校教育即有职业和收入……即使学生确信他们具有必要的才能,相信将来收入可以保证他们在更多的学校进行投资,他们又会发现,把资金贷给学生的资本市场很不完善。特别在贷金既包括学费又包括学生放弃的收入情况下,这种资本市场就更显得糟糕。”

贝克尔也指出:“人力资本的实际收益围绕着预期收益变动,这是因为某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寿命的长短总是不确定的,这是决定收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也不能确定他们的能力,特别是对进行了大量投资的年轻人来说更是如此。此外,一个年龄与能力既定的人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还有许多无法预料的事情。”贝克尔还指出,信息的缺乏是导致存在教育投资风险的重要原因,他说:“增加了预期高等教育收益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种收入要在非常长的时期内才能收回来。较长的报酬支付期增加了风险,它与收益之间的低联系一起降低了投资时得到的信息的价值。”“得到一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要很长时间,这就减少了可获得的知识,因为在能得到收益的条件下才要求获得知识,而且投资与收益之间的平均时期越长,所能得到的这种知识就越少。”

此外,还指出了在风险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加里·S.贝克尔(1976)批评了当时流行的把教育投资当作安全资产的观点[见Glick&Miller(1956),Morgan&David],指出:“从教育中所获得的收益应该与具有同样大的风险和不可转移特征的投资中所获得的收益相当。”

他们并没有完整系统地论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只是作为经济学家,他们的敏锐直觉使他们意识到了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风险问题。因此,其缺陷是明显的:其一,对影响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诸因素缺乏具体化、数量化分析,内容显得较为单薄;其二,虽然已经指出了风险影响人力资本投资,但对其影响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在机理的认识却显得不够;其三,这时的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是在收益完全可以预测的假设下发展起来的,并没有建立一个把风险内生化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

二、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的深入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有关学者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论文,大大拓展了前人的研究。他们通过把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不确定性予以内生化,从而使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从简单的感性认识阶段发展到了理性认识阶段,同时也克服了前人研究的一些缺陷。这一时期,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作出贡献的主要有赖武海瑞和韦斯、斯诺、罗纳德·瓦闰和约瑟夫·威廉姆斯(A.Snow、RonaldS.Warren、JosephP.Williams)等。他们主要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起源、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和如何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1.赖武海瑞和韦斯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的开创性贡献

1974年,赖武海瑞和韦斯(D.Levhari&Y.Weiss)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赖武海瑞和韦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把风险内生化的两时期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在其中讨论了风险对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影响。

赖武海瑞和韦斯假设只有两个时期:当前和未来。个人计划包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投资规模决策。我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时间消费型的(比如,教育),而且0<λ<1是第一期花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时间比例;第一期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例是1-λ。效用仅仅依赖于当前和未来的消费;因此,在下一阶段(未来)的人力资本投资完全说是外生的。

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通过这个两时期模型,他们得出了人力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从而证明了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大的风险。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研究还指出,在存在风险下最优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期望边际收益率一定相等。

此外,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还考察了初始财富增加、市场利率上升、风险增加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在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和递增风险的假设下,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的研究表明,初始财富的增加会鼓励人力资本投资;当个体在投资期间是一个净借贷者时,利率的上升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下降;当他是一个净储蓄者时,利率的上升会导致正好相反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其结果是不确定的;而当风险从零上升到一个正的水平时,人力资本投资将会减少。

而对于如何化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赖武海瑞和韦斯(1974)在其开创性的文章中指出:“为了分散他的人力资本,个体必须获得通用性教育,并且放弃专业化的好处。”

2.威廉姆斯、斯诺等人对赖武海瑞—韦斯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威廉姆斯(1978)考察了在风险人力资本投资与可出售的资产投资之间的联系,指出他们都具有风险收益的特点。他也发现不确定性增加会导致教育投资的减少。威廉姆斯(1979)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在一个人力资本形成的连续时间模型中,不确定性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在这篇文章中,威廉姆斯(1979)考察了当一个人面对几种影响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的来源时,劳动、闲暇和教育投资在生命周期中的最优时间分配问题。然而按照其他的研究,比如,考德(1986)指出,不确定性对教育需求的影响不可能明确地予以确定,而是依赖其在收入函数中引入的方式。威廉姆斯(1978、1979)还指出,应该利用资产组合投资来分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1990年斯诺和瓦闰发表了《不确定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供给》。在文章中,他们通过把劳动供给作为一个选择变量从而扩展了赖武海瑞-韦斯(1974)模型。他们指出,不确定性会使人们增加相对于未来的现阶段的劳动供给。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如果这种投资是一种次要的活动,且个体表现出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偏好,那么,作为对收益风险增大的反应,人力资本投资会下降。然而,如果投资是正常的,那么,风险增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一定的假设下,斯诺、瓦闰和赖武海瑞、韦斯的分析得出了相似的结论。比如,不确定性增加对教育投资具有消极的影响。

约瑟夫·阿尔托内(JosephG.Altonji,1991)、韦森特·豪根和吉恩·沃克(VincentHogan&JanWalker,2001)研究了不确定下的教育选择问题。约瑟夫·阿尔托内(1991)建立了一个简单的两时期模型,考察了能力、教育偏好、高校课程、家庭背景等对教育投资决策及收益的影响。在把教育作为一种选择和个体一旦离开学校就无法返回的假设下,韦森特·豪根和吉恩·沃克(2001)应用选择理论的技术研究了教育收益不确定时的教育决策问题,指出风险的增大将导致个体推迟离开学校,即个体将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

3.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历山大·瑞勒斯(AlexandraRillaers,1998)在前人工作(Michel,1993;delaCroix,1996)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交叠世代模型用以说明不确定性在个人教育投资决策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作用。在这个模型中,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一个在物质资本中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解释了内生增长。亚历山大·瑞勒斯在个体水平上把不确定性纳入到人力资本积累函数中:个体决定教育努力的水平但并不知道它的事后收益。假设每个个体在人力资本形成中拥有不同的利用教育努力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事前无法观察到,将在个体决定他的教育努力后反映出来。结果,同样的教育水平并不一定会提供给每个个体以同样的人力资本水平。

亚历山大·瑞勒斯研究后也发现,不确定性对个人教育努力和经济增长具有消极影响。然而,在一般均衡框架内,亚历山大·瑞勒斯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了斯诺和瓦闰(1990)的研究,指出一个面对严重不确定性而又无法予以保险的个体会减少其在教育上的投资。起初,经济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物质资本积累而使人力资本变得相对稀缺。这种开始的消极反映部分会由价格和资源稀缺的影响所弥补。一方面,工资上升利率下降,从而提供给个体在下一阶段以更多地投资于人力资本的激励;另一方面,物质资本积累将创造新的来源来提高储蓄,降低利率。结果会使得人力资本投资增加,直至回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是,当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时,教育投资又会趋于下降。

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还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减少不确定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帮助个人准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其次,提供最低收入保障,如失业保障或基本收入保障;最后,通过提供补助金或奖学金来减少个人教育的成本以吸引个人投资于教育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肯尼斯·扎德(1997)指出,人力资本投资不像资产组合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经常是个性化的,而且人力资本是一种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金融投资与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主要区别是:作为对新情况和不断变化的目标的反应,一个人可以改变金融投资,而教育和培训一旦进行则很难改变。而且还由于,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总体风险与投资的规模不成比例,而且个人无法使其人力资本投资多样化。例如,一个人不能部分投资于中学教育,部分投资于高等教育。第二,人力资本投资常常带来个性化的不变的风险。所以,肯尼斯·扎德指出,我们不能应用来自金融方面的最简单的论述,他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资产价格模型(HCAPM),把非线性假设、劳动供给、风险金融资产等纳入到模型之中,阐述了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肯尼斯·扎德(1997)也指出,应该利用资产组合投资来分散人力资本投资风险。

戴恩·安德博格、弗瑞锥克·安德森(DanAnderberg,FredrikAndersson,2000)研究了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风险的反作用。按照传统的观点(如明塞尔,1974),教育似乎是与上升的收入波动相联系的。然而,他们指出,得出收入波动的结论似乎是与所考察的时间单位相关的,因为一个人的收入可能会随时间而变化。

他们研究证明,教育可以帮助一个人避免低收入或低报酬的工作。有许多证据支持教育在帮助人们避免低收入落入陷阱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很少会失业,因此,教育可以降低失业风险;此外,教育还可以帮助人们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三、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文献的评论

西方学者研究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总体思路是:以期望效用理论为基础、求人力资本投资主体风险与给定偏好的约束下预期收益最大化。

具体来说,在研究方法上首先是建立了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Levhari和Weiss(1974)等),即人力资本投资供求均衡,到20世纪90年代逐渐建立起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等),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供求均衡。

在一个局部均衡的分析框架内,赖武海瑞和韦斯(Levhari&Weiss,1974)在假设存在一项无风险的金融资产与人力资本投资时,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确定。而威廉姆斯(1978)则考察了具有一种风险资产与人力资本资产时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决定;而在一般均衡的框架内,肯尼斯·扎德(1997)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建立了一个人力资本资产价格模型(HCAPM)来说明了当具有两种风险金融资产与人力资本时最优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决定;亚历山大·瑞勒斯(1998)在前人工作(Michel,1993;delaCroix,1996)的基础上,提出一个交叠世代模型用以说明不确定性在个人教育投资决策和长期经济增长模式中的作用。

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但在肯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西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中一个很大的局限是:它是建立在期望效用理论基础之上的,即分析是以个体预期收益最大化为目的,而现实中的个体投资决策考虑的主要不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而是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差距,这就是涉及到行为经济学的理论,但我们在西方现有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研究中尚未看到有行为经济学的影子;而且虽然西方在阐述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原因时提到了信息不完全,但是分析的还远远不够;此外,与对物质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相比,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研究仍较薄弱,还缺乏动态分析。

为推进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的研究,我们应该借鉴物质资本投资风险理论特别是金融投资风险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因为目前金融投资风险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还应积极引入新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在研究内容上要继续深化和扩展,加强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生成机制的研究,以此来推进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问题研究的深入。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美]西奥多·W.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Levhari,D.andY.Weiss.“Theeffectofriskontheinvestmentinhumancapital”.AmericanEconomicsRiview,1974,64(6):950-963.

[5]Williams,J.T.“Risk,humancapital,andtheinvestor’sportfolio”.JournalofBusiness,1978,51(1):65-89.

[6]Williams,J.T.“Uncertaintyandtheaccumulationofhumancapitaloverthelifecycle”.JournalofBusiness,1978,52(4):521-548.

[7]Kodde,D.A.“Uncertaintyandthedemandforeducation”.ReviewofEconomicsandStatistics,1986,68:460-467.

[8]Snow,A.andR.S.Warren.“Humancapitalinvestmentandlaborsupplyunderuncertainty”.InternationalEconomicsReview:1990,195-205.

[9]Campbell,J.Y.UnderstandingRiskandReturn.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6,104:298-345.

[10]Shaw,KathrynL.Life-CycleLaborSupplywithHumanCapitalAccumulati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89,30:431-456.

资本投资范文6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发展需要注重无形资产特别是商标、品牌价值的保护和提升,而企业中所有人力资本的存量是影响无形资产价值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一、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意义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下去,最离不开的就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即—创新型人力资本,而人才的获得和利用同企业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具有社会稀缺的创新能力,即发现市场非均衡,使市场恢复均衡的能力。他们的创新活动往往会突破既定技术或制度瓶颈和约束,引起企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或生产函数的上移。从企业家、管理创新人员到技术创新人员,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本,这些资本使企业在发展中明确了发展的轨道,整合了企业的生产要素,提高了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因此,企业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如何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投资的资本存量,在各种投资中,对人本身的投资是最有价值和富有远见的。舒尔茨列举出五种主要的人力投资形式:1.医疗和保健,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的所有费用;2.在职人员的培训;3.正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4.厂商组织的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包括那些多见之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5.劳动力适应于就业机会的迁移。后来又增添了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及提高企业能力方面的投资。舒尔茨把教育投资看作是整个人力投资最主要的一部分,指出: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教育的作用远远超过被看作是实际价值的建筑、设施、库存物资等物力的资本。对企业而言,企业不应该将对人力资本管理看成一项成本,而是一项创造价值的活动。由于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本视为由投资而形成的,因此,就要考虑人力投资的效益,计算不同程度不同种类人力投资的收益,并与物质资本投资相比较。在企业的信息和价值创造的循环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人。在一个循环中,一个阶段的信息可以返回影响前一阶段或几个阶段。价值增值是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个目标分解到各单元并最终落实到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活动——人力资本管理。(见表1)

在循环第一阶段,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效率会导致费用降低和循环时间减少,报酬激励计划和培训项目也能影响收入薪酬支出。在第二阶段,人力资本在不同业务单元被运用于各种任务和过程,产出表现为客户服务,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生产力的提升,这些都是以单位成本加以衡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确定这些收益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人的活动。第三阶段,侧重于改进所产生的竞争优势,并最终导致企业目标的实现。透过这个持续循环过程,发现很多对企业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可以得到改进。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及其产生的价值,在实际运用中就可以得到考察。

(二)目前,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1.对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越来越关键的决定作用认识不够,对人才的重视不够。如山东省锅炉工刘宝敬,取得了30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其中25项获得国家专利,可是应得的待遇却迟迟没有落实,家居危房,债台高筑。2.企业中缺乏合理的机制,对于优秀的人才培养出来后难以留住。一位大学老师感叹道:“清华大学培养了大量芯片专业的研究生,百分之八九十跑到国外去了,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逻辑,中国花高代价培养的人才流失到国外,给国外企业搞科研,然后这些外国企业再来到中国利用其创造的知识产权大发其财。3.根据表2的调查结果来看,难于找到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合格劳动力是生产经营中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对策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必须将核心竞争力保留在企业中,人力资本只有存在于企业之中才能够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先留住人才。所以,针对前面讲的企业存在的问题,1.应当解决对人力资本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人本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2.解决好如何把培养的人才留住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人力资本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机制留住人才:(1)目标激励。要求企业各级主管让员工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明确职责权利,帮员工制定个人目标,重点使他们理解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之间的关系。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对员工进行适度的授权以便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实现目标,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2)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完善专利制度。诺斯对专利制度给予高度评价,“一套鼓励技术变化、使从事创新个人的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系统的激励机制,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终于被确立起来”。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在明朝中后期,欧洲在14、15世纪,大体一致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而我国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其原因之一是西欧在资本主义初期颁布了一部保护发明者权利的法规,刺激了当时人们的创造力。(3)提高凝聚力,树立企业理念。这需要企业更多地关注:目标的共识度、明确的责任、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威望、严明的纪律、员工的参与度、对人的责任与尊重、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状况、企业绩效的增长、员工的理想追求和思想境界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理念的贯彻实施,提高凝聚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姚树荣.论创新型人力资本[J].经济科学,2001(5).

[2]安妮·布鲁金,赵洁平.智力资本应用与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第105页.

[4]韩强,袁红林.人力资本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及评估[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4,(1):2.

上一篇燕歌行高适

下一篇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