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1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能力培养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辅助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简便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二、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在实际生活中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在一年级整个数学教学阶段,主要是对以下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这些基础和核心知识是计算能力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也要求学生达到“熟练”。
要做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合理的算法是凑十法和看加算减法,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一年级学生接触了“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运算定律,学生学习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三、重点是讲清道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54+20通过直观观察使学生看到,就是求54+20的和。可以先让学生明白:54是一个两位数,20也是一个两位数,它们都有个位和十位组成。54的5在十位上,4在个位上;而20的2在十位上,0在个位上。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所以4+0=4 5+2=7书写时4还在个位上,7在十位上,这个数就是74,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四、培养学生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能力培养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针对一年级数学的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二册连加运算5+4+6时(二册P25页),可引导学生利用“凑十法”的算律,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4+6可以,凑成10,然后再算5+10=15。使学生沿着“凑十法”这一算律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根据“看加算减法”的计算原理。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如:8+5=13,可引导学生探究13—5=8 13—8=5,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如在()里填上最小的符合要求的数。
( )>59 28
五、做好巩固训练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
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和不进位加减法”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两个数相加,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凑十法”、“破十法”、“看加算减法”这一些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3.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2
一、加强直观操作,以动促思
思维活动是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觉性和体验性,小学生思维活动的进行要依赖于动作、实物、图像、语言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1.解放双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
“化静为动,以动促思”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上。”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操作学具的过程中,手和手指的动作能刺激大脑的富于创造性的区域发达起来,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又好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以获得直接的体验。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更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发展思维是很必要的。
例如,在教学“6”的认识和组成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准备10根小棒,和一组卡片(1―10的数字卡片),先让学生从课本插图和卡片上认识“6”,尔后,我又让学生摆小棒,找出“6”的分解的几种摆法,再比较分析几种摆法的异同,从而归纳出“6”的组成。这样,在动手操作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解放双眼,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知识,启发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它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信息60%以上来自视觉。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但数学的特点却具有抽象概括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供直观形象材料,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我常常借实物图、示意图等直观教学形式,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让他们从中抓住本质,较好地理解题意。
如,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学期(实验教材)第102页的问题:我的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告诉学生可用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画图表示:
引导学生按观察顺序观察,先看中间涂色的表示“我”,然后看前面,再看后面,想一想该如何列式计算。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顺序,条理分明地进行观察,就能很快地领会数量关系,列出算式:9+1+5=15(人)。此题若没有示意图的帮助,学生解答起来就比较困难。以图示为数量关系的载体,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题意,而且能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认真、有序、准确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重视说话训练,以说促思
一年级学生语言区域狭窄,更缺乏数学语言,而他们的思维活动对语言又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学实践证明表达能力增强,又可有力地促思维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时间,为他们提供“说”的机会,在“说”的同时使思维得以展开,使数学语言得到丰富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8+5”时,通过直观地摆学具,学生知道和是多少后,教师再向学生:“为什么和不是15呢?你是如何想的?”以此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说算理:因为8和2凑成10,所以把5分成2和3,8加2得10,10加3得13。教师紧接着再问学生:“你们还有其他算法吗?”还可以把8分成3和5,5和5组成10,10和3组成13,还可以用数手指或画图等方法求出总数。通过这样说理的训练,使学生既巩固了数的组成和分解,又掌握了“凑十法”。
在对一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进行训练时,我们要把想和说、做和说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感受到的情境中接受语言训练,由形象到抽象,疏通学生思维与语言之间的障碍,使他们在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三、注意求异思维训练,以变促思
培养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自尊心联合紧密,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十分注意那些爱探索、有独见的学生,引导、鼓励和保护他们有创造性的言行。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是尽可能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问题,提倡和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回答,努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3
一次,听一年级数学课。教师口述应用题“公园里有5只熊猫,走了一只,还剩几只?”几名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老师正欲表扬,突然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那只熊猫哪儿去了?”事出意外,老师迟疑片刻,才说:“别管它哪儿去了,哪儿去了也不影响做题……”
由此,使我想起“数学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实在难”的说法,当然,较之于语文课,数学课多是数字和符号,没有什么感人的场景和情节,但并非难以渗透思想教育,这里仅以应用题教学为例谈谈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数学中的应用题,是情节加数量关系的一种思维训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学中的关键在于:
教师对应用题的设计,是融思想教育于其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以上题为例,如果教师这样设计:“公园里有5只熊猫,送给日本友人1只,还剩几只?”不仅不会产生上述尴尬局面,而且也使学生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又如,教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以下例题:“我国地大物博。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东西相距的千米数是南北相距的1011。东西相距约多少千米?”这样一设计,就对学生进行了国情教育。总之,教师只要有了德育意识,就能将应用题包容进多种思想教育因素。
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层的最高阶段是,即,会依题画图列式;会依式画图编题;会以图编题列式。让学生根据算式、图例编应用题,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教师可启发诱导,使学生结合实际编出的题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如算式1000×(3/5+3/5-1)教师可揭示:结合我校搞过的植树和“手拉手”活动编题,学生会编出以下应用题: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4
一、数学教学“艺术化”,激发创新思维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数学教师若能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适时将艺术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数学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
(1)通过“休止”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好动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巧用音乐,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的思绪已游离于课堂,一些教师很是苦恼,是打断课堂教学程序,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还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呢?这两种做法总觉得欠妥当。此时如果能利用音乐中的“休止符”的作用,休止几拍――学生会渐渐安静下来,心中产生疑惑: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了?不知不觉中,学生放飞的思绪被拉回,教师不费一唇一舌就进行了有效的组织教学,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巧用歌曲强化记忆。有的数学内容是必须要记忆的,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编些儿歌,将教学内容寓于儿歌之中,对学好数学是有很好帮助的。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了“大于号”“小于号”后,我自编儿歌来帮助学生辨别、理解、记忆这两个符号: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熟读儿歌,既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了大于号、小于号,又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调,让学生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
(3)多用艺术发散学生思维。如在一年级认数(一)时,教材意图是让学生从图中找出1个男孩、2盆花、3个女孩、4只气球、5个字,来认识数字1、2、3、4、5。在教学时,我没有局限于认数上,在学生认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今天是教师节,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呀?
生1:我想为老师唱1首歌。
生2:我和小成2人为老师朗读一首诗。
生3:我和小钱、田田3个人为老师跳一支舞。
生4:我们给每个老师做个贺卡。
……
师:那好,我请小朋友们来表演表演。
于是,这堂课将音乐、舞蹈、美术、认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浓烈,既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又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拓展创新思维时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说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去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也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数学教学“具象化”,提供创新思维路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1世纪的人才标准呼唤今天的教育必须将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艺术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小学低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数学学具大胆操作,通过折、剪、画、摆、移、拼等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5
[关键词]备学 教材 意图 入手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39
一、问题呈现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9页的第7题(题目见右图)本来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没想到学生解答时错误率竟然达到了93%,列出的式子大多为4+4=8(辆)。当我把插图去掉,直接出示题目“停车场原来停了9辆汽车,又开来4辆,现在有多少辆汽车”,结果学生解答的正确率为100%。
二、原因分析
为什么相同的题目,学生面对有插图的题反而会做错,面对没有插图的题却能正确解答?为此,我翻阅了新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内容都给题目配上插图,并且图画中的数量与题目中的数字是相吻合的,这样就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题目中如果有图时,学生往往只看图中的数量,而不看题目中的数量,导致解答出现错误。
三、分析思考
1.这幅图起到的是帮助还是阻碍的作用?
利用插图组织教学,一直是广大低年级数学教师采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引导学生进行观图、析图,形成数学问题,然后通过直观形象的插图来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上述这一道题目出现了插图,非但没有起到帮助解题的作用,反而会给学生解答带来阻碍呢?
2.这幅图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还是在耽误学生的时间?
一些教师在研讨时说:“这一道题目即使不配上插图,学生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因为学生在进行数学思维训练时,已经可以独立解读这些文字了。当插图出现之后,我们却要花费时间带领学生来解读插图,这就会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四、再次教学
那么,教材中出现插图的目的是什么?在备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来解读教材?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我重新设计此题的教学。如下: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一看,题目文字的内容与插图有什么区别?
生1:我看到题目说“停车场原来停了9辆车”,但是插图中才有4辆车,这为什么呀?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
生2:我估计如果把9辆车都画出来,那就太占地方了,所以只画4辆车来表示一下。
生3:这一道题目根本不需要插图,因为我们已经学习过这些知识了,一读题就能知道如何计算。
师:对,那编书的老师为什么还要画上插图呢?
生4:这是考验我们观察的仔细程度,如果我们只看图,那就会算错。
生5:其实,停车场是非常大的,这只是一小部分,其他部分就需要我们想象了。
生6:通过这一道题目,我知道做题目时一定要仔细,不能一看到题目就动笔计算。
师(出示右图):对,那我们看一看这一道题如何做。[全班除了一名学生计算为3+3=6(个)之外,其余都是计算为3+3+3=9(个)]
……
五、再次思考
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思考之后才编排的,不会安排一个无效或者无目的的内容在其中,即使是一个简单的插图。作为数学教师,在备学的时候,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及每一道题、每一个插图的安排。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编者的意图,才能在备学过程当中有效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上述教学案例中,为什么第一次教学不成功?那是因为我把这一道题目完全作为一道应用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经验与知识技能解答这一道题。学生受前面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数学经验影响,认为图画中所表示的数量就是题目中的数量,会在没有完全读题的情况下,只按照图画中的数量来计算,从而导致出现错误。而第二次教学,我在充分理解教材隐含意图的基础上,让学生把题目内容与插图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比较过程中认识到解决所有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一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题范文6
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积极的思维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感情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效果能否提高,新课的引入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得好:“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把握机会创设情境,这样学生便有了展开思维的动因、时间和空间,使师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我认为,引入新课中创设情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教师用这个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工具,可以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2、以旧引新,温故知新。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可以把新知识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地逐步建立起来,从而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提出疑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使听课注意力集中,而且得出的结论也将记忆犹新。
4、以与新课相关的趣味故事创设思维情境。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相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来创设情境,适当增加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直观演示,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在引入新知识时,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可增强形象直观的效果,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利用学具,引导思维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会遇到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最为明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在于要把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物化”。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获得直接体验,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要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三、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类比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合适的类比对象。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更主要的是推测两类事物或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产生问题、引出思考,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由于7的乘法口诀与前面学习过的6的乘法口诀在知识间有很强的相似性,为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挖掘新旧知识联结的切入点:自学7的乘法口诀,并思考这部分内容与我们学过的哪部分内容很像?根据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可以怎样学习7的乘法口诀?从而学生轻而易举得出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即学具操作——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编乘法口诀。采取类比迁移的方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合作学习,共同思维
我们的课堂应该使孩子们积极地思考,但孩子的智慧不是用于记忆,而是用于思维,在思维中研究、发现并创新。但低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中要注意组织孩子们进行交流活动,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思维,共同创新。如:在教学“5的分成”时,组织孩子们5人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想办法学会并记住5的分成。结果学生发现了比课本上好得多的方法:“教室前面的国旗上有5颗五角星,1个大的,4个小的,5可以分成1和4”;“我的左手有5个指头,其中1个大姆指”;“我的手变成手枪的样子是把5分成了3和2”;“我的手变成剪刀,5可以分成是2和3”;“我们5人一小组,有4个女生,1个男生”……学生们在相互交流、思考中发现了他们的好方法。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十分关注不能让这一活动成为某些学生的“一言堂”,要激发起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从而激起思维的碰撞,实现共同发展。
五、联系实际,开拓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