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像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像仪

影像仪范文1

1、行车记录仪可以作倒车影像使用。

2、行车记录仪即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资讯的仪器。安装行车记录仪后,能够记录汽车行驶全过程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可为交通事故提供证据。

3、喜欢自驾游的人,还可以用它来记录征服艰难险阻的过程。开车时边走边录像,同时把时间、速度、所在位置都记录在录像里,相当“黑匣子”。

4、也可在家用作DV拍摄生活乐趣,或者作为家用监控使用。平时还可以做停车监控,安装行车记录仪,视频资料不可以裁剪,如果裁剪,在责任事故发生后则无法提供帮助。

(来源:文章屋网 )

影像仪范文2

1.1影像组学的处理流程

影像组学的处理流程可分为5部分:①图像获取;②确定感兴趣区;③图像分割,采用人工方法或者计算机辅助;④特征的提取和量化;⑤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建立分类模型进行预测。

1.2核医学中的影像组学发展

影像组学在本世纪初开始逐渐运用于核医学领域,主要对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positr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PET)图像中肿瘤内异质性进行研究[5-6]。其动机是在临床实践或一些研究中,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或代谢活跃的肿瘤体积(metabolicallyactivetumorvolume,MATV)等指标不能完全描述肿瘤的性质[7]。其中一些特征,如形状和摄取异质性,可能反映不同肿瘤类型与其侵袭性、转移潜能、对特定治疗的反应程度以及预后有关[8-9]。与常规指标相比,量化这些特征可提供更高的临床价值,尤其是在分层及识别治疗反应较差的患者中。既往分析认为,CT或MRI图像比PET图像更具有优越性,这是因为PET图像的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较低,空间采样也较差。此外,为利于临床医生视觉评估,重建的PET图像常被平滑,图像中可用信息被进一步减少。随着PET-CT系统、飞行时间(timeofflight,TOF)技术的发展,对目前临床金标准迭代算法的一些修正,过去的10年中PET图像的保真度及定量精确度均有大幅改善[10]。

2影像组学在核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2.118F-FDGPET-CT影像特征分析

目前,影像组学在核医学领域研究中大多数研究对象是18F-FDGPET-CT中的PET影像部分。要发挥影像组学的临床价值需要大量的患者队列和严格的统计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只纳入了20~70例患者。Soussan等[11]对5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初始18F-FDGPET-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认为对于三阴性乳腺癌,结合高灰度游程(high-gray-levelrunemphasis,HGRE)与SUVmax可以获得更高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AUC=0.83,而单独运用SUVmax的AUC=0.77。Yip等[12]对54例食管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的PET-CT图像进行研究,认为随时间变化的熵和游程长度矩阵(run-lengthmatrix,RLM),可以比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更好的评估病理反应和患者生存的联系。Bundschuh等[13]对27例直肠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前、开始后2周及化疗完成后4周分别行18F-FDGPET-CT检查,并对图像进行分析,认为变异系数(coefficientofvariation,COV)对于治疗早期的灵敏度68%、特异度88%以及治疗后灵敏度79%、特异度88%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评估有统计学差异。Mu等[14]对42例不同分期宫颈癌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通过自动分类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SVM)分类器,得出运行率(runpercentage,RP)是最有判别力的指标,精确度达到88.1%,AUC=0.88,认为肿瘤异质性与肿瘤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近年来,有研究纳入较多患者(80~200例,甚至200例以上)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Cheng等[15]对88例T3和(或)T4分期的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区域异质性进行研究,认为区域大小不均匀性(zone-sizenonuniformity,ZSNU)是进展的T分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并且可以改善预后分层。Xu等[16]应用纹理分析和模式分类对103例骨与软组织病变患者的18F-FDGPET-CT图像进行研究,认为该方法可提高对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能力,尤其是采用PET(熵和粗度)和CT(熵和相关性)纹理参数结合的时候效能最高,灵敏度为86.44%,特异度为77.27%,准确率为82.52%。Wu等[17]对101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得出最佳的预测模型包括两个图像特征,即瘤内异质性SUVmax,在独立验证队列中,该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1,高于SUVmax(0.67)和肿瘤体积指数(0.64),当结合病变组织学类型后预后能力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医生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患者量身定制合适的治疗方案。Gao等[18]研究了132例肺癌患者,认为基于SVM的算法对于淋巴结转移诊断具有潜力,由CT、PET和PET-CT构建的模型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579和0.685;而淋巴结最大的短径,SUVmax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和0.652。另有学者对于116例Ⅰ~Ⅲ期NSCLC患者、195例Ⅲ期NSCLC患者及201例局部晚期NSCLC癌患者的PET图像进行了研究,认为PET熵和CT区域百分比与临床分期和功能容积值的互补性最高,共生矩阵中的疾病坚固度、原发肿瘤的能量与患者预后有关,SUVmean与总生存率的预测有关[19-21]。Hyun等[22]对137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PET纹理分析得出的瘤内异质性信息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对于肿瘤分期及血清CA19-9水平)。此外,一阶熵作为衡量肿瘤代谢异质性的指标,是一种比传统PET参数更好的定量显像生物标志物。Lartizien等[23]对188例淋巴瘤患者的PET图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同滤波方法相结合的原始特征提取方法,对高代谢区域淋巴瘤组织及炎性或生理性摄取的鉴别有着很好的性能。这些研究中部分研究使用了更可靠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有一些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如神经网络[24],支持向量机[16,18,23]或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absoluteshrinkageandselectionoperator,LASSO)[17,21]。有学者对于PET和PET-CT组件中低剂量CT图像衍生特征进行了研究,Win等[25]发现肿瘤分期和PET-CT组件中CT衍生的纹理异质性归一化熵、中和(或)粗尺度是NSCLC患者生存的最佳预测因子。要注意PET-CT组件的低剂量CT获得的图像与高分辨率CT或诊断CT图像是有差异的,在分析时要加以区别。部分研究认为,结合PET-CT图像中PET及CT的图像特征,可以得出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更高的结果[16,18-19,23]。

2.2非18F-FDGPET-CT、PET-MR及免疫组化指标研究

Pyka等[26]对113例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治疗前的18F-FETPET-CT图像进行研究,认为治疗前18F-FETPET-CT图像中的吸收异质性对肿瘤进展和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是有价值的,强调肿瘤内异质性在高级别胶质细胞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可能有助于将来个体化治疗计划的制定。Vallieres等[27]的研究提取18F-FDG-PET和MRI的影像信息联合预测了四肢软组织肉瘤的肺转移,认为融合的18F-FDGPET-MRI图像可以提供更好的预测信息。Antunes等[28]对两例肾细胞癌患者进行了18F-氟胸苷(fluorothymidine,FLT)PET-MRI检查(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中期),认为18F-FLTPET-MRI的影像组学特征,即SUV值、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和T2加权差平均值,可以评估患者对细胞抑制剂治疗的早期结构和功能反应,但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是有限的,因为研究只纳入了两名患者。同时,对PET派生特征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组合加以考虑,如最近一项研究中,Wang等[29]对113例晚期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治疗前18F-FDGPET-CT图像和关键的免疫组化指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和p16中提取的区域大小不均匀性信息进行分析,发现相关信息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分层。

影像仪范文3

关键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传统教学

引言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除了强化工学结合的内容和方式外,还需考虑到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和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将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共享互动机制等作为课程改革的优先选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创新与变革的有效途径。课程信息化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课程变革的形式和方法[1]。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影响,进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而产生信息化课程[2]。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该纲要中提到“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是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超声成像、放射性核素成像以及光学成像设备的物理基础、成像过程、成像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图像重建方法以及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知识比较抽象。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图片、动画、幻灯、录像等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的直观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同时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基于上述分析,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引入到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并对使用信息化教学前、后两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情况、重难点理解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使用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后的教学效果、学习过程的操作可行性,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信息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4]。

1实施的基本情况与准备

1.1实施前准备以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为支撑,通过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研究,以及对同类院校开设本课程的教学单位进行调研,确定适合医疗仪器与维修技术专业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信息化资源:教学课件、视频、Flas等,最终将上述信息化资源到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中,作为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资源,并制定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方案。1.2样本选择及实验分组本研究以2014级、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两个专业的两届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未采用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进行教学,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为采用网络精品课程进行教学。将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1组,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A2组;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1组,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学生记为B2组。1.3研究方法针对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分为模拟X线成像、数字X线成像、CT成像及MR成像4个模块,以学生学习进度、模块测试情况、学期学生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判指标,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对比测试等方式,对两届学生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实施的模式和方法

2.1实践研究的第一阶段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对2013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4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仍然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也加入了一些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但没有专门的网络平台供给学生使用,只是通过班级QQ群、邮箱等形式为学生提供资源。2.2实践研究的第二阶段对2014级医疗仪器维修技术专业和2015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应用。本平台主要分资源学习模块、讨论模块、任务管理模块、考试管理模块及评价模块。其中资源学习模块主要是用于课前给学生提供资源,包括课件、视频、Flas以及课程的一些学习指导、相关练习等(见图1)。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进入讨论模块进行讨论(见图2),讨论模块既可以由教师发起并管理,也可以由学生组织在特定的模块内留言讨论学习,学生可以针对课前学习的内容进行讨论,并可以对其他人的内容正误进行评价。当然,在交互讨论模式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任务管理模块(见图3)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一定的后续任务,任务的安排既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也是检验学生课堂掌握情况的测试。考试管理模块(见图4)是通过阶段性的测试,可以自行设置测试时间、从试题库(见图5)随机抽题,同一个班级可以设置不同的分组,不同组别之间题目可以不一样,这样既保证了测试的顺利进行,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评价模块可以自动统计课程学习过程中每一环节的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每次练习和测试的成绩情况,在教师课程管理界面可以轻松了解课程的学习情况。23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综合评价的分析分析选取的两届学生,其中A1组共155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43名(277%)、等级为B的71名(458%)、等级为C的41名(265%);A2组共178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58名(326%)、等级为B的88名(494%)、等级为C的29名(180%),分析见图6。其中B1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0名(370%)、等级为B的11名(408%)、等级为C的6名(222%);B2组共27名学生,综合评价等级为A的学生13名(481%)、等级为B的9名(334%)、等级为C的5名(185%),分析见图7。从分析图6和图7可以看出,使用信息化平台后,学生的综合评价等级为A、A+B的比例均有所提高,等级为C的比例均有所下降。通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但从教学过程的实施发现,教学效果的提升还取决于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的教学组织。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学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在讨论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医学影像成像原理课程信息化改革实施与结果的反思

影像仪范文4

台湾“行政院”2008年9月11日通过“因应景气振兴经济方案”,期望促使提振经济形势,巩固经济长期发展基础。有鉴于此,卫生署配合“行政院”“振兴经济扩大公共建设方案”推动“加速办理智慧医疗照护计划”,针对如何加强医院为民服务、保障病人就医安全及提升弱势与偏远地区医疗质量,提出“医院安全关怀RFID计划”及“医疗影像交换及判读中心建置计划”,于2009年2月25日奉“行政院”院台卫字第0980007847号函核定。

卫生署计划建立“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提供医疗影像诊断服务,以支持医疗资源较缺乏以及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地区,例如偏远地区及山地离岛,缩短诊疗决策时间,提高医疗质量。希望能解决影像诊断医师人力短缺的困境,提升偏远地区的医疗水平,缩短城乡落差。

“医疗影像判读中心”架构

在最初的设计中,“医疗影像判读中心”需具备如下功能:

1. 判读中心系统,可提供多人同时上线进行远程报告阅览、影像浏览,登入时须配合电子签章制度。

2. 以报告医师身份登入时,会自动显示待处理列表。而用身份证登入,就可以进行跨院影像查询。

3. 打印的报告,须立即回传写入原医院。

4. 共享影像浏览器,需提供报告医师所需的所有诊断工具,如标尺、量角器、放大缩小及Window/Level调整等,且必须支持所有医院的影像。

5. 提供对所有不同使用目的的使用者,进行管理统计。可依照医院、科别、仪器、检查项目、疾病、诊断医师等,进行深度的医疗分析统计及管理功能。

6.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针对报告医师的基本数据、专长及诊断绩效等建立相关数据库。

7. 帐务处理系统,需能管理报告输入后的相关拆帐问题。

8. 报告医师打印报告时能及时查询病历数据。

因第6和第7项效益不高,并未持续使用,其他项目都正常运作中。

IRC系统特色

IRC系统除了提供报告委托诊断服务外,EBM还设计了“影像报告追踪系统暨卫生所PACS自检查询系统” (IRC Image Tracking System),提供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掌握委判的影像与报告的进度查询、网络情况自检以及紧急通报功能。

查询系统为Web方式登入,医师除了可在固定工作站上使用,还可在行动装置上登入,随时随地查询与阅读报告,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

登入后呈现总结画面:以数量化、正常/异常状态总览显示,一目了然。

总结内容会显示7日前至查询日的总数量:报告总数量、待诊断数量、已诊断数量、当日/昨日的紧急通报数量、一周内总紧急通报数量。每半小时可自动刷新总结内容(或制作刷新按钮,由用户自行刷新)。

IRC影像报告追踪功能:实时显示IRC报告状态(绿灯:已诊断;红灯:待诊断),用户可搜寻委判影像与报告。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影像报告追踪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卫生所PACS自检功能:确保IRC系统运作正常,自检系统显示每小时PACS 服务器接收仪器影像、卫生所至IRC网络状况;可提供卫生所查询是否有任何异常状况。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登入当天的卫生所PACS自检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紧急通报功能:可查询IRC紧急通报案件,以便卫生所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关切IRC通报的紧急患者。

系统默认自动带出7天前至当天的紧急通报内容,或可通过选择检查日期(亦可指定检查区间)显示该日期(或区间)之内容。

IRC使用情况

IRC于2009年12月建置完成后,2010年展开测试及试运营。

大同乡卫生所上传一患者X光影像,委托IRC诊断,IRC专科医师诊断疑似肺结核,并通过系统紧急通报机制,请卫生所医师速阅报告、追踪患者。

委托诊断的医疗院所于2010年初数月的试运营期间,实际体验了IRC的运作和效益后,开始大幅利用IRC,诊断报告数量呈大幅增长。由试运营期的每月数百份报告,增加到每月平均千份、高峰达每月5000份报告。

使用IRC的医疗院所,包含署立偏远、离岛医院及山地离岛卫生所。至2012年7月,委托诊断之单位遍及全台;共有18家偏远的山地离岛卫生所、4家疗养院、9家偏远乡镇小型医院及诊疗处、1家胸腔专科医院。平均维持在每月3000份报告左右的使用量。由此可见,IRC是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系统。

山地离岛PACS与IRC整合

为提升山地离岛地区卫生所医疗信息化,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 让“行动门诊”的服务深入到偏远部落,2006~2009年,台湾卫生署陆续完成15家离岛及山地卫生所的医疗影像传输(PACS)系统建设,与署立医院联机,并完成卫生所之间的调阅。EBM 协助卫生署于2011年建设偏远及离岛区3县4乡的6家卫生所PACS系统,并将系统与IRC整合。

通过山地离岛PACS与IRC的整合,解决了现有卫生所医事人力及医疗仪器资源不足的现状,提高了当地医疗照护质量。凭借医疗数字化的建设,为未来疾病的统计、健康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便利。

IRC拟整合数字心电图

心脏疾病为山地(原住民)十大死因的第二位,但因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当地居民就诊不易,故难以早期发现慢性心脏疾病。

若能早期预防、提早治疗,便能守护山地离岛人民的心脏健康。心电图为监测心脏疾病的有效方式,蕴含非侵入式、时间短暂、操作方便、能第一时间供医师判断心脏功能等优点。

影像仪范文5

【关键词】数字图像;医学;影像

1研究对象及方法

在本次研究过中我们挑选了8例肺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各有5例。经过手术以及组织病理检验证实这八位患者均换有肺癌,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以及PET全身影像。两项检查之间的间距不超过一周。其中,PET中采用的是PET仪,需要患者在检查之前进食六小时,注射麻醉剂,一小时后平躺呼吸进行透射扫描交替进行数据采集。CT检查所使用的是GELightspeedultraspiralCT。患者屏住呼吸之后进行胸部的扫描。数据传输过程中,PET发射扫描和所获得的三维容积数据文件格式为*.V,而CT检查的数据为连续横断面断层图像数据。可以利用计算机传入pc客户端。对于CT图像需要进行三维重建,可以利用三线性内插法来获取三维容积数据。在像素转化时也可以采用三线性内插法将两组检查的三维容积数据转化为同等像素大小的三维数组,在数据转换中可以将两组数据转化为八位字节的数据,经过ps软件处理之后来获得256个灰度级的像素灰度值,最终要进行图像的输出,获得的PET和CT融合图像,需要以容积重组技术来进行三维立体呈现。分别获得不同断层的融合图像,能够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也可形成多种文件格式进行储存。

2研究结果

如下图所示是脑部XCT的影像,左图是最初的CT图像,成像参数值密布处于低值区域,而右图是经过Ps软件处理之后的CT影像。比较两种CT影像最终要进行图像的输出,获得的PET和CT融合图像,在具体利用ps软件过程中的步骤如下所示:首先,在计算机界面运行ps软件打开最初的图片左图像,点击调整之后,打开曲线对话框,曲线是用途较广的色调调整命令,能够利用该功能来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在这个对话框中,红色标代表源图像的色调,而纵坐标代表调整之后图像的色调,在进行曲线调整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曲线上的点单击,并左键拖动即可改变曲线的形状,当曲线向左弯曲时,表示色调变亮,反之色调变暗。点击低值区域的某个点并拖动曲线可以看到图像会随着拖动范围而发生变化,清晰度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除此之外,还需要调整不同的点的调整曲线,直到最CT图像呈现最理想化,点击确定之后,就可以完成图像的调整。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八位肺癌患者所有的病灶能够CT图像上明确定位,并且影像人员可以清晰的看出病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将这种交互式的三维容积图像能够利用计算机ps软件进行处理前,对于计算机的性能要求不高,计算效果较快,所有的操作可以在十分钟之内完成。在医学影响中常用的PET和CT图像可以融合为PET图像来提供患者的解剖信息,由于这些影像空间分辨率较低,而且单从PET图像上很难看出患者的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然而,通过计算机ps软件对PET-CT图像进行计算和处理,能够提高影像人员对于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3计算机对医学影像的重要性

从根本上来说现在医学影像是利用电离辐射的性质以及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利用现代化技术来进行采集医学成像的数据,遵循一定的数学方法来重建数字图像,因而需要深入分析医学图像所隐藏的信息,并控制好图像质量。然而,对于影像人员来说,仅具备医学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有关计算机数学知识等相关理论作为保障。我们从医学影像的显示器上可以准确看出每条线,每幅图片和动态图,然而对于计算机来说,会将这些图像作为数据,进行可操作二进制数,不同数据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生物信息,呈现给我们不同的视觉,也就是构成了不同的数字图像。在医院中常见的CT影像是一种体层像,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收集体层投影数据,然后通过数学算法比如滤波反投影法,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获得二维数据分布,根据这些分布图能够转换为灰度分布,进而能够得到CT像。由于在二维数据中相对应的每个数据都为整数,因此,在CT图像的灰度分布中,每一个区域代表一个灰标,也被称为是像素,像素矩阵构成了CT像,因此CT像也属于是一种数字图像。

4讨论

影像仪范文6

1.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管理体制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习生活方面都需要教师的督促,四年的大学生活在辅导员教师的管理模式下依然对学习,生活缺乏主动地管理与约束,很难适应毕业后医师的生活及工作节奏。实习导师制是在相对松散实则严谨的管理模式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另一个方面,以前高校的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由于管理路线的原因基本上是互不干涉,互不相交的局面,导师制可以把班主任职责与教师业务指导融为一体,由带教医生对大学生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很好地完善学生的管理体制。

1.2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尤其是影像专业的医生,实习期间对仪器操作的准确把握,对常见病、疑难病的熟练程度以及操作规程的熟练程度,都关系到他能否在毕业后迅速进入医师角色,为临床医师服务。繁重的临床工作使毕业后的影像医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完善上述能力,因此实习期间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毕业后再学习,培养后再上岗”的情况在各个医院常有发生,无形中延长了影像专业毕业学生的培养时间,对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各大医院招聘专业医生时新毕业的学生处处碰壁也是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工作经验,不能够很好的完成临床工作,导师制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充分的把医学理论运用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培养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断能力,导师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千人一教案,百人一模式”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做到一对一的指导。实施导师制后,导师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开具相关参考资料,使学生所读之书大多是由导师根据其具体情况而定的,临床实践操作由导师单独指导,遇到问题可与导师共同探讨,做到教学相长。同时导师因人而异的客观分析与评价,会使每个学生在导师的详细指导下,各尽其才,发挥最大潜能。同时,带教教师给学生更多动手机会,使学生能尽早接触临床实践技能,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尽快上岗工作。

1.3有利于加强“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我国的医疗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临床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素质高超的医生,还要求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带教的导师在注重理论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往的教学,更注重的是专业培养,教师的角色大多停留在“解惑”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貌似无形实则有据可循,导师与学生的接触打破了以往学生与教师仅仅是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模式,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的接触,使导师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加以引导,是学生能够接受正能量积极的影响。

1.4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优化师资队伍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超声实践导师经过严格的选拔。能够成为导师代表了该名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它代表着教师具备渊博深厚的学识,了解本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熟悉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高尚的师德。因此在教师间形成一种承担导师带教工作关荣的广泛认识,无形中是对教师的一种的激励。而且,在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带教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导师会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体系的更新与充实,实现教学相长和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

2超声实习教学中导师的职责范围

2.1指导学生规划好实习生活,选好实习科目随着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大型综合性医院分科日渐精细,影像诊断专业也不例外,为了完成实纲的学习任务,在毕业实习阶段需要实行轮科制度,该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各种影像诊断技术无目的性的泛泛了解掌握,有广度认知,但每种影像诊断技术掌握的都不精准,缺乏深度认知。这意味着医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完成临床一线的诊疗任务,需要科室继续培养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胜任超声诊断工作,这无形中延长了超声诊断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时间。这即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也不符合高校培养目标要求。目前各医院急需的是技术全面、专业扎实,动手能力强,能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的优秀毕业生,而各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却是专业知识泛泛,动手能力极弱,导师实习医生入科后,学生根据专业设置、兴趣、爱好等自主决定学习内容。

2.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理论转换成时间的能力导师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开具相关参考资料,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自学、讨论、实践以及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为此,影像学导师应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开具适合该学生的参考资料,使其能够在知识上查缺补漏,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读完,并使学生能够运用文献上的知识,解决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推进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路

导师制虽然有百年历史,但是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事物,尤其是在医学院校学生实践期间引入导师制更是没有较为完善的经验可以借鉴,导致我国影像医生导师制的推行和实施比较缓慢。改变此局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3.1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大纲尤其是实践教学大纲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是实施导师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学生有较大选课的自,才能顺利实施导师制。目前,我国一些医学院校教学大纲过分固化,是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没有时间和精力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少,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3.2提高对临床导师工作的认识影像实习生导师制,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使影像毕业生能够具有较高的临床技能,能够很好的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3.3明确导师职责,加强导师的管理和考核对带教导师,要实行严格的系统的考核,带教导师的职责必须是明确和具体的,导师应成为学生学业上的指导、做人的教导、成才的引导、生活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