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和谐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和谐美范文1
有学者认为,从哲学角度出发,教育的最高境界应是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西方美学史上有句名言:和谐就是美。个人认为,教育教学中的和谐包括学生的和谐发展,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一、彰显学生学生发展“和谐美”
1.学生的自由发展
学生的自由发展即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发展个性教育;《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即做教师的要依据学生的身份、条件,因人而异地进行教学,对那些带着官爵入学的,首先要指导他们处理政务;而对那些没带官爵入学的,首先要引导他们确定学习志趣,不可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当然这不是表面数量上的面面俱到,而是各个方面发展的综合体现要求。《学记》指出学生学习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专精、浮躁轻心、畏葸不前。这四种缺点又是因为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心理差异造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处理主次、快慢、缓急、详略之间的关系,把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所以,《学记》要求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因此,一位好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作为“人”这一本质出发,回归“教育是人的教育”这一理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个性,真正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上,因材施教、不凌节而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体现师生交往“和谐美”
《学记》中“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学而信其道。”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基于人人平等、师生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的自主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在当前“谈到教育质量”这一热门词汇时,“提高教育质量”也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下一个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然而有调查研究显示,教育部在做质量检测的过程中,通过试卷和问卷的数据链接,发现师生关系好的,这个群体的孩子成绩肯定好。也就是说,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高度相关。师生关系的融洽定能促动学生的和谐发展,而学生的和谐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和结果。
基于以上所述,我认为,一位好老师应以培养和造就国家合格人才,促进教育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发展为至高职业追求,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专业化发展,秉持“和谐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关注和注重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重在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和谐的人,从而充分发挥和谐教育功能,最终达到“和谐美”。
参考文献:
[1]高时良.学记评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黄葳.主体性教育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和谐美范文2
数学中的美,不是以艺术家所用的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定理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只有数学内在结构的美,才更令人心驰神往与陶醉。它的博大精深与简明透彻都给观赏者以巨大的美的感染。记得有一位伟人说过:“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
和谐美是数学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所谓“数学的和谐”不仅是宇宙的特点,原子的特点,也是生命的特点,人的特点。数学的严谨自然流露出它的和谐,为了追求严谨,追求和谐,数学家们一直在努力。
一切空间图形都可以简化抽象为点、线、面、体,这充分显示出数学和谐的美的规范。这种美感既是精细的,又是深邃的。
和谐的实例中最负盛名的是称为欧氏几何学两颗明珠之一的黄金分割。它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美的比例,并被广泛应用。艺术家利用它塑造了令人赞叹的艺术珍品,科学家利用它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象征黄金分割的五角星在欧洲也成为一种巫术的标志。这神圣的比例值也被抬高了身价,而被称为黄金数了,成了宇宙的美神。人体最优美的身段遵循着这个黄金分割比;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凭借的也是这个美的密码,就连芭蕾舞艺术的魅力也离不开它。真是:哪里有黄金数,哪里就有美的闪光。
数学的和谐美还体现在公式、图形的对称性之中。
毕达哥拉斯有句名言:“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而圆和球形正是几何中对称美的杰出体现,圆是关于圆心对称的,也是关于圆心的任一条直线对称的。球形既是点对称,又是线对称,还是面对称的。正是由于几何图形中有这些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才构成了美丽的图案,精美的建筑,巧夺天工的生活世界,也才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自然美,多彩的生活美。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就是一个数学美的典型 !
是不是只有几何中才有对称美呢?下列是对称的杨辉三角。美吗?当然!
1
1 1
1 2 1
l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
又如:
3×4=12
33×34=1122
333×334=111222
3333×3334=11112222
……
这一系列美妙的结果显示了一种规律:m个3构成的数与其直接后继的积是一个2m位数,其前m位为1,后m位为2。多么和谐,多么美!
又如,利用数学的轴对称性设计的许多图案,如上面的两幅,多美啊!教学时让学生动手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的美。
有一位伟人说得好:“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她需要人们用心、用智慧深层次地去挖掘,更好地体会她的美学价值和她丰富、深隧的内涵和思想,及其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影响。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能与数学家们一起探索、发现,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美的享受,那么我们就会不断深入其中,欣赏和创造美。
和谐美范文3
关键词:和谐;完整性;有序性;波动性;多样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和谐一词的意义是配合得适当合匀称,符合美学的原则,即人们常说的“和谐为美”。课堂教学的优化主要是使教和学的各个方面在动态中的组合形式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因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引进若干美的特征。
作为事物结构的美学特征,和谐是由事物多方面的特征和要素构成的,这些特征与要素主要有:完整性、有序性、波动性、多样统一性等,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历程中,这些特征逐渐被规定为某些美学法则,用来作为对事物结构作审美的把握和依据。
一、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事物保持着它应有的各个部分,没有残缺不全的现象,亚里士多德说过:美与不美,区别在于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同样,从整体而非分离的水平上来把握教学过程是达到课堂教学结构和谐性的第一步。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完整的教学结构是由教与学以及相关方面构成的统一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和学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中,联系的越紧密,作用越深刻,课堂教学结构便会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完整性。教对学或学对教的脱离,都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结构残缺不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片面强调学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都不是完整的教学,都不可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因为它们都偏离了完整性这一美学法则。
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并不要求教与学从量的方面做到平分秋色,如果这样就可能导致一种教条和机械的组合。教与学的有机联系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达成一种教和学内在的互相一致的结合,这样方能显示出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从实质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与否。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形式一般可分为单项式,双向式和多项式三种,双向式是教师在讲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与教师对话,多项式则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互相交流,这两种方式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完整性的交流。因为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果课堂中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其他学生处于沉默或消极的被动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形成的教学结构也是不完整的结构。
二、有序性和波动性
事物运行、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声音、形状、动态、气味、颜色等各要素都有合理的时空间隔和波动性能给人心里上一种美的感受,因而课堂教学过程也应当是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开始,各要素未被有效地加以控制,处于无序纷乱状态,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使这种无序过程走向有序。当然,有序并不等于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活动的等时交替,一种活动过程如果缺乏起落,它给予主体的刺激和振奋便会减少,主体精神上的满足程度就会降低,为了避免这种缺陷就不得不用被动性来弥补。
被动性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不应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它应当有起有落,是曲线状,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冲突,而适宜的矛盾冲突则可以增加教学的活力、若回避冲突,在教学中教与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冲突,掩盖矛盾,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平淡,因此优秀教师总是注意在教学情景中设置问题,以增添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活跃性,使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让课堂教学过程宛如一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动态图画,显示出新颖独特的格式。所以,课堂教学结构有序性与波动性便要求教师应做到,第一、对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做合理的安排,做到有重点,有从属;整个进程行中有止,层次分明,活而不乱,有起有伏。第二,教师对自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要有较准确的把握,教师的讲述不能照案诵读,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长短适宜,难易相当,深入浅出,疏密合度。第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合理安排。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环节由教师来确定,学生的活动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听想配合,学练相辅。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保持在同一方位上,双方的一切活动都应相互配合,使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有序性与波动性相结合,形成鲜明的教学节奏,从节奏中感受到和谐的愉悦。
三、多样统一性
和谐的课堂教学结构不仅要具有完整性,有序与波动性,还要在此之上实现多样统一性。统一性主要是显示事物的整体连贯趋势,但仅有统一是不够的,因为保持不变的统一必然导致教学的机械单一,因此,事物要统一,还要多样,统一的事物各要素要有自由的活动,能够适当的进行分化,以免受到禁锢。
和谐美范文4
问题思考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美的,这些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运用丰富的线条完美组合体现和谐之美。因为,艺术作品的美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高,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同时,在艺术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出画者线条刚柔相济的和谐一致,而且看出画者在描绘形体刻画形象上,试图表现自己的生命情思,表现生活美好的向往。在画者自己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又从线条中看出画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追求。
因此,在大众文化时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大家面临着许许多多要思考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培养和谐的人格,如何提高品行修养,如何引导使人朝健康、全面和谐上发展等等。这些问题,我们积极探求线条和谐美促使人的和谐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上探求线条“和谐美”,它目的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线条造型下,让学生用线条尽情挥洒真实再现其真实;让学生用线条来表达内心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让学生积极去探求线条“和谐美”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促使学生心灵深处的温馨甜润、融洽和谐;促使学生有良好“和谐美”积极向上的心态,最终能为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美”体系奠定基础。
所以,作为教育者在中国画教学中应在不失线条起重要作用的前提下,更多地注意和重视中国画的线条“和谐美”,并运用中国画线条“和谐美”这种精神载体,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价值意义剖析
我们知道,一切美的事物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美比现实生活更美,它富有的艺术感染力是在于把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完美的绘画线条两者加以有机和谐的统一。这就是艺术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而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的和谐美的艺术内涵。我们需有整合统一的本领,使之成为和谐之美。
那么,如何使中国画线条整合成为和谐之美?这不仅表现在画者的驾驭整合统一能力上,也表现在作画者心灵深处的修养上。中国画线条所表现的浓淡干湿、长短刚柔、凝重轻巧、晦涩光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融洽的矛盾和对立。就象男女本身的两个矛盾体,这样两个对立的矛盾体经过认识、交流、融合,最终在人们追求文明的过程中,而形成了人类的和谐。那么中国画的线条同样存在着矛盾,经过艺术家思想的感知和统摄,把这矛盾的线条、对立的线条进行心灵上、意识上的调和对冲,成为绘画过程中和谐的体系。从而在宣纸长短不一、粗细交叠、疾缓凝重等矛盾的线条上,在作画者纯熟的驾驭能力上,就会衍生出融洽和谐的画面,而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所以说,我们美术教育者去积极探讨与研究中国画的线条“和谐美”非常必要,这也是我们教育者教学的切入重点所在。
线条“和谐美”教学探索
基于此,我们在此进行重点探讨线条“和谐美”的教学尤为重要。其教学探求如下:
1.古时中国画线条的“和谐美”。
中国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形成鲜明线条造型语言,对世界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贡献和创造。我们学习中国画,就要懂得古中国画。在教学时,我们可通过欣赏古时优秀作品,让学生慢慢地体会画面所营造线条的意义,感受到作品表达的情感。
中国画线条的产生,我们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前人已经对线条进行了研究,已经赋予了线条生动的生命力,并达到了一个相对高的水平。当时铜器物上的装饰画,表现方法是极其丰富的,线条的雏形基本形成,如在铜器上刻画的人物已经体现了线条赋予人物形象的造型准确度,人物射箭、执戈、划船、击钟、舞蹈等,都体现了线条的流动性,给人以优美舞蹈化的感觉。人的动作又借助于手中的器物,其线条的转折也相当的自然。线条的概括性简练拙美,一种原始本真的和谐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水陆攻战纹鉴》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情景真实协调,都借助了线条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劳动、娱乐等生活。同时,这些线条的运用,给后来的汉画石刻、砖刻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到了五代宋初,中国绘画的线条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人物、花鸟、山水等已经相当成熟起来,所表达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2.人物线描的“和谐美”。
在学习线描时,引导学生从古到今的人物画描绘方面得到营养。我们的祖先也同样集智慧之大成,从人物的衣服上发现了线描十八法。这些线条符号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和谐美”的优秀作品,为当代人物线描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时,让学生知道,如此之多的线条表现手法,经过艺术家的劳动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出现了富有个性的“和谐美”作品。“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是中国画线条上乘的具体表现。他驾驭线条的能力,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唐时白描人物手卷《八十七神仙卷》。画面八十七个人物,列队行进,飘飘欲仙,那优美的造型,体态的生动,遒劲而富有生命力的线条,产生了宏大的和谐画面,也展现了古代人物画的杰出成就。这都是因为生动飘逸的线条所独具的魅力。具体来说,前人已经把线条的“和谐美”淋漓尽致地摆在我们面前,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祖先睿智、聪明和前瞻的思维。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成熟的线条符号已经成为艺术家主体思想的精神载体,这是其他画所不及的。
3.各种皴法所折射的“和谐美”
在教学山水画皴法时,教师列举几例,能使学生举一反三。如:折带皴法用侧锋卧笔右行运笔,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线条如折带。元代大家倪云林善用此法,多用渴笔写出,虚灵秀峭,魅力无穷。折带皴法,所表现的自然客体主要是北方山水的坚硬挺拔的地貌结构。教学时让学生知道,前人发现、提炼属于自己个性的线条符号,使中国画的线条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还有马牙皴法,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家山水”米点皴法,为中国画线条的进一步深化、提炼和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点的演变来说,从其表象所潜在的笔墨精粹而言,中国画的点是集成线条表象的雏形,这就是集点成线的诠释。直到现在还流衍不息,绵延不绝。还有当代的山水画家黄秋园独创了鬼脸皴法,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演绎着中国画线条的深层内涵,演绎着线条所折射的“和谐美”。
4.作品中线条“和谐美”的精神内涵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山水画创作练习时,需开导学生予以体验,让学生反复感悟笔墨线条之外微妙的精神内涵。
中国山水画在五代宋初可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大山,这也正因为先人创造丰富了线条的手法。前人创造性地把山水画的皴法归结为二十多种,这些山水画皴法无疑是中国画“线条”的结晶。这是古代画家从线条里面感知了“和谐美”这一精神符号,并把这些符号从看似无序中打乱组合,再组合打乱,最终把无序的线条组成有序的“和谐美”交响乐。在这么多的皴法语言中,我们把潜在的用笔语言归类为“线条”。山水画的披麻皴法那是纯线条的运用。那一条条长短粗细、疾弛曲缓、飘逸灵动的线条仿佛是音乐的符号,在画家笔下一会儿徐徐写出,宁静止水;一会儿惊风急雨,横扫千军。但这一切都是本着线条“和谐美”而为之。最终表现的内涵突出了以线条为主体的和谐、舒畅和优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披麻皴法运用的最好例证,也是线条“和谐美”最为完美的诠释。因为其优美和谐的线条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画家。披麻皴法又分为大披麻和小披麻之分,不同的皴法所表现的物象个性鲜明,千秋独具。其主要表现的客体主要为土质山水和南方秀美的山水意境,真正用披麻皴法统摄了南方山水的精神面貌。从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里就可以感悟到大披麻、小披麻皴法的精华所在,黄公望的披麻皴法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直到今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依然成为初学者的范本。董源多用披麻皴法描写江南的秀丽景色,其密集圆润的线条突出了南方植被的特点。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善用云头皴法,笔多屈曲迂回,使其作品奇峰突变,独步一时。元代大家王蒙的《春山读书图》的皴法是解索皴法,行笔密集屈曲,笔笔中锋,也是线条“和谐美”的典范之作。以致后来出现的乱麻皴法、牛毛皴法、菏叶皴法、乱柴皴法等,都为中国线条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更为灵活、丰富而多变。尽管乱麻皴法看似是很乱的,但是从这纷乱的皴法中依然清晰地感受到中国画线条不规则的“和谐美”。
5.提高对线条的“和谐美”审美能力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中国画作品,提高学生对线条“和谐美”审美能力。
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条“和谐美”作为艺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追求,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并以简洁概括、富于感而又丰富变化的线条,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真感山水美好景象。
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东西方绘画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条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条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条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条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感,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看,东西方绘画线条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20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线条运用上更有新意,线条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画者的作品上无不体现线条“和谐美”。因此,提高对线条的“和谐美”审美能力,便于学生真正学好中国画,使我们民族的中国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
诸如上述,本文对中国画线条“和谐美”教学仅仅是一小方面的探讨,甚为简陋,为的是在中国画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描绘线条、整合线条和谐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品德、人格修养和思想感情,促使学生在中国画基本素质能上达到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美范文5
“拱形”旋律是欧洲中世纪音乐的基本旋律形态,旋律从一个基本音级出发,上行或下行然后再回到原来的出发音级(或与出发音相邻的音级)形成一个拱形的形状。
这是中世纪一个典型的第斯康特(圣咏音乐发展到12、13世纪的一种重要复调形式)旋律片段,我们对“拱形”旋律试进行剖析,第一个单位的“拱形”旋律,从小字一组的g出发上行至小字一组的b,然后又下行回到小字一组的g,如果我们把g―b―g三个音符用直线连接起来,可以得出一个三角形的框架。以同样的方式用直线连接第二个“拱形”旋律单位的出发音级小字一组的d、最低音级c、最后的回归音级d,第三个“拱形旋律”单位出发音级小字一组的f,最高音级g、最后的回归音级f,得到的都是是三角形的框架,可见,以“拱形”旋律为主要旋律形态的音乐旋律的框架结构其实就是几何图形中的多个三角形。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这种“拱形旋律”也孕育着矛盾双方的发生、发展、统一的过程。波埃修斯对和谐下了一个在中世纪得到广泛传播的定义:由对立面组成的一切事物联合和交织成某种和谐,因为和谐是多样性的统一和不协调的协调。若我们把从基本音级上行至“拱形旋律”顶点视为矛盾的一方,而从顶点下行至原来的音级视为矛盾的另一方,那么这一过程就是矛盾的发生、发展、过程,最后音乐又回到原点,视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一个“拱形旋律”的展开就是一对矛盾的整个发生、发展、对立、解决的一个完整过程。
由此可知,圣咏音乐就是在以几何图形“三角形”为主要框架结构的拱形旋律中,展现其庄严、肃穆的同时,更展现其“对立与统一”之和谐美。这种和谐美与圣奥古斯丁所称的心灵的目的是统一和稳定是一致的。
宁静、庄严的圣咏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圣咏采用“三”度的音程,这个恰到好处的音程关系,既避开了大跳,没有形成太大的起伏,又让音乐在宁静中有所流动,也正是由于这个恰到好处的三度音程关系,使圣咏音乐在宁静中有所起伏,但起伏又不显得是一种突兀的起伏,而是在整个宁静中的流动。用一句哲学语言来说就是:“静中有动,动中又有静”这样的音乐,不仅表达了对上帝的虔诚,而且还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庄严与肃穆的氛围。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凸显了数字“三”的和谐美,这主要体现在音乐体裁上,一种风靡整个欧洲社会的音乐――舞曲。19世纪随着宫廷生活的兴起,宫廷舞会成为贵族们社交的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而在众多的舞曲体裁中,以三拍子为主的舞曲占据统治地位,“舞曲之王”华尔兹风行于整个欧洲社会。早期的圆舞曲,不能登大雅之堂,自16世纪后为宫廷所采用后,舞蹈风格演变成高贵典雅、端庄、彬彬有礼,直至17、18世纪风靡于欧洲宫廷,压倒一切舞会舞蹈,被称为“舞蹈之王”;玛祖卡是16世纪起源于波兰的民间舞蹈,其风格活泼、热烈,从中速的3/4拍为主,节奏重音变化较多,18世纪玛祖卡传入德国,19世纪传入法国,英国,其后便在欧洲广泛流行;塔兰泰拉广泛流行于意大利南部的民间舞蹈。是一种以对舞为基础的集体舞蹈,采用3/8拍式,6/8拍子,其特点是速度快,节奏强烈,急促,从“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
三拍子的音乐之所以会在众多的节拍类型的音乐中独具魅力。首先是因为它具有流畅性。“强――弱――弱”是三拍子的节奏特点,而二拍子(四拍子)是“强――弱――强(次强)――弱”,若我们把每分钟60拍的三拍子与二拍子或四拍子的音乐放在一起,那么在一分钟之内,三拍子完成20次强拍,二拍子完成30次强拍,四拍子完成15次强拍,15次次强拍。若我们把每一次强拍(次强拍)看作是一次呼吸点,那么,相同的时间内,音乐呼吸点次数越多的话,它的流畅性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固三拍子节奏在二拍子具有更好的流畅性。由于舞蹈是以渲泄和释放情绪为目的,因此,流畅性强的三拍子舞曲更适合其他拍子的舞曲。
和谐美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融洽;和谐;新f;意境美
“新课标”要求构建和谐的数学教学模式,努力使数学教学过程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认知与情感、个体与群体等去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让数学课堂有和谐之美,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里欣赏、感受、领悟数学美的奥秘。
一、师生关系的融洽
和谐是教育的追求,和谐产生美的意境,就像一幅图画的美,在于它的构图、色调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美在于它的音调、旋律、节奏等方面的和谐。
教育要和谐,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用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的课堂,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和谐的教学情境,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在具有亲和力的课堂环境中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师生双方的对话建立在平等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使双方的配合达到和谐一致。数学课堂的美就在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谐。使学生陶醉学习数学的意境中,学生最终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式的新颖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是对“教学”的深刻解读。教师的责任是“教学”。所谓“教学”即“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所以“教”的真谛是“指导学生学”,而不是去代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教师的作用是点播与引导,而不是教学的“一言堂”、“大包揽”。教师有效的“导”,是在学习迷津处点播。“点”在迷惑处,使学生在只是出现迷惘时,通过点播达到豁然开朗”;“拨”在对问题思考的途径上,是学生在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时,能一“拨”有误,重新走上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数学 课时应该退重拾升合作互动。
好问是小学生的基本特征所在,要把课堂教给学生,鼓励学生提问,适时为学生的“好问”提供时间或空间,发展学社的合作与互动,以师生合作互动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真正的教学艺术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展示,而是通过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数学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童心启迪学生学习数学的智慧,以学生的心灵去体验,以学生的眼光去质疑;要以小学生的视角去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漫游在学习数学的兴趣中;要以以学生的思维学习数学,教师的的心理“要跟儿童相似”,要以一颗童心去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深层奥秘。
数学学习要发展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师要认清自己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注重发展与学生的朋友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鼓励学生发展技巧,发展求新、求异的思维特征。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用不同的方法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论认识,说感情;学生沉浸在成功的的情感中,教师与学生同思考、同研究、同喜悦。师生一起学习,共同发现和探求问题,才会彼此都感到愉悦。
三、生活情趣的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