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文化范文1
探究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离不开人们对文化的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文化”一词,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周礼》一书有“观乎其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此文后被简化为“文化即人文化成”之说。在古代西方,“文化”源于拉丁文Culture一词,主要指经过人类培育、培养、学习、耕作而发展起来的事物或方式。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得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对文化作了一个科学的界定,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早的较为科学的文化定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道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何为企业文化呢?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里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以共同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聚集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管理之下,齐心协力地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从内在结构来分析,企业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也就是企业物质文化;二是制度层,也就是企业制度文化;三是精神层,也就是企业精神文化,它包括企业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和文化信念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既是一种法制经济,也是一种道德经济。重庆力帆集团的老总尹明善曾感慨到,人有德性,企业也有德性。国外的百年老店,卖的就是一种道德,靠雷打不动的质量和信誉而立足天下。当今的知识经济说白了就是文化经济、道德经济。做企业做不出这种效果来,企业难免短寿,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企业文化中,企业道德文化居于核心和统帅地位。据笔者的理解,企业道德文化就是指企业在现行的法律规范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它约束了企业行为、内化了企业责任与义务。就企业文化与企业道德文化的关系而言,它们之间存在着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道德文化,企业道德文化又决定和影响着企业文化。
二、民营企业的道德问题
探讨民营企业的道德问题,实质就是探讨民营企业主的个人道德。民营企业主在创办、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过程中,受经济体制、法律体制、金融体制、社会环境、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其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有时可能存在一些非道德的东西,其表现为:
第一,有些民营企业主与权力走得太近,缺乏应有的政治道德。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推行的富民政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体制的缺陷,民营企业主们深感权力的重要,他们当中有些人做出了一些有损公民政治道德的行为。
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主想快速“先富”,走“”的路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捷径。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侵吞公共资产的案件比比皆是。有学者统计,这20多年来,中国新增利润的1/3被寻租者拿走了。中国的GDP每年都在高速增长,但新增的财富相当多地流入特权官员或与权力相勾结的民营企业主手中。在这场权力寻租过程中,那么多免了租金或少交了租金的民营企业主们究竟拿到了多少好处,了解行情的人都知道,这部分好处肯定大于或等于租金。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主在发家致富后,其私有财产的合法性缺乏法律依据,它们很难得到安全保障。民营企业主们为了保全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靠近权力,如何借助权力,否则,他们手中掌握的私有财产就有可能受到强大的“公权”的挤压和剥夺,有时甚至还有人身安全的危险。目前,舆论非常关注的民营企业家孙大午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第二,有些民营企业主牟利思想过重,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就目前我国民营经济的性质而言,牟取利益是民营企业存在和发展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它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可以分为经济责任、文化责任、教育责任和环境责任等,就经济责任来说,企业要为社会创造财富,提供物质产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文化责任和教育责任来说,企业要为员工提供符合人权的劳动环境,教育员工在行为上符合社会公德,在生产方式上符合环保要求。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做得有所不足。他们当中有些人不能正确摆正企业与社会、资本与劳工的关系,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逃避税收和社保费;较少考虑职工利益和环境保护问题,将利润建立在压榨、剥削企业职工的收入与福利、破坏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有些人甚至为富不仁,缺乏起码的诚信与道德观念,向消费者提供虚假服务和不合格的商品,骗取非法利益,缺乏提供公共产品的意识,对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甚少。
第三,有些民营企业主财富心态过重,缺乏应有的人格和道德品质。随着财富的积累和膨胀,有些民营企业主的心态也变得膨胀起来,他们当中有些人无视法律,并且随意践踏法律,认为“有了钱就可以摆平一切”;有些人无视经济规律,认为人有多大胆就能干多大事,盲目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和个人财富的增长;有些人无视个人道德的发展,凭借着对财富的个人占有,放纵自己的言行,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随着一个又一个民营企业主案件的发生,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怎么了?
三、加强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文化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它与精神文明一样,都应遵循“重在建设”的方针。
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强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其重点应放在:
第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辟论述,阐述了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科学论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民营企业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这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亲和力,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以先进文化为指导,体现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实现民营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虽说民营企业是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组织,但是它们毕竟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必须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前提,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或道德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为统领,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企业道德文化。
第二,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遵守市场法则与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它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它与其它的企业组织和企业形式一样,都应遵守社会主义市场法则,维护正常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在民营企业的市场行为中,由于民营企业的私人占有性质,所以在民营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民营企业主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民营企业的社会形象,实际上就是民营企业主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化表现。民营企业主在建设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过程中,他们应该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法律和道德观念,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做一个爱国、敬业、守业的企业家,做奉献社会、富于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社会贤达。
第三,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主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民营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民营企业主的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富民兴企政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营企业主在实现先富之后,应通过自己的榜样示范、激励和帮扶作用,带动他人实现共同富裕。当然我们在强调民营企业主的帮扶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民营企业主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把自己的财富无限地捐赠出来,而是要求民营企业主在自己的能力、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对社会、对他人进行一定的反哺,从而树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形象,担负起实现先富与共富的社会责任。
道德文化范文2
【关键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理论。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分为企业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其它文化活动以及员工的实践活动方向。
一、充分认识企业道德文化的深远作用
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以期在员工中形成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价值取向上和行为规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以产生较大的凝聚效应和震撼效应,因此,企业道德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价值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的统一的价值观中去;辐射作用,指其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
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团队合作,整体优势;学习创新,争创一流。“质量第一”,即以优良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取信于市场,这就使得企业行为的出发点落到了“利他”的道德上;而保证质量的优良可靠,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合理构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以“人”全面发展为重心的道德化管理来处理内部各种关系,增强向心力与凝聚力,调动全体员工讲求质量信誉的积极性。“用户至上”,则是在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消费者着想,以更优质的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其出发点与实施的全过程,本身就突出了企业行为的道德性。
目前,市场竞争已全面进入企业间的“形象竞争”时代,新一轮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而是体现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竞争,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的竞争。这类竞争的实质,促使现代企业进行新的形象定位,即除了以利润为标志的经济效益,还要更重视它所承担的社会政治和道义责任。这包括:对政府的责任,遵守国家的法规和法令、按期纳税;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为提供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保护并美化自然环境;对顾客的责任,则包括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服务热情周到;对职工的责任,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投资者的责任,包括保障投资的安全、股息的获得等等。在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企业越是讲求道德,就越有可能赢得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赞誉,就越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三、建立企业道德文化规范要求
道德的规范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增强职业道德规范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力和影响力,使之真正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律,成为其自觉行动;二是指注重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和操作过程本身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使組织的职业道德规范与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协调一致。前者涉及职业道德规范的外在功能,后者涉及职业道德建设和操作过程的“自律”问题。建立企业道德行为规范,明确道德标准体系,形成既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一致、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企业道德文化”,将道德标准细化为行为规范,促进职工养成文明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并通过各种不同方法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培训,强化道德说服力和道德劝导力的作用。使文字化的要求变为具体的、可视的言行规范,起到导向示范作用;同时也可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纠偏、扩展,保证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正常进行。
四、强化企业人性化管理
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下属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因此,要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共同价值观,领导者本身就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化身。他们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体成员灌输企业的价值观。首先,领导者要扮演“布道者”和“育才者”的角色,通过向员工传达企业的愿望、核心价值观,关注员工的成长,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以提高企业凝聚力和激发员工的潜能。其次,领导者要坚定信念,要在每一项工作中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其三,领导者要注意与下属成员的感情沟通,重视感情的凝聚力量。以平等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下属成员,就会取得他们的信任。让管理亲和于人,管理者与员工彼此间在无拘束的交流中可以互相激发灵感、热情和信任。
五、建立道德制度与激励机制
道德文化范文3
一、企业遭德文化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凝聚力。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只是产品,而更在于是它的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势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加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和向心力。道德文化体系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以保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以期在员工中形成对企业共同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使其在思想感情上、价值取向上和行为规范上都保持高度一致,以产生较大的凝聚效应和震撼效应。因此,企业道德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融合、辐射等功能。导向作用,即把企业员工引导到确定的价值目标上来;约束作用,即成文的或约定俗成的厂规厂风对每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起很大的约束作用;凝聚作用,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企业上下团结;融合作用,即对员工潜移默化,使之自然地融合到群体的统一的价值观中去;辐射作用,指其不但对本企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
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团队合作,整体优势;学习创新,争创一流。质量第一,即以优良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取信于市场,使得企业行为的出发点落到了"利他"的道德上;而保证质量的优良可靠,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合理构成,这就需要管理者以"人"全面发展为重心的道德化管理来处理内部各种关系,增强凝聚力,调动全体员工讲求质量信誉的积极性。用户至上,则是在质量可靠的基础上,进一步为消费者着想,以更优质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使消费者满意。其出发点与实施的全过程,本身就突出了企业行为的道德性。目前,市场竞争已全面进入企业间的“呢象竞争”时代,新一轮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竞争,是精神文化、伦理道德、文明程度的竞争。这类竞争的实质促使现代企业进行新的形象定位,即除了以利润为标志的经济效益,还要更重视它所承担的社会政治和道义责任,其中包括对政府的责任,遵守国家的法规和法令、按期纳税;对社会的责任,体现为提供就业机会、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保护并美化自然环境;对顾客的责任,包括价格合理、质量可靠、服务热情周到;对职工的责任,在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劳动报酬、和谐的人际关系、公平的发展机会;对投资者的责任,包括保障投资的安全、股息的获得等等。在现阶段,规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道德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小企业越是讲求道德,就越有可能赢得市场及社会公众的信任与赞誉,就越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
道德文化范文4
关键词:木雕艺术;道德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J5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83-2引言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展现和传承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民间艺术形式,其将忠义思想、爱国情怀、孝悌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当下充斥在各种高科技产品中的我们依旧能够受到洗礼,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将渗透着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统木雕艺术一直传承下去是当下国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 传统木雕艺术
传统的木雕艺术是一种以装饰纹样以及动植物等为主要表现内容,并以木构件作为载体传达给民众道德内涵和审美思想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民间道德文化现象。我国传统木雕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木雕这种形式将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雕刻出来,促使自然状态下的动植物精神层次的意义,表达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我国传统木雕艺术具有显而易见的教化作用,绝大多数的木雕作品都渗透了儒家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而儒家思想的渗透主要是雕刻木雕的劳动人民借鉴小说、戏曲、历史人物以及神话故事等来完成木雕作品,其不仅渗透了儒家思想和学说,更寄托人们对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向往。例如,传统木雕艺术善于运用神作为保佑人们生活幸福,“福满人间”(图一)这个木雕作品中的弥勒佛是个乐天派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饱满寓意为幸福洒满人间;弥勒佛手执佛珠,寓意为以慈悲为怀,宽恕人们的过错,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人们,给他们以幸福,美满的生活;弥勒佛又脚踏金元宝,象征招财纳福,金元宝更是象征财富和荣华富贵寓意招财进宝。这充分地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雕刻“福满人间”将所有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寄托在弥勒佛祖的身上。可见,传统木雕艺术所传达的意义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的思想和精神。
传统木雕艺术也是歌颂历史人物的一种方式,通过雕刻古代历史人物,将他们或大义凌然、傲骨清风、坚强不屈的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以此来祭奠历史人物。例如“李白”(图二)木雕艺术品中李白双手背在身后,头高高地扬起,相似在深思、亦相似大义凛然,充分的体现了李白不为权贵折腰的形象。相信木雕艺人是怀着敬佩和感激的心情执起雕具将李白的淡然、从容、脱俗一点一点地雕刻出来。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能够成为我国艺术瑰宝是有原因的,将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高风亮节、坚强不屈、不同流合污等精神充分的展现出来,以此来无声的教导人们要学习历史人物所具有的精神。
图一“福满人间”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图二“李白”传统木雕艺术品(作者:郑煌章)
二、 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木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准则与价值观念。简单来说,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艺术息息相关。传统木雕艺术不仅在形式上展现中国传统道德意识,还在内涵上反映中国道德思想,这使得传统木雕艺术与传统道德文化一直紧密相连。如若要具体说明传统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笔者认为从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和传统美德的展现来说明,会更加的适合。更加真切,更加具有说服力。
(一) 传统木雕艺术对爱国传统的展现
“爱国”在我国古代是仁人志士一生所追求的。当然,作为战乱牺牲者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值得人们敬佩的,他们的爱国情怀与爱国将士的表达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来展现的。
1、 以戏曲人物为题材,展现忠义思想。
在我国古代,通过木雕来表达人民群众对国家的热爱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在我国处于封建社会时期。无论是臣子、将士还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对君主的忠义都是深入骨髓的。将士以战死沙场的决心来表示对国家的忠诚,为人臣子的学士大夫等是通过举荐对策来捍卫国家,而广大的人民群众则是通过雕刻各种戏曲中的英雄人物来表达爱国之心,像古代人民所雕刻的“桃园三结义”就是将自己的爱国思想通过木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说明传统木雕艺术能够将人们心中忠义思想表达出来,而这也正是表达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忠义思想的良好方式。
2、 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表达爱国思想
古人有通过诗词歌赋描写山水花鸟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当然,也有木雕艺人借山水素材来一展心中的爱国思想的行为。是的,我国古代的传统木雕艺术善用山水素材来体现爱国思想。看似简单的山水雕刻艺术其实是雕刻艺人在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自己爱国思想,这种借山水花鸟来抒情的雕刻方式充分的将我国道德文化中的爱国思想展现出来。
(二) 传统木雕艺术对传统美德的展现
传统木雕艺术除了表达古人的爱国情怀外,还充分地展现了我国的传统美德。运用传统木雕艺术展现传统美德的方式有雕刻吉祥图案、雕刻风俗民情等等。
1、 雕刻吉祥图案,寄托美好的愿望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处在战乱中,对于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强烈。雕刻作为古代劳动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将对美好生活的期许雕刻在木雕上,它因此成为人们寄托情怀的一种手段,这使得各种不同类型吉祥图案的木雕出现。传统木雕艺术中对于美好祝愿的传达是通过将各种动物、植物等雕刻在木雕上,通过动植物的谐音来构造吉祥图案,像比较常见的“鱼”的谐音为“余”,人们将其寓为年年有余之一。所以说,传统木雕艺术也是人们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
2、 雕刻风俗民情,表达孝悌观念
“孝”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传统木雕艺术通过风俗民情来体现孝悌的观念。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尽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之一,其中包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在我国传统木雕艺术中以各种风俗民情为素材,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等孝道充分地表达出来,促使人们在欣赏传统木雕艺术时能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尽孝这一美德。所以,传统木雕艺术将孝悌观念表达出来,就相当于间接地传颂我国传统道德文化。
结束语
传承至今,传统木雕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了,它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一直在深深地吸引人们,使人们致力于木雕事业,更加注重传统木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要说传统木雕艺术的魅力,笔者认为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分不开的,传统木雕作品的内容和内涵充分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比如爱国思想、传统美德。不管怎样,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渗透在传统木雕作品中,促使传统木雕艺术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伟.谈传统木雕花板艺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J].成功(教育),2009,(02).
[2]李建华,冯丕红.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理念的分疏递进[J].武陵学刊,2011,(04).
[3]孙文营.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问题的思考[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4]段小青.花腰傣传统民居的文化功能与生态意义――对新平南碱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5]建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关系之我见[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
[6]梁昭华,高国珍,李永轮.明清民居木雕装饰图案造型的多样性[J].美术大观,2008,(11).
道德文化范文5
关键词:文化多元 道德文化 传承 意义
一、文化多元的客观存在
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发明创造和文化交流,因而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当人们与其他地区的人员彼此接触时,文化交流就发生了。所有的人类都有能力创造文化,都有创造的潜力,没有力量可以阻挡人们改变自己存在方式的创造性和能力。各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成果,将突破地域的界限,逐步融会到一起,形成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可以预期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具有持续活力,世界多元文化并存,既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东方化,更不是东西方文化冲突化,只能是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化。这种融合化,不是一片荒原而盲目发展,其中有比较、鉴别、排斥和吸收,这是文化优势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借鉴融合的过程。
二、“道德文化”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道德文化”的内涵
道德文化,就是把道德当作一类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从与政治、经济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角度来理解道德。道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包括具有明确的道德规范体系的道德哲学――伦理学,而且包括积淀在人们潜意识之中的道德心理。从高层道德文化上来理解道德,即从明确的有文字记载的道德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一是从底层道德文化来理解道德,即从道德心理的角度,属于人们“深层”的东西,“潜意识”,一定的道德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①道德文化的背景不同,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不同。
(二)道德与文化的关系
道德与文化息息相关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尽管文化不可触摸,但却能为人所感知。运用文化的眼光注释道德应该是相对比较直观的方式。应该看到的是,两者并不存在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的问题。道德的形式并不是由文化来决定的,道德的形式也是文化的内容,反之亦然。道德文化在不断汲取其他文化因素的养料,在文化的整体氛围中成长,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储在人们的习惯、风俗、礼仪规范之中,进入人们的内心世界,构成人类的精神文化。道德文化可以帮助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平稳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系统向善的价值方面发展和统一。
三、道德文化传承内容的选择策略
(一)道德文化传承的标准
道德文化是精神、是灵魂,必须有相应的载体才称之生命,这就必须与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么道德文化传承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众说纷纭。在这里我选择了夏伟东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在道德文化传承的问题上,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实践的标准,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②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抛弃其封建主义成分
一方面,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为世人瞩目的古代文明,留下了璀璨斑斓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有历史沿袭而来的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的综合体,它具体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价值观念上,并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心理结构之中。③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体系。
另一方面应该承认任何传统道德文化都蕴含着极其复杂的内容,虽然带有普遍性、永久性的宝贵精神财富,但是也不可避免带有因受特定历史条件制约而丧失其合理性的历史包袱。对传统道德文化的选择,包含着吸收、批判、解释和创新。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主要产生于封建社会,它是反映和维护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的伦理道德,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它倡导皇权至上、宗法等级、男尊女卑、上智下愚、三纲五常等,对我们当今搞现代化需要发展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过时的,同时也会影响到我国德育现代化的进程。
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这里可以引用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观点。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④
(三)对外来的优秀道德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在多元文化客观存在的历史潮流中,如何面对外来道德文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文化变迁的角度上看,任何一种文化都在不同的程度上经历着发生、发展、衰退和再生的过程。文化的发展就是选择、吸纳、同化不同系统的文化成分变成自己的构成要素。主张文化上闭关自守是没有根据的也是做不到的。因而必须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从世界不同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来改革更新传统道德文化中一切过时的观念。
传统道德文化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但不应该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必须加入人类文明成果的发展潮流中,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敞开胸怀,放眼未来。应该看到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在人文理念、科学技术等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对外来道德文化的态度,要用智慧的眼光仔细地选择。只要是先进的并且优于自己的外来道德文化,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和吸取的文化。在面对文化交流时所出现的道德文化差异和矛盾,应以包容为主,避免形成“我族中心主义”的误区。不断审视自己,开拓新的优良道德文化的发展平台。
总之,吸收是基于同质道德文化的继承,批判是基于异质道德文化的继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出《论语・子路》)“和而不同”以简约的形式高度概括了古代中国人的共生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不同道德文化传承的关系,建构一种共生的道德文化就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所谓“共生”,本来只生态学平衡意义上的共栖关系,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共处关系。⑤进一步在不同的文化之中引申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具有内在关联的关系。先生1993年与人本学者学术交流时用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6个字精辟地阐明了文化自觉的要意。提倡在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欣赏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推己及人,以健康和豁达的心胸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同样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必须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借鉴吸收外来优良的道德文化,对其做一番符合本国特点的筛选加工,实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振兴。通过借鉴外来先进的道德文化,与时俱进,而本身又不失传统的主体面貌。
四、对我国当代道德文化内容传承问题思考的意义
中华民族要想生存与发展,必须是多民族的团结协调,共融于“和谐”之中。“和谐社会”是使社会形成公正、秩序、融洽、宽容、文明、美好的社会状态,包括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和谐。而在当代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道德文化”。这种文化根植于传统,却不停滞于传统,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模式。
中华民族拥有广博精深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因而,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这种和谐的“道德文化”,既能优势互补、借鉴融合,又能防止盲目引进、全盘照搬,走出一条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文化发展道路。
当前,中国正处于“十一五”的开局之中,正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在这种形势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同时吸收借鉴优良的西方道德文化,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培养和塑造跨世纪的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文化战略意义。
注释:
①②夏伟东.论道德文化的承接[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③张典兵.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J].前沿,2006年第11期
④.百年北大与文化自觉.省略,1997年.
⑤尾关周二.共生的理想[M].卞崇道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9月版.p134
参考文献:
[1]汤一介.文化的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价值资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2]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文化模式[M].王炜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5月第1版.
[4]李明欢.“多元文化”论争世纪回眸[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道德文化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55-03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积极发掘传统道德新的时代价值,努力将其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道德的整体框架中去,构建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文化。2005年2月19日,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讲话中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1]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经过历史的过滤和积淀都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道德文化。因此,探析各民族道德文化,从中继承和发扬具有时代价值的传统道德文化,既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从藏族传统文化看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丰富性
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特点鲜明的社会公德文化、婚姻家庭道德文化、职业道德文化等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1.社会公德文化
社会公德作为一般行为准则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人们的道德价值、道德理想的某种共识性体现[2]。藏族的社会公德,逐步形成了规范人们的行为、定夺是非、管理社会生活的功能,它对藏族社会生活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藏族人民注重社会公德。据《王臣记》记载:“松赞王凭借着那写作俱便的善轨文字的方便,在十善法戒的基础上,制定出敬奉三宝、修行正法、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诚爱亲友、利济乡人、必须正直、效法上流、善用财食、有恩当报、斗秤无欺、心平无嫉、不听妇言、和言善语、任重量宽等十六条正净的做人法规。”[3]尽管这一法规熔道德、宗教和法律于一炉,表明道德的阶级性,但许多内容是很好的社会公德。
2.职业道德文化
青藏高原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寒大陆,在高寒地理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地势高亢、幅员广袤、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的独特生态区域,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和“生命”之称。藏族就世代繁衍生息于其间绵延着巍峨的山脉、深邃的峡谷,天寒地冻的世界屋脊之上。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大自然磨砺出藏族罕见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勇往直前和吃苦耐劳的伟大精神和品质,使藏民族有着惊人的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的耐力和韧性,从而维系了民族的繁衍,同时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藏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中这种刻苦刚强、坚忍不拔的民族魂,只要剔除附于其上的消极因素,在藏区现代化进程中是强烈的助推力。
3.家庭美德文化
婚姻家庭道德是婚姻家庭关系的直接反映,它不仅规范了家庭成员的基本行为,使其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提高,爱情升华,家庭幸福,而且也使其整个民族有着良好的道德风尚。
夫妻地位平等。在藏族地区实行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藏族传统强调夫妻之间的互敬互爱,是藏族家庭地位平等的感情基础。而这种以爱慕为基本出发点的观念不仅是夫妻团结家庭和睦的可靠保证,也是藏族道德中的积极因素。
孝敬父母。在藏族传统社会的道德中,孝敬父母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就有许多孝敬父母的格言,如:“子母相见如仇敌,父母责备白眼翻。永世受罪解脱难,这种人落地狱间。念此应以孝为先。”[4]
要善待子女。藏族传统道德认为教育和培养孩子成为有道德的人,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善待。所以在藏族家庭对子女的善待更重要的是教子女怎样做人。这些藏族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做人的希望,在《礼仪问答写卷》和《萨迦格言》中体现得非常明显[5]。
4.宗教道德文化
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伦理道德的支撑和强化作用主要表现为积极的鼓励和消极的威慑。积极的鼓励使得人们在有生之年不顾成败地去履行其道德义务。人们在平时的“积善积德”观念中得到鼓励。
如众生平等、慈悲行善、忍辱无争、尊重生命,保护生态等。藏族生态文化认为,不仅要尊重人类社会中一切人的生命,还应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权。大自然有其生命特性,人对所处环境其它生物的保护,便是保护人类自己。出于对自然的崇敬,于是出现了对自然的禁忌,走遍藏区到处都有神山、神湖、神泉、神河,自然也有神圣的动物、植物。无论是僧人还是普通人,都是自然区域中一个普通成员,应该尊重保护区其它生物的活动,与其同生存。这样一种观念和行为便有力地保护了青藏高原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时代价值
民族传统道德,是指各民族过去发生的一以贯之的在现实生活中仍发生作用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规范[6]。传统道德观念与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具有自身相对的独立性,不可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同步发生变化。相反,它作为一种历史积淀下来的思想仍然会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仍然会通过观念来影响并支配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充分发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对提高民族成员道德素质、促进民族内部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有利于提高民族成员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反映和调整社会成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它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维系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蕴藏着大量的道德评价、道德典范和道德理想,如在个人道德方面,有诚实守信、谦虚有礼、富有同情心等。在家庭道德方面,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长幼有别等。在宗教道德方面,有爱国爱民、平等团结、乐善好施、倡善弃恶等。在社会道德方面,包括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济危扶贫等。这些道德标准就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力。这使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自觉塑造道德形象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维护和完善社会主流道德准则和规范。
2.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促进了民族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团结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7]。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活动和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除了用法律维系利益关系上的公平与和谐,民族传统道德对于调节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共同的道德文化促进了本民族内部的紧密团结和同心协力,它可以调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消除矛盾激化的潜在因素,从而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凝聚力量、协调行动,形成谅解宽容、和睦相处、友爱向善的人际关系,构筑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当然这种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制的道德准则,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但有些内容也是合理的、有利于社会安定的。
3.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道德的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生活的和谐稳定,对道德规范的遵循保证了人们在面对利益冲突的时候,能够相互谦让,从而使社会生活保持健康有序。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经验的积淀,融会在该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教育和传统的行为习惯中,在生活的交往中直接表露出来,处处起作用,并且比一般的伦理道德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广泛性、适用性和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是通过感情、信仰、仪式、教义这些具体的手段和途径给人们施加影响,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为保证其社会规范和社会稳定,每个社会都制定一系列制度、法律、措施来对其成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监督。但这些手段并非可以运用于所有的场合,有许多的行为选择是在独处的时候,这是上述的措施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传统的道德规范可以监督人们的行为,因而控制了许多不正当行为并避免其发生。
但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一旦形成,经久不衰,这种现象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尤为典型。当旧的社会制度消灭之后,旧时代传承下来的道德的一部分属于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腐朽道德,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那么在面临这种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其展现出良莠混杂、瑕瑜互见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传统伦理道德呢?
三、继承、扬弃、创新:少数民族道德价值体系重构的基本原则
对待传统伦理道德,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实质上是人类如何对待发展的根本问题。曾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8]这就为我们学习、借鉴历史和传统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为此,必须要以坚持继承、扬弃、创新的原则来提升我们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
1.坚持继承原则
在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存在着可以跨越社会形态的道德规范,这类道德文化是可以被直接承继下来,用以构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的。如在藏族传统道德文化中有反映社会公德的文化: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诚爱亲友、利济乡人、必须正直和有恩当报等等;体现努力进取的职业道德文化:藏族人民在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中,却表现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埋头苦干、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品质;展现团结和睦的家庭美德的文化:夫妻地位的平等、孝敬父母、要善待子女,等等。所以,在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这些反映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坚忍不拔、尊老爱幼、追求真理、诚信和童叟无欺的内容,这些均属于同现代生活根本没有什么冲突的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无疑可直接纳入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之中。
2.坚持扬弃原则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以农立国的宗法制古老的中国发展起来的,因而突出地表现其两重性。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则更是如此。
少数民族传统优秀道德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就藏族来说传统优秀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已经逐渐融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熔炉之中藏族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体现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的藏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民族精神;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积极作用的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学艺术[9]。在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诸如此类的内容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但我们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有精华就有糟粕,有优势就有劣势。藏族传统社会道德的核心是藏传佛教道德,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在本质上是相悖的。如藏传佛教道德主张的是消极人生,积极出世,把现实人生视为苦,且把其根源归结于前世所造之恶业。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的“消极成分”,则是民族精神文化中的惰性力量,与现代化建设是对峙和冲突的,从根本上说,不能将其纳入新道德之内,必须将之弃之于社会主义道德之外。
3.坚持创新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民族文化在自然、社会、历史的互动中不可避免地不断发生变化。创新便是民族文化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变化,自我调节变革的结果,是传统价值观与现念交合转化的新生态。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只能根据自身因素和现代社会建设的要求并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使之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
四、少数民族道德价值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价值走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夯实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统摄地位和掌控力度的坚实基础,从而为多元文化成长和发展提供恰切时代的风骨气韵及坚强有力的基本价值支撑,以便创造更加洁净朗润的文化生态环境,减少和消除各种污染和毒化带来的精神畸变和观念毒瘤。在少数民族地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少数民族道德文化发展就是要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符合先进文化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就是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道德建设;就是要倡导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传统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因此,我们必须站在改革开放这一个新的时代高度,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摄少数民族传统道德,并加以提炼、改造、充实和提高,使之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少数民族道德文化的进步和发展创造条件
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10]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它的内容始终受社会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改造传统道德,推动道德进步,关键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进步。因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破民族地区封闭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改造和发扬光大获得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
3.培育少数民族的现代道德意识
如同藏族传统道德文化一样,大多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也有消极入世、积极出世、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既不为名,又不为利,忍受艰苦,与世无争的主张,并且大多数虔诚的少数民族信教徒的心愿都主要不在现世如何致富,而是如何才能获得来世的幸福。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淡泊名利、不讲物质利益的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讲物质利益、不追求经济效益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合时宜。影响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因此,要结合当地实际培育以讲求经济效益,敢于竞争和冒险的,以重视现世、讲求奋斗的现代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27.
[2]李资源.少数民族传统道德与社会公德建设[J].思想战线,2004,(6).
[3]杨明.藏族传统道德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2).
[4]中央民族学院编写组编.藏族文学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46.
[5]刘俊哲,等,著.藏族道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24.
[6]李资源.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8]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