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主创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主创新论文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1

(1)4G移动通信技术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就是速度,在通信中一直被追求的就是是高速,而4G通信技术的优势之一就是速度更快,因此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传输和通信速度基本上满足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需要。

(2)网络频谱更宽。每个4G信道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移动电话网络的20倍。

(3)通信用户可共存性。4G移动通信能够依据网络的状况和信道的条件相应的地进行处理,能够使每个通信用户相互依存切相互独立,从而能够满足多类型的用户的需要。

(4)通信费用更低廉。4G系统是在3G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上建立的,节约了许多不必要的成本,总体相比,4G通信系统的价格甚至比3G通信系统要低得多。

2通信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特点

(1)研发周期长,收效慢。由于通信研发是一个漫长或者是大海捞针的过程,这就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创新。就如4G通信技术的出现,首先必定要在3G技术更新层面投入大量的专业人才,除此之外,完整的设备和知识储备也是必须的,因此企业和国家就要在人才的引进或培养,大量研发设备的购买,专利技术引进与利用等方面投入相当大的精力。

(2)资金和技术密集,创新和风险同在。大部分的创新都是徒劳无果!对于通信信息产业来说,这种高风险性主来源于技术和市场两方面。技术上的高风险,是指创新的成果会受到技术本身的成熟度、辅助技术、技术生命周期、应用前景以及社会的竞争状况的影响。在整个创新开发过程中,企业往往是在多次开发中找到甚至依然找不到满足公司需求的技术。

(3)经济效应突出,需求方收益高。面临着创新投入的高风险性,众多的企业依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创新,这主要还得益于创新新产品的高收益性。通过创新技术,企业在整个行业内获得了技术上的领先优势,这种领先优势使其可以凭借首先推出新产品或者新功能打来自己的市场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同时也使企业获得了科研创新软实力的培育和提高。

(4)创新过程复杂,高度依赖标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拥有某个领域内的所有专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产品或者技术研发时,需要与其他单位或者研究机构进行合作,通过购买或者交换获得别人的技术。此外,创新过程还高度依赖法律、标准、文化以及形象等,因此创新的实现是一个非常繁琐和复杂的过程。

34G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使用移动终端进行通信的用户达地球上总人口的3/4,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使地球更小了。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在交互干扰抑制技术的基础上对3G移动通信技术进行发展,进一步满足用户使用手机和PDA等终端设备上网的基本需求,未来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将会使人们使用通信终端上网成为习惯。无线接入网(RAN)技术和微微无线电接收器技术的加入使得4G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变得高效,更加节能环保。

4结语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2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深入实施,是我国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重要成果涌现出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不完善也给企业自主创新带来严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推进。特别是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以及科技创新风险的存在企业的科技创新很难在市场上进行成功的融资。因此,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探讨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

一、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税收激励政策现状

近些年来,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这些税收扶持政策对于推动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税收政策对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没有形成足够能量的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

1.对研发环节给与支持的税收激励政策只占很小的比例。税收激励只是对已经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已经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而对技术落后继续进行技术更新的企业以及正在进行科技开发的活动缺少鼓励措施,使企业只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而不注重对科技开发的投入,不利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税收政策的制度性缺陷,抵消了政策优惠的力度。生产型增值税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抑制作用;企业所得税内外有别导致内资企业税负偏重,严重制约企业的积累和发展能力,是长期存在的制度性因素。总体而言,税收政策产生的效应,制度性缺陷的抑制力更强。

4.税收优惠政策并没有根据各个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税收优惠形式的特点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由于忽视了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个税种少征,往往另一个税种多征,形成各税种之间政策效力相互抵消。

5.对于高科技人员的优惠措施较少。我国现行税收政策中对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大量人才外流。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税收是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财力基础,而且运用税收政策还可以激励企业逐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因此,必须创造更适合的税收扶持与激励政策,来适应目前科技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以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

1.制定上下游产业链协调的税收政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环节上,因而我国针对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由偏重产业链的下游向产业链的上游转移,即从生产销售环节想开发研究环节转移,确立企业的研究开发环节为税收激励的重点。

2.建立起对所有企业适用的具有普惠制的创新激励机制。现行的许多优惠政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只有部分企业可以享有优惠政策,而自主创新不是局限在部分企业,而是所有企业。因此,应当取消现行优惠政策中不合理、不公平的限制性条件,使特惠制变为普惠制。

3.改革增值税,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加速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扩大增值税改革的试点范围,实行地区与行业相结合的办法。扩大增值税增值范围,实行全面征收。适当扩大高科技行业享受增值税优惠的范围。对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零税率,做到彻底退税,使其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4.加大对科技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筹资渠道。我国现行税法几乎没有针对高科技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在实际企业发展中缺乏必要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高科技人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减征,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5.完善税收制度,形成制度性的税收激励。建立起临时性与制度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并在税收制度的设计上从整体上考虑税种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各税种优惠形式的特点,各有侧重,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

6.增加对科技环境保护的政策倾斜。针对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活动,税收应给予特别优惠,这种优惠政策能加强我国的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推动我国节约型、生态型社会的建设。

二、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研究

(一)金融支持政策现状

近年来,为了促进科技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已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及相关优惠政策,如加大科技贷款的投入总量,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等,这些都对促进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投融资渠道比较狭窄,金融产品较少,尚不能完全满足投融资主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金融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许多自主创新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目前我国政府资金主要针对产业的支持,直接针对产业项目,计划经济比较浓厚而时常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则更多的采用间接平台,建立机制,营造环境,相比之下,后一中方式更容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2.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利用的投资工具形式单一,从而导致了金融机构在针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时,所承担的风险与可能的收益之间不对称的问题,结果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3.风险共担机制。在努力实现双赢的同时风险共担也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只能实行全额的担保,这样的作用基本将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嫁给担保机构,不利于发挥各方面的作用。

(二)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建议

发达和完善的金融业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强大的资本市场将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行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完善企业创新的金融机制,将金融服务重点转向自主创新,加大金融系统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促进自主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实现金融改革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加强和完善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支持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创新的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一方面,要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政策调节手段,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创新,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相互配合,通过基金、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更多的资金支持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2.政策型银行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

3.通过改善金融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对自主创新企业的服务。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政府可以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对自主创新企业提供差别化、标准化的金融支持。

4.加快中小企业板建设,设置中小板“绿色通道”一是加快发展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尽快恢复中小企业板的融资功能,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上市设立“绿色通道”,降低门槛,简化程序,缩短时间,减少费用。二是强化中小企业板监管措施。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推进上市准入制度创新,建立适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优胜劣汰”的退市机制,推进全流通经济制下的交易与监管制度创新。四是加大中小企业上市资源的培养力度。

5.积极推进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机构要努力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如对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发放可转换债券、票据贴现等低风险业务等,既可以使银行降低风险增加收益,又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创新的资金缺口,实现科技和金融、企业和社会多赢共利的目标。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3

化学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指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重要。探究学习最根本的特点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探究性教学重在学生动手做,而实验教学恰好符合这个要求。学生只有亲身经历探究式学习,才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助于建构知识,掌握探究性学习方法。例如:镁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教师出示镁带,镁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它可能有哪些性质?与铁、铜等常见的金属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先让学生自主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现象,得出初步结论。接下来让各组把本组的实验方案公布出来,师生一起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筛选出最佳的可行性方案,然后让学生进入实验室,根据拟定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自己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并与实验前的假设猜想进行对比,再对实验结论进行交流,分析,总结,得出最后的实验结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不仅获得了知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意识到提出问题与作出猜想对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知识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意识到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的重要性,从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二、在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获取知识。因此,教学活动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和认识化学现象,并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对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其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积极参与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氧气的性质与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实验等。让学生分组自主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设计和操作,在自主实验中体会知识把握技能。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然后师生共同作出评估。

三、注重意外实验和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中,应一丝不苟,必须刨根问底,做实验的有心人。在实验结束后,认真分析总结,提出一些新的实验思路,这样不但对相关概念和现象及原理熟记于心,而且还会激活思维,培养灵感,激发创新欲望。例如: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在做CuO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uCl2溶液有时却是绿色溶液,学生可就这一意外现象进行探究,也可以做一些实验的改进。

四、把握好实验探究中“扶”与“放”,让学生学有目标,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偏出主题时,及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效果。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学生可能猜想与氧气有关,还有可能猜想与水有关,与二氧化碳有关……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如果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课堂时间不够,教师可以给以提示,是不是单一因素呢?如果教师不把握好猜想过程中的“放”与“扶”,猜想就成了学生随便说说,胡乱猜想,造成课堂混乱和失控。

五、结语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4

1、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激励路径对比

1.1特征比较

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都是政府常用的鼓励企业研发的政策措施,但是两者却有不同的特征,程华从四个方面对比了其差异(表1)。在上述差异中,本文认为,支持时点不同可能会对两者作用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如表1所示,政府给予企业的直接资助是一种事前支持,即在企业实际的研发活动之前先给予补贴,此种情况下,政府的信息是不充分的,企业获得补贴之后是否按照原计划投入到原来的项目政府无法完全掌握,道德风险便可能产生,因此对企业研发投入会出现互补或替代两种可能。而税收优惠是事后支持,即企业研发活动后的补偿,道德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较小,应主要发挥互补效应。而且,一系列研发活动耗时较长,两种资助对先期研发和后期研发的效果是否具有持续性,在不同阶段的研发活动中作用是否一致有待检验。表1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特征差异[1]直接资助税收优惠政策对象政府选定的研发领域和项目从事研发活动的所有企业项目决策政府选择资助重点和项目企业选择研发项目公平性可能扭曲公平公正、透明、非歧视反应速度迅速、直接初期较弱,长期较好支持时间事前事后资料来源:程华.直接资助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R&D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3期:58.

1.2技术创新阶段

划分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分为线性模型、链环模型、网络模型等,在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大多遵循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指技术创新由前一环节依次向后一环节推进的过程,总体上是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三个环节的依次递进。为与政府资助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相联系,本文根据前述学者的研究,按照线性模型将企业技术创新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研发投入阶段,包含资金、人力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一阶段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始阶段,主要为研发活动筹集投入要素。第二阶段为中间产出阶段。这一阶段完成了研发工作,有相应的研发成果,比如新工艺、新程序、新产品设计完成,并取得相关测评认证等。第三阶段是最终产出阶段,本阶段在中间产出完成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商品化,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服务,并最终产生市场利润。

1.3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作用阶段

对比直接补贴属于事前支持,投入时点在创新第一阶段,可对研发活动的资金进行补充,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对企业的资金投入发挥示范作用,即通过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来推动企业创新。但随着时间推移,政府资金投入逐渐消耗,遭遇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在技术创新第二、三阶段作用可能会趋弱。税收优惠属于研发活动后的补贴,发生时点在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或之后,此时企业获得政府资金既对前期研发投入形成补偿,又为后期的成果商品化提供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利润预期,促使企业进行研发成果的商品化并实现市场价值,对三个阶段都应产生影响。

2、政府R&D资助方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2.1研究假设

通过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的特征、作用方式及作用阶段的比较,可以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政府直接补贴能分担企业研发风险,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促进作用,但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政府资助也可能会有反作用,对企业投入形成挤出效应,总体来讲直接补贴由于投入时点较早对企业创新投入阶段的影响较为直接,而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是间接的,第二三阶段效果将减弱或无效果。(2)税收优惠发生在技术创新第二阶段或之后,与研发投入与产出所需资金都有直接关联,不确定因素也较少,因此,三个阶段都有可能受到积极的影响。

2.2企业创新投入阶段的影响比较

(1)变量选取

①被解释变量企业R&D投入:企业研发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分别是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本文要考察的是政府投入对企业投入的影响,因此我们选取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来衡量企业R&D投入。②解释变量政府直接补贴:政府资助是企业研发活动资金的重要来源,能够表征政府直接R&D资金投入的有两个,分别是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以及优惠政策落实中的政府资金。笔者认为,选择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更为合适,因为企业研发投入的数据是研发活动之后进行统计的,政府前期投入有没有完全运用在既定的R&D活动中是不明确的,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通常会小于政府全部投入。因此,选择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作为政府直接资金补贴的替代。③税收优惠税收优惠是企业研发活动之后所得到的研发投入的补偿,对企业从事研发投入同样起到引导作用。2004年,当时政府税收政策还较为单一,企业仅享受政府技术创新减免税,2008年政府税收优惠细化为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产业减免税,由于二者对企业研发投入都有补偿作用,因此将两项税收加总作为税收优惠的衡量。④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企业利润。选择企业总资产作为对企业规模的衡量,企业利润总额作为对企业利润的衡量。样本数据均选自《2004年江苏省经济普查年鉴》、《2010年江苏省R&D资源清查工业资料汇编》。由于数据年份不连续,因此只能对2004、2009两个年份不同行业的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对比不同年份的变化。

(2)模型设定

政府的经济行为在地区科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安同良、周绍东等,顾元媛、沈坤荣等都通过对数模型来衡量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16][17]。因此本文采取通用的做法,即采用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的形式来考察政府直接补贴与税收优惠对企业投入的效应,构造的模型如下:LnPRD=β0+β1LnGRD+β2LnGTAX+β3LnSIZE+β4LnPRO+ui通过对两个年份自变量的偏相关检验发现,企业规模、企业利润存在多重共线性,回归结果中企业利润的T值为1.48,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无法通过检验,因此我们运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剔除了企业利润,得到含有政府直接资助、税收优惠、企业规模三个自变量的模型:LnPRD=β0+β1LnGRD+β2LnGTAX+β3LnSIZE+ui(2)(3)回归结果分析我们收集2004年、2009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数据,共计136个样本数据,对上述模型做最小二乘回归。并对结果进行怀特检验,结果显示在10%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同方差性的原假设,说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则两个年份模型的回归结果为:观察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政府直接资金投入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效应。观察回归结果,政府直接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正向影响,两年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0891、0.0472,结果说明政府资金补贴在技术创新阶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系数还比较小。虽然政府补贴分担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但是无法克服道德风险问题,这样直接资助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吕久琴利用2007-2008年的上市公司数据,验证了政府科研投入对研发投资具有“挤出”效应[18]。政府税收优惠对企业投入具有正向影响,效果略好于直接补贴。2009年税收优惠的弹性系数为0.19,远高于同期直接补贴的效应。对比2004年,直接补贴与税收补贴的作用呈现反向变化。税收补贴作用由弱到强,而直接补贴作用由强到弱,这与2006、2008年税收补贴政策完善有关。2006年以前,中国企业在享受技术开发费税收政策时,对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的限定为:企业当年的技术开发费必须比上年实际增长10%(含10%)以上,补贴要求严格,激励效果有限。2008年国家较大幅度完善了研发成本加计扣除政策,明确规定一般性研发费用在税前按照50%扣除,半成品以上研发支出按照成本的150%扣除,比较好地调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2009年,企业规模每扩大1%,企业的R&D投入增加0.77%,比2004年还继续提高0.03个百分点,可以认为处于稳定态势。健全大型企业研发机构一直是江苏抓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环节,全省大型企业虽仅占企业总数的2.7%,研发投入却占到53%。国外调查数据也显示,新产品开发综合成功率仅为65%。因此,研发失败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讲确实是难以负担的,企业资产规模越大,承担失败风险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有可能进行技术创新。2009年,美国小企业研发投入占到总投入的1/5,而江苏只有1/7。

2.3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对比

政府资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企业研发投入,更重要的是提高创新能力,使前期的研发投入最终变为企业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政府R&D资助对于企业创新产出效果如何同样有待检验。

(1)变量选取

①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中间产出:技术创新第二阶段的产出用专利衡量是合适的选择,有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两类专利数据,专利都是企业创新产出的体现,因此专利申请数更能体现企业的中间产出。技术创新最终产出:最终产出是指企业研发成果能够产品化,并最终为企业带来实际的利润,因此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对最终产出的衡量较为合适。②解释变量政府直接R&D资金投入:考虑到“挤出”效应的可能性,选择政府政策落实情况中的政府资金可能会人为的降低政府资金对创新产出效果的评价,因此选择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政府资金作为直接补贴的替代。税收优惠:2004年,选择企业享受政府技术创新减免税。2009年,选择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与高新技术产业减免税的总和。企业投入:选择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企业资金。人力资本:选择R&D人员全时当量作为人力资本的衡量指标。

(2)模型设定

Griliehes对R&D与生产率的关系做过专门研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引进、政府对企业R&D资助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19]。樊琦,韩民春在Griliehes所建模型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政府的研发补贴对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设定的模型如下:Y=C(Kq*Kz)βLα(3)其中K指自主研发的资本投入,L指人力投入,Y代表创新的产出能力。C代表系统内对创新产出造成影响的其它因素。其中,资本投入又被分为了企业资金(Kq)与政府资金(Kz)两部分[20]。本文为了比较政府不同的研发投入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效果,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政府税收优惠(Kt),所得模型如下:Y=C(Kq*Kz*Kt)βLα(4)上述模型两边取对数得:LnY=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i(5)为了衡量两资助方式在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效果,分别选取企业专利申请数作为中间产出指标,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最终产出指标来表征企业各阶段的创新产出,两模型如下:LnPAT=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i(6)LnPRODSALES=LnC+αLnL+β1LnKq+β2LnKz+β3LnKt+μ(3)中间产出———回归结果分析依据模型6对企业专利产出进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OLS),观察残差序列图发现,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异方差性,进一步进行怀特检验nR2=10.8114,该值大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4的χ2分布相应临界值9.49,拒绝同方差性的原假设,原模型存在异方差。为了修正原模型的异方差,我们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用原模型的OLS估计量残差平方的倒数为权重进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WLS),回归结果发现,模型的拟合优度、T检验均有了很大的改善,模型具有较好的统计性质。结果如下:直接补贴效果不显著。2004年政府直接补贴弹性系数为-0.0274,通过1%显著水平检验,2009年这一数值变为0.0219,但影响不显著。从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直接补贴对创新产出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2004年系数值为负,且是高度负相关。可能是当时政府资金支持衡量标准与专利无关,更多地属于大企业的项目配套。2009年虽然不存在反向关系,但是系数值较小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随着各级政府不断把专利作为区域创新的重要考核指标,不排除政府投向逐渐重视自主创新能力问题,把发明专利成为政府资助的考核目标。但显著性检验还不能支持这一判断。政府税收优惠作用较显著。2004年,税收每补贴1%,可促进专利产出增长0.052%个百分点,推动作用较小。到2009年,随着国家支持研发的税收政策的逐步完善,政府税收支持每增加1%,企业专利产出增加0.0916%。对专利产出的影响大于直接补贴,因此在第二阶段,税收优惠的作用要强于直接补贴。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常州武进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调查显示,高新区内8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39户享受了高新企业减免税,45户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税收激励政策惠及企业不足总数的50%。因此,完善和落实政策的空间还很大。企业资金投入效果变化较大。2004年企业投入的弹性系数为0.2592,对企业专利产出有正向影响,符合我们的预期,但仅通过10%检验。但到2009年,弹性系数为-0.3014,t值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呈现反向关系。可能是企业研发主要目的并不是专利数量而是经济收益,与政府资助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人力资本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效果最明显。2004年,弹性系数就达到0.8729,2009年提高到1以上,说明研发人员投入对专利产出推动强劲,人力资本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也再次表明企业研发队伍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政府直接补贴作用不明显,税收优惠政策具有正效应。政府资助与企业研发价值取向有偏差。同时,研发人员对专利具有规模递增效应,政府有必要在人才引进、培养上加大资助力度。(4)最终产出阶段回归结果分析对新产品产出模型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6。观察回归结果有如下结论:政府直接补贴效果由正转为负。2004年,弹性系数为0.0495,虽然数值偏小但达到1%水平显著。2009年转变为-0.1391,也是1%显著性水平。可能存在着政府资金投向最主要是撬动企业资金,对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开发能力效果基本无作用。这与假设基本吻合。只有2004年是例外。可以认为,政府投入较少转化为企业的实际生产力。税收优惠的弹性系数在2个时期均较高。弹性系数由2004年的0.2533提高到2009年的0.3828。这与税收优惠的特点有关,税收优惠服从于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实际上也是企业研发投入的副产品,企业与政府选择目标差异不明显。因此税收优惠对企业最终产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企业自身投入效果最好。企业弹性系数由2004年的0.897提高到2009年的1.0173,表明企业自身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对新产品产出影响非常显著。在专利和市场份额面前,更加关注市场。人力资本的效应不显著。2004年弹性系数为-0.5574,且通过5%显著性检验。2009年仍为负值,但显著性没有通过检验。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的投入应该促进企业创新产出,为什么两年的回归结果都表现出了负效应?笔者以为,研发人员与企业激励目标存在差异,大企业主要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体制机制比较死,新产品市场与研发人员绩效不密切,研发人员更加关注的是专利,以获得更高职级的技术职称。

3、结论与启示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5

自主创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习者要做到自主创新学习,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其一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二应该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学生自己要做到"能学"、"想学"、"会学"。随着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倡导,不仅消减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且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自主创新是一个永远谈不老的的话题,学习与教育因自主创新而进步发展。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自主创新表现的一种形式,为了进步与发展对新课程下初中语文的自主创新学习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学习的方法 自主创新教育 总结

一、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发展形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尊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各种改革的成果的核心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的重要角色,学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引路人的角色。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自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树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思想,是当代初中生必须树立的意识。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及学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自主创新学习发展简要论述。

二、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

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的培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环境、老师的引导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它表现为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的精神与积极思考的行为。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其最根本的特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走出"要我学"的困境,自觉养成"我要学"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的学习能力,经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要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自主创新学习的意识便会是常理之中的事了。

三、自主创新教育

自主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创新理论的学习,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引导学生从事语文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教学行为,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主创新教育同时也是一种为了适应这个新型的正在发展进步的社会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然而,社会的发展也伴随着自主创新。因为,社会要进步与发展只有不停的创新,在不停的创新过程中最后产生最适合的当代教育方法。自主创新教育通过学生自主的去学习以及面对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解决。从而形成个人的独有的见解,并逐步生成自身自由个性、自主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按照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精心设计并创设学生的新生活,以自主创新的理念去引领和启迪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生命活动的历程。这便是自主创新教育真正的目的所在。

四、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初中语文自主创新的学习是必然的,也是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也是获得自主创新型人才途径。然而,初中阶段就像未开的花骨朵,需要人去呵护,需要人去灌输新的学习理念。因此,对初中语文自主创新的学习是必须的。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广大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深刻领悟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并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教学成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月藩. 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略[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6:108-110

[2]王再军.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3

自主创新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创新型城市建设 作用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是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高校在整个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创新型城市的涵义

创新型城市中的“创新”概念,是一个外延较宽的概念,它不是指仅仅局限于传统经济活动领域的创新或者产业创新,而是指包括城市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精神文化等广泛内容的有机体系。[1]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的城市发展模式,以知识、人才、信息为核心要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的城市形态。

二、地方高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高等学校和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承担着知识传授、信息传播的任务,承担着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因此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从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看,基础研究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也是高校的优势所在。因高等学校是培养城市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地方高校是地方创新体系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地方高校的重要作用,不仅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提高地方高校整体实力和打造学校品牌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科技创新上的生力军作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学校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贡献是培养城市创新人才。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本。高等学校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根本贡献是培养城市创新人才。

(3)高等学校是创新文化的引导者。创新文化是指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尤其是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制度等。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崇尚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使其在城市创新文化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作为城市创新主体的高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素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创新文化的营造,高校的创新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发挥地方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作用的途径

(1)面向社会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人才。地方高校立足地方,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城市建设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人才培养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出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强化实践环节。另外,地方高校要通过发展优势专业、支持重点专业、改造老专业、扶持新专业来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创新为引导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重点专业;把一批适应地方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培育成为特色专业。[2]

(2)改善并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与发展

地方高校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持地方,根据自己所在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确定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首先,地方高校要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目标,以地方服务为中心,努力提升为社会服务的水平。其次,地方高校要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构建与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平台,争取在政策导向、资金资源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促进学校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

(3)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校是城市的智力密集区和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源地。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就要提高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而这需要加快地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大增加高校的知识和技术供给。首先,要提高地方高校知识和技术产出的创新性。创新性高的高校研究成果才能通过企业的转化活动转变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产品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是要提高高校研究成果的成熟度。另外,要强化大学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并且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的作用。再就是要完善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组织、机制和政策,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平台,拓宽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

(4)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设创新型城市,既是一个丰富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精神文明的过程。地方高校要发挥好在培育城市创新文化中的作用,重要的是要强化其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3]首先,地方高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要鼓励勇于创新、大胆质疑、宽容失败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此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地方高校要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投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激励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到创新型大学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来。最后,地方高校要围绕内涵发展,增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地方高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阶段发展的需要,要将教育发展的重心加快转移到提高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上来。[2]

参考文献:

[1]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天 府新论,2008,(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