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贸业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贸业务管理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

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

(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外贸出口 企业财务 管理

一、外贸出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1、对国际付款方式的认识不透,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信用证结算方式、汇付和托收结算方式、银行保证函是进出口业务较为常用的几种结算方式。而大多数进出口企业所采用的方式就是信用证结算方式,因为他们认为它能够基本保证出口商收回货款。但是,实际上,信用证制度本身就存在一些缺陷,不仅如此,国际贸易中还存在很多的复杂性,使得出口业务中频频出现信用证软条款,导致了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

2、对结售汇制度的敏感度不高,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人民币汇率的调整。外汇管理的核心制度之一就是结售汇制度,它是进出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汇率对出口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仍有很多出口企业缺乏汇率变动的敏感度,因而被动的接受汇率变动产生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的在结售汇时受到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3、对外汇账款监管的力度不够,缺乏风险预警意识

即使信用特别好的客户,也会因为资金短缺货物积压而发生拖欠货款的情况。而且,由于进口商远在境外,对于随时掌控其经营状况存有较大难度,出口商随时面临产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因此,外贸出口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应收外汇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严格的监管。

4、对出口退税管理的重视度不足,缺乏统筹规划意识

出口退税是外贸企业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项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出口业务的盈亏,并且其涉及的环节贯穿整个出口业务的始终。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意识形态上对出口退税的重视度仍显不足,经常是业务完结后退税时发现问题再进行弥补,缺乏事前的统筹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税务总局对出口退税的要求已越来越高,那种“亡羊补牢”式的管理理念势必增大退税风险,增加企业成本。

二、加强外贸出口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1、打造管理平台,重视客户资信

只有一个高效的外贸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才能使原始的管理数据自动的产生账务数据,使财务会计脱身于反复冗杂的账务报表之中。这样一个高效的外贸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应该将业务部门以及决策部门等都覆盖在内,同时必须在管理中将刚性和相对的柔性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要对客户资信调查予以重视,对客户的档案加强管理力度。在外贸企业当中,资金安全的前提是良好的客户资信。因此,在进行业务往来之前,外贸企业首先要对合作企业的资信进行仔细的调查,确认客户拥有付款能力。外贸企业还应该在单位内部建立一个负责客户档案管理的部门,自己按照业务往来中的付款情况,评定自己的客户的信用等级,且需实时更新。资信不同的客户宜采取不同的结算方式。

2、加强风险管理,重视远期结汇

由于大幅波动的国际汇市,使外贸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变为了如何控制和加强汇率风险管理,现在最受重视的解决方法就是关注远期结售汇制度。因为,人民币远期结售汇可以锁定汇率,锁定成本,从而帮助客户避免未来出现收付汇中的汇率风险,也便于出口企业的价格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需树立的一种观念是:远期结汇主要是为了锁定成本和防范风险,不是单纯地以盈利为目的。企业对汇率走势的预期基本依赖于金融机构的分析预测,无法绝对地保证远期结汇一定有盈利。

3、完善考核机制,规避收汇风险

首先,要建立一个应收外汇账款的考核机制,将企业长远的发展考虑在内。过去,企业的考核办法主要是档期销量、出口创汇和利润指标,新的考核办法则要弥补这种传统考核方法的不足,将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以及资金的占用指标等加入考核的范围之中,这样的考核机制能够对业务员进行全面的评价,一方面激励了业务人员开拓市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不会产生因为个人为了获取短期利益而忽视风险的现象。其次,外贸企业应当适当运用信保业务,这项业务有利于避免应收外汇账款风险。目前信保公司对坏账的保险赔付比例为80%-90%,另有10%—20%的风险敞口。实际操作中可考虑向进口商收取10%—20%的预付款来进行规避,向信保公司投保时则按全额进行投保。预付款与信用保险相结合,基本能做到完全覆盖收汇风险。

4、统筹管理路线,深入业务前端

从源头进行筹划是出口退税管理的要点,因为出口退税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业务和财务单单、单证相符。为此,需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和服务的职能,注重管理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必须对销售环节、采购环节、报关环节和退税申报环节等几个出口退税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流程和管理措施。财务部门的各个管理关口一定要严格的执行这一管理流程,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及时的向业务部门传达其必须要遵守的各项措施,逐步的纠正那些不符合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而实现出口退税事前、事中、事后的统筹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提高外贸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

参考文献:

[1] 宋瑛.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谈[J]. 价值工程. 2010(03)

[2] 胡红. 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 华章. 2009(09)

[3] 王欣梅. 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科技资讯. 2007(17)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3

目前有些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未执行预算管理,上报任务也只是财务部门的一项统计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工作实践中不能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分析、纠正偏差。不少企业的投资失控,不但得不到利润,而且有的连投资也难以收回,最后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要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监控与考评,促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最终达到提高经营绩效之目的,预算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达到对企业经营过程的可控性,必须实施财务预算管理,定期编制财务预算,组织预算说明会、预算协调会,当预算确认后,分层次下达各项经济指标,落实到各个部门执行。只有进行有效的监管,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对此个人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预算所使用的方法

企业预算的编制可采用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或者零基预算与增量预算相结合的方法。

增量预算是指以基期成本费用水平为基础,结合预算期业务量水平及有关影响成本因素的未来变动情况,通过调整有关原有费用项目而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而零基预算的基本特征在于它不受以往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情况的影响,一切预算收支都建立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来编制预算。

例如,笔者所在企业以外贸进出口业务为主,成本费用水平都由出口规模决定,影响因素基本没有变化,只需要在预算期根据基期数据比较来制定新的预算方案,因此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均采用增量预算方法。而对于面辅料采购、应收应付账款的核算,因不受已有费用项目和开支水平的限制,且能调动各方降低费用的积极性,为了有利于企业发展,则采用零基预算方法。

二、预算的流程

为了更加详尽地阐述预算的执行过程,笔者以公历1月1日~12月31日为期间,将企业预算管理做如下假设:

(一)制定年度计划

在企业内部按业务范围将各部门划分为不同的预算编制单位,如销售部为销售预算的编制单位,采购部为采购成本预算的编制单位,财务部为费用预算的编制单位等。由各部经理在9月下旬制定计划,上报董事会。

(二)目标下达

年度计划确定后,企业领导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测的经济形势,在10月中旬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营业额、毛利率、利润、费用额、现金流量等。

(三)预算说明会

由财务部门作为主导单位,于10月下旬召开预算编制说明会,向各部门说明预算编制依据和审核原则,并向各部门下发收入、成本、费用等历史实绩数据、各种预算表格、各科目的编制说明等。

(四)预算编制

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年度工作计划以及公司提出的财务预算目标,分科目、分项目、分月份编制详细的预算。并于11月中旬上报企业财务部门。

(五)预算协调会

由财务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进行审核、汇总,并于11月下旬召开预算协调会。旨在调整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存在的疑虑及不合理的问题。

(六)预算确认

12月中旬,经财务部与各预算执行部门预算目标共同确认后,由财务部编制“预算损益表”和“预算现金流量表”,并正式编制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批准。

(七)下达执行

12月下旬,财务部根据公司董事会批准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下达至各预算部门执行。财务部据此作为次年度实际与预算目标的分析基础。

三、预算的执行与监控

及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价,是确保预算执行是否偏离预算目标的有效监控手段。而全面预算的执行又需要全员的积极参与,广泛交流意见,跟踪分析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控手段,从而总结预算的完成情况,进而为企业评价奖励制度提供公平有效的数据依据。

(一)整体预算下达后,财务部将预算按责任部门进行分解,将预算下达到各责任部门,业务部负责销售预算的落实,生产技术部根据订单情况组织面辅料采集及安排加工厂生产,并上报业务部审核,根据人民币汇率浮动机制,现阶段换汇成本一般掌握在5~7元/美元范围内,超过上限或者低于下限都需上报总经理审批,方可执行。

(二)各责任部门必须在每月经营例会上将财务指标完成情况上报给财务部,由财务部对照预算及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差异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共同拿出整改方案。对变化幅度超过10%的预算指标,要及时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通过研究论证后方可对预算指标进行必要的调整。

(三)预算的监控应重点关注业务部前期合同签订的可执行性、后期销售回款的及时性、生产技术部安排生产的可操作性、财务部对费用预测及资金流安排的合理性等关键环节,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发现差异、及时纠偏,并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

四、预算的考核评估

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监督预算的执行、落实,不但能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还为激励员工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机制保障。

(一)成立考评委员会

建立考评奖惩机制,由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会同财务部、人事部负责人,成立考评委员会。按月下达考评指标,并由各责任部门逐级分解执行,财务部按月汇总,从而做出考评报告。考评委员会根据考评报告的结果,确定奖惩。

(二)具体考评办法

考评委员会根据企业具体情况,以企业长远发展为前提,以保证员工合法利益为基础,以年度为考核目标,实行逐月奖励的办法,具体如下:

1.对业务部下达销售额、销售费用和销售回款率指标,以责任人为单位,以年销售额实现500万美元为起点,每增加100万美元,工资从实现销售目标月起上涨500元/月,并以年末实现业务利润的10%奖励主管业务的副总经理,以年末实现业务利润的5%奖励业务部经理。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同样以年末实现业务利润的3%给予奖励。

2.对非业务部的其他行政部门下达各项费用指标,并直接考核到部门经理。并以年销售额实现500万美元为起点,每增加100万美元,工资从实现销售目标月起上涨100元/月。部门其他员工实行4级分配管理,实行工资上涨0元~100元不等的奖励机制。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私营外贸企业;社会关系网;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动模型;假设验证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11―0037―10

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我国私营企业所获得的基本结论是,私营企业由于社会资源有限、社会资本不足,往往非常重视社会关系的构建与利用,以期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本来经营企业。虽然用社会关系理论分析中国私营企业已经蔚成风气,并且经济学、管理学已经在这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学开始了对话,但却未在国际贸易学界得到响应。我国的主流贸易学者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仍然满足于比较优势的精致逻辑,乐此不疲地证明着以比较优势安排,在完全自由贸易的格局下,可以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率。这种低度社会化的研究传统所表现出的解释力局限越来越明显。要更加切合实际地、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的国际贸易行为,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已经十分必要。本文尝试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以问卷调查所获的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工具,在验证本文建立的4个假设的基础上,检测本文提出的“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镶模型”的有效性,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我国国际贸易领域的私营企业的研究。

一、理论综述与研究框架

(一)理论综述

社会关系网络被网络研究者界定为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可以形式化为由多个点(社会行动者)与各个点之间的连线(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代表着正式性较弱的社会结构。我国台湾的社会学者,更是直接将社会关系网络本土化为“人脉”或“人际关系”。据此,本文定义的社会关系网络是指个体在社会行动中基于工具性目的而构建、利用与维护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模式,与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概念同义。出于行文方便,两个概念在本文中互换使刚。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网络理论在美国社会学与管理学领域俱为显学。在社会网络分析者的眼中,整个社会无非是由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为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人的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生活。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家把生产、分配与消费行为视之为不受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制约的孤立的、低度社会化的人类行为的假设,并不切合实际。大量的证据显示,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网络分析者所代表的经济社会学的基本主张是经济行为镶嵌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决策不是理性个人在孤立的环境中做出来的,而是在动态的人际互动中完成的。他们目的性的行动企图实际上是嵌在真实的、正在运作的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因此,任何经济活动绝对不能只是单纯地化约为商品交换活动,而是必须同时将其所处的环境因素考虑进来。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构建社会网络的理由可以是为获取社会资源以取得经济利益。在关系网络的不同部分有着不同的利益连接节点,嵌入在这些节点中的资源就是社会资本。通过连接网络中的节点,就直接或间接地为行动者提供了接近社会网络中的其他节点(行动者)的机会,为他们获得需要的社会资本提供了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网络就是社会资本,一个个体的网络越宽广,其包含的社会资本越大。因此,人们构建社会网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必需的社会资本。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有必要特别注意社会网络理论视阈中的市场观。White等指出,市场是从社会关系网络和从社会关系发展而来的,市场秩序实际上是生产经营者网络内部相互交往产生的暗示、信任和规则的反应。Burt也认为,经济活动在运行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产品交易之外的社会市场,成员在此网络结构中发展相互关系,并且交换或分享与组织有关的信息。格兰诺维特的研究证明,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经济交换往往发生于相识者之间,而不是发生于完全陌生的人们中间。经由这个过程,交易活动在人际关系与经济关系叠加的社会关系中扎下根,同时培育出了信任。基于这种信任,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并不完全是在完全自由竞争的公开市场上寻找交易伙伴,而可能更情愿选择与自己有良好情感关系或血缘关系的人进行生意往来,将他们当作长期缔约的合作者。

本文认为,企业间的上述社会关系,基本上属于经济社会学家们指涉的强关系。格兰诺维特强调,强关系来自关系建立的时间久长、投入关系的情感多、相互间亲密无间(相互信任)并讲求互惠回报的综合作用。强关系结成紧密的网络。Kcrackhardtl则将强关系描述成经常互动的、持久的和充满情感的关系,同时Rowley、Kcrackhardt和Behrens还认为强关系的建立,与合作伙伴之间的高频率互动,以及他们将资源专注于关系的投入程度有关。强关系可以给合作伙伴带来两个十分重要的益处:一是合作者之间交换高质量的信息以及心照不宣的了解(tacit knowledge),在发展强关系的过程中,合作伙伴对相互的企业组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形成关系性信任,进而变得相互依赖二是强关系还可发挥社会控制的机制,规制合作伙伴的行为。拥有这种战略性的强关系联系的企业,能够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共担风险与成本,并在技能上实现互补。更明显的是,强关系由于着眼于长期利益,能够促进互惠与相互回报。因此,合作伙伴之间会倾向于放弃眼前短期利益,对合作出现的分歧也只是提出意见,而不会选择退出,更可能的是建立起共同解决问题的安排。也就是说,建立在长期合作互动基础上的强关系,会形成关系性信任和互利与回报的规则。与Powell的强关系网络可以形成单独的和特殊的组织形式的断言相似,Uzzi将这种植根于信任之上的控制机制称作为嵌入的逻辑结果,是内聚的/强力的纽带的产物。同样的,Kale、Singh和Perlmutter也发现,立足于信任之上的关系型资本与组织联盟的学习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网络理论将企业的交易活动与社会关系相重叠,即业务关系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因而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光是一种理性选择,而且还受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位置、甚至受个人情感乃至血缘关系的制约,显著地区别了纯粹的经济学模型所预测的情况,从而清楚地反映与还原了企业的实际市场操作。

根据以上理论,本文认为,我国私营国际贸易企业固然在业务市场与业务对象上,确有不同于主要在国内进行竞争的那些企业的一些特点,但仍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即私营国际贸易企业毕竟植根于中国文化的环境中,不可能特立独行于讲究社会人脉的趋势之外。换言之,如果社会关系网络是其他私

营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机制的话,那么,它同样可能是私营国际贸易企业经营涉外业务的基本纽带。简而言之,由于国际贸易业务具有地理遥远与跨越国界这类障碍,风险远远大于在国内开展业务,因此,它不仅不排斥社会关系的介入,更要依赖以信任为内核的强关系的中介。根据这样的认识,考虑到国际贸易业务的特点,本文以强关系在私营企业国际贸易业务中的作用为中心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并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

(二)假设、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1 假设

假设1:私营外贸企业高管们十分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作用,积极营建和维护人际关系,形成了一个范围广、互动频率高且成员社会地位较高的关系网络。

假设2:企业的贸易业务镶嵌在贸易企业之间的人际关系之中,强关系在业务经营中发挥关键的作用,简而言之,强关系即为市场。

假设3:国际贸易业务订立的合同不是对人际关系的替代,而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正式制度保证;进一步的推论是贸易双方关系好则合同的重要性小,反之则大,即贸易合同的重要性与人际关系紧密度负相关。

假设4:贸易的风险与双方人际关系紧密度反向相关,换言之,双方人际关系好则贸易风险低,反之则高。

2 理论模型

根据前面4个假设,我们建立了“社会关系一贸易业务”互镶模型如图1。

假定甲乙两国的国际贸易公司(B1与B2)结成了贸易业务关系,它们之间的贸易业务量用V(曲线vj=v(s))表示;出于简便,假设业务流向总是从出口B1向进口B2流动,用图中连接B1与B2的弧线表示;中央竖轴表示贸易合同c,上端为合同的重要性弱,下端为强;底部横轴表示人际关系,向外为强,向内为弱;横轴以上的三条横线,代表连接双方的人际关系与业务关系的强弱类型或层次;图中虚线曲线C=C(Si),i=1,2,3,表示国际贸易业务的风险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低点为风险强,高点为风险弱。

在这个模型中,需要对处于核心位置的业务关系与人际关系互为镶嵌而形成的三个强弱层次的关系类型加以定义:(1)情感性业务关系,这即本文所指的强关系类型。它既可是建立在血缘、亲缘等特别连带基础之上的关系,也可为双方虽无血缘亲缘关系,但在长期、稳定的业务往来中,达到了高度的互利互惠程度,甚至双方的高管或业务人员,还因此结成了朋友,建立了融洽的、有私人情感的等同于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关系;(2)工具性业务关系,这属于弱关系层次,通常指的是业务双方仅有商业联系,无朋友情感的那种业务关系,可以归人是“熟人但非朋友”的范畴;(3)偶然性业务关系,这是最低层次的关系,通常指的是那种仅有过一、二次偶然的业务交道的关系,基本上归人“生人”的范畴。本文的这种定义有着理论依据。黄光国把人际关系分成了三种类型,分别是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情感性关系是长久而稳定的社会关系,达到了可以满足互动双方的情感需求的程度。与之相对的是工具性关系,即个人和他人建立的关系,无非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与手段,因而这种关系基本上是短暂和不稳定的。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混合性关系,按照黄氏的说法,这种关系也是比较持久的,但需要“礼尚往来”维护其持续性。本文划分的三种关系类型,是对黄光国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借鉴与改造。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前提是必须证明私营外贸企业的高管们拥有社会关系网络,而证明基于这种网络的关系所发挥的作用则是充要条件。由于这种关系网络是由每一个被研究者为中心延伸出去建立的,因此我们依据个体中心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提名生成法”(Name-generator)编制了《私营贸易企业社会关系调查》的调查问卷来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提名生成法可让每个被访者提供自己的社会网络成员的相关信息,故成为研究个体社会网络常用的方法。提名生成法会使被研究者提出与自己关系较强的社会关系,恰好与本研究的重点相吻合,因此适当。我们首先在2006年11月的欧洽会上向参会的中方企业发放了250份问卷,随后,向有关私营企业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共收回350份问卷,去除各种不合格问卷,得到133份有效问卷。我们设定可作为研究对象的私营企业的外贸业务量必须占其业务总量的5%以上,低于这个标准则排除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二、验证假设

(一)假设1的统计数据验证

对假设1的验证分成3个方面:一是直接询问被调查对象对社会关系的看法;二是了解他们参加各种涉外业务展会的目的;三是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1 被调查企业高管对社会关系的看法。从表1可知,98%以上的企业高管认可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非常重要或重要,93%以上的企业高管表示社会关系对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或重要,同时有近90%的企业高管表示与国外企业的高管建立私交对企业开展贸易业务非常重要或重要。由此可断定绝大多数企业高管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2 被调查企业高管参加各种涉外业务展会的目的。被调查企业高管参加欧洽会、广交会以及其他形式的涉外展会的目的与上述态度量表表明的态度一致。涉外展会本是一种典型的市场机制,但在这些企业高管看来,仅去了解商情不是目的(3%),建立一般业务关系也不是参会的全部意图(8.27%),更反对只为做一笔买卖去参会(0%),而建立长期、稳定和融洽的业务关系才是根本目的(88.72%)。这说明,企业高管已经将这类正式交易机制化为“拉关系”的平台。

3 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我们把社会关系网络操作化为网络规模、交往频率、网络差异和网顶高度4个变量,以考察被调查企业高管的社会关系网络构成。

(1)网络规模。网络规模被定义为与企业负责人密切交往的人员数量。从表3可知,与被调查企业的高管们交往密切的人员数量,主要集中在40至100人这个区间。表中数据清楚地表明,这些企业高管确有其各自的“圈子”,他们置身于各自的社会网络之中。

(2)交往频率。交往频率是指与交往对象直接见面、打电话、发邮件、寄信函等各种交流方式在一个月的次数。表4数据证明了这些被调查对象不仅生活在各自的“圈子”里,而且与网络成员有频繁的联系与互动。

(3)网络差异。我们以企业高管的主要交往对象的不同职业定义网络差异,意在检测他们的“圈子”的社会范围。从表5可知,被调查的企业高管的交往对象的职业分布较广,即他们的“圈子大、门路广”。

(4)网顶高度。网顶高度被视之为密切交往对象在各个行业的管理职务上的高低分布及其职业声望状况。我们以陆学艺的“十大阶层”为基础,结合李春玲测量的81种职业,挑选出从党政领导至普通工人的30种常见职业职务列表供被调查企业高管选择,整理成表6数据。从表中可知,占90%以上的企业高管都与党政官员、特权或重要职能部门的人士有着密切联系。至于与其他企业家和律师、会计师等

专业人士的密切交往比例更达100%。我们还发现不少企业高管与宗教人士有来往。我们从以上数据获得的推论是,企业高管们“往来无百丁”,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网很高。

通过以上统计描述,可见被调查企业高管十分认可社会关系或人际关系对企业以及外贸业务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着力营建与维护有着广泛职业背景和较高社会地位的关系网络,可以说假设I具有社会事实的基础。

(二)验证假说2

1 统计数据验证。我们以“大单业务”和“赚钱业务”这两个指标来验证“强关系即为市场”的假设2。企业如何处理这两种业务,能有效检验企业之间的关系强度。由表7可以看出,公司的“大单业务”和“赚钱业务”主要来自关系最好和较好的公司,作为回报,也将这两类业务交给关系最好或较好的公司,与无关系的公司基本上无这种业务往来。这就是说,企业的市场存在于强关系之中。

2 线性模型验证。我们用回归模型对假设2进一步验证。以外贸企业间的业务量为因变量,以企业间关系的紧密度为自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1),结果如下:

由上述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常数项系数为0.732,回归系数(B)为0.765,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为0.783,常数项和回归系数T检验的t统计量分别达到4.49与14.42,T检验的相应概率P均为0.00,由此可以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尽管R2仅为0.61,但拟合优度仍可接受,由此可以发现外贸企业间的关系与其业务量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关系越紧密业务量越大。由此,强关系即为市场的假设成立。

(三)验证假设3

1 统计数据验证。合同在外贸业务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我们请被调查企业高管对其业务伙伴是否为完全的合同关系或人际关系、合同关系与人际并重、合同对双方关系的作用以及企业间关系紧密度与合同的重要性这4个选项进行选择,试图以此验证假设3。由表9可知,约71.4%的企业完全赞同企业关系应该是合同与人际关系并重,85.7%的企业完全赞同合同巩固了双方的良好关系。这一结果从一个侧面再次表明,外贸业务是镶嵌在人际关系之中的。

我们用企业关系紧密度与合同的重要性来进一步检测上述态度的真伪。有73.7%(98个)企业对“企业间关系越密,合同作用越小”予以肯定答复。反过来,“企业间关系越疏,合同作用越大”所得的统计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有77.4%(103个)的企业表示完全赞同,没有企业反对这一说法。这一检测与上述态度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可以认定贸易合同的重要性与企业间关系紧密度负相关的假设得到了支撑。

2 线性模型验证。为了进一步验证假设3,我们在回归模型(1)的基础上,新加入变量“合同的重要程度”,与“外贸企业间关系紧密程度”一起作为自变量来解释企业间业务量(因变量)的变化。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与回归模型(1)相比回归模型(2)的拟合优度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偏相关系数T检验的相应概率P均为0.00,由此可以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回归模型(2)拟合较好。由于加入了合同的重要性这个新变量,回归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有了显著提高,且其偏相关系数都为正(0.922和0.456),因此可证明合同关系并未排除企业间的人际关系。

3 相关系数验证。我们再用相关系数验证在外贸业务中合同的重要性与关系层次负相关这一假设。从表ll可以看出,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合同重要性的kendall相关系数是-0.377,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4,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由此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等级相关系数有显著意义,在贸易中企业问关系紧密程度与合同重要性存在负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大约为-0.4。

(四)验证假设4

1 统计数据验证。贸易实践表明,贸易风险多来自贸易争议,我们用贸易争议的处理难易程度来代指风险大小,即争议处理越容易,风险越小,反之为大。更重要的是,对贸易争议的处理态度与方式能够考验关系的强弱。争议处理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法律解决,二是私下协商解决。为此设定4个难易程度。由表12第一列可以看出,随着公司间关系层次降低,协商解决交易争议的难度加大;反过来,随着关系强度的增高,选择打官司解决争议的比例大大降低。这充分说明,关系强度决定了争议双方取互谅互让的方式,也就化解了贸易的风险。

2 相关系数验证。我们进一步用相关系数检验贸易风险与双方关系层次的关系。表13显示,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贸易风险kendall相关系数是-0.501,概率p值为0.00,小于0.0l;spearman相关系数为-0.552,概率p值为0.00,小于0.01。由此得出结论,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条件下,两种分析方法的等级相关系数都有显著意义,公司间关系的紧密程度与贸易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成立。

3 偏相关系数验证。考虑到贸易过程中合同的重要性与企业间关系层次反向相关可能存在“合同重要性”对“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之间关系的干扰,有必要进行偏相关分析,经控制合同的重要性探讨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的相关性得出表14。由表可知,控制变量“合同重要性”后,贸易风险与企业间关系层次的相关关系仍大致为-0.55,相应概率p值为0,00,说明通过显著水平检验,可认为它们显著负相关。

三、研究结论

与不足

本文的4个假设得到初步验证。被调查企业高管不仅认可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中着力建设与维护关系网络,特别是强关系即为私营外贸企业的市场、业务开展与双方人际关系强度保持一致的核心假设得到证实,证明本文提出的“社会关系一外贸业务互镶模型”成立。交易关系与人际关系相互镶嵌的理论假说,经由这一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私营企业的行为中得到较好地印证,从而较真实地还原了私营企业在外贸领域的实际操作状况。这一模型与运用社会关系理论对一般私营企业的研究所获得的结论相一致,说明社会关系理论对私营企业行为的确具有极高的解释力。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5

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在满足客户服务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将供应链系统中的成本降到最低,对产品进行制造、转运和销售的过程,实现对产品的管理。同时,供应链还是资金流、信息流和商业流等综合管理的过程,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对供应链中物流成本的关注,很少对外贸企业的上下游进行关注,仅仅局限于对外贸企业的自身管理当中。因此,要想改变外贸企业传统的发展方向,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企业界限,应该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

供应链理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探索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要向供应链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以此来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但是,但前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对财务管理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不能与实际的制造业情况相吻合,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程序呈现整体缺乏的现状,使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能向标准理念方面去执行,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压力。

一、外贸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根据调查分析可知,当前的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引入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并没有结合当前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没有对供应链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在实际的工作管理中出现以下问题:

(一)照搬国外供应链管理模式在我国的企业中,外贸制造业较好的运用了供应链系统,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却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运用,只是对原有的模式采用照搬的形式,没有充分的考虑到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和内在联系。例如:国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设施相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十分完善的特点,而中国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呈现出信息技术不全面的特点。同时,国外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面向各生产环节的设置,将制造业企业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而中国主要是面向内部的销售渠道进行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使用具有限制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现代化的物流信息和物流系统进行混合的形式,与实际的生产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信息流和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中国的实际应用中,该向内容确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物流主要是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的存货数量,能够有效减少物流的成本,但是由于没有对实际的情况进行了解,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没有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二、外贸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

(一)外贸制造业采购环节的财务管理外贸制造业的采购环节,是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重心,与财务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要想保障采购环节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要对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外贸制造业的采购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采购结算货币的选择、付款条件的确定、参与采购管理、采购风险控制和汇总分析等。这些环节共同组成了外贸制造业的财务管理,对采购环节中的各项内容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应该对财务人员的各项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进行不断的充实,以便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二)外贸制造业生产环节的财务管理生产环节是外贸制造业的重要环节,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必须对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工作,并结合企业实际的发展现状,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解决,建立财务预警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借助,实现对各生产部门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企业在对运营状态了解的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指标有:原材料的消耗量、单位员工之间的差异、制造费之间的差异和产品损耗量等。对以上预警指标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分析法和作业成本法的形式,对其进行合理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各生产环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价值的增加。

(三)外贸制造业销售环节的财务管理销售环节是外贸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使企业得到价值的提升,销售环节主要由销售环节、供应链管理和应收账款财务管理组成,在通常情况下,在销售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工作,这样更有利于企业进行销售,增加企业的价值。如果企业的损失大于企业的营业成本时,则证明企业处于亏损的状态,反之,则说明企业处于盈利的状态。同时,在销售过程中,还需要企业对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数量进行记录,对企业的客户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客户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保证,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总结和发展,应该将供应链建立在统一的整体上,对产品进行了解,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外贸企业可以让客户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明确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建立紧密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外贸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外贸制造业企业供应链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做出系统的阐述,明确了外贸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点,为以后的财务管理模式做好了铺垫工作。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结合自身的努力,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运转,促进企业资金的优化,对可能引发的风险事件进行考虑。所以应该对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整合,促进外贸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琼娥.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4

[2]于森林.企业集团营运资金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外贸业务管理范文6

[关键词]行为决策;加工贸易;中小型企业;外贸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7-0117-03

作者简介:江剑敏(1979-),男,管理学硕士,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贸实务、外贸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福建国际贸易标准化应用体系研究”(基金编号:2011R0025)。

一、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的阶段划分

根据企业的经营性质不同,我国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经营内容分为加工(生产)和外贸两个模块。其中外贸模块根据其工作特点又可分为外贸事务和外贸业务。外贸事务是指以外贸辅工作为主导,包括制单、跟单、订舱和协调等日常事务性的工作;外贸业务是指以外贸交易为主导,包括交易磋商、订立合同以及履行订单等对外业务性的工作。

以外贸生产企业两个模块的发展及相互关系作为主要分析依据,考虑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现状,把我国中小型外贸生产企业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阶段):加工工厂阶段、加工主导阶段、加工与外贸并行阶段、后续“困境”阶段。

通过表1来说明三类(阶段)以及后续“困境”阶段两模块关系和阶段主要特征:

1.加工工厂阶段。该阶段属于外贸生产企业发展的初期,企业主要以生产和代加工为主,产品大多通过国内的中间商出口,或为专业贸易公司代加工产品,没有专门的外贸团队,相关销售业务由总经理或业务经理来负责,管理人员对外贸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不足,甚至完全套用内销方式来进行外贸业务。

2.加工主导阶段。在加工工厂阶段后,企业已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开始发展自己的外贸模块,通常是通过直接招聘人员方式,实现对自身加工和代加工产品的外贸操作。加工主导阶段可以分为初期和形成期:初期通常是由专人来进行相关外贸事务的操作,企业的总经理负责调配人员,对加工进行辅助;形成期往往以“一个外贸经理+若干外贸助理”形式为主,还未形成专门的外贸队伍之前,企业的重心还是以加工为主,外贸仅仅作为辅助。外贸模块还没有产生直接的业务,以处理外贸事务性工作为主,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外贸业务(订单)。

3.加工和外贸并行阶段。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企业的外贸队伍已经形成,外贸模块开始创造相对稳定的利润。与第二阶段相比,主要体现在外贸队伍能够直接接订单,真正开展外贸业务。

4.后续“困境”阶段。生产模块和外贸模块开始产生利益分配冲突,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很难同时让生产团队和外贸团队都满意。生产团队认为外贸团队工作内容简单,劳动强度小,却能分配较多利润;而外贸团队认为利润主要由本团队创造。此阶段如果处理不好双方关系,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甚至导致企业分裂崩溃。

二、外贸企业行为与“困境”

(一)企业行为

现实中,外贸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人往往出于自愿或被迫选择加大对外贸模块的利益分配比例。主要依据包括:

1.从管理常识考虑

从管理常识考虑,外贸部门属于业务部门,外贸业务员多接订单,随之多分割利润,其业务分成与销售额或销售利润相挂钩,通过分发与销售额或利润相挂钩的工资奖金等,继续激励外贸团队开展业务;生产部门中,工人多采取计件或计时工资,在订单增加、生产量增多情况下,生产部门的管理人员仅能获得额外加班所带来的补助,由于缺乏销售额大幅增加所带来的与其相挂钩的收益,所以生产模块的团队收入偏低但相对稳定。

2.人才需求紧迫性考虑

外贸业务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订单和利润,外贸人才难以培养并且流失严重,行业之间互相“挖角”。而生产加工方面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熟练工人就能进行生产,生产管理者的作用往往被忽略。

为此,投资者倾向于对外贸模块多投入,以减低外贸骨干人员流失的风险;对于生产模块方面,投资者更加重视的是稳定,只是在淡季仍保持一定规模的工人队伍,在旺季大多招收临时工的方式。

(二)管理“困境”的产生

在企业内部,外贸部门按创造的效益来分配收入,其工资和奖金与销售额或利润直接挂钩;生产部门收入相对稳定。在外贸销售业绩可观时,外贸模块团队收入远远大于生产模块团队,而在外贸形势低迷时,外贸模块员工可能仅获得基本工资,生产模块团队收入依然比较稳定。销售业绩好坏,都导致两个模块的收入差异突出,双方矛盾日积月累,导致投资者面临管理“困境”。

1.生产(加工)模块和外贸模块分离

一种情况可能是外贸骨干外流或投资另立门户。在生产模块和外贸模块出现争端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外贸骨干人员外流,直接导致客户资源流失,无法进一步保持原有优势。外贸人员流动频繁,往往会带走公司客户资料;管理者和投资人面对管理“困境”,迫于压力,不得不另设专门外贸公司来安置原有的外贸团队,从而形成事实上的生产与外贸分离。

另一种情况是外贸模块“一枝独秀”,管理人和投资者重心偏移于外贸模块,外贸订单除了满足自有的生产(加工)外,还能外放到其他工厂进行生产加工。自有的生产团队因产能等原因,生产模块无法进一步扩展,甚至因产品缺乏创新或市场变化,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生产规模逐渐萎缩,投资者不得不退出生产(加工)业务领域,企业最终蜕变成纯粹的外贸公司。对原有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来说,实际上是进入一个全新领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