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差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范文1

关键词:思维;文化;中英语言差异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以及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于不同语言的研究与理解非常的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会存在不同的思想与文化,有些国家幅员辽阔,甚至会出现一个国家内有好多种不同的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文化的不同都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国与国之间表现的更加明显。中英语言作为当今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两门语言受到了中西方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对一个国家思维、文化差异的研究,对中英文语言的学习更加有利,反之对于中英语言差异的分析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语言使用国不同的思维与文化。

1.思维、文化和语言的关系

思维、文化和语言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特点从而慢慢的产生出属于自身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这也是出现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思维、文化的差异则推动着不同的语言的形成,而通过不同的语言,体现着各地区的思维与文化的精髓。

2.中英思维、文化差异对其语言差异产生的影响

2.1思维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

2.1.1思维差异在中英语言差异上的体现

通过一定的语言研究发现,中国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趋向于曲线式,在很多场合中说话表达并不直接,而对于国外的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恰好相反,偏向于直线式,很多想法直接通过语句表达出来。同时在语句之间的衔接以及逻辑表达上,中文偏向于意合,即要表达的意义通过一定语句或分句蕴含的意义来表达,而不是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手段来连接这些词汇或者句子,英文则刚好相反,偏向于形合,这些直接造成了中英文在连贯以及通篇文章的表达存在显著的差异。

2.1.2思维差异对中英Z言差异的影响

思维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和分析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三个方面。

在感性与理性思维上,中文在感性思维的体现上特别明显,古诗词的抒情达意,文章能分为抒情文,记叙文等都是很好的证明,强调了将五官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而英文在这方面则更加偏向于理性的表达,由于英文属于表音文字,大部分文字都是用来直接说明事物本身,很少有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的词汇。这就形成了中英语言的一个差异。

在综合和分析思维上,中文在表达上倾向于综合思维,即对于一个事物整体,通过对不同部分的属性分析来分别进行语言上的表达,而英文则更注重通过分析和细节综合成整体,最终导致中文在表达上有时候会出现歧义,导致表达不准确,而英文则注重强调形式分析以及规则上的遵守。

在形象和抽象思维上,中文在表现形式上会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具体的可描述的形象表述出来,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用同类事物的整体词汇来表达特点事物的形象。这种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英语言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

如:中文表达有时候可以没有主语,直接表达为“花了半小时走到那里”,但是英语在表达上必须跟上主语,而且句子中常见的主语都是抽象名词,当没有主语时,也必须加上非人称代词,如“it”。如果是英文表达上面的句子就是“It takes an hour to get there of foot.”。

2.2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

对于中英语言差异,思维差异是影响的一方面,文化差异又是另一方面,虽然三者在关系上不能够直接割裂,但是仍然存在两两之间的相互影响,而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差异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上。

在整体与个体上,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家争鸣”、“大一统”等的文化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中华的文化长河,而儒、道、法、佛等思想的相互冲击,相互交融也给中国语言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中国以前的分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还是大一统的社会要求,都需要思想、法律等层面的同步而儒家思想恰好完美的契合了这些要求,因此在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注重从大局观出发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如“从大局出发”、“立足整体”等语言词汇都可以充分表现。

但是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文化不同,西方的文化无论是形式还是思维等方面都呈现出繁杂、各自为政等特点,当中的个体色彩非常的明显,再加上数百年的“海洋文化”、“殖民活动”等的影响,语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内容更加的广泛,因此相对于中文来说,在语言表达的次序上会有较多的形态,即一句话同一个意思,但是却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形式。例如汉语中“很多大学生现在在这个又大又漂亮图书馆里读书”,中文只有这一句表达形式,

但是用英文,不同的人可能会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A lot of

students are reading in this library which is big and bright.”、“This big and bright library seat a lot of students who are reading now.”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在悟性与理性上,中文深受儒道佛三大哲学的影响,不仅是语言,连思维以及文化也是如此,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子曰:“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而语言中的重顿悟、讲含蓄的哲学和宗教思想是与汉语,特别是文言文中体现出的模糊性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有些词语在单独时可以看成是形容词,一旦组合在一起又会有动词的作用,如“清”、淡”单用是可作为形容词,变成成语“风轻云淡”后则起到了动词的作用。

但就像中文会受到国内哲学影响一样,英文也会受到相应的哲学影响,而西方的哲学侧重在形式逻辑上,力图用逻辑的表现形式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更注重对于事实的严格求证,从矛盾的普遍性中找到特殊性,如培根的归纳推理,也因此使得英文在句子的表达上更注重形式的完备,通过各种限定动词来衔接语句,表达语句的侧重,如and、but、unless等连接词,what、when、where等关系词。

结束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仅是中英文的学习研究,还有其他语言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思维、文化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中英文的差异就是很好的体现,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学习中英语言,并且加深对其的印象。希望通过本文对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的一些分析,能够为以后更好的进行中英语言的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胡燕萍.思维、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94-96.

[2]张惠宁.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J].河池学院学报,2011,03:40-44.

[3]左景丽.例谈中英语言结构、思维和文化差异[J].成人教育,2012,07:113-114.

文化差异范文2

关键词:文化;思维;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8-0298-01

1 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1.1 习俗的差异

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含贬义,如“狐朋狗友”, “鸡飞狗跳”“狗急跳墙”等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最忠实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说“you are lucky dog”(你是幸运的狗) 或“every dog has his 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天地) ,千万别认为他是在骂你。另外,中国人把结婚生子称作“红喜”,把死人的事称作“白喜”,对于西方人来讲, “红喜”好理解,可“白喜”却无法理解了,死了人居然也成了喜事?

1.2 文化意义

文化意义指附加在词项的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诗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如果将其中的“白屋”译成“whitehouse”,就变成了美国的“白宫”了;杜牧《谴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如果将其中的“青楼”译成“green house”, 就成了“温室、暖房”,与原意相差甚远。在长期从事翻译的过程中,如能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将使我们的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

2 英汉词语理解与翻译中文化的差异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词语的意义结构的影响, 二是对话语的结构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对这些内容的表达方式不相同,对这些内容的内涵理解也不相同。例如, 中国人常说“夏炼三伏,冬炼三九”,以此警戒人们时常保持锻炼。那么在英语中怎么理解“三伏”和“三九”呢? 曾经一位年轻的口译者向一群来自加拿大的游客用“three fu and three nine”来解说。当然了,游客们很迷惑。其实这位译者可以用“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来解释就很清楚的了。 英语“She is a cat”无法对译为“她是一只猫。”因为中国文化里“猫”同“包藏祸心的女人”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西方却如此。同样的道理, 汉语成语“说曹操, 曹操到”, 如果忠实于字面意义, 译为“Speak of Cao Cao and he will appear”, 对于英语文化背景的人来说, 就会感到莫名其妙, 但如果借用英语成语, 译为“speak of the devil and the devil come”, 就能很好地传达汉语的言内之意。具有宠爱之意的是“Love me , love my dog”与汉语中的“爱屋及乌”的意义相近。中国人虽然认为狗是一种忠实、可靠的动物,“狗不嫌家贫”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 但中国人从心理上却厌恶、鄙视它, 常用来比喻坏人坏事, 如“走狗”、“狗腿子”。各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气候不同, 也从侧面反映出语言的内涵不尽相同。

3 风俗民情所反映的差异

3.1 问候

每个国家的问候语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中方主人在飞机场迎接外方的客人会说:“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我们不能直译为:“Welcome. You must be tired all the way?” 在英语思维习惯上,是对满脸倦容的人表示关切的话而不是打招呼的问候。按英语习惯可以这样说:“You’ve had a long trip.”或“Did you have a long flight?”中文还有这样的恭维:“您年纪这么大,身体还是这么健康。”英语国家没有类似的表达习惯,在他们的文化里,人们忌讳直接说对方年纪大,不能译成:“You are old but still look so healthy。”这样不但没有丝毫关心问候之意,却使别人以为你嫌他老不死,这下可把别人给得罪了。可以这样译:“You look great.”或“You look wonderful.”在较熟的朋友之间可以说:“Your health is good”。

3.2 称呼

在书面语称呼上,对“Dear Governor……”或“Dear Minister……”这类身份较高的称呼上,通常不译为“亲爱的省长”、“亲爱的部长”这个“Dear”习惯用“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中文听起来很自然,但在英语习惯里,“朋友们”通常放在女士们先生们之前:“Dear friends,Ladies and gentlemen”。

3.3 交际套语

交际套语应该符合习惯用法,才显的自然、得体、有礼、否则听起来就显得生硬、粗鲁、甚至误解。下面就举一些典型套语的译法:

(1)参观或者会谈等场合,常听见中方的人说“请多提宝贵意见。”若直译为:“Please give us your valuable comments。”问题就来了:你的意见应该是“valuable”的,不宝贵的意见请免开尊口。正确的译法是:“Please give us your comments。”或“We welcome your comments”。

(2)“这是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这是我们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客气的一句客套话,有时礼品并非“薄礼”也这么说;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却是:这是专门为你准备的礼品,希望你喜欢。所以这句不妨这样说:“This is a gift for your memory。Hope you like it”。

(3)中国人在招待客人吃饭之前常常习惯客气的说“今天的菜不好,大家随便吃一点”在用餐结束时也常说“招待不周,请多多包涵”。这些用语对于中国客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客套话了,但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种自谦客套的说法反而显得太牵强附会,况且请客总希望客人吃的好,否则,既然菜不好,为什么还拿来请客?故不宜直译为:“Pardon me for the poor foods today”。若用餐开始讲这句话,英语应说:“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ves”,或者“Enjoy yourself”。若用餐完毕讲这句话,应该说:“Hope you’ve enjoyed yourself”。这样才与此情景相吻合。

4 颜色词方面,中英两个民族对颜色的联想也有差异

如“Green with envy, green-eyed monsters, and green-eyed”在英语中都是表达“妒嫉、羡慕之意”。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常习惯用“眼红,害了红眼病”来形容羡慕与妒嫉之心。再例如“black”(黑色)在东西方人们眼中都常常把它与“负面的,消极的”意思相联系,比如“blacklist;black market;black hearted。”所以汉语的“红色”译成英语的“green(绿色)”或“golden (金黄色) ”,这样读者比较好理解和接受,但有失汉语的文化特色,所以有些翻译家认为应直译成“red”以使英美读者了解红色在汉语中的意义。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和翻译中我们应常常留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各方面的思维差异, 这就靠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强口译训练。对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理解透彻,把翻译看作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住处交流,时常保持警觉的文化意识,这样才使我们翻译更加准确和完善,才不至于产生文化误会,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交际和翻译之作。

参考文献

[1]陈安定. 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81.

[2]谢则融. 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M]. 湖南:湖南师大外国学院出版社, 2000.

文化差异范文3

    论文摘要: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翻译作为语际交流,它不仅只是语言的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的过程。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因此,文化差异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

    翻译涉及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等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拥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价值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手段。因此,每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民族文化的积淀和印证,翻译成了一种必然的文化活动。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地进行着文化的比较,所以译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所谓文化意识,就是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信息交流,而文化的差异跟语言差异一样,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以下就几个方面具体阐述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一、价值标准对翻译的影响

    在众多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具有持久性、稳定性,并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作为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

    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故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为褒义,如:lucky dog(幸运儿),gay dog(快乐的人),bull dog(硬汉),run-ning dog(乖顺的家犬)等。而狗在中国人眼里却有“仗势欺人”、“为虎作怅”之嫌。故汉语中用狗比喻人多带贬义,如:“狗仗人势”、“走狗”、“狗腿子”、“做人鹰犬”等。

    又如在中国,当人们去朋友家吃饭时,饭前男女主人经常会说:“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对于中国人来说,主人对客人说这话是极为自然和恰当的,有“谦虚、好客、请随意”之意。如果这句话直译为“These dishes are not good , please made do withthem.”给不懂中国文化的人的反应可能是“Why don't you treatguests with good dishes?”英美人则正相反,他们请人吃饭,一定会说这道菜如何可口,那道菜如何美味,即使对自己做的菜没有十分的把握,至少也不会说“饭菜不好”的话。故把原句变通一下,译成“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 we can supply.Please feel athome and help yourself.”这就是汉文化所崇尚的谦虚与西方文化所推崇的诚实、自信形成鲜明对比的例子。

    二、审美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审美观。同一事物.在这一民族看来美仑美奥,而另一民族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视之为丑陋不堪。

    wise as an owl意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可能令中国人费解。owl在汉语中是“猫头鹰”或“夜猫子”。两词都含贬义,因为它们的叫声吓人,样子丑陋,因此中国人对它们并无好感,常把它与厄运、死亡、荒凉联系在一起。而英国人则会联想到智慧。在儿童读物、漫画和动画片中,猫头鹰通常很严肃,很有头脑,俨然一付学者的派头。

    龙(dragon),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神秘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它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如“龙袍、龙颜、龙体”。现在它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以自己为“龙的传人”、“东方巨龙”而自豪。“龙腾狮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一系列比喻无一不是极美之词,它们渲染着热情洋溢的气氛、奋进的力量。所以,成语“望子成龙”中的“龙”意味着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头地、飞黄腾达。整个句子应译为:"Everyone wants his child toshine.”而在英语中“龙”是一种恐怖的怪物,称为myth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常用来比喻邪恶的势力。

    三、行为准则对翻译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次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行为准则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四、生活方式对翻译的影响

文化差异范文4

关键词:英语 汉语 翻译 文化差异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的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我们经过归纳总结认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习俗道德等都是为了利用和适应自然地理环境而形成的。环境的因素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由于英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征,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生活中,英语民族的生活多和海洋打交道,因而英语中有大量有关航海的词语;而在以大陆为主的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形式,因而对中国人来讲,理解这些表达方式就较为困难。例如:“able seaman”(一级水平),“be left high and dry”(陷于困境),“give sb. or sth. a wide berth”(远远地躲开)等。可见这些谚语多和航海有关,代表岛屿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以陆地为主,“树”、“蝼蚁之穴”、“路”、“前车之覆”等都体现着陆地文化。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风俗习惯的差异

英汉语民族不同的社会习俗给两种民族在价值取向、审美取向上带来相当大的差异,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动物的不同态度。比如,汉民族视虎为百兽之王,这在诸如“虎父无犬子”、“虎视眈眈”、“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狐假虎威”等习语中得以体现。然而在英语中狮子取代了汉语中老虎的地位,这体现在诸如to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 (虎口拔牙),a lion in the way (可怕的障碍),to 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于危险的境地)等习语中。“龙”(dragon) ,中国人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自豪,因而在我国“龙”被视为吉祥物和封建帝王的象征。“望子成龙”表达了人们期望子女如龙一般勇敢、前途无量的美好心愿。而在西方人眼中, “龙”仅仅是一种想象中带翅膀的陆生动物,常为灾难、凶恶的象征,在英语中若出现“She was thought a dragon”则表示“她真是个凶神”,含有贬义。

中国人一般都鄙视狗,于是在语言上便常用“狗”来比喻可恶的人和事,贬义色彩十分明显。如“丧家犬”、“落水狗”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 dog will m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

例如,“四方”中国人习惯说,“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英国人却习惯说,Four cardinal points :North、South、East and W est. 中国人以“南”为主, 大概是源于“南面为王”,“北面为朝”的缘故。所以罗盘针明明是指北,却称“指南针”。西方则以北极为定位方向,所以汉语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英语则是southeast, northeast, southwest and northwest。中国人习惯说“衣食住行”, 英语则为food, clothing,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英语中的elemental forces ( the forces of nature) 是earth,w ater, air and fire 四样而中国古代所说的“五行”则是金、木、水、火、土。复合词的排列顺序不同, 数目也是不同的。

3.方面的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多有“玉帝”、“菩萨”、“佛祖”等宗教词汇,与此有关的习语也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宗教词汇有“Bible” 、“church”、“Pray”、“Baptism”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4.历史典故的差异

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cross the Rubicon”(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hang by a 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结构凝练、意义深远、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含蓄幽默,并都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cat’s paw 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用来比喻“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或“受人愚弄的人”。再例如:You are just a doubting Thomas. You will not believe what I tell you.这句话中的doubting Thomas 源于《圣经》故事。Thomas 是耶酥的12 门徒之一,此人生性多疑,后来英语中用doubting Thomas 表示多疑之人,理解了其中的文化内涵,我们便可以将其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

5.结束语

文化差异常常导致文化理解中的误解,进而会给语言交流带来极大障碍。而且,在文化上难于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或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比语言本身用词不当、造句不当造成的障碍与错误更为严重。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对英汉语言的研究和分析,应从多方位、多角度考察它们的发展与演化,使我们对语言及文化的异同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以实现跨文化语言沟通的顺利进行。第二,要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多接触西方文化,多了解西方文化,从而创造条件,营造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鸽平.关于《中国文化概况》中名词的翻译问题[A].语言文学与文化[C].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4]潘绍中.谈谈汉英对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2004,(3).

[5]王振亚.语言与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邢福义.文化语言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杨自检主编,英汉比较与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文化差异范文5

一、中美课堂比较

1.中式课堂教学。在传统中式课堂中,学生往往专心安静地听教师讲授,专注地记录课堂笔记,很少对教授的知识提出质疑,或是主动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而是要等到课后再单独找老师提问解答。而中式教师也已经适应了扮演主角,更倾向于按照预设好的教案和节奏进行知识讲授,不希望计划好的教学思路和进度节奏被学生的提问打乱。

2.美式课堂教学。在美式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我,彰显个性。同时还喜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并把这种质疑理解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渊博知识的信任和认可。美式教师主要扮演的是引导和启发的角色,十分鼓励和提倡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质疑提问,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途径进行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出答案。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也给提问答疑留出了很大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质疑、大胆创新。而对于学生提问,教师并没有视为是对自己教学课堂的“添乱”,而是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对教学的积极回应与认可,故而持肯定认可的态度。

3.利弊分析。中式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容量较大,学生的硬性知识储备和记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是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有限。美式课堂注重学生独立思考,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学生从课堂上获取的信息量就相对有限。

二、文化析因

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也大不相同。究其根源,在于中美两国文化上的差异。

1.中国的集体主义VS美国的个人主义。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世代熏陶下,中国人崇尚的是谦卑有礼的中庸之道,强调个人是集体的组成之一,不好出风头。在这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下,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个人表现行为会被冠以“张扬”、“爱出风头”、“好大喜功”、“集体观念意识淡薄”、“个人主义旺盛”等负面评价,容易招惹是非,并可能会落得“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不堪下场。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学生往往不愿意在课堂上打破沉默,开口发言了。美国是一个人口多元化的年轻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人群为了享有公平的权利而需要不断主动争取。人们需要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开拓进取。所以,这就造就了美国人民充满自信,喜欢自我展示、参与竞争的性格特点。所以,在美国文化中,个人展示、张扬个性的行为,则会被解读为“勇敢”、“自信”、“有个性”、“可以提升集体”等正面形象,个人表现是获得认可和鼓励的。

2.中国的等级权威观念VS美国的民主平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中,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受到辈分、等级权威观念的制约。所以,人们认为,学生就应该绝对听从教师的教诲,不能有半点违抗,甚至质疑。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则被视为是对教师的不敬和质疑,是对教学能力的不信任,是对教师权威的一种挑战。美国文化深受基督教的新教思想影响,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民主、平等。所以,学生把教师视为追求真理的同盟,提问、探讨被视为是严肃认真治学的表现,也体现了对教师的尊敬。而教师,也认为学生积极提问是对其民主平等的课堂和开明的治学态度的一种认可。

三、对策

针对以上文化根源上的成因分析,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对现行的中式教育做出适当调整。

1.纠正个人主义观念误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可以共存的,甚至是相互促进的,由此来去除学生自我表现就是出风头,会打破集体和谐氛围的思想负担。只有当每个个体都出色地完成自身建设、发展和自我完善时,集体生命力和竞争力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所以,积极的自我展现,自我建设,也是集体建设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在为集体争光。

2.打消对权威性的盲从心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告诉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创新,或是提出质疑,那也是良好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而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的疑问在得到解答之后,势必会加深其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又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最有力证明。

文化差异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差异;四个纬度;人力资源

DOI:10.14097/ki.5392/2015.36.047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一个没有“文化”的企业是做不强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企业。

二、不同国家企业文化差异的四维度分析

笔者通过自身对几家公司的调研经历(包括日本公司、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发现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由于其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本文运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纬度,即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阳刚气质—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四个维度,初步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并提出跨国公司应当充分考虑各国员工在文化上存在的客观差异,结合当地文化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保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发现在权力距离这一维度上,日本公司与中国公司的权力距离相对较高,而美国公司的权力距离较低。故日本与中国公司会尽可能地把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上级享有特权,上下级之间的联系是上级主动而下级接受。从工资制度上看,上下级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美国公司上下级之间较为平等,制度的建立完全是为了工作的方便。上级在做出与下属有关的决策之前通常要询问下属的意见。上下级之间工资差别相对较小。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这一纬度上,日本公司及中国公司的集体主义程度较高,而美国公司的个人主义程度较高。即日本与中国公司的员工会根据自己群体的利益来行事,而这种群体利益可能与他的个人利益不一致,人际关系胜过工作任务。美国公司中,员工往往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只有当雇主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一致时,员工才会追求雇主的利益,工作任务重于人际关系。在阳刚气质—阴柔气质这一纬度上,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倾向于阳刚气质,而笔者调研的这家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偏向于阴柔气质。日本与美国公司的管理方式是:决断和进取,通过“强者获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认为生活是为了工作,人们偏好更多的金钱。而在阴柔气质文化中,管理方式是:直觉和共识,通过妥协和谈判来解决冲突。认为工作是为了生活,人们偏好更多闲暇时间。阴柔气质文化为女性管理者提供了机会,因为女性管理者可能比男性更能融合管理的阳刚特征和阴柔特征,把工作导向和人员导向视为相辅相成。在不确定性规避这一纬度上,日本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偏向于强不确定性规避的企业文化,而美国公司更倾向于弱不确定性规避的企业文化。即日本与中国公司的员工较少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长。在工作上比较信赖专家意见,组织中拥有更多的专业人员。员工更倾向于受到安全和归属需要的激励。而美国公司的员工较频繁地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短。人们喜欢放松的生活,认为只有需要时才努力工作。员工更倾向于受到成就和尊重需要的激励。

1、笔者自身的调研经历

笔者曾经对几家公司进行调研,包括日本公司、美国公司和中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在不同的公司感受到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日本公司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天早上必须排队做广播体操,接着唱“公司之歌”,每天派一位同事给大家简要传达公司内部新闻,最后大家齐声高喊:“让我们努力工作吧”!下午工作间隙时间,又开始播放广播体操音乐,每位员工都要在办公桌前做体操。从日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图上可以看出,工作时间越长的员工,级别越高。公司对忠诚度高的员工给予高度赞赏。笔者还发现,日本方那些中高层领导平时很少与中方企业员工沟通,只是几个部门负责人会定期向他们汇报工作。偶尔碰到领导下楼视察工作时,见每位员工都起立,非常恭敬地向其鞠躬,并用简单日语向领导问好。美国的这家公司留给我的印象是,工作压力大,节奏快、职责分工很细,以至于每个岗位的工作显得单调枯燥。员工就像大生产机器的一颗螺丝钉,整天在流水线上操作,工作缺少思考和挑战。另外人与人之间都是工作导向,很爱自我表现。公司缺少人文气息,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及艺术的探讨及爱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低调、内敛,在这家公司就非常不适用,被看作是太“soft”,提倡员工应该“tough”些。中国这家公司的总裁是位宽容豁达,文化底蕴深厚的领导。可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缘故,公司招聘的多数员工及中层领导都具有某些同质特点,低调、内敛,有文化底蕴,且某些员工还具有艺术爱好,精神世界丰富充实。同时,领导在管理中讲究艺术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整个公司经常听到有笑声,工作中虽然也有压力,但由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再加工作环境轻松自然,故不觉得疲惫。领导也会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考虑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很少安排加班。公司内部充满了人文关怀,领导经常象朋友一样嘘寒问暖,关心员工的生活及情绪。在公司一面大墙上,还贴着醒目的宝宝照片,都是员工们的孩子。让员工在工作之余,看看自己的宝宝,或猜猜是谁家的宝宝。综上,从笔者自身的调研经历看,美国、日本、中国等不同国家的公司企业文化具有很大差异。

2、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特征

(1)日本企业文化特征日本企业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以“忠孝”学说为依据,实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员工工资收入按工龄拉开档次,逐年增长,一般在退休时可达到最高峰。日本企业文化的另一特征是:强调集体主义,倡导团队精神。致力于建立员工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培养高度的敬业精神。这一点在上文提到的每天早上唱“公司之歌”并喊“努力工作”的口号中已得到很好体现。(2)美国企业文化特征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家创建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美国成为科学管理的发源地。故美国的企业文化基本特征是:严格的管理制度与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强调个人价值,承认效率差异;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讲求自由、平等和竞争;较为松散的人际关系。这一点与日本企业文化正好相反。(3)中国企业文化特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素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因拥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而为世人瞩目。故中国的企业文化带着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人们追求和谐、安稳、平和的生活方式;在为人处世方面崇尚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的君子风度。人们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缺乏自我表现和开拓、创新精神。

3、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差异原因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以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末对一家跨国公司在40多个国家的分公司的研究为基础,开创性地提出了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纬度: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阳刚气质—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1)权力距离纬度分析霍夫斯泰德提出,在高权力距离的组织中,上下级认为彼此之间天生就不平等,等级制度就是以这种不平等为基础的。组织机构尽可能地把权力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上级享有特权,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只能是上级主动而下级接受。从工资制度上看,上下级之间收入差距大。在低权力距离组织中,上下级认为彼此天生平等,所谓的等级制度不过是角色不同而已,制度的建立完全是为了工作的方便。上层人物享受特权是不受欢迎的,上级在做出与下属有关的决策之前通常要询问下属的意见。上下级之间工资差别相对较小。从权力距离纬度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公司和中国公司的权力距离较高,而美国公司的权力距离相对较低。(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纬度分析霍夫斯泰德认为,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员工往往希望按照自己的兴趣行事,工作应该按照一种既符合员工利益又符合雇主利益的方式进行组织。工人们被看成是“经济人”,只有当雇主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时,员工才会追求雇主的利益。在个体主义文化中,工作任务重于人际关系。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员工们会根据自己群体的利益来行事,而这种利益并不总与他的个人利益一致。在这种文化中,为了群体利益而牺牲自我被认为是应有之举。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际关系胜过工作任务,因此首先应该建立人际关系。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纬度分析,日本公司及中国公司的集体主义程度较高,而美国公司的个人主义程度较高。(3)阳刚气质—阴柔气质纬度分析霍夫斯泰德认为,在阳刚气质文化中,管理方式是:决断和进取,通过“强者获胜”的方式来解决冲突。以公平为基础进行奖励,认为生活是为了工作,人们偏好更多的金钱。这种文化在制造业和大型化工业更有优势。而在阴柔气质文化中,管理方式是:直觉和共识,通过妥协和谈判来解决冲突。以平等为基础进行奖励,认为工作是为了生活,人们偏好更多闲暇时间。这种文化在农业和服务业更有优势。阴柔气质文化为女性管理者提供了机会,因为女性管理者或许比男性更能融合管理的阳刚特征和阴柔特征,把工作导向和人员导向视为相辅相成。从阳刚气质—阴柔气质纬度分析,日本公司与美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倾向于阳刚气质,而笔者调研的这家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更偏向于阴柔气质。(4)不确定性规避纬度分析霍夫斯泰德认为,在强不确定性规避的组织文化中,员工较少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长。人们在工作上比较信赖专家意见,组织中拥有更多的专业人员。高层管理者更关注企业的日常运作,侧重决策的内容。员工善于执行,不善于发明,在激励方面,员工更倾向于受到安全和归属需要的激励。在弱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中,员工较频繁地更换雇主,服务期限较短。人们喜欢放松的生活,认为只有需要时才努力工作。在此种文化中,比较信任通用人才和经验常识。高层管理者更关注战略,侧重决策的过程。员工善于发明,不善于执行,在激励方面,员工更倾向于受到成就和尊重需要的激励。从不确定性规避纬度分析,日本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偏向于强不确定性规避的企业文化,而美国公司更倾向于弱不确定性规避的企业文化。综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纬度中存在很大差异,故跨国公司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国员工在文化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了解其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文化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才能提高员工满意度,保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笔者通过对自身调研的几家公司企业文化的分析(包括日本、美国和中国公司),认为不同国家的企业文化,由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在霍夫斯泰德(Hofstede)提出的分析国家文化的四个纬度中存在很大差异,具体包括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阳刚气质—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四个维度。故跨国公司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国员工在文化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了解其文化特色,并结合当地文化采取最有效的激励措施,同时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公司文化,更加重视员工精神文化、心理需求的满足,让工作本身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让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员工满意度,保持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公司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格特.杨.霍夫斯坦德(GertJanHofstede)著《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第二版)》,李原、孙健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

[2]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0

[3]胡君辰主编,《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