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京味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京味文化范文1
2 弥望。摄影师博尚 摄
3 马荣(村民,49岁,男):我喜欢风景,这个好看。
4 王强(村民,45岁,男):这是我们的寺,院里有树,好看,我喜欢。
在上圈,人们是这么打招呼的——
一个人问:“你稳静着呐?”
另一个人答:“稳静着呐!”
陈小波在《隐没地——上圈组文学与影像的越界实验》的策展人语中写道。
在展览开幕当天,面对蜂拥而至的观众,她拿着麦克风,告诉大家:“这个展览需要安安静静地观看。”
的确,要想看懂这些带着“体温”的照片,心,需要静静的。
心灵之旅和初次发声
2012 年12 月至2013 年3 月,80 多位艺术家分批次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的上圈组,和当地29名村民一起进行了一场影像实验。
所有参与者进行的是自由的记录,不做任何前提性规定。展览展出的2600余幅作品,既有第一次拿起相机的村民们对即将成为记忆的村庄的感性记录,也有众多不同身份背景艺术家的倾心创作,是在当下环境和认知条件下,对特定生存环境的族群进行的一次集体描述和多维拍摄。
在这次试验中,展览的发起者王征、曾毅、臧策和陈小波等人想彻底颠覆“田野考察”式影像采集中看与被看的关系,还被摄客体以主体的位置,还失语者以话语权,让以往只是在摄影家的镜头中充当被拍摄对象的村民,也能通过相机“发声”,与摄影家拥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彼此平行自主地表达,而不再只是被摄影家“代言”。
“拒绝改变和自命不凡是摄影的致命伤。在上圈,看了农民影像,哪个人还敢自命不凡?哪个人还敢居高临下?我注意到:去上圈的摄影师头一天看到农民影像,第二天就放低身段,找到感觉,他们一身轻——不就是‘玩’吗?”策展人陈小波感慨,“坏的心灵和坏的行为造就坏的摄影。摄影者有个相机在手,摇身一变成为侵略者,毫无敬畏。进上圈前,王征把一些在回民区应该知晓的规矩写到‘须知’里。每个外来者的敬畏之心、对话之心,都在慢慢滋长。”
透过苦寒人的眼
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阳庄村上圈组,位于宁夏南部,据传当地一富庶人家在这一带分别有上圈、中圈、下圈三个牲畜圈养场,故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西吉县与周边的海原、固原、泾源、隆德、彭阳、同心六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起形成了我国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这里被统称为西海固。
这里曾是过往千年兵家必争的战场,如今秦时明月不再,这片土地成了作家张承志《心灵史》中被遗忘的角落,成了“苦瘠甲天下”的荒凉之地。
不论是黄土、风沙,还是干涸、贫瘠的土地,都证明这里不适合人类居住。乡阳庄上圈组已经被列入生态移民村庄,计划于2013年全部从大山中搬离,迁移到平原地区。
这些展出照片中的色彩,是如此单一,黄的是天,黄的是地(照片以黑白形式展出,作品前附有原始彩色照片)。在展出现场——位于北京的今日美术馆的最大一面墙壁上,是一幅几米高的巨照,画面里,荒凉的大山中,若隐若现着一个小村落,依稀被村民踏出来的土路,蜿蜒无边。
在展览开幕当天,有9位参与拍摄的村民来到了现场,其中包括年仅5岁的孩子马文河,11岁的马琴,12岁的马温,还有他们的父母……拥挤熙攘的人群,频频闪光的相机让站在视野最中央的他们有些不适,但他们并不闪躲。小姑娘马琴接过印有自己照片的图书时,指甲发出一小朵璀璨的光。来之前,她让嫂子给她涂上了带着蓝色小亮片的指甲油。
“第一次拿起相机,你拍了什么?”
“我拍了我家的狗,它刚到我家一个半月!”
“我拍了我二丫头拉驴,她还挺高兴让我再拍两张。”
“我不知道,就随便按了一下。”
“我喜欢拍风景,因为风景比较美,我喜欢大自然。”
……
影像凝固下村民们的“心头好”。而所有的视角,并没有聚焦在人们刻板印象中的“穷苦元素”上,取而代之的是温柔的生活细节,普通的生活场景;这点点滴滴更多的是唤醒了我们的个人记忆,唤醒了那些离家者的乡愁。
一个可以随意操控的相机,让村民们可以肆意表达自己的精神自觉,用本真体验来创造出诗意化的艺术作品。村民们发现了这样一块“隐没地”,除了自我之外,除了看不到边的黄天黄土之外,除了贫乏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可体验的、精神上的事物,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手,实现所谓的、好像高高在上的艺术,并体味它给生活带来的美好。这是一次艺术上的互相发现,是一次自我、心灵和生活状态的反刍。
“他们的内心世界,那里面,兴许有着阿尔罕布拉宫殿般的华美、幽默和丰富。谁说苦寒人没有丰富的内心,内心并不是文化人的专利,山上的石头,飞过的一只鸟,都有内心。我们无法妄测。”参与这次实验,在上圈组住了一段日子的诗人巫昂写道。
生活现实,是切切实实的艰苦。村子即将因“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理由整体搬迁。以后,这个村将会荒废,不复存在。只会朦胧地活在老辈人的记忆里。“几百个人的老家没了,二十多个黄口小儿要跟谁去写‘我的故乡’?”巫昂说。
影像中,村民们各安天命,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生活着。靠天吃饭,是“我”已有、自有的生活。悲彩在他们展出的照片中并不浓烈,仿佛那只是外人对某个地方,某处风景,某种生活状态先入为主的想象。
所有的悲情在这里都转化为稳静。不是村民,而是我们要观看要思索的。
听去过的人讲故事
在这片“隐没地”上,精神上的“流浪者”们也在寻找。
他们可以拍,可以不拍;可以写,可以不写;就算只跟花草对话,在这里也是理所当然。上圈组给了抵达这里的摄影师、文化人一个“用摄影安抚自己,先和自己发生关系”的“神祗”。
遵循内心,关照自身,在都市生活中的奢侈之事,重新降临在这里的每位抵达者身上。在这次展览中,大部分活动参与者都记下了在上圈组居住的那些日子,叙述一段又一段发生在上圈组的故事,他们写下了这些文字:
《送你一辆挖土机》(节选)
作者:摄影师谢琼枝
我差不多快忘了,我是怎么长大的。如果我用力地回忆,脑海里才会像签盒样跳出一两根签的画面来。我的童年基本是孤独的,但马小龙的孤独是物理意义上的、真正的孤独,这是整个上圈组每一个大人都知道的。
马小龙今年7岁,他的妈妈因为生他难产而死,不久爸爸也因病去世。
马小龙说我爸爸上个星期还来看过我,我脚上的鞋子就是他买的。我清晰地看见他的眼神里布满了画面,有很开心的马小龙,有爸爸,有妈妈,还有我,是的,我刚好站在不远的地方看到了这一幕。这画面如此真实,他的表情毋庸置疑。我深深地相信了!
走的那天我问马小龙:“你说吧,你想要什么,我可以送给你一件礼物。”
“我想要挖土机。”
“还有其他吗?”
“嗯,还有摩托车,和花生糖。”
“没有别的了吗?”我又问了一次。
“挖土机一定要有!我最喜欢的就是挖土机!”
《上圈组的莫名世界》(节选)
作者:诗人巫昂
由风土,考及人情,苗苗同志告诉我说,穆斯林重感情,非常深情。房东家倒数第二个女儿小名和和,也就是在镇上带着妹妹上学的十岁的小姑娘,有一天,她拿了作文本找我,听说我是个作家,让我帮她修改作文。这篇作文居然有九页长,她写她爹如何劳作、爱孩子,爱家,跟所有歌颂家长的儿童作文不同,她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一次自己推搡妹妹,还说粗口,父亲打了她,把她打哭了。夜来,装睡,父亲在她的床前,亲吻着她的手,喃喃自语说自己做错了。
和和被房东太太喊去干活,我拿着作文本问苗苗:“这情节可是她编的?我们汉族的爹,不要说亲吻手了,连脸蛋都少碰。”
苗苗异常肯定,告诉我,穆斯林的男人,在家就是这么爱孩子,就是会这么表达感情,他们的内心非常温柔、善感。
《和和她大》(节选)
作者:导演刘苗苗
西海固人把爸爸叫大,却把叔叔叫爸爸。乍一听这土语有些异怪,细想却更有道理,生你养你的当然为大,叔叔能大过大吗?
……以前我从不动手拍照,因为我是职业导演,也许是把和摄影有关的事看得太重了,所以从不拍照。那些天在上圈组,大家都在拍,我也耐不住了,就拿了别人的照相机拍开了。离开上圈组的头一天下午,我正坐在炕上拿着相机回放我的“作品”,和和她大——老马轻手轻脚地走过来。我看他盯着我手中的相机就对他说:“你来看看我拍的照片。”老马犹豫了片刻就把相机接了过去。他蹲下来,把相机端立在炕沿上,我教给他回放,他就专注地看起来,我倚墙坐在炕上看着老马……一会儿,我看见老马的手不动了,他静静地盯着相机看,泪水充满了他的眼眶,我觉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老马望着我说:“我很感动……”我说不出话,嘴巴可能因为惊愕半张着……老马又说:“我很感动。”这次我听得很清楚,老马说的的确是我很感动,我看见两行热泪涌出他的眼眶……他指着相机哽咽说:“你照的是我的地……我……这一向吃不下,睡不着……啥都不想干,羊都不想喂了……”老马又在看相机,眼泪不停地流,他一边抹泪一边定定地看……
《快乐和悲伤都喊不出来》(节选)
作者:策展人陈小波
按说,一个北京女人和一个上圈组的村妇应该没什么好比的
但我在上圈常常忍不住将自己与王凤梅暗暗对比
大地上比蚂蚁大不了多少的两个女人,命运其实一般细小
我的教育来自学校,王凤梅的教育来自土地
我写下一撮撮文字 她养育一堆堆儿女
我们俩,谁比谁过得更实在、更有规模、更有根基呢
谁比谁更日月平顺、知晓天意呢
除了没有更多的水
除了出生地不同
王凤梅有上圈,有自己的儿孙,有自己的牛羊
这个大山里女人的悲伤不比我多
快乐更不比我少
天南地北两个女人最相像的就是:
快乐和悲伤都喊不出来
……
“《隐没地》所呈现的一切既是一次艺术家接地气的创作,又是带着鲜明理论指导的影像实践。”展览总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瑶说,“在丰富的文字和影像中,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看到了村民对文化的热忱、体验到了淳朴和纯粹带来的感动。”
艺术家的视角在与村民呈现的影像碰撞后,让影像变得更为回归本心与本性。陈小波说:“我相信,这个展览对真正思考影像的人会有所启迪;我相信,这个展览对真正思考中国文化的人会有所启迪;我也相信,这个展览将对关心诸多人类问题的人会有所启迪。”
京味文化范文2
1、某一天 真实破灭了那谎言,我宁愿不相信,相信你的出现不是偶然,我会怕,没有你存在的夜晚,悬空着,不愿打破这思念。
2、喜欢你 是想成为新郎的多内觉种喜欢。
3、花瓣飞成画,泪水在牵连,蝴蝶在传达,诉说着梦的点点。
4、但花尽飘零散尽又不见。
(来源:文章屋网 )
京味文化范文3
地名文化彰显南京的山水城林
地名文化是件很讲究的事情,一个漂亮又蕴含的地名,让人读来或听来既悦耳又有丰富的内涵,有的还有着有趣的历史典故。不像如今,什么“帝国”、“皇家”,无非显示一下气派;什么“丽丝”“蒂娜”,似乎十分洋气;抑或什么“中心”、“广场”,叫人看了文不对题。请大家看看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南京地名大全》吧,您或许不仅对中国的地名文化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还对南京文化、南京的地名趣闻有一个再了解的机会。当然,《南京地名大全》会引领您走进古都南京的大街小巷,去寻觅遗失在那里的文化遗珠。你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乌衣巷”早已被浓浓的诗情画意所包裹。而由树木、灌木所组成的“柳叶街”、“柏果树”、“柞棵营”、“栀子岗”,似乎使我们看见了无尽的春意。“红庙”、“黄庄”、“蓝旗街”、“白下路”、“黑簪巷”,又像是谁打翻了染缸,用一双无形的大手,将姹紫嫣红抹出了南京这块多彩的土地。
南京是一座集山水城林为一体的历史名城,南京的地名早已成为传承弘扬古城文化的载体。因此,一个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趣的南京地名文化早已裹挟着时代气息,成为世界认知南京的新标识、新名片。
可以说,《南京地名大全》的出版,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南京、了解南京增添了一条极好的渠道;同时为喜好、研究地名学、地域开发史的人们增设了一个有趣的窗口。当然这本书也是一部文化色彩浓厚的专业资料,更是查询南京地名信息的最权威的工具书。
据介绍,这本《南京地名大全》是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历时七载共同编纂而成,可谓做了一件大好事,不亚于一项文化工程。
南京产生的100多个成语故事是古都的骄傲
如果有学者告诉您,南京产生过100多个成语故事,您或许不太相信。怎么?南京会有这么多成语吗?
其实,南京历史地位独特,屡屡扮演承担中华文明“救亡图存”的使命,但凡中原和北方遭遇游牧民族的致命打击时,南京则成为中原华夏文明、华夏文化的“避难所”。南京这块土地又很大方,一旦国家统一大业告成,则又会毫不吝啬地把她所保护的文明、文化火种,重新拱手交回到中原王朝。
可以设想,“五胡乱中华”数百年,如果没有南京接受、捍卫和滋养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原华夏文明,如果没有长江之险护卫的这座古城,也许整个汉民族就会遭受像党项人那样被灭族的危险。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的南京,以及南京文化这方沃土,成为中国汉语史上众多成语的肇始之源,并培育出了100多个成语故事,应该是理所当然。
遥想当年,那些谈吐雅致、卓尔不群的高士们,手挥麈尾,口吐莲花,诸如“东山再起”、“一往情深”、“青梅竹马”、“破镜重圆”,您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文人雅士们如萧纲读书“一目十行”,王珣梦见“大笔如椽”,王羲之写祝版“入木三分”,顾恺之吃甘蔗“渐入佳境”,可谓句句有典故,事事有来历。
除了南京市委宣传部近年组织专人编写出版的《金陵成语故事》外,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今年上半年又推出了英汉对照手绘本《南京成语故事》。这本书从众多出自于南京的成语故事中挑选出48则成语故事,以英汉对照的方式并配以手绘图,图文并茂,更适合现代人阅读。为我们再现了千年前的南京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中的精髓之一 ———成语故事,使我们更加热爱南京这块具有千年文化氛围的热土。《南京成语故事》选择的这些产生于南京的成语以及成语故事,多为我们耳熟能详,但未必都知道这些成语的来历,这本《南京成语故事》算是普及了这方面的知识。
听地方志专家谈南京掌故
南京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先生编写的《南京掌故》几年前卢海鸣社长就送我一本,可惜被朋友拿去,一直未能好好地阅览。最近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南京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南京掌故》(修订版)满足了笔者的阅读欲望。
南京既然是六大古都之一,自然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其掌故更是多如牛毛。诸如“金陵”之称缘何而起,“南京”之名始于何时?什么是台城,台城又在何方?南京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为谁?你知道嘉靖皇帝在南京选过美女吗?南京一中周瑜大都督府和小乔墓是真的吗?还有杜牧诗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个花究竟是个什么花?南京户部街跟户部到底有无关系?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难,您只要请教一下地方志专家陈济民先生,或者干脆找来《南京掌故》查一查、看一看,一切问题均可迎刃而解。
陈济民先生是南京人,加之在南京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又积极关注、了解和研究南京,因此其人腹中所知南京掌故甚多。他能将上至先秦,下迄20世纪末,把2000多年的南京异闻野史、城池演化、街坊探源、名人遗踪、文苑艺林、典章制度、民俗风情、物产风土等等地方掌故娓娓道来,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和研究南京可信度极高的一本乡土教材。
你能说得清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少
因为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所以南京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拥有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计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什么南京仿古牙雕、绿柳居蔬菜烹调技艺、金陵折扇制作技艺;什么麻雀蹦、卞和献玉传说、(韩国)崔志远与双女坟的故事;什么抖空竹、妈祖庙会、张简斋国医国术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许多还真是第一次听说。如今,这些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文化南京”建设工程的一个亮点。
京味文化范文4
2.你闻到什么味道了吗没有啊怎么你一出来空气都是甜的了。
3.“你最近是不是又胖了?”“没有啊,为什么这么说?”“那为什么在我心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4.你爸爸一定是个小偷把天上的星星偷下来放到你的眼里。
5.“孔子、孟子、老子,你知道你最适合当什么子吗?”“不知道。”“我的妻子。”
6.“你知道你和星星有什么区别吗?”“有什么区别”“星星在天上,而你在我心里。”
7.你不要仗着我爱你,你就刻意为所欲为。
8.会当凌绝顶,一把揽住你。
9.“大家都说我三观不正。”“啊?为什么?”“嗯,全部偏向你。”
10.你的脸上有点东西,有什么?有点漂亮。
11.以后我们结婚一定要生个男孩,因为我只喜欢你这一个女孩子。
12.“我是可爱的女孩子。”“嗯?”“你是可爱啊。”
13.从今以后只能称呼你为“您”,因为你在我的心上……
14.陪在身边才是拥有,爱到习惯才会长久。
15.“我喜欢吃甜甜的东西,喜欢吃糖果,我最最最最想吃的就是我俩的喜糖”
16.你是可爱的男孩我是可爱
17.我发现昨天很喜欢你,今天也很喜欢你,而且有预感明天也会喜欢你。
18.“请管好你的嘴。”“为什么?”“因为我随时会亲它。”
京味文化范文5
关键词:文化经济;借势营销;创意
1文化经济思维
文化经济思维,从字面上来看可以拓展成为三个词语的组合,文化、经济和思维。文化的内涵,加上经济的模式还有利用思维的创新,即是文化经济思维。简单来讲,就是利用我们充满创新的思维方式结合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模式碰撞出新的火花,将文化、经济和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文化经济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正确地把握文化、经济、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运用文化经济思维的前提。首先,文化是根本,是支撑整个文化经济思维的中心。在整个文化经济思维中,文化占主导地位,没有文化的支撑和文化的元素推进,创意就没有内涵。文化在创意的驱动下,与经济的商业模式相结合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其次,创意是文化的新的表现方式。创意的添加将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提升,创意赋予了文化新的内容。最后,商业模式是承载这些文化和创意的思维得以实现的一种经济渠道。所以,文化、经济和思维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
2借势营销
所谓的借势营销是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在营销活动中借助有一定影响力的新闻、人物、事件,通过“借势”的方式,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销售量和宣传产品等的传播目的。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引导消费市场,通过“借势”的方式,轻松地达到一定的新闻效应、广告效应,不仅以轻松的方式传播了形象,而且能更快地达到广泛的宣传效果。借势营销的主要优势就在于利用事件的突发性。目前,最广泛的是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以最快的传播速度传播出去,并造成最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如今,网络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消费市场,受众面也更广,往往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爆炸新闻出现,运用文案的包装,就能变成一个营销广告。借势营销,从表面上看,就是以借“势”的方式来达到营销的目的。所以,借势就要有一个适合企业参与,与企业的品牌形象相符合的“势”来匹配,这样才能达到积极正面的宣传营销效果。
3以可口可乐为例
不同的国家,同样的可口可乐。可口可乐经典的玻璃瓶可谓是可口可乐的标志,但是随着全球文化的传播,可口可乐的文化创意也在与时俱进。可口可乐的经典玻璃瓶是由亚历山大•萨缪尔森于1915年设计的。当时的可口可乐为了寻找一种可以区分于其他饮料瓶的瓶子,为了突出可口可乐的标示性,并且要求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甚至是打破了也能识别出,为此他们举办了比赛。设计师开始以这种饮料的两种成分作为出发点,最终以可可叶和可乐豆为创意灵感,设计出了这个经典的瓶子。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各类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把世界连在了一起。2013年的夏天,连续的高温让大家无法忍受,在中国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上,可口可乐运用网络文化掀起了一场关于“昵称瓶”的广告创意,这次的借势营销给广大的中国网民在这个炎热的夏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昵称瓶”的创意灵感来自一条广受欢迎的澳洲可口可乐广告,他们把最常见的澳洲人的名字印在产品包装上,但是中国的人名实在太多,这个创意无法实行。于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中国市场通过对中国消费者调查发现,一些特定的昵称和称赞语在中国的一些主流社交媒体上非常流行。
中国的文化比较含蓄,年轻人见面时,有时候会找不到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称赞别人在中国文化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社交媒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给许多中国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所以他们喜欢相互在线上和线下取昵称。例如,“女神”“小清新”“女汉子”“有为青年”等,这些可爱的昵称不仅增加了社交的有趣度,也拉近了社交网络上年轻人的距离。可口可乐正是看到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这一点,于是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了“昵称瓶”的广告活动,并把这些昵称放在可口可乐的包装上,鼓励他们分享给心目中的对象。在6月、7月、8月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参与活动数量超过百张。据说2013年的昵称瓶的夏日战役为可口可乐的销量带来了20%的增长。经过“昵称瓶”的成功营销,随后可口可乐又乘胜追击,利用明星效应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词,继续在社交媒体上跟进,推出了“歌词瓶”。
五月天是台湾一个音乐乐队组合,他们唱出了许多年轻人的青春和梦想,他们的歌词积极向上,激励着年轻人追求梦想,绽放青春,向年轻人传递正能量。这也正是可口可乐所看中的代言人对年轻群体的影响力。于是由五月天代言的“歌词瓶”,“蝉鸣的夏季我想遇见你”,“让我们乘着阳光看着远方”,“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72款流行歌曲歌词被印在可口可乐的瓶身和易拉罐上。根据可口可乐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仅仅在2014年的6月,“歌词瓶”带来可口可乐整个汽水饮料销量的增长高达10%。可口可乐利用主流社交媒体的“标签”和明星的“歌词”,用自己的产品提供给了消费者一个独特的表达空间,小小的一个可乐瓶已经不仅仅代表可口可乐,它代表了广大年轻人的一种社交分享方式。在这些“走心”的标签、歌词的感染下,消费者在无形之中心甘情愿地充当了可口可乐广告的传播载体,同时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可口可乐带来的独特幸福。
4结语
如今,在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全球的文化都在互相沟通、互相链接,从全球的“大数据时代”中捕捉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小数据”,也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借势思想。从借势营销的视角,运用好适当的文化内容和事情,从广告宣传的角度,把内容、事件作为契机,对社会热点要有敏锐的捕捉力和洞察力。运用文化经济思维,根据热点跟进策划,达到对企业的形象和产品的宣传做到最好的关联事件的独特创意和表现,以此用宣传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度。在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思维指导下,通过洞察和捕捉消费者的内心需求,引发消费者情感的共鸣,然后让消费者有意愿与品牌互动,从而使得消费者参与其中,使消费者无形中也变成了宣传者,以此来更大程度地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知名度,最终实现企业产品营销利润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梦.浅析借势营销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16).
[2]可口可乐昵称瓶文案[DB/OL].百度文库.
[3]可口可乐换装上瘾发起“歌词瓶”营销战役[DB/OL].梅花网.
京味文化范文6
[关键词] 农村;文化;民生
关注民生,已经成为当下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广大百姓的热切期待。但是,什么是民生?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经济加速发展、设施加速建设和财富加速积累。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的文化生活、精神期待和心理需求一时还难以进入地方政府的执政视野,难以提上乡村建设的议事日程。“改善民生并不只是吃红烧肉、穿漂亮衣服就够了,健康的精神生活也很重要。”
一、人的需求层次是推动文化需求的动力
在广大的农村,新生代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与上一代农民相比,他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高,基本上是初中以上,还有一部分是高中生,甚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培训,知识面、信息来源比较广。他们不仅看重对物质的追求,而且更注重文化审美的提高,因此他们对文化艺术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农村文化艺术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当前农村的文化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彩。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之间在文化艺术发展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农村发展在GDP导向的轨道中,路也是越走越窄。尤其是贫困地区,贫穷所带来的匮乏,不仅是物质,还有心志,能力,权利,自由,尊严。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文艺人才数量少。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
2.文艺工作者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文艺工作者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
4.开展活动不积极。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三、多管齐下努力营造民生文化氛围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做好免费开放工作。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
3.加强农村文化艺术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各地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
5.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财政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