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才培养目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1

关键词:中职升本;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31-05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新探索,从2012年开始,在辽宁、广西、山东、江苏等省区陆续展开。“中职升本”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属和经济属,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因此,要实现“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内容的创新和完善。

一、能力本位教育与岗位适应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正不断向更高规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延伸。“中职升本”教育正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通过四年大学本科教育将中职毕业生培养成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种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模式也正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体现。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为代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从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并重视学习者的个性。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通过教育培训使学习者具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基于职业需求的综合性能力,由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若干专项能力构成,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评价四个方面。

基于生产经营实践的视角,这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岗位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是工作者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综合性体现,是工作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事故的基础和保障。它强调工作者所具备的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相匹配,表现为工作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够用、职业素质合格、基本能力满足、工作技能突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岗位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和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指从事某个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态度、素质、技能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应会操作工作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市场营销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技巧;行政文员应具备公文写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指完成本岗位日常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性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的技能;市场营销员向消费者推荐产品、解除消费者疑虑、签订销售合同、处理客户投诉的技能;行政文员撰写组织的规章制度、安排特定事务、工作总结汇报的技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指工作人员解决生产经营中偶发事件和复杂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良、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的技能;营销人员解决环境突变对销售绩效影响的技能;行政文员解决工作危机、安排复杂性事务的技能。

在工作实践中,基础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是任职的资格性技能;特定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是解决“怎样做”的技能;创造性能力则是一个人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必要条件,是解决“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基础性能力通常是在日常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特定性的能力则通常是对日常工作进行总结、提炼而获得,创造性能力则是工作者对日常工作反思、观察、总结,并经历过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形成的。基础性能力是培养特定性能力的前提,特定性能力则是形成创造性能力的条件,创造性能力是对基础性能力和特定性能力的总结升华、重新建构和创新应用。

二、“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本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中职升本”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是“中职升本”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不仅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仅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中职升本”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其根本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中职升本”教育中,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提高和完善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保证其能够有效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对现代高职教育基本理念的落实,也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相符合。

(二)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相适应

“中职升本”教育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所培养的学生是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职高或技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足,但这些学生经过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具备某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因此,为提高“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和需求,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并据此进行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大学毕业生为就业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返回技校、中专去“补充”实践技能,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企业“用工荒”问题,尤其是拥有某些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一将难求”的状态。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针对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需求,将岗位适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核心内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同时解决人才市场上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适应企业降低人力资本成本和风险的需求

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与使用过程中,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和风险是其必然选择。企业希望市场提供的人才能够完全适应岗位需求,一方面避免人力资本配置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人力培养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内的员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取得优异绩效,就会成为企业的优质资源,企业因人力资本造成的损失或风险也就较小。因此,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学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后,拥有适应企业某类工作岗位的技能,并与企业需求有效匹配,不仅容易实现就业,更有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潜在风险。

三、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在方向、途径、具体规格和各种要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中职升本”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的,保证培养目标体系能够可操作、可执行。

(一)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中职升本”教育突出应用性特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也将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如下几项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就业能力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与岗位的工作任务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理念与方法相一致。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从岗位需要出发,立足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对工作者的能力需求,对基础性能力、特定性能力、创造性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水平能满足企业需求。

2.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突出特点就是与区域产业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以及区域内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情况。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突显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

3.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培养能适应岗位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目的和发展方向。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切实体现学生未来就职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企业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对人才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要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与能力水平和企业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4.与学生需求和特点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中职学校毕业生。这些学生经历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虽然具备了某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对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在确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此外,由于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逐步接触社会,其心理发展和人格秉性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所差异,因此,设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二)不同类型“中职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中职升本”教育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其社会本位职能在于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即在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完善与提升,使学生具备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基于现阶段我国“中职升本”教育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未来就职工作岗位,可选择几种典型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目标。

1.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企业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变化,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对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以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工程技术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技术水平变化、适应人才技术能力要求提高而设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或工程现场,他们将主要依赖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基于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确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经营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市场竞争加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经营服务性工作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增加。同时,企业对经营服务类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经营服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的人才需求,以培养从事经营服务性岗位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而设置的。经营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企业经营服务一线或现场,如市场营销员、客服人员、物流管理员等。这类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熟练的沟通交流、统筹策划、客户服务等方法和技巧,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基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和企业经营服务性工作岗位要求,确定的经营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3.行政事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行政事务类工作岗位主要指从事企业内各类专项事务性工作的岗位,如企业中的 会计、采购员、仓库管理员、秘书等。这类工作岗位通常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专项技能,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统合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严谨、负责、为他人服务的工作精神。“中职升本”教育中行政事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对事务性岗位工作人员需求而设置的。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出发,行政事务类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表3所示。

四、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措施

“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在根本目的导向下,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核心,科学设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仅为具体的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更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前提。

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职教育的规划、布局和部署,正确认识“中职升本”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树立促进“中职升本”教育良性发展的科学理念。

在发展方向选择上,需要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作为“中职升本”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明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把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所需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针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所需的,基于培养岗位适应能力的基本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化实践操作内容的比重;在课程方式上,设置走岗见习、入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在对外合作上,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使教学内容与就业环境实现“无缝对接”。依托企业建立技术工程或经营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利用生产一线设备和设施,在生产岗位上进行学习、锻炼,从而保证所培养的能力为企业实际所需。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环境与就业环境、企业环境的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尹波,宋君.“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展望[J].职教论坛,2011(3):24-26.

[2]张慧敏.浅析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效能[J].职业时空,2013(6):50-53.

[3]邢菊.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职教论坛,2013(11):109-110.

[4]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5):10-14.

[5]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3.

[6]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25-27.

[7]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3.

[8]顾志良,于丽娟.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经济学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1-83.

[9]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87-90.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0-341.

[1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2

关键词:职业能力“3+3”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旅游管理专业

一、现行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分析

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3+3”试点项目,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2012年只有1家,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与南京市四所中职校合作试点,2013年达到7家,2014年上升为11家。对接专业名称前三年中职阶段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后三年高职阶段对接专业有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这里要说明一下,2015年及其以后试点规模和对接专业名称没有变化,并且各家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没有多大变化。由于对接专业的专业名称不同,其内涵有差异,岗位要求及其人才标准就有所差异,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也有所差异。笔者参看了2012—2014年三年参与“3+3”试点项目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了减少叙述头绪,现选取2例进行文本分析。案例一:根据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与我国旅游行业需求相适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知识、熟知岗位职业流程、具备专业和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良好,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事业单位等服务业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二: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适应旅行社前台接待、计调等一线岗位的需要,具备本专业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掌握旅游服务的基础服务技能,成为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为高职阶段培养能适应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等单位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表述,不难发现以下一些共性问题。第一,中、高职分段培养目标没有分开表述,这让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很难把控本学段需要努力实现的目标。第二,“技术技能型、高技能、高素质、应用型”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性词语混用,致使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第三,各阶段“岗位能力”表述欠缺如存在重叠、衔接不畅等现象,更没有体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递进”的词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这与制定者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的认识有偏差不无关联。

1.办学理念存在偏差:中职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

是为了“就业”还是“升学”中职阶段的学生是为了“就业”还是“升学”?在学生看来,实际上是“求知”,与“求职”问题。反映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应有所侧重,“3+3”分段培养模式更新了对中职教育是“断头教育”的认识,为学生成才“架设桥梁”,学生职业能力的“衔接与提升”受到关注。为此,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分中、高职两个阶段,又要考虑中、高职的“衔接”,将六年时间的培养目标纳入到“整体框架”,这样,符合“3+3”分段培养模式特点,有利于处理好“就业”与“升学”关系。

2.对中高职衔接目的的认识有偏差

是注重中职与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衔接”,还是把中职阶段与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割裂开来?这与办学方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有人认为,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旨在充分利用各自办学优势,通过长学制使学生既有深厚理论,又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毕业后更加适合该行业的各个岗位;也有人认为,通过长学制办学,为初中生提供成长平台,以获取更高学历;还有人认为,这种办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迟进入社会以减轻就业压力。认识不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有所差异。

3.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有偏差

人才规格与职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般来说,规格越高,职业能力要求就越高。中职阶段培养目标通常为培育中等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人才能够适应社会;而在高职阶段培养目标通常为培育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要求人才能够引领行业发展。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意味着受教育者在预期岗位上的层次“衔接”,因此。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将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落到实处。

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3+3”办学特点

“3+3”办学模式要求中高职专业对接、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对接、系统化分阶段培养规格不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要符合“3+3”办学特点。

1.遵循四个基本特性即“中等性”“高等性”“职业性”“衔接性”

“中等性”强调基础性教育,“基础性”是指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高等性”是指在中职基础上的全面提高,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专业理论的提升、专业综合技能的拓展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性”是指中职毕业后能胜任旅游行业岗位群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后能胜任旅游行业岗位群服务与管理一线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衔接性”要求中职与高职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递进”性。

2.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突出职业能力的“递进性”培养

“3+3”分段培养模式打破了中职“断头教育”的格局,为技能技术人才打通了上升渠道,体现了终身教育理念。职业学校不能像办短期的培训班那样,只顾某种技能的提升,而是要从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以健全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在培养过程中要分阶段实施。换句话讲,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任务、具体内容等分阶段有所侧重,即构建“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由层次定位、人才规格、岗位群及其达到的职业能力要求等内容构成,体现层次分明而又贯通的中高职“衔接”,反映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上。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四级的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的常规工作;并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运用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能够与他人进行合作”。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对应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或以上要求。即“能够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包括完成部分非常规性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三、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列举

笔者在调研本地区有关旅游行业企业用人质量需求的基础上,结合“3+3”办学特点,拟定了“3+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供参考。总体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我国现代旅游行业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导游业务能力、旅行社接待能力、旅行社票务能力、旅行社协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交际能力、较强的处理信息能力和应变能力,成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各类人才。分别有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目标。

1.中职阶段

就业面向岗位主要有餐饮、客房、前厅服务、地接导游、旅行社门市接待、旅行社票务、销售。掌握必备的旅游文化基础知识和旅游服务岗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饭店前厅、餐饮、客房、旅行社接待、销售、地接导游、景区导游服务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旅游企业一线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3

关键词:果树花卉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目标 岗位需求

为准确把握河北省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趋势,了解当前衡水市大园艺企业及基地一线生产岗位的技能需求特点,根据中职学校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进一步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调研小组利用暑期和寒假近三个月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对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笔者学校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更好地开展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园艺行业的发展,更好地丰富本专业的发展内涵,进行了有效探索,并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一、调研方案设计

1.调研目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完成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调研组先后走访了衡水市多家果蔬花卉行业、企业,与多名行业管理人员、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人员以及学校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交流与座谈。

一是围绕贯彻学校教学质量工作和中职课程改革相关精神,就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调研。

二是就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就业和实习的情况进行调研。

三是通过调研了解学校果蔬花卉专业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学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听取企业相关部门和人员提出的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2.调研的思路与方法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涉及果树、蔬菜及花卉三大产业,不同区域发展各有特点,所以为了确保调研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确定如下调研思路。

一是宏观背景调研和微观需求调研相结合。通过宏观背景的调研,了解河北省果蔬花卉主体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总需求;微观调研以企业为主体,了解企业目前现有人才成长经历及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状况。

二是与该专业中职人才需求的调研相结合。果蔬花卉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把握该专业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定位,全面了解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三是与中职教育现状调研相结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要符合果蔬花卉行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及职业技能的要求,以此寻找示范专业建设的突破口。

四是科学设计调研提纲和调研表,准确地反映果蔬花卉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为果蔬花卉示范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调研实施

1.行业、专家咨询

调研组先后走访调查了衡水市农牧局、园林局、林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网络、媒体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并邀请了果树、蔬菜、花卉生产方面的专家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学校座谈。

2.企业走访

实地调查走访了衡水绮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发放1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份。

3.毕业生调查

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发放问卷等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近五年的毕业生,就其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几年后的岗位变化、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等做了跟踪调查,发放调查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1份。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1.行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衡水市委市政府在《2012-2015年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加强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菜生产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做大做强蔬菜、畜牧和果品三大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紧紧围绕蔬菜、畜牧、果品、苗木、花卉、水产等特色产业,每县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构建一批绿色有机的现代农业基地、独具魅力的农业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天然的生态环保基地,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所有这一切,需要大量既懂果蔬园艺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人才,以及能够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的人才。这将为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市场。

2.企业岗位分析

走访调查饶阳县吾固村向阳果蔬专业合作社、饶阳县绿科蔬菜种植技术推广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工作岗位有育苗、栽培管理、植物保护、产品保鲜与贮藏、销售、行政管理等,岗位分布情况见表1。

3.从业人员情况

采用发放调查表、走访等方式,对果蔬花卉专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具体见表2、表3、表4。

在企业调查问卷中,将企业对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划分为专业技术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6个方面,见表5。

4.毕业生情况调查

通过对71名学校毕业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他们主要职位为蔬菜生产、果树生产技术员,产品营销员,苗圃育苗技术员,植物保护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技能发展,成为技师;二是管理发展,成为部门经理或经理。毕业生胜任工作时间见表6。

对学校果蔬花卉专业课程意见见表7。表7毕业生及企业技术人员对专业课程设置意见所占比例

四、调研结果与结论

衡水市种植蔬菜180.6万亩,形成区域特色。特别是饶阳蔬菜2009年被评为“中国蔬菜之乡”,201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县”。全市果树面积160万亩。随着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打造宜居生态湖城的形势需要,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的果蔬花卉园林苗木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兴起。

目前生产一线的员工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职称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不能适应现代化、园艺产业发展需求。伴随着行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今后衡水市果蔬花卉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五、改革建议

1.专业方向定位

根据调研结果,确定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三个专业方向:蔬菜生产、果树生产和花卉生产。

(1)蔬菜生产。面向各蔬菜园区、企业、合作社、蔬菜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蔬菜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识别防治、产品保鲜储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果树生产。面向果树生产园区、企业、合作社、果树行业管理部门等,培养具有果树育苗、规划建园、果树整形修剪、花果管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品采收与贮运,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3)花卉生产。面向花卉、苗木生产公司、园林局、绿化公司等,培养具有花卉育苗、栽培、养护、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街道绿化及产品营销等技能的人才。

2.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职业要求,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果蔬花卉职业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校企合作为改革平台,以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特点为依据,结合衡水市区域农业经济现状和企业人才需求,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4.课程体系重构

将专业基础性知识揉进专业课教学内容中去,按照生产过程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建立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5.教学内容更新

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结合生产实际,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6.校本教材建设

以大中型园艺企业岗位需求为切入点,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析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适合本专业的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

7.评价体系改革

企I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在提高,不再是以学习分数高低定义学生,评价学生采用多元考核办法,激励学生全方位发展,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8.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专家指导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水平。

9.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4

动漫专业的行业需求决定了动漫教育的特征。动画行业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涉猎范围涵盖美术、影视、表演等。没有长期训练很难培养出功力扎实的人才。动画热潮带动了全国各大综合院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但其中的教学设计这一块如何使之符合动画行业的内在素质和要求,实现毕业生顺利上岗,成为一道摆在动画教育界人士面前的必答题,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其中牵涉的内容很多,笔者只想简单地就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谈几点看法。

1.动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简言之就是人才培养目标高低的尺度把握。众所周知,真正掌握尖端制作技术的动画制作机构与研发部门一般都会超前于学校专业水准至少一到两年。定位过高势必导致所学科目众多且平均施力,学生很快会疲于应付,如坠迷宫,感到什么都学了一点,但只是皮毛。

我认为学生在毕业时较好的状态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动手能力;(二维方向)手绘能力、原动画能力、设定能力强;(三维方向)建模、渲染、动画、设定、特效能力强;优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善于自学,能不断刷新知识和技能库);无拘无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

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巩固技能和刷新技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过硬的动手能力使得他们能很快适应动画制片的实际生产流程,实现与企业的顺利对接;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他们能快速跟进技术发展潮流,在技艺上精益求精。富有创意的头脑,是本行业的最爱。只会循规蹈矩的人,永远跟在别人后面。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来就不缺乏优秀的思想文化精品,在信息闭塞的古代,仁人志士的瑰丽想象力就足以惊天地泣鬼神,读一下《离骚》、《山海经》、《聊斋志异》便可以体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大家的想象力不可能也不应该乏味苍白,创意与创新是一种内在的意识,它与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息息相关,教学的一个环节几乎都能渗透进去。探求一个道理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意味深长。因为它足以引导人们将同样的思维推及到了一个新的发现,而质疑一个旧有的结论往往会带来新的突破。

2.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良好的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动画人才培养的坚实保障,我国高校动画专业办学经验尚浅,课程设计与安排仍需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需要科学的课程体系做保障。一般院校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一些基础课程定位不明确,似是而非。如素描速写,其教材与教法基本上是沿用美院模式 ,与行业标准相左。动画强调的手绘与故事板、人设、场景设定,原画动画密不可分。因此可以设计一门结合行业需求的动画手绘课。它应包含动画行业中强调手绘能力的一切环节及其知识点。这比单纯的速写素描对学生的帮助大得多。

2.不分方向。二、三维动画除了在基础环节有相通之处外差距巨大,所需知识结构迥异。每个方向综合技艺的提升都要靠大量的针对性练习。及早分清方向必将有利于学生专心致志地精通钻透一门。“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这样学生必将更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3.偏重于理论,实践环节与动画流程结合得不够紧密。应让学生多做多练甚至参与小型项目。既提升了实际操作水平,又促进了团队合作精神。

4.重技术轻表演。建议开设表演课程做为专业选修课。作为动画的核心环节之一,传统动画极其重视表演。动画制作人员都应有表演素质和表演意识,对从事动作设计的人员尤为重要。

5.缺乏借鉴。当下动画培训机构以实战经验促成学员迅速成熟的教学思路与结果令我们关注。这些经验中有相当一部分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我们学院正值教改,上下拧成一股绳专注于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目前提倡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是动画教改的目标顺利实现的一剂良方:每一段学习结束后,马上进行相关项目,强化技能,项目之间从易到难、相互承接,最终归入一个大的综合项目,集腋成裘,水滴石穿。

另一方面,我专业的校企合作也为项目驱动计划的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企业派技术精湛的员工执教关键课程,毕业前进行以公司模式运作和管理的小型项目。我们的学生也常常去公司学习,这无异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行业技能认知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特质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多途径和就业岗位的可变性都要求会计本科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要有较强的适应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即所学专业与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适应社会需要。确定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认真研究市场的现实需要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找准学校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造学校自身特色;培养目标是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应用型人才既要通晓会计理论又要善于会计实践,不仅能较好地利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且还能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提升为理论,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有过硬的实践能力。会计的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但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直接接受理论的指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彼此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使其工作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以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四是具有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在知识、能力培养上,要加厚基础、拓宽口径、增强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在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上,要贯穿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有良好的以人文素质与科学技术素质为内核的综合素质。五是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人员是会计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维护者,会计的职业道德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会计工作的质量。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思想品德素质。培养学生热爱会计事业,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法制意识。法制是道德规范中带有强制性的部分或最基本的部分,法制意识要求学生具有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会计职业品德。六是树立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据统计,一个人所需知识只有极少部分来自于学校,绝大部分是通过工作和继续教育获得。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最佳途径,学习能力是综合能力中的重要能力。会计环境变化无常,会计制度经常随经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应用型会计人才要不断学习,具有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的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会计技巧;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本科人才总体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应具体体现为“厚基础”,即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仅掌握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更应当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应用数学、财经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公共基础知识;“宽口径”是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相近学科专业打通培养,增强学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高素质”,则是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和素养,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力”,则是训练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及发展创新能力,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及适应能力。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市场经济中企业和组织需求的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相关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学习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种会计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相关的知识,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掌握本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应用为导向”的教育观 这种教育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教育教学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从专业结构、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到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实施与评价,都要密切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学生为本,首先体现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次体现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学服务于学生,主要通过引导而非灌输来实现教育过程与目标。“以学生为本”符合“平等教育”和“个性教育”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创造性的接受知识,从而形成发散思维,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三是树立学生的差异观,即要认识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认识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其人格个性,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相应发展。四是采用应用型教育教学实施模式,这是注重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的、以“实践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培养能力为重心的教学体系,体现多层次、个性化的培养特征。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以提高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综合能力和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的素质拓展体系,构成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1)理论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注意基础、专业平台的构架,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因此,应用型会计本科理论教学体系应包括:一是一般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一般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例应为35%~40%,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是专业基础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企业组织的经营和管理知识,比例应为25%~30%,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税务学等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环境

的适应性,增强其应变能力,并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较为深厚、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三是专业课。这类课程旨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例应为30%~35%,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预算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审计电算化、会计实验等主干课程,辅以会计理论、税务会计等相关专业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四是专业选修课。这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比例应为5%~10%,主要包括中外会计史、绿色会计、法务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2)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完整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习、模拟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一样。要精心编制教学大纲。各种实习都要求学生写实习小结报告,记录实习内容和实习收获。教研室对实习单位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课程设计要强调实用性、综合性,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要抓好选题、指导和答辩三个环节,以求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研工作训练。为了确保实践教学开展,应加强专业实验室、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应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的强化与创新,创建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构建“双轨制”的实践教学组织机制,将正式教学结构安排实践教学与学生日常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实现实践教学的规范化与经常化;构建“三强化”的实践教学实现机制,不但强化实践课程教学,还要强化课外实践与社会实践教学;构建“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通过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与物资保障来保证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3)素质拓展体系。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既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的拓展,也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还应包括学生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因此,要从教育思想上将过去单纯地以培养学生“做事”为目标的模式调整为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模式。就人才素质的整体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培养成为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人才。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和谐发展的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客观需要。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任务。从目前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总体情况来看,迫切需要不同层次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培养规格与培养方式的多样化。

(三)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效率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否成功的关键。一是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网络为依托,以计算机为载体,通过制作和开发会计专业软件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中进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要不断拓展会计教育的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多样化。改革教学方法要体现以人为本,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认知特点,贴近学生、贴近专业。因此,在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务演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行师生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新的探索式、研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知识领域,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三是处理好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的关系,尽可能避免重复讲解,特别是对于有相互关联的课程,任课教师之间应相互协调,彼此有所侧重。四是教师间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对主要课程实行集体备课制度。五是以教学过程中的“结合点”为主线,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倡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结合点”是指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讨论的热点、焦点,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共鸣点。六是改革考核评价方法。理论考试采取试题库方式,技能考核则将考场设计成“模拟现场”,规定学生完成适合本“角色”的业务。

(四)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了规范教学秩序和监控教学质量,应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员性”的,即监控的主体要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全校所有部门和全体成员参加的全员群体;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方位”的,即监控的对象既包括教学过程,又包括生源、师资、设备等教学投入要素与考核、就业反馈等产出的质量;质量监控体系应是“全过程”的,即监控的运行是全过程的,不但在教学基本过程实施监控,而且从市场需求调研、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考核评价,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反馈,都要实施监控。这种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才能卓有成效保证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实行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是指在高等院校相对于学年制实行的教育制度。实行学分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而且与“大众化”教育的要求相适应。因为学分制有以下优点:可以较高程度地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异步教学,激发出学生最大潜能;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学习任务和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可以最大限度地培育学生的特长、能力和创造力;有充分的空间让每个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领会知识,将知识理解透彻。值得注意的是,实行学分制,首先应严把教学质量关和考试关,否则会背离实施学分制的初衷;其次必须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选课指导。

人才培养目标范文6

摘要: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确立各级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和“国际资格框架”两个视角,分层解析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层次和规格,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专科高职;应用技术本科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鄂甜,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06-06

2014年5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又联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仍然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层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就“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明确的“两步走”目标,即到2015年,“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层次更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层次结构更加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因此,在职业教育内部,建立从中职、专科到本科,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目标。而要构建层次结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确立各级职业教育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既是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

本文将以“‘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的横向视角,将以英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国际资格框架”作为纵向视角,对职业教育体系内各级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层解析”,分析各自分工,研究各自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规格,构建从中职、专科高职到应用技术本科,各层次定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一、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人才定位

(一)“科学-技术-生产”链条

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时代下,“科学-技术-生产”这一价值链条构成了现代生产的基本过程。[1]在这一价值链条中,涉及了社会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及其相应的复杂的社会分工。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各类教育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都能找到各自相应的位置,相应领域的社会分工成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划分的基本依据。因此,一方面,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各类各级教育应以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完整覆盖“科学-技术-生产”这一谱系中的位置(见图1)。而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由于过于强调“应用工程教育”,造成“应用技术教育”的缺位,以及应用技术人才的过度匮乏;另一方面,各类型、各层次教育要明确所培养的人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上相对应的位置,并据此确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结构。

(二)四个基本领域

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我们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领域,分别是“科学”领域、“科学—技术”领域、“技术-生产”领域和“生产”领域。在纯粹的“科学”领域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是科学家、理论家,主要负责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等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在“科学—技术”领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属于应用工程人才,一般被称为工程师,主要负责应用科学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规划和决策等,因此,需要具备较为宽厚的科学理论知识。在“技术-生产”领域,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属于应用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应用技术,对生产现场进行统筹管理、指导监督等。因为工作地点经常在生产现场,所以也可称之为“现场工程师”。这类人才需要掌握综合的实践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具备深厚全面、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在“生产”领域直接负责生产工作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技术员或技术工人,需要具备更高的操作技能水平。

(三)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定位

在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应用技术本科、专科高职应都以“技术-生产”领域为目标,其中应用技术本科应更侧重于技术领域,在“技术-生产”领域中更接近“技术”领域的位置,培养的人才要求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知识解决生产现场一些不确定的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因此,要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对一般生产流程、工艺也要有所掌握,同时,要求能够进行一般生产实际操作,但不必非常熟练。因此,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应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应用技术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是创造性的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与应用技术本科相比,专科高职教育应更侧重于生产,在“技术-生产”领域中更接近“生产”领域的位置。培养的人才要有较高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备“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但与中职教育相比,专科高职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具备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变化岗位的综合能力。因此,专科高职教育应更强调“实践性”、“技术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中职教育则直接以“生产”领域为目标,为生产领域培养在生产一线进行熟练常规工作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与应用技术本科和专科高职相比,中职培养的人才能力要求相对单一,对技能力求“规范熟练”,对理论知识只求“必需够用”,因此,中职教育应体现“实践性”特征。但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2],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发展的需求,因此,在中职教育也应体现“基础性”特征。

二、基于国际资格框架视角

从国际视野来看,发达国家普遍将建立涵盖范围广泛、层级结构完善的资格框架体系作为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英国、欧盟的资格框架为代表的国际资格框架作为一个“分层解析”的纵向视角,分析国际资格框架中3-5级资格标准,以期确立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虽然严格意义上讲,我国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与国际资格框架中的3级、4级、5级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①,但它们三者都是涵盖在3-5级教育范围内,专科高职教育又是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分析国际资格框架中3-5级资格标准,研究其分层的基本理念和趋势,对确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内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CF

英国自2011年起,修订原《国家资格框架》(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NQF),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Qualifications and Credit Framework,简称QCF),成为目前英国唯一的资格框架。QCF中依据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的不同而划分为九级,分别为入门级和1-8级。[3]QCF中3-5级资格标准见表1。

(二)欧盟资格框架EQF

2008年4月23日,欧盟议会和理事会正式通过欧盟资格框架(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简称EQF)。欧盟资格框架以学习结果为基础把资格标准分为8个层次,跨越各个教育阶段,能够有效认证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从而促进公民在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的流动,推动终身学习的实现。每一层次分别描述了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的学习成果,即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能力。[4]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分别在EQF中的3-5级范围内,三个层级的资格标准见表2。

(三)QCF与EQF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和《欧盟资格框架》中与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相关的3-5级资格标准,可以发现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点:(1)突出学习结果导向。QCF和EQF均强调以学习结果为标准建立统一的资格系列,即将资格标准表述为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学习结果。(2)均将资格标准划分为三个维度。QCF中每一层次的学习成果用“知识水平、应用技能和自主与责任”三个维度表述,而EQF中统一用“知识、技能和能力”形式呈现。虽然,QCF与EQF在这三个维度的划分策略上稍有不同,EQF中以更直接地形式强调学习者“独立、负责”的能力与水平,但都涵盖在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个基本要素之中。(3)强调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资格标准均可表述为“能够完成不同复杂程度、不同范围等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强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承担责任、对个人及相关他人负责的能力,以及对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的能力。

从“工作任务”角度,QCF与EQF中3级至5级的资格标准呈现出的基本趋势有以下三点:(1)从3级至5级,工作任务的性质上,技术性逐渐增强,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此外,刚性的工作任务和日常性的工作活动越来越少,任务的不确定性、不可预知性逐渐增强。(2)从3级至5级,工作任务所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要求学习者需要综合运用越来越全面、甚至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更加综合复杂的、弹性化的工作任务。(3)从3级至5级,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独立并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同时,在工作过程中所赋予的责任和权利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从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三个维度分析,QCF与EQF中3级至5级的资格标准呈现出以下趋势:(1)从知识维度来看,从3级至5级,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量在逐渐增多,学习者应具备更全面宽泛、更综合复杂、甚至跨学科领域的知识。(2)从技能维度来看,简单地执行性的、刚性的操作技能含量在逐渐减少,要求学习者创造性的、专业化地完成综合、不确定的工作任务的能力逐渐增强。(3)从能力维度来看,对学习者的团队评价、管理和监督能力要求增强,对具体复杂、不可预知的工作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

(四)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规格标准

通过以上关于QCF和EQF的综合比较分析,借鉴QCF和EQF中3-5级资格标准确立的分层理念和方法,本文尝试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构建适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规格标准(见表3)。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要素分别是:人才类型、人才层次和人才规格。[6]三个要素的统一体构成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人才类型定位,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与其他类型教育相区别的最本质特征,体现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的任务分工。人才层次定位,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各自分工,避免各层次职业教育交叉重复。职业教育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资格标准,包括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7,8]。

结合上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三要素,并基于“‘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的人才定位”和“国际资格框架”两个视角的分析结论,构建我国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见图2)。

从“类型”要素来看,我国中等、专科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均在“科学—技术—生产”链条中,与“技术——生产”相关的领域,三个层次人才都是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只不过工作岗位分工和侧重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说这三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均定位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

从“层次”要素来看,可以简单地说,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这里的层次高低,从表象上看是各层次人才的能力水平、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不同,但本质上却是各层次人才的工作分工不同导致的所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的类型、复杂程度、综合化程度以及工作情境的不可预知程度的不同。

对于具体“规格”要素,即各层次教育毕业生应具备的资格标准,将分“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维度具体呈现,前面表3中已经有所分析。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体系内,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如下:中职教育是为生产领域培养能够完成熟练常规生产的初、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专科高职教育是培养为技术生产领域培养能够应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生产、并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中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技术生产领域培养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现场实际技术问题、进行生产现场管理和监督等工作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注释:

①中职与国际资格框架中的3级教育相对应,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对应5级教育,属于5A2范畴,而4级教育属于高中后、高等教育之前的一个教育层级,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中真正意义上的4级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建立和发展。

②图中KSC分别代表表述规格的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和能力,KSC-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则分别代表三个层次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所应达到的资格标准,如K-中职:代表中职毕业生应掌握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家祥.科学、技术、生产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0-46.

[2]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

[3]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63-65.

[4]吴雪萍,张科丽.促进资格互认的欧洲资格框架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102-106.

[5]谷峪,李玉静.国际资格框架体系比较研究——基于对英国、欧盟、澳大利亚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84-89.

[6]黎荷芳,查吉德.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三要素[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20-27.

[7]李润宽,高晓燕,张瑞华,等.适应煤炭产业现代化矿井建设要求的“送教下矿”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