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1
一、国内外高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在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提出“数字化校园计划”,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越过了数字化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为主的初级阶段,正向技术应用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发展。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教育资源的发展变化,无线系统正逐步成为高等院校和教育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线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用户使用也更加便利。总结国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特点是:不强调系统的高度集成,而比较关注数字资源的提供,关注学生活动本身,管理信息系统相对弱化。在美国,教学管理计算机化与网络化己开展多年。他们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面向全局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是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集中统一存放在中央数据库中,对数据的操作由校园网上的计算机通过客户/服务器方式进行,即数据集中存储,分布操作。它将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了统筹考虑,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为目的,强调系统间数据的流通。在发达国家,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应用较早,也比较成熟,对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国内,2002年,全国重点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研讨会在珠海召开,会后,各高校纷纷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各高校信息化进程的新热点,掀起了校园数字化建设的新。十三年过去了,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基础硬件建设阶段、校园网综合系统建设阶段、网络教学实施阶段,正向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校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理念转变;重校内资源、轻校外资源;重管理系统、轻教学系统等,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要重视这些问题,使我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大多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高等学院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了十几年。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高等院校信息化的建设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实际使用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根据北京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提供的材料。北京大学目前每学期已有600多门课程采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校内有超过两万名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学习所选课程。另外,我国目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教育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仅有4所大学进行远程教育试点教学,参与学生最初也只有7000多名。目前已发展到80多所大学,共有学生170多万名。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基于 B/S 的开发模式非常适合于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具体情况,学校的计算机电脑配置年限不同,性能差别较大;学校的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需要一种易学易用的系统,尽量少培训或不培训;客户端只要装上操作系统、网络协议以及浏览器即可,大大减少了对客户端机器的软硬件要求。在系统维护方面,系统维护是在软件生存周期中开销最大的一部分。C/S 程序由于其本身的整体性,必须整体考察并处理出现的问题。而B/S结构,客户端不必安装及维护,开发和维护工作都集中在服务器端。当需要升级时,只需更新服务器端的软件,而不必更换客户端软件,实现系统的无缝升级,这样就减轻了系统维护和升级的成本。选择基于B/S的模式,它将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现有的校园网有机的联系起来,从而真正的实现校院的管理一体化,信息无障碍交流。
二、可行性分析
2.1 运行可行性
2.1.1 WEB服务器
为了保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能稳定,在B/S模式下的中间层Web应用服务器程序使用Tomcat,其具有扩展性好,支持负载平衡与邮件服务等开发系统常用的功能。使用操作系统为Windows Server 2003的小型WEB服务器。
2.1.2 后台数据库
后台数据库服务器使用我校综合学工系统的HP DL580G7服务器,操作系统为Linux,数据库软件采用综合教务系统的Oracle10g(10.2.0.1.0),做到最大限度和综合学工系统数据共享。
2.1.3 客户机
在B/S模式下的客户端只须安装浏览器(如IE、FireFox、Chrome等),无须开发前端应用程序。要求浏览器启用JavaScript和Cookie功能,目前绝大多数运行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浏览器均满足这一要求。
三、概要设计
3.1系统功能需求
通过与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及学生等多方的详细交流,确定整个系统分为注册管理、选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学生鉴定管理等模块,其对各个模块主要功能的要求如下。
3.1.1注册管理功能:
(1)填写信息:对刚报到的学生进行信息采集,以供其它部门使用学生信息。
(2)删除信息:对退学以及其它情况离开学校的学生信息进行删除。
(3)修改信息:如果学生发现自己的信息有不对的地方可以进行修改。
(4)查询信息:可以查询学生信息。
4.1.2选课管理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学生信息分配该学生应选的课程。
2)考试课程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信息。
(3)教师信息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老师信息分配该教师应开的课程。
(4)选课审核管理:教务处老师会对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审核。
(5)退课审核管理:教务处老师会对学生退课情况进行审核。
4.1.3考务管理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学生信息审核是否有资格参加考试。
(2)课程信息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课程信息编排考试情况。
(3)考场管理:教务处老师根据教室情况编排考场情况。
(4)监考管理: 教务处老师根据教室情况和监考老师情况分配考场。
4.1.4成绩管理功能:
(1)学生信息管理:根据成绩增加、删除以及修改学生信息。
(2)课程信息管理:根据课程信息来查看成绩。
(3)教师信息管理:根据学生成绩来查看老师的一些信息。
(4)成绩审核管理:教务处将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审核。
(5)成绩查询打印管理: 老师和学生都可以查询并打印成绩。
4.1.5学生鉴定管理:
(1)学生信息管理:根据学生鉴定表信息来增加、删除以及修改学生信息。
(2)学生鉴定审核管理:老师将会对系统自动生成的鉴定进行审核。
(3)学生鉴定查询打印:可以查询打印学生鉴定。
3.2 总体架构图
经过需求分析后,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对所有功能进行模块划分,设计出系统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宿舍管理;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06-02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管理的关键,学生宿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做到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管理沟通,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宿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不论是什么组织,要想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都要与其成员进行沟通,而如何实现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组织管理成功,就成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出现了管理沟通的概念。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沟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学生的沟通,即向学生宣传各种安全管理或设施管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宿舍服务,以及文化活动等的组织;二是与宿舍管理人员的沟通,例如召开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共同制定宿舍管理方案等;三是与学校上级管理的沟通,例如向上级汇报宿舍管理工作等。
管理沟通在学生宿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传递宿舍管理信息。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属于内部沟通,而与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则属于外部沟通,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将外部沟通与内部沟通联系起来,实现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二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增进宿管办与学生之间的了解。通过管理沟通,宿管办关于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内容能够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意见和服务需求也能够反映给宿管办的工作人员,使双方的了解加深,协调学生与宿管办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宿舍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沟通,宿管办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宿舍管理的不足在哪里,不断根据沟通得到的信息对服务进行调整,提高宿舍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沟通所使用的所传达的信息编码不当。宿管人员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编码不当,导致信息传达不完整或不准确,使接受信息的学生或学校其他人员对信息产生误解,与宿管中心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管理失败。宿管人员在与学生或学校之间进行沟通时用词模糊或选词错误,使沟通要表达的意思无法通过词语如实地表达出来,导致宿管中心的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宿舍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
2.沟通双方之间是单线关系。目前宿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单线沟通,即只有宿管中心向学生传达管理中心的管理要求和管理规定这一个方向,而缺少从学生方接收信息这一方向,也就是缺少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管理中心的一些建议和服务要求无法传达给管理中心,使得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继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恶化,这样的沟通是不成立的。而反馈机制的缺失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管理沟通方面的理解不足,认为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管理安排,使得沟通双方的地位不平等,而导致学生方面的信息和意见无法及时传达给管理中心人员,影响了管理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的科学策略
1.正确对待和重视管理沟通。在新时期,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导,而且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主导,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一般都是控制式、领导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于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
2.保证传达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学校宿管中心人员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信息是完全的,即信息中要包含必要的五要素――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等,同时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确保用词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出宿管中心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宿管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和规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帮助促进学生对宿管中心的理解。
3.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宿舍管理中心人员应该建立多样的反馈途径给学生,实现双向沟通。通过反馈渠道,学生对宿管中心的意见和服务需求就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宿管中心,宿管中心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同时,除了正式的反馈沟通渠道外,宿管中心人员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需求,如师生聚会或是宿舍联欢会等,借由这些活动来获得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反馈意见。
4.塑造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塑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一是面向学生开展多样灵活的宣传教育。重视宣传教育在沟通中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消防演习、控烟活动等,还可以采取板报、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宿管中心关于宿舍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管理内容。二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宿管中心的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服务需求有哪些,宿管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还有什么等,通过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够加强学生与宿管中心之间的联系,改善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宿管中心的管理效率。三是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关系。宿管中心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向宿管中心提意见,调动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四是注重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需要沟通者有技巧地实施才能实现,因而宿管中心人员在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提高双方沟通的水平,从而获得对宿舍管理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帮助调整宿舍中心的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语
沟通是管理的手段,也是进行管理前提,有效的沟通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者向被管理者传递的管理信息能否被其迅速理解并接受是进行管理沟通的目的,也是学生宿舍管理的理想状态。因而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管理沟通科学方法的研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发挥高校宿舍教育的“纳米效应”――浅析宿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J].大学教育,2013,(02).
[2]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3]吴永平.探析高校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和教育问题――以粤西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南方论刊,2012,(06).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3
一、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1.心理学
心理学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探究出一套符合人内心活动的方法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引导员工的行为。心理学从学科性质上来讲是一门内环境系统科学,心理学将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和活动的导向。心理学的工作机制在于通过引用各种行为机制,进而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在对社会的心理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再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特点,实现协调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并组建一支高效率的团体。这样做的目标是,最大限度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和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心理学视作一门实现民主决策、高效管理的科学。心理学所包含的人际沟通、情感、动机这三个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尤其突出,其中人际沟通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
2.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长期战略规划具体制定的人力资源规划,在工作中开展各种相应的管理活动,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合理组织和协调企业的人力、物力,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并对人才提出一定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对企业组织中人员的绩效、行为、态度等所制定的政策、规章等管理活动,从整体上来讲,具体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薪酬、人力资源规划、劳动关系等六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是实现企业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我们需要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第一是战略性,企业的长远发展需要战略人才的支持,企业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第二是系统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企业管理者要结合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来招聘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并对人才进行集中管理,最终实现对人才的高效利用;第三是导向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管理相似,都需要通过制定完整的企业发展规划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特别是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更需要企业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减少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心理学与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
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知识进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助于了解员工内心的心理活动,对员工的行为作出合理的预测,并根据员工的特点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逐渐完善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标。
1.主体的同一性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力资源管理也是将人作为研究导向的,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两门科学的研究主体相同,这就让两门科学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内心的想法,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员工所受到的工作压力与同时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效益。
2.心理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思想基础
随着我国迈入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在新形势条件下思考如何构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人是复杂多变的,以人为本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念,利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为人力资源管理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遵从个体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心理学能够提供具体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论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来说,心理学能够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指导。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遵循以人文本的理念,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心理活动指导的。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的个性特点,并结合每个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帮助不同的员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并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奖惩机制,为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采用直接奖励和间接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员工提升个人价值,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
三、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心理学注重通过掌握个体内心心理活动的规律来激发个体的工作潜力,并提升个体的工作能力,在激发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心理学应用到企业人才招聘中企业在进行内部结构变动和人才引进时,需要对人才的选拔依据制定标准,只有正确选择并运用好这个标准,才能为企业吸纳更加优秀的人才,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内部人才选拔中,除注重人才的专业技能外,还要重视人才的心理素质,只有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企业人才,才能在企业面临发展困境时与企业共进退;当企业面对各种难题时,能够抱持冷静的态度进行处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当其在企业内部遇到困难与不顺时,首先反思自身的不足与劣势,而不是采取一蹶不振、自怨自艾的消极态度。此外,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使员工处于积极的工作态度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努力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当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抱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够从整体上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带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2.心理学应用到人才培养和提升中当应聘人员进入企业,接下来就需要考虑对其的培养和提升工作。企业是一个需要发挥员工合力的组织,特别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将个人与团队合作融为一体,才能显著提升个人价值。为了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需要做好培训与能力提升工作。在对员工进行培训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心理学可以从自身学科的角度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并通过长时间的心理强化影响,不断提升员工个体对企业的认同与归属感。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将硬性的规章制度和软性的文化相结合,让员工在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同时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个人关怀。在企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员工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需要与企业保持同步。在企业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员工借助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思想意识影响。例如常见的企业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规划、行为习惯等,都可以在进行心理引导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延伸与塑造,从而使员工的行为表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3.心理学应用到员工关系管理中员工关系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企业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对于企业来说,只有建立科学、人性化的员工关系,才能更加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员工作为企业管理的主体,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重视对员工的管理。在对员工关系管理的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重视对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进行分析与管理,借助激励、协调等不同的引导手段,最终使得员工关系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处理员工关系时,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够从总体上营造一个友善、团结的公司氛围,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4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心理因素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究各心理因素与学生高效学习之间的联系,并采取针对性教学与学习策略,有效推动中学生实现高效率学习,促进其能力素质的提升。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5
心理学教育论文2300字(一):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有效实施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也突飞猛进。为了确保教育的高效性,教育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在各高校范围内实施,根据这些实践的总结,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在不断的深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提升高校学生对自身心理情况的认知,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促进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目的达成,为社会输送人才,能够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学管理;有效实施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6-377
首先教育心理学包含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学生的心理特征、老师的心理特征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使得其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反馈才能得到发展,只有经过反复实践,综合实践表明其应用方法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改善、老师的综合教育能力得到提升,能够使得学生与教师步伐一致,才能进一步的对该应用进行深入挖掘与发展。
一、高校教学管理中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1.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现代社会中,由于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普职分流愈近等原因,高校学校在招生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低,招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校的教育质量。现代高校学校中,高校学生大部分年轻处于16-18岁之间,思想、心理、身体都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不能有效对所接触到的外界信息進行辨别,容易被各种不良的信息误导,从而产生思想、心理等方面发育的偏差。高校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城市或者农村中的独生子女,大部分高校学生均属于留守儿童,或者家庭方面存在缺陷。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年龄较小,其专业也刚刚处于初中毕业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养成,自觉性也相对较弱。在高校学校广撒网的过程中,招收到的学生的个性差异会非常大,部分的学生性格特别任性,部分学生比较自卑,心理上较为脆弱,二者在生活与学习上等各方面的行为习惯并不相同,很容易产生冲突,激化矛盾。大部分的高校生都会存在自己是被淘汰的思想,认为自己很差劲,因此,对待学习时,他们更多是的一种缺乏自信的、消极的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不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在学校中得过且过的生活,只希望能拿到毕业证。因此,高校学校的教师需要更为强大的心理素质与教育综合素养,在面对性格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学习兴趣差异较大等学生时,能够对其有更好的教育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
2.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进行多方的实践与研究后,本人发现现目前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并没有得到很高的重视与应用。教育心理学综合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可以对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多种问题进行引导解决,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心理与教学方法进行指导与帮助。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提高高校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主动性,也能够使高校学生更好的适应高校学校的学习生活节奏,还能使高校学校的教学管理顺利更加顺利的进行。
二、现代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方面的问题
1.高校对教育心理学工作重视度
针对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而言,高校学校的管理层及老师没有意识到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部分管理层及老师认为高校学校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而不是对学生在心理方面的引导,这些管理层及老师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作用,只有学生在心理方面健康,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才能更加顺利[2]。
2.高校在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中资金投入及师资力量
针对高校学校而言,部分高校学校没有资本对教育心理学进行建设,这里的资本包括资金成本以及师资力量,部分学校没有足够的资本开设教育心理学课程,也没有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题研究的团队。如果心理教育老师专业素质不足,也不能对高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3]。
三、推进高校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流程
1.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校学校需要进一步重视教育心理学工作,推动学校教育心理学工作的进行。在教育心理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高校学生大多数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其生活与心理的健康,并且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真正的为学生负责。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关怀,学生才会更加信任教师,师生沟通才能更加深入与有效。例如:某性格较为自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在与其进行沟通时,需要语气更为委婉地指出其不足,并告诉学生,老师相信他能够有进步。
2.组建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
高校应该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团队,引进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设置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心理咨询室的位置可稍僻静,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保密[4]。
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校应该加强其在教学理念方面的重视,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际的应用。高校学校应该对心理教学有更为专业、更为正规的实践行投入,培养更多专业素质能力高、心理素质强大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心理学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论文
摘要:当前中学生压力不断增大,有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等。由于压力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初中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对他们的正常生活都有影响。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应该多多注意初中生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保证学生们的健康心理。本文以此为探究内容,探究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科学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心理学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生正是学业转向繁忙的过渡阶段,他们的心智开始成熟,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事物,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的心理变化是很敏感的。而家长、教师看到了当前的社会压力,所以将孩子从小培养成才的心情十分强烈,但是这样无形之中容易给初中生们造成负担,往往容易出现逆反心理,没办法与教师或家长好好沟通。因此,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变化,结合实际情况,利用心理学科学、及时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1]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落后
当前的初中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中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升入一个好高中,最后在高考中大放异彩。这样以成绩为标尺的状况已经屡见不爽。在这种思想下,学校将初中生们的大部分非统考科目课程全部压缩用来学习统考科,非考试科目遭到挤压。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大部分学校是不会拿出时间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而且根据调查显示,有很多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这门课。因此,重视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2]
2.教师能力不够专业
心理健康疏导可以是班主任或者是其他老师来进行,但是这不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不强,正相反,它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学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质以及优秀的理论知识,并且从事过相关训练。尽管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就实际从教人员来看,很多往往是杂拼的教师,并不具备专业水平。也就是说,在不懂心理辅导策略和技巧的情况下,效果往往不明显。很多地区为此开展了心理教师培训班,但是由于教师们的不重视,再加上人数限制等次要因素,导致培训效果并不理想。
3.教育的模式化
虽然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教师大多在课程设计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学生们的具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无序化十分严重。不仅如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化还表现在:很多教师名义上是开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是往往草草讲几句就将时间划为自习或是统考科授课;虽然很多班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大多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到个体,教师只是将可能的情况告诫学生,但是没有对学生进行单独的交流,导致学生们只能自己胡乱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题,毕竟初中生思维能力有限,很容易自己走入误区,使心理问题更加严重。[3]
二、从心理学分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提高心理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其实践能力
上面提到,师资力量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学校要在教师资源配置方面慎重对待,采用专业的人才来进行授课。对于心理教师,教师还可以采用统一培训的方式,让他们达到既能提高初中生对自身的认知了解,使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求帮助;又能进行合理的团体和个人辅导,在两种维度下自由切换的能力。当然,非本节课目的老师也可以进行培训,防止有学生找其倾诉时不能给出正确的建议,要及时疏导,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心理学教师还应该具备实践能力。教师要实际地解决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做出及时疏导,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们。教师要多与学生们交流,要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观察他们,深入了解学生们出现的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应该敞开心扉,争取达到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加方便地看到学生们内心的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接受心理学的知识。
2.更新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虽然教育部号召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传统教育观念和错误认知下,开展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学校认为,只要抓好应试教育下的初中生成绩发展,管理好学生的纪律和升学率就好,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根本不在学校负责的范围内,而且教师与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但是,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们大多数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其根源就是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忽视了学生天性发展的结果。要想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与能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就要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精神上的痛苦,而后调动他们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地发展。因此,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起着决定性的因素。
3.号召家长的共同参与,给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高效沟通心理学范文6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学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提高家长情感和人际技能水平的途径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途径是家长自学、政府有关部门的培训指导。现代教育培训已经开始意识到在家庭教育中对家长情感、人际训练的重要性,教育发达国家将指导家长形成积极情感和提高人际技能列为重要的培训目标,我国家庭教育指导也已逐渐将这一内容列为家长学校的指导目标和内容,这对中学生家长提高情感和人际能力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