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博物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博物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博物馆范文1

1、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首批中国“AAAA”级旅游景点,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小寨东路91号,大雁塔西北侧。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其中,一级文物762件(组),国宝级文物18件(组),其中2件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居中国博物馆前列。

2、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长安自古帝王都,历史上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具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形成了陕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博物馆范文2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馆内,从远古社会到清代各种文物一应俱全,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因为为了增强人们的爱国精神,博物馆开展了免费参观活动,领票窗口前排起了两条长队,每队至少有300米长,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拿到票。爸爸说:“要不是今天天气热,排队的人还要多一倍。”看来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的确很高。

进了馆,在进门处不远是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器和骨器,做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虽然有些粗糙,但看的出来非常实用。再往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武器。各朝代的金银珠宝首饰,弯弓利剑长矛,还有直径一米多的大鼎……一直到清代的青花瓷器。物品奇多,内容丰富。

今天我参观了一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就仿佛从猿人时代出发一直走,走过历史,到了现在,知道了各朝代的礼仪,懂得了一些千奇百怪的物品的用处……

当时的人们,用自己智慧造就出了一个个创举,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呢?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给世界作出贡献打好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历史博物馆范文3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馆内,从远古社会到清代各种文物一应俱全,充分地反映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因为为了增强人们的爱国精神,博物馆开展了免费参观活动,领票窗口前排起了两条长队,每队至少有300米长,我们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拿到票。爸爸说:“要不是今天天气热,排队的人还要多一倍。”看来人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的确很高。

进了馆,在进门处不远是石器时代的一些石器和骨器,做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虽然有些粗糙,但看的出来非常实用。再往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器、武器。各朝代的金银珠宝首饰,弯弓利剑长矛,还有直径一米多的大鼎……一直到清代的青花瓷器。物品奇多,内容丰富。

今天我参观了一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就仿佛从猿人时代出发一直走,走过历史,到了现在,知道了各朝代的礼仪,懂得了一些千奇百怪的物品的用处……

当时的人们,用自己智慧造就出了一个个创举,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呢?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给世界作出贡献打好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历史博物馆范文4

西安的一位摄影家留言说:东长安、西罗马——奠定了古都西安在世界城市文明史中的基本地位。外国人到中国,也有“看百年历史到上海,看五百年历史到北京,看千年历史到西安”的基本认知。许多国家首脑都是由西安“走进中国”。西安已构成一种中华民族的文化情结,陕西省博物馆是人文圣殿。

参观博物馆,始终是我旅行中的重要内容。

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集合中国历史上13个朝代的恢弘

三秦大地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华夏文明诞生、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曾在这里建都。丰富的文化遗存,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陕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则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遵照总理的遗愿建设的。1973年,总理来陕西视察时,有感于陕西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已有博物馆小而简陋的状况,提出应在陕西建一座新的大的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于1983年筹建,属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来自国家和陕西省政府共同投资的1.44亿人民币。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舍的设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设计师张锦秋女士担任。1991年6月20日落成正式对外开放。大多数藏品是前陕西省博物馆移交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建筑的外观着意突出了盛唐风采,馆舍由一组“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仿唐风格建筑群组成。馆舍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结构特点。把唐代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博物馆功能相结合,融中国古代宫殿与庭院建筑风格于一体。馆区占地65,00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6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000件,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

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典型的藏品有8大类:

青铜器 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造型较为典型的有先周凤柱斝、西周牛尊、它盉、战国鸟盖瓠壶和汉彩绘雁鱼灯等。

唐代墓葬壁画 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1952年至1989年先后从陕西关中地区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均系唐代三品以上的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与陕西省地图轮廓暗合的秦跪射俑 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侍、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各种动物。

历代陶瓷器 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 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

竹节熏炉,汉唐铜镜 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

金银玉器 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其中如西周玉制礼器、春秋秦公大墓出土的金啄木鸟、西汉皇后玉玺、金银竹节铜熏炉和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八棱乐伎金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赤金走龙等,均属举世罕见的精品。

历代货币 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

除上述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就像许多博物馆一样,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其他形式的展览也是层出不穷,如书画展,工艺品展览等等,是西安市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Tips

1.散客凭身份证或有效证件换取入门券,当日有效。

2.团体参观须提前24小时预约,凭单位介绍信或旅行社派遣书领取参观卷。

3.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历史博物馆范文5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中药化学家屠呦呦在国际上获得大奖的消息,让我们联想到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小雅・鹿鸣》中的一段记载:“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也许是天作巧合,这位女科学家的一生,连同她的名字都与田野间的青蒿、小鹿为伴。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药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

50年代抗疟:就地取材用常山

疟疾是世界性流行病,严重危害疟区人民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生活在疟区,每年有3亿~5亿人罹患疟疾,一百多万人死于疟疾。我国就有工作人员派往非洲工作,经常被染上疟疾而回国,好了以后也要留下后遗症,可见疟疾给人类带来的折磨后患无穷。在非洲,由屠呦呦研究员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被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当地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

治疗疟疾的药物,中国传统使用的是中药常山(虎耳草科)。而17世纪在欧洲则使用的金鸡纳树皮(茜草科)。后来人们分别从中提得常山生物碱,均为含氮杂环的化合物。前者毒副作用大,影响推广使用。后者则于1820年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奎宁,成为广为应用的抗疟药。以后通过合成,结构改造,相继研制出帕马喹(扑疟母星)、米帕林(阿的平)、乙胺嘧啶、伯氨喹(伯氨喹啉)等,而1948年问世的氯喹,更是成为抗疟首选药。

我国继消灭了天花、霍乱以后,于50年代在全国开展了抗疟防治工作,在药物防治上,主要是常山丸起了很大的作用。50年代未,常山的应用使我国基本控制了疟情。传统中药常山属虎耳草科植物,性味苦、辛,寒,有毒。归肺、肝、心经,具有截疟,劫痰。临床用于治疗疟疾,效果良好。当时在国内采用的抗疟药品多系奎宁、白乐君、阿的平等进口药物。但这些药物来源有限,供不应求;而且由于其价值较贵,开展自费抗疟在经济上难为群众所接受。医务人员采用常山,也是做到就地取材,就地配制,就地供应,不但可以解决供应问题,而且能够大大降低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60年代抗疟:“523”在行动

但60年代初,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首先在南美出现并迅速蔓延、传播,成为全球防治疟疾的难题。

时值越南战争,抗氯喹恶性疟在越南终年流行。当时交战双方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枪林弹雨而是传染病:倒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远没有因为疟疾而失去战斗力的人数多。美国政府曾公开,1967~1970年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数十万人。疟疾同样困扰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由疟疾导致的部队严重非战斗性减员,成为当时的“头号医学问题”,迫切需要寻找新化学结构类型抗疟药以解决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问题。

国内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了本芴醇和萘酚喹,也还是喹啉类药物,同样容易产生抗药性,不宜单用。为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523”办公室)把视野投向天然药物,特别是具有传统经验的中草药。

1969年初,“523”办公室正、副主任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正式接受任务,任命屠呦呦为课题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屠呦呦从具有五千年传统的祖国医药学中吸取精华,在系统收集整理了历代医籍、本草,在其收集的2千多种方药的基础上,于1969年4月编辑了以640方药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其中就有后来声名远扬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实验,科研人员面对大量失败而不气馁,最终从二百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中筛选,最后集重点于“截寒热诸疟”的中药青蒿上。

乙醚提取受“绞汁”用药启发

青蒿,古名“”(qìn),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作用,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是一种廉价的抗疟疾药。

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牡]痔”条云:“青蒿者,荆名曰”,明确记述今湖南、湖北地区青蒿之古名。其后在《神农本草经》亦有收录,书中指出:“草蒿,一名青蒿。” 其后各代医籍本草亦有记载。如《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亦称青蒿治“疟疾寒热”。而青蒿抗疟则始见于一千多年前由制药化学先驱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上,“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从青蒿“绞汁”用药这一方法上,悟及青蒿可能有忌高温或酶解等思路,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1971年,通过对中药青蒿品种、采收季节、药用部位,特别是提取方法的综合研究,不断地去粗取精,反复实验,屠呦呦终于用低沸点溶剂乙醚,成功从正品菊科青蒿Artemisia annua L.中提取到青蒿中性提取物,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1972年3月8日,经“523”办安排,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公开报告全部内容,引起极大振奋,有关部门指令中药所当年就要在上海南疟区现场观察临床疗效。1972年即首次获30例抗疟临床全部有效的成功;1972年11月8日,从中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它是一个新的化合物,也是一个与过去抗疟药作用方式完全不同的新结构类型药物,是所有抗疟药中起效最快、疗效最好、毒性最低的化合物,特别对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疗效更为突出。

由于青蒿素能够解决抗氯喹恶性疟疾的难题,所以青蒿素一被发现即得到国内外有关方面的重视。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致函中国卫生部,要求在中国首次召开有关青蒿素的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获得高度评价。与会人员认为“这一新的发现,不仅增加了新的抗疟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发现这种化合物独特的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物指出方向”。其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全面介绍了药理、毒理、临床及衍生物的研究,青蒿素由此走向世界,也促进了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经过反复试验发现用乙醚提取这一环节,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素提取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2005年6月,联合国千年计划主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萨克斯教授来北京参加“联合国千年发展论坛”,建议中国政府大力推广青蒿素技术、增加产量,从而拯救上百万人的生命。2006年,我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及太平洋岛国等合作协议,将青蒿素这一抗疟特效药作为援助项目。

抗疟药仅出自正品青蒿

青蒿素成为新型的抗疟药,给青蒿素的资源开发带来了机遇。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春风吹又生,具有生长期短、粗生易管、投资少、收益快的优势。其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生产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

《本草蒙筌》云:“按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诵之,只疑两药一种,因分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这里明确指出了中药青蒿与茵陈蒿是两种不同的药物。

但人们经常把青蒿与其它菊科蒿属植物相混淆,特别是茵陈蒿。很久以来一直留传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战乱频繁,名医华佗因为蜀将关羽“刮骨疗伤”而名扬天下,许多病人都慕名上门求华佗诊治。有一次,华佗给一位重症黄疸病人治病。只见这位病人面色以及全身皮肤发黄,眼睑也发黄,四肢极度消瘦,华佗仔细为病人把脉后,皱着眉头摇了摇头说:“这是得了黄疸病,现在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这种病的方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 病人听到华佗说苦无良药,无法治疗,只好失望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年的时间,华佗再见到这个病人,只见他皮肤已经无黄色,面色红润,身体强壮,大病痊愈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那人说:“我从你的诊所离开后就再也没有请过医生看病,病是自己好的。”华佗非常疑惑,一再追问:“你准是吃了什么药吧?” 那人想了一会,说:“春天时因为春荒无粮,我采过一些野草充饥。”华佗高兴地说:“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那人说:“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那人便带着华佗来到一座山坡上,指着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种草”。华佗仔细查看,发现这些植物长得很像青蒿,便采了一些,拿回去给其他黄疸病人试服,但试治了几位病人,均无效果。华佗于是又找到那人,询问是几月份吃的草药,得到的回答是三月。华佗立即醒悟过来:阳春三月,万物生长,百草发芽,也许三月的草药才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这种草药,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很像青蒿的这种草药却又没有功效了。为了摸清这种草药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蒿”。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蒿的传说。

华佗所试的茵陈蒿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与青蒿是同一蒿属,但功效却并不完全相同,像这样的药物还有好几种,如邪蒿、猪毛蒿、牡蒿等等,这些品种均不含青蒿素,只有正品青蒿才含有青蒿素。

历史博物馆范文6

出身寒苦,聪颖好学

林则徐出生在一个家境寒苦,但很温馨的家庭。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以教私熟的微薄收入,维持十三口之家的生计。虽然中了秀才后可领取公粮,但是家里十一个孩子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林母陈帙就带着女儿们以女红这项手艺帮补家计,勉强维持家庭生活。林则徐也在每天到书塾之前,先拿着母亲和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收钱交回母亲。

在父亲的精心培育下,加上自己聪颖好学,林则徐较早地就读了儒家经传。他14岁中秀才后就到福建著名的鳌峰书院读书(当时福建的最高学府)。院长是出了名的敢于蔑视和珅、刚直不阿的教育家郑光策。

嘉庆九年,林则徐参加乡试,考中第二十九名举人。就在揭晓成绩排名的那一天,也是他正式迎娶郑淑卿为妻的日子。正可谓“金榜提名时,洞房花烛夜”,真是双喜临门。

嘉庆十六年,林则徐经过三次京师会试,此次终于中了进士,从此踏上官宦之路。

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可以说,1839年是禁烟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对林则徐的一生来说,也是最辉煌的岁月。

由于英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居民中吸食者达数百万。这种吸毒不仅严重摧残人体健康,而且使国家的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此时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在进入广州之前,他先弄清广州受鸦片毒害的情况,查找各家烟馆,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于1839年3月抵广州,会同邓延桢等传讯十三行洋商,责令转交谕帖,命外国鸦片贩子限期缴烟,并具结保证今后永不夹带鸦片,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皇帝下谕旨交由林则徐和邓廷桢、怡良等人将收缴的鸦片就地销毁。销烟自6月3日至6月25日,历时23天,共销毁两万多箱鸦片。

现坐落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的博物馆,收藏、陈列着林则徐销烟与相关文物史料,它是时期的历史见证。

与名医何其伟的不解之缘

林则徐除了严禁鸦片、收缴烟具外,还在中医学上颇有研究。林则徐与一位名医合作发明的“戒烟断瘾方”风行各地,收效甚著。

说起这个药方,不得不说林则徐与这位名医的不解之缘。这位名医叫何其伟,字书田,晚年号北干山人,年长林则徐11岁,是何氏医学世家第23代传人,上海青浦名医。

他俩的交情还要从林则徐的夫人说起:道光十二年,林则徐出任江苏巡抚,衙门署所在姑苏城。那年十二月,林夫人罹患肝病,林则徐自然是紧张万分。后来,听松江知府的一个人说,这儿有位名医医术不凡,他立即差人拿着请柬,诚心邀其赴诊。

当时可是寒冷的冬季,何大夫也已经是年近花甲,本是不愿出诊的。但他看了林则徐亲手写的请柬,可谓“意甚真挚”。何其伟非常感动,遂顾不得上了年纪,更把天寒地冻抛到了脑后,竟连夜前往,从青浦经由水路赶赴姑苏。一到那儿,何大夫也不耽搁,坐下就给林夫人把脉。他老人家审慎辨证,大胆处方,对症下药。几付药后就药到病除了。

夫人的病很快就治好了,了却了林则徐一桩心事,也让他对何其伟的过人医术大为赞赏。

又过了半个月,林则徐邀请何其伟前往复诊,而且还恳切地留他住了十余天。在这期间,林则徐拿了上好老酒招待,两人把酒畅叙,成了莫逆之交。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林则徐视何其伟为一方乡贤,非常诚恳地听取了他对东南地区有关国计民生等重大问题的看法。何其伟也直言不讳,以旁观者清的态度,说给这位豁达大度、礼贤下士的江苏巡抚。为此,林则徐敦请何其伟写成正式文字,何就将平日对时事深思熟虑的意见条分缕析,归纳成《东南利害策十三道》。林则徐看后非常赞赏,表现了一个开明政治家海纳百川的胸怀。对何其伟的卓见和医术,林则徐特书一联加以表彰:“读史有怀经世略,捡方常著活人书。”

后来,林则徐因过度操劳,患上了软脚病,连自由行动都成了问题。何其伟得知这个情况赶紧又来到署所,用祖传秘方“何氏活用古方”以及针熨,使林则徐很快康复。林则徐不仅钦佩他的医术,更敬重其人,曾书一联相赠:“橘井活人真寿客,干山编集老诗豪。”

大力推广“戒烟断瘾方”

正是因为他们有同样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目击到鸦片给人民和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两人决定合作发明“戒烟断瘾方”。

就在1838年林则徐任湖广总督时,即将该方上奏朝廷。该方的主方名“忌酸丸”,由生洋参、白术、当归、黄柏、川连、炙甘草、陈皮、柴胡、沉香、天麻、附子、炙黄芪、木香、烟灰等15味中药组成;辅佐方名“补正丸”,即上方中减附子、炙黄芪、木香、烟灰,剩11味。两方的服法是递减递增法,即每减1粒忌酸丸,换加2粒补正丸,逐减至不服忌酸丸,只服补正丸,就可停药。

此外还有“四物饮”、“瓜汁饮”。其中“瓜汁饮”最为简易。其制法是:南瓜正在开花时,连花、叶、根、藤一起拔起,用水洗净,放入石臼中捣烂,取汁常服,半个月后,烟瘾即可去掉。

这种单方在民间流行后,效果良好。林则徐先在湖广地区大力推广,结果大获成效,使得“湖广”之人,有积瘾30年,月吸1两,而后逐渐断掉,断后的人身体慢慢恢复,筋骨恢复,体力增强,身体也长胖不少,元气大增,屡试屡验。

该方收录在何其伟编辑而成的《救迷良方》中。 1838年,林则徐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奏折上,还对《救迷良方》介绍说:“十余年来,目击鸦片烟流毒无穷,心焉如捣。久经采访各种医方,配制药料,于禁戒吸烟之时,即施药以疗之。就中历试历验者,计有丸方两种,饮方两种,可否颁行各省,以资疗治。臣向所辑戒烟断瘾药方共十余种,而历试有效者,以此数者为最,忌酸、补正两丸,其法最正;四物、瓜汁两饮,其用方便。”

林则徐逝世后,又出现一种戒烟成药,是在原主方15味药中加上杜仲、甘杞子、炒枣仁这3味药,即世称“林十八”。 有人将他的配方编成歌诀:“林公断瘾桔红参,米壳覆花炒枣仁。明党半夏炮姜炭,茯苓杞子益智仁。

当时有烟瘾的人不愿花钱买戒烟药,林则徐便慷慨地拿出自己的银两,制出“戒瘾丸”两千多份,免费发送给一些吸烟的贫民。

临终大呼“新豆栏”

林则徐在临终前曾大呼“新豆栏”,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一段他与西方传教士伯驾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新豆栏医局是美国传教士伯驾创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医院。伯驾1834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35年,伯驾来到广州,筹备了一家医院。伯驾给它取名为“普爱医院”,西文资料一般称之为“广州眼科医院”,中国的文献则叫它“新豆栏医局”。

1839年初,患有疝气的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被派到广东禁烟,很想试试西医的疗效,但钦差大臣的身份使他不便于外国人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