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课堂;反刍;有意义学习;自主探究学习;自主体悟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45-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13
“反刍”是指动物对于半消化的食物再次咀嚼。这一动物界中的现象,同样也适用于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中,基于学情,有些课实施时需要进行“反刍”的过程。即由学生先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能力进行学习,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内容作进一步加工,以充分挖掘和吸收其教育价值,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和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顺序。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复习课中进行“反刍”,突破学生思维的浅表性。
实际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缺乏过程和方法目标的达成。因为知识目标可以通过记忆等手段高效的将文本的知识直接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知识直观性强,学生表面上很容易接受和掌握,但是这种知识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情境稍作变化,有可能发生错误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即缺乏灵活运用的能力。但是通过“反刍”,将机械的直观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过程和方法进行反刍,造成认识上的冲突,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突破学生思维的浅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深度,掌握学习的一种方式。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新知识能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有关的观念发生相互影响,产生同化作用,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刍”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价值。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实质,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保持知识和应用知识。
案例一 基本概念“置换反应”复习课
师:判断2KClO3+I2=2KIO3+Cl2反应类型。
生:根据定义很容易判断出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师:引导学生关注置换反应前后中的单质。并请根据单质的分类,对置换反应进行分类。
生:金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金属、非金属非金属。
师:请分别罗列出属于上述类型的置换反应。
生:学生对已有反应,进行搜索和整理。
师:置换反应符合什么规律?
生:十分自然得出“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的规律。
师:分析反应2KClO3+I2■2KIO3+Cl2,问:“I2 置换出Cl2,是不是I的非金属性比Cl的非金属性强?”
生:发现矛盾,讨论分析得出:置换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应符合以下规律,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而一般情况下,元素的非金属性与单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金属性与单质的还原性是一致的。此处应该是还原性I2强于Cl2,I的金属性比Cl的金属性强。
师:请对罗列的置换反应,用氧化原反应的规律进行再分析。
生:对反应再分析后得出,在置换反应中,金属单质作为还原剂和还原产物,符合“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规律;非金属单质作为氧化剂和氧化产物,符合“非金属性强的置换出非金属性弱的元素的单质”规律,若非金属单质作为还原剂和还原产物时,则不符合此规律。
学生根据概念,对置换反应进行分类和罗列,再根据原有认识得出置换反应的规律,发现与给出的置换反应实例产生矛盾。通过对所罗列的置换反应再分析,即“反刍”,让学生将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反刍式的学习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使学生对待概念,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加深了理解,使其知其然,还知所以然,在应用中更加运用自如,得心应手,而且能保持长久记忆。另外,今后学生在学习上若遇到困难或矛盾时,也会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新授课中通过“反刍”,让学生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
建构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新知识的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时,要通过“反刍”,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愿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地解决认知冲突,使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自觉地进行扩展、更新或重建,从而形成更为有序、严谨和科学的新知识结构,即达到新的认知结构平衡。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其中具体运算阶段是指能运用具体事物或是具体形象来进行逻辑思维,而形式运算阶段是指能运用演绎、推理等逻辑运算解决抽象问题,即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初三学生具有较好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并正在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此时的学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在此背景下笔者提出了“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将课堂的教学过程或者教学结构进行变化,既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演绎、推理的抽象思维转变。
二、“问题引领”教学模式的提出与解读
“问题引领”教学模式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起导演或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其基本结构如下:
“问题引领”教学模式中的“问题”是指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将教材的资源进行问题化,这些问题可能是生活中接触过的现象或者是学生在以前就接触过的知识,也可能是一些生活中并不接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还可能是一些具体的物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是直接呈现这些问题,来引领学生进行讨论或是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讨论”和“探究”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既往知识的应用能力。
结论和评价是在探究之后,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论进行自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评,还可以是小组之间的互评等,这些点评的形式不拘一格,让学生都能有话说,在这些互评中都有所收获。
结语是指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最后的归纳与升华,将经过讨论、实验探究、点评等环节得到的一些结论进行归纳总结,使整个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突出而得到升华。
三、“问题引领”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初三化学教材中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来展示“问题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学习的程序
金属的化学性质在生活和在教材所提供的资料中都有所体现,笔者在课前的时候采用了“头脑风暴”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来讲述其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金属的化学性质,此时不需要对学生在“头脑风暴”中所述内容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进行评价,在学完本单元知识后,可以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的评价或是在互评中进行澄清。将一些课前预设与“头脑风暴”中学生提到的问题进行整合呈现给学生。
问题1 通过讨论请你来说出镁、铁分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然后写出它们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问题2 回忆实验室制备氢气的方法,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3 古代有“曾青得铁化为铜”的记载,它是指将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反应而生成了铜,请你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将得到的答案写在笔记上。通过这样的讨论,让学生逐渐回忆出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及氢能源时所学的相关知识。并通过问题2及问题3归纳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的特征。请各小组的代表展示他们小组讨论而得到的一些结论,并通过学生间或是小组间的相互点评,进一步澄清相关的概念,也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认识,将一些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通过相互讨论和相互点评进行去伪存真。
其次,再设计一些实验,如用Mg、Zn、Fe、Cu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实验,铜加入到盐酸中无氢气放出,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置换反应的反应特点,并通过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而能得到金属的活泼性不同,它们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从而比较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的不同。
通过以上学生的相互讨论以及实验的探究,学生可以归纳出:
(1)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的特征;
(2)金属与盐酸的反应中会产生氢气,但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等。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程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可以先设置出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4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可以燃烧,而镁却可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由此你能得出铁与镁的金属活动性哪个更活泼;
问题5 铝制品如热水壶等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用具之一,它为什么很耐腐蚀呢,“真金不怕火炼”的俗语说明了金的什么特性,由此你能比较出铝与金的活动性吗?
问题6 结合刚学习的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你来猜想一下,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比较或是判断金属活动性的顺序?
通过学生进行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可以将学生从刚刚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情境中拉出来而进入到金属的活动性的知识学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猜想比较和判断金属活动性的一般方法。根据学生展示其小组讨论的结论及提出的一些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的结论以及提出的猜想或假设的正确性。如可以设计多种金属Mg、Fe、Cu、Ag等投入到盐酸中,根据反应的现象进行比较和判断,从而得到它们的活动性顺序;再如将铝投入到硫酸铜溶液,再将铜投入到硝酸银溶液中等,通过实验中铝将铜置换出来,铜又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从而可以得到铝比铜活动性强,而铜的活动性又比银的活动性强,这样就可以验证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金属活动性表中后面的金属,即可用金属的相互置换来比较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的强弱。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来进一步地巩固刚刚学习过的置换反应的定义和反应前后物质的特征。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对本节课的两个重点进行概括和总结,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复习时有充分的依据。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3
本文从化学教学层面,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提问,以及如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提问
1.努力鼓足信心
学生对于课堂或自学中不懂的问题、不会做的习题,要敢于向教师和同学提问,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抄了之,这是初级阶段。即使所提出问题都是就事论事,但已能够做到战胜自我,敢于提出问题,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信心都有帮助。
2.尝试深入钻研
在此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例如,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曾提到“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学生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是置换反应,但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不好得出它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为什么?”提这样问题的学生显然是进行了深入钻研。因为要真正解释清楚这个问题,须用“电子得失理论”。
3.学会触类旁通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教师的方法、思路提出问题。例如,对不会做的习题并不像第一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而是问老师:“知识点之间内在联系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表明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已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积极鼓励。
4.具有创新精神
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这一意义的有效方法是什么?是问题,而且是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1.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
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还要在“敢”和“善”两个字上下功夫。一个在心理上,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充分准备。敢于提出问题,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怕问题提得不恰当、不对头,遭人取笑。学生面对已知和未知的东西都要多问一个“为什么”“怎么样”,不要拘泥于现成的答案或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怀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
2.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途径
比如说在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要从关键词上提出问题。例如氧化反应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得出是在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但定义中只是“氧”而不是“氧气”,这就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可启发学生自己去找定义中不理解的“成分”作为问题提出来。
而在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则要引导学生从现象与结论的相悖处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Ca(OH)2的化学性质时,有同学把石灰水滴入少量的CuSO4溶液或FeCl3溶液,并没有出现沉淀,这是为什么等等。要鼓励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善于捕捉疑点,并大胆提问。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概念教学 强化方法
化学概念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初中阶段的每一个化学概念都字字珠玑,句句精粹,蕴含了丰富的化学内蕴,昭示着广阔的概念外延。在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并不十分强大,教师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有效、高效阅读化学概念,将会对教学活动造成一定的损失与阻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强化概念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望各位有识之士批评指正。
一、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分析不同的实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师往往是首先讲解概念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活动,然后举出实例进行练习。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我们更应该通过种种实例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具体概念。因为概念教学非常强调第一印象,这是相关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调查得出的结论,但在概念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例印证,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抑或视野不够开阔、全面。这样,它们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可能就不会准确,如果这时候将第一印象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将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大麻烦,影响教学质量与课堂效果。譬如在讲授“置换反应”这一概念时,教师如果不首先加以拓展,那么,可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样的印象:只有锌、镁、铁等金属单质和硫酸、盐酸发生反应才是置换反应。
二、注意发展性、逐步渗透原则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知识的“骨架”。如果教师直接把抽象化的概念给学生分析,给学生定义的话,则往往会使学生望而生畏。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学生认知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通过概念教学启迪学生进一步思考,拓宽知识视野,建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概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帮学生梳理上下位概念的关系,提升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概念本身的层次性决定了老师教学也要有层次性。比如,在开始接触氧化反应这一概念时,就给学生解释成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在以后的学习中再说明是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这样学生理解起来不困难,易接受。在高中,学生会学到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教学要注意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注意概念的广度和深度。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如果那样的话,学生就会感觉应接不暇,难以理解,造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得不偿失。例如,在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单质等物质分类的概念后,教师要边教边让学生梳理上下位概念的关系,逐步形成知识间的关系网络,并渗透分类思想。
三、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同一个概念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话同样在化学概念教学中适用。我们在讲解化学学科的不同概念时,应当极力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化学概念作出不同阐释,这样学生对于化学概念的内涵就会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透彻。譬如,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这个概念,浅显地说,就是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区别;深入说,就是分子本身有没有发生变化,这样区别开来,不但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物理反应的概念记忆深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什么叫做“新的物质生成”,有助于他们在选择判断的时候构思依据。类似的例子还有“质量守恒”,教材中的记述是关于反应前和反应后的质量总和不变,如果从事物构成的基本单位,原子的角度进行分析,就是原子的种类、书目,还有质量都没有变化,这样解释,学生的理解更加微观、透彻,对于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就更加有效。
四、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采用对比教学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被笔者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当中以后,发现在某些容易混淆,区别比较隐形的概念中应用往往会比较有效。譬如笔者在讲授“氧化物”这个化学概念的时候,就列举了类似的“含氧化合物”概念,经过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了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一种化合物,都含有氧;但区别在于氧化物在元素构成中要求是只有两种,而含氧化合物则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在对于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对比中,学生不但深刻地记住、理解了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到了化学知识,尤其是概念当中的无穷趣味。
五、弄清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化学;概念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常见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是通过大量实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的化学原理、定义和反应规律等内容。常见的有:化学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对实验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理解。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语言过于概括简练,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大。例如,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虽然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概括,但对反应的具体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学习。(2)内容较多,学生的记忆工作繁重,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基本每一节课,都要接触学习新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生很容易因为背诵任务量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上的示范性实验、模具等向学生具体地展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对比教学法。不同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联系。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内容,关联记忆相似知识。例如,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教学,可以把分子、元素、原子进行对比教学。
三、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结合式教学。随着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老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运用多媒体,弥补课堂示范性实验的不足之处。
置换反应的定义范文6
1.正在生产中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铝锂合金中的铝(Al)元素和锂(Li)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元素符号不同B.原子质量不同
C.原子的质子数不同D.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考点:元素的概念.
2.如表是某指示剂在一定pH范围内显示的颜色,向滴有少量指示剂的稀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的颜色变化可能是()
颜色红橙绿蓝紫
pH范围1~34~56~78~1011~14
A.由红变紫B.由蓝变绿C.由绿变橙D.由蓝变紫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3.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需经历一个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对酸的认识就是如此.下列各项是不同时期对酸的认识,其中与我们现在所学酸的定义最相近的是()
A.有酸味的物质B.只有氢才是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一切酸中都含有氧D.与碱作用时失去原有性质的物质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4.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现有一种无色营养液,可能含有硝酸钙、碳酸钾、氯化钾、硝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营养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钙B.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钾
C.营养液章一定含有碳酸钾D.营养液中可能由硝酸钙、氯化钾、硝酸钾组成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盐的化学性质
二、简答题(本题有9小题20空壳,每空格3分,共60分)
5.(6分)某科考小组在云南乌蒙山区发现了一种矿石,敲开表层发现里面有许多金黄发亮的晶体物质,酷似黄金,经检测其成分有黄铁矿(主要是FeS2).使回答:
(1)在Fe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2)这种矿石中蕴藏这海洋生物化石,这可为提供有力的证据.
【答案】(1)+2;(2)地壳变动.
6.(6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该选用如图中的(选填字母),部分同学完成实验后,在清洗试管时,手上沾上高锰酸钾而变成棕黄色,老师告诉他们面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用维生素C溶液除去,根据上述信息,推测维生素C具有(选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7.(6分)药品分类存放是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某校实验室的药品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药品如下:
药品柜编号①②③④⑤
药品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盐酸
硫酸二氧化锰
氧化铜氯化钠
硫酸铜锌粒
铜片
(1)若要在每个柜子门上贴上物质类别的标签,则③号柜的标签上应写.
(2)上述柜子中的有些物质间能发生置换反应,请从柜中选择两种物质,写出它们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氧化物;(2)Zn+2HClZnCl2+H2.
8.(6分)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某校在端午节开展了包粽子活动.
(1)老师准备了糯米、鲜猪肉、植物油、调味品等原谅以及粽叶,在各种原料中富含糖类的是.
(2)粽子吃起来咸淡适中,有同学猜想其中一定含有食盐.于是从煮过粽子的锅里取少量的水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你认为这样的实验现象能否证明食盐的存在,并说明理由..
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盐的化学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5小题15空格,每空格2分,共30分)
9.(6分)在盐酸除铁锈的实验中,我们常会发现生锈的铁钉表面有一些气泡产生,气泡是怎么产生的?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提出了有关假设,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方案惊醒探究,实验时,观察到放有铁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而另一试管中没有,从而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
(1)分析上述实验,你认为同学们建立的建设是.
(2)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够严谨,溶液中的水可能会对实验产生影响.于是他们又进行了对照试验,请你在答题卷的虚线框中用图示的形式将图乙的对照试验补充完整.
(3)还有同学想:气泡会不会是铁锈与水反应产生的?他认为还要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你觉得有没有必要?.
(3)因为稀盐酸中含有水,所以没有必要补充一个铁锈与水反应的实验.
考点:酸的化学性质.
10.(4分)在按书本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当装置内的氧气低于一定含量时,红磷就不再与氧气反应,从而导致测量结果偏小.有老师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在一容器中倒入刚拆封的“暖宝宝”黑色粉末,再在上面放足量的白磷,迅速扣上烧杯,随后白磷自然,利用这一装置可更准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黑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对此同学们做出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该粉末可能是木炭粉;
猜想二:该粉末可能是铁粉.
根据学过的科学知识,有同学认为猜想一肯定是错误的,你认为他的理由是
(2)通过实验证明加入的黑色粉末是铁粉.加入铁粉后使测定结果更加准确,原因是
【答案】(1)木炭粉和氧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影响实验结果;(2)铁粉能进一步和烧杯中氧气反应.
四、分析计算题(本题有4小题,35题6分,36题7分,37题9分,38题8分,共30分)
11.(6分)近年来,因建设“PX”项目而引发的争议时有发生,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从化纤织物到食品包装,从医疗设备到家用电器,都要用到它的合成产物.PX的化学名称为对二甲苯,它是一种低毒化合物,毒性略高于酒精.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对二甲苯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代表碳原子.“”代表氢原子.试根据分子模型写出对二甲苯的化学式.
(2)计算对二甲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PX项目之所以会引发各种争议,源于人们对它认识的局限性.结合题干信息,在下列各种观点中,选出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选填字母).
A.PX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该大力发展PX项目
B.在环保评估可行且监管到位的情况下,可以发展PX项目
C.化工项目一定会产生污染,应该禁止PX项目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新材料的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12.(9分)某同学家的下水管道堵塞了,于是他买了一瓶“管道疏通剂”(部分说明如图).疏通剂是利用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以加快氢氧化钠与毛发等淤积物的作用,反应的原理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该管道疏通剂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2)按照使用说明,该同学对“疏通剂”作了进一步研究.先向烧杯中加入206g水,再加入本品200g,当铝粉全部反应后,求:(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①生成氢气的体积.(ρ氢气=0.09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