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博物馆观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范文1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来到北京,最让他们感触的事情有两件:
除了意料之中的看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另一件就是学会了像中国人那样加班——
他们“不得不”跟中国团队一起,用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这个大展的布展。这个国家的速度让他们惊叹。
在国博的二楼,从一座仿造大都会博物馆新古典主义的大门模型进入到展场内,便可以看到这些来自该博物馆的100多件珍贵的藏品,它们集结在“自然”这个大主题下,让我们在这个春日迟迟的春天和污染严重的城市,更加加深了对绿色的渴望。
对“自然”的命名
“中国以前从来没有举办过这种规模、这种主题的展览,展品完全来自大都会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显得非常自信。展览的策划人和组织人彼得·巴尼特先生也是大都会博物馆的中世纪艺术策展人,起初也考虑过其他的展览主题,但纵观千年的艺术发展史,最终他觉得“自然”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虽很宽泛,也正因此,可以让他在所有的藏品中挑选,“把这些作品放在一起,能让那些即使去纽约参观大都会博物馆的观众都无法看到的东西。”于是在他们精心挑选下,不论是古巴比伦文明,还是美国现代文化,包括雕塑、油画、挂毯、漆器、丝绸、青铜器等各种形态,在展览中都有所涉及。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诸多名家原作的绝好机会,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名家的作品。
如伦勃朗1654年的代表作《芙罗拉》,他以其深爱的逝去的妻子撒丝基亚为原型,描绘了主管春天、花卉和爱情的女神形象。高更的作品《沐浴中的塔希提妇女》和雷诺阿的油画《海滩上的人》创作于同一年,却反映了不同的地域与社会背景下女性迥异的生活状态。最令人瞩目的也许要数凡·高1889年画的《柏树》,这幅作品描绘了普罗旺斯的一棵柏树,画面色彩浓烈,充斥着驿动不安的激情,在凡·高看来,这种树“线条和比例与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动人……它就像明媚风景中的一个黑点,但又是最有趣味的黑色符号,同时也最难精确描绘。”
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本人最喜欢的展品是一个狮形头盔,它是现存最早的几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制造的仿古头盔。头盔的外层是精美的铜铸外壳,外壳表面巧妙地雕刻出狮头,然后火法镀金为其镀上一层金色,外形流畅。头盔的原型为古希腊神话中的尼米亚猛狮的狮头。
展览中的许多展品都是价值连城,对于普通观众最关心的借展、运输、保险等等每一个都需要巨大资金支持的环节,对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而言,显然政府的支持和强大的国家背景使得这些都不怎么成为问题。
有意思的是,这个展览是在日本结束之后移师至北京,到了本地,名字也由直白的“大地·天空·海洋”变成了“道法自然”。国博的工作团队更希望到了中国之后,展览能够体现出“中国味道”。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的《道德经》,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面反映的是一种东方传统的自然观。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人们都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而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从本质上来讲,两者具有相通的内涵。”国家博物馆陈履生副馆长这样解释。而经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门研究汉学的专家的解释,对方也理解并喜欢上了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深层的涵义。
“老”展馆,年轻活力
这个盛大的展览是国博举办的一系列国际展览中最新的一个。事实上,两年前,在国家博物馆新馆改建完成之初,这个展览就在筹备当中了。当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来到“新国博”考察场地和环境,双方签订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用国博陈履生副馆长的话说,“这是一个国家博物馆在新形势下的积极姿态。”
国博的前身是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新馆改建之后,从硬件的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来说,已经是世界是第一大馆了。“但是衡量一个博物馆的水平,除了硬件,还要看它的软件,展览水平、藏品管理水平,和学术研究的深度等很多方面,因此国博在新的形势下,积极地和世界著名博物馆、美术馆展开合作和交流。”国博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的田达治先生说,也正因为此,在该馆整修开放之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和几个著名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几场展览,包括乌菲兹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和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比如“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就汇集了达·芬奇、拉斐尔、波提切利、保罗·乌切洛等人的精作,不仅规格很高,还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来自经典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潜移默化地,国博已经渐渐摆脱了像“鸟巢”、“鸟蛋”这样的旅游式地标的处境。
“和国家博物馆一样,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年轻,”国博副馆长陈履生说,“所以我们很开放,很乐意学习知名博物馆的各种经验。”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建于18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正好是美国博物馆蓬勃发展的时代,大都会博物馆最初是由几个商人、医生、律师把自己的藏品捐出来,完全是一个私人性质的博物馆,慢慢地转变为基金会运作模式,变成世界上收藏最丰富的博物馆。“它的关注层面之多,不仅关注欧洲传统艺术,还有亚洲艺术,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博物馆,‘博’字在前头,首先要有包容的心。”陈履生副馆长说。“国博的新定位是‘历史与艺术并重’,但其实大都会博物馆很早就是这样做的了,它注重一件文物、一件艺术品在历史中的跨度定位,同时注重它在同类中的艺术性,这样它所选择的藏品是非常精当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了解到一种价值观,或者生活方式。”
在近十年里,中国的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爆发,但是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19世纪时的快速发展不同,中国博物馆显然没有像当时那么多的机会再征集到世界闻名的藏品了。在大都会博物馆馆长康柏堂看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要想成为一流的博物馆,有四个标准是非常核心的:一是建筑,二是藏品,三是观众,四是策展人和学术研究人员。“要具备一批这样的专业人员、专业的策展人才能建立和策划非常有学术意义,并且高度被大众接受的精彩展览,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博物馆的世界地位。”
承担着国博策展和规划方面工作的田先生,就在两馆的合作中切身感受到了一流博物馆的管理经验。
“大都会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有一个非常完美的技术和编码系统,藏品的关键字索引系统、藏品的数据化、信息技术,我对这一套系统特别感兴趣。我们国博现在藏品有130万件,当数量到了一个量级的时候,就必须借助先进的辅助手段来管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藏品,做出有亮点、有创意的精彩展览。”
新媒介,新手段
“我就这么一扫二维码,每件作品的背景介绍就都出来了,文字写得很详细很优美,不用等讲解员来,自己慢慢地用手机看介绍就好了……”经常来国家博物馆看展览的中央美术学院一位学生觉得这样看展的新方式很值得推广,这为她节省了很多时间,不用在看完展览之后再回到网上搜索关于艺术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当然,发现在国博里使用了很当下的新手段,她也略感意外。
此次“道法自然”的展览,国博方面的策展团队为每一件展品都定制了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导览。观众只需使用智能手机的扫描软件,或者按照现场说明免费下载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在观看展览时用手机扫描标注在展签上的二维码图标,就可以在现场接到收所有作品的清晰图片和作品、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等详细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由大都会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所撰写,通过这些信息,观众可以获得这件展品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和背景,同时,扫描之后获取的作品清晰小图及相关信息,也能方便地整理和收藏,还可以在微博、微信上把作品和观感一键分享给自己的好友,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带给观众们贴心的体验。在豆瓣社区,就有热心的网友看展归来后,耐心地将手机扫出的二维码资料详尽地整理成图文并茂的资料,分享给尚未来得及去看展的艺术爱好者们。
与传统的参观体验相比较,二维码技术的引入正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杀手锏”。他们使用智能手机,用二维码技术分享展品信息,大大提升了参观者的参与度。根据国博二维码技术供应商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3月中旬,这个展览平均每件展品的扫描次数就超过了1万多次。这些数据的统计也能够帮助国博更好地了解参观者的喜好,例如,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最受参观者关注的作品是凡·高的 《柏树》,扫描次数为7000人次,其次是凡·高的《人生第一步》和伦勃朗的《芙罗拉》。这些详细的数据,为今后国博的策展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国博的技术部门目前还在加紧制作“道法自然”这个展览的三维展示系统,到5月展览结束之后,人们还可以在国博的官方网站上看到如同身临其境的立体视频。作为毋庸质疑的国内博物馆界最好的平台,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技术方愿意跟国博合作。“一方面做展览的人要理解技术,一方面做技术的人也要理解内容的运用,这是个双向的理解过程。”国博技术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展场的空间总是有限的,但是通过多媒介的技术手段,未来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展览的外沿扩大。
看经典作品
学会做个内行人
勤跑腿
如果在看展览时你想从中有所收获,那么对每一个作品欣赏个一两遍是很难得出什么深入的感悟的,所以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多去逛逛,多看几遍,在不同的时间、心情下看同一个作品会得出不同的看法。
提前做功课
但大多数情况下看展览的时间是很紧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允许你多遍欣赏,所以有很多信息在去看展览前就要做好处理。比如说,了解这次展览展出了哪些作品,这些作品创作的年代,这个年代中发生了什么,出现了什么流派,对作品产生了什么影响,艺术家本身有什么样的经历,在这个作品中想表现什么样的情感,或者是进行了什么样的尝试,到目前为止评论家对这个作品有什么考究,得出了什么结论等等。
写提要
写一份欣赏时要注意的提要,在欣赏某一作品时应该多加关注的点在什么地方。仔细推敲是不是真的如之前评论家考证的那样。
整理观后感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形式 改革
Abstract To explore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eaching form is required for each time.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form, now also have to face the issue of reform. We explore the forms of teaching in the basic courses about, trying to build the local historical brand, carry out take the student as the history of social practice initiative, visit education remodeling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a good grasp of the major festival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habit of reading and other forms of teaching,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content China public course in modern histo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 mode; reform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形式,现今大多局限课堂讲授与简单的社会实践,辅之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纪念地等途径。单一的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差,无法引起学生对历史教育的兴趣,从而导致更多的忽视历史、不懂历史的青年学生出现,这不利于我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利于实现中国梦。改革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形式,能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特别是对大是大非的问题,有正确的立场定位。
1 打造地方特色主义的历史品牌
随着互联网信息日渐发展,人们似乎以及习惯快速地接纳信息。速度上砹耍人们接触的面广了,但深度却远远落后了,甚至连内容的真伪都无法分辨。这给高校带来很大的挑战。
现在我们可以尝试把学习的范围缩小,以此来吸引和提高大学生关注历史的兴趣。在已有的教学里,便有这样的教学形式。广东西部湛江市集合本地的几大传统特色文化,以本地的特色命名为――“湛江红土文化”。同时,当地一所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学习队伍――“历史知识服务队”。每年特意为宣传当地的“红土文化”而举行节日庆典,以鲜活的形式展现本地的历史文化。这个节日和文化,在当地有较高的名气,同时,在大学校园里,也加深了学生对该城市的历史文化了解。有些学生受此影响,自发在大学内成立调研小组回家乡,也为自己的家乡特色文化贡献力量。建议各地高校可以效仿,总结本地或者本省的特色文化,形成系统的文化内容,成立宣传节日。招聘大学生志愿者,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此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可以举行相关历史文化比赛,以此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正确历史观和爱国爱乡情操。
2 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主动的历史社会实践
高校一直保留着实地调研这个传统,许多高校的调研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但真正有成效和出成绩的调研队伍却比较少。这或许是因为,许多调研队伍存在走形式、调研方式不科学、教师参与指导较少、社会实践调研资金不足、被调研地方不配合等问题。建议高校在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时,把历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多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调研活动。学校应在调研经费、指导教师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学校或者学院辅导员、相关课程老师应与调研地方取得联系,为学生开展调研解除门槛。对所开展的实地调研或者社会实践活动多加宣传,前期、中期、后期宣传都应该做足,让更多学生了解、知晓并参与到此类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还可以给予学生加学分、表现突出优秀者发奖金等条件,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度,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使得社会实践活动事半功倍。
3 重塑“内外兼修”的参观教育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思政课的历史教育,以参观教育为教学形式,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学习这些好的经验,结合21世纪新的国情和民情,来开展历史教育。回看当下,不乏参观教育的活动,但实际取得的成效非常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要不让参观教育成为走形式,必须要做“实”。如何做“实”?建议去之前要做好前期宣传、初步学习,对学生进行基础扫盲,提高学生参观的兴致;参观过(下转第116页)(上接第114页)程要让活动丰富化,参与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改变参观效果的考查方式,从前大都是让学生撰写观后感,现在可以尝试即时在参观地讨论、谈感受、提问专家,这样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使得学生收获历史知识。
4 把握好重要节日的历史教育
重大节日往往是历史教育的关键节点,要利用好每一个重大节日与学校的开学典礼。通过节日进行历史教育,一方面学习相关节日文化,另一方面,也可以藉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所谓历史教育,就是讲述历史,让人们认知国家的过去,以更好把握未来。
自古以来,华人都非常注重传统节日。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变快,许多传统的习俗逐渐被淡化。如果利用好每一个重大的节日,比如端午、国庆,学校举办相应活动,必能做好文化传承。中小学生的开学典礼,已日渐变成安全文化教育典礼,而高校的开学典礼,许多也日渐演变成学校的推销会。应利用好开学典礼,尤其是庄严的升旗仪式进行深刻的爱国历史教育,激发当今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在学生高度关注网络的今日,学校应该利用好校园网来进行历史教育。比如,在校园官网、校园公众微博、微信公众号,邀请学校的教师发文,宣传节日文化,让学生参与评论,亦借此了解学生对节日的看法。
5 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做好历史教育,培养好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很重要的。①现在的教育,对于学生的阅读培养,一般以泛读为主。大部分学生没有静下心读一本书,翻阅书本,更别说体会作者写作情感了。大多是拿着电子阅读器之类的浏览式阅读,很多学生在谈论一些历史问题时,都是网络观点,根本没有自己的看法。要改变阅读习惯,应该对每一本书深入阅读,不求“量”,求“精”。比如抗战的历史,读一本也可以,但要读深入一点,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一地挪用他人的结论性语言。
注释
① 作者在撰写本论文前,做过人物访谈调研,此观点来自人物访谈内容。
参考文献
[1] 石云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史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徐奉臻.“MSD教学模式”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3] 邱秀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