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策略 知识同化
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在依据学校设置的课表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的活动经验和思维品质等都会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决定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小学生课堂数学学习的指导策略研究就是基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产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的各种指导策略的研究,使得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许多专家认为知识同化有两个重要过程:其一,知识同化是新学习的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二,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 改造或完善的过程。上述两个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用原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新知才能完成的。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而有的学生则不能顺利地完成上述过程,除了我已研究的。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学习活动,都可称为学习策略。我在同化理论的指导下,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会以下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
一、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的学习策略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往往后继学习的知识是前期学习的知识的发展或加深。如能采用把后继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前期学习知识的策略,不仅可以加快学习的速度,而且能提高知识的区分度。
二、“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学习策略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可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记住书上的语言文字符号或数学符号,而且能理解这些符号所代表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反之,学生如仅仅记住符号的组合或词句,即死记硬背,并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就是机械学习。可见“知识同化”是建立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的。
三、“举一反三”的学习策略
“举一反三”是学习概括性或包摄性程度较强的概念或规则的一种有效策略。例如:“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就是先通过几个概念的例证,再概括成概念的。如把0.2、0.05改写成大小不变的四位数,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举一反三”的认知策略在解题中更有其实际意义。例如:学习求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 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就启发学生用上述策略学习解答,先要求学生求1个正方形的周长,再要求学生作图求2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再解3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获得用作图分析法,先分别求出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求周长。也可这样分析, 每拼一次就比原来少掉两条正方形的边长,如3个正方形相拼,拼两次就比原来少掉4条边长,原来12条边长,现在只有12-4=8条边长。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求类似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适时地形成知识网络的策略
前面曾提及,知识同化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入原认知结构,并使原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改造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就是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这一学习策略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内容:一是找出已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二是与其相关的知识结构的相互结合与沟通。知识网络形成,有助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也有助于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圆、圆柱、圆锥各有关知识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个个公式,而是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再有意识地与其相关联的如直线封闭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等知识进行沟通,如圆柱 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上位知识结构网络。
五、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策略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堂课成功与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若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学习环境,使直接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间接兴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激情飞扬,则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中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如,在教学《翠鸟》一文时,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听一段鸟叫的声音,然后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答:“鸟叫声。”我接着问:“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鸟?为什么喜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马上提高了,有的说:“我喜欢黄莺,因为它的叫声清脆。”有的说:“我喜欢鹦鹉,因为它能学人说话。”……这时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我趁机导入:我们今天认识一位新朋友“翠鸟”。
二、在新授中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诱发兴趣
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课堂教学一般来说比较单调、枯燥无味,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翠鸟》时,课文描写翠鸟爱贴着水面急飞,捉鱼时蹬开桅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远了。课前考虑到,在讲授时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翠鸟捉鱼时的情景,也体会不到翠鸟捉鱼动作的敏捷,于是我动手做了几个幻灯,将这些抽象无味的内容通过动感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马上有了兴趣,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我也轻轻松松地将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三、在练习游戏中,激发兴趣
课内练习是教学的反馈活动,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还可以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如果精彩有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寓言二则”一课,课后要求全文掌握,这道作业难度太大,讲解课文后,将学生安排好小组,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排练中。最后将各小组安排在一起进行表演,然后评出最好的一组到班上演出。这次作业在快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3
引入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形成概念的基础。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丰富具体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辨认事物的各种外部表象特征,提炼它们的共有关键属性并给予确认,并用语言概括使之成为概念的定义,最后围绕新知概念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加以检验,从而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并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引入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即让学生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做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像,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阶段。
例如,在学习“圆的初步认识”时,我给各个学习小组若干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想: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多少条半径?这些直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些半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接着再次让他们猜想同一个圆的直径与半径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设问,鼓励学生做出合情推理。结果究竟如何呢?我随即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看一看、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教学情境中学生们都敢于乐于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验证最初的猜想。
2、形成概念时自主探索
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辨别而抽象概括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或新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验证、发现。在概念的形成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归纳和分析的过程中亲自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学生对“围成”的理解有困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准备3厘米、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小棒各一根,选择其中三根摆成一个三角形。在拼摆中,学生发现用长度分别为3厘米、4厘米、6厘米;3厘米、6厘米、8厘米和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小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当选3厘米、4厘米、8厘米长的三根小棒时,首尾不能相接,不能拼成三角形。借助图形,学生不但直观地感知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且明白了“三角形”不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而应该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使学生对三角形的定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3、表达概念时力求准确
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教师可从学生的表述中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评价学生的思维结果。由于数学概念是用科学的、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的,它所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必须确定、无矛盾,有根有据和合情合理。因此培养学生正确地表述概念,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在表述概念时往往使用一些自然语言。如描述“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时不会丢了“零除外”这个条件。又如认识梯形时,我从直观的模型或水坝横截面的形状引入,抽象出图形,然后让学生对大小、形状、位置不同的梯形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有的本质属性,发现用“只有”就可以说明梯形的另一组对边是不平行的。最后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学生在组织语言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4、巩固概念时注重变通
巩固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巩固概念,首先应在引入、形成概念后,引导学生正确复述,其次要运用变式加深理解。所谓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其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因数”,有时也说成“仅仅是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倍数的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灵活的,不是死记硬背的。
如为了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约数”的本质特征,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形变而质不变”的感性材料:12的约数有哪些?哪些数能整除12?12是哪些数的倍数?12能被哪些数整除?不管何种变式,约数的本质始终恒在。这样学生不但习惯于标准叙述形式,而且能有效排除变式的干扰,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
5、运用概念时联系实际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兴趣; 和谐课堂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动力因素。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持久的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大脑轻松,学习兴趣容易被激发,学生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和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富有教学机智,充满教育智慧的人。教师要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的沉积和教学艺术的折射,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动力,激活身心,引发动力,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前提基础。创建和谐课堂,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 师生关系的培养
新型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由主体地位变为主导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主导者,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易到难的经历中发展学生的各种情感、能力,积淀智慧,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师生关系极为重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朋友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信得过、喜欢的领路人。即是朋友就要有情感交流,从自身做起,不说伤害学生的话,诸如冷嘲热讽,严禁体罚与变相体罚等有失师德的行为。学生犯错,教师应当把严厉批评与耐心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内心接受批评,明白事理。教师要用爱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要关心每一个孩子,不能单纯地以成绩为评价标准,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评价。比如设置班级QQ信箱,跟学生进行电子交流,师生可以互相留言,学生可以看到老师的空间、博客。适时进行交流便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的阳光心态
有人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要照亮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无私奉献。每一位教师都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所以教师是阳光底下最无私的职业。阳光职业下的教师,需要保持阳光心态,绝不能因为一己得失影响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肩负重任,带领学生永远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在全日制学习时所储备的知识已经落后于时代,迫使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从思想到行动成为一种自觉的、潜在的意识。教师勤学不倦的精神,是获得幸福感最主要的途径。教师的幸福感,思想底蕴,文化程度,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成果。
3. 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生活
班级环境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空间。良好的班级往往表现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特征,这种空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它有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有助于学上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建立班级友情的机会和条件,通过各种活动,如故事会、运动会、文艺汇演、捐助困难学生、做值日等,发挥小班长的作用,及时进行评论,对好的思想行为进行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分清是非,给学生指明生活中做人的道理。浓厚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班级社团活动,特色班级等,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实践证明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活动能有效的促进班级的整体学习,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要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动脑讲究策略,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累经验成为研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马贵莲.浅谈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小学电教.2008.11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5
【关键词】:数学 素质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100-01
一、自主的含义
“自主”浅析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王盛松老师认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自主”有五种内涵:⑴主人,即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及对所在集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主人意识;⑵主动;⑶主意,主要指要学生会自选学法;⑷主见,就是对问题、对情况,要确定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主张;⑸主体,它是其它四个方面得以落实的保证。其中“主人”“主动”“主意”“主见”“主体”,是自主教育、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的“体”,竞争意识、独创精神就是“魂”。
二、现状剖析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⑴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⑶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背景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生课堂学习范文6
数学课堂学习兴趣新颖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课,在一节课中占有比例不大,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预示着整节课的与结局,一段新颖、精彩的导课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师生沟通心灵的一座桥梁,为下一个环节新授课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学生能
自然地步入探求新知识的区域,所以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导课,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导课要新颖,有吸引力
设计导课要富有情趣,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求知的兴奋点,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数的意义》这一课时考虑到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整数、分数、小数等概念中的联系和区别把握不好,并且学生学习时易感到枯燥、乏味,于是,我就设计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古人在树上拴了一条绳子,打了五个结,地上放着五个果子,另一幅是画了一个羊圈,里边有若干只羊,一位古人从羊圈里赶出四只羊。另一位古人在旁边放了四块石头,在授课前,把两幅图分别出示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想一想,图上的古人在做什么?当学生看到这些画面时,感到新鲜、有趣,都想猜出古人在做什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老师的问题里,老师稍加提示,同学们弄清了原来古人是用对应的方法记物体的多少,这时我紧接着问,这样记数好不好?学生纷纷举手,积极回答:不好、太麻烦。教师趁热打铁,告诉学生,数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离不开数,只有学好了有关数的知识,我们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自然地进入新授课的学习环节。
二、导课要促进新旧知识的迁移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往往前面已研究的内容是后面研究内容的前提,而后面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内容的引申、发展和提高,因此新授之前要注意:“以旧引新”型导语,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去学习,这样导人新课,既有效地缓解学生接受新
知识的难度,又加强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先出示一位数除法的竖式,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之后用红笔在除数的十位上添上一个数,就成为新课的例题,这样添数导入能从旧知识自然过渡到新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用旧知识解决新旧知识的欲望,促进了新旧知识的迁移。
三、新颖有趣,巧设问题
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动力,数学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能否保持和发展。为此,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启动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措施。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一种好奇心理,为此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情境,能激发学习兴趣。
新颖的导入方法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求知、思考。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课始,教师拿一封信走进教室说:“张家湾的张大爷给我们班写了一封信,咱们一起来看看信的内容:‘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我家有两块责任田,一块地是长方形,一块地是三角形,你们能帮我算一算责任田的面积吗?”
师问:“你们愿意帮张大爷的忙吗?”
大家说:“愿意。”
师说:“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算,今天我们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后就能帮张大爷的忙了。”再如,除法初步认识的教学。
教师说:今天我们给同学们讲个分桃子的故事:“大猴摘桃乐哈哈,一气摘了整8个,4个小猴急着吃,大猴挨个分给它,每个小猴分1个,还剩几个?”大家说:“还剩4个,每个小猴还能分一个。”大猴又分给每个小猴1个,每个小猴分了几个?大家答:“2个。”
师说:“大猴不偏不向地分给每个小猴2个桃子,这就是平均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精心设计导课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