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闻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发新闻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发新闻稿范文1

关键词:新闻性广告 广告性新闻 广告新闻化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88-02

多年以来,媒介广告经营行为介入新闻业务时有发生,这种新闻与广告的复合体,给学界和广大受众带来严重混乱。它到底是新闻还是广告,如何辨别、定性,如何规范媒介广告经营行为和新闻采编业务,以维护媒介的社会形象,促进广告业健康发展,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 新闻与广告――性质不同的传播信息

作为传播信息,新闻与广告共存在新闻媒介之中,具有“传播”的共生形态,二者都对媒介有着强烈的依赖性。新闻与广告传播的都是信息,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影响。但是,新闻与广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性质。

1.1 无偿与有偿,二者最根本的区别

新闻是对人们关心或感兴趣的新近发生事实的客观报道,其立足点是社会公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信息需求,属于公益行为,是无偿的。广告是企业和商品经营者通过媒介直接或者间接推销和宣传自己产品、商品或形象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广告都是有明确的广告主主体、有偿、以推销产品或商品等服务为目的,它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是典型的市场行为。

1.2 目的原则不同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社会变化发展的趋势,满足受众对新闻的获知欲,同时宣传新闻者的思想、观点、方针、政策。因此,新闻以广大受众和社会整体利益为原则,具有党性、阶级性、指导性。广告是以满足广告主推销自身产品或服务为目的,其出发点是广告主自身利益的满足,坚持的是被宣传者利益的原则。广告宣传广告主的商品、服务或企业形象,目的是“花钱保住钱”,“以银子换金子”,是经营者的自我宣传、招揽诱惑。

1.3 形式特点有别

新闻强调“新”、“有新闻价值” 、“真实客观”、“迅速”,必须客观公正、平等告知,所以一般而言实事求是,言简意赅。广告则形式可活泼多样,为吸引“眼球”使尽招数,有的甚至夸大之辞。

由此可见,新闻和广告属于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信息。事实上,我国近代著名新闻学者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早已提出,广告必须与新闻分开。也正因如此,广大受众对于新闻和广告的心理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对前者抱着新闻即真实的观念,心理上不设防线地接受,而对于后者,受众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广告是企业宣传,目的是推销,诱惑你购买和消费。

2 “新闻性广告”与“广告性新闻”――本质一致的违法广告

新闻与广告二者本是泾渭分明,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媒介中新闻与广告的复合体越来越多。有的看似新闻,具备新闻的诸要素,但又同时具有广告的特征。有的应属广告,可读起来或看起来又具有新闻的特点,这就是广告新闻化。有学者将这些广告与新闻的复合体分成“新闻性广告”与“广告性新闻”两类。

所谓“新闻性广告” 是指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盈利目的,以新闻形式撰写文稿,在广告位置、时段或相似广告的版面、时段上刊登或播发的商业广告,这是广告创作利用新闻特性后出现的一种特有广告形式。媒介常以栏目取代广告,常见的栏目形式有“企业家访谈”、“企业风采”、“购物指南”、“养生之道”等等各种“新闻性广告”。多以宣传典型、报道业绩、介绍经验、宣传事迹为主要内容,这种广告,新闻是外衣,广告是实质。广告主自我宣传采用新闻的表现形式使受众难以分辨是新闻报道还是广告,常常误以为是新闻,具有较强的欺骗性和诱导性。广告主通过新闻形式诱导受众,提高受众对所刊登或播出的广告的信任度。此类广告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第三条的“广告应当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第四条“广告不得含有虚假的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第十三条“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因此,此类广告应是违法广告。

所谓“广告性新闻”指所有以新闻报道形式刊登或播发的有偿新闻,即一种隐性广告。表现手法很具有隐蔽性,虽然它是新闻,但是它主要突出的是某些厂家或商家的产品或者商品等等,为的是提高厂家或商家产品和商品的知名度。当然其也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新闻价值不是很大,实际上也是违法广告。它是广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异化的广告。它借助媒介把有关商品服务的知识或情报有计划地传递给人们,影响舆论,扩大销售,它坚持是被宣传者的利益原则,主要目的是产生有利于该人该事物的效果,目的是诱导受众购买,消费所介绍的商品。广告主利用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通常以各种名义广告性新闻,达到自我宣传的目的。从受众看来,广告性新闻等同于新闻,实际内容和其价值取向,则是广告。实质上是把广告主的盈利需求、自我宣传掩盖为具有普遍新闻特征的信息加以传播,把市场行为装扮成公益活动,把广告主自身的局部利益装扮为带有普遍认知的社会公共行为。广告性新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三条:“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广告。”我国对广告性新闻是明令禁止的。1997年中央宣传部、广电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记协《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将广告性新闻定性为“有偿新闻”。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三条明文规定“大众传播媒介不得以新闻报道形式广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广告应当有广告标记,与其他非广告信息相区别,不得使消费者产生误解。“新闻性广告”与“广告性新闻”试图混淆新闻与广告的区别,打球。前者是广告主与新闻媒体的采编人员“有偿”交换的结果,后者是广告创意人员或设计人员刻意为之。它们在本质上,均是广告传播行为,这种违规违法介入新闻业务的广告时有发生。

3 “新闻性广告”与“广告性新闻”的社会危害与监督管理

从法理上分析,广告介入新闻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法律法规,也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精神相悖,其社会危害性大,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以规范和管理。

3.1 损害了媒介的社会形象,弱化了媒介的社会功能

新闻媒介作为社会公共舆论传媒,它能起到环境监测、行为指导、文化教育和娱乐服务等社会功能。广告则是企业、商家积极地为自己推销和宣传,很难超出“王婆卖瓜”的范畴。如果“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的大量存在,则严重干扰了舆论正确引导作用和削弱了媒介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同时,给新闻传播带来混乱,弱化了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成为了广告主的代言人和传声筒,由注重社会效益变成为广告主服务的单方利益,严重损害了媒介的公信力,最终导致公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危机。

3.2 损害了消费者经营者利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新闻性广告”迷惑性强,一方面使消费者丧失理智或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对其他合法广告主也是一种欺骗。“广告性新闻”则是新闻新闻采编人员与广告主之间的“有偿”交易,对广告主来讲其特点是低投入高回报,这对其他遵纪守法的广告主来说显失公平。这种广告新闻化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基本原则,不仅干扰了广告市场正常秩序,也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3.3 要强化新闻媒介行业自律

新闻媒介是监管的基础。媒介要加强自身限制、约束和管理,通过有关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法律意识。要加强对媒体从业人员业务知识的培训,扩大其知识面,在基本知识这个层面上杜绝广告新闻化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对其职业道德和自身道德素质的建设,来认识新闻和广告现象,来确立符合人民利益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态度。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一个敬业奉献、诚实公正、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新闻工作者。要使媒体从业人员在根本上自觉抵制经济利益的诱惑,从而避免广告新闻化的发生。

通过内部规范管理,划清广告经营人员与新闻采编人员的业务范围。《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新闻报道和经营活动要严格分开,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的经营活动。”

要加强对广告版面编排的管理,努力做到使广告和新闻界限分明。可以采取新闻和广告分开编排的方法或者开辟专门的广告版面来避免广告和新闻的混淆。还可以用分类广告的方法来方便消费者寻找自己需要的广告。要始终有明确的广告标志使受众轻易能分别出广告。

3.4 要加强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管

建立长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当前对广告新闻化的认定比较薄弱,监督管理相对滞后,往往是受骗上当以后消费者受才想到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事前监督相对薄弱,使一些企业和媒体有了可乘之机。法律法规中应对广告新闻化应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对新闻广告化的监督纳入法律轨道,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对媒体和企业进行监督。

行政机关应加强对媒体行政管理。媒体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职业道德的缺失,这是产生广告新闻化的重要原因,行政管理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强化完善对媒体的审查制度,确保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完善体制建设,确保采编业务与经营活动严格分开,同时还应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行为绝不姑息,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上所述,要杜绝 “新闻性广告”和“广告性新闻”需要媒体、企业、受众以及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努力,在法律制度、行政管理、社会监督等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扎实有效了,广告新闻化才有可能消失,新闻媒介的社会形象才能得到回归、提升。

参考文献:

[1]佘文斌.公信力――传媒竞争的重要砝码[J].新闻战线,2002(05).

发新闻稿范文2

灵感,是最高级生命刹那间独创性极强的表现,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在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有机体。古今中外,人们对灵感这一神秘现象进行了探究。我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作者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1、外界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陡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2、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的诗,感情十分真挚,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你在哪里?芽》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3、启迪信息。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发新闻稿范文3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用到发言稿,通过对发言稿语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怎么写感恩发言稿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感恩家长温馨的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感恩家长温馨的讲话稿1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

感恩,多么神圣的字眼!是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需要感恩——感恩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感恩亲身授予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人,感恩对我们微笑的陌生人……需要我们感恩的人数不胜数,不过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学生,最需要我们感恩的是那鬓发已白的父母和诲人不倦的老师。

感恩父母,感谢你们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并将我们抚养长大成人。当我们生病时,哪怕是半夜,你们也会带我们去看医生;在我们失败时,你们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站在我们身旁,安慰、鼓励我们;当我们成功时,你们与我们一同分享着喜悦和快乐……这,需要花费你们多大精力啊,可是你们却从不抱怨。有时我们任性的过分,你们或许会骂我们,甚至打我们,但事后我们总会明白——你们是为我们好,你们是希望我们能成才,能学出成绩、活出光彩来,能过上更充实、更幸福的生活!

身为儿女的我们,自然不希望看到你们为我们操心、烦恼、忧虑,所以,我们也在努力着、奋斗着,争取办好每一件事,做到不违纪、不惹是生非、懂礼貌、按时完成作业……为父母,为自己,更为了那带领我们走向知识大路的老师们!

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学生们的第二父母”。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天冷了,给值班老师打电话,让他告诉我们多穿些衣服;病毒流行期间,每天告诉我们三四遍要多喝水……如此细微的爱,怎能不让我们这些做学生的感动呢?还有其他的任课老师,也许,他们没有对我们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但单单是他们那在灯火下认真批改作业的身影,就足以让我们热泪盈眶了!

各位家长,也许这次考试你们孩子的成绩并不理想,但人不是常胜将军,谁能不失败呢?他们,也都一样怀着一颗感恩的赤子之心,默默的感恩着你们以及我们的老师。也许现在,我们会与你们顶嘴,也许会惹你们生气,但是,等我们长大了,懂事了,我们一定会将埋在心底的那份感恩之情一一回报给你们以及我们的老师们。让你们见证我们的成功,让你们因我们的感恩而感到幸福!

最后,我想同各位家长说的是:我们生活学习所在的第二实验学校97班,是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老师们的关爱,同学们的关心。我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很幸福、很满足。我们也知道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及职责,学习上互相追赶,生活上互相照顾,让各位家长安心工作。我们,会好好表现的!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感恩家长温馨的发言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朋友,如果你的父母责骂了你,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的师长批评了你,你会怎么办?如果你的朋友背叛了你,你又会怎么办?

每当此时——你会不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感恩”?

说到感恩,我想到了一个小故事。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有一眼据说很灵验的山泉,可以医治百病。有一天,一个少了一条腿,拄着拐杖的人很吃力地走向山路。山民看到他,不禁说道:“唉,可怜的人那,难道他想祈求上帝再给他一条腿吗?”这句话恰巧被残疾的人听到了,他对山民说:“我不是祈求上帝再给我一条腿,而是感谢他的帮助,让我留有了现在的一条腿。”

因此,让我们一起来感恩吧!感谢责骂了你的父母,因为他们成就了你的辉煌今天;感谢批评了你的师长,因为他们完善了你的言行举止;感谢背叛了你的朋友,因为他们丰富了你的人生阅历!感谢所有使你长大成熟的人吧!

朋友,你可曾听说过丛飞,这个为资助178个孩子上学而节衣缩食的爱心歌手。当年他流落到广州时几乎身无分文,一位陌生的姑娘听了他的演唱,被深深地打动了。她不仅帮助他解决了食宿问题,还资助他六百元钱购置西装,使他顺利参加了青年歌手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成绩,从此他一鸣惊人。然而不幸是丛飞身患绝症,即使如此,他也时刻牵挂着失学儿童,哪怕自己负债累累!他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别人向他伸出过援助之手,他就把这份关怀无私地回赠给了社会:毫不计较个人得失,根本就不奢望有什么回报!

是啊,我们的生活需要爱,更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记得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境界。

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让我们感谢明月照亮夜空,感谢朝霞捧出黎明,感谢春光融化冰雪,感谢大地哺育生灵,感谢这美好的所有!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感恩家长温馨的发言稿3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道德准则,很多人,很多事,其咎都源于不会,不愿感恩。的确,中国的文化传统让我们很难从口中说出“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然而,这不应该是借口。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所以,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感激朋友的帮助之恩,感恩一切善待帮助自己的人甚至感恩给我们所经历的坎坷。我不会忘记不久前的一件事情。那天我和同学逛街,一个也就四五岁的小男孩,从前面跑了过来。因为已经是冬天,羽绒服把小男孩撑得圆嘟嘟的,像个小皮球滚动了过来。他问我到动物园坐哪趟车,我告诉他就在那边坐4路车。他高兴地又跑了回去。我和同学就往前走。我们都走得挺远的了,听见小男孩在后面“哥哥哥哥”的叫我。我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便站在那里等他,看着他一脑门子热汗珠儿地跑到我的面前,我问他有事吗,他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忘了跟你说声谢谢了。妈妈问我说谢谢了吗。我说忘了,妈妈让我追你。”我不会忘记那个孩子和那位母亲,他们让我永远不要忘记学会感谢,对世界上不管什么人给予自己的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帮助和关怀,也不要忘记了感恩。

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常常是细小琐碎却无微不至,不仅常常被我们觉得就应该是这样,而且还觉得他们人老话多,嫌烦呢。其实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洋洋大海。因为,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还是父母。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感恩父母,并不难做到。

我们也许会记得感谢在人生道路上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也许会记得感谢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是的,他们当然是我们要感谢的,可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父母,永远是我们最值得感谢的人!

感恩父母,希望全天下的父母一切都好!

感恩家长温馨的发言稿4尊敬的老师,家长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阳光、水源、没有父母,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当然就没有我们;这些道理都很浅显,但是生活中,我们在理所应当的享有着这些的时候,却常常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面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我们是否想到过要感恩呢?我们又对父母了解多少呢?我们可以记住一位明星的生日、身高、爱好。却从未关心过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生日我们记得吗?在父母生日的时候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父母有什么爱好,我们知道吗?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的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提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是,这就是双亲,这就是我们的父母。这就是从未放弃我们的父母。是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人;是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的人。

父母也曾年轻过!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光阴和故事。所以,不是他们不懂,只是为了让我们少走点弯路,少吃一些当年吃过的苦。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应该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为我们做了近2万顿饭的父母;感恩为了我们青春不在的父母;感恩一切为我们的父母!

也许你会说,感恩,怎么感恩?现在我还没有能力去感恩,长大再说吧。长大,还有多久才算长大?父母还能等我们多少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感恩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够理解父母,当父母跟我们说话时,我们能看着他们而不是老盯着电视、手机的屏幕;父母关心我们时,能跟着答应而不是一味的顶撞;父母身体不舒服时,我们能够递上一杯水而不是继续劳累父母……这些简单的小事就是感恩。可我们连这些都做不到……我们总是说着“我还小”、“我处于叛逆期”这样的话,做着最不应该做的事情,伤害着我们最不该伤害的人。

我们总是说青春期的我们是叛逆的,我们和父母吵过架,甚至任性的以为离家出走是的方式。可是同学们,懂事、成长同样是青春期的代名词。我们并不优秀,可是我们依旧是爸妈心中的骄傲,这些年里,父母对我们的照顾、疼爱、挂念和无休止的操劳,难道都换不来我们的一声“谢谢”吗?

我们心中都明白,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是父母。但是,我们总不喜欢把“爱”挂在嘴边,我们羞于表达心中的爱。但我们却无时无刻不享受着爱与被爱的幸福。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表达爱的机会,大声地对父母说出我们的爱吧!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懂得知恩图报,学会感恩父母。幸福快乐就会时刻陪伴在你我身边。

感恩家长温馨的发言稿5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感恩父母。

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就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生病时的日日夜夜,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们的父母牵肠挂肚。

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们长大。小的时候,我们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们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们长大了,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有了父母才有了我们,才使我们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显示:有近~~%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足以让他们热泪盈眶!孝,为人之本也,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因为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来,将我们默默地养育成人。我们今天所有的一切,身体、学识、智慧,乃至生命,无不来源于父母无私的馈赠!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记住父母的生日,说一句感激的话,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仅仅是让自己优秀起来,就能告慰那把我们的到来当作神赐,给我们生命,让我们成长的亲亲父母!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爱我们的父母,回报父母给予的阳光、空气、亲情与温暖吧!愿每一个人想起父母都心怀感恩,愿普天下的父母都能享受到儿女们爱的祝福!

发新闻稿范文4

关键词: 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0-01

教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然而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视以上几个方面。

一 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 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1.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2.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3.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

(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

(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发新闻稿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不同,那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真正的课改教学要求呢?

一、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作为教师,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走进新课程,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承担起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和塑造,根本目的则是努力把学生们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中学生汉语水平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超越和提升现有生存状态,从而为将来的高考或者未来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生活的可能。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更应是一个懂得学生的心理,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在语文课上想什么,对什么有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以教师、学生一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模式,使教师打破过去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在新课改以前,教学方法过于死板,教学也是应试教学课堂,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因此我们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在学校可以看网络视频、看名著电影,在家可以下载有关学习软件等,使他们能够享受在新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学到新的语文知识。

二、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应有全面的知识点

作为语文教师既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要了解相关学科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师,更应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宏观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结构,熟悉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关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这样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出的各种各样间题。

2.高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

(1)要具备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能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乐学、爱学。

(2)具有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设备等以及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都是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去学习和探索。

(3)掌握应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能否掌握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已经成为评价教师能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一些学校,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评价、学生作业都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教育的教研机构已经把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科学的基础以及信息手段特征的理解、基本操作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

三、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并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以满足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交流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打破过去应试教育环境下的呆板的教学、低效率的教学以及以教师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是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兴起的,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激发教师的潜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的普及能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在交流中实现合作共赢,打开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这也正是新课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一个目的,与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宗旨不谋而合。

五、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不单纯是某种认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都在普遍采用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很有创意,并且有较强的实用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实施合作培训,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得以加强,在这样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才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发新闻稿范文6

【关键词】新闻 传播 开放式 对接 教学

一、引言

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新闻与传播学各类专业点已达到700多个,硕士研究生点80多个,博士研究生点10多个;在校学生超过12万人。①新闻与传播学教育规模得到跨越式发展。与规模的不断发展相比,新闻与传播学的教育质量一直处于瓶颈期。长期以来,课程设置和实践薄弱是新闻与传播学教育的两大难题。怎么进行实践式教学,是采取学院教育内部的模拟实践,实习制度,还是真刀真枪的与业界对接实践?本文以笔者讲授的《书刊编辑学》和《新闻编辑学》两门课程为例,探索在与业界进行对接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

二、作为两个对接教学案例的两门传媒课程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图书编辑学》课程主要为编辑出版系的学生开设,内容主要是图书和期刊编辑知识的传授和编辑加工能力的培养。《图书编辑学》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图书生产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重要是培养学生从图书的市场调研、选题策划、内容加工编辑、整体包装到辅文写作等全流程生产图书的实践能力。笔者对课堂作业的要求是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要求同学们把一个好想法变成一本可以触摸的具有市场和社会双效益的好书,这本书可以触摸,并且能给人美好的阅读体验。整个学期我的教学重点就是围绕这个“动态作业”做文章,作业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互动,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目的是让课堂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这样一方面释放隐藏在学生中间的图书创意能量,给课堂互动碰撞出来的创意力一个释放和喷发的出口,培养学生参与图书策划和生产全流程的热情。激发鼓励同学对图书出版产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业界提供年轻的智力资源。我这里对一名同学“做书”的案例进行解剖。

编辑出版专业一名叫周慧同学在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以后,策划了一本名为《大话长安》的图书。这本书的选题背景是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周慧为此考察了一下同类图书的封面设计和内容,发现并不是很理想。她的市场调查发现,市场上大多数的图书价位偏高,无人问津。那么她要策划的图书空白点在哪里?与众不同才有出路,必须进行差异化营销和差异化定位。于是,经过我们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繁复的讨论,这本书的定位为“经典的积存”。图书封面是重要的信息展示地。在书名和封面符号的选择上也要周全考虑。这本书起初定名为《大话长安》,因为这个名字具有浓郁的文化格调,但是最后她还是舍弃了。因为考虑到同类书大多都采用这个书名,一来读者会产生阅读“免疫”,二来容易和同类书名混淆,塑造不出清晰的个性特征。最后她决定用贾平凹的同名散文《西安这座城》,这个名字意犹未尽,余音绕梁,极具韵味。营销的三境界是词语,符号和仪式。词语有了,符号还没有落实。她想起了上海女画家杨璐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心目中的西安是一大块坚定的黄,上插一朵坚毅的蓝。根据杨璐的这句话,她的思路是找人画出来一幅印象派绘画作为图书的封面。

在内容上,她也精选了关于西安的文章,总共100多篇散文和50多幅图片。《西安这座城》目录编排先按六大部,后按作者名排列,这样做是为了使层次和内容清楚明白,读者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阅读习惯选择阅读内容,按人名排也突出了作者。周慧精心编选收录100多篇文化名人写西安的文章,最后形成的是完整的书稿和思路,完全可以进行操作。她还写好了用于腰封、封面和封四的广告文案。如叶广芩:“在西安,我呆了很久,呆得很舒服。”许倬云:“西安是中国人的祠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走进中国,只有从西安才能进入。”还有“看30年的中国,请去深圳;看100年的中国,请去上海;看500年的中国,请去北京;看5000年的中国,请来西安!”这只是“动态作业”的一个代表,所有学生都要求经过一个繁复的过程,最后生产出一本“好书”。经过大半个学期的互动修改,最后全班涌现出很多不错的选题和成品原创书稿。

对接教学的第二步工作是邀请出版社的编辑在课堂上开选题会,虽然是一场模拟选题会,但是流程和出版社的选题会一模一样。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完全从市场价值上对选题进行打分,一般会从市场价值、社会价值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进行打分。无论好与不好的选题,编辑和任课老师都要进行点评,指出其不足,然后进行修改。应该说,同学们的选题策划因为缺少市场实战经验,多多少少显示出稚嫩之处,但是他们在专业领域的阅读深度和创意能力不能小觑。我们的计划是利用这种模式将同学们的选题创意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出版社,实现教学互动。出版社通过的选题,由学生担任“特约编辑”,操盘该书的全流程运作,锻炼学生的能力。目前,们的部分书稿已经得到了几家合作出版社的肯定,有一些达成了初步的出版协议。

2、《新闻编辑学》的实践性对接教学探索

笔者尝试对接的另外一门课程是《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和新闻理论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强调实践能力,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以往的做法是先学三年理论知识,大四再去实习两个月。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实习脱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的脑子和双手动起来呢?最终笔者联系了一家为国内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提供国际新闻稿件的新闻生产机构,这家新闻生产机构专门为人民网、中华网、新浪网、搜狐网,环球网等网站编译外电,是一家专业的外电新闻生产机构。与这家新闻机构达成协议以后,笔者把课外变成了课堂的延伸。刚开始时,同学在新闻编译时候出现的问题很多,甚至连时间和地点都会遗漏。这明显了违反了新闻的5W原则。这样一个工作模式相当于学生是值班编辑,我是总编辑。刚开始的时候,有几名同学不了解这个实践的严肃性,有些怕累,总想拖到第二天。我明确表示绝对不行,因为这是工作状态,新闻的生命就是时效性。我告诉同学们“这不仅仅是在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工作,你们是新闻生产链条上的重要部件。”国际新闻生产不能拖沓。

同学们编译的国际新闻稿,经过我的审校,第二天就发表在国内各大新闻门户网站上。对于大二的同学来讲,刚刚完成新闻学的启蒙教育,看到自己的作品发表在知名网站上,那种兴奋是由衷的,这激发了她们对新闻事业的热情。短短半学期,《为什么把普利策新闻奖颁给突发新闻如此之难》《印度美国战略伙伴关系》《社交媒体从用户共享信息处获益》《“波音”研制新型737客机》《中东地区的记者反对战》《本拉登之死引发媒体风暴》《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杂志业前景探究》《师-虎妈们也该被祝福?》等接近70篇国际新闻或评论文章发表在各大门户网站,对同学们是一种真实的激励。

三、实践性的对接教学的优点

在《图书编辑学》的对接教学中,通过课堂与出版社对接的教学模式尝试,初步取得了以下几个效果:第一,营造实操环境,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二,培养角色意识,树立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做书”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完成一本书的整体运作,会带给学生一种成就感。第三,培养学生从事书刊出版事业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一本书的运作,特别是和出版社的互动,学生能尽早完成一名学生到一名出版人的思想转变。

在《新闻编辑学》教学中,我发现通过国际新闻的编译实践取得了以下效果。第一,新闻编译工作让学生树立了新闻时效性观念,切实认识到新闻属性。我们曾经接受过短短几天的突发新闻(Breaking News)的编译任务,要求是某条新闻刚刚在国外新闻网站发表,在几分钟内要编译成中文新闻稿件发表,这件事情给同学的震动很大,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第二,新闻编译工作让学生树立了角色意识和新闻抱负。这样的对接教学让同学们较早地进入工作状态。第三,新闻编译工作让学生深入掌握了国际新闻生产编辑标准。通过实际的新闻编辑实践,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学习成为了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效学习。”③外电编译有很多要求,如编译文章不得包含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政策、民族宗教问题、敏感政治人物、大规模灾害预测等敏感内容;如内容涉及副部长以上领导讲话或者公开表态,一定要非常谨慎。技术层面,国际新闻编译首先保证准确,其次追求速度,不可盲目追求速度失去新闻准确性。硬新闻的导语要遵循5W+1H原则;导语要简短,但要给出最核心的事实或者事件中最具新闻效应的卖点。通过与新闻生产机构的对接教学,学生不但知道应该这样做,而且会按标准做。

结语

我国新闻院系普遍实行学生到媒介实习的教学制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即便如此,实践环节薄弱仍一直是学院式新闻媒体教育的软肋。另外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今天的传媒单位招聘的时候,一般要求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对于生涩的大学生不愿意接受,因此,学校教育必须缩短人才成才的时间,争取这个时间差。而要争取这个时间差,和传媒机构进行对接教学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①《我国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点超700个在校生12万》,《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17日第1版

②李希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闻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