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百家讲坛康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1
【关键词】《百家讲坛》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学术;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大学语文作为非文学专业的公选课,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从实际授课效果来看,却并非尽如人意,处境非常尴尬。很多同学认为大学语文内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所涉及的人与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很遥远。学习这些对我们意义不大。他们觉得大学语文可有可无,学习兴趣日益低下,许多学生对其存在一些偏见,甚至把大学语文课堂作为专业和外语学习外的“休息”场所。
笔者为了配合学校项目化改革的需要,曾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对大学语文授课情况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之以访谈法,共抽取300名我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的是自制调查问卷、随机调查的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91.7%。为使本次调查更具代表性,在学生抽样的选择上,力求覆盖我校开设大学语文的所有专业。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语文的地位、作用、最喜欢的授课方式及大学语文的建议与意见。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学生68.8%认为大学语文的学习对专业学习无直接帮助;73%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帮助、能力有所提高;在授课方式上,89.6%的同学不满足于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授课方式,而是倾向于有自己更多参与的授课方式。
《百将讲坛》是央视十套于2001年开播的一档讲座式节目。栏目开播之初邀请了许多学术权威来进行课程的讲解,如杨振宁、叶嘉莹、周汝昌等,但节目收视率不甚理想。后经过新导演郭巧红大刀阔斧地改革后,重视文史类的节目讲解,特别是河南大学王立群老师讲授的《史记》、北师大康震老师讲授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及“唐宋家”相关系列,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大学语文相关授课效果形成了强烈反差。分析《百家讲坛》成功原因,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百将讲坛》成功原因
1.首先,主讲人的讲演风格大众化,诙谐幽默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史哲类的学科是枯燥乏味的,学术研究更是抱着书本啃读,学术性极强,远离普通大众的生活需求。《百家讲坛》成功的要素之一就是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语言的大众化程度比较高。比如在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时候把刘备比作一名“民营企业家”,把诸葛亮比作是“职业经理人――CEO”,把公司运营的概念和理念融入文学讲演中,十分罕见,但是效果非常好,民众很快就对这一观点有了平民化的认识。主讲人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平易近人,拉近了观众与学术权威的距离,使得讲座取得的效果愈发明显,达到了知识的普及目的,也让民众对于学术神坛上的权威们有了较新的认识。
2.其次,讲座有目的性地选取讲座话题
在对《百家讲坛》开播以来做的调查发现,其中历史文学类题材的话题占45%左右,中外文学占了34%,其他占了22%。调查可以看出,《百家讲坛》栏目的篇幅多数都用在了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学的讲座上,这里的原因是很明显的,因为历史文学类题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观赏性和趣味性,适合作为讲座的内容进行讲演;而且在民众中具有极高的认知度,比如一些细说演义的历史故事,一些广为传颂的诗词歌赋和民间美德佳话等等,都为讲座题材的选取奠定了一些知识基础,使人们在听取讲座的同时可以联系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评论和探讨,具有极强的回味感觉,而且对于民众的知识构成要求也是不高,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结合电视媒体的现代化制作手段的应用,使观众愿意接触和乐于听取讲座,这就保证了节目的可持续性。
3.再次,学术“枯燥”与故事“生动有趣”之间的平衡
《百家讲坛》不是高深的学术讲座,也不是电视剧一类的泛娱乐化影视节目,它是通过较为平易近人的方式理解复杂的文学历史问题,以大众熟知的问题为讲座主线,并阐述了一般的学术观点和认识,使观众在嬉笑中了解学术发展的动态,并有兴趣进一步深入了解,可谓是引人入胜。融合了学术的权威性、知识性、严谨性,以及电视媒体的可视性、观赏性等特点,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正是有了这些专家学者以及节目组的努力,才有了这样一个成功的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
三、《百将讲坛》给大学语文改革的启示
1.首先,了解各专业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职业能力的“对接”
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节目制作方和推广单位对于市场的准确把握和熟知,对于观众的需求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提高授课效果,在大学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先要对各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寻找大学语文与专业能力的对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相对有个性和创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他们是真正被理解的。教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应该是理论和技巧,而应该是以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础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对于文学理论的收集处理,随后是分析和论证的能力的培养教育,甚至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也要好过纯知识的灌输。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只是知道老师教的东西,而不去怀疑、不去论证教师的“克隆”。
2.其次,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兼容并包
《百家讲坛》通过各种观点的集合,把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之风重新带入了观众的视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中关于秦可卿的相关论述曾引起较大的争议,甚至有专家和学者认为,他们是在对观众进行误导。但是作为普通观众来说,学术观点固然重要,如果是正确的观点可以有理有据地进行解释和论证,我们是可以接受的。从这一点上看,国人对于学术观点的包容之心是出乎意料的,而在现实中的大学语文课程中论资排辈,对于已经进入教材的观点不容许质疑和评论,拒绝思考,盖棺定论的方式生硬地阻挠学生能力的发展,这对于学生学术研究能力是一种无形的损害。古代文学学科中更有“资质”一说,阻碍新学说的发展和应用,思想上教条化十分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作品的选择上,当代学生喜欢的网络小说如悬疑类、盗墓类小说,很少出现在大学语文的教材中。基于学生的现实情况,在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避免授课内容偏深、偏难,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同时,通过分组学习、个别指导,利用分组学习中其他组员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激励大家在竞争中提高学习能力、协作能力,通过由易到难的课程内容设计,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快乐学习,提高授课效果。
总之,《百家讲坛》的成功,让更多的国人产生了对文史哲的研究兴趣和参与热情;从侧面印证了不是我们传统文化没有魅力,而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手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百家讲坛》的成功中学习经验,准确定位,激发学生兴趣,使优秀的文学能够再次换发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大学语文授课效果,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杨荣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多学科渗透[J].文学教育(上),2009(01).
[2]邓莹辉.论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S2).
[3]孔艳梅.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4]肖扬碚.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错位[J].柳州师专学报, 2008(05).
[5]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 2007(06).
[6]袁国兴.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7(01).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2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的个人兴趣与有趣的环境特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去着手研究。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活内因
进入高职校,学生往往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语文课学好学差没什么两样,因此学习时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第一节课就向学生明确语文的学习目的。学习语文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具有人文内涵的高素质服务型人才。当学生清晰地明确了学习目的之后,想要学好语文的内在心理就被激活了。
二、改善教学方法,强化外因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有固定的模式、套路,学生感觉单调、枯燥,久而久之毫无兴趣可言。为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明确课改精神,积极探索,大胆改善教学方法,用丰富的、艺术性的手段去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近些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导入激趣
成功的导入,犹如说书人的开演,虽然寥寥数语,但如金玉掷地,先声夺人;犹如优秀音乐家演奏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这就启发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在导入环节能具有说书人的技巧,导游的见识,导演的才干,定能在新课的起始阶段吸引学生,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强烈的求知动力,从而进入教学的最佳状态。
我们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可以这样导入: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同学们知道他的名字吗?苏洵(学生齐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里独放一支的奇葩——《六国论》。
《荷花淀》导入时可以幻灯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炮火纷飞、断壁残垣、硝烟弥漫、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战场……另一幅是:明月、清风、空明的湖水、碧绿的稻田、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欣赏完提问:在作家孙犁笔下,战争属于哪一种面貌呢?
(二)音乐激趣
高职生虽然普遍学习兴趣不浓,但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笔者正是抓住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来思考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法宝”之一的音乐,它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陶冶思想情感,激励他们奋发向上,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适时适度地进行音乐欣赏,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霸王别姬》,音乐声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我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的一种下场呢?这样我们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故乡的榕树》一文所抒写的“相思”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他不只是一种个人感情的宣泄,而是融合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并能引起许多人共鸣的一种普遍性的感情(既是炎黄子孙传统的民族感情,又蕴涵了当今港澳台胞的现代意识)的抒发,表现对美的渴望与追求。教完这篇课文后,笔者播放了著名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让学生在这曲缠绵凄婉的乐章中再一次回顾课文,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设疑激趣
在课题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求知欲,激发探索问题的热情,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设计问题。
比如教学小说《项链》时,运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借来的项链是假的?怎样理解文中的语句:“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丢失项链再赔偿项链对马蒂尔德一生来说是不幸还是幸运?运用“理解六侧面”法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马蒂尔德的好朋友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要借给马蒂尔德假的项链?如果你是马蒂尔德,当你面临项链丢失后你会怎么做?
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在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男士,你愿意娶林黛玉、薛宝钗还是王熙凤做你的妻子,为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先是哈哈大笑,笑完后有的低头琢磨书本,有的把整部《红楼梦》翻过来读,有的热烈讨论起来。提问时有的回答说要娶王熙凤,因为“她精明、能干,又会持家,还能帮助自己经营事业”;有的说要娶薛宝钗,因为“她和顺恭谦、知书达理、温柔娴淑,总之是一个理想的好妻子人选”;而选择林黛玉作为妻子的比较少,原因是“虽然她很有姿色,但是她太尖酸刻薄,爱耍小性子,身体又不好、还爱伤感、极度敏感,娶了这样的人会吃不消的。”还有学生说“一个都不娶,因为薛宝钗过于成熟,比较保守,没有情趣;而王熙凤太阴险狠毒,爱算计,这样的女人太可怕了;林黛玉不食人间烟火,爱得太傻、太痴,太让人窒息。”学生的回答虽然有些偏颇,但他们的探究热情被点燃了,课后对这本经典名著都表现出了极大的阅读探究热情。
(四)活动激趣
蒙台梭利说过:“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我看到了,也就记得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这句话启发我们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活动之中,让学生亲自去做,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采取相应的方式组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在给艺术设计专业上《故都的秋》时,当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布置学生拿起画笔把作者笔下的几幅秋景图画出来。带着这一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积极地研读文本,不仅把握了作者写了什么景,还会从微观的角度去仔细揣摩其形、声、色。无论学生最终画出来的效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对文本产生了探究的兴趣。
(五)媒体激趣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如在教学《赤壁赋》前,可以播放百家讲坛栏目康震主讲的《苏轼》,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遭遇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有个大概的了解。同样,学习宋词《声声慢》时,为了深入体会词人李清照内心深沉的“愁”绪,也可以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康震主讲的《李清照》,用集画面、声音、语言讲解于一体的媒体的方式代替教师单一的口头传授,无疑前者效果会更好。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教师教到老,想到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娟.多种角色对职校语文课堂导入的启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1).
[2]毕文平.语文学习兴趣的本源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08,(06).
[3]唐霞.语文教学“激趣”探微[J].内江科技,2007,(03).
[4]于娟.浅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科技信息,2007,(12).
[5]何云珍.略谈语文激趣艺术[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3
首先从时代的发展来看。自电影电视诞生之日至今,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视艺术因具有对各项艺术形式兼容并蓄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广泛的特点,而代替书面纸质文字成为人们认识人类文化和外在世界的新宠。当代初中生更是在屏幕面前长大的一代。但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甄别优劣,提高初中生对影视艺术的鉴赏力,就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其次从当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环境来看。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设备已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学相比依然差距巨大。多媒体教室数量少,设施不完备;电脑网络不普及,信息闭塞;学校图书数量有限,内容陈旧;学生家庭读书氛围缺失,存书量几乎为零,学生不读书,或者只阅读娱乐肤浅的低级杂志。综合来看,在农村初中,自主搜集信息的条件不具备,阅读名著的条件不具备,语文教学仅局限于一书一室一校,环境狭隘逼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试举一例:一道初二年级语文期中试题,请同学们谈谈对流行词汇“菜鸟”“山寨”的理解。大多数同学的答案为,“菜鸟”是“一种鸟的名子”,“山寨”是“山里的村寨”。
为什么这在城市的孩子看来很低级的语言现象张13就来的词汇成了农村孩子眼中的“西洋景”?农村初中生视野狭窄知识匮乏,落后于整个时代的何止是一拍两拍?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在提高语言素养,拓宽知识面上具有强大的功能。第三从学生的个人需求来看。影视艺术富有丰富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声光图结合的多感官刺激能短时间吸引好玩爱动的初中生的有意注意,优化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引影视艺术入课堂,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在熏陶情感,养成性格方面更具有纸质文字所不具备的魅力因素。第四从人才的培养来看。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其中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从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而影视艺术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是很好的审美教育的题材。另外影视艺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立体反映,更能促进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文化品位的形成。第五从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又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影视艺术中蕴涵着丰富的语言信息、文学作品的情节和魅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能给语文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影视教育的方式
1、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电影或片段,与作品的书面文字作对比鉴赏。在两者的映衬对比中,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书面文字的兴趣,帮助形象化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能够加深对作品各项艺术特色的理解和体会。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数量众多。仅初中阶段课内外涉及到的名著,就有《鲁滨逊漂流记》、《骆驼祥子》、《红楼梦》、《西游记》等,被搬上屏幕。这些根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很强的观赏性,对学生在影视节目的选择和文学作品的阅读上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播放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科技知识、人物专访等专题片,作为相关课程的辅助教材。这样既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文字表达方式、写作手法的印象,同时还丰富课堂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仅以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为例,知识片《百家讲坛——杜甫草堂之谜5》就是很好的教学辅助素材。在这节片子里,康震为诗歌的解读作了很完整的背景铺设,并通过对比解读了杜甫的济世情怀。它独具的学者风格和把诗歌放在宏大的背景下阅读的大家风范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生活无处不语文”的大语文观。
3、根据单元题材播放相关内容的经典影片。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围绕战争题材编选,在单元学习后,可以播放战争题材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的补充和延展。当战火烽烟在屏幕上蔓延四起时,人的生命弱如草芥的形象诠释,能让学生对战争的残酷,血与火的真实意义有更切肤入骨的体会。
4、在写作教学方面,播放相关的影视音像能够创设情境引导思维。央视大型记录片《森林之歌一竞生》和《家园:云横秦岭》,色彩鲜明、音乐优美、解说词华丽厚重、画面生动活泼轻盈平静,全景立体展现了森林之美、自然之美,是拓宽视野,开阔思维,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为写作创设观察的情景的好素材。《家园》中金丝猴争夺猴王和幼猴天折的设定故事更是学生写作童话的好范本。
5、在听说教学方面播放有关的影视资料,可以作为引起学生进行讨论的媒介,也可以作为说话表达的例子。
百家讲坛康震范文4
(一)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对象中,有78%的学生对传统文化表示“喜爱”,18%的学生表示“没感觉”,4%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有很大兴趣的,这为日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调查分析
为了能清楚地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量,设计了“在大学期间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名著”的问题。58%的学生表示只看过1~3本,29%的学生表示看过4~8本,13%的学生表示从来都没有看过。从数据可知,有13%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还没看过一本传统文学经典。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诸如追捧情人节、圣诞节,吃麦当劳、肯德基,看《变形金刚》《阿凡达》,等等。[1]传统文化名著的阅读正趋于边缘化的状态,其中有13%的学生表示从来没看过古典名著,这个数据很让人惊讶。当然,这么高的比例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原因,诸如:网络媒体异常发达,很多学生都会使用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网络媒体来阅读书籍。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崇尚西方文化,最终导致他们在追求感官化的文字体验时,忽视了从古典名著中去汲取智慧。
(三)高职生传统文化知识获取途径的调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设计了“您是怎样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的问题。经过统计,其中有35%的学生表示主要是从网络媒体中获得,有22%的学生表示是从长辈的教育或者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27%的学生表示主要靠古典书籍获得,另外还有5%的学生表示从学校活动中获得。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很多大学生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学习。因此,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多利用网络这一平台来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阅读兴趣。近年来,“国学热”逐步升温,央视“百家讲坛”相继播出“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康震解读坡”等,给大学传统文化的教育带来了一线生机。[3]
二、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分析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不能割断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否则,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中国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文化的继承性特点来看,先进文化建设无疑应当注重吸取包括道家、儒家等优秀文化资源,传承他们的睿智,进而在先进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4]在被问及“‘忠、义、礼、智’等传统价值观对自己有多大影响”的问题时,有23%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60%的学生认为有较大影响,还有1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自己影响较小或者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数据显示,尽管当前有少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持消极态度,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很积极的。同时,在被问及“你关注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5%的学生选择是为了“提高文化修养”,33%的学生是为了“拓宽视野”,20%的学生认为是“传承传统文化”,3%的学生表示“从不关注”,6%的学生表示为了“应付考试”。这种结果表明,约10%左右的学生从不关注或者是被动应付,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还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客观反映出了当前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5]在被问及“您认为传统节日能够吸引您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的问题时,有40%的学生选择“传统中的家、国的概念”,25%的学生选择“传统节日象征的人文因素”,28%的学生选择“被传统节日的气氛所吸引”。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传统节日还是能引发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因此,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所表现出来的浓厚的商业化气息相比,当前我国对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大力提倡,需要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深处所具有的文化情结。在被问及“您觉得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您产生影响”的问题时,有58%的学生认为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方面,25%的学生认为是“价值取向”,12%的学生认为是“生活态度”,5%的学生认为是“人生视角”。从中不难看出,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当今大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人生目标,也不局限于用传统视角去理解和分析所面对的新情况、新形势,这也就意味着当今高职生在人生目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多元化。
三、高职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具有消费主义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开始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这一敏感的群体也受到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在被问及“您面对韩国、日本等一些国家抢注中国传统文化商标有何感想”这一问题,65%的学生选择“认真地自我反省”,20%的学生选择“痛斥他们的行为”,10%的学生选择“引以为荣(说明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所接受)”,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还是很高,要比社会中一般人的关注度要高得多。[6]在被问及“目前,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外国文化的较大冲击,您觉得需要保护吗”这一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处境艰难。其中,70%的学生表示“需要加强保护,16%的学生表示“不好说”,12%的学生表示“顺其发展”,2%的学生表示“不需要保护”。这样的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自我判断。在被问及“您认为全球化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76%的学生认为“全球化与传统文化可以共同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全球化会导致传统文化衰竭”。从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理解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传统文化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到,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不高,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日趋多元化。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仍有极大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比较清醒,并没有受到西方多元文化太大的干扰。很多学生还是很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状况,说明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民族荣誉感,这其实也能从一定程度反映当今的“90后”大学生虽然有诸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们对传统文化已具备独立的评判态度。另外,通过调查也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因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