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小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小说

伦理小说范文1

关键词:麦克尤恩 后现代伦理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30

1 引言

麦克尤恩小说关注庸常人因生活突变所产生的各种极端状态,挖掘人性在张力下的变异和隐藏在实然世界之后人的不可言说的行为动机,为生活实践提供伦理和道德行为的校准和调节。小说中的夫妻、代际、朋友等人伦关系呈现出弱决定性、易变性和软弱性,随着现代性伦理危机以及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盛行,麦克尤恩小说由他律伦理返魅个体道德良知,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伦理向度。因此,从后现代伦理视角分析麦克尤恩小说中“技术占有的破碎”的伦理环境、“流浪者+观光客”的伦理身份,“理性的他者”的伦理选择,“道德身份共同体”的伦理重构,能够直面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近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价值和道德力量。Jack Slay (1996) 探讨了麦氏作品是以暴力和混乱为表征的人际关系的阴谋,是整个社会的缩影。认为麦克尤恩的作品是典型的“道德寓言”,强调从早期的“惊悚文学”发展为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文学作品。Kiernan Ryan在Ian McEwan (1994) 一书中反对将麦克尤恩的创作生涯简单的归结为从“文坛的坏小子”成长为“负有责任感的成年小说家”,认为麦克尤恩早期作品中的反常,背叛和同样具有道德和政治寓义,其每一部作品都具有“道德必然性,打击瞬间判断力”的力量。Lynn Well 的Ian McEwan (2010) 主要运用列维纳斯伦理学思想中的“他者哲学”,求证麦克尤恩笔下的人物总是选择自我利益高于他者,从而遭遇一系列消极的结果。Andrew J. Taggart 在其博士论文The Moral Life of Modernity: Three Antinomies (2009) 中以《星期六》中的故事为支撑,分析了现代性中的道德问题,说明现代人类处于自身欲望与强制道德规则的鸿沟之间,无法克服这一困境。

国内学者则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或通过解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若干伦理结,剖析麦氏作品的伦理图旨 (尚必武,2012),或从性伦理、生态伦理和科技伦理三个角度解读麦克尤恩作品 (周艺,2011),或从自由的悖论,伦理反乌托邦,以及伦理两难之境三个方面分析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 (沈晓红,2010),反映出麦克尤恩通过书写极端的邪恶来承载对至善的向往。

虽然有论者谈及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理价值,但多数是从叙事伦理和文学创作技巧方面挖掘其伦理思想,未能深入分析作品所触及的社会语境和政治背景,而且多数只是对单部作品的研究,没有形成对其不同时期的伦理指向的体系性建设。

2 本文将宏观的伦理批评与微观的文本细读相结合,把麦克尤恩的文学文本放置于伦理学视域下进行讨论

2.1 “技术占有的破碎”的伦理环境

在《水泥花园》和《日光》中,现代世界是一个被技术全部占有的没有自身意义的、由需求所绘制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不仅生活被打成碎片,道德自我也成为最突出的牺牲品,被不断地分割和重新组装。《水泥花园》中失去双亲的孩子们在由水泥搭建的空间内一步步走向有悖伦常的隔绝生活;《日光》中比尔德在“解决世界能源危机”的工作中暴露出社会精英们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2.2 “流浪者+观光客”的伦理身份

《无辜者》中的英国青年伦纳德来到德国柏林完成一项任务;《只爱陌生人》中的科林和玛丽夫妇来到一个新城市旅行。他们自他者居住地穿梭而过,像后现代社会中的流浪者一样,只是暂时的在一个地方停留;又像后现代社会中的观光客一样,把怪异生活看作一种特权,看作自由的权利,自由的选择,看作重构世界的通行证。身体上的亲近,精神上的疏远是二者的共同公式。

2.3 “理性的他者”的伦理选择

《爱无可忍》中理性至上的乔有个注重情感和直觉的妻子,并被患有情爱幻想症的派瑞追求,体现了理性的有限性。《星期六》中神经外科医生贝罗安所代表的科学和理性与诗人大女儿黛西和音乐人小儿子西奥代表的艺术和信仰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都表明后现代伦理重新恢复道德能力的权利和尊严,实现道德的最大自由。

2.4 “道德身份共同体”的伦理构建

在传统伦理规约失效,道德个体自治不稳定的情况下,麦克尤恩小说反伦理乌托邦,主张通过实践和人际交往,形成身份认同和道德共同体,面对共同客体,有效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难题。麦克尤恩在《黑犬》和《星期六》中,通过人物境遇,开出的良方是挖掘人际关系的救赎力量,相信真爱不能被意识形态摧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面对世界的流变性,直面人生的脆弱性。

3 结论

在麦克尤恩不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始终坚持着对伦理问题的探索。不论是早期恐怖惊悚的作品还是后期题材更为广泛的作品始终体现了麦克尤恩对理性与本能、道德与私利、科学与艺术的动态理解。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人伦关系总是呈现出弱决定性、易变性和软弱性,他律伦理对人们生活失去效用,具有后现代伦理的特征。

参考文献:

[1]Andrew J. Taggart. The Moral Life of Modernity: Three Antinomies [M]. 2009.

[2]鲍曼・齐格蒙特著,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尚必武.“让人不安的艺术”:麦克尤恩《蝴蝶》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外语教学,2012,(3).

[4]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伦理小说范文2

论文关键词:散文体;菲尔丁;《汤姆·琼斯》;伦理观 

 

一、菲尔丁及其“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 

亨利·菲尔丁是英国18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从事戏剧创作,尤其致力于喜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希望像以往的喜剧大师那样,以喜剧的形式达到讽刺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他的剧作虽然广受好评,却由于抨击朝政而被禁止上演,菲尔丁本人也由此遭受迫害,结束了他的戏剧生涯,生活陷于困顿之中。为了养家糊口,菲尔丁曾经从事律师、编辑等职业,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也更加奠定了其创作的价值取向。 

在整个英国文学发展史上,菲尔丁的小说理论及其创作实践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长篇小说《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以史诗般的宏大规模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由于这一点,菲尔丁不仅开创了反映社会状况的小说创作,将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同时,这部作品也恰好体现了他所谓“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的艺术特色与创作意蕴。 

与其他文学巨匠一样,菲尔丁的文学观念对他的小说理论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他并不盲从于新古典主义的近乎教条的文学法则,但是,古典文学传统在他身上仍然起了很大的作用。按照他的观点,从本质上说,小说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种将叙事文学归类为史诗的做法,并不是菲尔丁的首创。十七世纪以来的许多作家和批评家都认为:“对人类生活的任何叙事形式的模仿,都应该尽可能的同化于由亚里士多德和他的无数阐释者为历史制定的原则。”菲尔丁就是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古典文学的权威,来证明小说这种文体存在的合理性。在其第一部小说《约瑟夫·安德鲁斯传》里,菲尔丁就提出了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理论。他从史诗的构成要素、史诗所具有的“教益或乐趣”,以及亚里士多德对严肃与滑稽的区分标准,来说明他所创作的这种文学体裁所具有的史诗特点,从而得出了小说是史诗这种叙事文学的延续这一结论。然后,菲尔丁又把严肃史诗与他的“散文体滑稽史诗”相区别。在他的论述中,前者的重点在于归类,在于寻找理论的根源;后者的重点在于对这种新兴文体的特点进行解释——现实主义小说其实就是一种以散文体写的喜剧史诗。 

尽管在英国文学史上,菲尔丁的史诗理论第一次系统表述了一种小说诗学,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这一理论对他创作的实际影响。事实上,这种史诗理论只是菲尔丁为自己的虚构作品所找的理论依据罢了。菲尔丁谴责文明世界的伪善和庸俗,赞扬纯朴的人的善良,与启蒙时期“返回自然”的思想相似。他借山中隐士之口叙述城市文明条件下经历的不幸,但他不赞成隐士解决问题的办法,希冀通过人们的道德改善去达到社会和谐。 

二、“善”与“仁”的自然伦理道德观 

《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是菲尔丁的代表作,全书的中心情节是描述弃儿汤姆·琼斯的生活遭遇。该书刚刚出版不久,英国当时著名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就对这部作品所反映的道德观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部作品将邪恶的主人公描绘得富有魅力,使人无从分辨是非。然而,约翰逊的这一见解却是出于对小说的误读。实际上,菲尔丁并不赞成主人公汤姆·琼斯的荒唐行为,但他所持的是另一种与约翰逊不同的道德观。正如伊恩·瓦特所指出的,菲尔丁只是试图向我们展示这样一种道德观:“他相信道德决不是根据公众舆论而对本能进行压抑的结果,道德本身乃是一种向善或仁爱的自然倾向。”因此,菲尔丁才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位品性优良,但却难免过失和荒唐的主人公,并且试图向读者表明,与琼斯形成对照的布利非才是人们应当反感和唾弃的。 

与十八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一样,菲尔丁认为,道德来自于人的天性,美德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善。因此,正是通过汤姆·琼斯与布利非之间的鲜明对比,菲尔丁充分肯定了发自天性的“自然道德”,而反对虚伪做作的“文明道德”。琼斯从小虽然淘气顽皮,但是,从他对待黑乔治一家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他的优良品性。他和黑乔治一同偷猎,然而,所得的大部分都给了黑乔治一家,若是被人发现,琼斯又总是独自承担罪名。他还不时地给贫穷的黑乔治一家以各种照顾,用奥尔华绥送他的礼物卖钱来救济他们。琼斯这种宽厚的心肠,在乡村里受到了很多穷人们的称赞。用苏菲亚的话来说,琼斯的为人堪称“英雄般的高贵和天使般的善良”。琼斯的天性中就带有优秀的品质,这一直是作者所强调的,同时这种品质也多次在不同的事件中反映出来。 

作品中最能突出他的高尚道德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他前往伦敦的途中遇到强盗抢劫;二是他帮助耐廷盖尔先生和南锡完婚。正是通过这两件事情,菲尔丁向我们展示了琼斯超于常人的高尚品质,也充分肯定了那种出自天性的“自然道德”。 

第一件事是这样的:走出巴尔涅特不远,琼斯和巴特里奇遇到了一位样子文雅的陌生人与他们结伴同行。当听说琼斯身上带有一百英镑时,这个人突然掏出枪,向他们索要那笔钱。琼斯准备将自己的全部财产——三个多畿尼交给他,可是当强盗要求要那一百镑时,琼斯坚决地拒绝了他,因为那一百镑不是他的,而是苏菲亚遗失的。于是,他们打斗了起来。最后,强盗不敌琼斯,被琼斯制服。受了惊吓的巴特里奇这时要求干掉这强盗,可是当琼斯听说这个强盗是因为妻子要生孩子,家里困难迫不得已才抢劫时,不仅将他放了,还把自己仅有的几个畿尼的一大半给了他。那位行劫的汉子对他感激不尽。琼斯来到伦敦后,借住在密勒太太家。他听说她的表妹夫家里生活困难,就慷慨地将自己所有的钱拿出来,让密勒太太用来资助那家穷人。最后,密勒太太的表妹夫亲自来感谢这位恩人时,琼斯不禁大吃一惊,原来这位安德生先生就是他在途中遇到的强盗。由于琼斯的帮助,这家人有了床睡,有了面包吃,他妻子的病也好了很多。安德生对琼斯感激不尽,琼斯也把能够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慰。这件事集中体现了琼斯的诸多高贵品质。在遇到强盗时他勇敢而果断,在钱财上他仗义疏财,对待弱者他富有同情心。 

另一件事也发生在密勒太太家。她的女儿南锡爱上了房客耐廷盖尔,南锡怀上了身孕,耐廷盖尔却迫于父命,要娶一位富家小姐。眼看南锡的名誉就要毁在这件事上,琼斯绝对不会坐视不管,他为南锡和耐廷盖尔奔走,终于促成了二人的好事。与琼斯的高尚品质形成对照的,是布利非的虚伪阴险和自私自利。这位富家少爷,表面上一本正经,满口仁义道德,然而,他的一切行为都出于自私卑鄙的利害考虑,其一举一动刚好和琼斯构成了巨大反差。琼斯是不饰雕琢的天然质朴,布利非则将自己的自私本性掩饰起来,装出一副笃信宗教,老成持重,循规蹈矩的模样。他早就知道琼斯的真实身份,因为怕危及自己的利益,一直将这件事隐瞒起来。他之所以追求苏菲亚,也完全是因为看中她家的财产。琼斯被捕入狱后,他竟然派人制造假证,企图置琼斯于死地。然而,在乡绅奥尔华绥面前,他却伪装成一个正人君子,骗取他的信任。这样的人物恰恰使得琼斯略带瑕疵的美德更加得以彰显。 

三、“灵”与“欲”的人性伦理道德观 

小说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道德问题,是汤姆?琼斯在对待异性上的有失检点的态度和行为。不可否认,琼斯的确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他已经爱上了苏菲亚,却与别的女人多次有染。在得知奥尔华绥有望病愈的消息后,琼斯喝醉酒与布利非发生了争吵,随后他来到树林里散步,满心想念的都是苏菲亚。但是,当他看到了旧情人毛丽,两人说了几句话后,他就忘记了刚刚对苏菲亚的一片痴情,即刻与毛丽钻进了树林的深处。另一次是在琼斯流浪的路上,他遇见了沃特尔太太。这位太太爱上了琼斯,并竭尽全力地勾引他,琼斯终于在酒足饭饱后经不起诱惑,与她发生了。而在伦敦,琼斯也曾因为生计无着,而与贝拉斯顿夫人暧昧不清。不得不承认,这些行为都是对他纯洁爱情的玷污。但是,菲尔丁仅仅把这种问题处理成一种年轻人一时冲动的过失,而这种过失并不影响琼斯的优秀品质和纯良的天性。在对待毛丽的问题上,作者从一开始就强调琼斯对毛丽的慎重态度。他们相好以后,琼斯也一直怀有高尚的道德,将毛丽的幸福看作自己的责任。即使当他发现真正爱的是苏菲亚时,他也对毛丽怀有深深的内疚,甚至也曾经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觉得自己应该对毛丽负责。只是由于最后他发现了毛丽的放荡行为以后,他才有所释然。然而,即便此时,他也仍然把毛丽堕落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在与沃特尔太太的关系上,琼斯似乎也是出于被动。一方面,琼斯在酒足饭饱后经不起诱惑,另一方面,他与苏菲亚的结合看来也希望渺茫,便一时糊涂而犯下了错误。事后得知因为他的不检而失去了与苏菲亚见面的机会,他痛悔不已,并且立即追随苏菲亚的行踪前往了伦敦。因此,即使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他本性的纯厚。对于贝拉斯顿夫人,琼斯之所以犯错,多半是由于对苏菲亚的行踪感到焦虑,错把贝拉斯顿夫人当作引路人而造成的。虽然这种不正当的性关系对不起苏菲亚的爱情,但是比起前两次的错误,这次过失的大部分责任应当归咎于贝拉斯顿夫人的阴谋。 

伦理小说范文3

关键词:宗利华 日常 悲悯 叙事

作为一名七零后作家,从小小说到中短篇乃至长篇的写作,宗利华几乎涉猎了小说创作的各个文体领域,并以其创作特质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他的小说极具日常生活气息,又在的现坚韧的现实凸显了 “温柔”的人性关怀他不断地完善着自我,在人性关怀的同时不断地反思与追寻,寻找着现实与理想的平衡之处。

一、日常的写作

就小说来说,那些最能让读者回味的意蕴恰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宗利华小说的日常主要是以香树街为代表一个生活空间,这是一方传统市井空间,它躲开了闹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喧哗,只是安静地呈现着街巷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男男女女的恩怨悲欢爱恨离合,各色人等话不投机与闲言碎语之间的纷争,所有这些细碎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宗利华小说的日常生活空间,浸润着幽深的生活的况味和人生意义。

《香树街》上,秋红是一个不讲卫生的卖鱼妇人,脚趾甲的黑泥最起码有一个月没有洗,满身上都是新鲜的鱼腥味,面对负心离开的男人总是喜欢用扔鞋解决问题,好像除了鞋子没有别的武器可以保护自己,为了算计有经济能力的米东和她结婚,不惜隐藏自己的泼辣,温柔小意,目的性如此强烈的围追堵截,充满了红尘中的烟火气;《乌泥埙》中李东升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王八年,下班回淼南热ノ允腋独自在家的妻子打招呼,打完招呼去开灯做饭,跟妻子开开无伤大雅的玩笑,在妻子去世后,猛然想到自己不必继续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孤零零的在早餐铺子吃“热乎乎”的早餐。在小说主题的把握上,他一直坚持一贯的原则:人性的批判和救赎。一方面他细致描写人性的丑恶与真实,就像在《香树街》中,作者毫不掩饰的描写出秋红温柔小意背后满满的算计,米东心软好拿捏,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还是一个企业中层,最重要的是他对年轻时候的秋红非常有好感,很显然,秋红也对自己的形象非常没有信心,所以她在见到巧绣之后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又在米东见到巧绣出轨之后趁虚而入,但在最后,那种绝望的死亡之后我们才明白隐藏满满的算计之后是秋红对米东无望的爱情;而既有真爱又有担当的好男人李东升,虽然在行为上一直抵制谭小慧对他的撩拨和爱意,但是精神上是一直默许甚至是接受的,另一方面他对于瘫痪妻子王的死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所以作者一方面极力描述在环境对人性扭曲的影响,给以后的残酷结局以铺垫,一方面又在批评人性丑恶真实的同时给人以人文关怀和温暖。

二、温柔的写作

小说是有气质的,它因作家个人的性格、气质而不同。热闹或安静,淡然或深刻,都是写作个性的表征。宗利华安然地注视着身边世界悲欢离合的寂寞上演,他的小说便也多了几分淡然温柔的气质。从他小说集《天黑请闭眼》的那些小说的名字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追逐古典精神的向往。他总是避开世俗世事的纷扰和现代城市的喧闹,让他所塑造的人物于于温柔的梦想中寻找着理想的人生轨迹。

《笼子里有草》中,迷茫的小玉在被志远骗奸生女之后,依旧能够找到单纯的子曰作为人生的归宿,虽然这个男人没有钱没有权甚至还离异,但是子曰他愿意为了小玉回到荒无人烟的原上,这种看似别有目的却一厢情愿的陪伴才是对一生孤苦无依的小玉最深最热烈的爱恋;《乌泥埙》中,瘫痪的妻子王为了李东升的幸福与解脱默默地吞吃了3年来省下的安眠药,就为了让丈夫好好的歇一歇从而更轻松的、让女儿不再那么辛苦的在学业和工作中间奔波,也让自己拖累家人的愧疚可以安放,不必时刻悬挂而无处安放,所以说王的死亡时偶然也是必然;《香树街104号》中,出轨的小乐最后还是挣扎着搭乘警车回到小满身边,回到小满和他刚出生的孩子中间,为此他不顾满身的伤痕;《天黑请闭眼》中,做了第三者的唐卡为了解救出轨对象丁一的妻子安安,自愿进行隆胸手术,而给唐卡做手术的安安解决了自己握手术刀的慌乱颤抖,丁一也在街头想起了初遇安安的一幕,这一幕给以后丁一回归家庭做好了铺垫。

因为懂得,所以温柔。这就是作者在极力渲染人生苦难的同时,给我们读者打上一针强有力的麻醉剂――温柔的结局。小玉有了爷爷的代替者子曰和丫头,自此可以在原上自由的流浪;李东升从照顾瘫痪老婆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还可以和即将自由的谭小慧结婚;小满拥有了孩子和最终回归家庭的丈夫小乐,终于可以从姐姐秋红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安安能够重新做回隆胸医生并且找回出轨的丈夫丁一。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所有的人生不如意都已经过去,这是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温柔。而且作家更注重人性深处最深的善良,在极力描写渲染人性苦难之后,给人以救赎的希望。如此温柔的写作,让读者在以前的压抑性阅读之后能体味到作家精心安排的温柔以待。

三、悲悯的写作

但是,温柔的气质终于被现实撕碎。宗利华不得不面对他所关切的人物所要走过的多舛命途。比如,《天黑请闭眼》中安安面对老公丁一一次接一次地出轨和背叛,先是性观念开放的陶一陶,这只是肉体的出轨,后是自己曾当亲妹妹看的唐卡,这次是是连精神也出轨,婚姻的失败击败了这个聪明的女子,让她连事业也无法保留,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打击差点让这个聪慧骄傲的女子无法翻身;心地善良渴望幸福的唐卡即使对成功的丁一有好感,也在之前的道德约束中扑灭了想要星星之火想要燎原的好感,甚至于还会站在丁一妻子安安的立场上去谴责陶一陶,但欲望像不死的野草,春风一吹就会泛滥,唐卡还是做了所谓的“止唐”――也就是丁一的情人,年近四十还做过好姐妹的小三,唐卡最终撮合了安安和丁一的婚姻,但是她将会何去何从?小玉不谙世事的纯真让她在城市里遭遇惨烈生活变化,被志远骗奸的她不能结婚来弥补这一次错误还要带着志远的孩子独自生活,在好不容易找到幸福圆满的婚姻之后险些被来猎獾油的猎人,纯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野蛮,凭借一己之力杀掉两个强壮的猎人,而她的诗人丈夫除了会吟唱无用的诗歌之外,连他自己的妻子小玉都无法庇佑,最终还决定抛弃小玉和丫头。邱红尘(《香树街10号》)本以为会和初恋情人方子鱼再续前缘,心里想要重新把握幸福,没有比方子鱼更合适了,此时的方子鱼功成名就,还因为翠云的原因丧妻,老处女邱红尘抱着忐忑的心情想要去和方子鱼进行一场男女之间的,苦等无果回家才发现方子鱼和美惠在,她只能再次封闭了自我的内心,她的未来又将如何?

宗利华似乎无法挽留他笔下的人物被现实渐渐吞没的身影。宗利华的大多数小说都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进行阐释,展现女性命运的起伏曲折性,并用情爱的悲惨后果来渲染女性命运的悲剧,来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宗利华以极大的悲悯情感注视着他笔下的人物,他不去挽回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是让这种悲剧的命运随着那些鲜活的人生的生活轨迹自由发展,并以他们的悲剧命运去唤起读者的沉思,召唤起作品的人性之思。

四、残酷的写作

作为一个作家,面对这些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时候,能够冷静而任由其在字里行间自由发展,从这一点看,宗利华的写作又不可避免地有了一丝丝残酷的写作意味。安安的生活本是波澜不惊的,有着平静温馨的婚姻和自己喜爱的一份事业,可是唐卡和丁一从最初玩笑般的情感游戏慢慢进入状态最终弄假成真,打破了安安的爱情与婚姻完整,甚至左右了安安的事业;在《香树街104号》,小满本想弄明白姐姐的死因,由于她太过执着于和姐姐的亲情世界而忽略了丈夫小乐对家庭生活的现实需求,K因小乐的出轨而失去了两个人之间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从事殡仪特殊职业的邱红尘从不敢奢望自己的爱情,多年之后当她的内心爱情被方子鱼唤醒,以为可以摆脱开这份“遗体美容师”职业带来的生活阴影,可以在阳光下拥抱爱情,走向一个新的人生。然而在一次苦等无果之后回家才发现好友美惠和方子鱼在她的家里肆无忌惮的,眼前这一幕残忍地粉碎了邱红尘关于爱情的一切美好想像;分别经过了曲折生活变故的李东升和谭小慧原本以为两个彼此受伤的人最终可以相互依偎互相安慰彼此的不幸从此幸福地走在一起,但揭开生活的最后面纱,现实的答案却又成了两人之间永远不可逾越的沟壑

残酷的社会就是这样囊括了生活的无奈、人性的丑恶、婚姻的不可靠性和社会的黑暗。在香树街上发生的故事似乎并没有一个故事是快乐的结局,最后无一例外都展示了人性最为阴暗的一面、最丑陋的一面,虽然作者并没有具体到每个人的结局,但是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更能突出命运的残酷性和悲剧的压抑性。香树街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是悲剧的熔炉,依靠并不相信的爱情拼命要逃离香树街的女人们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败在感情里也败在命运残酷的现实里。

命运的残酷性在于作品中没有一个主人公能拥有美好的婚姻。婚姻不仅是两姓之好,更是两个人对于以后人生携手并进的誓言验证。但是婚姻里每每充满着各种婚外情、婚外的。物质世界的发展反而不如欲望世界发展的迅速,人的欲望不断在攀升。丁一在拥有了白富美妻子安安之后肖想电视台女主持人唐卡;米东和巧绣两个中产阶级却偏偏想要拥有一套富人区的住房;邱红尘想要有一份堂堂正正的爱情和生活,来摆脱遗体美容师这份职业带给她的生活阴影;谭小慧想要一个平和的不会殴打自己的伴侣;马三儿和钟一诺为了钱和权把老师的女儿李勤勤当成向上爬的工具,而李勤勤也破坏了马小却和钟一诺的婚姻。这种欲望,是生命追求的极致,什么都可以舍弃,包括人性。连人性都没有了,婚姻又如何保证?

伦理小说范文4

课始,我通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精巧构思,指导学生讨论了菲利普夫妇的“变”;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菲利普夫妇之所以变化无常,全是因为“钱”字作怪;小说确确实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裸的金钱关系。兄弟骨肉,即使近在咫尺,也六亲不认,不就是因为没有钱吗?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说道:“老师,我认为菲利普夫妇也是很可怜的。”

我问:“为什么呢?说说看!”学生说:“站在菲利普夫妇的立场上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一手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夫妇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唯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穷困潦倒的于勒,该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毫不容易得来的婚姻,等于搅乱暂时还算平安的家庭……因此,我说菲利普夫妇无可奈何,他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其实他们也是很可怜的。”

学生说完后,我沉思了一会,说:“有道理”。接着问到:“哪个同学还能谈一谈呢?”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在十九世纪法国这样的私有制社会里,菲利普夫妇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们占有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财产。正是因为没有钱,他们全家人不得不忍受贫穷的辛酸,正如文中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这样,全家人实际上是挣扎在贫困线上。他们的生活已是自顾不暇,又怎么去管于勒这样一个浪荡公子呢?”

这时,我对大家说:“同学们说的有道理,菲利普夫妇也够可怜的。但是像菲利普夫妇这样,对正在困难中的亲弟弟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除了我们前面对小说主题的认识外,这篇小说还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这就是小说主题的多维性。”

接着,我向学生们出示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趁此,我又提出要求说:“我们知道,《孔已己》这篇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提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因此我们曾把他的主题理解为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同学们能不能从其他角度谈谈你的理解呢?”

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们纷纷谈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说:“小说批判了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它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通过描写孔乙己的遭遇,表现了他思想保守、僵化,对悲惨的命运逆来顺受,毫无觉悟和反抗的悲剧性格。”有的说:“小说揭示了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因为在社会变革中,像孔已己这样的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

伦理小说范文5

    关键词:晚清 侦探小说 多元系统理论

    侦探小说(detective story)是西方通俗小说中一个新的类型和新的流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以翻译侦探小说着称的周桂笙说:“侦探小说,为我国所绝乏,不能不让彼独步。盖吾国刑律讼狱,大异泰西各国,侦探之说,实未尝梦见”(周桂笙,1904:3)。作为中国翻译小说的一种类型,侦探小说在近代译介较早,1896年至1897年《时务报》英文编辑张坤德最早翻译了柯南·道尔的四篇福尔摩斯探案,并刊载在《时务报》上,题为《歇洛克·呵尔唔斯笔记》;随后,许多外国侦探小说家如爱伦·坡(AllanPoe)、埃米加·加博里奥(MileGaboriau)、鲍福(Fortune

    duBoisgobey)等的作品也陆续被翻译过来。到1911年左右,中国作家几乎将世界上所有的侦探小说都翻译一遍,其数量之多,用阿英的话说:“当时译家,与侦探小说不发生关系的,到后来简直可以说没有,如果说当时翻译小说有千种,翻译侦探小说要占五百部上”(阿英,1980:180-186)。据资料显示,当时投身这股翻译侦探小说热潮的译者有程小青、孙了红、周桂笙、悉若等数十人,其中不乏林纾,周瘦鹃等翻译大家。由此可见,域外小说中侦探小说的翻译在当时尤其风靡。

    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是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Itama Even-Zoha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以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为基础,汲取了结构主义、一般系统理论与文化符号学的积极因素,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

    一 晚清侦探小说的译介

    晚清时期,翻译活动明显比创作活动活跃,“就翻译书的数量,总有全数量的三分之一99(阿英,1980:180)。陈平原也认为,1896-1916年这20年间出版的小说“具体数字很难准确估计,但这20年小说出版中译作占压倒优势,却是明显的事实(陈平原,1989:29)”。当时的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学多元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挥着比创作小说更为重要的影响。翻译侦探小说作为当时翻译小说的主流之一,在当时的中国文坛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约占全部翻译小说的四分之一)、范围之广(欧美侦探名家几乎都有译介)、速度之快(翻译几乎和西方侦探小说创作同步)”(郭延礼,1996:81)、影响之深在当时翻译小说界可谓是名列前茅。

    二 晚清侦探小说翻译热潮之缘由

    在当时,侦探小说翻译热潮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其本身的艺术内容与形式:它内容新颖,“给中国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刘扬体,1997:281);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文学背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侦探小说在当时的繁荣是晚清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与译作之间互动选择的结果。

    佐哈尔认为,翻译文学在三种条件下会在目的语的文学多元系统中占据中心地位,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三种条件分别探讨分析。

    1. 第一个条件——晚清时期新小说处于建立中

    清朝末年,大多数具有改良意识的文人将文学作为政治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手段,梁启超等竭力倡导“文学救国”,提倡译介西方小说,以作为开启民智的工具。晚清侦探小说大量译入以致形成侦探热,大约是在1907年之后,到五四时期达到顶峰。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内外交困的历史环境,人们痛感科学力量的伟大,“迫切想在政治小说中祈望新的民主体制,在科学小说中领略科技的魅力,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平法制”(张萍,2002:53),而且晚清时期正好是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行将崩溃,而新文学体系又尚未完全确立之际(1919年爆发的五四为中国新文学体系真正确立的分水岭),翻译文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承担起了启迪民智的作用。    2. 第二个条件——晚清小说处于弱小状态

    小说这一文学题材在中国传统文学多元体系中一直是边缘化的角色,属于“小道”,写小说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正是因为中国本土小说长期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地位,它们不具备足够的影响力来对翻译小说进行限制和打压,只能放任它们泛滥流行。

    传统小说的弱小使得它无法担负起当时的社会环境赋予小说的任务——改良图志;因此,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正是要借助于域外小说的力量实现新文学的发展,从而改变国家的落后地位,翻译文学在当时就一跃成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主流,占主导地位。

    3. 第三个条件——晚清传统文学受到冲击,处于转折点

    晚清翻译小说的可以说是随着“小说界革命”的兴起而来临的。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饮冰,1989)。把小说视为“改良群治”,救国救民的关键,虽说只是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延续,但前人多对此不甚重视,梁启超等却借此提倡小说。但是他们所提倡的新小说却不是中国原有的古典小说,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为“中国群治****之总根源”(饮冰,1989)。至此,中国原有的传统小说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真正意义上的新小说又尚未诞生,所以外来的翻译小说自然进入了梁启超等人的视野。要“改良群治”,自然要借助翻译小说,因此域外小说变得身价百倍。在这股变革洪流中,原以诗词歌赋为文学正宗的传统文学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正在处于佐哈尔所说的何去何从的转折关头。当形式新颖、内容扣人心弦的外国侦探小说介绍到中国时,国内读者的注意力为之吸引,促使了翻译热潮的产生。

伦理小说范文6

1 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论文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态度及能力,教师指导水平和责任心以及实施过程的管理监控等几个方面。从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医学院校经过多年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已逐步完善。从学校到二级学院针对毕业论文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但是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学术不端检测、论文评阅和正式答辩、二次答辩等环节缺乏细化的管理制度,只侧重最终提交的论文材料格式是否正确、材料是否齐全、形式是否符合要求,而忽视毕业论文写作本身的质量,没有从指导教师科研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上寻找解决途径。对指导教师指导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的监管上也比较乏力。对于管理的过程的中各环节缺少细化的制度规范,难以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监控。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2.6毕业论文工作的后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