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开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开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开发

新能源开发范文1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年动工建设,20*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新能源开发范文2

上午好!

在这春意盎然、绿满神州的美好时节,我们非常荣幸地与各位领导、嘉宾相聚在北京*中心大酒店。刚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先生在致辞中向各位嘉宾简要介绍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极具竞争力的投资环境,下面,我就*的*港和新能源开况向各位领导和嘉宾作详细介绍。

一、已经通航并趁势加快建设的“*深水大港”——*港,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港位于*省*市*县海岸线外13公里,距长江入海口60海里,是长江口北翼最重要的深水海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发现,到2008年10月28日初步通航,*港开发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上海组合港的重要一翼,作为*出江入海的重要支撑,作为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平台,作为推动长江南北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港开发建设不仅战略意义巨大,而且投资商机无限。

(一)良好的港口条件,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奠定了基础

*港特点明显,有着诸多优势条件:

从自然条件来讲,*港的建港自然条件与河北省的曹妃甸港基本相近,都是淤泥质海岸,也同样是离岸式海港,港口的等级规模、岸线使用条件也是同等的。

从港口等级来讲,*港主航道是三万年前古长江的入海通道,平均水深达长期稳定在-17米以上,不需疏浚就可通行10万吨级的巨轮,稍加疏浚可具备30万吨级航道条件,是长三角北翼、也是整个*从连云港到长江口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不可多得的可建10~30万吨级深水海港的理想港址。

从区域位置来讲,*港与上海洋山港同处长江入海口的两侧,与洋山港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是上海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港“三靠”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是靠上海,已融入上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二是靠长江,是真正意义上的江海联动;三靠市场,腹地处于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最成熟的市场之一。

从资源优势来讲,*港区域拥有大面积的滩涂可低成本围垦成陆,临港工业土地资源丰富。*港规划建设两条通江运河和一个平原水库,为港区发展重化工业提供充沛的淡水资源。*港海域面积大,环保空间优势明显,适宜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港规划建设的lng电厂、近海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为*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教育基础雄厚,高考成绩连续15年保持*省第一,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继续教育学校近30所,每年可为地方提供技工万人以上。*民风纯朴,社会和谐,是全国万人发案率最低的地区,也是*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来港兴业有着可靠的安全保障。总之,*港良好的建港条件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决定了*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二)清晰的规划定位,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指明了方向

*港产业定位已经明确,根据国家交通部、*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港区总体规划》和中咨公司的研究成果,*港的总体目标定位是:世界级亿吨深水大港、*出江入海的大通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组合港。

在岸线利用规划上,根据“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规划思路,规划建设两条航道、两个人工岛、两条岛陆通道、三条岸线。两条航道分别是蓝沙洋南航道和蓝沙洋北航道。两个人工岛:一是太阳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油、气、大宗干散货为主体;二是金牛岛,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岸线总长度17.5公里。规划万吨级以上泊位62个,其中10-20万吨级泊位8个,30万吨级泊位2个。

在临港产业规划上,重点发展以能源、石化、冶金和现代物流为一体的“3+1”产业格局,力争用10至20年的时间,努力把*港打造成*沿海重要的冶金基地、全国绿色能源基地、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石化基地和长三角重要的物流中心。

在集疏运规划上,一是疏港铁路:目前正在建设的海洋铁路为新长铁路海安编组站至*港专线段,建成后北可接陇海线,南可经沪宁线、沪杭线、浙赣线进入中国铁路网。二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两条高速公路,一条是扬启高速公路经*港由沪崇苏通道接上海浦东。另一条是锡通高速由无锡经苏通大桥跨江连接*延伸至*港。三是内河航道:规划建设三级和五级两条航道各一条,直通长江。

在港城发展规划上,围绕“一城两翼”的空间格局,全面加快以县城为主体,*港新城区(规划用地17平方公里),和小*新城区为两翼的港城建设步伐,配套建设现代物流园区、行政管理中心、商贸商务中心、配套生活社区,力争通过20年左右的发展,建成50万人左右的新型中等海港城市。

(三)显著的开发成效,为投资者成功兴业提供了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乘*新一轮沿海开发和*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东风,以“规划审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为抓手,*港开发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突破。目前,*港区总体规划获得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准,省委省政府专题出台了扶持*港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港区域环评获得省环保厅批准,12.6公里的陆岛跨海通道—黄海大桥、1.44平方公里的太阳岛、万吨级的重件码头、蓝沙洋南航道已基本建成,并于2008年10月28日实现初步通航。10平方公里的临港工业区“三通一平”已配套到位,连接陆岛的管线桥工程获得核准并开工建设。港口新城建设快速推进,启动区道路工程已实现简易通车,综合商务大厦主体工程已经封顶。连接县城的*大道已建成通车,*运河、海洋铁路等集疏运工程快速推进。中石油*lng接收站项目储气罐基础已完工,10万吨级专用码头已开工建设。新加坡金鹰投资的差别化纤维、新加坡凯发集团投资的污水处理、华能国际投资的能源基地、国司投资的煤电一体化等项目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加快落户之中。总的来说,*港开发建设正呈现快速推进的良好态势,*港的影响力和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四)众多的开发领域,为投资者成功兴业创造了机会

*港正步入一个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可投资的推荐项目有四大类:第一类:基础工程项目。一是金牛岛整体开发工程。功能定位以修造船和集装箱为主体。建设规模初步拟定为一期10km2、二期15km2。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二是30万吨原油码头。在太阳岛北侧拟建30万吨级泊位,南侧建设10万吨级泊位。项目总投资约7.5亿元人民币。三是5万吨级成品油和液体化学品码头。设计年吞吐量为260万吨。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

第二类:园区开发项目。一是*港散货物流园和液体物流园。规划建设2.2平方公里散货物流园和1.8平方公里液体物流园区。二是5-10平方公里产业园。采用“区中园”的形式进行产业园成片开发。

第三类:产业发展项目。一是冷能利用项目。主要利用lng冷能发展空气分离项目为周边的化工园区提供液氮、液氧等原料;利用港口码头物流及lng冷能发展低温粉碎废旧轮胎项目及相关产业;利用lng冷能建设大型冷冻、冷藏库,发展粮食、水果以及农副产品仓储物流以及下游加工产业。二是幕墙材料项目。规划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幕墙材料进出口仓储区、幕墙材料荒料保税区、幕墙国际石材园区、幕墙金属材料园区等。三是木材加工项目。项目集木材接卸、中转、仓储、加工、制品配送于一体,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四是石化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大型现代化石油化工综合基地、氯碱生产基地、原油进口中转基地和原油储备基地,主要招商项目有年产30万吨的vcm项目、年产20万吨的醋酸乙烯项目、年产20万吨的eva项目、年产50万吨的苯乙烯项目等。

第四类:新城开发项目。主要项目有:港城五星酒店项目、商业街开发、旅游度假村及居住区项目等。

二、享有“绿色能源之都”美誉的江海*,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拥有充足的风力、生物质、潮汐等能源资源,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前期基础工作扎实,开发前景广阔,是国家首批“绿色能源创建县”。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正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华夏绿色能源第一县”。

(一)新能源开发规划

瞄准世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沿,我县编制了全县新能源产业规划,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发展方向,重点发展风力发电产业、秸秆发电产业、生物质燃料产业、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太阳能发电示范产业、潮汐发电产业以及风能制氢、海水综合养殖和新能源观光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集群,规划至2015年绿色能源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达到46亿千瓦时,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县”;率先建成年产20万吨规模以上的生物柴油项目,着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准的“绿色能源之都”和具有示范价值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集群代表。在做好新能源产业规划的同时,重点对风电产业和风电产业园进行了详细规划。

在风电产业规划上,*沿海及海上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400万千瓦。*将以大规模近海风电场开发为起点,构建一个包括风机制造、风力发电、与风电相关的制造产业在内的大风电产业体系。其中,潮间带风电场总规划面积为280平方公里,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近海风电场规划为2个区,总面积为940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250万千瓦。其中i区规划面积为25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80万千瓦;ii区规划面积为690平方公里,装机容量为170万千瓦。

在风电产业园规划上,规划建设3000亩的风电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兆瓦级风机总装厂及配套设备制造等风电设备制造项目,最终建设成为集风电设备研发、制造与风电试验场为一体的全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基地。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能源项目已成功落户投产,国电龙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北京华睿集团、*国信集团等一批大型电力能源企业已落户*,已建成投产的风力发电规模达25万千瓦,共装机150台套;在建风电场规模达17万千瓦,共装机114台套;*秸秆发电项目2006年动工建设,2008年6月正式通过验收,成功并网发电。强生集团引进的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首条25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已于2008年3月转入批量生产,该生产线创下了单线产能、电池转换效率、设备投入与产出比例、批量化生产投产时间四项中国第一。二期投入的两条单体33兆瓦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于今年4月底正式投入生产,年内可形成90兆瓦以上的生产能力,预计三年之内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能力将进入世界前5强。

(三)新能源合作项目

目前,最适合在我县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风电设备制造项目。依托风电科技产业园,着力引进总装厂,实行风机设备就地配套,引进风机塔筒厂、风叶厂、电机及控制系统、总装厂及其他修配套服务等项目。二是近海及潮间带风电场项目。规划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约为250万千瓦;潮间带装机容量约为100万千瓦。三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规模为5兆瓦电站,预计投资1.5亿元人民币,投资回收期约5年。四是生物柴油项目。*发展生物柴油项目的条件得天独厚,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2—3年。五是沼气电站项目。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业是*的传统产业,可大力发展生物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

三、素有富商亲商安商优良传统的魅力*,倾情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和“投资福地”

*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对外开放的县份,招商引资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在致力抓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倾情打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了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港和*新能源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特别是涉港项目,均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和“绿色通道”服务。

对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和社会贡献率特大的项目,我们将以个案方式给予更多的优惠。

另外,在*港经济开发区专门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经济环境监察中心,对所有涉港投资项目实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审批”,对外来项目的审批、建设实行全程式和保姆式的服务。

新能源开发范文3

全球变暖与世界能源秩序的重构

为什么说开发替代能源是一场“革命”,且具有长期重大战略意义呢?这是因为,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动力是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科技创新,其实质是能源与环保并重的绿色科技,并推动了世界能源供需格局的重构。全球原油总产量一直在40亿吨左右徘徊,“产量峰值”已经提前到来,难以满足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尽管核电仍是各国发展替代能源倚重对象,但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日德法等国纷纷调低了核电在本国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核电已难以承担替代能源领头羊的重任。而煤炭工业也面临环保压力与储量减少的双重困境,产业竞争力持续下降。因此,各国纷纷将天然气、太阳能等作为确保能源安全的生力军,大力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其中,页岩气作为最具开发价值的替代能源,其大规模开采不但能变革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世界工业版图,还可能推动全球经济主导权的转移。

全球能源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美国仍作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二是国际能源交易仍以美元结算。当1974年美国与沙特等“海合会”组织成员国达成“石油单一使用美元结算”协议后,全球石油贸易就与美元结成“绑定”关系,而“海合会”组织产油国则把数额庞大的石油美元转入欧洲的金融机构,欧洲的金融机构再以多元投资等方式使美元流回世界各地,从而推动美元借助全球石油贸易逐渐控制了全球经济体系各层级的规制设置。例如全球核心海运物流网络就与国际石油海运通道高度重合,原油运输的终到港往往是所在国的能源储备与炼化中心,同时由于能源贸易带来的“溢出效应”,逐渐催生了新的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化大都市。随着油轮而运行的国际贸易合约,也多以美元交易。因此,只要全球能源贸易仍以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美国就能凭借美元与油气资源的绑定关系,继续主导世界经济政治秩序。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全球储量巨大,如今每年以12%的高速增长,成为能源行业的耀眼新星。为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各国高度重视天然气特别是页岩气开发。页岩气是一种非常规天然气,以吸附或以游离状态聚集于暗色泥页岩或高碳泥页岩中,是重要的天然气后备替代资源。在中国实施大规模城镇化的背景下,天然气比煤炭、石油更适合城市居民消费,因此极具开采价值。

为了挽救美元对国际能源市场的控制力度,美国将目光投向非常规天然气领域,谋划将美元与石油与天然气的双重绑定,实现美元霸权的双保险战略。而这一次,资源与货币的主角都是美国自己。自2004年突破页岩气开采技术难关伊始,美国页岩气产量大幅增加,占到美国能源消费的四分之一,极大改善了美国能源安全结构,被称为“页岩气革命”。2011年3月30日,美国白宫了《未来能源安全蓝图》,指出由于页岩气和页岩油技术快速发展,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已大为降低,并制定了加大美国本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的替代能源战略。如今,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跃升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预计到2035年,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47%将来自页岩气。

美国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正使美国从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和加拿大非常规天然气增长,将使全球天然气产能增长近一倍,对全球天然气市场和亚太液化天然气市场而言,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但问题在于,页岩气能否成为全球油气规制的改变者?对外能源依存度居高不下的中国,又该如何确保崛起进程中的能源安全?

对全球能源经济格局的运行态势进行宏观把握,是解读上述问题的关键突破口。页岩气革命已经震动了国际能源格局,并推动各国对全球能源经济格局的上、中、下各个环节产生新一轮的主动权博弈。

第一,全球能源经济的上游是原材料生产,作为其基础的资源勘探业呈现出沿海与内陆并举的态势。页岩气革命不仅使美国从能源进口国变为能源出口国,还大幅提升了天然气出口国的国际影响力。页岩气开采科技的发展与全球扩散有助于大幅降低其开采成本,优化天然气市场的竞争态势,最终推动能源地缘格局的改变。如今,俄罗斯、卡塔尔、伊朗、阿根廷、中国、土库曼斯坦等国开始高度重视本国的页岩气开发。传统的油气产业布局往往位于沿海地区,但由于俄罗斯、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田位于内陆地区,往往通过跨国输气管道、铁路等陆上运输方式,这使得国际能源地理从中东、西非、墨西哥湾沿海逐渐向北美、欧亚大陆腹地转移。

第二,全球能源经济的中游是原材料加工制造,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达国家围绕作为其基础的炼化工业展开激烈竞争。能源炼化能力与产业结构竞争力息息相关。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机(1973年)之前,全球石化工业中心都集中在发达国家,美日欧的石油寡头们将发展中国家的原油运到美国、西欧、日本的炼化中心,制造出高附加值的成品油及石化制品,然后再卖给发展中国家,东西能源贸易价格结构中长期存在的“剪刀差”,使得掌握先进炼化能力的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全球能源经济循环。冷战结束以后,世界炼油业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的炼油能力高速发展,云集着世界超大型的石化中心。迄今为止,新兴工业化国家掌握了全球四分之三的炼化能力,能源炼化能力的此消彼长与全球制造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过程基本一致。即使处于后工业化时期的发达国家来说,能源炼化能力仍是工业体系的基础,当炼化工厂集中于新兴工业化国家,那它们的实体经济优势必将进一步增强,既有大国与新兴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也将再次调整。然而,美国却利用“页岩气革命”阻止了本国能源产业下滑的势头,使之通过能源与金融双重优势扭转全球工业体系重心向新兴大国移动的趋势。

第三,全球能源经济的下游是能源产品的消费与结算。当前存在两种形式的世界战争:一是货币战争,即欧元等国际货币对美元优势地位的挑战,二是能源战争,即抢占能源产地、控制能源的物流路线、干扰能源价格、垄断能源新兴科技等。新兴大国与既有大国在能源经济利益的博弈不仅包括油气制成品的生产领域,还包括与能源消费挂钩的结算货币之争。欧盟、中国、俄罗斯都致力于打破美元对能源贸易的金融霸权,积极推动天然气贸易结算货币的多样化。

综上所述,“页岩气革命”不仅开启了国际能源贸易的“大时代”,而且将国际能源博弈拓展到新的边疆。纵观大国崛起的历程,能源是工业革命以来大国兴衰的关键砝码,“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展示出货币地位演化与大国兴衰之路。从这个维度来看,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替代能源之争,很可能重绘未来国际能源经济秩序的图景,但也很难再划归为国际经济领域的范畴,而注定成为推动新一轮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最大动因。能源生产大国不一定会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毕竟大国的成长逻辑存在诸多变量,但不可否认,每一次核心能源的转换都为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吹响号角,从而拉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解构与重构,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全面的、高烈度的多方大博弈,这就是“替代能源战略博弈”的真正内涵。

中国页岩气开发战略的五大挑战

页岩气能否对中国能源格局产生“革命性”影响,取决于中国页岩气战略是否高瞻远瞩、实事求是。中国页岩气产业前景光明,但道路曲折。随着对地质规律认识的提高和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查及开采技术不断创新,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新增储量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达1669.43亿立方米,占能源类气体新增储量总量的15%,目前投产地区主要包括重庆涪陵、四川长宁—威远、云南昭通等,截止到2014年底,建成32亿米3/年的产能。但开发页岩气作为中国施行替代能源战略的重要步骤,仍面临五大挑战:

第一,技术掣肘是中国页岩气开发的最大障碍。当前中国开发替代能源面临国产核心技术匮乏、国际科技封锁的制约。页岩气的开采技术标准很高,尽管中国已初步掌握了页岩气直井压裂技术,但水平井与分段压裂技术尚未突破。技术落后则意味着开采成本的居高不下。实践证明,当页岩气年出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且开采成本在2元/立方米以下方能盈利。中国距此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正因为美国掌握了页岩气开发的核心科技,才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和天然气价格。虽然中国的页岩气储量丰富,但地质构造复杂,赋存状态、开发技术参数差异极大,难以套用美国技术。例如美国页岩气层深度800~2500米以内,而四川盆地的页岩气埋深多为1500~4000米。目前中国还未掌握适合本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理论与技术,更缺乏相应的科技转化平台,难以大规模开发页岩气。

第二,页岩气开发缺乏政府监管框架和行业构架。尽管国家已经确定页岩气的替代能源地位,但尚未出台页岩气矿权招标制度、页岩气储量评审、勘探开发监管等管理规制,这不利于高效开发页岩气资源。页岩气资源管理制度的缺位,会产生两大负面影响:一是造成页岩气资源管理缺乏可持续性,使得投资方认为页岩气开发缺乏政府机制的保障,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二是监管机制不到位会引发不遵循地质规律的“乱采滥挖”现象频现,导致市场无序和资源浪费。

第三,页岩气配套管网基础设施不完善。管道运输是决定页岩气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潜在页岩气田大多处于交通不便的山区,修建管道困难,要实现页岩气商业化生产与管网建设并举难度极大。截止到2015年6月,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延长石油、中联煤层气等16家页岩气中标企业累计投资218.8亿元,铺设管线235千米,难以满足西气东输的战略要求。由此可见,国内页岩气管网能否顺利延伸至东部高气价地区、相关设施是否完善、国有油气巨头会不会歧视民营企业等问题,都需要落实相关政策。

第四,对外页岩气科技合作存在安全风险。美国是中国开展页岩气技术国际合作的重要国家。中国看重的是美国开采页岩气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商业化推广的经验,而美国看中的是中国潜力巨大的页岩气市场。但这种通过提供市场和利润来获得核心技术的做法成效不大,例如中国已经先后对外开放了金矿市场、石油市场等领域,但合作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是给了外方利益,不仅没有换来想要的核心技术,反而进一步压缩了本土行业科技的发展空间,为中国能源产业带来受制于人的安全风险。

第五,页岩气行业融资能力有限。中国天然气市场中下游的市场条件和利用措施不成熟制约了页岩气行业的融资能力。开发页岩气要求天然气产业上下游的高度一体化。常规天然气开发容易做到上中下游协调的快速上产,但对非常规的页岩气来说则更需要一个上下游互相磨合滚动发展的长期过程。中国天然气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导致了中小企业群体对页岩气市场的敬而远之,由于国内页岩气的投资收益尚不明显,无法在滚动发展中扩大该产业融资能力。

需要警惕的是,美国在点燃世界对页岩气开发热情的背后,包藏着以技术“绑定”资源、以资源“绑定”市场、以市场“绑定”能源话语权,进而巩固“能源—美元”体系的战略目标。中国在谋划页岩气开发战略的过程中,应清醒地认识到天然气价格与计价货币实际购买力的变动,将为页岩气开发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避免陷入美国用美元、技术双重绑定中国页岩气市场的陷阱。

中国开发页岩气的基本路径

在页岩气革命可能带来全球经济秩序大变局的前景下,自主开发页岩气无疑对于优化中国油气资源格局、缓解中国油气资源短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中国页岩气产业发展仍面临资源落实程度低、关键技术待攻关、资源管理体制缺位、扶持政策缺乏等突出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和利用的路径应是“技术攻关、机制创新、谨慎合作、建设管网”。

首先,加大对页岩气核心科技的自主研发力度。页岩气生产能否降低成本,技术突破是关键。国家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并采取一些优惠举措引导鼓励国内企业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在页岩气资源开发技术的探索过程中,不能照搬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可汲取中国比较成熟的煤层气发展经验,制定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标准及规范,最终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页岩气开发科技体系。

其次,创新开发机制,实现页岩气工业化的高效发展。中国页岩气资源的产业化生产,关键在于如何实现规模经济开发。在页岩气早期勘探开采阶段,国家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等确定现实储量后再采取税收递减的策略,从而逐渐增强页岩气行业的融资能力。为形成中国页岩气的经济有效开发模式,可采用集约化的地面“井工厂”模式,合理建立“地下立体井网”,做到“少井高产和高采收率”。

再次,谨慎开展对外页岩气科技合作。为了避免“以市场换科技”策略的失效,可以先在一小块区域和美国进行区域性的试验性地勘探开采,这部分利润可以和美国分成,但也仅限于这种小规模、试验性的开发。通过合作,美国应该把相关技术留下,现在伊拉克等国都是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如果外方不同意这种科技合作方式,则宁可暂缓页岩气开发,也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竭泽而渔。

最后,中国页岩气管网准入制度改革。不解决天然气管道准入问题,就很难实现真正的页岩气市场定价。“第三方准入制度”的核心在于打破国家能源公司对天然气管道的垄断,推动民企顺利接入天然气管道。这一制度意味着打破大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布局,使更多的市场主体公平的开展竞争,激发市场的活力,促进页岩气行业快速发展。

新能源开发范文4

(一)绿色能源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新型能源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概念是1981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能源会议上确定的,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对环境的污染很小,是一种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清洁能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目前将绿色能源分为三类:1.大中型水电;2.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3.传统生物质能。

(二)我国建筑能耗方面的概况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建筑耗能量巨大,燃煤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种种数据表明,绿色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和推广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三)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推动着绿色能源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通过各方积极努力,到1995年末,全国建成的节能建筑面积已达4700万平方米,到1998年节能建筑面积达到1亿平方米。各地相继建成一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随着建筑节能法规和标准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事业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二、绿色能源如何应用在建筑中

(一)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采用绿色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二) 经济发展需要新型能源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建筑施工和建筑物的使用无时不在消耗着大量能源。资料统计,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25%以上,也就是说在全国总能耗中,有1/3是建筑能耗。太阳能和风能作为绿色能源一旦引入建筑。虽然这是一个庞大的建筑一体化的系统工程,但也是可以逐步实现的。随着全世界对绿色能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在建筑中采用新型能源的课题也是硕果累累。我国近几年在利用太阳能进行建筑供暖方面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现建筑能耗节省是很明显的。因此在建筑中推广绿色能源技术势在必行。

(三)绿色能源是万物生存的需要

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硫、氮氧化合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建筑使用绿色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四)绿色能源技术应用于建筑必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

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代替资源有限的传统能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目前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量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另外,风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发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预计新能源必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转贴于 中n

t三、节能技术和绿色能源如何合理的应用在建筑上

(一)生态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上的实际应用

1.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在建筑建设初期做好节能规划,建筑布局要有利于建筑节能。在北方地区尽量让建筑有一个好的向阳面,这样有利于冬季日照。在南方地区建筑通风和遮阳尤其重要,所以在建筑总体布局上应该考虑建筑群体的通风问题,在单体建筑应该考虑夏季遮阳问题。建筑周边绿化的合理布置也能起到建筑节能的作用。

2.建筑体型选择合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单体建筑尽量选择外表面较少的建筑形体,因为体形系数较小的建筑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

3.建筑材料使用合理。建筑的护材料对建筑的节能保温起着决定作用,如加气混凝土、粉煤灰砖、陶粒混凝土等材料的使用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指标。尤其是近几年采用的聚苯板、挤塑板及复合墙板等建筑外墙材料的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墙保温效果,更先进的建筑外墙材料也在不断的被应用于建筑上。门窗也是建筑节能不容忽视的重要部位,因为外门窗的能耗占外墙能耗的一半以上,在建筑节能改造中有“墙改先改窗”的说法。

4.建筑设备选择及合理使用。建筑设备是建筑内部使用过程中的主要能耗,选择节能效果好的建筑设备可以大大降低建筑运行成本。节能开关、节能空调、节能水泵等节能设备已经在建筑中普遍使用了,近几年建筑智能化的推广也在为建筑节能起着作用。

(二) 绿色能源在建筑使用过程提供能源的应用

1.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我们可利用的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在建筑屋顶及墙面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利用蓄电池组贮存太阳能电池受光照所发出的电能,并可以随时向用电设备供电,从而满足楼内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用电需求。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如安全可靠、无污染、不消耗常规燃料、不受地域限制、维修简便、适合在建筑物上安装等特点,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利用技术。

2.太阳能热水系统也在某些地区应用到了冬季建筑采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通过铺设在建筑屋顶及阳台下面的太阳能集热管采集热能,再通过循环系统,循环到室内的散热器来进行采暖。

3.地源热泵技术在建筑空调系统上的运用,是利用地表浅层中蓄存的能量,室外空气温度波动很大,但地表面几米以下的地温全年相对恒定的特点(地球表面温度通常保持在15℃左右),在夏季将室内多余的热量不断地排出而为大地所吸收,使建筑物室内保持适当的温湿度。这项技术具有低能耗、对环境影响小、维护费用较低以及设计灵活等突出特点,是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利用系统。

四、我国在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应用的措施

中心h一是继续加强建筑节能体制机制建设。落实《节约能源法》确定的基本法律制度。继续完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研究完

善建筑节能经济政策。积极培育建筑节服务体系。

二是落实新建建筑节能管理相关措施。强化施工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的监管力度,着力抓好《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贯彻落实。实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这是为

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建立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而提出的一项新的制度设计,我们将在配套的管理和技术政策方面提出新的措施,将于近期印发执行,对新建建筑节能工作将有重大影响。

三是稳步推进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继续推动采暖费补贴“暗补”变“明补”改革。

加快研究制定与供热体制改革相关的计价、收费等配套政策。督促各地落实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1.5亿平方米的工作任务。

四是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及运行节能管理。督促第一批24个示

范省市完成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任务。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开展节约型高等学校和节约型宾馆建设工作。

五是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加强已启动的212个示范项目的管理,继续

扩大示范规模。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标准。研究利用太阳能、沼气、秸秆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解决农村地区用能问题。

六是依法加强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新能源开发范文5

关键词:新能源;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建议

1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与态势

我国作为人口第一的大国,可能比任何国家都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持国家运营。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一半,目前能耗消耗量已经占据世界第二。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持续上升,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我国作为煤炭消费大国,燃煤会造成大量的空气污染问题,我国环境承载也不堪负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发展新能源有着巨大的潜力。以当今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清洁资源,已经即可获得资源量多达79亿tce,是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量的6倍以上(13亿tce)。同时,新能源的使用也变得愈加广泛,为构建分散模型能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居全球首位,同时也是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生产国。近些年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如果把大水电装机算在内,我国已经成为了新能源开发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到2017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的突破量已经达到了4.3GW,在全球排在第一;风电新增装机突破了2GW,也排在全球首位;燃料乙醇产量排在第二,仅次于美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会达到3.0亿kW,占据总装机的18%。其中,核装机可能达到8600kW,风电装机达到1.5亿kW,太阳能发电机达到2000万kW,生物质能发电达到3000万kW。我国给新能源农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在“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基础上,“七个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入下,我国五年内新能源产业会迎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可以说,随着国内新能源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清洁能源产业会迈向更高的台阶,绿色经济将成为主流。

2合理开发新能源,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2.1确定太阳能与风能等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我国需要确定新能源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这是因为这些新能源产业较为成熟。太阳能作为最为有潜力的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风能、水能都间接来自于太阳能,地球每一处所接受的射阳辐射是全球一次能源供应量的10000倍。在太阳能产业方面我国已经走到了国际前沿,如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全球第一已经可以证明。太阳能的使用可以直接减少煤炭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可以推动薄膜电池、中大型晶体硅、组件等产业发展。再者,太阳能开发可以解决部分电力发展不足的问题,结合2017年的发展态势,到了2020年我国太阳能总热面积可以达到3亿㎡,光伏发电可以达到10万kWh,也就是可以解决百万户用电问题。这就需要全面发展太阳能产业,发挥其优势,将并网光伏、屋顶光伏作为发展重点。风能也是当今较为先进的新能源产业,虽然风电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在短短几年之内即可降低到正常发电水平,成本也随之减少,当今已经具备了初步市场化运作条件。作为一种效率较高的绿色能源。通过相关调查显示,风力发电如果达到了100万kWh,即可降低二氧化碳量600t。我国风力发电发展较快的是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也就是风力资源大、电力供应难的地区,从而缓解供电紧张的问题,也是我国未来重点努力发展的方向。风电产业在我国发展最为迅速,有着广阔前景。此外,考虑到短期内我国依然是以煤炭作为支柱能源,但是燃煤会给中国带来很大的资源压力以及环境污染问题,所以要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实现煤炭领域的绿色转化,这对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2构建完善规范体系,推动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我国针对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多项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等,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相关政策与法律的提出,明确了政府与有关部门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义务与责任,明确相关措施和制度,鼓励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并设定新能源财政专项资金。在美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十分关注新能源发展战略,采用相关法规、政策等指导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这些调查与研究都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具备很好的可操作性、预见性、连续性,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跟踪与关注,全方位考虑新能源的技术发展水平、能源储量、环境减排、常规能源等各项因素,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进行调整、完善,指导新能源产业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绿色经济想要快速发展,朝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进军是必然渠道,从而降低新能源开发、使用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新能源进一步普及奠定基础。当今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还需要政府的介入。加强电价、配额、示范工程、税费减免、技术转化、补贴等,对各种新能源特性展开分析,并提出更加有效的激励政策。国家也要更新产业的投资指导目录,引导市场资金投向新能源产业。为了确保政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加强违规惩罚,必须要严格维护国家利益与群体利益。

2.3强化政策扶持,提高技术研发与创新支持力度

通过对新能源发展较快的国家展开分析可知,这些国家政府所提出的激励政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补贴、税收、低价融资、折旧加速等,这些都是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美国所提出的“购买降价”政策、日本光伏发电系统补贴、德国收购光伏上网都凸显了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度。当今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个别突出),政策体系还有待完善,各级政府对推动新能源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还不足。这就需要强化政府投入、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推动新能源产业进一步朝向市场方向努力。加强风险投资在新能源领域中的融资规模,可以充分借鉴美国、德国的绿色证书交易方法,构建市场激励机制,调动新能源丰富地区研究、开发的积极性,大力推广新能源发展机制(CDM等)以及新型投资模式(BOT、PPP等),对于符合标准的项目即可展开融资建设。通过构建具备新能源研究实力的机构,组建成中央级新能源研究院,并配备合理的薪酬、绩效等体制,吸收、创建国内外人才,组建高端的人才队伍。同时,要打破较为封闭的科研体系,建设开发的合作研发平台,加强和国际各个国家的技术交流,提高保护独立产权的意识,通过CDM机制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绿色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新能源开发范文6

关键词:电气;节能措施;电力新能源;开发

1 电气节能措施

1.1运用新型节能技术减少电能消耗

1.1.1分布式供电技术 分布式供电是相对于集中式供电而言的,是指将发电系统以小规模(数千瓦至50MW的小型模块式)、分散式的方式布置在用户附近.可独立地输出电、热或冷能的系统。较传统的集中供电,分布式供电没有或者很低的输电损耗;另外分布式供电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既节能又环保。

1.1.2电力蓄能节能技术 电力蓄能节能技术是电力需求及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以中央空调蓄冷技术、中央空调余热回收蓄热技术、空气源热水热泵蓄热技术和电炉锅蓄热技术为代表的蓄能节能技术的应用,把电转换为其他能量储存起来,供需要的时候使用。电力蓄能节能技术,可把用电低谷时的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使用,有效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

1.2通过改造电气设备减少电能消耗

1.2.1变压器的改造 推广使用低耗损变压器。在整个电网当中.为了适用不同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必须要用电压器将电压分级输入.大量的变压器的使用,必然造成总功率的损耗。因此将变压器的损耗降到最低是实现供电系统的节能措施之一。采用非晶合金铁芯的变压器。噪音低、损耗低,空载损耗是常规变压器的20 %,而且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因此推广适用低耗损变压器可是有效降低总功损耗。

变压器参数优化。在传输电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择优选取最佳运行方式和调整负载,是降低变压器电能损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加强供、用电科学管理。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每台变压器其容量、电压等级、铁芯材质不同,所以有功功率的空载损失和短路损失,无功功率的空载消耗和额定负载消耗的参数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变压器的参数和优化变压器运行方式可以从分析变压器有功功率损失和损失率的负载特性入手。选择参数好的变压器和最佳组合参数的变压器运行,可以降低能耗损失,达到节能目的。

1.2.2优化电网配置 在电网中通常会有大量无功电流,这直接导致线路损耗增大,变压器利用率降低,用户电压不稳定。无功补偿是利用技术措施降低线路损耗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有功功率合理分配的同时,做到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无功补偿优化是通过凋整电网中无功电流的分布,从而达到降低网络的有功功率损耗,并使电压水平保持最好的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高压无功补偿技术方面,开发出的新型低压和高压无功动态补偿装置,已经研制成功并应用到大中小型变电所。新型动态补偿装置,计算机系统控制,实现了无接点化,不产生谐波,无合闸同流;同时有效减小电压闪变和防止系统振荡。并可分相补偿,从而达到减少电网能量消耗,提高供电质量的效果。

1.2.3降低线路损耗 当电能传输时,在电路网络中就产生功率损耗,一般来说,其与线路的长度和负载的大小相关联。因此,应当尽量提高系统的功率因数、减少导线的电阻,从而降低其损耗。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线路路径的选择要合理。为减小导线长度,线路尽可能不走弯路,尽量走直线;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导线的截面积大小的确定应根据电流指标与经济条件来确定。对于线路较长的电路,在满足电流以及电压降要求的情况下,可使导线的截面积加大1-2级;③合理确定电气用房所在的位置。其遵守的基本原理就是尽量减小供电路径。

1.2.4空调系统的节能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系统节能潜力巨大。具体应遵循一下原则:机电设备启停优化控制;变风量、变流量系统最优控制;冬夏季部分负荷时水泵分设控制;与冰蓄冷相结合的低温送风系统控制;参数设定节能控制,包括温度标准设定、焓值控制、利用室内C02浓度控制新风量等。

2 电力新能源的开发

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十二五”时期能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到2015年所规划的新能源提供的电力、热水和燃气终端能源产品的总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并将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新能源的发展现状有机遇更有挑战,技术与经济问题并存。

上一篇隐形翅膀

下一篇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