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说谎的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说谎的人范文1
从发展的角度,说谎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需要儿童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意图和信念,学会理解语言交流背后的意图,并能认识到语言是怎样改变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从研究的角度,对说谎的研究源于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关注,因此研究说谎已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一、早期非理论导向的说谎认知研究
说谎认知包括对说谎的概念判断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最早对说谎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是皮亚杰。皮亚杰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把说谎作为实证依据之一。皮亚杰有关理解说谎概念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1岁以前把所有与事实不相符的陈述都看作是说谎,即使那些说话的人并不是有意欺骗听者的。皮亚杰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在10岁或者11岁以后,儿童才能够在道德评价时考虑到意图因素。
皮亚杰及后来的研究者对儿童说谎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意图因素明确的条件下。而对于5—11岁的儿童,欺骗的意图并不是判断说谎的唯一因素,6岁以上儿童对于说谎与说真话的判断不仅仅依赖言语的事实成分和说话者欺骗的意图,而且依赖说话者对于言语的信念及言语的情境。前面所论述的原型理论主要强调了说谎的事实、意图等内在成分的影响,而说谎的民俗模式尤其强调了社会习俗背景因素的影响。此外,皮亚杰还发现儿童的道德评价会受说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影响。
在皮亚杰以后,许多研究者直接采用或仿照他的研究范式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大部分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说谎的道德评价方面,早期的大部分验证性研究得到的结果与皮亚杰的不一致。
二、幼儿时期说谎行为与说谎认知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的研究探讨了小学及幼儿园儿童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也有少量的研究考察了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与年龄特征。通过考察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年龄与说谎行为之间的相关,可以认为从3岁到5岁,儿童的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只有3岁与4岁之间有显著的差异。3岁儿童违规后说谎的人数约为违规人数的一半,但到4岁时就占了大多数。这一结果表明,即使3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说谎行为。与此相同的是,从3岁到5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到5岁时儿童在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已基本达到成熟水平 。另外,在说谎认知的发展过程中,3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区别行为与言语表述。3岁儿童对说谎的判断与道德评价要好于真话。但这并不表示3岁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更成熟,而是由于故事中主人公做了件“坏事”,导致大部分3岁(一部分4岁)儿童把言语表述都判断为说谎,并且被评价为是“不好”的,而不管言语是说谎或是说真话。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三、从说谎行为与认知的角度看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Blasi对相关的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与柯尔伯格)进行分析后,认为有关道德发展的一般假设就是道德认知越成熟,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越少。但Blasi发现实证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这个假设。例如,他对道德推理与“抵制诱惑情景”下诚实行为(即是否会出现各种违反规定的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17个研究中,只有7个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是有相关的。但这些研究中对道德推理的测量都是在皮亚杰或柯尔伯格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其测量内容与诚实行为本身有一定的差距。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主要考察了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有研究证明,在3~5岁期间,儿童违规后说谎的人数逐步增加,特别是4岁儿童说谎的人数显著地高于3岁儿童。幼儿时期对于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也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为:3岁时还不能很好地对说谎进行理解与道德评价,对说谎/说真话的判断与道德评价均受行为的干扰,到5岁时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水平。儿童是否说谎与儿童对说谎/真话概念的理解没有相关,与对说谎/说真话的道德评价也没有相关。具体地说,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无论在说谎/说真话概念的理解上,还是道德评价上,与没有说谎行为的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这两组儿童在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的水平上,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四、说谎认知的研究展望
到目前为止,研究者对说谎认知已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无疑会让我们更接近儿童说谎认知以及说谎行为的实质。
(1)说谎不同成分的关系:将说谎看作是截然不同的语义成分与社会习俗成分所组成整体也不一定合理,因为这些成分可能并不是独立的,那么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比如意图和习俗成分在儿童说谎认知的发展中是否会相互影响?目前的研究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成分的,还不清楚儿童对说谎意图成分的理解是否会影响习俗成分。
说谎的人范文2
青海湖,那比所有的水都坚硬的水,如一块温润的蓝宝石,那无边无际的蓝,从湖心到湖岸没有丝毫色彩过渡。而远处雪山如皱纹,愈显其亘古磨砺出的睿智与沉静。在那里了悟,水也可以不温柔。
青海湖,犹如一管洞箫,浅吟低唱这4000平方公里的水域,一曲F调平湖秋月,吹散悲苦喜乐,留一分湛然常寂在心头。而诗人悄然滑下一颗泪珠,泪水含盐,与湖水一样,滴落在荒凉的高原之上。
青海湖畔,无人不谈起鳇鱼,它是青海湖的传说、骄傲和伤痛。
鳇鱼肉质鲜美,但生长速度极慢,青海湖渔政处为了打击猎鱼者,制定了“吃一条鳇鱼罚款5000元”的规定,但还是挡不住众多的食客。
青海湖是咸水湖,湖里的鳇鱼必须找到淡水产卵,每年汛期,不计其数的鳇鱼将沿着湖边的河流逆水而上,寻找产卵的地方,十分壮观。而小湟鱼在淡水中出生,还要回游到青海湖中长大。自生下来开始,鳇鱼就被赋予了远行的宿命,感受轮回的苦与乐。
听当地人说,以往这鱼很多,可现在却越来越少,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成了鳇鱼的灾难。现在,一盘鱼可以卖好几百块钱。老板说,也并不是所有的食客都执著于此。他就曾经见过,有人被朋友逼迫前来请客,而且非要点鳇鱼。而那人却会悄悄找到老板,说:“找条别的鱼代替吧,不是钱的问题。”这让老板很惊讶。至少,可以为青海湖里多增加几尾鱼。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这样做,那结果就不一样了。
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也很著名。每到冬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湖边吃饭,菜肴也十分丰盛,羊肉、牦牛肉、鹿角菜、馄锅、酿皮都是少不了西北风味。当然,还有绝对少不了的青稞酒,在藏族女孩高亢嘹亮的敬酒歌中,远方去的人一个个醉得人仰马翻。
比较喜欢那里的甑糕,是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品,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还有肋巴,那是一种烤肉。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
沿途,能看见前往的朝圣者。朝拜拉萨,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在渴望在有生之年沐浴到拉萨的金色光芒。每天,朝圣者们会带着帐篷食物,先将行李拖行大约6公里,然后折回6公里,边膜拜边行进。他们两手并拢,双手举至头顶,然后双臂外伸,以头触地,行“五体投地礼”。这种虔诚让人震撼。
青海湖盛产的还有各种神话:传说这里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众多仙女每年要来此洗浴;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的宝镜,为了坚定自己留在的信心,她将可缓解思乡苦、能看到家乡景色的宝镜摔碎,化成了这万倾波涛。
传说,这里还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离世的地方。仓央嘉措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难以接受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常用“宕增旺波”的俗名混迹民间,作写浪漫的情诗,他写着:我修习的喇嘛的脸面,不能在心中显现,我没修的情人的容颜,却在心中明朗地映见。
十年后(1706年),仓央嘉措为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就在青海湖畔中夜遁去,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在青海湖滨去世了,也有记载说他舍弃名位,化名阿旺曲扎嘉措,从此云游漂泊。关于仓央嘉措的传说就在青海湖畔涂上更加浓烈的神秘色彩。
青海湖边客栈的晚上,我唱起“幸福大街”乐队的那首《仓央嘉措的情歌》,没想到客栈里的藏族小伙居然也会唱。原来这首歌的原型是流传了数百年的情歌《在那东山顶上》:在那东方山顶/生起洁白的月亮/玛吉阿米的脸庞/渐渐浮现在我心上。
依稀看到,在一个寂静的冬夜,那个多情的仓央嘉措披着深红色大氅,轻轻推开布达拉宫一侧的小门,去约会心上的姑娘,皎洁的月光洒向雪地,村落的犬吠撩拨着宁静,三百年后依然真切。
已故诗人海子也有数首诗写给青海湖,在他看来,青海湖是水,是母性的,寂静而永恒,充满了东方的气质,海子奇特地把它想象成为酒杯,酒是粮食的精华,是大地中生长的生机的精华。
青海湖也埋藏着海子的爱情,他的诗歌至今被人们吟诵,《七月不远――给青海湖,请熄灭我的爱情》。
七月不远
性别的诞生不远
爱情不远--马鼻子下
湖泊含盐
因此青海不远
湖畔一捆捆蜂箱
使我显得凄凄迷人:
青草开满鲜花。
青海湖上
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因此,天堂的马匹不远)
鳇鱼传说
有一天你终会发现
在这个世上
薄情的鱼太多
痴情的鱼太少
而禁锢无处不在
诗人之魂
只有五月生命的鸟群早已飞去
只有饮我宝石的头一只鸟早已飞去
说谎的人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说谎认知;道德两难故事
一、引言
儿童“诚实”品质的研究是以“说谎”、“欺骗”为重点而展开的。“说谎”、“欺骗”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儿童说谎及相关概念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所致力研究的课题。儿童“欺骗”包括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指儿童行为问题中的“欺骗行为”;二是指儿童心理理论能力领域的“欺骗能力”。
“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十年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而在这些有关说谎概念及道德评价的不同理论模型中,目前影响较大、争论最多的是说谎发展的原型理论和民俗模式。原型理论包括3个语义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意图成分。此理论假定,在个体说谎时三成分所占的比重不尽相同,三成分对说谎概念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提出了有关说谎的民俗模式。此模式认为说谎的概念与道德评价不仅仅是由事实、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所定义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儿童所处的社会背景与文化习俗等会极大影响对说谎理解与道德评价。
Chandler等运用“藏与找”的游戏发现,约有30%的2岁儿童、60%的3岁儿童、55%的4岁儿童告诉成人错误的藏宝地点,即说谎。这说明2岁的儿童就能欺骗别人。而且有研究表明,年幼儿童说谎是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技能逐步发展,儿童在说谎时已能较好地掩饰自己的神情,但他们还不是老练的说谎者。傅根跃[1]等人研究探讨了7、9、11岁小学儿童在为集体或为个人情境下对说谎或说真话的理解和道德评价。结果表明,集体观念已经对11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产生显著影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对个人真话的评价越来越消极,对集体谎的评价越来越积极;当诚实原则和集体观念发生冲突时,7岁儿童主要受到诚实原则的支配,9岁儿童集体观念与诚实原则几乎是并驾齐驱,11岁儿童主要受到集体观念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和为集体两个方面陈述评价的理由。傅根跃等人[2]采用儿童评画的方法,探讨了中国所特有的“面子谎”行为。结果表明,幼儿园小班的幼儿还没有面子谎行为,但到了中班、大班幼儿就已明显具有面子谎行为,而且幼儿面子谎行为的发展是远远先于面子意识形成的。傅根跃等人[3]另外的研究采用2类道德两难故事(个人谎故事和集体谎故事),研究结果表明,7岁儿童已具有初步集体观念;11岁儿童集体观念已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更多地从诚实、为集体或为个人等多个方面来陈述说谎或者说真话的理由。徐芬[4]等人针对意图、交往情境对道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岁儿童在作说谎或说真话的判断及其道德评价时,还不会利用意图线索;8岁左右时已开始会使用意图线索,但是在不同的言语情景下的使用是不一样的。
除此之外,众多的研究也早已为我们所熟知。总体上看,关于儿童说谎问题的研究方法单一,以经验总结、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很少。研究结果大都停留在现象描述上,总体研究水平不高。而且我们也不难发现,被试都是城市背景下的儿童,没有针对农村儿童的研究。农村儿童是不同于城市儿童的一类大的群体,父母受教育程度低,从小生活成长环境单一,信息来源少,观念更新时间长等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儿童的心理成长速度缓于城市儿童。迥异于城市儿童的成长背景,使农村儿童具有了独特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儿童说谎认知的发展规律显得更有意义。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取自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一所普通农村小学的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其中一、二年级组成低年级组;三、四年级组成中年级组;五、六年级组成高年级组。低年级组23人:男生12人,女生11人;中年级组22人:男生10人,女生12人;高年级组56人:男生31人,女生25人。男女的总比例大致相等:男生53人,女生48人。
(二)研究材料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材料,是结合农村儿童的实际编制,有关说谎认知的5个两难故事,包括善意谎、荣誉谎、保护谎、机智谎、面子谎等五类,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只标明故事1、故事2、故事3、故事4和故事5。
这五个小故事充分采用了农村儿童熟悉的语言,使他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故事1善意谎
刘刚和夏雨是好朋友。夏雨得了一种怪病,身体瘫痪了,眼睛也失明了,生命垂危。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去“看”一次升国旗。但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不能出远门。家长为了满足他的愿望,让他坐上汽车在村里兜了几圈后去了学校的操场,假装把他带到了天安门广场,在学校的操场上组织一次升国旗活动。当夏雨听到国歌奏响以后,激动地问身旁的刘刚:“我真地到了北京,到了天安门广场吗?”刘刚说:“是北京。我还看到天安门城楼呢!”
请问:刘刚这样做对不对(从“对,不对,说不好”选择一个)?为什么?
故事2荣誉谎
在学校大扫除的时候,刘梅发现同班的夏东把一块橘子皮随手丢在了教学楼的楼梯上。刘梅刚想叫住夏东让他把橘子皮捡起来,突然发现学校的卫生检查员走过来。检查员看到橘子皮后立刻喊了起来:“是谁扔的橘子皮?太不像话了!”刘梅想向检查员说明实情,又怕影响到他们班的荣誉。她犹豫了一会,没有说话,而是主动地把橘子皮捡起来,扔到了垃圾箱里。
请问:刘梅这样做对不对(从“对,不对,说不好”选择一个)?为什么?
故事3保护谎
小雪和明明是好朋友。明明学习很刻苦,但由于学习基础太差,期末考试成绩仅为68分。明明心里很害怕,她知道爸爸的脾气很不好,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把她暴打一顿。没有办法,明明只得在给家长的考试成绩通知单上,把68偷偷地改为88,并告诉小雪千万要为她保密。过了几天,小雪碰到了明明的爸爸。明明的爸爸问小雪:“明明真地考了88分吗?”小雪很为难,但最后还是说出了实情。结果,明明被爸爸打了一顿,还发誓再也不和小雪做朋友了。
请问:小雪这样做对不对(从“对,不对,说不好”选择一个)?为什么?
故事4机智谎
王娜正在小花园里散步,突然看到邻居李阿姨怒气冲冲地走过来,看到王娜就问:“看见我们家淘淘了吗?他又逃学了,真是气死我了!”王娜一扭头,正好看见躲在树丛里的淘淘。淘淘不住地他向挤眼,示意她千万别说。王娜用手指了一下相反的方向,说:“他去那边了”。李阿姨急匆匆地走了。
请问:王娜这样做对不对(从“对,不对,说不好”选择一个)?为什么?
故事5面子谎
小东的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拼图,小东特别喜欢。他的朋友小立到家来找他。小东缠着小立一起玩拼图。小东问小立:“拼图好玩吗?”小立不想玩拼图,但他不想让小东难过,于是他说:“好玩儿!”
请问:小立这样做对不对(从“对,不对,说不好”选择一个)?为什么?
说谎的人范文4
关键词:荒诞;无理性沉默;《狂人日记》
荒诞是现代主义中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和文学创作母题。在20世纪前中期,以萨特、加缪为代表的一些法国哲学家、文学家都曾对荒诞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文学思考,尤其是加缪,其一生都在探讨荒诞的哲学意义,并对后世荒诞派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地影响。无独有偶,在20世纪初期,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对荒诞这一命题进行形而上的概括和哲学思考,但是,作为一种文学命题,荒诞已经在鲁迅小说中隐现。
一、荒诞的两个必备因素
加缪认为,“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在人心的最深处。”[1],“荒诞产生于人类呼唤和世界无理性沉默之间的对峙。这一点不应当忘记,而应当抓住不放,因为人生的各种结果都可能由此产生。”按照加缪对荒诞的这一阐释,荒诞产生的基础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世界都处于非理性的状态,而人又想在这种非理性的荒谬状态中,还要抱有“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尽管这种愿望最终可能得不到答案并且是非常无力的,也就是说,荒诞的形成要有两个必备的因素:一个是非理性,一个是无理性沉默。假定加缪对荒诞的这一阐释是合理的,那么鲁迅小说中的一些作品就已经带有了深刻的荒诞色彩。
二、非理性语境下荒诞的产生
鲁迅于1918年4月完成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狂人日记》的开篇,鲁迅就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狂人”的基本情况,说“狂人”是迫害狂患者,“多荒唐之言”[2],然而病愈后又“赴某地候补矣”[3],这段关于“狂人”的背景介绍就已经暗示了小说的荒诞色彩。小说中,“狂人”作为一个迫害狂患者,亦或是一个封建文化压迫下的异端觉醒者,他本身的精神状态是非理性的,同时,在“狂人”眼里,他周遭的人,都是想吃掉他的,这样“狂人”所生存的“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社会环境也是非理性的,如此,就构成了荒诞的一个要素,即人和世界的非理性。小说中,“狂人”虽然在世人眼里已经疯癫,但是“狂人”本身并未停止自身的思维活动,全篇“狂人”一直执着、恐惧和探求的问题就是“吃人”,他一直在怀疑自己的兄弟和村中的其他人是要“合谋”吃掉他,而且“狂人”还看出被吃的不仅是自己,而是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但是,不论是“狂人”的哥哥还是赵贵翁、何医生,周围的人都是把“狂人“当作疯子看待,都否认“吃人”一事的存在,因此“狂人”对“吃人”的探究和追问终究也没有得到直接而明确的答案。周围人对“狂人”的“吃人”的疑问的“没有的事”“从来如此”的应答,于“狂人”而言无异于搪塞和欺骗,这种搪塞也构成了周遭世界对“狂人”的沉默和屏蔽,由此,对于“狂人”而言,世界无理性沉默这另一个构成荒诞的因素也显现出来了。《狂人日记》通篇,“狂人”都病态而偏执的想要弄清“吃人”的本质,而周围人都把“狂人”视作不正常的异类,自然也不会正视、探讨和回答“狂人”的问题,这种对“狂人”的规避和漠视无异于宣告了“狂人”所面对的世界的集体无理性的沉默,至此,“狂人”对“吃人”一事的挣扎的呼唤,事实上得到的是“吃人的”的世界的沉默地应答。“狂人”和世界之间的荒诞关系已经形成。
三、荒诞之下“狂人”的抗争
加缪认为“荒诞是希望的对立面”[4],在荒诞的世界中“斗争被回避了。人融入荒诞,并在融为一体中消除自身的本质特性,即对立性、破坏性和分裂性。”[5]也就是说,人与世界的荒诞关系一旦形成,人们就会处于无希望的状态,人们所做的一切的求索、挣扎和抗争都变得无意义,不论怎样做,在荒诞的世界中人们斗争的意义都被荒诞消解殆尽了。在鲁迅的小说中,人与所处世界的荒诞的关系虽然已经出现,但是人对所处环境的抗争不但没有被回避和消解,反而作为小说的线索之一时时出现在文章当中。在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本身的行为和他所处的生存环境都是荒诞的,但是“狂人”的抗争意识并没有被荒诞所瓦解。小说中,“狂人”对周遭的人和事儿是具有强烈的对抗性,不论是给他看病的医生还是他自己的大哥,“狂人”都设定他们是“吃人者”而加以戒备。同时,面对“吃人”的环境,“狂人”不是坐以待毙,他尽管被认为是疯子,但是仍然以劝说为武器进行努力的抗争,不断的规劝身边的那些“吃人者”们不要再继续“吃人”,而且还对“吃人的人”发出振聋发聩的警告,告诉他们“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6]。“狂人”在荒诞中没有放弃规劝“吃人者”的希望,他也没有放弃对于未来的希望,小说结尾他仍然坚信孩子是可以救的,“没吃过人”的孩子们仍然是未来希望的所在。通观《狂人日记》,鲁迅把整个故事置于了荒诞的境地,但是却并没有像加缪所言,因小说表现的世界的荒诞而抵消了小说中主人公的抗争性和对未来的希冀。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过,“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7],荒诞使人们的希望成为了虚妄,但是这种虚妄中不免又蕴含着新的希望,在荒诞之上保持一份抗争性和不灭的希望,这或许是鲁迅在表现荒诞这一现代性命题的过程中的一种创新。
加缪对荒诞这一命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探究和阐释是在20世纪40年代,鲁迅的《狂人日记》写成于1918年4月,可以说在《狂人日记》写成的那个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与40年代的法国有很大差距,还没有达到足以支撑具有现代性意义的荒诞感产生的程度,而鲁迅已经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荒诞感,并把当时所需要的抗争精神融入在荒诞中,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虽然鲁迅先生自己未必是主观上试图对荒诞进行理论探讨和文学图解,但是我们仍可以说,这是鲁迅对于我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进行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先锋性的探索。(作者单位:辽宁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法]阿尔贝・加缪著,沈志明选编.《加缪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
[2] 鲁迅.《鲁迅全集・小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
[3] [法]阿尔贝・加缪著,沈志明选编.《加缪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18
[4] 鲁迅.《鲁迅全集・小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8
[5] 鲁迅.《鲁迅全集・小说》[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8
[6] [法]阿尔贝・加缪著,沈志明选编.《加缪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27
[7] [法]阿尔贝・加缪著,沈志明选编.《加缪读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27
说谎的人范文5
关于欺骗,我想任何人都不希望被人欺骗,但是我们自己又避免不了对别人说上几句谎话。我们在痛斥说谎者的同时,自己却不能停止说谎。这是为何?
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正因为常见所以也少有人花时间去思考原因,认为理所应当。于是我们严格要求对方却放纵了自己,往往结果是自己跳脚气愤对方也郁闷得不得了。
那么,非说谎不可吗?
首先,世上没有从未撒过谎的人。如果真的有人跟你一再保证自己绝对诚实,从未说过谎话,唯一能信的就是他正在“说谎”。
其次,生活中也需要“谎言”。因为生活中很多谎言并无恶意,而是出于礼貌应对。例如“你这样穿一点也不胖啊”、“改天找你喝茶”、“我今天不能来了,我病了”、“我给你打过电话,但打不通”等等,可见撒谎并不完全等同于恶劣的行为。
冰冷的真话,让人六月寒心;暖洋洋的假话,让人三冬温暖。但撒谎的前提是利他而不利己。尼采说过: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马克吐温也有一句名言:没人能够忍受与惯于坦率直言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过谢天谢地,我们谁都不必非得如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谎也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存的需要。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说谎是连接一个人的信仰、感知、预期、幻想等内部世界和现实的外部世界的桥梁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见说谎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有数据统计,普通人在10分钟的对话中平均撒3个谎,这样看来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谎言之中。
为什么要撒谎?
人的大部分行为都能够寻找到内心的动机,撒谎也不例外。从这个角度来看,谎言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故意的,说严重些就是预谋好了故意骗人的,另一种就是无意识脱口而出的。至于说谎的动机,无外乎三点,一是为讨别人欢心;二为夸耀自己;第三就是自我保护。
小孩子的谎言多是为了讨大人喜欢,或者免受责罚。例如一群孩子玩耍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被问到是谁干的,结果谁也不承认有自己的份。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挨打,此时大人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孩子因为这次撒谎从而免受责罚,那么就会强化他下一次说谎的行为,从说谎中获益就会强化这一行为。
至于成年人说谎的动机就更加复杂了。有好面子的,有处心积虑踩着别人自己想升职的,还有骗人钱财的等等。??
心理学上有一种被称为“说谎癖”的心理疾病。无缘无故地去欺骗别人,说谎的时间过长或次数过频,以至于对那些被谎言蛊惑的人甚至是自身造成某种危害时,这样的说谎就是一种病态了。说谎成瘾的人,即使在不需要说谎的情况下仍然有意或习惯或自然地说谎,有时候是为了中伤别人,当看到有人相信谎言时便沾沾自喜,说谎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说谎者则仅仅是用撒谎来获得变态心理的满足,造成吹牛骗人的实际后果,虽然屡屡被揭穿仍然乐此不疲。
除了有说谎癖的人以外,大部分人还是会在说谎有利的情况下才会说谎,认为说谎可以隐瞒,这样才能免受伤害或者避免麻烦,才会乐此不疲的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
谎言是都值得原谅?
谎言是否值得原谅,还需看是否对其他人造成了伤害以及伤害程度,总之就是要看谎言的实质究竟是利他还是利己。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谎言是很难被原谅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一个网站给网友出了道题,如果一个穷小子冒充有钱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 90%的人选:坚决断绝关系,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过了一个月这个网站又出了一道题:如果一个有钱人冒充穷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人:继续交往,我爱的是他的人,又不是他的钱。如果是你,你怎么看???
一次我在旅行途中与邻座大姐闲聊,大姐说得很干脆,面对那个冒充富人的穷小子坚决要分手,因为这个人的品质有问题;对于那个同样说了谎话的假装穷人的富人,大姐笑了一下说,“那不是挺好?”
的确,谎言是否值得原谅需要看很多方面的条件。同样都对女孩撒了谎,但是后者的行为会被原谅,而前者却被大部分人拒绝,甚至认为是品质问题。不得不说,是否会得到原谅与利他和利己有密切关系。
例如面对丈夫在情感上的欺骗,好多妻子会考虑是否有孩子,或者孩子是否已经成人等等;还有在交友时被欺骗,要考虑造成多大经济上的损失以及名誉上的损失。对于恋人的欺骗,就需要考虑更多了,为什么骗,对方欺骗是想得到什么,达到怎样的目地?
总之,善意的谎言虽然能够被理解,但是对于“欺骗”和“隐瞒”还是多少会让人感到些许不愉快。
为什么自己避免不了说谎,却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
为什么每个人都会说谎,还在要求别人对待自己忠诚呢?
这是因为人们多会对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即便是说了谎话也会认为有说谎的必要,也是为对方着想。出于自我保护,对别人的行为就不会像对待自己那般宽容,被谎言所欺骗的人们心理上的巨大愤怒及其它心理体验,让那些说谎行为的受害者无法原谅说谎的人。
还有一些人只对最亲近的人说谎,尤其爱人,按他们的逻辑以为无论怎样爱情始终不会变对方也会理解并原谅自己,于是,多年来一直在放纵自己要求对方。他么不愿失去自己,但最终生活让他们失去了信任,同时失去了婚姻。
说谎的人范文6
世上有两种人最可怕:一种是经常说谎的人;另一种就是说他从不说谎的人。
本来这篇小文章的题目是《我不说谎》,后来我想不对,只能保证自己尽量不说谎。我只想表达自己真诚的一面。许多人和我闲聊,有时也谈到:人与人如何才能愉快地交往,窍门是什么?我坚信:真诚是人与人交往之间的最大技巧。
前几年,我的工作需要经常跟别人谈广告,眼看生意快谈成了,往往价格是双方拉锯争执的焦点,开始我说什么,对方都不相信。后来,为了表示不欺骗广告客商,我想了一个特殊的方法。我把过去曾经跟别的商家所签订的原始合同给对方看,这下对方相信了。后来我的单位领导知道了,他反对我这样做,认为这样做把自己的老底翻了出来,以后谈广告怕是不好谈了。事实恰恰相反,正是我这样不说谎,一年中所谈成的广告量在单位是最多的,其中成功的法宝就是坦诚。因为我们单位是按每个人的广告量进行年终奖励,坦诚为我赢得了大量客户的同时,也为我挣到不菲的收入。
记得我今年去美国,美国有大型的平价超市,后来发展到仓储式超市,这些无非就是打掉中间环节,让商品价格对顾客不“说谎”。然而美国人现在又发现了一种新型超市,叫直单超市。因为美国的商品市场比较规矩,超市的老板把原始的进货发票跟每个商品的价格标签贴在一起,目的就是让顾客知道:超市在每件商品上明明白白地赚了多少钱。俗话说: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超市老板就是想把自己变成一个透明的商人。毫无疑问,直单超市里的商品价廉物美,结果老板暴富起来。谁说老实、真诚、不说谎发不了财呢?
不说谎、不欺骗人,其实就是不欺负人。商家不说谎就是不欺骗消费者,也就是不欺负消费者。坏的商品往往说成好东西,把价格虚抬,这都是欺负人的表现。这倒使我想起世界家具之王宜家的诚实,它诚实得非常有水平。
我曾经在上海的宜家超市看到许多刚设计出来的新款家具,墙上都挂着这个家具是哪位设计师设计出来的,以及设计师的简介、照片和创作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店家书面承诺这一款新家具保证一年内不降价。不像我们卖其他商品,比如你买了一件衣服,没过两个星期,别人在同一家商场买到了一模一样的降价的衣服。这时你的心里就有一种受欺骗的感觉,甚至有点生气,原因就是这家商场对你说谎了。然而宜家这种对顾客的诚实,也为后来它确定全球家具之王的地位提供了保证。我坚信:不说谎的商家比喜欢说谎的商家更能赚到钱!
在生活中我经常遇到:不说谎也不好,说谎也不好,那种进退两难的事。没有特别的情况,我一般选择坦诚相待,往往就能化险为夷。我有个朋友,他是一个有着短暂婚史的人,但没生小孩。当他重新谈恋爱时,他和女方见面,第一个说明的就是:我是个“二婚头”。我不说谎,你看着办,人家女方也就理解了。当他遇到第三个女友时,女朋友是一个未婚姑娘。被他这么一说,回家考虑了几天之后。那女的决定仍然爱这个男人。她的理由是:这个男人真诚,以后不太会骗人。离婚是两个人的错误,说谎是一个人的错误。上个月我在大街上遇到他,那个诚实的“二婚头”又结婚了,而且生了个大胖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