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年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年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年鉴

统计年鉴范文1

关键词: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脑血管病;心脏病;心脑血管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受老龄化、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加大等因素影响,我县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一直在高位运行,2011年监测表明死亡数为884例,报告死亡率194.19/10万,2012年死亡数为886例,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因分别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通过对因循环系统导致的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我县在心脑等疾病方面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口数据资料来源于我县2012年公安部门相关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2012年死亡医学证明书。

1.2方法 死亡报告卡由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后,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统一编码后录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把录入的数据导入Deathreg2005软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2012年全县报告死亡数为2920例,其中死于循环系统引起的疾病为886例,占总死亡数的30.34%,死亡率为193.46/10万。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合计占循环系统疾病98.75%,位于死因顺位第二、第五位,见表1。

2.2循环系统疾病在减寿方面表现 见表2。

2.3年龄段分布情况 按年龄分析死亡率,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的病例均发生在20岁以上,其中97.96%发生在 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对循环系统疾病死因前5位疾病及总死亡率分布按年龄段进行分析(见图1)。

2.4按性别分析 2012年共报告循环系统死亡病例 886例,报告死亡率为193.46/10万,其中男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为477例,死亡率为201.69/10万,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为409例,死亡率为184.67/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通过统计学分析,男、女的死亡率没有显著性差异(x2=1.71 P>0.05)。

2.5按死亡时间分布 对死于循环系统疾病886例按月份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以1月份为最高达到116例,6月份最低为54例。具体分布见图2。

根据本地气候温度特点,以全年中最寒冷的(12月、1月、2月)3个月合并作为冬季,并依次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各季度的死亡数分别为277例、211例、195例、203例。从死亡结果来看,冬季死亡数最高,占全年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的31.26%。

3讨论

我县居民因循环系统疾病导致死亡886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30.34%,居全部居民死亡原因第二位,其中脑血管病、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分列循环系统疾病的第一和第二位,死亡率分别为127.30/10万、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率远高于心脏病的死亡率,虽然根据2008年全国卫生服务对主要的心血管疾病抽样调查结果[1],在患病率上心脏病(17.6‰)高于脑血管病(9.7‰),但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脑血管、心脏病的死亡率分别达到127.30/10万和63.76/10万,脑血管病的死亡危险远高于心脏病,与WHO在2002年公布的全球各个国家各类疾病的死亡数据也证实了我国脑血的死亡率(126.9/10万)远高于心脏病(78.3/10万)一致[2]。通过对性别方面进行比较后,发现男、女在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但总体上还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也不排除男性在吸烟、饮酒方面高于女性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引起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多因素,我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就显示[3],造成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几类: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超重与肥胖、缺少锻炼、膳食与营养、代谢综合征。从年龄段死亡分析97.96%发生在 45 岁以上人群,在45~64岁年龄段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呈缓慢上升趋势,65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快速上升,因此在青壮年时就要积极开展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病因素,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通过对循环系统疾病在死亡时间分布结果分析后,发现天气因素对心血管病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适当锻炼等来改善血液循环机能。

虽然监测中未把高血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进行分析,但在循环系统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最高的[1]。国内外的众多研究都表明,高血压既是心血管病的一个类型,又是其他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应该首要干预的心血管病[4]。因此,从效率优先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降低脑血管病和心脏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卫生统计中心.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 [EB]. http:// moh. 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 htm,2010 -10 -09.

[2] Alan D. Lopez et al.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nd risk factor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World Bank,2006.1.

统计年鉴范文2

【关键词】年级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年级文化;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战略地提出“教研重心下移”,探索建立校本教研机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要求教师参与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协作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不仅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还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基于以上目的,我校提出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开展有效教研和有效教学,在解决课堂现实问题为指针的专业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师即研究者”的角色转变,鼓励教师在传统教研机制运行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专业业共同体建设,笔者选择的研究方向是年级共同体的构建,虽然研究工作刚开始不久,但由于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发展相结合的教研方式,利用更高层次的团结协作精神来化解师生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弥补不同层级教师在教学技术的差异,形成竞争基础上的团队协作,已初步实现事实上双赢互惠的发展趋势。接下来,就将我研究工作开展以来的一些关于年级共同体的构建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广大同仁一起共勉。

年级是什么?年级应该是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的一个共同体。一方面,两者的目的都是希望本年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学到知识,取得满意的成绩;另一方面,在年级、班级活动中,不仅学生可以学到知识,教师也一样能够获得新知识。因此,年级其实是一个有生命特征的群体。这种专业共同体组织有多种结构生成体制,强调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追求,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超越为学习方式,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强调个体成员在共同体活动中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各个成员探究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年级生命共同体”的设立,其实就是改变传统观念中年级组长管教师,教师管学生的惯性,让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达到一种民主平等,自我管理的效果。可以说“生命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最高点。

杭州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傅道春教授在一次校长会上作了题为《新课程与教师行为变化》的报告,他设计了一道测试题,让与会的48名校长画一幅画介绍自己的学校,结果只有4位校长画了学生。如果把同样的问题拿给年级组长思考,结果会怎么样呢?大概也只会是年级总体的表述,缺失的同样是鲜活的个人。傅道春教授的测试题说明了什么?说明“人”尚未真正走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里,还更多地停留在不断翻新的理念诠释中。由此想到,身为年级组长,我们是否真正装进了年级全部的师生以及师生的不同个性?他的心中是否只有一个“众”而忽略了“人”?如果缺少对“人”真诚的关怀,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年级集体,更谈不上形成更高境界的“精神共同体”,即便勉强组合,也不过“貌合而神离”,是假集体。忽略了“人”的教育,是割舍了教育的根本。

年级是共同体,是因为在年级集体中,教师将年级视为“家”,师生之间有着共同的生活、亲密的情感和共同的目标。年级是以“师师、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全”为“默认一致”和共同信念而组成的,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塑造人格、享受幸福。这种共同的价值追求将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年级共同体。年级共同体需要师生共同用心去营建。它需要建立年级组共同愿景,激发年级组成员强大的驱动力,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成功的彼岸;它需要重塑年级组伦理,提升作为“主体人”的教师的生活质量,加快教师与教师在年级集体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它需要推动年级管理对话,相互合作、自由探索、共同提高;它需要变革年级组组织结构,改变领导方式,做到权利共享;它需要变革教和学的方式,采用探究、体验、合作等多样化的教和学的方式,让共同体所有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让大家心心相印、合作共享、携手共进,共同建构理想的年级共同体。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关美国史上最牛“钉子户”的。美国也有“钉子户”,一般来说,是“钉子”,最后都是要被拆掉的,但美国西雅图的这个“钉子”,却战胜了开发商——虽然开发商为这栋只有90多平米的小房子,开出了几倍于市价的百万美元补偿,但80多岁的屋主伊迪丝梅斯菲尔德就是不肯搬,最后,开发商只好三面围着她的小房子,建起了凹字形的五层商业大楼。不仅如此,孤身一人的梅斯菲尔德还和商业大楼的工程项目主管马丁成了忘年交,并在去世后把房子留给了马丁……虽然这事发生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洋为中用”,他们开发商和政府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没有采取强制的野蛮的拆迁,最后的结局是皆大欢喜,是“双赢”。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级组长,应当让每一个学生真正走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心里,教育不应是“暴风骤雨”式的,而应当是三月里的小雨“润物细无声”。

要想形成一个良好的年级集体,除严格要求外,还得把爱和信任寓于其中。真心爱护年级里的每位教师和学生,在年轻老师工作遇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年级老师生病时及时走访,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虽然这些都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样既可以唤起师生积极上进的精神,也可使师师、师生感情加深,年级凝聚力增强。要擅于与师生交流,运用沟通的技巧建构良好的师师关系、师生关系。年级组长要经常和教师、学生谈心,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的思想动向,这可能是最老套但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高一年级有很多榜样,业务上有经验丰富、老当益壮的老教师,也有朝气蓬勃,不甘落后的年轻教师。学习上高一(7)班是高一年级学习的楷模,早晨班主任在与不在,都能够安静地早自习。在高效学习上,高一(3)班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磨刀不误砍柴功”,中午12:50过后人人趴在桌子上休息以保证下午的学习效率,在平行班中成绩显著。只要做得好,人人都可成为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的教育逐步在年级中形成对年级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让正气抬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年级文化。

学校长足发展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在于拥有一套科学、严谨、以人为本、便于操作的运行管理制度。因此,我们学校在工作管理中,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制度建设。几年来,学校形成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某某市某某高级中学教职工从教文明公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都充分考虑到它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并根据学校部门实际情况,可以随时更改、充实、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个人我充分体会到民主、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教育工作从人治到法治的有效途径。在年级管理中,要能够激发每个教师的学习和工作热情,组织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教师队伍,增强年级凝聚力。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总之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竖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学校给教师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工阅览室,资料室向大家敞开了大门。每个老师都配备了电脑,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各种资料。教务处买了好多有关班主任班级管理,如何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书籍。每到寒暑假,学校还安排老师参加继续教育,到外校听课,学习交流。其次,中小学教育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竖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的基础。作为高一更是高中阶段打基础的阶段,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习“先预习,再听课,复习以后再作业”的学习流程,学习方法掌握了,对自己的终身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在构建年级主流精神文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方式去改变师生个体中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以往工作中,管理者可能会采用强制干预的方式,要求教师服从学校、学生服从班级和教师的意志,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和教师以及集体之间的对立,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些不良行为。鉴于此,我校在年级、班级管理中尝试施行“不良现象网上公示”制度,即:面对有不良行为的情况,舍弃传统管理中那种强制命令的做法,而是在邮箱里使用一个“学校情况记载本”,领导在值班记录中记下出现的好人好事,对班级出现的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就事论事,目的是为了学校整体建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由于管理者的观察更为准确、及时,也提高了改正这些不良行为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利于在学校里形成一种“积极期待”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促进了学生不良行为的改进和思想的转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各种会议、班会、团会、班干部会、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强化正确的年级舆论导向,为年级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优化教室环境,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体现教育内容,教室前面是国旗,后面是学风和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独特文化氛围。

传统的教育中,领导、教师往往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教师、学生则处在被管的地位,两者是截然对立的。这恰恰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用赏识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相冲突。普通教师是知识分子有自己的思想,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叛逆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如果领导和教师还是一味说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正因为如此,学校开展“年级生命共同体”的活动,把年级组作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的平台,让教师和学生有一种自己是学校主人的感觉。管理年级一事,就从“让教师去做”一下转变为“和教师商量该怎么做”,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从而积极参与各种活动。

总之,年级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每个教师身上的财富。赢得教师便是赢得了教育,构建学习共同体,打造教师队伍品牌,让教师快速成长,让学生快乐成才,从而实现学校快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周刊.《”班级生命共同体”让师生平等对话》.

统计年鉴范文3

〔关键词〕图书馆;用户研究;年鉴;创新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26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02-05

Study about Yearbook User and 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in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Zhang Lili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growing bodies of literature were being digitized.It can find different yearbooks in paper periodicals,databases and the internet.In this paper,it studied the yearbook users in the reading room of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analyzed the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of yearbook users and try to find a new and efficient model of yearbook service for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s of yearbook and achiev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library to digital library.

〔Key words〕library;user study;yearbook;the innovation of service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1]。同时年鉴作为第一流的信息源[2],通过对大量原始信息、文献进行筛选、整理、分析和加工,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于一身,形成了集数据、情报、资料为一体的高密度多元信息载体,具有“资料权威、反映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等特点[2]。读者可通过年鉴查找学科发展的历史大事、最新动态、最新进展和准确详细的数字统计资料,还可以利用年鉴查找法规政策、当代人物生平和书刊论文线索等,尤其是由权威人士撰写的综述、述评等三次文献,参考价值极高,是能够满足读者多方面需求的全面而权威的文献。图书馆是年鉴的主要用户和收藏者,我国其他年鉴用户目前也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来使用年鉴,图书馆既是年鉴最大的用户,也是年鉴最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通过对国家图书馆年鉴阅览室的读者类型及特点进行研究,将读者的需求及对年鉴编纂质量的评价信息反馈给年鉴编纂部门,探讨图书馆年鉴阅览室的创新服务模式,充当年鉴用户与年鉴编纂部门互动的桥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年鉴的适用性,使年鉴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国家图书馆中国年鉴阅览室的读者构成

国家图书馆中国年鉴阅览室是国内收藏印刷本年鉴最全的特色阅览室。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各类型读者。

1.1 中国年鉴阅览室接待读者数量和流通情况

从2006-2009年,阅览室接待读者数量相对稳定。2008年受奥运会影响,读者数量稍有减少,流通量却有所增加,2009年年鉴阅览室流通量比2008年增加了16.4%。从整体趋势上看,读者对年鉴的查阅需求不断增加(图1)。

1.2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年龄构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2006-2009年到中国年鉴阅览室的读者年龄分布基本一致,以年龄在35岁以下的读者为主,约占85%,其中也不乏高龄读者,最年长者85岁,多为退休教授或科研人员(图2)。

图2 2009年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年龄构成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国家图书馆年鉴用户研究及创新服务模式探索Feb.,2012Vol.32 No.21.3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身份构成

以2009年为例,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以在校学生为主,约占69.8%,本科生占19.8%,在读硕士占38.8%,在读博士占11.2%;教师和科研人员占10.3%;16.6%为一般工作人员,全年还接待外宾86人次(图3)。

1.4 读者来源

以2009年为例,本室最大的读者群来自高校系统,占到全部读者人数的69.6%(其中在京高校168所,7 198人次,约占90.6%,大多集中在离国家图书馆比较近的高校;外地高校190所,705人次,占8.9%;有42人次来自国外31所高校);11.4%的读者来自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19.4%来自各类公司、企业。

图4 2009年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来源

2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对年鉴的需求分析

2.1 2006-2009年按中图分类的年鉴流通统计比较

通过调查发现,中国年鉴阅览室中读者查阅频率最高的是C类,占总流通量的53%,其次是F类,占30.3%;G类,占4%;和Z类,占5.7%;D类(政治、法律),占1.67%;X类(环境),占1.3%。C类主要是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城市的统计年鉴,如:中国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苏州统计年鉴等;F类是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类年鉴和经济类统计年鉴,如:中国金融年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北京房地产年鉴等;G类主要查阅的是教育年鉴、教育统计年鉴、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信息年鉴等;Z类主要是各省、市、县的综合性年鉴,尤其是县一级统计年鉴出的很少,读者查阅县以下资料主要从市级统计年鉴和县级综合性年鉴中查阅。因此,读者查阅的年鉴种类主要集中在“统计年鉴”,“经济类年鉴”,“教育及综合类”,“卫生及环保”等方面(图5)。

图5 2006-2009年按中图分类的年鉴流通统计

2.2 读者查阅年鉴的目的及需求

笔者在2006年及2009年向到室读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分别就“读者年龄”“学历层次”、“职业”、“查阅数据的年限”、“查阅年鉴的目的”“内容需求”、“对我国目前现有的年鉴资源数据库的利用情况”、“对年鉴资源载体形式的选择”、“室藏年鉴的满足率”、“室藏评价”、“应加强哪方面年鉴的入藏”、“国家图书馆年鉴室的服务方式应如何改进”等13项进行了调查,2次调查结果基本相同。其中49%的读者为了课题需要,18%的读者为了完成毕业论文,12%的读者兼顾课题和论文;9%的读者用于市场研究,5%的读者用于决策分析,7%的读者用于信息服务。由于高校教师一般都身兼教学与科研两项任务,承担国家和各大部委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多,虽然在校学生占70%,但学生中有82%都是在帮导师查阅资料,搜集、整理各类统计数据,其中有部分学生跟导师做完课题,自己的论文也就提交了。有18%学生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而查阅年鉴。科研院所、各大部委的科研人员和官员,也都是为完成国家或部委课题或决策分析、市场研究来本室查阅资料;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咨询公司、顾问公司、投资公司、评估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外资企业、律师事务所等也都在做信息情报方面的工作,他们为委托单位收集资料,进行数据分析,为委托方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有的也申请国家或部委课题等(图6)。

图6 读者查阅年鉴的目的

读者对年鉴内容的需求集中在经济指标,分行业的经济指标,人口数据,农业数据,教育类数据和县以下的统计数据(图7)。很多读者同时需要若干类型的数据。近几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推出,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农村医疗改革等等,相应的课题应运而生,读者对县级以下的详细数据需求呈上升趋势,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人口、收入、耕地、消费性支出等项目上,比如需要类似农村沼气用户、沼气池数量等一些非常细化的数据。读者为了完成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统计数据,尤其是需要很多回溯性数据。跟据统计结果,需要20年和20年以上数据的读者达31%,需要10年和15年连续数据的读者到37%(图8),可见数据的连续性多么重要。此外,读者对年鉴中各行业运行状况、发展趋势的分析等内容的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市场、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环境治理,能源消耗等相关数据的需求逐渐上升,说明我国有关部门对环境治理,节能减排等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因此,年鉴编辑部门应该重视年鉴用户的需求,适时提供科学、可靠、权威的、连续性的资料和数据,从而为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生产运营部门等制定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理论研究、投资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3 读者对年鉴资源认知度和评价

3.1 读者对年鉴数据库的认知度和评价

为了解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对年鉴数据库的使用情况,我们对同方(CNKI)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方正Apabi)、“中国资讯行搜数网”3个年鉴数据库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图9、图10)。由于本室读者70%来自高校,高校系统购买同方(CNKI)《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使用权的较多,因此对读者对同方(CNKI)的中文年鉴全文数据库的认知度远远高于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方正阿帕比)和中国资讯行搜数网;在使用过3个数据库的读者中,对3个库的评价和满足率上相差不太大。对同方(CNKI)的中文年鉴全文数据库的评价略高于方正阿帕比的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对中国资讯行搜数网的满足率稍差一些。但回答问卷的读者中73%都没用过,最主要的原因是接触不到该库。而且查阅内容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对这些数据库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

3.2 读者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藏书评价

通过读者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藏书的评价发现,有19%的读者回答本室年鉴可以满足其需求,56%的读者认为基本能满足需要,有25%的读者回答能满足一部分。对本室藏状况感到满意的为54%,基本满意的为44%,不满意的为0.45%。而目前不能让读者完全满意的原因有五点:(1)读者需求的差异性较大,虽然年鉴是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时间密集的特点,但并非能满足所有读者需求;(2)数据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地市一级年鉴的连续性有欠缺,缺乏县一级统计数据;(3)行业数据细化不够,(4)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及治理方面,能源方面数据提供的不够全面;(5)有些年鉴出现数据错误或前后不一致,而且未作说明等。

3.3 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阅读习惯调查

通过对中国年鉴阅览室读者使用纸版和数据库年鉴的调查发现,读者中有18%的读者选择电子版或网络版年鉴,33%的读者选择使用纸本年鉴,49%的读者选择两者兼顾(图11)。由此看出,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读者对网络版、电子版年鉴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它带给读者的是方便快捷,而且节省大量复印费用,并节约纸张。但是仍然有33%的读者选择纸本年鉴,49%的读者选择两者兼顾。一方面有阅读习惯的问题,另一方面纸本年鉴,比较直观,翻检容易,而且,有很多早期年鉴,和编辑单位内部发行的年鉴,还没有被数据库收录,而本室收藏相对较全,查阅这部分年鉴的读者依然要来我室查阅纸本年鉴。

3.4 读者对年鉴入藏方面的建议以及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1)年鉴新书更新太慢,有的年鉴出版1~2年了还未到馆或到室。

(2)有些种类年鉴的连续性不能保障,主要是地市的统计年鉴,对读者的课题论文的完成造成一定困难。纸版年鉴应保证省级、地方城市年鉴齐全,增加县级统计年鉴的入藏,各种普查资料汇编也应齐备。应加强西部各省以及西部经济、文化、资源、环境方面的年鉴的入藏,尤其是民族地区年鉴的入藏。

(3)简化年鉴资源数据库使用界面,使之更方便查阅。

(4)加强近些年国外重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部分世界组织出版年鉴的收藏。

(5)加强行业性、专业性统计年鉴的入藏。读者需求集中在历年行业统计数据,尤其是细分行业的一些经济指标;农村基础设施、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物资消耗或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较细化的数据资料,与农业和农村生活相关的能源消耗数据、农村经济,农林采矿等农业数据;能源,交通运输,物流、港口、航运,制造业及工业统计数据;环保、排污数据;灾害、事故、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互联网用户等方面的数据等,关于外资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统计应细化。

(6)加强各地行业统计年鉴的入藏或编辑一些更细化的年鉴,如通商口岸类、军队、科技、能源、环境、市场、旅游、保险方面的统计年鉴等等,行业细分得越小越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兴行业产业开始萌芽和发展,如:休闲产业、体育产业、住房、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希望能加强这方面年鉴的出版和入藏。

(7)关于儿童统计资料太少,尤其是儿童图书馆方面的资料。

(8)希望能加强对台、港、澳广播、电影、电视年鉴以及亚洲国家广播、电视、电影年鉴的入藏。

(9)有些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前后出入很大,又没有针对性地说明,年鉴编辑部门应该定期制作回溯性的数据汇总,以方便读者利用。同时应加快年鉴编辑速度,使最新的年鉴能尽快投入使用。

4 国家图书馆年鉴阅览室在网络环境下创新服务模式的探索目前我国年鉴资源早已不再局限于纸本年鉴,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般而言,单种年鉴形不成信息优势,整合成基于大规模资源数据库的信息系统才会形成产业,赢得市场。所以,中国年鉴必须走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之路[3]。到目前为止,归于信息产业的年鉴,已经出现了多载体形式。图书馆无疑将整合多载体形式的年鉴资源。为读者提供服务。服务模式应该从提供实体型文献为主向提供实体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与网络资源并重的方向转型;从一般性的文献借阅服务向深层次、个性化服务推进;服务内容从提供单一形式资源向提供集成资源过度。服务手段以到馆的、手工的文献借阅服务与远程的、网络化的文献信息和知识推送服务并举。

4.1 整合馆藏年鉴资源,拓展服务模式

从2009年7月开始,在中国年鉴阅览室搭建了多载体形式的年鉴资源服务平台:在提供3 137种,17 277册纸本年鉴的闭架阅览服务的同时,还在阅览室放置1台年鉴光盘检索用机,2台数字资源检索用机(可以检索国家图书馆购买的年鉴数据库),同时本室还整合了各地省情网、市情网、统计局信息网站上的免费使用的年鉴网络资源,并于2009年9月30日推出“互联网上免费使用的综合性年鉴资源网址导航”和“互联网上免费使用的统计年鉴资源网址导航”手册,并不断跟踪和更新。目前已经收集了200余种免费使用的网络年鉴资源,这些年鉴全部来自政府网站,具有权威性,使到馆读者在一个固定空间内既可以查阅纸本年鉴,也可以浏览、下载“清华同方知网《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制作“在线阅读年鉴”以及“光盘版年鉴”,同时,还可以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浏览各地省情网,市情网,统计信息网上免费使用的综合性年鉴和统计年鉴。

4.2 加强年鉴资源的宣传与揭示

中国年鉴阅览室从2006年6月份开始将每个月入藏的年鉴新书目录以及新创刊年鉴的内容摘要挂在图书馆“新书推荐”栏目中,使读者更方便快捷地获得年鉴出版和入藏信息。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网络宣传力度,还需要制作年鉴专题导航,链接政府网站上的年鉴栏目,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便捷的服务。除此之外,需在阅览室内制作宣传栏,将室藏书目提供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室藏年鉴。

4.3 跟踪年鉴网络资源,及时更新室藏信息

网络年鉴资源可以弥补馆藏纸本年鉴的不足,如:南京统计局网站提供的《南京统计年鉴》从1949-2010年都可全文检索,而我馆纸本只入藏1994年、1997年、2000-2010年的年鉴;《威海统计年鉴》馆藏只有1993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08年的,而威海统计信息网提供2000-2011年的统计年鉴全文检索;《大庆年鉴》,本馆只入藏了1988-2000年、2009年、2010年的,而在中国龙志――黑龙江省情信息网中可以检索到从1988-2006年《大庆年鉴》的全文;尤其是可以从政府网站获取一些县级年鉴资料。对已经掌握的正在进行年鉴建档的政府网站继续跟踪,以便及时获取上传信息。

4.4 加强馆员培训,提高年鉴检索能力

中国年鉴阅览室的工作人员是年鉴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中介桥梁,通过培训可以更好的辅导读者利用年鉴数字资源,及时反馈读者需求信息,促进各类年鉴资源的使用。通过浏览检索各级政府网站和中国年鉴网,及时获取年鉴出版信息,进一步整合年鉴网络资源,定期向采访部门提供缺藏书目,向读者宣传室藏,推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扩大读者对我国年鉴资源的认知度,实现传统服务向现代化服务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肖东发.年鉴学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12:76.

统计年鉴范文4

1.拓展西部农村传媒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

>> 拓展西部农村传媒市场 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解决 论解决“三农问题”与推进农村城镇化 浅议新农村建设中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应用 浅析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来发展农村经济 破解三农问题与促进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工业化与城镇化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系统性思维 论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 解决“三农问题”要换个思路 解决三农问题要破除教条主义 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考 电子商务:解决三农问题新视角 新三农问题及解决路径思考 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模式设计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财政政策的作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⑷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统计计算所得,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229页

⑸伊可迹:《城市人口率先超过农村人口占55%广东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期》载《人民日报,华南新闻》2002年7月23日第1版

⑹顾冬晨:《新时代上海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中国城效网/htdocs/xxlr1.=1349

⑺《2002年北京市郊经济全面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载http://.cn/lbi-html/news/special/cz/cjgx/SBND/JHYZ421770.shtml财经报道

⑻李颖、杨慧敏:《西部信息市场的弱势成因及发展途径》载《社科纵横》2003.10第10页

⑼《关注农村地区,开发潜在收视市场2001年农村观众调查专题报告》引自《中国新闻年鉴》第400页,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2版

⑽指人们读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等简单的媒体使用行为。

⑾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1月版(1-21)各地区乡村分性别的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表

⑿Rogers,E.M.(1995).Diffusion of innovations,4th edition.New York:Free Press.转引自Jonathan.j.H.zhu 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Perceived Needs,and Perceived Popularity Adoption and Use of the Internet in China commnication Research,Vo l.29,No.4,August 2002 p470)

⒀据《西部开发12省、区、市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第345页制作

⒁⒂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西部大开发12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金支出表》制作

⒃殷逸健:《2001年国内媒体广告市场点评》/20020401/1604576_1.shtml

⒄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2》(14-2-21西部大开发12省、区、市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

统计年鉴范文5

关键词:星级饭店;层次聚类分析;中国大陆地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062-02

一、引言

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到2011年底,仅国际旅游而言,中国大陆地区入境过夜游客人数达到5758.07万人次,世界排名第三;而国际旅游创造的外汇收入达到484.64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四。以北京为例,根据《2013年北京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境内旅游的人数就高达22,63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301.3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15.3%;而入境旅游人数达500.9万人次,旅游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51.5亿美元。旅游业已经由最初的“资源导向型”发展到现在的“市场导向型”。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必须有效提升其旅游竞争力,保持自身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市场的吸引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星级饭店是旅游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星级酒店11,676家,具体参见表1。

旅游服务人员作为旅游餐饮业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地位非常重要。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旅游业从业人数已达2,044,001人,其中,就职于星级饭店人数达1,542,751人,就职于旅行社人数达299,755人,就职于旅游景区人数达201,495人(数据来源于《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二、模型选择

层次聚类分析又叫系统聚类分析,是一种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它事先并未设定样本分类的标准,而是通过对样本和变量数据的不同特征指标值进行差异程度计算,根据变量或样本间不同的差异程度大小重新结合分类,产生一个更有效的类。其优点在于可以对分类变量进行聚类,实现过程如下。

将各组数据作为独立的一类(设为n类),按照所定义的距离计算各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形成一个距离阵。

将距离最近的两组数据并为一类,从而形成“n-1”个类别,计算新产生的类别与其他各个类别之间的距离或相似度,形成新的距离阵。

接着将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别合并,一直重复该步骤直到所以数据被合并为一个类别为止。

三、实证分析

由于本文中的各指标值有不同的量纲,本文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标准化处理Z-score),然后再进行计算。

本文的数据来自《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以各地区为类别,主要计算采用SPSS21.0及Excel2010等辅助工具进行。

1.数据的初步分析。首先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各个指标的数量级各不相同,平均值从0.596603~7467175626,标准差从0.0560754~7261245.453,本文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

2.结果分析。通过多次聚类可得到如图1所示的谱系图,在此只给出最后结果。

谱系图中将聚类过程直观表现出来,类间最大距离算做相对距离为25,其余距离均换算成与之相比的相对距离大小。

从表3可以看出,将31个地区分为三类相对合适,同时,本文给出了分类后的统计描述,见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及分析,本文将中国内地31个省市分为三类。

第一类省市为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从原始数据上看,这几个省市均属于著名的旅游省市且经济发达,各项指标比较接近,处于偏上位置。

第二类省市包括天津、河北、四川、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从数据上看,这些省市既包括东部较为发达的城市,又包括西部城市。其中,上海市如果分为四类的话,则归入第四类;归为三类的话,则归入第二类。这里我们采用了三类的归法。

第三类省市有广东。广东省作为东部沿海的发达省,流动人口庞大,来参观旅游、住店的人众多。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2]北京市旅游局.北京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3]杨维忠,张甜.SPSS统计分析与行业应用案例详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1.

[4]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统计年鉴范文6

关键词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经济学视角;长株潭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537(2013)03009005

Analysis of Spatial Conflict Measur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 Case Study of Changzhutan Areas

TANG Kai, ZHOU Guohua*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China)

Abstract Learned from the disaster risk principles, the risks of spatial conflict are composed of four aspects, i.e., the risks danger, persistence, the vulnerability of risks and the recovery. Based on the index system of risk model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 Changzhutan areas were taken as example. The results of Changzhutan measurement on the risk of spatial conflict show that the risk level of the present spatial conflict overall is rising slowly from 2000 to 2010. And the risk of the spatial conflict in three urban areas is higher than other districts.

Key words spatial conflict; risk evaluation; economic perspective; Changzhutan are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7.5%.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逐渐成为一个风险高度积聚的场所,衍生出空间经济发展失衡、空间经济分割、空间资源失配等一系列“空间冲突”问题,威胁到区域的高效发展及安全.“空间冲突”源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外溢性和空间价值社会化体现的不公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12].长期以来,空间整合、空间竞争、空间剥夺等现象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310],但对空间冲突的研究仅有周国华、彭佳捷[12]等少数成果.在未来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空间冲突将会进一步激化,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机制,并测度其风险,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1 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

从经济学视角思考,“空间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本质是利益主体因争夺空间资源而产生的对立现象.目前社会并没有规范和制度与之相匹配,以保护在空间冲突中处于劣势的社会群体.利益主体基于自身的认识,对空间资源的争夺产生动机或者意图,这种意图外化为对抗行动后,就会促使空间冲突的发生,而制度或规范的缺失、社会环境的诱导等诱因加快了这种外化,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空间冲突的动力,驱动了行为主体的对抗性互动,也加速了空间冲突的发生[11].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第36卷第3期

唐 凯等:基于经济学视角的空间冲突形成原因及其风险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2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的方法

2.1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方法

传统的自然灾害风险理论认为风险由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共同作用形成.空间冲突源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灾害.考虑到空间冲突的消极效应,联系空间冲突风险产生的孕险环境、致险因子和承险体,将空间冲突的风险划分为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和恢复性等4个要素.

空间冲突风险(SC)的形成及其大小,是由致险因子的危险性(H)、持续性(S)、承险体的脆弱性(V)和恢复性(R)综合影响决定,即SC=H∩S∩V∩R.危险性是指空间冲突所造成的损害程度,主要是由空间冲突的强度和发生的频率决定.一般风险强度越大,频次越高,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产生的风险也越大.空间冲突风险的持续性是指空间冲突风险开始到结束的间隔,一般地,空间冲突不可能消亡,只有风险大小之分.由于空间冲突是高速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因此,可以用城市化指数衡量空间冲突的持续性.空间冲突的持续性越长,风险越大,所遭受的潜在损失越大.脆弱性主要是针对空间冲突所在区域即承险体而言.空间冲突所带来的风险全部由承险体承担,因此,承险体脆弱程度也是衡量空间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恢复性一般是指利益主体在空间冲突发生后,为防止和减小空间风险而采取一系列措施的能力.能力越强,受到灾害的风险就越小.

从经济学角度对空间冲突风险进行测度,应该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空间的影响,从致险因子的危险性、持续性和承险体的脆弱性、恢复性等出发,选取一系列指标进行综合以表征区域的空间冲突风险水平.

2.2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视角,根据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和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来确定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及恢复性,具体包括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基尼系数、城乡收入极值比率、人文发展指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赤字率、房地产价格收入比、中产阶级收入阶层结构、城市化水平、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万元GDP的三废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外贸依存度、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率在内的18个指标(表1).

表1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的具体指标及主要说明

Tab.1 The specific index and main explanation of spatial conflict risk evaluation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说明 数据来源

空 间 冲 突 风 险 评 价 危 险 性 人均GDP ― 统计年鉴

恩格尔系数 反映富裕程度 据统计年鉴测算

第二产业占GDP比重 ― 统计年鉴

区域基尼系数 反映收入分配公平 据统计年鉴测算

城乡收入极值比率 反映城乡收入差距 据统计年鉴测算

人文发展指数 ― 据统计年鉴测算

失业率 反映就业市场稳定性 据统计年鉴测算

通货膨胀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反映货币与物价的稳定性 据统计年鉴测算

财政赤字率 反映财政风险 据统计年鉴测算

房地产价格收入比 反映房地产市场稳定性 统计年鉴及房地产网站

中产阶级收入阶层结构 反映社会结构稳定性 量化

持续性 城市化水平 ― 统计年鉴

脆 弱 性 万元GDP的能源消耗 ― 环境公报

万元GDP的三废排放强度 ― 环境公报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反映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化程度 据统计年鉴测算

外贸依存度 ― 据统计年鉴测算

恢复性 政府的公信力 ― 量化

社会成员社会保障率 ― 据统计年鉴测算

2.3 空间冲突风险评价模型

针对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的内涵,借鉴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中常用的灾害指数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同时考虑到空间冲突风险值与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成正比,与恢复性成反比,将空间冲突风险评价计算公式表示为[12]:

SC=∑n1i=1Ahiwhi∑n2i=1Asiwsi∑n3i=1Aviwvi1+∑n4i=1Ariwri.

其中,SC表示空间冲突风险值,其值越大,说明空间冲突越激烈,空间冲突风险越大.Ahi、Asi、Avi、Ari 分别表示空间冲突中的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和恢复性的量化值,n1、n2、n3、n4 分别表示空间冲突中的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和恢复性的指标个数,Whi、Wsi、Wvi、Wri分别表示空间冲突中的危险性、持续性、脆弱性和恢复性指标的权重系数.权重确定有多种方法,测算时可根据各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本文采用的权重方法是层次分析法.

3 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

3.1 区域概况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的东北部,地处我国最大的内河湘江的中下游,位于E112°54′~E113°10′、N27°50′~N 28°11′,是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结合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3个城市的所有区域范围.至2010年底,长株潭行政区土地总面积028 Mm2,人口1 365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716.55亿元.长株潭城市群自2007年被批准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发动机”.

3.2 评价结果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将数值代入上述公式,得到长株潭城市群各区域从2000―2010年间的空间冲突风险值,具体情况见表2.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的情况见表3.其中房地产价格指数采用的是环比指数;中产阶级收入阶层结构由于数据获取有难度,将其比例规定为0.2~0.4;政府公信力考虑到长株潭的实际情况,将其量化为0.5~1.其他数据均来自各年份的统计年鉴或环境公报,通过标准化后得到.

表2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2000―2010年空间冲突风险评价值

Tab.2 The value of spatial conflict risk from 2000 to 2010 in Changzhutan areas

编号 地区 空间冲突风险值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 长沙市 0.455 4 0.444 5 0.451 5 0.456 5 0.472 4 0.497 6 0.502 4 0.499 3 0.507 2 0.514 4 0.519 1

2 长沙县 0.385 2 0.407 1 0.411 2 0.428 1 0.433 1 0.452 4 0.463 4 0.468 9 0.468 2 0.477 2 0.484 2

3 望城县 0.399 7 0.406 7 0.404 9 0.420 0 0.431 5 0.436 3 0.450 5 0.461 3 0.467 8 0.469 9 0.473 6

4 宁乡县 0.386 8 0.387 9 0.392 7 0.414 1 0.418 3 0.423 3 0.429 2 0.437 6 0.442 4 0.451 7 0.462 4

3.3.1 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空间资源失配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大量集中,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将会呈现高度的流动性,城市空间将成为风险聚集的场所.因此,合理配置空间资源,防止空间资源失配是管控空间冲突风险的重要举措之一.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和整合城市社会或生活空间,基于人本主义,通过调整制度安排、缩小空间距离、加强产业集聚等方式减少“空间失配”现象,以期达到区域经济协调一致发展;通过加强空间治理,合理调控空间资源在不同阶层的公平分配,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有限矛盾,以期保证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的基本供给和发展.

3.3.2 加强社会空间保障,防止空间剥夺 空间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商品,由于其稀缺性,利益群体获取空间资源的各种行为而引起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必然会导致空间资源成本和效益的再分配现象,而这种空间资源分配显然会更有利于权势或强势阶层,造成当前“低收入群体居住边缘化”、“农民土地低价征收”等一系列空间剥夺现象,最终产生高风险的空间冲突.因此,加强社会空间保障,是管控空间冲突风险的必要手段之一.加强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空间保障制度的建设,用以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空间冲突风险;建立综合性的社会空间保障体系,在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保障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完善空间资源责任共担机制,政府部门需要明确界定社会保障经费占GDP的比重,引导各利益主体共同分担空间分配责任.

3.3.3 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提供良好的经济空间支撑 长株潭城市群须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积极推进经济一体化,以期给生产生活行为提供更好的经济空间支撑.区域内合理分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相互协调,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给予各利益主体足够良好的经济空间支撑,以减少空间冲突风险危机的发生.各级政府须重视区域的整体利益,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不得进行空间经济分割及封锁;加强空间一体化,通过区域整合、产业整合协调区域的经济利益;贯彻一体化空间发展和经济发展思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优秀城市群发展经验和分析目前城市群发展中空间冲突发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空间资源分配,实行城市群空间一体化规划,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经济空间良好供给,逐步形成一个“空间分配合理、空间功能互补、空间适宜人居、空间资源充分供给”的城市群,将城市群的空间冲突风险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使之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枢纽.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空间冲突这一社会现象的概念内涵、形成原因及动力机制做了系统梳理.同时,借鉴灾害风险评价原理,对空间冲突风险的评价内涵及评价方法做了探讨,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实例,定量测度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冲突风险水平.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从经济学角度讲,空间是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产品.“空间冲突”正是源于空间资源的稀缺性、空间价值的外溢性和空间价值社会化体现的不公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其本质是利益主体之间因争夺空间资源而产生的对立现象.

(2)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归为行为主体内因及外界诱因,诱因的存在使得空间冲突的发生成为可能,而动力则是空间冲突发生的激发要素.空间冲突动力是基于空间利益主体的效用不一致,利益主体之间都是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或其他利益最大化.空间效用越大,产生空间冲突的动力也越大.

(3)空间冲突风险与空间安全呈反向关系,即空间冲突风险越大,空间越不安全,反之亦然.借鉴灾害风险学原理,将空间冲突风险转换为由致险因子的危险性及持续性和承险体的脆弱性及恢复性4个方面,并从上述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4)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冲突风险测度的结果表明,2000―2010年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过程,长株潭城市群各个区县的空间冲突风险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不明显.其中3个市区的空间冲突风险值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高,并向外逐步递减.

空间冲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各个区域的空间冲突风险也将随之愈演愈烈.因此,如何调控空间冲突风险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本文虽然提出了管控空间冲突风险的政策建议,但还略显片面,下一步研究工作将对空间冲突风险的调控预警与对策进行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国华,彭佳捷,等. 空间冲突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效应[J].地理科学进展, 2012,31(6):717723.

[2] 彭佳捷,周国华,等. 基于生态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2,27(9):15071519.

[3] 方创琳,刘海燕.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 2007,62(8):6778.

[4] 王德利,杨青山. 北京城区交通便捷性空间分异特征及问题分析[J].经济地理, 2012,32(10):4955.

[5] 周子鑫,朱传耿.我国区域空间整合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5):15.

[6] 方创琳,蔺雪芹.武汉城市群的空间整合与产业合理化组织[J].地理研究, 2008,27(2):397408.

[7] 刘贵利,严奉天,等.城市发展中内外空间冲突与协调的战略选择:以石家庄市为例[J].地理研究, 2006,25(4):701709.

[8] 谢正磊,许学工.基于非线性理论的绿色空间和建设用地竞争关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 2007,14(6):223230.

[9] 尹来盛,冯邦彦. 珠江三角洲城市区域空间演化研究[J].经济地理, 2012,32(1):6370.

[10] 李 铭,方创琳,孙心亮,区域管治研究的国际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7):10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