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佳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亲节佳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亲节佳句

父亲节佳句范文1

一、 体验生活,激发灵感

生活是多样化的,而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没有生活,作文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作文教学要生活化,让学生养成深入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生活实践,说真话,写真情实感。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做出一些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生活,同时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创设情境,外出活动等,让学生在真正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之后有感而发地写作,这样做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如做完学生喜欢做的“寻人大行动”游戏后,可以布置学生写下自己的特征,让别的同学根据特征描述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在“三八”妇女节给妈妈洗脚;在“父亲节”给爸爸刮胡子;在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亲口对他们说声“我爱你”;在节假日,当一天家长……由于这些活动学生亲身参加,往往津津乐道。这些体验生活的精心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生活,也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提高了认识能力,因而写出的作文也实在多了,文章很有条理,具有文采,语言也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二、 观察生活,丰富感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情感体验。生活积累丰富了,才会“有米下锅”。如有一次我们在学校视导,正在听一节习作课时,课堂上发生了一个有趣的“风波”,一只麻雀突然从窗外飞入,想飞出去,又因一时看到这么多的人,很慌张,在教室里盘旋打转。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题目自拟。因为有了实践生活,同学们有了兴致,个个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小麻雀,我来为你导航》《大胆往前飞》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几百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这样的作文,避免了胡编乱造,生搬硬抄,而是把实践中的真实的感受融入作文中去,使作文生动活泼。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就不翼而飞了。再比如指导学生写作“我喜欢的美味”一文,可以说,几乎每个学生都品尝过美味,但是对习作要求中提及的美味的制作过程并未真正留意过。于是在课余时间,我特意拍摄下“印度飞饼”“火烧饼灌鸡蛋”“过桥米线”等风味小吃的制作过程,并且通过旁白作简单描述。在习作指导时把这些镜头播放出来,让学生仔细观看,让学生触景生情,再布置他们课后继续观察,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习作。由于学生很有兴趣,写习作就有了具体内容,有了真情实感,全体学生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了这次练习。可见,习作前走进生活去观察,是一个必备的阶段。

三、 留心生活,注重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重视文本”成了新课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许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掌握了好词佳句后就为写作做好了准备。教完《草原》一课后,在背诵草原美景的基础上,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熟悉的校园、公园等,这时候,能够让他们感到有词可用、有话可说。在课内积累的基础之上,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学知识,也必须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大诗人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各种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让他们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在积累的方法上,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大脑发育未全,有意识记的能力较差,经历的事很少保持在大脑中。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必须做好读书笔记,对自己在课外读物中欣赏到的妙词佳句、好段子要及时摘抄甚至熟记,并且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实现资源共享,逐渐形成自己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学会把天然的素材及自己的积累聚焦于笔尖,勤写日记或周记,鼓励学生及时拿起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学生积淀的素材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就开始写作了,写作时会倍感轻松。

四、 创新生活,发展想象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律文教授在比较中外学生差异时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哈佛大学校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写作就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们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童年是梦的季节,这个时期的孩子们写童话、写科幻故事似乎比写生活简单得多。不论他们的作品有多么幼稚,只要有生活的影子,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表扬。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的认识水平就会明显提高,思维也会逐渐走向全面、成熟,并开始尝试用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让人意想不到,耳目一新。对于学生的许多美丽幻想,包括荒诞不经的,教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而应鼓励他们写出来。但是要注意的原则是“写作文要有科学态度”,这是大作家冰心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们作文教学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例如“中秋之夜,繁星满天……”“我买了一只小兔子,过了几天,它竟然生了两只兔宝宝……”这样不符合实际生活的句子是要不得的,否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胡编乱造的误区。

父亲节佳句范文2

一、 多管齐下, 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

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情况家长调查的基础上, 召开家长会, 改变部分家长的陈旧观念, 取得家长的帮助, 保证课外读物有来源, 课外阅读有监督。有条件的家庭, 提倡亲子阅读, 这对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十分重要。

2.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教室内张贴读书名言, 布置班级读书角, 图书来源一是学校图书馆, 二是学生家中藏书。同学之间可交换阅读书籍, 提高读物利用率,减轻家长经济负担。 “读书小屋” 每周推荐一本好书, 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教师以身垂范,与学生共读。特级教师支玉恒说: “教师不读书,对学生是灾难性的。”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文化底蕴渐渐地丰厚起来,思维逐渐地活跃起来。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会带有某种特殊的精神气韵和文化归属感,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与教师共同阅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也便于教师进行及时引导。

二、 帮助学生选择健康、 适合的课外读物

1.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 有的喜欢名家名著; 有的喜爱科普作品; 有的迷于军事知识; 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 我们放低要求, 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 课外阅读益处很多, 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论文格式, 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 选择最有价值, 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尤其孩子, 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 心灵会日渐纯净, 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 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1.不动笔墨不读书。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 记录阅读的篇目、 时间、 字数、 摘录好词佳句、 展示心得体会, 学会积累, 学会与文本对话, 学会做读书笔记; 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 ( 会续写、 扩写、 缩写、 改写等) 。以保证阅读数量, 提高阅读质量。

2.集中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 便于教师指导。但教师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 并不是一件易事。人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 “课外书屋” , 介绍了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漫画 “好看的圣诞书” ,它的幽默、 温情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我顺势引导阅读漫画集 《父与子》 , 它由一组组生动幽默的画面组成, 幽默、 温馨, 流露出纯真的赤子之情和融融的天伦之乐, 感人至深。我请孩子们谈体会, 谈各人发笑的角度, 从而理解 “各人笑各人的所笑” 正是漫画集所独具的魅力。并根据本单元课文均体现父母之爱的特点, 重点推荐漫画 “寻找出逃的儿子”等, 分组学习, 小组交流, 填写读书卡。

四、 有机整合, 减轻课业负担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 人人时时学语文、 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并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 特殊的节日, 特殊的事件, 特殊纪念日等拓展阅读。如学了 《草船借箭》 , 引导阅读 《三国演义》 有关章节;学了 《十里长街送总理》 后, 推荐阅读 《大地的儿子》 ;学了 《少年闰土》 , 推出鲁迅小说 《故乡》 。 3月5日, 读 《雷锋的故事》 ;父亲节, 看朱自清的 《背影》 ……学生手中的 《同步阅读》 教材, 文章不但精彩, 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应充分利用。

2.保证阅读时间。 课外阅读需要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囫囵吞枣地应付课外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 要控制过多的机械繁琐的语文书面作业, 保证学生每天有半小时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的周记也可改为阅读、 与家长交流、 填写读书卡等。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 让语文作业变得有趣起来。

父亲节佳句范文3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我们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的道德教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起点。因为当前许多中学生,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孩子的骄横无理,唯我独尊,缺乏感恩意识。加上传统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单一,远离生活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唤醒学生感恩的心。

而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具有历史继承性,也反映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和教师们对教育目的的新的思考和探索。在提倡感恩教育的今天,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特别对于我们政治教师更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正确解读感恩教育,如何在政治课堂上推行感恩教育,如何将感恩教育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一、感恩的内涵。

什么是“感恩”?要正确理解感恩教育,必须先了解“感恩”。“感恩”一词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概念。在英国很多古老教堂的石墙上至今仍然雕刻着“思考”与“感恩”二词。“感恩”在牛津字典里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而在我国汉文文化中,“感恩”一词出自晋代文豪潘岳《关中》诗“观遂虎奋,感恩输力”,亦取“感戴恩德”之意。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将“感恩”一词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①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陈寿在《三国志.是志.骆统传》中说“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里指的就是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目的的人性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在中华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娱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等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所以感恩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西感恩文化传统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准则。在西方的感恩节正是教人们懂得崇高感恩,感谢上苍的仁慈与恩惠,它始于1621年,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殖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和印第安人的帮助,举行了三天的狂欢活动,从此这一习俗就延续下来。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每逢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都要隆重庆祝一番,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餐桌旁,面对有火鸡、南瓜派的丰盛大餐,进行餐前祈祷和感恩。这时,每个人都会怀着感恩之情,细说值得他们感恩的事情来,在他们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重要的日子,因而外国的小孩从小就被教导“接受”的礼节,不管喜不喜欢别人的礼物,都必须得甜甜蜜蜜的道谢,因为要谢的是礼物背后的心意,而不是礼物,更不是礼物的价值。不管多少礼物都要写谢卡,不管多小的服务都要道谢。这种已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服务自己的人说“谢谢你”、“非常感谢”,因为他们深知,说声“谢谢”不仅使世界上的另一些人感到快乐,而且也使自己的心情舒畅,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可以心平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冲淡了生活压力,美化了生活。

而中国社会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 “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②这道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感,里面不乏有感恩教育的合理成份和因素。因而我们用谚语、名言、警句来教导下一代,学校教育停留在字面上、课堂上、理论上,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上的则少之又少,弘扬感恩美德缺乏时代感和说服力,没有实践的指导,使孩子们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缺乏感恩意识,我们的孩子们乐此不疲地过着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洋节日,却没有想到过感恩节。他们视幸福为天然,认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稍微有一点他应该得到的东西没有如期而来,便愤愤不平,唳气冲天……乌鸦反哺、结草衔环、义犬救主的私塾启蒙、“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阐释的不是感恩思想,而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报恩情结。所以引入感恩教育的思想迫在眉睫。

(二)传统感恩教育与时代对感恩教育的需求

人为什么要感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信性上,它是一切守社会关系的总和。”③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他人而单独存在,“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④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

而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们的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太多太多关于感恩教育的事例,例如在四川都江堰浏览的话,你会在大坝上看到八个大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还有佘家义士“昌死葬忠魂”,在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子子孙孙,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像这样的例子还举不胜举。但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好像还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事例的宣传,或者是一些流传的名言、警句。而现在,我们的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由于父母的宠爱、溺爱,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很差,这样的情况下由骄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那样,依靠父母的那些传统的感恩教育的启蒙没有开启。加之,现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趋势,旧的道德规范已不适应,新的道德规范又未确立。所以,那些有关“感恩”的传统事例、名言、警句也在被人所淡忘。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⑤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但现实的社会和学校缺乏这样的引导,导致了感恩意识缺乏。

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我们不少同学总是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父母,这样不好,那样不对,对父母的行为和做法挑三拣四,横加指责,甚至于直接与父母顶撞!有许多同学不知道父母身体的健康状况,不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的连自己父母的工作单位在哪都不知道,想想看,父母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精力和心血,扪心自问,作为儿女是否关心过他们?是否为父母做过什么?如果什么也没有做过的话,那又有什么理由去指责父母呢?对待自己的父母尚且如此,又怎么敢奢望他们会善待老师和朋友呢?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耗资300万元,资助178个贫困学生,而当他重病住院的时候,受过他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也都没有去看望过他。无独有偶,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13年来,老人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卧病在床,却从未收到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更别说来人探望了!这样的人情冷漠,社会道德的滑坡,国家有难之时,我们又怎么敢指望有人会出来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

所以感恩教育刻不容缓,它已经不再是一件关乎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关乎到社会的安定与团结,民族、国家的关键问题了。

三、感恩教育的教学实践

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因而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恩之心和致谢之情。

(一)开启学生“感恩”的心

“恩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接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⑥因而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开启学生感恩的心。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因而我利用政治课堂,让学生谈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老师为我们做了什么?朋友为我们做了什么?等话题加以讨论交流,让学生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要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要铭记别人的恩惠,要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周围的人或事务。

(二)点拨学生,寓教于行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作为班主任我根据我们班的学生特点,开展如下的活动:

1、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事实,在班级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2、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导小品,相声,让班级有表演才能的同学在班会课上表演,其中感人最深的是学生表演的《帮妈妈洗脚》的小品,感人至深,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得到熏陶。

3、“感恩”小报,这主要是与语文老师配合,以我们班为主阵地,接受年假同学的投稿,评选考 ,让学生目睹“孝” 形象,从而得到感染。

4、用班级“板报”,每一期板报都有一个关于感恩话题,让幽默、广告去感染学生。

5、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多用敬语“早上问个好”得到帮助或恩惠要说“谢谢”“言为心声”多与父母讲贴心感激的话。

此外,我身为政治教师,我能充分利用8年级授课的内容和学科特点,组织学生讨论,利用事例让学生自导自演,身临其境去感受。让学生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的形式,实现“感恩”的迁移,营造浓厚的气氛,让学生在不同场景施展各自的才华,使“感恩”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孝、知孝、行孝”的热情,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领悟真理。

(三)体验“感恩教育”的真实情况,走出传统,实现感恩的迁移

1、体验感恩的真实情况

我针对8年级《我爱我家》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是:知道父母生日的仅占15%,其中知道一人的占23%,经常帮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的占15%,偶尔做的占30%,在家经常使用礼貌用语的占12%,偶尔使用的占25%,知道感恩节的学生不足10%,而知道圣诞节高达95%,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知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艰辛,甚至是觉得理所当然,为此我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父母生活的甜、酸、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1)利用节目,开展活动

①如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这些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在庆“三八妇女节”时,我们班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的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关心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

②九月十日教师节,我组织师生之间开展了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话,一张特殊的自制贺卡,一束鲜花,都传承着师生之间的情谊。

(2)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①夏天高温,参加户外活动。暑假是收割的季节,我建议学生跟父母亲一起去割稻,晒谷子,到菜地里浇菜、除草,当我们与父母一起早出晚归时,我们就很容易体会父母的艰辛。

②冬天早晨,帮助父母洗衣服、做饭、烧菜,在寒冷的冬天手要浸入冰冷的水中,甚至要赤着脚到河里挑水浇菜,这种冰冷的感觉是刺骨的。让学生更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③要求学生替妈妈做一周所有的家务,去发现妈妈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清闲,我们就会发现父母的不容易,情由境生。

这些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2、实现感恩教育的知行合一,走出传统形式

光说不做也是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走出传统的“说教”,依赖课程,重理论轻实践,自主地、真诚地、卓有成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1)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

只有真才实学,才有过硬的本领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对社会有所贡献,才能更好回报父母,因而在班上开展学习竞赛。

(2)诚实守信,让父母开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做人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如果我不信守承诺,给父母带来的是耻辱。对此班级开展诚信教育

(3)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

世界是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也有矛盾和代沟,面对矛盾,我们就以积极的心态去化解矛盾,搭起沟通的桥梁,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尽力维护父母的情感与尊严,消除其“代沟”。

(4)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

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为,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因而我要求我班学生在假期能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例如扫地、洗衣、烧饭、做菜等,也可帮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5) 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

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俗语说“良言一句在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经常对父母说体贴或感激的话,例如“妈妈你辛苦了!”外出要常给家写信交流思想,节日时给父母一些祝福,都是暖人心的。

3、实现“感恩”情感的迁移

在传统意义上的感恩往往理解成对父母的“孝”,其实感恩蕴含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的理论价值,因而我们要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实现感恩的迁移。

(1)迁移到尊师爱生

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们应感恩于他的付出,听从老师的教导,多为老师做力所能及之事,帮助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在“爱心捐款”活动中踊跃参与。

(2)迁移到爱班爱校上

让学生自发组织“消防”小队,做好班级学校班级保洁工作,参加“维护秩序”支援队,活跃在学校各个执勤岗位上,文明督导。

(3)迁移到爱社会上

“讲文明、树新风”“尊老爱幼”为孤寡老人送温暖,课余做一名“环保小卫士”、“绿色购物”等保护环境的行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4)迁移到爱党爱国上

学校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通过举办一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例如:清明扫烈士墓、爱我祖国的征文活动等,让学生懂得没有国哪有家,一个爱国的人,必然也是爱家的人做到: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奉献社会,这就是对父母的感恩。

(5)我们还应感恩于自然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天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懂得感恩于自然,环保意识,珍惜货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会因感恩而快乐,不懂得感恩的人,将不会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及满足。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感恩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因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时代与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胡江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2] 陈治国、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J].孔子研究.2005,(6):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