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设计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1

文章主要探讨环境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以整体思维为出发点,围绕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提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的基本构成,旨在使环境设计的课程体系更趋合理。

关键词:

环境设计;整体思维;建筑学;课程结构

一、整体思维与环境设计

我们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环境设计专业内涵:一是基于系统论的环境整体意识的强调。映射到专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科教育,以及对学生整体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艺术与技术、人文与自然并重的倾向。这意味着在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艺术、人文与自然科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体系。三是划定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范围。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本身的“灰色”属性赋予了它边界的模糊性,从而使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有向“大建筑学”靠拢的倾向。但其清晰的学科教育内容和研究范围是基本稳定的,即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三个方向。

二、建筑教育在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的位置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叙述中,可看出建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在这里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基本依据:第一,建筑是环境设计的载体,是构成环境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作为实体承载了环境设计,而建筑设计的意匠、空间、功能等又需要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第二,建筑是环境设计方向划分的依据。环境设计根据设计目的划定专业,但不论如何分化与发展,从大的方面分化为以建筑为母体的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方向并不会变化。第三,建筑学科为环境设计专业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和教育支撑。建筑学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产生于特定的人文和自然背景,凝聚了各种信息,处于时代的最前沿,本身就是一种跨学科的存在。在《广义建筑学》的前言中,吴良镛提出了一种广义的环境设计范畴,包括从个体建筑到建筑群,从小庭园到大的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从这个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仍然是建筑学的延伸,而建筑学无疑是环境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由于环境设计的“灰色”属性,目前的环境设计专业适应面十分广泛,分散在以建筑为主导的工科院系、以艺术为主导的美术院系和以园林为主导的农林院系中。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主导思想和培养方案,尽管各有千秋,但是各有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存在弱势与不足之处。

三、环境设计本科教育中建筑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领域包括四个部分,即设计历史与文化、设计思维与方法、设计工程与技术以及设计经济与管理。建筑学作为环境设计的基础核心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以上四个方面的全部知识领域,并且贯穿四年本科制教学。因此,环境设计中的建筑学教学整体意识至少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自成体系,表现为课程的全面性、连贯性和有机性。二是环境设计中建筑类课程体系与其他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知识体系上的顺利过渡,体现在内容与时间上的自然衔接。三是教学效率的提高。尽管建筑教学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环境设计整体的课时量是一定的,这意味着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建筑教学内容、提高建筑课程的比重。这就需要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保留核心内容、摒除重复教学,提高建筑类课程的教学效率。依照《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中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领域的划分,拟将建筑类课程分为四个基础板块,即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与建筑管理,分别对应于所提出四个子域。所有课程均为专业基础课,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是核心课程。

1.建筑理论——设计历史与文化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意,而创意来源于文化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理论基础属于环境设计的通识教育模块的组成部分,对应于设计历史与文化板块,是设计创意的来源之一。理论板块主要设置于低年级,笔者建议比重占据建筑类课程总体的25%左右,由建筑概论、建筑历史、设计原理三部分组成。建筑概论课是学生进入设计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有别于建筑学专业,是专门针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建筑概论,内容广泛而不深入,由五个必要部分组成,即建筑构成要素、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艺术与发展倾向。设计原理课的内容对应于第二板块中的建筑设计,属于建筑设计的先修和预备课程,可从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个方面讲述。对于建筑历史的讲述,笔者建议将建筑风格、空间秩序、建筑造型、结构体系、装饰与色彩这五个方面的内容作为掌握的重点内容。此外,目前各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多数未专门设置建筑美学的课程,而是将有关内容分散到了建筑史、建筑设计和美学的课程中。笔者认为建筑美学更适宜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进行教学。

2.建筑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

环境设计经历了一个从界面到空间再到场所的意识变革。特别是公共建筑,对于空间和场所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最终设计的成败。第二板块主要由三类课程构成,即设计基础、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重点在于建筑空间和场所意识的建构,并贯穿于四年本科教学的始终,其课时量的比例最大(笔者建议45%),是环境设计从理论到成果的非常重要的过渡阶段。对于建筑空间的感知和构成训练是空间设计的第一步,在一年级完成。在设计基础环节,严谨的制图与表现训练是内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各类空间和场地的感知与构成训练。在这一环节中,行走体验、模型制作与图解训练十分有效。建筑设计课程是第二板块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两类先修课程作为基础,即第一板块内的设计原理和第二板块内的设计基础,并且需要强调建筑与环境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的指导和贯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性训练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个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条线索下的若干类型设计,如住宅建筑、景观建筑、办公建筑、博览建筑、商业建筑等。最重要的是,建筑设计课程下设的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最终对应于环境设计的室外环境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这里提倡综合项目的连续设计,即在教育初始就设立若干工程项目(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设置),每一工程项目从对原始资料与环境的踏查、创意设计到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再到内环境设计,整个过程有条不紊、相互衔接,以训练学生形成连贯性的设计思维和设计的整体意识。以上这些也同时要求教师的通力配合与协作。

3.第三与第四板块

第三与第四板块均设置在三、四年级。第三板块为建筑技术——设计工程与技术,笔者建议在建筑的总课时量中占据20%的比例。尽管处于艺术学的学科门类之下,但是环境设计专业名称的再次变更重申了在该专业设计中对于技术和科学的强调。第三板块主要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物理与设备三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从建筑角度与设计工程和技术对应。以往的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建筑技术教育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艺术园林类院校对建筑技术的轻视乃至忽视;一种是工科院校内的环境设计专业直接套用建筑学的建筑技术教育模式。鉴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形成适应该专业的建筑技术教育的专门教材,制定与之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第四板块为设计经济与管理,建议比例为5%,主要设置建筑经济与建筑管理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与环境设计专业的项目管理对应,建议作为后者的先修课程。

四、结语

系统论下的环境设计需要的是室内与室外、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整体观。不管是环境设计师统筹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师配合建筑来完成环境设计,对于建筑的理解决定了最终设计作品的成功与否。尽管环境设计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教学体系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步伐。目前,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仍延续着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并未追随国家对于该专业的定位而作出转变。笔者在这里仅就环境设计专业中建筑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一些建议,以自下而上的课程体系研究来减少认知上的模糊性,希望能使专业教育思路更加清晰。

作者:贺美芳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研究组.中国高等学校设计学学科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2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日渐提升,环境设计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国内当下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前景却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的环境设计教育始于中国工艺美术设计教育时期,发展至今仅有几十年,处于起步时期。近年来,才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科学体系。而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效果图”“意向图”“渲染图”等绘制,这其实是本末倒置——初衷本该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重在设计和创新,最后却发展成培养专业的绘图员,直接忽略了设计人才教育的灵魂和精髓。对于设计教育,真正可取的做法应该是踏踏实实思考、研究国外先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并借鉴性地引入国内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其对学生整个设计行业有切实的帮助。

二、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

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格罗皮乌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包豪斯,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包豪斯试图旧的设计教育模式和理念,开拓一个完全创新的、先锋式的设计教育王国。格罗皮乌斯认为,以往的“竹节式”BeauxArt系统学院派教育系统存在缺陷。他认为,线型教育模式支撑不起一个庞大的以理念、思想等上层建筑为灵魂的设计教育。所以格罗皮乌斯将艺术设计教育分为三个部分:基础课(Foundation)、理论课(Theory)、工作室(Studio)。如果说基础课训练了形式和关系的了解和表达能力,理论课教育思维、启发思维,那么第三部分工作室就是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融合到一起进行真正的实践。与学院派BeauxArt系统一个点确立的平面相比,包豪斯这种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对塑造素质全面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基于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的创新创业理论

对于包豪斯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设计模式,在我国1000多所设计学院中真正使用该体系的比例并不高。国内高校在教学、研究方面守有余而攻不足,即只能做最基础的教学研究工作,不能兼有深度和广度地开展教学。高校最核心的实践教育又是最受忽视、最薄弱的环节,而实践的缺乏,反过来直接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使得学生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进行真实案例的研习,造成设计教育的恶性循环。基于对包豪斯创新设计教育理念的深层研究和深刻认同,和对国内设计教育现状的深切担忧。2012年,笔者所在的团队衍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即依据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三大部分,坚持第三部分是整个体系的创新精华的原则,尝试将设计教育创新创业理论,建立在国内这片设计教育创新领域尚无人开拓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媒介,能同时连通起教学研究、实践和创业三大部分,用一种创新创业的方式让学生既能够积极研习校内的专业知识,又能给所学的知识创造用武之地,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同时帮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寓教于工作,掌握真实项目操作流程,并挖掘人生第一桶金。这就是受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启发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设计教育行业的创新创业理念。

四、创新创业理论实践

改工作室创新创业理念的初衷是为开创国内新型的设计教育模式,同时尝试搭建与学校基础设计教育接轨的、盈利型的,同时也能给予学生大量宝贵实践机会的媒介。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在理论联系实践的指导思想下,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成立了日龙建筑装饰设计工作室。

(一)工作室主要运作特点

1.团队中的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职位,从领导到具体执行人,要求团队间融洽沟通、相互合作、各司其职。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的集体工作方式,用以打破艺术教育的个人藩篱,为企业工作奠定基础。

2.工作室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流程,即从客户要求和客观限制等信息的搜集,到与客户对提案的协商,团队讨论定下整体策划方案,再到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进而开始具体设计等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工作。这是包豪斯理念中强调艺术家、企业家、技术人员应该紧密合作,学生的作业和企业项目密切结合的原则。

3.指导方针:工作组密切结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探索现代环境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支持:这种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方式在一开始就获得学生极大的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也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擅长的设计方式和工作岗位,为以后正式进入社会开始参加工作提供有效的经验保障。

(二)工作室的成果

工作室在成立的3年内,收获颇丰,项目参加各种全国大型艺术设计大赛已荣获国家级一等奖(金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银奖)9项,国家级三等奖10项,国家级优秀奖16项、国家级入围奖若干。并且工作室与国内多家建筑装饰公司、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完成多项实际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团队成员的斗志和信心。

五、结语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3

〔关键词〕地方高校 环境设计 人才培养 对策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设计学科中的综合交叉型学科,主要是处理人、环境、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所处的院校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一般发展历史不长,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资源、师资过于薄弱,缺乏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理论体系不够深厚成熟等因素,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问题日益凸显。同时,环境设计专业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这些地方高校如何正确地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改革,突出办学特色,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展的变化,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1.办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如没有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环境、发展的条件现状,没有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调研,盲目模仿或照搬知名高校的培养目标,使得办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脱离现实,办学过程发展后劲不足,培养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能力上时常出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背离了办学初衷。

2.教学资源限制。很多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是在不同类型类别的学校开设(如工科背景院校或由专科升级的本科院校等),专业背景并不深厚,专业的发展规划做得并不详细。但为了能快速获得发展,近年来,这些地方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造成的师资力量紧缺,师资的年龄结构也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过重的教学任务也使得教师的科研时间不足,教师队伍中高职称、高学历层次的人不多,又因为地方高校本身所处的整体环境问题,具备双师型、复合型、创新型能力的人才也较难引进。在硬件建设中,由于环境设计专业在一般的地方院校中都不属于受重视的专业,在物力资源,如学校的教学、实验场地,硬件设施等都得不到太多投入。这两方面的问题也造成了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后劲不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得不到推动。

3.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设置问题。由于办学历史不长,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上探索不深、经验不足等弊端会显得比较突出。由于受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的限制,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多为演示性质,设计课题也多为虚拟课题,综合性实验及专业实习类课程设置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另外,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基础课、专业课、任选课的课程选择、课时比例安排上不够合理,有些核心课程没有得到必要的化突出,有些高校的人文综合类课程偏少,这些问题都不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4.专业发展缺乏特色。环境设计与现代经济、现代商业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从过去的艺术设计到当今的环境设计专业,地方高校在近年来虽然从办学规模到专业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面对国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是环境设计专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环境设计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发挥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又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与社会接轨。

二、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办学特色,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强化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以坚持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教育、培养具备环境设计创作思维能力,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特色,为达到目的,强化其科学发展的观点以及理念,做好长期学科规划,加强硬件设施投入,为地方高校创建出和谐的、良好的文化环境。

2.明确办学目标,制定以培养适合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长效的改革方案,其内容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改革等内容。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各种资源,努力创新办学体制,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优化,从系统上确保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上的合理型、科学性,找到一条学校与地方、企业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特色办学新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做到“产”和“学”结合与统一。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是实现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以及在教育对象上所要形成的基本素质及其结构的关键。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应依据艺术教育的规律,紧紧抓住培养有能力创新的高级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来展开。首先,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力量。环境设计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其本质在于传承与创造,其宗旨是培养人的主体创造意识和创造力。其次,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不断演变,社会对具备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在扩大, 环境设计专业的毕业生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在改变。如当前环境设计教育的重点已从过去单一的技法和造型训练转向掌握系统的设计思维方法的训练,而传统的将自己禁锢在某一专业技能的狭小范围中的专才训练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变化了的社会需求面前,传统的环境设计教育显然难以培养出社会不断发展所需人才。而要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 就要完善学科发展规划,将环境设计教育放到一个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艺术与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位置来重新审视。

3.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既要强调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扎实性,同时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在完成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改革现有的课程学习方法,在相应的专业课程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或实训(专题实习)环节,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4.师资队伍建设。地方高校需在现有的条件下,稳步建立一支教学经验丰富、了解社会需求、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同时,地方高校要稳定并且用好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对现有师资不断培养,通过进修、联合培养、定向培养来进一步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5.建立专业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全面快捷的“教学管理――实习――就业”信息系统,让用人单位能及时、准确了解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高校也能更便捷、更及时地掌握市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结语

如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具有集成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具备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素养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是大多数地方高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与企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以适应经济发展为目标,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环境设计专门人才,发挥地方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培养和人才聚集、科技创新的优势,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4

一、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重要性

由于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目前行业市场上优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紧缺。另外,我国环境设计专业前身来自于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专业,在学术方面不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近年来在环艺设计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力带动下,我国的环境设计教学水平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效果还不明显。根据国外先进的专业教学实践来看,一名优秀的景观设计人员应该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1]。因此,对环艺设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更加有效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具备一名优秀设计人员应有的能力素质,才能为有效提升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能力

(一)市场能力在环艺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市场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无关紧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不仅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在其他专业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必须要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服务,这是教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学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满足工作实践需要,导致其在参加工作以后重新进行学习。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加强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提升专业实践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能力任何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都是在对文化内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文化特别是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洞察和理解,就无法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我国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内涵[2]。从环艺设计角度来看,出现了较多堪称伟大的设计成果。而这些优秀的成果都是对文化内涵深刻独到理解的充分体现。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为环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想象发挥空间,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先进独特的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精髓和内涵的深入挖掘,从而打造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优秀作品,以此来提升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

(三)审美能力环艺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专业手段的运用来进行美的内涵表现。因此,该专业包括的所有知识元素都属于形式范畴,运用专业思维对知识元素进行改造并表达出特定的艺术审美效果,是环艺设计的核心目标。但是,“美”属于较为抽象的事物,朱光潜对“美”曾经有关一段经典的总结: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3]。而且,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对美的认知也存在较大不同,这就意味着环艺设计人员对美的追求必须要把握合理的尺度,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审美能力。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也是复杂多样的,例如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都属于美的具体表达。针对环艺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当围绕着对环艺审美的理解来开展,也就是所谓的鉴赏能力。只有通过有效的鉴赏,才能充分吸收成功作品中有价值的部分,经过个人专业思维能力的加工,进行具有个人色彩和风格的作品创作。

(四)设计能力设计能力是环艺设计专业最为核心的部分,是教学水平最直接的体现。一般而言,设计能力主要分为美学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能力,因此这两项能力对学生来讲都非常重要。但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会更加侧重于对前者的培养,如果学生仅能够掌握设计方法或对部分设计工具的应用,对于设计创作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设计手段不能完全取代环艺设计专业本身。从专业角度来看,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与设计方法、工具是没有较大联系的。对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精准熟练程度的过于追求是我国环艺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误区。从环艺设计行业角度讲,我国很多环艺设计项目都被外国的设计机构垄断,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环艺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所造成的,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环艺设计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匮乏[4]。

三、环艺设计教育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一)市场能力培养路径第一,要求学生具有细分行业市场预测能力。环艺设计所包含的知识较为复杂广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可能一一涉足。因此,学生只有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从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职业生涯发展,为环境设计事业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环艺设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从本质上讲离不开环境设计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环境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便是向市场提供专业领域具备优秀能力和素质的高精尖人才,防止人才严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环艺设计行业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更为环境设计教学水平的稳定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和保障。第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学生在就业以后会经常接触到与设计成本有关的知识问题,这是因为在实践工作中,任何设计工作都有着成本的限制。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环境设计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成本控制并未得到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成本意识。学生在设计创作中过于追求设计审美等方面的效果,导致设计成果远超出预算范围,受到委托设计方的否定与拒绝,从而使设计作品失去了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时尚元素的捕捉能力。在现代化市场环境下,市场上所流行的时尚文化和潮流不仅是一种美学元素,更是一种商业元素。在工作实践中,委托设计者必将会非常注重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这就决定了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必须有对市场流行元素的敏锐捕捉意识和能力,甚至要具备良好的市场前瞻性。如果环艺设计人员所设计的作品与市场流行时尚文化相违背,就无法得到市场的认可。总之,市场能力是从事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学生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也是今后走向成功辉煌职业生涯道路的基础。但是,我国的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关于学生市场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

(二)文化能力培养路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存在较大难度的,这是因为文化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广泛。但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加强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设计思考和训练。对于一个设计主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进行设计创作,并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的经典设计作品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全面准确地识别不同国家的设计作品在文化内涵方面所具有的差异表现。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多领域知识文化的学习,有效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艺术思维能力。

(三)审美能力培养路径第一,培养学生的系统审美能力。系统审美,指的是运用专业、完整的方法对美进行理解与表达的审美方法。非系统的审美对美的理解往往是比较狭隘、片面的,对学生全面深刻的理解优秀作品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也就无法让学生正确吸收借鉴优秀作品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设计水平。第二,将审美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训练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组织的设计训练具有较强的盲目性,在培养学生应用软件工具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无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无法独立完成作品的设计创作,这与环境设计专业设立的初衷相违背[5]。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设计训练活动中,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对色彩、形态等方面的学习把握上,并且要从对优秀作品的模仿和理解开始入手。

(四)设计能力培养路径造成我国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首先教师要从我做起,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以逐渐缩小与国外先进设计水平的差距,重点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而非专业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则要更加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审美内涵元素的理解和挖掘。要给予学生学习创新活动充分的支持和鼓励,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独立审美思维,提升学生对创造优秀设计作品的自信心。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经典作品的模仿设计训练。不断吸收借鉴经典作品的价值,并且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努力实现对经典作品的超越与突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进步创造充足的锻炼平台,而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行业市场上将会需要更多的环艺设计人员。而我国环艺设计事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依靠每一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才能够实现。行业的发展也对设计人员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等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学来完成。因此,从事环艺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必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市场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入手,为向社会输送一流的环艺设计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淇.高职环艺设计专业色彩情感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8):126-127.

[2]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9):119-120.

[3]戴煜轩,马妮娅.环艺设计综合环境设计教学创新性探析[J].智能城市,2016,2(9):136.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五法四性;开放性;优势及预期效果

目前各高校已经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教学开始之前最重要的任务,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实践教学。“开放性”同样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中最关键的,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垫脚石”的角色。此课题从“开放性”角度浅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对以后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有效的引导和帮助。

一、五法四性

(一)五法

在“五法四性”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法中五法以思、读、议、问和练五种方法为主线进行实践改革,思:通过思考树立分析;读:以读去了解去感知;议:以为主来合作探究;练:以问来巩固提高;问:锻炼实践能力,设疑解惑。将五种方法结合使用于实践教学改革路上,必定是良药之材。

(二)四性

“五法四性”中四性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突出点,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必须综合突出“四性”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先进性。开放性和先进性的结合是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中必须记集中体现的改革特点;实践性和职业性的结合是在实践教学的实践中必须突出的改革特点,四性都是以开放性为主展开实践教学改革的工作,在这个改革过程中开放性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后续的改革进行,开放性就有了“垫脚石”的作用。

二、开放性的重要性

(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开放性的重要性

依靠课堂和实验室结合起来的短暂时间实践是不能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学生才的,现实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中人才的需要了,让开放的教学方式来代替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教学连接,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策咯等开放,促进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将课堂教学转向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基础去实践,把学生带进自然中,让他们真正的了解自然,真正拥有去改变存在问题和需要改变环境的期待,将环境装进他们的心中,为培养真正的职业性人才打好基础。

(二)从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开放性的重要性

在现代化的社会建设中,开放性作为主流元素已经贯穿了众多行业,在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中,开放性以及逐步开始融入了,但是总体来说没有完全的融入。目前,职业性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已经将实践性人才作为录用的第一要求,企业、行业和社会都已将实践性职业人才作为人才评价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才的需要,开放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势在必行,做好开放式的教学,满足人才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职业性人才为社会服务。

三、开放性在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体现

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环节,改革是否成功,就要看实践力度,开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实践的进一步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改革所需的高校必须参照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聘请技术领域符合职业要求的教师,通过讨论等方式将改革的目的与方式系统的总结并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分析总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中精选职业性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及现代人才需要之间的联系,更好的了解职业性人才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职业性人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开放,其通过相互结合主要体现在学校与各界人才需求市场的交流中,将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等引入学校,再将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和人才需求市场,推进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的进展。在开放式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和行业应该全力配合,将实践教学的宗旨做到实践中,参与到人才培养的队伍中,学校要严格要求学生,为企业和行业培养知识全面的职业性人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的开放不仅可以满足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要求,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的期望,提高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为实践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打好了基础。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也实现了“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人才培养路线。

四、开放性在实践教学的优势及其预期效果

(一)优势

开放性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可以促进教学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开放性在实践教学领域的潜力是不能预知的,开放的教学内容和开放的教学策略使实践教学的基础更加巩固了,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角度考虑,开放性对他们的帮助由课堂转向实践,开放性的课堂教会了他们知识,领略了知识的实践的功能,实践教会了他们更好的应用课堂知识,熟能生巧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是最好的方法了。只有做好课堂与实践的衔接,把开放性作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才能逐步实现实践教学改革。

(二)预期效果

开放性在实践教学中的预期效果包括学生和人才需求两个方面。从学生角度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可以让他们将实际情况与知识结合,在脑海里形成一个框架,有利于他们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培养自主性。从人才需求来讲,企业、行业和社会不仅需要知识渊博的人才,更需要实践能力较强的职业性人才,与学校展开开放性的合作不仅可以为自己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还可以缩短人才培养的时间,为企业、行业和社会节约了成本还提供了人才,为其竞争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

五、总结

实践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各高校已经着手计划改革,“五法四性”的改革方案已经被许多高校采纳,实践教学的任务从计划开始落实,“开放性”作为“四性“之首,在教学改革中扮演的角色不容置疑,如何把时间与课堂真正的连接起来还需要学校与企业、行业和社会之间沟通协调,把“开放性”这颗“垫脚石”铺好。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仅是要学好课堂,做好实践,更要把自己放到实践中去历练,构建一个知识与实践的框架,多加思考,把开放性的优势做到最好,为自己和社会培养更好的实践能力,从而体现实践教学改革的效果和优势,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作者:刘珣 王志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凤玲.突出教学过程的“四性”深化高职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

[2]翟晓男.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D].沈阳大学,2010.

环境设计教育范文6

我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开始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进行引进工作。通过近三十年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我国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环境艺术教学从创立至今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很多相关理论都被引入了具体实践当中。由此可见,环境艺术教育有了明显的成效。这样的进步和成效不是空穴来风,是时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后对生活更高层次追求的迫切需求所在。现阶段,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自然会在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同时去追寻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说是应时而生也是应势而生。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面貌和格局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相关资料显示,城市环境空间三十年来不断进行大的迁移和置换,更多的规划和景观建筑以及园林景观层出不穷,而且这都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民生活的一大重要标志所在。在这种形式下,环境艺术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专业人才也有了更好的标准和质量乃数量的需求。

二、现阶段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体制尚不完善与迫切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众所周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会引发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改变。当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了,那么我们这门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也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具有时代属性。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还是沿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这种计划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时代属性,直接导致我们教学的东西往往是濒临淘汰的内容。

(二)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性质特点相互冲突。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来看,该学科的三个特点分别是:1、综合性;2、整体性;3、更新性。这是三大特点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是社会对该项专业人才的基本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出大学生拥有出色综合素质和整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所要探讨一大重要课题。但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需求的培养。要知道,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实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科等众多科目的知识和理念。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下,我们很难对这种较差学科进行必要的学科管理,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难以规范,特别是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都无法得到很好的开展,长此以往,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会是畸形的人才,这决不利于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三)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认识不足导致的教育理念和定位都不恰当。最近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环境艺术专业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现今的热门导致了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丝毫不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开设条件就大量涌入并开放了这门学科教育。更有甚者,高校领导层甚至对这门学科的内涵都不是很清楚,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是杂乱无章。这样下去会导致我国社会上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认识发生混乱,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四不像人才。

三、新时期我国环境艺术教学完善性策略分析

(一)以时代为旗帜,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步建立完善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三十年的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强烈要求我们必须要尽快完善并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使得我们要敢于创新,突破文理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融合文科、理科、艺术类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理念,逐步开辟具有时代特征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这里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建立学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打造我国的高标准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

(二)以实践为目标,建立符合时代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实践性极强的综合型学科,如果不按实践应用型进行施教,改变传统单一教室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培养顶极实用人才的教学目的的。在人才培养中应坚持贯彻始终的介入社会,参与设计实践,在实际设计中了解应掌握的专业技术与知识理论增强综合能力的观点。通过实践,学习掌握有用的相关科目和必备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应是一个完整的实践过程和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在实践中探索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发展理论知识。整合课程设置,统一完善学科内容与概念,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教学、研究、创造、考核四位一体的环艺教育模式。

(三)提升必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设施建设,打造专业高素质教学队伍。教学的核心力量是教师,“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不能没有大师”。高校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近几年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畸形发展,同时也给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带来师资紧缺,素质下降等现象。致使一些高学历、高学位、低水平的“骄骄者”进入高教行列,现在多数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师正是一批高教“新人才”在执鞭。为防止教育退化,目前设计教育首要解决的是师资问题,特别是这批“新人才”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与更新以及资深教师的创名,尽快使这批教育者改良优化,达到高等设计教育要求。此外,专业人才招聘应以学位与职称的名副其实为重。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