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师范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师范教育范文1
(一)免费的含义免费在新华字典解释是:“免去费用,不收费”。在这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中,免费主要是指,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教育大辞典》认为,学费(tuition)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交纳的培养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以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及人们认识习惯的不同,对学费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大学学费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向学生收取的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公立高校收取的是部分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一般收取的是全部培养成本。
(二)师范及师范教育的概念界定“师范”一词具有师范教育的涵义,成为师范学校或师范教育的代名词,最早始见于清朝未年的一些着作中,如梁启起的《论师范》中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故砍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如今的师范教育具有三种含义:(1)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师范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师范教育是指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体制和过程,是一种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虽然在定义上也包括对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大多被误认为“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教师教育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是一个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师资培养领域的一种体现。
(三)制度的含义自人类产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制度到底是什么?张旭昆老师在《制度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中阐释的定义,把制度理解为行为的规则,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制度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权利规定人们可以采取的行为,义务是必须采取的行为,禁忌是不准采取的行为。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详细的规定了哪些是权利,如可以转专业、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义务就是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十年,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两年;禁忌就是免费师范生不可以违反相关的义务规定,必须履行义务。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介绍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免费师范教育。
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日益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农村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就更具备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长此以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内涵
(一)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政策有
第一,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有岗有编。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学校间流动。第四,免费师范生有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权利。第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
(二)免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第一,免费教育师范生须签订协议,按照规定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第二,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归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经费并交纳违约金。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求免费师范生会生源所在省份并教育系统工作十年以上,是国家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目的是接受锻炼,了解基层社会,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与以往的区别
师范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专教育 小学教师素质
高等专科教育(以下简称“高专教育”)工程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工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启蒙工程,任重而道远。作为培养社会有用型人才的行业教育,高专教育必须肩负培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任。下面就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职业道德、专业基础以及个人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作一简单的阐述。
1.师范教育产生的原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注重培养传导、授业者,是师范教育的先驱。现代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师这种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由此师范学校应运而生,它是专门训练教育教学人才的机构。也就是说师范教育最初是源于培养普及初等教育师资的需要。师范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决教师的“如何教”的问题,它体现了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也就是说,师范生必须有专业的教育水平。高专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行业教育。上师范学校的人大部分是下决心准备干教师这一行的人。因此说,师范学校,是培养那种甘心奉献自己的未来人才的摇篮。祖国的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而育人是基础。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需要高专师范教育为其源源不断地输送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良好个人素质的小学教师。
2.高专师范生的素质要求及素质教育
高专师范生,作为未来站在小学讲台前的人,为人师表最重要,品格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可以说,道德、人格素质是小学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教师教育“师范性”的最集中体现。高专师范个人素质包括很多,不仅指一个人的能力,更看重人文性,具体来说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行为素质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一个人的个人素质可以说代表了一个人处世立足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做人和做事的成功与否。师范生的个人素质,不仅关系到其本人的为人处世和工作能力,而且因其将来所要从事的是教育人的职业,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来培养祖国的花朵,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其个人素质的要求也具有不同寻常的高度。因此,师范学生必须具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素质。现在,师范生的个人素质现状还是很不错的,大多数师范学生是因为喜欢教师这个行业而自愿报考师范学校的,他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好地完成学业和自觉地进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一部分师范生,他们的个人素质现状较差。就专业而言,学业不精,点到为止,没有扩展知识面的渴求,没有培养创新意识的要求;就品德而言,自我道德教育松懈,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就身心健康而言,不注重心理教育,不能自觉加强心理教育,培养心理健康、个性健全、人格完善的自我。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素质教育任重道远。“要成才,先做人”,加强做人、为师的基本道德和人格素质培养,历来都是师范教育工作的重点。因此,对将要担负“以人格塑造人格”这一特殊使命的师范生而言,其品德发展、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其次,技能的培养是资本。师范生学习与一般学生不同,各门功课要全能。在所学的科目中,尤其要注重基础课。另外,师范生还要学习怎样备课,怎样教学,怎样批改学生作业,怎样管好学生,怎样指导学生生活等等。师范生应该是一个全才,是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才能符合一个合格教师的称号,才能有资格培养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新世纪的师范生,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教育科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要重视调动学生参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训练,无论是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还是普通话训练、口语表达、书写、课堂设计、课堂组织能力、组建班集体技能、培养优良班风、组织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对学生的个体教育和心理指导、学生家访、班主任技能训练等,都要重视起来。作为新时代的师范生,将担负着二十一世纪的小学基础教育的重任,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技能,还是个人素质修养,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不辱使命,培育好新时代的小学生。
3.高专师范生的小学教育
高专师范生个人素质对小学教育有重大影响。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已在小学教育领域,为小学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像蜡烛一样奉献着自己,照亮着别人,成为小学教育的主力军,为基础教育创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而混在师范学生群体里的部分学生,目标模糊,糊里糊涂混日子,他们素质不高乃至素质低下。这些学生连基础知识都学不好,更别谈个人修养的锤炼和个人素质的培养了。试想,这样的师范生毕业后,怎么从事“为人师表”的职业呢?又怎能言传身教去带好小学生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和技能?
师范教育范文3
这套乡村师范教育思想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针对中国农村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现状,抓住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兴办乡村师范学校,发展乡村文化教育,培养乡土人才,开发智力,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黄质夫在《中等学校劳动生产训练》一文中说:“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农业国家,国计民生,向来是靠养农业的。
可是中国的农业一向是拘守着传统旧习,不求改良;讲到改良或运用新法,对于农民,不是惊骇,便是奇异,我们劳动生产的最大意义,最后的责任,还在改进农业社会,使它科学化、工业化、商业化起来。”黄质人就是这样,抱着“科教兴农”、“教育兴邦”这种赤诚的心愿,把自己的心血献给我国的乡村师范教育事业。
黄质夫为了实现他“科教兴农”、“教育兴邦”这种赤诚的心愿,不畏艰难,深入农村,竭尽全力,努力探索,认真实践,不断取得新成效。他在《致贵阳师范学校师生书》中说:“余自受命,到职月余,夙夜思忖,国难当头,教育兴邦,责任殊重。常思:乡村师范,宜在农村。边疆师范,宜在边疆。
且尤宜在土著国胞聚居之边远县,以培养大量人才,开展和建设山区之经济、文化,是为办学之宗旨。”这是他在总结江苏界首、浙江湘湖、南京栖霞、贵州青岩等乡村师办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他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1939年他爬山涉水,翻山越岭,深入黔南、黔东南十多个边远落后县进行实地调查,选择新校址。
1940年,他把建在贵阳郊区青岩的乡村师范搬到边远贫穷落后的榕江县来办。榕江县原称古州,是侗、苗、水、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由于交通不便,教育十分落后,贵阳乡师迁榕后,更名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而且越办越好,为贵州边远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对贵州,特别是榕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榕江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黄质夫的教育思想为社会所公认,并饮誉海内外。他办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具体作法,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黄质夫办乡村师范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把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与发展我国农业,改变我国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紧紧地连在一起。他急国家之所急,帮农民之所需。他在《乡村师范对于农事改良上应负之责任》一文中说:“乡村师范负有改进农民生活之责任,对于农民生活所寄托之农业,当然不容漠视。”因此,他在乡村师范课程设置上,除了要求必须学完普通中学和普通师范课程外,还要结合农村需要,设置《农村经济学》、《农业及实习》等农业专业课程,把开发新农村列为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他严格要求学生要成为“为摆脱困境,追求理想,开拓前进,恢宏志气,展鸿鹄高翔羽翼,作有胆识之创举;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大计,为智勇双全、手脑并用、就业之好汉。”把农村建设成为“野无荒土,村无游民,人无不学,事无不举”的新农村。这是黄质夫当时兴办乡村师范教育的主要思想,也是他实践乡村教育的伟大创举。
黄质夫办乡村师范学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农村师资,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他为了“救百万村寨的穷,化万万农工的愚,争整个民族的脸”,主张“学校社会化,社会学校化”。明确指出,乡村师范教育,不仅以学校为范围,还以乡村为范围;受教育者不仅以师范生为对象,而且把乡村农民也列为受教育的对象。为达此目的,采取许多有力的措施。一是以学校为基地,培养农村有用人才。他所办的学校办有农场、林场和工场。农场有农事,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杂粮、瓜豆、蔬菜;林场种植水果、桐油等农村经济作物;工场有木工、篾工、锻工、农具修理、纺织缝纫等。
学校结合教学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劳动生产,通过生产实践,把学生培养成为博闻广见、多才多艺,能文能武的全面发展人才,以担负起建设新农村的重任。二是把乡村师范办成农村的文化中心。因此,他主张在乡村办农民夜校,把扫盲作为学校任务,要求每个师范生到农民夜校教书,每个学生要教会每个夜校学员认识800-1000个字。同时要求师生要向农民宣传,提倡科学卫生,破除迷信;提倡植树造林、美化环境;提倡公开娱乐、劝戒赌博等等。通过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使他们热爱农村。三是以学校为试验基地,改良农村农业生产。他要学校从外地引进农作物良种进行试种,成功后向农民进行推广,并向农民传授果木嫁接、推广良种等农业技术知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黄质夫先生办乡村师范学校20多年,为乡村特别是边远落后民族地区培养出许多“献身教育,造福边疆”的人才,为开拓和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纵观黄质夫兴办乡村师范教育的历史生涯,探讨黄质夫的教育思想理论,我们可以发现,黄质夫不愧为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乡村教育理论家、思想家和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实践,对于现在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黄质夫敢为人先,敢创前人未有的教育理论,敢作前人未作过的边疆办学事业,他不愧为我国乡村师范教育的先驱,他兴办乡村师范教育的功绩将会永远铭刻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史册上。
师范教育范文4
[关键词]实习支教反思性教学师范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17-0185-01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教师[2007]4号)中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也有利于帮助农村中小学提高师资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然而,从师范生实习支教的实际状况来看,师范生往往暴露出知识面较窄、艺术人文素养不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较欠缺等问题,与农村中小学教师“一专多能”的素质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它使我们更深切地了解到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因而,如何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合格的教育人才,就成为我们师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由实习支教所引发的对师范教育现状的思考
通过实习支教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来审视师范教育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当前师范教育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法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观念层面,师范教育观念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原有的“重学科、轻实践”的学术型教学,已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目标,而目前从事师范教育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缺乏足够的了解。此外,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观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存在一定的差距,未能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近几年城市中小学的师资已近饱和,师范生就业呈现出逐渐向农村中小学转移的趋向,然而,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未能适应这种变化。
体系层面,师范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体系缺乏必要的衔接,渗透融合不够,师范教育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在承担基础教育引领和服务的功能方面难以尽如人意。因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衔接平台和互动机制极为重要。这种缺憾,也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构建上,当前各高校的师范教育仍存在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争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特色不够明显。
行为层面,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修订、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方式的设计等方面与新课程改革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对农村基础教育缺乏足够的调查与研究,缺乏前瞻性。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的矛盾,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学科教学法与一般教育类课程之间关系的协调问题,实践环节中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学生基本教学技能训练的缺失等,仍是师范教育行为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工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正是当前师范教育所面临的并应解决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制约培养合格师资目标的实现。因而,重新反思先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将有利于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从实习支教工作中所暴露的问题切入,依托反思性教学理论,分析评价教育过程和教学经验,不断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不失为实现师范教育模式改革的一个途径。所以,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践的分析与思考,不仅可以及时反思当下师范教育的得失,而且还可以寻找出一种能与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师范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意识。科学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反思性教学的逻辑前提。师范教育各专业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造成了教师观念上的相对自足,而高等教育中学科专业观念的根深蒂固,又影响着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热情,真正关心基础教育改革的教师并不多,深入研究中小学新课程的就更少。因而,要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合格师资,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就必须立足基础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并对教育教学各要素进行积极的反思,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构建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体系。从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情况看,师范教育存在较显著的照本宣科现象,所传授理论知识与农村小学实际教育教学需求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离,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有的用不上,有的不够用。要彻底改变这一现象,就要从各方面入手,加强与各地教育局、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借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契机,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在两者的互动中增强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
3.改革培养方案。反思性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实现途径的有效性,合理性是反思性教学的理想目标。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师范本科生进小学、师范专科毕业生大多在农村小学任教的严峻现实,需要师范教育尤其是师范专科教育改变沿袭多年的专业教学培养模式,从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入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强师资需求、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调研,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制订出适合学生素质养成和专业成长、适应新农村教育的科学可行的培养方案。
4.调整与改革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目前“重理论、轻实践,重分化、轻综合”的课程体系,建立以“拓宽口径、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注重综合”为指导思想的新课程体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的目标,把专业知识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大功能的协调融合。要将师范各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研究教育共性,兼顾个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调整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三者的比例,增设艺术人文素质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见习、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的比重,提炼专业核心知识与普通话、书写、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核心能力。
5.优化教育内容,提高教学效益。要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等角度出发,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如大学英语、体育课程的大纲修订,必须考虑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要根据师范教育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特色,整合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课程,加强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改革与教材教法、教育教学技能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学习、研究和训练。要打破课程内容的封闭性,使专业基础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在内容上建立广泛的联系,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执教能力。
6.改进教育方法,反对机械灌输和简单重复。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建立一种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采取自学、辅导、讨论、课题研究、论文及设计、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一次次的反思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总而言之,对实习支教这一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审视与再认识,就是要追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行为等的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实践,审视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和专业技能的长足发展,从而实现教师教学境界的自我提升,这也正是反思性教学的现实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3).
师范教育范文5
(一)高等师范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不符
首先,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逐渐增强,这就要求教育应该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正确、重要的指引作用。但是从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够胜任这些教育岗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到较强的能力。我们也可以说,高等师范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符。首先是高等教育没有坚守住传统经典的教育思想,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导致教育思想严重滞后。同时,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不够全面,导致毕业生难以快速适应当前的教育工作。
(二)不断减少的生源,影响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出现了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初高中的生源正在大幅度减少,这就导致学生的总体数量得不到可靠保证,直接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生源的不断减少,一方面会导致学校的办学规模受到限制,同时生源不足,容易出现师资力量过剩的现象。当前,尽管一些初高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招,但是由于生源还是在不断地减少,所以教师的数量已经足够用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会出现长期不招聘教师的现象。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初高中生源持续减少的现象,我们将看到,很多学校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就不利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状态,从而影响到高等师范教育的稳定、持续性发展。
(三)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影响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发展
由于初高中学生减少,导致高等师范学校生源的减少,使得学校的师资需求减少,致使师范专业就业岗位竞争变得愈发激烈。当前,由于高等师范教育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自身价值的体现。教育工作者的培养,是一项比较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得到一套完整、独立知识体系的支撑,这就着重体现出了师范性。
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策略
(一)改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同时人才的质量受到了教学水平的影响,所以提高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同时,想要提高高等师范教育教学的质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进行改革。在此过程,既要注重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课程体系,又要抓住改革的核心环节。另外,也要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找到准确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教学内容应该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教育者应该注重让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日后实际工作中将要用到的相关知识。再者,还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注重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合理匹配,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找到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与此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得到及时的更新,注重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教学效率得以提升。
(二)准确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当前,许多学校出现了不尊重实际情况进行改革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了高等师范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例如,有的学校在进行改革的时候,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一味地注重专业的全面性,或者过于关注学校的综合性发展。这就使学校的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盲目追求大而全面,势必会陷入发展的误区。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进行准确的定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改革工作,例如,学校朝着某一个方面发展,把这个方面打造成自己的特色,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进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大量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
(三)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尽管与那些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相比,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所以高职教育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首先社会对于师范类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需要更多相关专业的人才。例如,社会的发展需要师范专业的人才,要求他们既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伟大的人民教师,这样就可以把先进的技术,快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这门技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高等师范教育可以有多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不可否认,发展职业教育是其最佳的发展方向之一,既能够解决师范专业人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同时又能够使得先进的技术得到有效传播,促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国家经济建设活动中。
师范教育范文6
关键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
一、概念界定
(一)免费的含义免费在新华字典解释是:“免去费用,不收费”。在这项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中,免费主要是指,师范生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教育大辞典》认为,学费(tuition)是指受教育者向学校或教育举办者(单位或个人)交纳的培养费。《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学费是人们为接受教育所支付的费用,以支付学校、学院、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全部或部分教育耗费。由于各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差异及人们认识习惯的不同,对学费的理解和定义也不一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大学学费指的是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向学生收取的部分或全部培养成本。公立高校收取的是部分培养成本,民办高校一般收取的是全部培养成本。
(二)师范及师范教育的概念界定“师范”一词具有师范教育的涵义,成为师范学校或师范教育的代名词,最早始见于清朝未年的一些着作中,如梁启起的《论师范》中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故砍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如今的师范教育具有三种含义:(1)师范教育是指,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包括培养新师资的职前教育和培训在职师资。(2)师范教育“指的是为人们在初、中等学校任职做准备的体制、机构和过程”。(3)师范教育是指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培养和培训师资的机构、体制和过程,是一种专业教育。“师范教育”虽然在定义上也包括对教师培训,但是长期以来,培养和培训相对分离,大多被误认为“师范教育”仅是指对教师的职前培训。教师教育包含为培养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在岗教师的在职培训三个层次,是一个包括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综合概念,是终身教育理念在师资培养领域的一种体现。
(三)制度的含义自人类产生,就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产生。制度到底是什么?张旭昆老师在《制度的定义与分类》一文中阐释的定义,把制度理解为行为的规则,关于人们的权利、义务和禁忌的规定。制度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权利规定人们可以采取的行为,义务是必须采取的行为,禁忌是不准采取的行为。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详细的规定了哪些是权利,如可以转专业、可以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义务就是免费师范生必须从教十年,到城镇工作的师范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两年;禁忌就是免费师范生不可以违反相关的义务规定,必须履行义务。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介绍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规定从2007年秋季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免费师范教育。
二、免费师范教育制度出台的背景
当前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日益加剧,在利益的驱使下,优秀教师从普通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农村流向城市。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的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就更具备吸引优秀教师的条件,长此以往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日益扩大。而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尤其是能够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内涵
(一)免费师范生享受的优惠政策有
第一,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确保每一位到中小学工作的师范生有岗有编。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可在学校间流动。第四,免费师范生有接受在职研究生教育的权利。第五,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二年内,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由学校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费。
(二)免费师范生必须履行的义务有
第一,免费教育师范生须签订协议,按照规定毕业后回生源地所在省份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第二,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生,应先到农村任教服务两年。第三,免费师范毕业生未按规定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应归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经费并交纳违约金。
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求免费师范生会生源所在省份并教育系统工作十年以上,是国家的一种鼓励和引导政策。而免费师范生到农村任教,目的是接受锻炼,了解基层社会,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是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
四、当前免费师范教育制度与以往的区别
本次的免费师范教育是在其他学校都实行收费的前提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的,因此更能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免费师范生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有更加宽厚的条件,如各部属师范大学也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为免费师范生提供了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机会;同时当前的免费师范教育制度设计的更加灵活规范,如该制度也设定了相应的师范生退出机制,避免一些免费师范生不想从事教育事业,但因协议规定留在教育岗位上消极对待教育事业的情况发生。
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培养造就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水平,对提高整体的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旭昆.制度的定义与分类[j].浙江社会科学.2002,11.
[2]陈璐.免费师范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启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