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1
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是初中生作文走向成功的途径。从心理学上讲,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之小学生有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强,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把感觉、感受更深化一层,即向感悟转化。那么,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做到这一点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一下课文作者是怎样感悟的,进而指导习作
例如:我们在初中一年级学习的(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等都是有关感悟人生的文章。《在山的那边》,作者由现实中的一座座山,悟到了在人生中遇到的一个个困难,由越过一座座现实的山看到大海,感悟到了只有克服一个个困难、障碍,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由回忆小时候爬山遇险,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这件事,感悟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住生活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地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上述这些课文,作者都是写了一些生活中的很小的事和物,但从这些微小的事和物中,作者通过思考,都感悟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
为了提高学生由感受向感悟的转变,教师在教这些课文时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吃透课文后,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这些事物都有什么特征,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地进行描写这些事和物的,作者又是如何通过这些事和物进行感悟的。
等到学生体会到课文作者的感悟之后,教师可安排一些迁移片断训练。提问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细小的事物,它们往往能够给我们启示,让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请你认真思考,从中任选一例,说说你对人生的感悟。
例如:我在完成《紫藤萝瀑布》的教学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学生听后稍加思索就开始了写作,有的写《猪》,有的写《老鼠》等,可以看出,他们的作文都比小学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由猪的好吃懒做感悟到了人不能像猪那样懒,要勤奋耕耘,奋发向上。由老鼠不劳而获,悟到了人的一生不能向老鼠那样坐享其成,人不应该贪婪,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不要成为历史的罪人。
二、在现实生活中指导学生由感觉、感受向感悟转化,进而指导习作
作为教师怎样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由感觉、感受向感悟转化呢?
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好文章是感悟出来的。作为教师,在你的工作、生活中肯定有酸甜苦辣的事情,你一定也看到过社会上的一些感人的、或者丑恶的现象,你可以把你的观点、看法讲给同学们听。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访问,体验人生,感悟人生,。
观察社会、体验人生是写感悟作文的基本方法,观察体验是积累生活,也是积累感悟,为此,我有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带领学生到街道、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指导学生观察农村的社会生活。有的学生回来后就把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情景写出来,再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写得很有特色。例如:一位学生写到他在路上看到一位乞丐乞求的情景,他就感悟到:乞丐的产生只是乞丐本人造成的吗?写得发人深思。
再次,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进而得到感悟。
大自然是一座蕴藏丰富知识的宝库,蕴藏着无穷的文章,所以我们老师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带领他们走出去,去体验、观察、感悟。对孩子们来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三、提高感悟的意识性,促进感悟能力的形成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去领悟的能力。只有学生养成了悟的习惯,具备了悟的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授给学生感悟策略,提高学生感悟的意识性是提高写作感悟作文的有效方法。根据我这多年的经验,我认为我们教师可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促进良好感悟能力的形成。
学生知识的数量的多少是产生感悟的基础,学生知道的知识多,他的感悟能力就会提高,为此教师可规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报纸﹑杂志,多看事实新闻。例如:每天上午12点的《新闻30分》和晚上的《新闻联播》可让学生观看,以提高学生对时事的了解。
2.进行感悟能力的训练。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幸福;追求与尝试
什么是幸福?幸福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范畴。当下的社会环境,人们对幸福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幸福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常扪心自问:我苦苦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我的职业给我带来的幸福是什么?久思之后更觉得我们有权利、有义务让学生从我们的课堂中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更有必要让自己在课堂中创造幸福,因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就是课堂,那么我们到底该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生活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幸福的课堂呢?为此我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和追求。
一、以己为镜,感悟幸福
我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作为前提应该是“幸福课堂”。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身为教师,只有切身感受到这些,才真正了解了作为教师的愉悦,才真正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只有我们的内心充实、情绪饱满,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拥抱学生、拥抱教育、拥抱生活。一名教育者曾这样评价优秀教师:他的成就并不在于他一生培养了多少高分学生,而是他在平时的工作中是否享受到了教师这种职业带来的幸福感。如果学生因自己的知识浇灌而取得了丰硕的知识成果,那一定是一种美妙而又无与伦比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正能量,它会通过老师这个媒介,传递给每一个天真烂漫、求知若渴的孩子。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中感悟到幸福。
二、多元化教学,营造幸福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我追求的一种语文教学模式便是可以让学生外出参观、考察、现场制作、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的教学模式。这种多元化的教学会给学生一定的亲身感悟,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容易与读者共鸣。语文课堂还应该养成学生多元化朗读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通过文本朗读而感受语言、品味语言并进而更深层次地领悟文章的内涵,通过语文课堂这个平台不断感受语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只有多朗读,才会多理解,只有多理解才会有更深层次的领悟,进而使学生更想去表达,从中学到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营造幸福的课堂。
三、追求烂漫,向往幸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我想学生最需要的语文课堂一定是一节激情洋溢的课堂,而激情洋溢的课堂一定是幸福的语文课堂。正是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融合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和激动人心的魅力,而教师又连接在学生和语文文本之间,所以就更有责任、更有义务用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让学生与老师、文本、作者能产生共鸣,这样的课堂才是幸福、多彩的,否则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台上台下死水一潭,课堂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学生的情感挖掘出来、和文本的情感做到恰到好处的交融,才会避免课堂中枯燥无味的说教,进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位大学同学和我谈起曾经的老师时,说:通过他声情并茂的讲授,我再读魏巍的《我的老师》时,仿佛看到我自己的老师,感激、想念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这件事,我更加能感受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种子一旦遇到时机便会不可阻止地爆发,学生便能感受到语文文字背后散发出来的生命的芬芳!当我们老师释放激情的同时,学生的心门便得到一次警醒,他们会用一颗真诚的心感悟生命,用一颗热情的心拥抱学习和生活。
四、指导方法,追求幸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学生更应该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爱阅读,而且还要让学生会阅读,尤其是在读情感浓厚的文章时,在方法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才能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阅读效果得以提高。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读促读。学生课堂上所学的文章,是学生情感升华的典范,而文学作品中很多优秀文章更值得学生们去更深、更广地感悟,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之后,更应该鼓励学生去阅读《父爱是金》等文章。多角度的感悟会让他们对父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动。
2.以写促读。《白杨礼赞》和《紫藤萝瀑布》两篇课文都是都是借物抒怀类文章,可以先布置一些题目,如《我也看白杨》、《心中的紫藤花》等要求学生写成文章,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回去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感悟和作者的感悟有哪些异同。
3.以生活促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会利用各种机会在班级内部营造一个良好阅读的氛围,如在学完《七颗钻石》和《皇帝的新装》之后,我会让学生尝试着根据现实社会和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的童话,寄语自己的理想,同学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由交流着自己的感想,会逐步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百花齐放的阅读局面。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养成主动阅读的好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进一步的积累与提高,为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阅读就是幸福的。
五、用心感悟,沉淀幸福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3
关键词:阅读;中专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35-02
在如今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中,中专学生的思想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全,很容易受到来自环境各方面的影响而失去判断的能力,所以对中专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进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课外阅读这项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在其中养成健康、正确的思想品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多看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1.拓展学生的视野。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中,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令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课本的不足,同时又能令学生通过阅读来培养情感,融入到情境中去。这样才能使感悟更加深刻,有益于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2.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书是人类的朋友,在课外阅读中,如果学生阅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交了一个好朋友。不断感悟、理解书中文字的内涵,与书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心灵上的沟通,情感上的融合,这样对学生思想美德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读了《人生的意义》,学生会对人生有所感悟,明白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的课外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阅读提高领悟的能力,这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能够容易理解,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想要更好的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多阅读,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能领悟内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能够使人们获取知识,从而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书籍与人生有着莫大的联系,要想有一个丰富的人生,就要不断阅读。那些博览群书的人思维模式更加活跃,对世界的感悟更加丰富,情感也更加丰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非常重要。有很多语文成绩好的或者写作方面很突出的同学大多都是读的书比较多。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思想的提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修养。
3.增强写作能力。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写作,而要想能够流畅地写出文章,就要增加阅读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头脑中有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下笔才能顺畅。而且当今的作文教学倡导的是个性化表述,只有学生本身的知识、情感丰富了,这种个性化才能被激发出来。文字所行形成的世界很大,学生在生活上接触的方面还是很少,所以可通过阅读来丰富自己的见识,而且阅读也对学生写作的真实性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
4.培养学生的情操。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文章,例如一些情感饱满的诗篇、经典的励志故事、令人热泪盈眶的感人故事以及一些爱国英雄们的光辉事迹等,这些都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阅读后会受到文章的感染,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寓意,体验其中的情感,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也会因此而提高,才能够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阅读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在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还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灵感,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可见,阅读对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
二、怎样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在以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材料基本都是教材上的内容,这就致使很多学生都觉得阅读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试,有些学生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也有的学生应付了事,这样就难以令他们感受到阅读的真正乐趣,从而无法从阅读中获取知识,更不要说有所感悟了,所以培养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
1.做好摘抄笔记。在中专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并制定一个阅读计划,例如每周都要读一本好书,然后将书中的精美语句或是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并对有感触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想法,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教师要每周都进行抽查,并将做的好的笔记本进行展览,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发表看法,或者让同学们互相交换笔记来看,这样可以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阅读成果及想象力在小小的笔记本上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会慢慢养成自己的阅读思维模式与阅读习惯,而且在这种自由模式下,学生的想象力没有限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从中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只要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学生就会喜欢阅读,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的主动性。
2.学会泛读与精读。学生可以选择的各类课外书有很多,想要全都精读是很费时间的,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将书籍进行合理的区分,有的书籍要进行精读,有的书籍可以进行泛读。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经典作品、名著加以重视,教师应当给予相应的指引。对于一些可以进行泛读的文章,教师应该指引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以便能够准确地把握好整篇文章的中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增加自己的见识。泛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情操,训练他们形成快速阅读的能力,能在快速阅读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利用。对于一些经典的散文集,可以指引学生进行精读。散文的篇幅较短,不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很适合精读。散文的线索也是比较明确的,学生容易分析与把握,而且优美的语句使学生容易受到感染。在精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引学生先抓住重点,然后展开精读。对每一句都要进行仔细推敲,分析它的内在含义,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做到对文章的整体思路以及中心思想能够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三、结束语
文字构成的力量是很大的,所以阅读具有广阔的天地。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很重要的,它对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形成、道德品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课外阅读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接着对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提出了两点建议,旨在促进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阅读中获得更多。
参考文献:
[1]张玉琴.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2,(2).
[2]黄国笑.浅谈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华章,2011,(29).
[3]刘慧慧.中职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1).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4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近年来,阅读教学逐步走出讲解分析的误区,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欣赏为主。
一、以读为主,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叶圣陶曾说:“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一)初读课题,感悟要点。
叶圣陶提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就是强调抓住字词的理解和感悟。这些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或者暗示了文章的思路。而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感悟文章的要点,要从课题入手。如《飞夺泸定桥》,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为什么用“飞夺”,而不用“走过”“越过”?你从“飞夺”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悟到了行军的急速、作战的神奇和通过这座桥的难度。
(二)精读句子,感悟重点。
文章是由句子组合而成的,有的句子往往起桥梁作用,精读句子,感悟重点,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句子,我是这么设计的:
1.读句子,指出朗读的重点。
2.让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有被火烧到或烧伤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做的?在烈火烧身时,他心里会想到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
3.齐读句子,突出重点,朗读体会。
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分层次朗读,感悟坚强、不怕牺牲、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也就抓住了教学重点。
(三)阅读全文,整体感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如教学《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根据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学生在读中感悟到文章结构上的相似,从清新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了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这既加深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品味,又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词汇的积累和内化。
二、以写为辅,感悟真情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5
合肥市瑶海区东升小学五(1)班 杨晓燕
指导老师:陈小红 联系电话:13966729682
从蹒跚学步到初入社会,从懵懂无知到感慨万千,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有无数个感悟。感悟真情,感悟智慧,感悟幽默,感悟人生……
感悟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生动地存在着,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深深地透露出那种纯真的情感,或许这才是我们追求生活的真谛。我希望通过《心灵感悟》这本书,能让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去体会到智慧与幽默,让这些智慧根植入我们幼小的心灵。
《心灵感悟》这本书主要说了一个故事:一个聪明孩子和一个笨孩子去参加考试,聪明孩子走进考场,老师问他:“电灯是谁发明的?”“爱迪生”“镭是谁发明的?”“居里夫人。”“万有引力呢?”“牛顿。”聪明孩子果然是名副其实的聪明。“不知道他的心肠好不好?”读到这时,我的脑海中忽然出现了这个问题。接着聪明孩子又把答案告诉了笨孩子,当老师问笨孩子:“你爸爸、妈妈是谁?”“爱迪生”、“居里夫人”老师又问:“是谁告诉你的?”“牛顿”看完这个故事,我大笑不止,但从中我们是否发现,聪明孩子那善良的品格?在生活中,我并没有完全拥有这样的品格,聪明孩子也并没有想到老师会问不同的问题。而是心里也想让笨孩子知道答案。试问难道我们不应该学习聪明孩子那善良的品格吗?
其实,这就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品格,一种帮助别人的品格。任何一位成功人物都具有非常善良的品格,都会为了别人着想。健全的人格才会有健全的事业,我们将来都要担当起一份责任,都要为祖国去做自己的贡献。如果没有优良的品格,那该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自从看过《心灵感悟》这本书后,我就开始认识到来自心灵深处感悟的价值,在这本书中,我能够分享感人的故事,咀嚼震撼的心情;品味优美的上进文章,体验别样的精彩人生。直接撞击我们灵魂深处,激励我们发愤图强,铸造我们的高尚人格。
感悟人生的文章范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学生参与“积极的情感活动”、受到“情感熏陶”,必须以感悟作品的情感为前提,只有让学生走进作者心灵的深处去触摸作者心灵细微的纹理,才能在这份贴近里感受到作者的呼吸、作者心灵的律动,进而在这忘我之境里使学生的情感和人生经验得到丰富,才能“享受审美乐趣”,最终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散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感悟作者的情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途径与方法。
一、在时代背景中感悟情感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作品的认知决不能只局限于作家及作品本身,而应该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去考量,才能最恰如其分地感知作者、领悟作品。
1.联系写作背景。白居易说:“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逐渐担负了“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并加以传承。可以说,每篇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其光芒反照到作品之中,就是作者特有的价值思考与情感诉求。循着这条脉络,我们就能把握与理解整个作品。但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作者思想和那个时代的全部反映。在阅读散文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合理把握作品情感走向,促进学生准确地体验、感悟。如果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学生对文本无法产生感悟和共鸣,从而曲解文本价值。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老王与作者的内心之后,又把他们俩放到的时代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敬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从而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有更丰富的收获,也更加精准地把握了作者在文中那复杂的情感表达。
2.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还折射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所以有些散文还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走向。例如严华银老师在教学《黄鹂》时,就引入了作者当时正在经历的人生困境,让学生由主观性的阅读,过渡到实证性的阅读。严老师这样做不仅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散文不仅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还要关注作品之外的因素,这样才能真实地感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3.联系作者的心性情怀。时代背景也包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由独特的经历而形成的独特的个人心性与情怀。文如其人,作者的文字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也折射出他独特心性下作品特有的风格。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怀去理解文字的风格,进而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黄厚江老师教学《葡萄月令》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汪氏散文的特点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然后,用汪曾祺女儿的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汪曾祺乐观中恬淡的个人心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充满爱,确实是他的恬淡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所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汪氏散文来”。
4.联系作者作品的一般特色。对某一作者的某一特定作品,教学时还可以联系作者作品的总的风格、特征去解读,从大处把握,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领悟情感。如陈钟梁老师在教学《合欢树》时就把课文放到史铁生散文总特色的背景之下去引导阅读。陈老师的这节课灵活运用一个复线推进的结构,一条线索以10岁、20岁、30岁及30岁后的时间为经线带学生感受母爱;一条以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三段式评价为纬线带领学生体会史铁生散文的特色。前者引领着教学的走向,后者给课堂增加了厚重。这两条线索一纵一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走进课文,去感悟史铁生那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在拓展阅读中感悟情感
有的课文,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往往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作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架设一条理解的桥梁。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学生思维的厚度,又交给学生一把感悟的钥匙,让学生顺利感悟情感,触类旁通。
1.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之间常常会有风格上的一致性,并且在情感上有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因此,教学中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作品的阅读,或举一反三,或启迪领悟,会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一个非常好的催化作用。严华银老师在教学孙犁的《黄鹂》时,还引用了孙犁写的《说赵树理》以及《文虑》中的片断,对课文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对作家当时所处的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作品的主题、获得不同的感悟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与课文有联系的其他人的相关资料。有些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如果能借助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相应的补充和解释,就可以扫清障碍,很好地弥补这个落差,从而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准确地去理解作品、感悟情感。这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课例是陈钟爬鲜Χ浴逗匣妒鳌返慕萄АT谡饨诳蔚慕萄е校陈老师分别引入了王安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鲁迅《故乡》的表现手法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史铁生散文的特点,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感悟情感。
三、在品赏文字中感悟情感
王荣生老师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文字就是思想,是解读课文的入口。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作者独特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要想感悟作品的情感,必须通过细细去体味作品语言的滋味,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人生情调,品析作者精准的言语所蕴含的意的表达,才能明白其主旨,较好地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发现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说一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从而去品味文字奔放、张扬的情调,去发现文字的精细和美丽,去感受作者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去读懂作品,领悟情感。
四、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中文是一种富于韵律感的文字,作为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朗诵教学历来为许多教育名家所推崇,成为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散文的阅读,更适合于在朗读中借助于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朗读与对情感的感悟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由朗读语言文字而得来的那种对情感的领悟还会激发出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语言形式与思想意蕴的感受更加细腻,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王荣生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提到的一个课例,就是朗读对于学生感悟情感之重要性的极好诠释:“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教学中,要注意朗读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层次,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不断深入。
五、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作品的情感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也是生活的反映。阅读作者的散文,就是阅读作者的生活,阅读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里的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散文的阅读过程,也是作者与读者两种生活对话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深切感受,让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人生经验进行链接,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谈话、故事、表演、歌曲等形式,预设各种生活情境,营造一种生活化氛围,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在生活的情景中能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可以用谈话来创设生活情景:“同学们,你童年最喜欢最经常去玩的一个地方是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它?谁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那份童年乐园里的快乐?”这种生活情境的感情基调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六、在作品的“留白”处挖掘情感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中常用一种“留白”的技法,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这种类似的技巧。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留白,常常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许多时候,为了留有回味和意蕴,造成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的情感不宜或不想直白地表达出来,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欲说还休的空白之处,而作者幽微的情感,正是隐藏在这里。挖掘它,有利于激活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去找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矿脉,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
如王安忆的散文《我们家的男子汉》中“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一段的最后是这样描写的:“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送走了一出生就陪她伴她生活了四年的小侄儿,这时,作者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她会有什么反应呢?她会怎么做呢?教学中,如果以这“留白”之处为突破,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里去,就会感悟到作者对侄儿那份深入到骨子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