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工贸易合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1
1.加工成品名称为:
2.加工成品规格为:
3.加工成品数量为:
第二条加工成品质量要求
——————————————————————————————————
(加工物品,需要封存样品的,应当写明由双方代表当面封签,并妥为保存,作为验收依据。)
第三条原材料提供的办法、规格、数量、质量、期限
1.定作人交付原材料的时间为:——————
2.定作人交付原材料的数量是:——————消耗定额为:——————
3.定作入支付原材料的质量是:——————规格为——————
4.承揽人对原材料的检验期限是——————,承揽人如发现原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立即通知定作人调换或补齐。
5.承揽人对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不得擅自变更,不得偷工减料。
6.原材料交付或提取日期的计算,应照本合同第七条规定执行。
第四条技术资料、图纸的提供办法、期限及保密条款
1.技术资料、图纸由——————一方提供。
2.提供方提供技术资料、图纸的期限为:——。
3.承揽人在依照定作人的要求进行工作期间,发现提供的图纸或技术要求不合理,应当及时通知定作人;定作人应在——————(日/月)内回复,提出修改意见。承揽人在规定时间内未得到答复,有权停止工作,并及时通知定作人,因此造成的损失,由定作人赔偿。
4.保密要求:————————(承揽人对于承揽的工作,如果定作人要求保密,合同即应写明,承揽人应严格遵守保密的约定,未经定作人许可不得留存技术资料和复制品。)
5.定作人应当按规定日期提供技术资料、图纸等。
第五条报酬承揽人按合同有关要求交付全部定作物,定作人付给承揽人价款(或酬金)——元。
(价款或酬金,按国家或主管部门的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商定。)
第六条验收标准和方法
1.验收标准为本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图纸和样品。
2.验收期限为:①定作人应按合同规定的期限验收承揽人所完成的工作。②验收前承揽人应向定作人提交必需的技术资料和有关质量证明。
3.保证期限为:对短期检验难以发现质量缺陷的定作物或项目,由双方协商保证期限。保证期限内发生问题,除定作人使用、保管不当原因而造成质量问题以外,定作物成品由承揽人负责修复或退换。
4.双方当事人对承揽的定作物和项目质量,在检验中发生争议时,可由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供检验证明。
第七条交货时间和地点
1.交(提)定作物期限为:——————。任何一方要求提前或延期交(提)定作物,应在事先与对方达成协议。承揽人自备运输工具送交定作物的,以定作人接收的戳记日期为准。委托运输部门运输的,以发运定作物时承运部门签发戳记日期为准;自提定作物的,以承揽人通知的提取日期为准。(双方不同意以上计算方式,可以另行约定。)
2.交货地点:——
第八条包装要求及费用负担
1.包装定作物的材料为:
2.包装定作物的方法为:
3.包装定作物的标准和要求为:
4.包装定作物的费用负担:
第九条运输方式与费用负担
1.本次加工承揽中,采取
2.本次加工承揽中发生的运输费用由————负担
第十条结算方式与期限
1.定作人应在承揽人交付符合要求的定作物——日内,进行结算。
2.定作人采用——————(写明是现金结算,还是转账结算,还是银行汇款结算)作为结算方式。
第十一条定金与预付款
1.承揽人要求定作人支付定金——元。定作人不履行合同,无权请求返还定金。承揽人不履行合同,应双倍返还定金。
2.定作人可向承揽人给付预付款——元。承揽人不履行合同的,除承担违约责任外,必须如数返还预付款。定作人不履行合同的,可以把预付款抵作违约金和赔偿金;有余额的可以请求返还。
第十二条承揽人的违约责任
1.承揽人未按合同规定的质量交付定作物或完成工作任务,定作人同意利用的,应按质量论价;定作人不同意利用的,承揽人应当负责修整或调换,并承担逾期交付责任;定作物经修整或调换后,仍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定作人有权拒收,由此造成的损失由承揽人赔偿。
2.交货时间到期,承揽人交付定作物或完成工作数量少于合同规定,定作人仍然需要的,承揽人应当照数补齐,补交部分按逾期交付处理;少交部分定作人不再需要的,定作人有权解除合同,因此造成的损失由承揽人赔偿。
3.承揽人未按合同规定包装定作物,需返修或重新包装,应当负责返修或重新包装,并承担因此而支付的费用。定作人不要求返修或重新包装而要求赔偿损失的,承揽人应支付给定作人该不合格包装物低于合格包装物的价值部分。因包装不符合合同规定造成定作物的毁损、灭失的,由承揽人赔偿损失。
4.承揽人逾期交付定作物,应向定作人偿付违约金——元;以酬金计算的,每逾期一天,按逾期交付部分的酬金总额的——‰偿付违约金。未经定作人同意,提前交付定作物,定作人有权暂不接收。
5.承揽人不能交付定作物或不能完成工作的,应偿付不能交付定作物或不能完成工作部分的价款总额的——%(一般为10%~30%)或酬金总额的——%(一般为20%~60%)的违约金。
6.异地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合同规定,暂由定作人代保管时,承揽人应支付定作人实际支付的保管费、保养费等。
7.实行代运或送货的定作物,错发到达地点或接收人,承揽人除应负责运到正确指定地点或接收入外,并承担因此多付的运杂费和逾期交付定作物的责任。
8.由承揽人保管不善致使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设备、包装物及其他物品毁损、灭失的,承揽人应偿付定作人因此所遭受的损失。
9.承揽人未按本合同规定的办法与期限对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进行检验,或经检验发现不符合要求,而未按合同规定的期限通知定作人调换、补齐的,由承揽人对工作质量、数量承担责任。
10.承揽人擅自调换定作人提供的原材料,定作人有权拒收,承揽人应赔偿定作人因此造成的损失。如定作人要求重作或重新修理,应按定作人要求办理,并承担逾期交付责任。
第十三条定作人的违约责任
1.定作人中途变更定作物数量、规格、质量或设计等,应赔偿承揽人因此造成的损失。
2.定作人中途终止合同,应偿付承揽人以未履行部分酬金总额的——%(一般为20%~60%)的违约金。
3.定作人未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向承揽人提供原材料、技术资料、包装物或未完成必要辅助工作和准备工作,承揽人有权解除合同,定作人应赔偿承揽人因此造成的损失;承揽人不要求解除合同的,除交付定作物的日期得以顺延外,定作人应偿付承揽人停工待料损失。
4.定作人逾期领取定作物的,应支付违约金——元,还承担承揽人实际支付的保管费、保养费。定作人超过领取期限6个月不领取定作物的,承揽人有权将定作物变卖,所得价款在扣除报酬、保管费、保养费后,退还给定作人;变卖定作物所得少于报酬、保管费、保养费时,定作人还应补偿不足部分;如定作物不能变卖,定作人应赔偿承揽人损失。
5.定作人逾期付款,应比照中国人民银行延期付款规定,向承揽人偿付违约金;以酬金计算的,每逾期一天,按酬金总额——‰偿付违约金。
6.定作人无故拒绝接收定作物的,应当赔偿承揽人因此造成的损失及运输部门的罚款。
7.定作人变更交付定作物地点或接收人,应承担因此而多支出的费用。
第十四条不可抗力
1.在合同有限期间内,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原材料毁损、灭失的,承揽人可免予承担违约责任。
2.在合同履行期内,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定作物毁损、灭失的,承揽人不承担违约责任。
3.在合同履行期之后,发生不可抗力,致使原材料、定作物毁损、灭失的,若是由于定作人的原因导致承揽人逾期交付,则定作人承担责任,否则,由承揽人承担责任。
第十五条争议解决方式
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注意,如达不成仲裁协议的,只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六条变更与解除
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
第十七条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本合同一式二份,定作人和承揽人各执一份。
定作人:(签章)
地址:
承揽人:(签章)
地址: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2
我国对加工贸易一直实行由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合同、海关备案并进行实际监管的管理模式。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演变:
(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加工贸易处于成长期
加工贸易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不大。企业取得订单、签订合同后向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批准,海关凭外经贸主管部门的批件核发手册,企业凭手册进口料件,生产成品后出口。海关以手册、进出口报关单、核销表等为依据核销结案,并结合下厂核查、核销加强实际监管。合同的登记备案、核销均为手工作业。
(二)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加工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
加工贸易占全国进出口贸易的比重迅速上升,从1987年的23.2%增长到1995年的47%。伴随着加工贸易合同和报关单数量猛增,“三假”案件频发。海关在监管过程中相应采取了防伪印油、防伪标签等打假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90年代中期,部分海关试行加工贸易计算机管理
90年代中期开始,海关结合加工贸易台帐的实施,大力推行业务科技一体化,运用计算机对加工贸易合同备案与核销进行管理,作业环节从单证作业转变为计算机数据与单证数据相互核对,进一步严密了海关监管。1999年实现全国加工贸易计算机数据联网传输,有效遏止了横行多年的利用“三假”走私违规现象。
同时,海关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审批和实地监管。如对进口敏感商品实行限量审批制度,从“双人作业”(初审、复审)转变为“三级审批”(经办人、科长、处长)作业制度;制定海关查验、核销量化标准,规定下厂核销比例、跨关区结转货物的核查率和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查验比例,通过中期核查、下厂核销来加强实际监管。
回顾海关对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演变,不难看出:第一,随着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日益受到监管当局的重视;第二,随着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如大量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出现,海关对加工贸易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不得不进行监管模式的创新和引入新的监管手段;第三,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变化贯穿于海关工作方针的调整之中。上世纪80年代,海关工作贯彻“促进为主”方针,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比较重视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90年代中期,海关坚持“依法行政,贯彻政策”,从1995年实施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开始,监管工作更多地重视对加工贸易加以规范。2001年,海关适时地提出“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标志着监管部门力求在“把好国门”与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均衡。
二、对现行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评价
1995年以后随着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制度的出台及完善,以及海关计算机监管的日益完备,加工贸易监管日趋严密。但与加工贸易相关的违规行为还没有完全遏止,国家税收保全机制仍面临挑战。2000年全国海关共查获加工贸易渠道走私案件752起,案值25.4亿元,虽然案件数只占全部走私案件数的7%,但案值比例高达42%,略高于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38.5%)。2001年上半年,海关调查部门立案的走私案件,涉及加工贸易的案值,仍达到总案值的42.7%;海关缉私警察立案的走私案件,加工贸易的案件呈明显上升势头,共立案148起,增长48%,案值12.5亿元,增长76%,擅自倒卖保税料件、成品、减免税设备是走私的主要形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工贸易“漫山放养”的发展格局增加了监管难度
长期以来,我国对开展加工贸易实行不限区域、不限企业、不限商品的宽松保税政策,这对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出口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不是很多,生产规模不大,这种宽松政策并没有给监管造成太大的压力。但是,宽松政策的基石是企业守法经营、自律性好、不存在追求非法利润的利益驱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变化,宽松政策中蕴藏的企业信誉风险就暴露出来。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利用加工贸易保税且无贸易管制的便利,绕开我国对一般贸易进口的管制,逃避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在这种情况下,“漫山放羊”的格局加大了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难度。加入WTO后,我国关税大幅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走私的动力。但是,由于我国17%的进口增值税不会改变,因此仍会有部分不法企业继续从事违法行为。
(二)加工贸易周期长、涉及部门多,监管难度大
由于产品加工周期长,企业加工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多,有的企业因市场变化或经营不善,出现破产、倒闭,或外商毁约,或企业违法保税料件被查扣、拍卖,造成进口料件未能加工出口,或加工未出口,造成合同无法核销结案。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一走了之。由于许多加工贸易企业的投入并不大,许多厂房设备破烂、陈旧,处理起来成本高,收益小。加工贸易逾期合同未能核销是多年来海关监管面临的难点问题。
(三)海关本身的监管力量相对不足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监管力量的多少是提高监管效率的关键之一。据调查,法国负责监管加工贸易的海关管理人员有2万多人。但是当前,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关员仅3,000多人,而2000年在海关有合同备案的加工贸易企业为9.4万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302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巨大业务量与管理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1995年保证金台帐制度开始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监管,但是由于是“空转”,实际作用有限。1999年10月台帐开始部分“实转”,但截止到2001年7月底,企业缴纳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金额占加工贸易进口商品保税金额的比例很小(约2%),海关的监管任务很重。
(四)监管部门协调不够,未形成合力
加工贸易管理涉及外经贸、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多个部门,共管格局虽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责任不清、难以落实的情况,对加工贸易的社会共管仍未有效形成合力。加工贸易相关的管理政策大多由海关负责执行,监管的责任也几乎都落在海关一家身上。虽然各个部门对加工贸易都在进行管理,但每个部门的管理都存在死角。如外经贸主管部门负责审查企业的经营资格和生产能力,但是做不到,也不可能对每一家企业实施验厂,对企业的生产能力难以把握;海关受种种限制,也无法保证对每一家企业下厂核查核销。如果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管理风险将会大大降低。
(五)现行分类管理办法不利于加强惩罚走私的力度
对于买地建房、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的违法行为,容易查处;但是对于租赁厂房且生产规模不大的企业,一旦“飞料走私”,人去楼空,海关难以处罚,国家税款就会流失。现行的企业分类管理等办法,对这类走私企业很难事先防范和事后打击。海关既要严密监管,保证国家税款不流失,又要方便快捷,高效运作,管理工作量和难度很大。
对加工贸易现行监管形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判断分歧日益明显。从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加工贸易成为走私一个不容忽视的渠道,尽管已经大大加强了监管力度,但仍然没有有效地遏止加工贸易走私,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而地方政府和企业则感到,现行的监管效率由于手续繁琐,已经不能适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这种矛盾揭示出,现行加工贸易监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现行的外经贸主管部门审批合同、海关备案核销的监管模式,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还是比较适合传统企业运作的。但是随着加工贸易的迅猛发展,加工的深度、广度不断延伸,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难以事先准确制定完备的计划,原有的按既定合同(计划)生产和监管的模式,与越来越多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往往先申请“虚拟合同”,再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变更,但是变更又相当频繁,且涉及外经贸、海关、银行等多个部门,均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和各管理部门都疲于应付,妨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和政府管理效能的提高。
因此,监管工作要实现既管得住,又保证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现行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积极探索适应加工贸易发展新形势的新的监管模式。
三、国际上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经验
外国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有许多可供借鉴的地方。现在各国对加工贸易的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封闭式保税监管,即加工贸易保税只能在海关监管的封闭区域内进行;二是先征后退,原料进口时先征税,等成品出口时再予以退税;三是实行在第三方担保前提下的保税监管;四是先进的开放式。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国家税收保障机制是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前提。
欧盟国家成立由产业部门参加的加工贸易品种、数量核定小组,定期审定可以开展加工贸易的品种和数量,依法使国内产业受到严格保护。他们具体采用两种管理制度:一是保税制度,要求企业以加工产品复出口为目的,货物进口前,向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审核同意后发给批准证书(类似我国的加工贸易手册),货物进境时企业凭此免税,亦免受贸易政策措施管理,成品出口后由海关核销。这类似于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政策,但这种开放式管理的基石是市场和法制的完备、企业守法自律性强及信息化监管网络的建立和健全。二是退税制度。如果企业在进口时没有把握将加工产品返销出口,但希望保留产品出口后退回已征收进口税的可能性时,可选择加工贸易退税制度。货物进口前,也要经海关审核同意后发给批准证书;货物进口时要先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并受贸易政策如进口数量或配额限制。如果产品出口,可向海关申请退还进口时所缴纳的税款。《欧盟海关法典》规定,不论保税制度还是退税制度,海关如认为必要,在核发加工贸易批准证书前,可对加工贸易企业征收保证金或由企业提供银行担保。
日本、韩国也都积极鼓励开展加工贸易。但在具体管理上,日本海关对加工贸易实行三种监管模式:第一种,在指定区域内(目前仅指保税工厂)开展加工贸易,实行类同我国的保税政策;第二种是担保保税政策,对一年内加工复出口,进口时提供料件税款等值担保的予以免税,如届时不能加工复出口,海关将担保金或担保物抵缴税款;第三种是先征后退政策,料件进口时先征税,在规定的时间内加工复出口的予以退税。第二、三种监管模式是针对在保税工厂以外区域开展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自主选择。韩国目前对加工贸易实行两种监管模式:第一种,对在指定区域内开展的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指定区域仅限于保税工厂和保税区(亦称出口自由区);第二种,先征后退政策。
有必要说明的是,韩国发展加工贸易始于60年代初,曾经实行了类似我国目前的遍地开花的加工贸易保税政策,遇到了目前我们正面临的情况和问题。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证明不限区域、漫山放羊的保税政策(韩国不论是开展加工贸易的地域、还是加工贸易业务量、管理难度等,都比我国明显偏小)是不成功的。从1975年起,除保税工厂、出口自由区仍继续实行保税政策外,韩国海关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与上述国家相对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对监管工作的要求也更高。首先,我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多,加工贸易规模大。2000年在海关有合同备案的加工贸易企业为9.4万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302亿美元,已占全国外贸进出口50%。其次,我国加工贸易目前“遍地开花”,不限区域地全部实行保税政策,2000年国家设立了出口加工区,引导企业入区。从课题组的企业调查结果看,目前从事出口加工贸易活动的企业,只有极少数愿意搬入出口加工区。如果出口加工区政策适宜,也只有部分新增的加工贸易企业可能进入出口加工区。因此,我国加工贸易“放养”的状态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再次,我国与不少发达国家在税制、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关税水平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而且进口还要征收高达17%的增值税(虽然欧洲国家也有较高的增值税,但由于其平均关税水平已经很低,因此,进口的综合税赋比我国低)。因此,在我国如果对加工贸易全面实行“先征后退”,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成本将会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更为重要的差异则在于,发达国家退税手续简单,非常及时,而我国出口退税按指标而不是按出口实绩,加之手续繁琐,退税耗时长,平均时滞长达半年到一年,这就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资金负担。另外,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体系完善,企业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成本低,商业信用发达,容易获得担保等金融服务;而我国金融体系极不发达,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如果对加工贸易实行“先征后退”,或要求提供担保,给企业带来的负担会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由于上述差异,我国在改革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时,要尽量吸取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可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模式,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
四、完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
从本质上讲,“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监管”不仅是为了维护国家税收保全机制,而且是为了维护国内企业与进口品的平等竞争,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强调“加强监管”时,如果仅仅依赖增加管理环节而不是采用更加高效的监管思路、模式和手段,就难以避免强化监管与管理成本上升、经济运行效率受到影响的矛盾。经济发展是税收之源,经济发展快了,税收才会有增长的基础。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的关系,“促进发展”是目的,“加强监管”是手段,在不法企业利用加工贸易走私仍然严峻的形势下,要通过引进新的监管思路、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来提高监管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实现既能有效防范走私,又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目标。
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就是要通过政策与监管模式的创新,促进加工贸易不断提高国内采购率,带动国内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加工贸易不断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提高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促进加工贸易不断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升级,提高加工贸易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促进加工贸易从以OEM(原厂委托制造,又称“代工”)为主,不断向ODM(原厂委托设计制造)、OBM(自创品牌制造)升级,促进加工贸易逐渐建立国际营销渠道,提高我国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加工贸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进口保税政策不能动摇,总体上必须维持。
(二)贯彻分类管理的思路,实现多种管理模式的共存
加工贸易企业多、产业分布广、地域差异大,因此,有必要在总体上保持进口保税政策的前提下,对不同种类的企业实行与符合其发展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
第一,根据国家产业、环保等政策以及监管成本效率,明确加工贸易政策的适用范围。建议将目前的《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加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对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的;违反国家环保产业政策的,如旧电机拆解等;对扩大出口作用有限、国内外差价大、海关难以有效监管的,如鱼翅加工等生产与进出动,不宜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便提高加工贸易监管的效率。
第二,完善特殊区域管理政策。进一步落实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政策定位,充分发挥其区域封闭管理的优势。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对加工贸易进口设备、料件和出口成品等给予税收上的最大优惠,给予通关等手续上的最大便利,如允许对出口到保税区的产品予以退税、下游企业可以从出口加工区保税进口料件等。这样既解决目前区外、区内企业的政策落差问题,亦有助于吸引大型的上游加工贸易企业向区域集中,并稳住已入区的加工贸易企业,促进其健康发展。
第三,加快对出口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推广电子联网、电子手册等新的监管模式,为大型企业创造更加有效率的运行环境。加工贸易企业虽然近10万家,但其中规模最大的3000家企业,其出口额可以达到全部加工贸易出口额的七成以上,因此,要率先为这些大企业创造高效率的监管环境。
第四,对信用纪录不良、运作不规范,或首次从事加工贸易、信用无法判定的企业要实行“保证金实转”、担保等办法,在提高政府退税效率的前提下,还可以考虑对其深加工结转时部分税金实行“先征后退”。通过银行、保险等社会中介力量和风险评估机制,有利于缓解外经贸、海关等部门审批、监管人力不足的矛盾。加入WTO以后,关税税率将逐步降低,银行信用担保制度等配套措施将逐步完善,这些企业因此增加的成本将越来越低。这样先征后退适当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换取企业进出口的便捷、政府管理成本和风险的降低、行政效率的提高,最终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现在有的企业已表示愿意选择这种交换。
(三)加强监管部门的有效协调与配合,形成对加工贸易协力共管的格局
经过近年来海关大力打击走私犯罪后,走私犯罪仍如此猖獗,究其原因,除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过高外,主要是国内市场经济秩序过于混乱,一些地方政府执法部门疏于管理,甚至参与走私活动,普通百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海关与工商、税务、质检、公安、城管等市场经济执法部门应共同组成一张打击走私的网,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并落实到位;加强加工贸易部际联席会议的组织,建议成立常设办公室,统一协调;加强各部门的联系配合,确保监管到位。增加海关人数,提高监管能力。建立举报走私的奖励制度,动员全民参与打击走私。这样,才可能真正遏制走私犯罪活动。也才可以适当简化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通关和转关的有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
(四)大力推广“大通关”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提高监管的效率
提高通关效率,才能保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适应国际市场快速变化。为此,要大力推广已经在上海“大通关”改革试点中的成功经验,实行“异地报关、电子报关、提前报关”,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全天候查验,24小时通关”。对于对通关效率有特殊要求的商品,实行“提前报关、舱单后核;即时提货、机场直递;实时监控、卡口验放”的通关模式。
(五)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水平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3
第一条为了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规范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进出口报关、加工、监管、核销手续。
加工贸易货物的备案、进出口报关、核销,应当采用纸质单证和电子数据的形式。
第三条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加工贸易货物,是指加工贸易项下的进口料件、加工成品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副产品等。
加工贸易企业,包括经海关注册登记的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
经营企业,是指负责对外签订加工贸易进出口合同的各类进出口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及经批准获得来料加工经营许可的对外加工装配服务公司。
加工企业,是指接受经营企业委托,负责对进口料件进行加工或者装配,且具有法人资格的生产企业,以及由经营企业设立的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实行相对独立核算并已经办理工商营业证(执照)的工厂。
单位耗料量,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加工生产单位出口成品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的数量,简称单耗。
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
承揽企业,是指与经营企业签订加工合同,承接经营企业委托的外发加工业务的生产企业。承揽企业须经海关注册登记,具有相应的加工生产能力。
外发加工,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企业对加工贸易货物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产品运回本企业并最终复出口的行为。
核销,是指加工贸易经营企业加工复出口或者办理内销等海关手续后,凭规定单证向海关申请解除监管,海关经审查、核查属实且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办理解除监管手续的行为。
第四条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免于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加工贸易出口制成品属于国家对出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应当向海关提交出口许可证件。
第五条经海关批准,加工贸易项下进口料件实行保税监管的,待加工成品出口后,海关根据核定的实际加工复出口的数量予以核销;对按照规定进口时先征收税款的,待加工成品出口后,海关根据核定的实际加工复出口的数量退还已征收的税款。
加工贸易项下的出口产品属于应当征收出口关税的,海关按照有关规定征收出口关税。
第六条海关按照国家规定对加工贸易货物实行担保制度。
第七条加工贸易货物不得抵押、质押、留置。
第八条海关根据监管需要,可以对加工贸易企业进行核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海关核查不得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九条加工贸易企业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规定,设置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账簿、报表及其他有关单证,记录与本企业加工贸易货物有关的进口、存储、转让、转移、销售、加工、使用、损耗和出口等情况,凭合法、有效凭证记账并进行核算。
加工贸易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向海关提交上年度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年度报表等资料。
第二章加工贸易货物备案
第十条经营企业应当向加工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手续。
经营企业与加工企业不在同一直属海关管辖的区域范围的,应当按照海关对异地加工贸易的管理规定办理货物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经营企业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手续,应当如实申报贸易方式、单耗、进出口口岸,以及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的商品名称、商品编号、规格型号、价格和原产地等。
第十二条经营企业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手续,应当提交下列单证:
(一)主管部门签发的同意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有效批准文件;
(二)经营企业自身有加工能力的,应当提交主管部门签发的《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三)经营企业委托加工的,应当提交经营企业与加工企业签订的委托加工合同、主管部门签发的加工企业的《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四)经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
(五)海关认为需要提交的其他证明文件和材料。
第十三条经海关审核,单证齐全有效,并且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海关应当自接受企业备案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并核发加工贸易手册。
需要办理担保手续的,经营企业按照规定办理担保手续后,海关核发加工贸易手册。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不予备案并且书面告知经营企业:
(一)进口料件或者出口成品属于国家禁止进出口的;
(二)加工产品属于国家禁止在我国境内加工生产的;
(三)进口料件属于海关无法实行保税监管的;
(四)经营企业或者加工企业属于国家规定不允许开展加工贸易的;
(五)经营企业未在规定期限内向海关报核已到期的加工贸易手册,又向海关申请备案的。
第十五条经营企业或者加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可以在经营企业提供相当于应缴税款金额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后予以备案:
(一)涉嫌走私、违规,已被海关立案调查、侦查,案件未审结的;
(二)因为管理混乱被海关要求整改,在整改期内的。
经营企业或者加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海关有理由认为其存在较高监管风险的,可以比照前款规定办理,并书面告知有关企业:
(一)租赁厂房或者设备的;
(二)首次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
(三)加工贸易手册申请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延期的;
(四)办理加工贸易异地备案的。
第十六条海关发现经营企业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手续提交的单证与事实不符的,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货物尚未进口的,海关注销其备案;
(二)货物已进口的,企业可以申请退运,也可以向海关提供相当于应缴税款金额的保证金或者银行保函后继续履行合同。
第十七条已经办理加工贸易货物备案的经营企业可以向海关申领加工贸易手册分册、续册。
第十八条加工贸易货物备案内容发生变更的,经营企业应当在加工贸易手册有效期内办理变更手续。需要报原审批机关批准的,还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三章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加工
第十九条经营企业进口加工贸易货物,可以从境外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仓库进口,也可以通过深加工结转方式转入。
经营企业出口加工贸易货物,可以向境外或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出口监管仓库出口,也可以通过深加工结转方式转出。
第二十条经营企业应当持加工贸易手册、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专用报关单等有关单证办理加工贸易货物进出口报关手续。
第二十一条经营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的货物,列入海关统计。
第二十二条经营企业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开展深加工结转业务,并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深加工结转的管理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三条经营企业经海关批准可以开展外发加工业务,并按照外发加工的相关管理规定办理。
经营企业开展外发加工业务,不得将加工贸易货物转卖给承揽企业。承揽企业不得将加工贸易货物再次外发至其他企业进行加工。
第二十四条外发加工的成品、剩余料件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残次品、副产品等加工贸易货物,经经营企业所在地主管海关批准,可以不运回本企业。
第二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关不予批准外发加工业务:
(一)经营企业或者承揽企业涉嫌走私、违规,已被海关立案调查、侦查,案件未审结的;
(二)经营企业或者承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不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
第二十六条经营企业和承揽企业应当共同接受海关监管。经营企业应当根据海关要求如实报告外发加工货物的发运、加工、单耗、存储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因加工出口产品急需,经海关核准,经营企业保税料件与非保税料件之间可以进行串换。
保税料件与非保税料件之间的串换限于同一企业,并应当遵循同品种、同规格、同数量、不牟利的原则。
来料加工保税进口料件不得串换。
第二十八条经营企业因加工工艺需要,必须使用非保税料件的,应当事先向海关如实申报使用非保税料件的比例、品种、规格、型号、数量,海关核销时在出口成品总耗用量中予以核扣。
第二十九条经营企业进口料件因质量问题、规格型号与合同不符等原因,需返还原供货商进行退换的,可以直接向口岸海关办理报关手续。已经加工的保税进口料件不得进行退换。
第四章加工贸易货物核销
第三十条经营企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将进口料件加工复出口,并自加工贸易手册项下最后一批成品出口或者加工贸易手册到期之日起30日内向海关报核。
经营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因故提前终止的,应当自合同终止之日起30日内向海关报核。
第三十一条经营企业报核时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进口料件、出口成品、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以及单耗等情况,并向海关提交加工贸易手册、加工贸易进出口货物专用报关单以及海关要求提交的其他单证。
第三十二条经审核单证齐全有效的,海关受理报核;海关不予受理的,应当书面告知企业原因,企业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报核。
第三十三条海关核销可以采取纸质单证核销和电子数据核销的方式,必要时可以下厂核查,企业应当予以配合。
海关应当自受理报核之日起30日内予以核销。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直属海关关长或者其授权的隶属海关关长批准可延长30日。
第三十四条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成品因故转为内销的,海关凭主管部门准予内销的有效批准文件,对保税进口料件依法征收税款并加征缓税利息;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
第三十五条经营企业因故将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退运出境的,海关凭有关退运单证核销。
经海关批准,经营企业放弃加工贸易货物的,按照海关对放弃进口货物的管理规定办理,海关凭接受放弃的有关单证核销。
第三十六条经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的管理规定办理,海关凭有关单证核销。
第三十七条经营企业遗失加工贸易手册的,应当及时向海关报告。
海关在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对遗失的加工贸易手册予以核销。
第三十八条对经核销准予结案的加工贸易手册,海关向经营企业签发《核销结案通知书》。
第三十九条经营企业已经办理担保的,海关在核销结案后按照规定解除担保。
第四十条加工贸易货物备案和核销单证自加工贸易手册核销结案之日起留存3年。
第四十一条加工贸易企业出现分立、合并、破产的,应当及时向海关报告,并办结海关手续。
加工贸易货物被人民法院或者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封存的,加工贸易企业应当自加工贸易货物被封存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海关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办法,构成走私行为、违反海关监管规定行为或者其他违反海关法行为的,由海关依照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保税工厂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保税工厂的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十四条进料加工保税集团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按照海关对进料加工保税集团的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十五条实施联网监管的加工贸易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实施计算机联网监管的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十六条加工贸易企业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按照海关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十七条单耗的申报与核定,按照海关对加工贸易单耗的管理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进口时先征收税款出口后予以退税的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4
此次广东省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企业?
根据国函[2013]9号文的要求,此次广东省行政审批改革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在广东省试行,试行期三年。因此,《公告》明确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均属于广东省内企业的,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
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后,企业可不再提交哪些证件?
改革后,在加工贸易合同备案(变更)环节,经营企业可不再向海关提交《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和变更证明;在加工贸易内销环节,经营企业可不再向海关提交《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内销批准证》。
企业不再提交《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联网监管企业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后,在系统录入时要如何填写“批准文号”栏目?
为确保统一执法,在不改变现行信息化系统的情况下,经营企业通过“纸质手册电子化系统(企业端)”、“电子账册系统(企业端)”和“加工贸易内销管理系统(企业端)”录入合同备案(变更)、内销申请表等电子数据时,应在“批准文号”栏目统一填写“1111”,其他情况按原有规定要求录入。
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后,企业是否还需要向海关提交《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
为防止无厂房、设备、工人的“三无”企业开展加工贸易业务,鉴于《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关于印发的通知》([1999]外经贸管发第314号)中要求外经贸部门“审核《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的内容,经与商务部沟通,仍保留由外经贸部门核定《生产能力证明》,海关继续收取经营企业提供的《生产能力证明》。
考虑到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令第169号已取消了对省属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的签发,故广东省省属企业不再提交《加工贸易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证明》,作为此条规定的例外情形。
暂停加工贸易业务和转内销审批是否影响企业申请办理贸易管制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比如地图制品、棉花、羊毛等?
不影响。现行规定虽然取消了外经贸主管部门的审批,但对涉及贸易管制商品,对按照规定需要在备案(变更)环节提交相关批准文件的,并未免予提交。所以,经营企业仍应在备案(变更)时提交相关批准文件,经海关备案后,即可开展相关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
原先海关按照《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上外经贸部门审定的出口制成品返销期限可确定手册有效期。暂停加工贸易和转内销审批后,海关如何确定手册有效期?
《公告》延续了原先对手册有效期的管理思路,明确:“经营企业申报的手册有效期原则上不得超过一年,经主管海关批准可予以延期,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年”。此外,考虑到飞机、船舶等大型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殊性,对开展飞机、船舶等大型装备制造业加工贸易业务的企业,可按实际出口合同有效期备案手册有效期。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5
乙方:
甲乙双方经过友好协商,为保障加工贸易申报系统的正常运行,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现就乙方向甲方提供有关加工贸易申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数据保存等服务,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1、甲方应在本合同签署后 ____日内向乙方支付 ____元/年的技术服务费。
2、甲方使用乙方提供的加工贸易申报系统,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向加工贸易审批部门申报加工贸易合同。
3、甲方应确保计算机系统和ie浏览器能正常工作,自行解决网络接入问题。
4、甲方应指定专人(该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加工贸易业务知识)负责系统的操作,甲方指定人员发生变动时,应及时通知乙方。
指定联系人:
电话:
传真:
信箱:
企业进出口经营权代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企业性质(内资/外资):____________。
5、甲方在遇到技术问题时,应及时跟乙方联系,如实向乙方描述故障现象,积极协助乙方解决问题。
6、甲方如需乙方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应及时跟乙方联系,乙方会按照标准的上门服务收费标准收取一定的费用。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向甲方提供加工贸易ca证书的使用培训。
2、乙方向甲方提供加工贸易系统的技术支持,但不包括对甲方计算机的维护和提供加工贸易业务咨询,不对甲方合同数据的正确性以及能否通过审批承担责任。
技术支持电话为:________ 传真:________信箱:________
3、乙方的服务时间为正常工作日的________-________,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不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
4、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形式是用户的电话咨询或来访培训,不包括上门服务(vip会员除外)。
5、在发生网络故障等非乙方原因造成系统无法使用时(如internet接入问题等),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6、若因甲方原因(如计算机故障)而造成无法使用系统,甲方又急需进行合同申报时,乙方可以每年免费5次为甲方提供录入平台和网络通道。
7、乙方应当准确记录甲方传输电子数据的过程和时间,保证所存储的数据不被人为更改和灭失。电子数据的保存期限为XX年。
8、乙方应采取国际上通行的网络安全措施,保证存储在系统内的电子数据的安全、真实、完整,不得对电子数据进行删除、修改、篡改等。
9、因加工贸易审批部门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乙方不承担相关责任。
10、乙方应保守甲方的工作秘密,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对外提供其存储的电子数据。
三、协议期限:
1、本协议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协议所指技术服务期限为 ____年,从双方签定之日开始计算,具体时间为从____年____月____日起到____年____月____日止。
加工贸易合同范文6
【关键词】加工贸易 升级
一、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 30 多年以来,加工贸易依托浙江省良好的区位优势、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并且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其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61.84亿美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532.31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近23.98%。尽管发展迅速,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成本上升
经过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对生产成本比较敏感的加工贸易不断暴露出了其脆弱性。加工贸易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外省市,长三角对劳动力的吸引以及新劳动合同法对于最低工资的上调等加工贸易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电荒”“拉闸限电”也成为了无奈之举。土地短缺的问题最为严重,从而使得“有多少间厂房就有多少加工贸易企业”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难以为继,地方加工贸易企业设立的进入门槛,不再盲目引进加工贸易企业。除了这些加工贸易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短缺所带来的危机外,人民币升值更是给了加工贸易企业致命一击,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过快,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向欧洲开拓市场,继而导致欧洲市场竞争激烈。区域竞争也在一定条件下凸显了东莞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困境,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许多企业迁往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广西梧州等地,这些地区在土地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存在着极大的优势
(二)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
我国的加工贸易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只是从事了整个产业链条的加工制造坏节,对于利润率较高的研发、设计、仓储、运输、销售以及服务等环节都甚少涉足,这也决定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增值率比较低。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来获取订单,提高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恶意竞争带来的“逐底”效应使得多数企业进入到了恶性循环,企业利润少,缺少创新,只能通过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等方法,进而导致招工难,熟练工人流失严重,进而又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以及创新能力,企业竞争力下降,在这个恶性循环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加工贸易企业想要转型升级,对于其本身而言,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挤出效应明显
历史的原因我国采取的对外资企业的税收方面的超国民待遇,使得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占了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明显占据了主导优势地位,而国有以及民营企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这种加工贸易主体结构的失衡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了加工贸易的“候鸟式经济”,加工贸易所需的产业配套多在外企之间进行,本土企业很难享受到产业关联以及技术溢出等效应,对本土企业的挤出效应明显,而且由于本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基本不受本地原有产业结构的限制,与原有产业结构也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加工贸易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己经成为我国第二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
(四)国家政策的相关影响
为避免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结构低下等问题,商务部以及海关总署等部门相继出台多项加工贸易政策法规,调整加工贸易的发展走向,提升加工贸易的整体竞争实力,无论是加工贸易台账,还是出口退税的频繁调整等等加工贸易政策,都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出口退税政策,近几年我国连续下调出口退税率,且过渡期时间特别短。从实施的效果来看,优化产业结构等部分目标并未完全实现,却使服装!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减少,把这些本已十分微利的行业迫到处于生存边缘。出口退税率的频繁调整也实际出口退税率的多样性和频繁调整,与国际惯例不相符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许多加工贸易订单的签订到履行都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由于出口退税率调整过频,使得一些出口企业不敢与国外客户签订长期合同,特别是一些大的项目,履行时间较长的合同,给加工贸易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出路――转型升级
当前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良好国际贸易投资环境,从国内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迎来了巨大了的机遇。当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一系列制约因素。
(一)劳动力因素
加工贸易将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相结合,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我国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力供给相当丰富。据资料显示,就中长期来看,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在人口自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企业深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转变等改革进程中,每年约有2700万新增就业人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是从整体看,我国劳动力素质仍然比较低,我国目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将向着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然而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所需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尤其是高级技工,而我国这部分劳动力供给不足。
(二)技术水平
产业的基础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决定跨国公司转移技术水平高低的主导因素,技术进步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内容。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密集度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难以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国内采购活动,使其配套产品主要源于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我国当前产业技术水平的薄弱,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又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凭借“干中学”实现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升级。
(三)企业经营管理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国内价值链的延伸,提高中间产品本地采购率,实现主体升级。我国国内企业由于体制以及自身经营方面的原因,获得的收益少之又少,从而难以对陈旧的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进而影响了中间投入品的质量。国产原材料质量不稳定,使得跨国公司对国产料件的不信任而选择从国外订购。而且,跨国公司对供应商的要求随着新产品的推出而不断提升,国内供应商也不能为其提供稳定的半成品、原材料,造成国产供应方失去了供应商的地位。另外,国内供应商由于生产能力等因素,有时会出现交货不及时的现象,并且对于运输环节也没有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国内产品本身的各种不利因素使得他们无法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质量要求,造成了国内采购市场的流失。最后,我国国内企业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与国外市场接触,且实力不是很强,难以与跨国公司争夺市场,这为我国加工贸易本地化增加了难度。
(四)政策法规
当前,我国相关政策的不健全、不适当的规定及执行力度的不够阻碍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税收政策。按照目前的规定,政府对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从境外进口的料件实行免征进口税,而对加工贸易企业在本地采购的料件,采取先征后退且部分退税的待遇,这明显鼓励了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料件。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当地采购率,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产业转移,实现升级。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办法没有能够有效的执行。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是影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地方政府引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了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各种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可是它们往往只重数量、轻质量,对于引进项目的技术先进性程度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则重视不够。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战略
(一)制定我国加工贸易整体发展战略
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需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增长阶段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相匹配,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在实施加工贸易整体推进战略的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四个协调”的关系,即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相协调、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相协调、加工贸易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相协调、加工贸易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协调。因此,整体推进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一项迫切而且紧急的任务。但是,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途径,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关键是要进口与出口的内在协调。需要在稳定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创汇功能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引进国外的先进产业和技术,增加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的同时增加对国外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进口,这样,既能保证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也能为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提供技术基础,也起到了平衡国际社会对我国贸易顺差争论的作用。
(二)制定实施优惠政策
首先,制定优惠政策措施,对从事鼓励类产业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可以实行全额退税的优惠政策,调整加工贸易产品内销补税政策,对采用国产化料件替代进口料件的加工贸易可予以减免部分税收,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积极性。其次,可在财政领域设立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提高银行对企业的信用贷款力度,在政府的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和科技三项经费等领域,将转型升级的加工贸易企业纳入扶持范围。及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第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加快批复民营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将属于高新技术类的加工贸易企业纳入认定范围,对高新技术类加工贸易企业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优化我国的加工贸易结构
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结构的关键所在就是国内技术水平的提升。在某一特定的产业内部,则要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价值链的上游研发设计和下游营销服务延伸,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从“微笑曲线”我们可以看出,加工贸易要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延伸,因此我们要做到:第一,向价值链的上游发展,即发展零部件配套产业,沿着“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制造―产品研发―自有品牌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的轨迹,推动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零部件制造的国际竞争力。第二,向价值链的下游发展,即向品牌、销售和售后方向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加大仓储、物流、配送等服务环节的发展力度,延长整个加工贸易的价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整个加工贸易行业的利润。
(四)调整我国加工贸易区域布局
实施集群转移模式,增强中西部地区的承接能力,促进“边际产业”的西移。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具有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但这种要素优势相对于东南亚的诸多国家来说就不太明显,因此,在东部地区那些急需转移的产业可能就会流向要素更为低廉的东南亚等地区。因此,政府的作用在这场产业大转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加工贸易西移的过程中,整个产业集群的转移就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外部地区某些要素优势而导致某些产业外流,毕竟单要素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远不如产业集群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样,在加工贸易产业西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配套产业一并转移,将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加工贸易区发展成为具有一定产业集群效应的加工贸易区,从而可以放大该项活动在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相关产业前来中西部投资,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五)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
加工贸易的发展从下游装配业开始,通过本地采购或投资生产原材料、零部件生产,逐步向中上游延伸,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这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贸易和投资行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呈现缩短趋势,培育配套产业将成为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的新内容,新的增长点。首先,对于加工贸易的下游产业,可以扶持本土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采购体系,为本地加工贸易的发展建立稳定的原材料、零配件等的供需采购渠道,实现原材料采购的本土化。另外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相关的物流配送业务,建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和属地配套服务能力的增加来提高加工贸易的附加值。
(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些归根到底就是要求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因为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提高创新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求企业增加产品的科研投入,尤其是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一些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高效平台进行密集性的投资,并且不断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达到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价值链的效果;其次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产品始终围绕这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升级换代,慢慢实现由模仿者到领导者的蜕变。第三就要求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改善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从而为企业的创新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