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状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现状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1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差异

一、引言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继“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提出的又一个面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但经济带上各省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尤其东西差距最为明显。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注重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上海市的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极低,低于1%;江苏、浙江与重庆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都在10%以下;剩余省市中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维持在10%以上,其中以云南与贵州两省较为显著。上海、云南和贵州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较之其他省市偏低;江西省和安徽省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较高,在50%以上;其他省市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逐年略有下降。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上海、江苏及浙江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排名靠前,且上海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高达60%以上;西部地区贵州、云南第三产业比重也较高。中部地区湖北、武汉产业结构有所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且第二产业仍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在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三、产生长江经济带企业绩效与产业竞争力现状原因分析

1.我国具体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实行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在投资、金融和财税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同时东部率先进行改革开发,为东部地区引入外资、高新技术,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但这也是加大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东部与中西部差距明显。从而也造成了我国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竞争力高于中西部地区。

2.要素价格的变化

受改革开放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第二产业得益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却发展缓慢。但随着沿海地区劳动要素价格的上涨,工业产业利润空间已面临瓶颈。而此时国家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的加大,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第二产业发展情况得以改善,我国工业产业开始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3.自然地理与自然资源分布

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大多为平原,交通设施较为完善且人口密集,有充足的劳动力,对我国我国发展同周边各国的贸易往来有着很大的帮助;而长江中上游地区虽然地域辽阔且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但环境条件相对恶劣,人口分布极度不均匀,在某种程度上,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

4.交通等基础设施

我国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基本适应型”;中部地区属于“随后-跟进型”;西部地区则处于滞后状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改善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差异的相关措施建议

1.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能级

由于受区位等条件制约,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明显,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明显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综合竞争力。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多为三线或四线城市,经济水平较低,很难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不能产生有效的辐射作用。因此应注重加强扶植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市的能级,增强集聚功能。应当根据自身情况及特点,着力抓好重点区块、重大项目,加快自身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2.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粗放型特征明显,往往存在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低且耗能大等等问题,使得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同时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使得地方与地方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产生过度的竞争,且加大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形,应在传统产业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产出效率和资源使用率,力争将经济增长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地方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

3.充分利用符合地域的比较优势

各地区应该立足于自身的比较优势展开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参与到区域分工甚至国际分工以获取经济利益。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于资金和技术,而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的比较优势在于土地和劳动力。因此中上游地区应充分利用其土地这一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且依靠其劳动力这一优势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长江下游地区则凭借资金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发展第三产业。

参考文献:

[1]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25(3):298-30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选编)[J].交通财会,2014,(10).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2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1

前言

公路运输经济,主要是指:人或是物为了达到空间转移的目的,运用公路运输工具之后而创造出的经济效益。此类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整个公路运输的发展而言,极为重要。但在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中,依旧存在着些许突出问题,亟待人们的妥善解决。

一、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

我国的公路运输在经济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之后,无论是车辆更新、站场布局还是路网建设中,均做到与时俱进。现今我国多条纵横公路网互相贯通,进一步实现的长距离,跨省市的全面连通,对于我国交通运输承受的巨大压力而言,无疑是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与此同时,我国交通运输能力差的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1]。由于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各省市之间的距离得以大大缩短,空间资源得到了极为良好的优化配置,进而帮助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增强了市场间的交流,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发展。但是在我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不可否认的存在着些许问题,亟待人们的妥善解决。

1.站场建设布局缺乏合理性

在公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中,时常会出现此类问题,即众多规划建设完成的站场在使用不到其寿命极限时便被拆除,之后又再次重建,再次拆除。整体而言,在站场建设及布局工作中,仅将重点放置于城市规划考量之上,而对于站场运用的时间、稳固性及便捷性较为忽视,整体布局建设缺乏了必要的专业合理性。

2.客货发展不良,安全事故发生

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大极为突出的问题,即重客轻货,从而使得客运发展较为迅速发达化,而货运发展却较为落后,客货发展极不协调,对于公路运输经济发展而言较为不利,,是需着重关注的一大问题。

另外,在公路运输发展中,时常出现的重大安全事故对于经济发展而言,也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安全事故的发生会使得大量人力、物力耗损,且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极大,后果极其严重,需加强关注。

3.制约客运发展

虽然与货运相比,客运得到了较为迅速且良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依旧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交通行政部门出于对安全因素的考量,规定营运客车白天时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需保持在100公里/h范围内。而夜间的运行速度则应保持在80公里/h。在凌晨2:00~5:00客运需停止运行[2]。这些规定的落实实施使得公路运输行业与其它运输业相比,其竞争力受到了削弱,不利于其经济的发展。

二、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科学应对策略

1.科学安排,加强保护

与其它运输业相比,公路运输的业务量虽然较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如高效、灵活。公路运输的主要特点是高效,其管理水准的高低及模式应用优劣均能够充分表现出公路运输高效特点。在实现公路运输现代化的状况之下,管理现代化水准并非一个简单的指标,而是需作为公路运输经济发展关键参考指标。因此,公路运输现代化评价指标机制的建立,需注意在确保常态化的状况下留有部分活动空间,对于新旧指标更替及科学调节而言极为有利。与此同时,还需注意加强对指标体系动态性的关注。

2.健全法规,健康发展

现代化的主要推动力为科学及技术革命,在由传统社会逐渐过渡至现代社会的活动中,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均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在此类变革活动中,公路运输现代化便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的进程因此也会受到来自这一系列变革的影响。在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需注意着重加强对社会、文化等背景的考量。在公路运输现代化规范文件中,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考量越发关注,充分体现出了和谐、全面发展的特点。因此,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和谐需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3.以人为本,统筹规划

无论是在站场、城市还是路网建设中,需注意做到充分论证及分析研究,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兼顾,实现长远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状况。高铁建设的广泛普及及运行使得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另外,在县、乡、村级公路领域,积极发展农村客运班线,从而帮助增强自身其竞争实力,并进一步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由于现今国家对于节假日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十一、小长假、春运、寒暑假等期间,公路运输需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在平时其运输能力又出现过剩的状况。针对于此,相关教育运输管理部门需注意进一步加强对于运输能力的宏观全面调控,对运输班次采用严格规范审批方式,对于非法营运严肃打击,全面维护并确保整个公路运输市场的稳定化,进一步帮助促进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公路运输的重要性不容小觑,随着其的迅速发展,公路广泛出现于城乡地域。公路运输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性可帮助将人或是物,采用公路运输的方式送至其它地域,进而帮助进一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其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极为显著的前导性作用。所以,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需积极发展公路运输,提升其管理水准,促进其相关经济,从而帮助进一步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书珍.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和应对策略探讨[J].经济视野, 2015(1):345.

[2]韦生松.公路运输经济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经济视野,2013 (18):345.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3

京津冀区域是我国重要的三大经济圈之一,它在不足3%的国土面积上实现了全国近四成的生产总值,彰显了其重要的经济地位。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作为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被再一次强调,提出实现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发展机制创新的需要,是合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配置的需要,是构建环渤海和新型首都经济圈的需要,是现阶段十分重大的国家性经济战略。(文中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

【关键词】

京津冀;经济增长;现状

京津冀区域位处东北亚和亚太经贸圈的核心区域,囊括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位于环渤海地区.是北方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心,在我国经济拓展方向上具有重要的枢纽地位,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北京,作为京津冀发展中的的中心城市,是集合了教育、文化、政治以及国家的交流中心,与此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政策条款发展方向的决策中心。在地里位置上东南方和天津相接,其余部分为河北省所环绕。一共有14 个市辖区以及两个县,北京市共有 317个县乡镇级区,总面积达16410.54平方公里。

天津,是我国的第三大城市,是我国直辖市。地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我国近代工业起源于天津,东与渤海相邻,北与燕山北京相接,与北京相距120公里,天津市的总面积为 11917.3 平方公里,拥有153公里长的海岸线,陆线边界长达1137.48公里。

河北省的地辖面积面积达18.88万平方公里。下辖的地级市共有11个,石家庄是河北省省会。目前,河北省正致力于联合进行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等一系列交通设施投资和建设,联合开展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设立了系列环境保护和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积极拓展河北省的行业和企业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

1 城市发展情况

北京的教育工作是全国发展最好的地区,截至 2012 年 8 月,北京市现共有 89 所普通高等院校,它是全国高等学府的聚集地,聚集了国内数量最多的著名院校。 天津的教育综合实力也在不断增强,2012 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1417 所。其中,普通高校 55 所,普通高中202所,初中317所,小学 843 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 970058人。河北区域各项社会福利事业也在逐步完善,到 2012年,河北省具有本科在校学生622629人,具有专科在校学生546167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也在逐年提高。(表1)

1.2 城市建设发展情况

数年间,京津冀地区的发展非常迅速,截至2012年,北京现有建成区面积为126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为2069万人;天津现有建成区面积为72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2007 年的1115万人增长到 2012 年的1413万人;河北地区现有建成区面积从2007 年的1738.9扩大到 2012 年的,到2012年常住人口已达到7288 万人。从上表中各地区差异可以看出,天津市的户籍人口密度最高,达到2782人每平方公里。

2 经济增长情况

2.1人均生产总值情况

京津冀发展的 5年以来,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北京、天津和河北区域增速基本上都达到了两位数百分比以上的速度,北京地区从 2008 年的64491元上升到 2012 年的87475元,天津地区的生产总值5年来近乎翻倍,河北地区 201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比 2008 年增加了13598元,京津冀区域总体的生产总值所占全国比重也是逐年升高,仅次于长三角区域,与珠三角地区基本上持平并且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2.2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情况

在进出口总额方面,从2000年到2010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由776847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7447913万美元,增长为原来的10倍,天津地区从2000年的1369289万美元增加为2012年的 7743452万美元,河北地区每年都保持不同比例的增加,到2012年增长为177518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从2000年到 2012 年逐年增加,增长比率基本呈平稳增加态势。

【参考文献】

[1]陈冬.京津冀城市进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063-02

随着我国的经济逐渐与国际接轨,为了迎合企业和市场的需要,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以重视。《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被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采用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西方经济学》中包含的大量经典经济学原理和丰富案例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世界事务的演变情况。虽然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有诸多优点,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成效却并不显著,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存在矛盾

《西方经济学》是一本严肃的经济学理论书籍,书中引用了大量经济学理论与案例,由于课程本身具有一定学术深度,所以不论是在讲授还是学习过程中都要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课程的精髓。但是我国的高职高专类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以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企业在选择技术层面人才的时候也往往将实践动手能力高低放在首位,而对于所招聘的人才是否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并不多加关心。面对这样的市场和用人特点,高职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也难免心浮气躁,在教学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和实习经验积累,而对于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生也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实践方面,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为学习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的氛围和市场需求造成了在思想上课程被学校与学生忽视的后果,从而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构建造成不良影响。

(二)教学内容笼统而缺乏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际脱离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过于笼统,缺乏专业针对性。《西方经济学》在高职经济类专业中是作为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实际教学中,各专业并没有结合自身专业特点采用适当的教材,制定符合专业要求的课程标准。大部分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只是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不注意所教授专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造成了不同特点的专业却在教授方法和侧重点上趋于雷同,这样不重视专业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

高职院校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学,职业能力训练和其他实践性教学被当作高职区别于一般院校的教学内容。许多专业都根据所学的理论课程配备了相应的实践操作课程和训练,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在高职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还缺乏实践教学这一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环节。上课时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埋头记录,上课状况看似井然有序,但是无从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而且如果在教授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联系具体国情,加以辩证吸收的话,那么无异于教师带着学生走马观花一番,却没有任何成果。

(三)教师授课以讲解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高职院校重视的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综合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人创造能力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教授的能力,但是却缺乏创新的教学意识和理念及实际的运用能力,从而只会使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讲授一直持续到下课的情况比比皆是,虽然中间也可能插入案例、热点经济新闻等内容的讨论,但课上主要还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这样机械的、纯理论的、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教课方式实在不能起到很好的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作用,而且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个人主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便失去了积极参与的兴趣,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造成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四)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属于大专学历层次,但是高职生大都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学习上以死记硬背为主,缺少学习热情。所以实际的知识水平不如普通专科学生的基础扎实。学生选择高职的目的往往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在学习过程中也就更加重视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而忽略了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尤其是《西方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高职生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学习中非常吃力。而且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还涉及到许多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国际经济演变等内容,学习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学生容易因为难以掌握而产生厌学情绪,或觉得该课程过于枯燥和理论化,对于工作就业帮助不大,使得众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我国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联系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市场与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节约教学资源,教师在授课中应该尽量避免占用过多时间用于高深知识的讲授,而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前沿的知识与理论。并且结合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真正将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切实达到教学目的。

(二)加强授课过程中的专业针对性

缺乏专业针对性的教学问题在我国高职院校中非常普遍。虽然在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中《西方经济学》几乎都是作为一门基础科目和公共科目设置的。但是并不代表各专业对于该课程的教学就应该一成不变。各专业有自身的特点,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应该以服务于本专业的学习为目的进行。所以各专业的老师应该积极寻找书本中更加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教授,而不应该不分伯仲,如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加强运算方面知识的学习,管理专业应该加强企业管理方面的学习,营销专业应该加强对经济理论在市场中具体运用的学习等。只有做到以专业特点为出发点,才能更好地、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也才能让学生利用有限的精力学到更多切实有用的知识。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到与实际相结合,很容易让教学流于形式,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内容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用具体案例来进行教学,用我国的具体数据与资料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产生切身感受,加深对经济学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应该多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远离抽象的概念与数据。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许多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力不用比高等学校或者本科院校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就学习年限上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比通过高中考大学的学生学习时间更短,他们需要面临毕业就要就业的沉重压力。所以从教学能力上来说,高职教师往往应该比一般本科院校的教师具备更强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到合格员工的转变。而且教授《西方经济学》的高职教师不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对前沿知识的敏感度,要寻找到书本与实际情况的契合点。而且在经济类教师的队伍中,许多教师深受西方经济理念影响,对于中国经济国情和理论研究不深,所以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加强教师的中国经济和中国国情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在具体授课过程中紧贴国情,用科学的态度来进行授课,做到有的放矢。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高职学生一直以来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就不高,特别是基础差、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更是厌恶理论学习。但是作为《西方经济学》这样的经济学基本课程来说,学习是必要的,所以需要学校和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多使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用案例进行理论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在基础知识方面,针对高职生知识底子差的特点,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让学生尽快达到应有的基础水平,从而更好地学习《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

俞培燕:高职《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参考文献]

[1]李进伟.对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7):59-60.

[2]朱秀红.改进西方经济学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职高教研究,2010(13):208-209.

[3]徐秀琴.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与教学方式改革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2002(2):42-43.

[4]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30-33.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5

一、2010年工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多家机构预测,全球2010年经济增长大致在3.2~3.9%之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经济收缩0.8%,预计2010年将增长3.9%;2009年全球贸易量下降12.3%,预计2010年增长5.8%;欧元区、美国、日本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3.9%、-2.5%和-5.3%,预计2010年分别增长1%、2.7%和1.7%;预计2010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将比先进经济体高出近4个百分点,其中发展中亚洲为8.4%,中国10%,印度7.7%,东盟五国为4.7%,中东为4.7%。近几年,我国对印度、巴西、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出口比重逐年上升,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快速恢复有利于我国出口增长。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实现全面复苏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未见好转,消费不振,产能利用率较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震荡走高。潜在金融风险仍未消除。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强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冲击较大。

从国内看宏观环境适度宽松。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05万亿元,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调整。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为17%左右,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元左右。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大幅度提高家电下乡产品最高限价,增加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进一步完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和汽车、摩托车下乡政策,小排量汽车购置税按7.5%征收。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市场预期的指标均在稳步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高增幅(今年1~2月分别达到26.6%和17.9%),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超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得到提升。特别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将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工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因素:一是资源环境制约。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石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超过50%),二氧化硫、化学耗氧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大。我国已提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约束性指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增长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技术含量低,许多产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滞后,工业发展尚未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近年来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布局分散,产业集中度低,钢铁、水泥、电解铝、铜冶炼、焦炭等一些重要行业中落后产能仍占很大比重,风电装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无序建设倾向。四是体制机制。部分地区过分注重数量增长,忽视发展质量。资本、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价格扭曲严重,资源过度投入、浪费严重。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面临着认识不到位、政策不配套、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二、主要行业运行状况和发展趋势

今年工业发展环境总体上要好于去年,但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今年工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左右,出货值增长8%左右。包括技术改造在内的工业投资增长20%左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按进度完成国务院确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任务。

主要行业运行状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如下:

(一)原材料工业

投资是拉动原材料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9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2%左右的原材料工业增速达到12%,比上年加快1.6个百分点;今年1~2月增速达到20.7%,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增速仅为3.1%)。预计随着投资增速的回落, 2010年原材料工业增速会相应有所减缓,全年增速将回落到11%左右。原材料工业面临最大两个问题: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和落后产能不能及时退出,钢铁、有色、水泥等行业均存在类似问题;二是能源资源约束,随着煤电油运供需形势紧张,对原材料工业生产将造成极大影响。

钢铁行业

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5.68亿吨,同比增长12.9%;全年日均产钢156万吨。今年1~2月,全国粗钢产量1.03亿吨,同比增长25.4%,日均产钢174.4万吨,创历史新高;预计今年粗钢产量比上年增长10%左右。

节能减排稳步推进。2009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左右)吨钢综合能耗619千克标准煤,耗新水4.4吨,烟粉尘1.1千克,比上年分别下降1.7%、12.8%和10.7%。

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09年,国内前五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重由2008年的28.6%上升到29.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2009年,我国钢铁产能已超过7亿吨,当年国内市场粗钢表面消费量为5.65亿吨,其中约有3000万吨进入社会库存,实际消费不到5.3亿吨。产能仍在盲目扩张,2009年钢铁行业固定投资增速保持在20%左右。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2009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113万吨,淘汰落后炼钢产能1691万吨。还有约1亿吨炼铁和1129万吨炼钢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运行要素约束加剧。国内铁矿石需求连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2009年已接近70%,比上年上升13个百分点,进口量已占世界铁矿石贸易量的75%,用大量进口铁矿石来支撑钢铁发展的风险越来越大。2009年,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在3亿吨以上,占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14%,要完成政府提出的约束性目标,钢铁行业任务艰巨。

有色金属行业在需求拉动下,产能加快释放。2009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50万吨,同比增长5.2%,其中,一季度日均产量5.98万吨,二、三、四季度分别回升到6.95万吨、7.87万吨和8.55万吨,比一季度分别增长16.2%、31.6%和43%;全年电解铜产量414万吨,比上年增长9.1%,电解铝产量1297万吨,下降1.5%,日均产量分别为1.13万吨和3.55万吨。今年1~2月,十种有色金属产量478万吨,同比增长39.4%,日均产量8.11万吨,仍然保持高位;其中电解铜、电解铝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6.2%和45.6%,日均产量分别达到1.19万吨和4.36万吨,预计2010年电解铜、电解铝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5%和10%左右。

通过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主要能耗指标明显降低。2009年,全行业生产增长14.1%,能源消耗下降2%。吨铝直流电耗13118千瓦时,同比降低136千瓦时;吨粗铅冶炼综合能耗459千克标准煤,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吨氧化铝综合能耗657千克标准煤,同比降低14千克标准煤。全年淘汰小预焙槽电解铝产能30万吨,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25万吨。

稳步推进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国内电解铝企业平均产能达到19.5万吨/年,其中规模在50万吨/年以上电解铝企业达到15家,合计产能占总产能的55%,较2008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投资增幅虽有所回落,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2009年,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5%,增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但一些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应,扩张规模冲动不减。电解铝产能已由2008年的1800万吨扩张到2000万吨,在建还有200多万吨。

价格大幅攀升,能否保持持久具有不确定性。2009年12月份,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达到5.57万元/吨和1.58万元/吨,比2008年末分别上涨107%和45%,到今年2月份,国内市场铜、铝价格分别回升到5.53万元/吨和1.61万元/吨。

建材行业

2009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16.5亿吨,比上年增长16%;平板玻璃产量5.8亿重量箱,下降1.7%,主要是普通玻璃大幅下降。今年1~2月,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分别为1.99亿吨和9911万重量箱,同比分别增长26.5%和12.7%。预计2010年水泥产量接近18亿吨,平板玻璃产量超过6亿重量箱。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比例历史性地突破70%大关。2009年,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上年增长23.8%,立窑及其他工艺水泥孰料产量则下降6.1%,新型干法比重达到72.5%,比上年提高9.7个百分点。

水泥行业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2009年,年生产能力在300万吨以上水泥企业(集团)达到49家,在1000万吨以上达到18家,水泥熟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49.3%和37.6%,比上年各提高5个百分点。已出现水泥产量超过1亿吨的大型水泥企业集团。

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面临严重过剩。水泥产能已达19.6亿吨,而在建水泥生产线超过400条,新增产能将超过6亿吨;平板玻璃产能已达6.4亿吨,不少地方、企业仍在热衷上项目、扩规模。

淘汰落后任务艰巨。2009年,淘汰落后水泥孰料产能7416万吨,落后平板玻璃产能600万重量箱。还有2.5亿吨水泥、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

石化行业

2009年,规模以上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1%,增速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化学工业增加值增长15.9%,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下降3.1%;天然气产量852亿立方米,增长6.1%;硫酸产量5960万吨,增长16.9%;纯碱产量1938万吨,增长3%;烧碱产量1832万吨,下降1.1%;乙烯产量1066万吨,增长8%;化肥(折纯)产量6600万吨,增长9.8%。今年1~2月,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其中化学工业增长27.3%,预计全年分别增长12%和17%左右,原油产量接近2亿吨,乙烯、化肥产量分别在1300万吨和6700万吨左右。

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严格控制炼油乙烯项目新布点。建成新山子、福建炼化和天津石化3套千万吨级炼油和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装置以及广东南海石化千万吨级炼油装置,为2011年底前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创造了条件。推动中科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程。

淘汰落后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淘汰落后电石产能46万吨,落后焦炭产能1809万吨,淘汰了占行业总数5%左右的低水平的氮肥和磷肥企业,彻底停止了甲胺磷等5种高度农药品种的生产使用。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盲目扩张势头不减。目前,我国电石产能约2200万吨,产量只有1500万吨,产能利用率只有68%;焦炭产能约4.4亿吨,产量只有3.45亿吨,产能闲置近亿吨;甲醇产能约2300万吨,产量只有1130万吨,产能闲置过半。据行业协会统计,在建的电石、焦炭和甲醇产能还有约700万吨、3000万吨和860万吨。此外,部分无机盐、无机碱、化肥、农药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装备工业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给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2009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18.9%的装备制造业(含汽车、船舶)增速达到13.8%,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今年1~2月,在汽车生产拉动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1%,增速居各行业之首。

随着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各项政策措施到位,包括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投资对装备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汽车产销仍将产销两旺,但增速在去年下半年较高基数上会有较大幅度回落。预计2010年装备制造业增速在13%左右。

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在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的带动下,新产品开发趋于活跃。2009年,装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4.2%,高于全行业总产值增幅6.8个百分点。机床行业结构优化和省级趋势明显,2009年重点联系机床生产企业金属加工、切割和成形机床产值数控化率同比分别提高3.4、3.3和4.5个百分点,金属切割和数控金属切割机床产品平均单价同比分别提高22%和9%。

装备自主化取得重要进展。70万千瓦水电机组技术参数世界领先,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可靠性接近进口同类机组水平,风力发电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全面采用国产技术的百万吨级大型PTA装置建成投产,百万吨乙烯所需三种主要压缩机研制成功,日产5000万吨干法水泥成套装备实施100%国产化。时速250公里高速动车组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开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我国钢铁工业从高炉、焦炉、烧结到炼钢、冷轧装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汽车工业

在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作用下,汽车行业产销两旺。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生产汽车1379万辆,销售汽车1364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48.2%和46.1%;其中生产乘用车1038万辆,增长54.1%。我国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今年1~2月,累计生产汽车282万辆,销售汽车28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2.4%和83.9%,继续保持较高产销水平,预计2010年我国汽车产量达到1500万辆,比上年增长10%左右。

政策助推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2009年,1.6升及以下轿车和微型客车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66.8%和83.8%,成为带动汽车市场增长的主力;全年销售1.6升以下排量乘用车1033万辆,市场份额达到70%,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有效支持了节能减排工作。自主品牌成绩突出。2009年,销售自主品牌乘用车458万辆,占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达到44.3%,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自主品牌轿车222万辆,占轿车市场份额的29.7%,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积极推进。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和推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技术政策。

船舶工业

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影响,在国际航运和新船市场持续低迷等极为不利的形势下,2009年我国船舶工业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运行态势,全年造船完工量达到4243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47%,占世界市场的份额由2008年的29.5%上升到34.8%,稳居世界第二位。在出口买方信贷等政策支持下,2009年我国造船企业新接订单达2600万载重吨,占全球新船订单的61.6%。今年1~2月,造船完工量达到9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8倍;新接订单达5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67倍,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上海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青岛海西湾造修船基地、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等相继建成投产,长江口、环渤海湾、珠江口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基础设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隐忧显现。我国造船产能已达到6600万载重吨,由于新接订单主要集中在少数骨干企业,已有为数不少的企业面临订单不足产能放空问题。结构性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大部分企业主要生产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油船等常规船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不足(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不到10%),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总装技术以及核心配套设备仍主要依靠国外。

(三)消费品工业

在国内消费支撑和出口回升的形势下,消费品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2009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29.4%的消费品工业增速达到10.8%,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今年1~2月达到15.9%。2010年,消费品工业能否实现平稳较快增长,主要取决于出口能否实现回升向好。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情况下,预计今年出口形势要好于去年,生产增速有望达到11%左右。

提高出口退税率,减缓了轻纺等产品出口大幅下滑趋势。2009年,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同比下降4.1%,其中轻工、纺织行业分别下降5.4%和3%。消费品出口经历了从2008年11月份到去年9月份连续11个月的萎缩,其中上半年各月出货值基本回落到2007年同期水平。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回升,外贸出口呈现恢复性增长。进入下半年脱离2007年运行轨道放量回升,到10月份以后回升态势趋于稳定,11月、12月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5.9%和12.1%。今年1~2月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16.5%,预计全年消费品工业出货值增幅在10%以上。

纺织行业

2009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增速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纱产量2394万吨,布产量740亿米,化学纤维2730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2.7%、4.2%和13%。今年1~2月,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纱、布、化纤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6%、51.2%和17.1%,增幅同比分别提高20.7个、56.2个和13.2个百分点。

国际市场份额基本保持稳定。据有关部门统计, 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为39.3%,销售情况要明显好于越南、印度等国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为78.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去年下半年特别是10月份以后,国际订单明显增多,企业出口快速恢复。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09年,我国自主生产的纺机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纤维差别化率提高到4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淘汰化纤行业落后产能137万吨,淘汰无锡、苏州、常州等环太湖地区半数以上落后印染设备。

控制产能和淘汰落后任务艰巨。我国纤维加工量已接近全球加工总量的50%,近几年来产能扩张迅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中高水平同质化发展的倾向明显,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竞争对手快速成长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同时,落后产能还占相当比重,与先进产能争市场、抢资源,妨碍产业发展和产品质量提高。

轻工行业

2009年,规模以上轻工企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增速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今年1~2月,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

“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效果明显。2009年,家用电冰箱、洗衣机产量分别达到5931万台和4936万台,比上年分别增长24.7%和13%;房间空调器产量8078万台,虽然下降1.9%,但8月份以后增速连续保持27%以上。今年1~2月,重点监测的12种主要家电产品产量同比均保持了一定增幅,其中家用电冰箱、洗衣机、房间空调器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8%、27.7%和47.5%。

出口降幅逐月缩小,在美欧日等主要国际市场份额基本稳定。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轻工产品出口比上年下降10.2%,降幅明显小于全国外贸出口整体降幅,比1~2月和前8个月分别收窄4.9个和3个百分点,食品饮料、家具、家电邓重点出口行业下降幅度均比年初和上半年有较大幅度减缓。

产业转移加快,但面临不少问题。目前,我国东部地区轻工业产值占全国轻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70%以上,受能源、资源、环境和用工等因素的制约,东部地区部分轻工行业发展难度越来越大,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相对优势。家电、皮革、陶瓷和发酵等传统产业已开始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安徽、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都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但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产业转移层次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产业配套性差,如何把有序引导产业转移和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加强政策研究和科学规划。

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艰巨。轻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的50%,废水排放量占28%,污染排放量较大的食品、造纸和皮革等行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9年,共淘汰落后的造纸产能50万吨、酒精产能36万吨、味精3.5万吨,仍有200万吨造纸产能达不到产业政策要求,需要在2011年底前淘汰,淘汰年加工能力在3万标张以下制革生产线难度也很大。

(四)电子工业

由于外贸依存度高,电子制造业在工业各大门类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明显。2009年,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5.8%的电子工业增速为5.3%,低于全部工业5.7个百分点;出货值同比下降5.5%,降幅小于全部工业4.6个百分点。今年1~2月,电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出货值增长27.8%,生产和出口已开始稳步回升。可望今年出口形势会继续有所好转,全年电子制造业生产增速可达10%左右。

努力克服外需大幅萎缩不利影响,重点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有所增加。2009年,我国手机产量6.19亿部,彩电产量9899万台,微型计算机产量1.82亿台,比上年分别增长10.7%、9.6%和33.3%,分别占全球出货量的50%、48%和60%(比上年分别约提高8个、4个和14个百分点)。今年1~2月,手机、彩电、微型计算机产量分别达到1.08亿部、1801万台和3197万台,同比分别增长29.7%、68.6%和41.3%。

内资企业发展加快。2009年,内资企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7.6%,占行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3.4%提高到26.7%;投资同比增长49.5%,占行业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63.5%。

行业整合取得突破。CEC入主全球最大的显示器生企业台湾冠捷科技,成为第一大股东;深圳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积体,将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国内大的IC封装企业江苏长电科技间接收购新加坡APS公司,掌握了叠层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显著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仍然不强。由于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等基础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彩电、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下游整机产品的需求增长难以带动这些上游产业同步回升。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核心技术缺失和配套能力不强等制约行业发展的根本问题。

三、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战略任务。2010年,要在巩固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要把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断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继续扩大内需,着力提高消费的拉动作用。扩大内需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要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改善供给结构,引导促进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刺激近期消费向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转变,注意从短期政策向长期政策过渡。加快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着力加快产品创新,培育消费热点。鼓励支持企业适应城乡消费升级需求,生产适销对路、能引导消费的产品。

(二)抓住重点难点,着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要在巩固工业回升向好基础的同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使工业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针对品种质量、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完善产业政策,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改善政策环境,减轻重组成本,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安全生产,加强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三)落实政策措施,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鼓励各地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基金,加快建立国家和各地区再担保机构,完善财政风险补贴机制等,切实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支持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现状分析范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86

1研究背景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和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手段主要有两种,即市场和政府。而西方经济学主要是探究在现代经济制度下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其中微观部分主要分析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宏观部分主要分析政府如何配置资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资源配置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自政府明确提出构建公共性政府(服务型政府)以来,政府的资源配置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竞争性领域的撤出,资源愈来愈从生产领域转向公共领域,亦即党的文件中所提到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资源分配重点日益与从国计走向民生,越来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如基本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助、教育扶持等。而微观领域的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进行,理论和实践也印证了市场能实现微观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所以在教学中体现这种转型,让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领会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必要性,及我国公共型政府构建的历程和内容,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能熟悉我国经济的基本状况。因此,在新时期,西方经济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2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国内外在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内外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

2.1国外教学方式

国外多数大学在基础课教师配备方面建立了严格的轮换上课制度。例如美国一些大学十分重视通过网络资源来强化经济学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来完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教师提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安排考试、答疑、批作业等。教师在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本人教课程的内容介绍、教学进度、参考书目以及学习求,甚至把本人发表过的论文以及工作论文等材公布到网上,给学生提供参考。这些手段的运用培养了学生高度的独立和自主能力,加强了教师与生之间互动和沟通(刘志彪,1999)。

2.2国内传统教学方式

在我国,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学科,具有概念众多、原理抽象等特点,对学生们来说晦涩难懂,并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次据黑龙江省教育“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培育工作创新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有50%左右的学生课后不温习和课前不预习功课,由此产生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另外,西方经济学还存在教学内容设置、课时配置比例不尽合理,以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更轻探究型教学的问题,这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今后的工作十分不利,为此,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进行创新,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显得十分必要。

2.3国内教学方式的改进

针对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以及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众多教学者纷纷提出多种改革方案或者建议,主要的观点集中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几个方面:

比较早的讨论主张将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的成功经验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案例教育法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朗戴尔教授1871年首创,至20世纪初,被美国所有法学院接受,随后被经管类课程教学所接受。由于这种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复杂抽象的理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国内众多西方经济学教师所青睐(郑凌燕,2008;宋宝莉,2011)。

文良等人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提倡采用辩论式教学法。主要内容是针对一些不同的观点或者为了加深某些理论的认识,开展一些“竞争好还是垄断好?”、“失业好还是通货膨胀好”等诸如此类的辩论赛。为了展开辩论,学生们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Ф?课堂气氛,巩固学习效果(文良,2012)。

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倡研究性教学。该方法主张在教学中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把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新进展介绍给学生、以研究的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学生则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形成独立思考的气质和批判精神(曾祥炎,2014)。与这一提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不同,董大朋等人主张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董大朋等,2016)。另有学者提出以教学团队形式和教师的科研来推动实施效果会更佳。教学团队通过指导学生掌握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并解决问题(成新华,2008)。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一些学者建议采用较新的教学方式。主要分为四小类。首先是网络课程(幕课、微课)方式(杨继波,2013;韦忠娟,2014;施淑蓉,2015;)。通过网络课程或微型课程的方式,使学生达到可以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的目的。其次是多媒体教学法。唐秀伟等人建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整合案例资源(唐秀伟、李伟,2012)。还有学者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引入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当中。“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源于2007年的美国。“翻转”意味着将课堂讲授、课后巩固和课下作业这一套传统的教学方式颠倒过来:学生先在课下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在课堂上就不清楚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或与教师进行交流(施淑蓉,2015;战岐林,2016)。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建议使用微信、微博、博客和校园论坛等互动媒体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陈丽,2016;杨祖义,2016)。这些新型信息手段的利用,方便了师生,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地理空间,将有形教室和无性教师结合得天衣无缝。

3建议:将探索性教学引入西方经济学教学

综上可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学者们要么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深化或延伸上,例如案例教学法是对经典案例的充实或者加入中国的具体案例、教研结合法是将教学和研究进行连接和延伸;要么集中在教学手段上,例如辩论教学法利用了辩论赛的特点、幕课和微课等利用了各种新型的电子信息手段;要么干脆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倒了个个,例如“翻转课堂”法。这些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反映了学者们对改进传统教学方式的努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学者们很少用到“探究式教学”方式。探究性教学概念自美国生物学家施瓦布于1961年提出以来得到了教育界的充分肯定。这种方法突破了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的“备课”变为“设计”,从课堂上的“独白”走向“对话”,从知识点走向问题域(郝志军,2005),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然而,我国目前“探究性教学”在师范类专业使用比较多,而在普通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