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1
转眼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为发扬优点,改进工作方法,特将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个总结。
一、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其中,第三单元“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本册共有课文27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每组基本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
“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有二至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不定,有的单元没有略读课文,有的单元有1——2篇略读课文。其中,第五单元安排了习作例文,所以没安排语文园地。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四次。“口语交际和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整册共安排口语交际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全册8个单元便安排了8次习作,每个单元一次习作,另外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一次是学习了《穷人》一课后,让学生揣摩桑娜的心理活动,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第二次是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以后,让学生选择一张旧照片,然后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对旧照片进行描写。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二、工作回顾
本学期我接六(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工作总结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
“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让学生时时追踪事态的发展,并把自己的感受诉诸笔端。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在综合性学习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多总结。我组织多种展示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汇总分类,确定研究主题,走出学校,深入家庭,走进社会来进行调查研究,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内容欠具体,结论欠精准,但已初步闪现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
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做好转差工作,本班极需帮助的后进生是杨婷、陶承宇、蒲舜旺3名同学,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
“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2、
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相关法制渗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学生受益匪浅。
3、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仍有待提高。
4、
学业成绩:本班开学初51人,到考51人,人均分70.04分,优良10人,及格42人,最高分90分,最底分27分。学生高低分还是悬殊很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
几点不成熟的经验
1、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在习作教学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边的事物,关心时事,把从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课文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多积累素材,多练笔,学生的表达能力亦然不断提高。
3、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五、存在问题与不足
1、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2、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不到位。
4、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5、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2
一、课内外链接:立足名家名著,增加阅读积累
1. 教材重组――语言重构,内容组建。
许多名家的作品是散落在教材的各个册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有时不妨对课文进行重组,将某位作家的作品集中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中阅读探究。比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养花》时,可以让学生重温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四年级上册的《猫》、五年级下册的《草原》,以及刚学不久的《北京的春节》,这样学生就会对老舍的幽默风趣、老舍式的语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其人,近其道”,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而细致地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比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可以联系其生平介绍,让学生明白,因为作者呆在德国,所以他看到德国街头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己种的花摆在窗台上让过路的行人欣赏;也正因他呆在德国,没有亲人的陪伴,所以会异常怀念自己的亲人,怀念自己过世的母亲。两篇文章一对照,再去阅读季羡林的《留德十年》这本书,学生的理解将会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2. 单元导读――情感引导,对比阅读。
从教材的编排角度看,每一组都有学习主题。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章进行课外阅读,感受选材立意的别具匠心,有助于发展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比如,同样是童年生活,林海音笔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体现了作者学骆驼咀嚼时的稚气、遐想驼铃时的天真,可以说,作者的童年过得趣味横生;而萧红在《祖父的园子》中,愿意捉蜻蜓就捉蜻蜓,愿意抓蝴蝶就抓蝴蝶,童年生活随心所欲,无忧无虑。但是联系课外读物――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学生就可以从主人公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时常忍受毒打的现象中,发现童年是有不同色彩的,有玩耍嬉戏时的快乐,也有为生活所迫的艰辛。这样学生对于童年的认识就比较丰富多彩,多角度思维也就得到了发展。
3. 作家牵引――作品牵头,名家引路。
从《窃读记》中我们认识了作家林海音,进而走进《城南旧事》,我们了解到那幅美丽的《冬阳・童年・骆驼队》画面,对《城南旧事》就有了新的认识。再如,从《斑羚飞渡》《猎狐》《第七条猎狗》等一系列的动物小说中,我们认识了一位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进而走进他的更多小说中,就会认识他喜欢严格按动物特征来规范所描写角色的行为的写作特色。
二、课内外兼顾:以“三段式”教学,提升阅读能力
1. “三段式”阅读教学。
“三段式”阅读教学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教师立足课文,从教材结构、单元导读、名篇作家等方面开发出课外阅读的资源;学生利用平时记录的“图书名片”进行深度的文本交流与欣赏;最后学生进一步理解读物的内涵、写法,也由此产生更深层次的阅读疑问。
2. 基本流程。
主题确定后,师生共同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在充足的时间保证下进行整体阅读。在阅读中,师生对文本内容整体回顾,对经典章节精彩回放,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体验文本内容。
3. “三段式”阅读范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的一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课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确立主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的课文,这一组的单元导读是“童年”,根据“不一样的童年”这个活动主题,我们走进了高尔基笔下悲惨苦难的《童年》,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童年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阶段:借助“图书名片”,交流汇报欣赏。
根据“图书名片”,从浅入深,开展三个层次的比较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展开多角度思维。
第三阶段:升华阅读价值。通过再次读整本书,以聊书的形式开展阅读,重在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照下列环节展开:①探讨话题――什么样的童年是有意义的?②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与生活背景。③质疑:本书里你有所质疑或者尚不能理解的地方。④拓展阅读:成长类小说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3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4
一、定位不准的现象
1.定位过高
这主要指的是过于拔高小学生说明文习作的要求,在教学中提出了过难的内容。如某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提出:我们要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来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当中“简洁的语言”“说明性的语言”对于第一次写说明文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把握的,该教师拔高了要求,提高了定位。定位过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说明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觉得“说明文真是难写”,影响写作的动力。
2.定位过低
这主要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明文写作能力估计不足,觉得学生可能这也掌握不了、那也掌握不了,于是降低定位,造成要求过低。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把写作内容定位于:写写我的文具盒;把目标定位于:能有序地写出自己的文具盒的样子。显然,这些要求是过低的,“有序地写写文具盒的样子”是三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就是定位过低。定位过低,会使学生掌握不到这个文体的精髓,影响可持续发展。
3.定位过散
这主要指的是在说明文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觉得重点太多,这个需要教、那个也需要教,从而要求过多。如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指出:写好说明文,一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二要选择恰当的表达顺序。三要语言通俗易懂。四要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明白、说清楚,必须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分类比较、列数据、打比方等……这位教师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既有内容上的,又有形式上的,甚至还有语言上的。要求过散,会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一课一得”的最佳效果。
二、准确定位的理据
小学阶段说明文习作教学到底该如何定位呢?可以从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学生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从而寻找定位的理据。
1.课标的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第四学段明确指出:“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可见,小学阶段在第三学段才有对说明文阅读方面的要求,写作上的要求则是到第四学段,因此第三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安排主要是为第四学段的说明文写作做基本的铺垫,即需要写说明文,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说明文跟记叙文不同的地方,但不需要作过高、过难的要求,不需要学生完全用“说明、概括”的语言写出事物的内在特点。
2. 教材的解读
整个小学阶段有许多说明文,但是作为说明文特质来教,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不多。
教材编排情况如下:
年级 有无整单元的说明文章 教学要求(导语、练习、小泡泡、园地等)
一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二年级 有相关课文,但无整单元 无
三上 第四单元 无
三下 第六单元 课文讲了太阳的哪些特点,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指向说明方法)
为什么说地球变成了小村庄呢?(指向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四上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四下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五上 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并试着加以运用
课文在介绍鲸的时候,使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课文还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园地中完成说明方法的表格,有课文中的例子和课外书中的例子
五下、
六年级 没有出现整个单元 无
可见,说明文在整个小学阶段都有安排,但为说明文写作服务的却从三年级下册才开始。《太阳》这一单元开始教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章用词的准确性,但从课后习题要求来看,仅仅停留在了解的程度上,只要学生知道就可以了。到五年级上册,才不但教基本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而且要求会用,即会正确辨别、正确寻找例子,并且能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从教材中可见,小学阶段的说明文习作对说明方法运用的要求不高,但是需要选择几种合适的说明方法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学生的解读
小学生主要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时期,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语言和内容以概括、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写作有一定的困难,小学阶段的说明文写作需要适当降低概括、说明等要求,只要能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就可以了。
三、基于定位的操作
定位是方向,做好定位,目标、教学、评价都应该据此展开。
1.基于定位定目标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要求提出: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可见,本次习作本身有三个要求:第一,写的是说明文;第二,有一定的顺序;第三,要用上一些说明方法。第一点是对文体的要求,第二点和第三点是对表达方式的要求。至于具体做到什么程度,要求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基于定位的理解,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定为: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一样物品,有条理;能在习作中正确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比如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此目标适当地降低了说明文本身的概括性及说明的语言要求,适当地突出了说明方法的要求,立足学生实际,符合课程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起到导学、导教、导测评的功能。
2.基于定位展教学
根据定位展开的教学应该着力在“教学生抓事物特点”“教学生用说明方法”“教学生会有序表达”上。
(1)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是指教学生对自己想写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能抓住一些特点来写。教学生抓事物特点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生活例子中懂得“特点”的概念;第二步,能说一说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如有位教师这样进行教学:
(图片出示:孙悟空、冰箱、玩具火车)
师:同学们,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些事物最独特的地方吗?
生:孙悟空降妖除魔,火眼金睛。
生:玩具火车就像真的火车,但它是给人玩玩的,不能开、不能坐。
生:冰箱像一个箱子,能冷藏、冷冻,让食物保鲜。
师(总结):对呀,这些样子或者功能可以说是事物的特点。特点就是这个事物最独特的地 方。那同学们,今天你想写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呢?你想写它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然后请学生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想写的事物的特点。
(2)教学生用说明方法。这主要是指教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让文章更加清楚、生动。说明方法已经在阅读课中学过,因此习作指导课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去“用”。比如有位教师这样教学:第一步,回忆学过的几篇说明文,说说已经学过哪几种主要的说明方法;第二步,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第三步,请学生交流在本次作文中,你想用哪些说明方法。这些环节的教学不但重新梳理了在阅读课中学过的说明方法,而且树立起了“这次习作我们要用上这些方法”的意识。
(3)教学生会有序表达。这主要是指教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某种事物的某种特点。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有序”表达,已经掌握了“有序”表达的各种方法,因此本次习作可以借助提纲、表格、清单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① 提纲。提纲实际上是行文前的书面构思,明确地规划作者心中为表达某一中心思想而将采取的表述手段:全文大体如何结构,分几个层次,段落、各个层次着重写哪些具体内容,如何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帮助学生列写提纲,可以理清顺序,有序表达。比如这样一个提纲:
根据这个提纲,学生可以从“外形、内部、功能”三方面清楚地介绍自己的文具盒。
②表格。表格具有一目了然的功效,借助表格也可以理清写作的顺序。例如这个表格:
说明事物:(我的闹钟)
内容 特点 方法
外形 美丽 作比较、打比方
功能 方便 举例子
来历 难忘 记叙
表格中包括了内容、特点,还包括了要运用的说明方法,非常清晰、有效。
③清单。清单就相当于大脑中的一张图,可以很好地理清顺序。如下面这张构思清单:
这张清单学生填完后,写作顺序一目了然。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提纲、表格、清单等工具,理清写作顺序,达到有序表达的目标。
3.基于定位作评价
评价是习作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说明文习作的评价应该既不任意拔高要求,打击学生信心;也不应该泛泛而谈,让学生无所适从。说明文习作要紧扣定位进行科学评价。比如有一位学生介绍了家乡橘子的生长过程,教师先出示了这样的评价标准:第一,有一定的顺序,得50分;第二,有恰当的说明方法,得50分;第三,特点非常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这个事物,得50分。然后结合这个标准让学生互相评,最后进行这样的总结: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橘子的生长过程,非常清楚;大量地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橘子不同时期的不同样子,非常不错。如果能把橘子成熟时的味道写一写就更棒了。该教师立足于定位,以鼓励、欣赏的口气既肯定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有条理”“有方法”的优点,又指出了“特点抓得不明显”的缺点,非常中肯和高效。评价紧扣定位,切合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并且引领写作。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5
关键词:语用 语文 本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4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段话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实践,即语用。但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语用的认识存在偏颇,往往认为语用即写作。其实,语用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涵盖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领域。因此,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正确解读语用,凸显语用,还语文教学的本色。
一、关注单元导语,寻找语用主题
1.正确解读单元导语
三至六年级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前都有一段导语,一般有两段话组成,第一段揭示单元主题,关注人文价值,第二段指出本单元的语用目标。纵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太多的语文教师对这段导语的解读都过度关注人文价值导向,而把语用当成了学习的辅助目标。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听过不少老师执教这单元的课文,发现他们往往把重点聚焦在“爱”的主题上,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品质,而把“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语用目标当成了课堂教学的附带。
其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课文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首要的目标便是语用目标的达成。这种主次颠倒的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生语用能力的缺失。因此,我们对导语的解读,必须从“人文”转移到“语用”,从而真正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同样面对六上册第三组的单元导语,我们可以解读为:学习课文,在感受人物美好真情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这样,教学的核心目标便凸显了语用――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
2.合理细化语用目标
当我们深入研究单元导语的时候,发现导语中的语用目标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导向,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必须对导语中所提示的语用目标进行合理的细化,然后根据教材的统筹安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最终的语用目标。
二、尊重文本特点,选择语用内容
小学中的语用教学不必讲授高深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初步感悟语用的特点与运用。因此,课堂上的语用教学内容主要取决于文本的语用特征,即从课文具体的语用特征出发,学习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语用”训练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文而异。可以是典型或独特的结构形式,在人教版教材中,特别是中高段的课文就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总分总、首尾呼应、按一定的顺序写等等。语用训练也可以是文本中精巧生动的句式表达,因为教材中的选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所以文章中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更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极好资源。语用训练还可以是别有韵味的叙述描写。诸多的课文中常见叙述描写别有韵味,其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也是有效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提升的“语用”内容。
三、拓宽训练领域,选择语用策略
1.倾听中的语用
善于倾听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也是小学生从小应该学会的技能之一。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倾听,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而且还能从别人的发表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因此说,倾听是学习的一条捷径,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然而在课堂上我们常见到孩子们小手林立,却只顾着自己发言,从不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的习惯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倾听的氛围,激发倾听的兴趣,强化倾听的意识,学会倾听的方法,养成倾听的习惯。相信学会了倾听的孩子一定会更有智慧、更有修养。
2.口语中的语用
《语文课程标准》历来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在今天依然没有完全淡化“分数”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说”的训练。在此,仅举例复述来阐述口语中的语用。
复述是最有效的“说”的训练。因为学习语文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复述既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水平,增强记忆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复述并不是简单的机械性的重复,而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提炼课文的内容,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常见的复述可以采用填空复述,即将课文中重要的内容由()代替。
也可以采用抓住要点复述。即在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编写好段层提纲,然后在提纲的提示下进行口述。
当然,复述还可以采用编列提纲法、表格梳理法、卡片设计法、情节扩充法、图画描述法等等,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定。但归根到底,这样的训练通过学生的认知、理解、记忆、推理、归纳、加工、整理,不仅全面回顾了文本内容,而且促使学生学会内化语言,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
3.读书中的语用
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被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代替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在语文课堂上,用时最多的应该是读,书声琅琅理应成为阅读教学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提升阅读质量。
首先,课堂上教师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少提琐碎的问题,要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要努力在课堂上营造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与文本对话。
其次,宜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以此提高读的质量。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度差,一直用同样的形式反复阅读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最后造成事与愿违。
再次,朗读时必须做到读思结合。带着思考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划,边读边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朗读质量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要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读。
4.写作中的语用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这样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一句话真真切切地道出了读与写的本质,即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创造,两者相辅相成。因此,需在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写作中的语用,这项语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点:仿写和创造写。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范文6
——南江县下两小学谢晓
摘要:农村小学的读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应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人,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激发阅读兴趣,引领学生广泛阅读,注重实践,达到知识与技能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读书组织指导策略
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备的良好素养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小学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众所周知海量阅读,丰富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是大有益处。同时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阅读方法,还能为他们奠定终身学习,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是基于此,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建“书香校园”活动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据调查和了解,由于各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读书活动就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近年来,我们在以学校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人的理念指引下积极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领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注重将学生通过阅读所获取的知识转化为高超技能,达到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力求将读书活动做真,做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条件,激发兴趣
披文入情,读书重在激情、激趣。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在农村小学很多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而一些对读书有那么一点兴趣的学生又没有或是缺乏必要的读书条件和氛围。因而作为学校和老师要积极主动地为广大少年儿童创设读书的条件和氛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恰当时机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像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了“千里走单骑”、“火烧藤甲兵”、“舌战群儒”等《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每每讲到精彩之,便学着说书人的做派,“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三国演义》”,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兴趣和欲望。并且我还和学生们约定一个月之后,我班将开展一次“大话三国”的主题展示活动。在这一个月里学生们分成小组从学校图书室里借来了《三国演义》进行认真阅读。当然一个月之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让人惊喜不断。由此可见,教师依托语文课程资源,积极主动地为学生们创设阅读条件和氛围。既能激发学生们课外活动兴趣,又能提高课外阅读质量,这“一箭双雕”的美事,作为教者何乐而不为呢?
其次,作为学校更应积极主动地创设阅读条件和氛围,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大环境因素不可或缺。一所学校的大环境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建书香校园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认认真真去做的事业。如像我们学校就是把建“书香校园”当作一件事业来做,一走进校园,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你都可以看到一个个醉心阅读的身影。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开放,为学生们提供必备的阅读条件。同时学校建立健全了图书班级流动制度,即:每班都由语文老师开出书目,图书室按开出的书目给每班配发100本图书,学生可在班上自由阅读。一个月之后这100本书流动到同级的兄弟班级,而兄弟班级的图书又流动到本班。“图书班级流动”大受全校师生欢迎,收到了实效。一位六年级的学生一次习作中写道:“流动的图书温馨的家,流动的图书灵动的花;这一本本馨香的书如一把把钥匙,开启我们的心智,如一缕缕阳光温暖我们的灵魂,如一滴滴甘泉滋养我们的心灵”。由此可见学校应做为读书活动的主体,尽可能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阅读条件和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二、引领指导,广泛阅读
有人说:“老师不读书,对学生可是灾难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热爱阅读,为学生做好示范引领,同时只有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和做人品味,才能很好地引领指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其次,作为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适时恰当地引领指导。①帮助指导选择合适的好书,教师应根据学生们的年龄、年级、性别以及个个性的差异和语文教学相衔接,为他们推荐,选定书籍,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时,便向学生推荐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叶圣陶童话》等书,并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这些书中任选一本或几篇来读。这些经典的童话作品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水平,又能纯净学生们的心灵,让他们在“元认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认知和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激发他们一生都对高尚文化的向往。②加强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清代名臣张之洞曾说过“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阅读时随意性大,自控能力差,特别是很多的男孩子,读书时囫囵吞枣,只注重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而忽略了许多的细节描写,或是把一本书走马观花地读一遍后,便置之不理。针对于此,作为教师要利用语文课堂多传授和让学生们多掌握一些读书要领。如我经常鼓励学生们“不动笔墨不读书”,“按计划读书”,写读书笔记和摘抄好词佳句等,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③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鲁迅先生说:“读书如蜜蜂酿蜜,必须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停在一处,所得的就枯燥了,就有限了”。因而作为教师要引领,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海量阅读。做季羡林先生所说的“学贯古今,学贯中西,学贯文理”的三贯通人才。
三、注重实践,知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