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3]刘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6-18.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培养
一、教育者要有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项工作本身就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有责任意识。反之,如果教育者没有非常好的师德责任感就,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不会有好的效率。因此,教育者要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大责任。首先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三贴近”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造就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和高校全体教师也要树立教育责任意识。大学期间是青年从学生跨向国家建设者的关键时期,施教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在这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付诸实践是一切教育的旨归,而一切教育也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然,社会学“责任”一般被定义为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有一种生活,如果不去尝试,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责任,如果不去担负,就不知道它的重大。只有在承当中才能理解责任的内涵,激发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以社会生活实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一种实践,这个实践既包括到社会上,也包括在学校社团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锻炼他们参与、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克服困难的意识。因为责任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等相得益彰的。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树立责任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活动、见习、实习实训既是大学生常见的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鲜活课堂。要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每一次实践活动要有具体目标和具体部署,设立指导老师。一些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指导教师要利用契机指导学生把感性的体会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把总结与反思工作做到位,听取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三、要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
责任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一般分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学习责任。除此以外还有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等等。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时候,往往极为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对其它层面的责任有所忽视,或者根本没有触及。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大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毕业之后,大多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势在必然。但是出了社会责任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还要承担个人层面的责任,诸如家庭责任、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等等。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应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既重视社会责任,也要兼顾其它责任。
虚拟责任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责任,越来越被重视。在电脑游戏或电脑网络游戏中所产生的责任是虚拟的,玩家有特殊约定的除外。而网络本身是真实的,人们在网络上发生的任何行为都是真实的,现实有现实的法律,网络有网络的规矩,只要违反了都须承担责任,法律是如影随形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虚拟责任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进行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普法教育,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对家庭成员生存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努力保证家庭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平安、健康、愉快地生活或成长。家庭责任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来承担。任何社会学观点,单纯强调自我或单纯强调社会都是片面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责任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因此,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正福.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和谐责任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7,(0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发展的“灯塔”。就像在海岸、河道和港口中为船只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指引大学生发展的“灯塔”。大学生肩负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双重任务,必须要坚持大学生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建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用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大学生的前进发展。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地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引好大学生的前进发展方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力武器。在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人既是管理工作的客体,也是主体。在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物质资源配置,改进生产工具,科学技术应用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人来完成实现的。大学生都是需要一点精神鼓励的,精神动力不仅仅是人自发形成的,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灌输。一个高校只有做足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人与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大学生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假如一个高校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它从大学生管理工作之中排除出去,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措施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进行创新。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教育的新途径,勇于开拓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如今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四有”大学生而努力。
(一)树立“以人文本”的教育理念。
伴随着高校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完善,高校管理工作逐步向“以人为本”过渡,高校的发展向先进国际水平看齐,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相互融合在一起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要深入学生当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解决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提高凝聚力。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高对高校改革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从容面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学生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同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二)建立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的建设越来越完备,这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来进行,如网站宣传、建立微博等。这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的传播信息。高校要重视微博的参与性和平等性,吸引师生在微博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微博空间,使学生和教师主动传播“美、善、真”的信息,共同抵制“丑、恶、假”的信息。通过校园网络的建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一些先进个人的奉献精神、事迹、思想品德,将引导大学生的言行,并使他们沿着的榜样的方向前进,去努力奋斗,使榜样成为全体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旗帜。通过榜样的导向作用,使大学生们赶有目标,学有榜样,形成浓厚的“学先进、赶先进、比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的环境中,大学生行为的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独立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要通过榜样的激励作用,来塑造与改变学生的行为,使学生与榜样成为一个整体,学生也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强化与自我激励。以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地发挥出榜样的激励作用,指引他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总结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需要各个方面有效地配合及协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高校稳定发展的有力条件。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4
一、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分析
从整体教育情况来看,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逐渐开始转变传统观念,开始尝试创新性的教育策略。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及个人素质的提升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在二者结合运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师生双方对于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育方式过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教育和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相关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很少有教育者真正将音乐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在上课过程中,仍旧坚持使用传统说教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育者所理解的“借助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就是在一些音乐歌唱比赛或是文艺汇演之后,让学生进行思想总结,强化其心理建设。这种形式往往流于表面,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和积极反馈,导致音乐教育的效果难以真正地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其二,教师的音乐素养有限,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不足,导致音乐教育难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近些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全面开放,我国的音乐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由于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部分音乐内容的核心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所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明显相悖。这些音乐内容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不利。其三,从大学生的个人素养来看,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高速发展和交流的时代,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类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音乐的喜爱程度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对于歌曲中的价值观念鉴别能力有限,很容易被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所误导。
二、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首先,音乐教育一般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表演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因此利用音乐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音乐素养与音乐审美品位。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动下,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但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双重的影响,即正确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具有阻碍作用。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审美品位及个人素养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塑造作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不同,音乐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与核心内涵并不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而是通过一种柔和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听者感受到一种思想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感受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各种正面的情绪。因此,借助音乐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就个体而言,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不断的洗涤和升华,在思想道德方面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就整体而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和谐、团结的氛围,这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利。其次,音乐作为一种反映人们现实情感的艺术形式,可以直接体现出创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个人理解和思考。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鉴赏者能够通过个人的理解,对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再创造。因此,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可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近年来,音乐教育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不同的音乐形式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其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大学与初高中阶段在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大学阶段专业课程的内容较多,学生的思维很可能会受到某一学科学习性质的限制,在看待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片面性,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会有相应的缺失。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平衡大脑的发展,使其逻辑思维能力更加完善,同时音乐作品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反应力、判断力。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至关重要。再次,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素质教育载体,具有显著的思想品德塑造及养成的功能。优秀音乐作品往往可以直接体现出演唱者的优秀思想品质和深厚的思想情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行为、思想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借助音乐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达到理论教育所不具备的趣味性和形式上的丰富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优秀的音乐作品大多可以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对学生的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开始逐渐形成独立世界观、对待事物和外界的认知逐渐清晰的阶段,学生所接触到的问题与之前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初高中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来自于学习,对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开始逐渐独立接触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不仅来自于学习,还来自于人际关系、情感、就业等多个方面。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化解压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缓解各种压力,使其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身心,感受到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约翰•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等,这些作品不仅有着浓厚的音乐艺术色彩,也可以体现出作曲家的精神面貌。这些积极的情感信息借助于音乐媒介传递给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能够起到独特的治疗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音乐教育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
为了充分实现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高校领导以及相关的教师、学生要正视音乐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此,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音乐鉴赏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期进行优秀音乐作品鉴赏交流会,提高以辅导员为主的思政教育主体人员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高校有必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次数,将音乐教育进行思想道德培养的理念转化为彻底的实践。另外,教育者需要充分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了解其在音乐审美、价值取向方面的特点,选择合理的音乐作品,以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在方式上,高校需要在短时间内对可以利用的优势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设置明确的教育教学规范,利用教育措施统筹推进大学音乐教育,有效突破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禁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此外,为了实现音乐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高校需要在形式上积极创新,开展形式更加积极、内涵更加向上的音乐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音乐艺术的机会,使其更大程度地受到艺术的熏陶,从而达到教化思想道德品质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可以融入更多的音乐教育内容,如《南泥湾》《我的中国心》等音乐作品,不仅旋律动听、朗朗上口,更蕴含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个人素养的积累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利用音乐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念下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教学形式,目前在形式和效果方面还亟待提升。但是鉴于音乐作品本身对于学生思想品质的激励、培养、塑造作用,只要教育者多加用心,将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合理的音乐载体相结合,就一定能够发挥出音乐作品教化思想品质的重要作用,全面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当代大学生,从而为我国社会全面发展提供真正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芦燕娜.论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5).
[2]袁贲.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韶关学院学报,2014(05).
[3]任晓婷.音乐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D].成都理工大学,2014.
[4]朱海瑞.音乐教育在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北方音乐,2015(18).
[5]贾婧蓥,许琴,普奕等.试论音乐教育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时代教育,2015(10).
[6]袁美清,何小强.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大众文艺,2011(23).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 思想教育 寝室文化 心理教育
一、引言
随着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高校教师的认可,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寝室文化,由于其独特的特征,丰富的内涵。在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寝室文化的内涵
从寝室文化这一概念提出以后,有关寝室文化的内涵也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按照不同的层面来理解寝室文化,可产生不同的内涵。从行为文化层面来理解,它是指寝室内的成员在寝室所表现出来的与在公共场所不同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行为方式。它包括寝室成员在学习、娱乐、情感、人际交往、网络等多个方而的言行举止。从制度文化层面来理解,它是指寝室内的成员在日常交往和学习中形成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社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调控体系,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寝室公约、行为准则、奖惩办法等,还有落实这些制度的完整操作机制和体系。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理解精神文化,是指学生在寝室的各项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形态,是包括的思想理论体系、科学的认知方式、健康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态度、远大高尚的目标信念、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心理状态等。
三、寝室文化的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讲,寝室文化的主要类型包括学习型、信息型、娱乐型和驿站型等。高校的寝室除了作为吃饭、睡觉、放松神经的场所外,也成为学生看书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寝室的学校气氛直接关系到寝室中大学生的成绩状况,如全寝室考取研究生,这类寝室多为学习型寝室;在大学生在进行紧张的学习之余,寝室也成为大学生要参加放松性、调节性的活动的重要场所,如打牌,打游戏等;大学生正处于信息时代,他们敏感,接受能力强,渴望了解社会一切事物,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超前意识。而寝室作为流动性较大的场所,自然成了同学们信息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实际上寝室作为大学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寝室文化现象,如群体的“懒散现象”。他们消极对待生活、学习、人生。相互间缺乏信任、理解和帮助,学习成绩普遍一般;消极的“卧谈”现象。晚上熄灯以后,每晚总要海阔天空地侃一段时间才进入梦中,以致影响第二天的生活和学习;消极的娱乐现象。学习之余,在周末进行正当娱乐,解除精神疲劳理所当然。但是,有的寝室沉迷于游戏,还有的有赌博现象;此外,在寝室中煮东西,或是与他人作息时间不一致印发舍友间的矛盾,进而发生恶性事件也成为了寝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最近才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就是寝室文化存在问题的重要表现。
四、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树立大学生积极思想政治素养
通过寝室文化的培养,使大学生具有优秀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素质,主要表现为坚持真理,有明辨足的能力和正确的是非观,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等。
(2)树立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寝室的环境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有重要的影响。寝室内的文明程度、学习氛围、人格的高低,既是大学生精神风貌的体现,也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无形的影响。通过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正确是非观和为人处世的能力和品增强
(3)增强大学生的心里素质
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内心对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应激反应,以及应付不同环境和调节生活压力的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能使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降低大学生自我伤害和颓废堕落的负面事件的发生率。
五、结论
寝室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具体环境,是学生在校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等活动几乎都可以在寝室中进行。寝室文化是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学生的成长。寝室氛围、寝室情趣、寝室风气以及团队意识等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持久的,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滋养和熏陶也是最深刻的。由于篇幅有限,有关寝室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少和.学生寝室文化现状透视及思考[M].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刘剑波,李克全.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索质培养[J].重庆职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毛成.大学生学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三观”教育 思想政治素质 教育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18-01
初为人师,有幸跻身高校辅导员行列,虽说级别不高,但任务光荣而艰巨。说它光荣,因为这工作是塑造民族后代灵魂的工作;说它艰巨,因为它的工作对象是有着复杂心理的新时代大学生。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枕,我在教育的实践道路上收获颇多,现就一直以来的工作发表一点儿浅见拙识。
“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由此可见,如果想做好教育工作就要从了解学生开始。通过了解,我认为以下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如今大学生功利思想较为严重,很少注重理论学习和精神修养的培养。由于目前社会的竞争实在激烈,就业相对困难这一现象,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待学习政治理论课只以及格作为目标。
2.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自我中心倾向较为严重,缺乏集体荣誉感。现代大学生欠缺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精神以及倡导优良社会风气的勇气和毅力,与社会接触较少,尤其在遇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和冲击时,思想观念便会产生动摇,丧失清醒的判断能力。
3.人生的方向模糊,生活的信念不坚定。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不少学生由于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使他们注意力无法集中在学习上,丧失了方向和对前途的信心,放松了对人生目标的追求,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坚持。
4.家庭教育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匮乏。 随着社会发展,独生子女居多,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存有偏差,使得有的青年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条件是物质基础,个人主观努力是意识,根据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有人认为家庭环境的好坏决定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从以上四点看来,很有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构建大学生精神支柱的重要基础,更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坚实保证。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是积极并且必要的,因为大学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进行“三观”教育的最佳时机。大学生的“三观”是在学校教育的自我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此,努力探索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揭示其基本特征的变化原因,对提高“三观”教育的时效性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三观”形成和“三观”教育是分不开的。“三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等方面配合学校的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这几方面组成的。学校教育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大学生只有接受了系统的“三观”教育,才能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
根据所积累经验,我总结以下几点教育新思路:
1.摸索规律,循序渐进,强化重点。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变化、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性地施加“三观”教育的影响,以形成学生符合“三观”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思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2.强化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指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关系,即把自己与对方视为一体。教育是学生与教育者相互认知、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教育者施加的“三观”教育影响只有得到学生认同,才能激发学生接受“三观”教育的内在积极性,主动地进行自我的思想斗争,清除不良思想影响,以形成正确有效的“三观”。
3.利用登门槛效应,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目标。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倾向于拒绝难以做到的或违反意愿的请求,但是一旦对于较小的请求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就会倾向于接受这种请求,而为避免给他人留下前后不一致的印象,对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也会趋向于接受,这就是登门槛效应。运用这种效应帮学生不断确立目标,引导学生慢慢拥有自己确立目标以及不断实现目标的能力,将“三观”教育循序渐进地灌输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