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哲理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1
2010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的整体特征可以用“中规中矩,四平八稳”来概括,试题难度较2009年有所下降,基础知识、古文、诗歌、默写、语言运用难度不大,社科文阅读出题角度多变。下面笔者就今年高考的选做题做如下评析。
一、选用经典文本。文本思想价值较高
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文学类文本节选自老舍的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实用类文本选自普利策获奖新闻作品。思想主旨上,小说着力从侧面展现祥子朴实、勤劳、真诚的精神品格,而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则体现了尊重生命、团结自信的精神信仰。两篇文章都具备极高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对引导学生接触经典、阅读经典起到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二、均衡选作难度。缩小得分差距
今年的选做题,在体裁上,一个是小说,一个是新闻,理解难度较往年(2009年为哲理散文和访谈)有所降低,两者各自都紧扣文本特征出题,与此同时让考生在得分上尽量缩小差距,保持平衡。小说《骆驼祥子》理解起来相对难度稍大,但出题角度紧贴文体特征,从小说的构思脉络、人物特征、语言风格、谋篇特点等角度进行考察,均属常规传统题型,考生审题作答有的放矢、得分把握较大。新闻《她只能活7小时》的结构较为简单,主旨理解难度不大,但审题作答的开放性较大,如第一题考察“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的构思目的,最后一题“评价这篇报道的社会价值”。这两道题有利于学生开放思考的同时也增大了失分风险。
总而言之,2010年的两道选做题成功地在文体特征、题型设置两个方面实现了均衡难度,缩小了得分差距。
三、宏观考察与微观把握相结合
这两篇文章既有在微观上对段、句理解,如每篇文章的前两题;又有对文章结构、语言、人物形象、思想主旨的宏观把握。两者赋分比例约为4:6,这在2010年全国各地的作品阅读中非常明显(见201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出题角度统计表)。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2
学习高考满分作文的特点,有助于考生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得分。下面就来具体谈谈高考满分作文的特点。
一、善用文章题记
题记可以是名言名句,可以是哲理性的语句,也可以是精美的歌词,抑或是辞藻华丽的整句。题记最好能和话题融合贴切,当然如果做不到这么自然,与话题相关亦可。用题记旨在使文章在形式结构上出彩,引出话题。题记一般为有诗意或哲理性的语言。
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满分作文《圆润锋芒》的题记:“朝阳与落日总是令人感动,只因那一刻它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光芒。”这个就是属于哲理性的语句,和话题紧紧相连。
二、善用排比句开头
以排比的句式引出话题,或用经典诗文,或用含蓄隽永的语句,能够使文章开宗明义,而且使文章透着浓浓的文学气息。
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以“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为话题作文,一考生《收藏阳光》的开头写道:“一辨清浊,便过三万六千载;李白蜀道不同的岁月,‘忽忽竟有四万八千岁’;神话中的樵夫一驻足观棋,便已柯烂斧锈,沧桑几度。”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时光飞逝,生命短暂,以排比入题,简洁概括,气势恢弘。
三、善用小标题
小标题的好处是使文章层次结构分明,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小标题可以用每段的中心词来拟,也可以直接用数字来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小标题的中心词要和话题一致或者相关。
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菊・竹・民族》分别以“菊篇”“竹篇”“民族篇”为小标题,分别阐述“菊”“竹”“民族”各自蕴涵的人文气质和素养,结构清晰,立意高深。
四、学会材料的转化,材料宜用经典
经过积累,许多同学已有不少的素材。但有时候话题常常让人无处下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巧妙转化已备素材,将话题尽量引到我们所熟悉的素材上,从不同角度使我们熟悉的素材和话题关联起来,运用好的连接词或者连接句使得转化巧妙自然。我们要学会“以旧翻新”“新瓶装旧酒”。所谓的经典材料是指所引素材最好是充满古典人文韵味的素材,可以化用诗文,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素材,写出新意。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将自己熟悉的素材用到所给话题里呢?我们平时习惯于用素材来套话题,其实“以旧翻新”的捷径就是“以话题套材料”。
以2004年高考江苏卷话题作文“山的沉稳,水的灵动”为例,一考生预设的素材是“项羽乌江自刎”,项羽和这个话题有什么关系呢?那么我们不妨用话题来套素材。话题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所以“项羽乌江自刎”这个素材既要体现“山的沉稳”,又要体现“水的灵动”。怎么体现呢?我们看这个考生是如何巧妙预设话题的。他以“项王项王奈若何”为题,以项王的才智和勇气以及震撼天地的英雄气概来照应“山的沉稳”;并从反面论述项王缺少了回去休养生息、重整旗鼓的灵动。有了这份灵动,他仍可以保持他的英雄本色,而且成为一个被千古传颂的英雄。最后,以“灵动的水,仍可保持一片蔚蓝;灵动的智慧,仍可造就一个英雄”来结束文章。可见,用话题来套素材可以“以旧翻新”,使我们积累的素材灵活地运用到各种话题中。
五、大胆展开联想,营造作文意境
运用联想的方法,可以联想一幅图景,一种情境,然后置身其中,挖掘内心诗意情怀。用诗意的语言表现所联想的意境,结合话题,扩充文章内容及深度。
如2004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风雨满楼》中写道:“春景。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山也从冬天的银装素裹中慢慢地苏醒,草木发芽,花朵,这一切无不为山染上它春天的色彩,那时它就像是一个懵懂的女孩,矜持中透露着萌动的心,却又是这般胆怯,在水的柔柔呵护下一点一点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那时它是绿色的。”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这一情景中,细腻地感触着周围的一切,扩充了文章内容。
六、中心务必明确
许多考生喜欢用含蓄的笔调来展现作文的风韵之美,事实上高考是非常标准化的考试,每份试卷的阅卷时间可能只有一分钟甚至半分钟,要想使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看出你的中心和结构层次是不太容易的。最好的办法是时时点题。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满分作文《记与忘之间》分三个层次,作者在第一个层次的结尾写道:“铭记耻辱,铭记失败,让勾践重新站起,终成一代伟业!”在第二个层次的结尾处写道:“忘记使命,忘记责任,让她落下不肖子孙这一千古骂名!”在第三个层次的结尾写道:“记与忘,或许只是一种态度,但记与忘之间却决定着兴衰成败。”类似的满分作文还有很多,不难发现这些作文都不会吝啬点题的笔墨,而且通常是在一段材料或标题结尾处以概括性的话语点题,做到了中心明确,层次清晰。
七、立意高深,格调不凡
所谓立意高深,格调不凡,简而言之就是将作文的立意尽量向哲理性强的事物靠拢。比如“文化”“生命”“精神”“民族”“人生”等等。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3
关键词:读书 报告会 思考
普希金说过:“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教育部也早在2003年4月新制订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的全新阅读教学理念。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高中三年将课外阅读和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是必须努力寻求的。为此,我做过很多尝试,比较成功的是今年5月份开的一堂读书报告会。
学期初,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比较好的课外读物,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进行了一定量的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报告会。会前,我对本学期同学们读的书做了一个统计:全班共读了26本书,有《美的历程》、《周国平散文》、《谈人生——鲁迅》、《巴黎圣母院》、《麦田里的守望者》、《觅渡、觅渡、渡何处》、《长恨歌》、《病隙笔记》、《文化苦旅》、《呼兰河传》、《傲慢与偏见》、《浮生十记》、《千年一叹》、《骆驼祥子》、《名人传》、《围城》、《百年孤独》、《双城记》、《复活》、《贾平凹散文集》、《刘墉作品集》、《林清玄散文集》、《盗墓笔记》、《三重门》、《帝国的惆怅》。这些书籍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有美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经典小说、流行文学等。相对集中是《周国平散文》、《文化苦旅》、《三重门》、《围城》。
老实说,因为大家读的书比较杂,对这次读书报告会我期望值不是太高,也只定位于学生能向大家推荐自己读的并认为可以值得一读的书。但同学们的表现还是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很积极地用各种形式纷纷表达自己阅读后的体会:有学生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好书编写成对联介绍给大家;有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贾平凹散文集》的精彩章节;有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表演《骆驼祥子》中经典情节;有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有学生用图画来描绘《盗墓笔记》中的情景;还有学生整理了自己的读书心得,自己制作了一些PPT,比如殷嘉曼同学把《文化苦旅》中余秋雨走过的一处处令人流忘返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古迹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激起了同学们极高的兴致。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鞠亚星、王彬、马骥、姚奕、季节、赵鹏飞等同学对《周国平散文》中孤独这一境界的热议。至今这些智慧的语言还时常在我脑海浮现: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
最后,把整节课推上的是80后作家韩寒呼喊出他们心声的《三重门》同学们讨论中国当代的教育制度,品读了韩寒幽默的经典的语录,甚至将《围城》中的经典语录做了比较,还就韩寒和钱钟书进行了辩论。这节课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很多同学下课后恨不得立即把这几本书找来,当时听课的老师也用了叹为观止来给以高度评价。
惊叹之余,面对一群高三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也引发了更多思考。
一.要不要读
欧阳修说过:“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听讲更重要。事实上,活跃在读书报告会上的同学都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课外读物,总是如饥似渴地读我们介绍的书籍,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内容,并有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分享阅读的乐趣。我们也常常发现有较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阅读条件的学生,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个人以为,课外阅读不仅要读,还要做到像所说的“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那样。
二.什么时候读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语文学习也带上了功利色彩,甚至有些学校打上语文教学理科化的旗号,特别是到了高三,语文教学就陷入了学生做题,老师批改、评讲,学生再做,老师再改、讲,学生越考不好越要考得怪圈。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有些学生在家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影响教学成绩,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能阅读时间几乎为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
所以我认为,什么时候读根本不是问题。不是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点阅读时间,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者是功利语文的理念而已。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要的是转变我们的固有思维,教师、家长要联手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正如郭沫若所言:“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我想,剩下的顶多也就是坚持的问题了。
三.读什么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狄慈根在他的《辩证法的逻辑》中也有这样的言论: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我以为学生读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时正确把握要领、体会内涵、理解意图,进而提高阅读效果,也就是下面要说的怎么读的问题了。
四.怎么读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阅读成效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有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课外阅读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呢?
朱熹在《训学斋规》一文中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甚至在《朱子语类大全》中有这样精彩的描述: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老先生的精辟言论无不强调着学生阅读时动口与动笔的重要性。动口,就是要声情并茂地朗读文章;而动手我把它理解为做好读书笔记,要像赵树理“沙里淘金”般在书中圈圈点点,要响应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去对文章内容做一点点评、反思或怀疑,要牢记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训分门别类地做知识卡片,还要用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感悟写一点读后感。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4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言输入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输出的效果。由于受课时和教材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所接触的语言材料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有限的且缺乏经典性,学生很难从这些语言材料中领略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多接触一些经典的英文诗歌,散文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二、理论依据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根据该理论可以推断,引导学生在初中阶段阅读形式和内容都高于教材的英文经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超越基于教材形成的语言能力,不断地将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实践过程
1.选择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原则。
(1)思想性。语言是是思想的外壳,因此语言材料中不可避免的隐藏着一定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中有一些与我国主流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接触了一些有悖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阅读材料则后果是可怕的。因此,在选择经典诵读材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语言材料的思想性。要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符合我国主流价值观,没有政治错误的语言材料。例如在初一阶段为了教育学生珍惜时间,热爱生活,我和学生一起诵读了What is time? 和What is life?这两首经典的英文小诗。
(2)经典性。为了给学生提供优秀的语言范例,教师在选择诵读材料时必须得保证材料的经典性。优秀的语言材料应该是语言地道,内容丰富,意蕴深刻。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这些语言都是活的语言,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此外,经典的语言材料应该还能帮助学生感悟西方的文化,了解西方的风俗人情。语言材料的体裁可以是诗歌,散文,歌曲或小说片段等。
(3)适宜性。适宜性指的是经典诵读材料必须是难度适当,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水平相当。当然,根据前面提及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语言材料的难度可以略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但难度不可过大,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否则可能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和焦虑感,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和信心。难么如何控制材料的难度呢?一要考虑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来理解语言材料。二是要注意生词的数量,最好控制在5%左右,如果生词量过多会影响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理解。
(4)协同性。经典诵读的出发点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经典诵读语言材料的选择必须要为英语教学服务,必须要和英语课堂教学相协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单元话题相协同,二是与语法项目相协同。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9A第二单元的不定代词语法项目时,我就因时制宜,结合该语法项目和学生一起欣赏了Emily Dickens的I'm Nobody,这既拓展了不定代词的用法,又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具体实施的方法。
(1)编写校本课程,在体艺大课间开展专门的英文经典欣赏课。体艺2+1活动是我们宝应教育精心打造的品牌项目,英文经典诵读活动完全可以将该品牌作为载体,使之制度化,常态化,因为英文经典诵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应该属于一种文学艺术。
(2)植入英语课堂教学,使英文经典诵读体现在每一堂英语课中。在英语课的导入,拓展,结束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巧妙的渗透英文经典。例如,在动词不定式时,我就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来导入新课。
(3)开展读书沙龙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阅读感受的平台。沙龙活动要定时间,定地点。沙龙的目的是组织学生与大家分享经典诵读的成果,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吟诵英文诗歌,朗读英文美文或演唱一些英文歌曲。一些英语老师也可作为特邀嘉宾参与沙龙活动,在活动中设置嘉宾推荐环节,向学生推荐一些时代感强,语言优美的英文文章。
3.评估手段。
(1)制定考级制度。为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来,可以根据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制定若干等级。学校可以组建由骨干英语教师组成的经典诵读等级评估小组,每学期进行一次经典诵读等级考试,可以让学生先申请欲考等级再接受评估小组测试,允许学生跳过低等级而直接报考高等级,对于顺利通过评估小组测试的学生可以颁发其荣誉证书,并且将经典诵读的等级与英语学科的学期成绩相结合,可以将不同等级折合成相应的分数直接加入到英语成绩中。
(2)开展汇报表演。为了展示学校经典诵读的成果,每学期期末时可以以汇报表演的形势举行为期一周左右的经典诵读成果展示。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按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表演的形势不限,可以是诗朗诵,歌曲演唱,电影配音,情景剧等。如果参与的学生和节目较多,可以分几个专场,如“英文诗朗诵”大赛“英文歌曲卡拉OK”大赛等。为了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效应,获得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等更多人的支持,可以邀请他们来欣赏汇报表演。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5
小学语文 课堂教育 阅读经典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当中,最省俭的垫底方式是选读经典。经典,是历经淘洗积淀起来的人类文明的精粹,是人们灵魂赖以栖息的后花园,是孩子生命成长中营养最为丰富的精神餐饮。
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时刻,一定有着这一时刻最适宜的一本童书。这些精心挑选的书籍,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人性和人类心情,可以把人类高贵的感情、高尚的道德带进儿童心灵。因此,我们要把那些适合孩子的经典读物带给他们。
一、经典童话
《红鞋子》《长袜子皮皮》《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安徒生童话全集》《木偶奇遇记》《时代广场的蟋蟀》《小鹿斑比》《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小王子》《彼得·潘》《哈里·波特》系列……这些都应当成为孩子们,以及所有小学教师的必读书。童话里,隐喻着人性的善恶、真假的判断、是非的导引,童话用温和委婉的方式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也有阴险和黑暗,生活里也有阴霾和挫折,可是只要我们勇敢和乐观,善良和坚毅,经过奋斗和努力,一定会过上美满的生活。幸福和美德永远是九死而不悔的心灵指向。作家用简单的艺术手段,讲述了最深刻的哲理。邪恶的巫婆、精明的狐狸、可爱的公主、潇洒的王子……这些鲜活生动的形象就像从照亮夜空的经典著作里放射出来的静美光华,引领孩子们挺直脊梁,庄严地屹立于岁月的风雨,在甄别与抉择中实现生命与灵魂的一次又一次蜕变,蒙受教育,成其为人,成其为时代主旋律响亮的音符,成为人类生命的共同灵魂。
二、经典绘本
经典绘本有着古希腊的雕像一般的境界——“简单是成熟的美丽,单纯是丰富的高雅。”。《光屁股的大犀牛》《爱心树》《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大人们的秘密》《逃家小兔》……惟妙惟肖的图画,妙趣横生的文字、曲折幽默的故事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用另外一种叙述方式向你娓娓道来,鲜明地呈现出丰富的感受与体验:难以言说的寂寞孤独、不可承受的恐惧自私、令人焦灼的战争与和平和这个世界各种潜在的规则……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写话、表演、补画……)形式,让孩子静静地聆听图画书中的呢喃细语,让图画书中的画面成为孩子写作的基本素材,让图画书中的故事成为激发孩子写作的动力,让图画书中的情感成为孩子成长的精神滋养,让看似“简单”的图画生成语文教学的一片丰茂肥美的青青草原,从而令群群“羊儿”自由地徜徉,流连忘返,“为之着魔”。孩子在“阅读”中,直面现实与问题,终究理性而果敢地走向智慧与精神的成熟。
三、经典诗歌
苏霍姆林斯基说:“缺少了诗意和美感的涌动,孩子们就不可能得到充分的智力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蒹葭苍苍”吟唱至今,诗歌浸润了华裔溢香流韵的血脉,心灵深处的根根琴弦和着岁月的流光奏鸣,伴着我们的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永生不息。《诗经》的“思无邪”、汉赋的铺陈典雅、唐诗的气势恢宏、元曲的秾丽婉转、宋词的气象万千、歌谣的清浅如话,以其特有的优美语言、动人旋律、蕴藉意境、丰富想象的质地和属性,成为孩子阅读手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幽眇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明媚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漫游到异域金子美玲的“我光着脚/走在露湿的草地上/感觉好像我的脚渐渐染成绿色/也感觉好像草香融入脚里”浪漫童心,整个大河流域芳草萋萋,落英缤纷,万物峥嵘,风景无边。每一个受到灌溉和哺养的生命,都纯洁而坚毅,淡泊而志远,都在向着他要抵达的高度翩然上升。
泰戈尔说:“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因为诗的词句含有能走动的意义,与能飞翔的音乐。”浸润了诗意的目光别样的清澈晶莹,想象的翅膀轻盈有力,心底敏感柔软,言辞灵动溢彩。
行走在如此的阅读之路,浸濡感染着无限的诗和诗意,孩子也将更加美丽,民族的未来一路光明。
四、社科经典
如果能够从小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孩子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体验的能力,就会拥有不俗的气质与襟怀。四大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鲁宾逊漂流记》《儿童文学》等文学作品在亲近涵泳沉浸的历程中,能够让孩子拥有人性的光辉与尊严,拥有仰视星空的气度与经验,精神丰润饱满。而《昆虫记》《西顿动物故事集》《宇宙的起源》《万物简史》《时间简史》《上下五千年》《美的历程》等社科经典,又能够让孩子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自成高格的审美能力,穿越千年万里的睿智。这样,孩子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
五、经典“闲书”
如今越来越重视孩子的阅读了,尤其是小学,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蓬勃开展。但是,孩子的阅读现状是严重的“偏食”。那就是在各种书香活动中,我们提倡推荐的是以纯文学作品和绘本居多的阅读。但是我们孩子的阅读绝不应当止于此,也不能因为孩子要读这类的作品,而去关起阅读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惊险小说等所谓的“闲书”、杂书的窗口。因为正是《汉修先生》《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窗边的小豆豆》……这些所谓的“闲书”、杂书,包含着中国孩子乃至成人世界所缺少的探险精神、创造意识、敬畏理念、勇敢意志以及最重要的营养——海阔天空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早就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旅途上逐渐丢失了上天赐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和礼物——想象力。所以如此的“闲书”、杂书,不可不读。如此,让我们引领孩子踏上经典的阅读之旅,享受阅读的快乐和滋养。
经典哲理散文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13-01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承担着重要的美育功能,对学生多方面的审美情趣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使得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悟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相互影响、相互提升,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采用相应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美学渗透,提高学生对语言问题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感受,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那么,我们改如何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渗透呢?
1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美
到了高中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将学习重点转移到对文章的理性分析上,弱化了朗读教学。外加上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再喜欢在同学面前高声朗读,而喜欢默读,于是部分教师干脆省略了朗读环节的学习和训练。这对学生的语言感悟和审美教育都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学生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感性感受和体会,缺乏真正的美学熏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言文、诗词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美的篇章、美的意境、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环节来直接感受、领悟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学生在朗读环节体会到的美的感受,是学生直观感受,这种感受很多时候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但是,这种美的感受能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朗读、学习的情境中,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美和篇章中的意境美。否则,依靠教师的讲解去理解文章中的美学元素,那是一种嫁接般的效果,总留有传承的痕迹,不是发自内心的、自内到外表露。比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学生在情真意切的朗诵中,才能想象得出:“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此景、此人、此情,唯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凸显出来,有更深的感触,也才能真正领悟本词的情意缠绵、悱恻动人之美。
2 利用经典美文进行审美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经典美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有许多经典美文,比如,文言文中的《逍遥游》《兰亭序》《滕王阁序》《赤壁赋》《阿房宫赋》《过秦论》等;现代文中的《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纪念刘和珍君》《故都的秋》《清塘荷韵》《我与地坛》《道士塔》等。这些经典美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情趣、深刻的意蕴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不同的熏陶和影响。教师要善于结合文章的内容,找一个最适合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审美教育。庄子丰富绮丽的想象、恣肆瑰丽的文采、自由挥洒的洒脱;贾谊排比的铺陈、对偶的句式、雄辩的才华;苏轼骈散结合的句式,多种表达方式有机融合,以及对贬谪后苦闷的表达,自我解脱的豁达;朱自清散文的温婉清丽的风格、细腻柔和的情感、秀美如江南女子般的文字;鲁迅精警的语言、激愤的情感、深沉含蓄的情感;史铁生散文沉郁的格调、平淡的文字,深沉的情感;余秋雨散文中浓浓的文化气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历史文化的无奈感慨……都会对学生的情感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研读文本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寓审美教育于阅读教学之中,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师要善于找到课文最利于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将审美教育融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这样的审美教育才能避免说教的嫌疑,也才能让学生欣然接受,并快速接受、融化,成为自己本身能力和素质的一部分。
3.1 鉴赏美的语言
美的文章重要标志之一――美的语言。美的语言的鉴赏是文学鉴赏最常见的方式,也是学生感受文章描写环境、理解作者情感的工具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让学生鉴赏“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凛冽的鲜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感受作者激愤的语言风格,感悟激愤语言背后包含的复杂的情感――对刘和珍的抗击残暴专制的赞扬,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无情抨击和谴责。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让学生对地坛静寂环境的描写进行反复阅读,引导学生体会美的语言和作者当时的境况,从而能够更真切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从中悟出正确的人生哲理。
3.2 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散文诗歌这类文学作品,往往都会营造美好的意境,凸显这种特殊意境中美的人物和美的情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鉴赏文章中美的意境。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
总之,审美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预设教学程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美学渗透,让学生多角度感悟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是学生产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创造美、展示美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