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教师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教师法

新教师法范文1

摘要: 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是专业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该制度建设涉及到教育实习指导师制的建设目标、教育实习指导师遴选资格、教育实习指导师的职责与权益以及影响该制度实施的有关问题。如能将教育实习指导师队伍建设推向制度化加以实施, 相信会给教育实习带来深度的改革震动。

关键词: 教师教育; 教育实习; 指导师普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建设一支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备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能力、掌握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技能方法的教育实习指导师队伍并发挥其在教育实习中的作用, 能够保障教育实习成效, 保障师范生在专业能力、专业知识方面得到有效巩固、反思、修正与提高, 实现高校、中小学教育和教育行政三方协作, 合力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教育实习指导师, 是在教育实习期间对师范生在完善专业思想态度、深化专业体验、巩固和反思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研究中小学教育现象和教育对象等诸方面进行引导、规划和教谕的专业人员。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建立和实施的宗旨是适应教师教育改革需要和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 强化教育实习功能, 使师范生增强专业发展意识, 加快专业发展步伐, 促进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联盟, 协同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建设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一) 社会目标。从宏观角度, 通过建立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 培育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对教育实习的关注与参与意识。从微观角度, 通过建立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 推进和深化教育实习改革, 将原来侧重于对师范生外部行为管理和指导转向侧重于对师范生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的巩固、研究、发展与反思。

( 二) 教师目标。“大学聘请出色的中小学教师进入大学参加未来教师的培养工作, 大学从事师范教育的教授则应该走出大学, 与中小学教师一起总结、整理目前学校中最好的经验和措施, 使教育科学研究植根于基础教育实践之中, 使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1] 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高校教师既应该成为高师教育专家,还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专家, 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现象、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 能够带动、引领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小学教师也应该具备双重功能, 既要能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又要能作为专业指导师, 培养新教师。

( 三) 个人目标。“从本质上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 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 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2] P.50 在这个意义上, 教育实习不是师范生接受专业教育的结束, 而是真正走入专业发展的起始。实施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 可以通过加强对师范生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的指导和训练, 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 促使他们尽快熟悉、研究中小学教育, 为他们走向职业岗位后尽快步入专业发展轨道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资格认定和管理教育实习指导师的遴选和管理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英国推广由实习学校、地方教育当局和大学教育学院三方联合的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要求实习学校的教师和大学指导教师都能更多地参与对方的工作,实习学校的资深教师要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指导[3] P.156。为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教育实习, 使教育实习的预期作用与政府教育规划、中小学对教师的期待和高校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 教育实习指导师的选聘首先要考虑到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三方协作关系, 还要考虑拟受聘人员的资历、专业程度、责任心和意愿。

( 一) 遴选标准1. 拟受聘人员应该包括来自三个方面的专业人员: 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本部门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资深专业人员、由中小学选定的资深教师和高校选定的教师。2. 拟受聘人员资格。教育实习指导师应拥有《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中所规定的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校教师资格, 具备中小学教师所要求的相应学历和中级及其以上职称。3. 拟受聘人员素质。考虑拟受聘人员思想、知识、能力和技能等因素, 教育实习指导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①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实习指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 良好师德修养; 关心教师培养工作, 具有参与教育实习指导的志愿和责任感; 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协调组织的能力等等; ②教育教学素质。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懂得课程论、教学论等有关理论并能够运用于指导教学实践。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全部过程,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具有自觉的教育教学诊断意识和诊断能力, 具有较强的指导教学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能够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研究等等; ③知识能力素质。掌握中小学相应科目课程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引导师范生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等等。

( 二) 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的职责借鉴国外成熟的职业教育实习指导师管理模式和教师教育的教育实习指导制度, 宜采取三方合作、各有分工的模式, 建立对教育实习指导师的管理机制、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1. 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 推荐本部门或其它教育机构中符合聘任资格的专业人员至高校接受聘任; 对受到推荐并且聘为教育实习指导师的人员资格予以认可; 采取行政手段比如制定有关政策对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师的中小学教师的劳动给予承认( 比如在职称评定、工作评价等方面作为必备或者优先条件) 等等。2. 中小学的职责: 推荐符合教育实习指导师聘任资格的教师至高校接受聘任, 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实习活动;按照学校规章制度和教育实习指导师管理办法负责对本校人员担任的教育实习指导师的管理工作, 保证指导的效能;对指导本校实习师范生的指导师进行评价和鉴定等等。3. 高校的职责: 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推荐的教育实习指导师予以聘任, 颁发聘书; 选聘校内专业人员担任教育实习指导师, 采取适当形式对所有教育实习指导师的劳动予以回报; 组织学术活动或者专题研讨活动, 定期邀请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实习指导师参与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研究教育实习工作, 不断确立巩固新的学术理念, 指导教育实习; 对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实习指导师的业务进修、培训或者短期访学提供便利条件; 等等。( 三) 管理三方可以组织教师实习指导师推选出资深人员, 组成“教育实习指导委员会”或“教育实习指导( 协调) 小组”,代表三方对教育实习指导师进行管理、评价, 行使以下功能:1. 确定教育实习指导师职责与权力; 结合教育实习指导师的工作实绩和评价情况, 定期改聘、重聘教育实习指导师。2. 定期组织教育实习指导师参与教师教育专业发展规划, 制定教育实习方案, 研究教育实习指导策略, 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 等等。3. 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高校方面的行政力量,采取适当措施, 激励教育实习指导师履行指导职责, 保证教育实习指导师享受有关权力和待遇。

三、职责与权益结合我们对教育实习指导师的制度实施的目标分析看,教育实习指导师的工作最起码涉及下面一些范围: ①教谕职责。包括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人格修养等方面通过以身作则、正面教育、反面警示等方式对师范生进行熏陶教育等。②管理职责。包括检查督促师范生教育教学常规遵守情况检查督促师范生各种教育实习材料准备、整理建档情况, 检查督促师范生工作纪律情况和行为规范情况等。③指导职责。包括指导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全程、了解中小学科研工作基本情况、初步规划将来的专业发展,等等。④评价职责。对师范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评价和反馈, 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给予评价和鉴定。⑤促进职责。受教育行政部门或者高校的委托, 对聘任高校的教师教育专业建设提出建议或意见。遵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实习指导师承担上述职责, 便应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待遇回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工作待遇。包括在工作量、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等方面给予一定待遇, 比如适当减少课时量、给予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适当提供更为良好的工作条件等。②经济待遇。包括按照指导工作量获取报酬、非工作日时间指导学生获得加班津贴、获得因指导学生产生的与工作相关的费用补助等。③奖励待遇。包括有权利因为自己出色的44指导工作获得相应的表扬和奖励; 有权利因为受自己指导的学生获得荣誉而获得相应的荣誉; 有权利因为志愿于较长时间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工作出色而获得荣誉等。④学术待遇。包括参加高校、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学术会议, 在会议上交流的论文可视为完成发表的科研工作成果,优先优惠参加高校面向中小学举办的培训、进修等。四、相关问题分析近年来高校教育实习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 各高校在中小学建立了教育实习基地, 与中小学签订教育实习合作协议书, 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实习制度化进程。但是,在现有条件下建设一支教育实习指导师队伍, 并在发挥其作用方面形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

( 一) 教育观念问题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建设, 最终意图是推动教育实习成为教师专业化的关键一环, 而教师专业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的三方合作。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三方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高度和在教师专业化工作上所作的努力程度, 就成了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建设的先要性因素。我国教师专业化在内涵建设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中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在我国发育得不够成熟, 专业性不强” [4]。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化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过程, 在没有教师专业化的理性认识、自觉努力的前提下, 目前我国教育实习的管理、组织、指导仍然会停留在外显的技能技巧、行动方式等方面, 而不会对内隐的教育反思、职业精神、教育理念和心智技能给予更多的关注。

( 二) 高校、中小学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问题当前在教育实习中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也有一定的合作关系, 但合作大多表现为在宏观的人才规格要求( 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教师资格的学历准入制度) 或者具体的指导形式( 如中小学在高校联系的前提下指派班级、教师为实习提供便利) 等方面, 属于较低层次的合作。如何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考虑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推进教育实习工作, 协调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中小学三方结构功能,“不仅需要有观念的更新, 而且需要有制度的创新” [5]。因此, 需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化建设战略考虑, 应侧重于对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期待, 在根本上规范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小学在教师培养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工作中具体的专业行为, 而不是以泛泛的条文陈述事实,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则或规章制度。

( 三) 职业基础问题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总体水平不高, 理论探讨成果远远超过实践成果。例如, 众多高校的教师教育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处于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 教育行政部门还满足于一般行政作为, 而不积极扩展对教师教育的专业影响力, 中小学仍以置身于事外的观念对待教师培养。在此情况下, 深化教育实习改革,建立三方协作、各有分工的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相当困难。此外, 由于我国师范生的学历证书与教师资格证书存在自然的相关关系, 获得了毕业证书的同时往往就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 教育实习被当作教师培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中的最后一环, 而不是被看作是训练学生职业精神、独立的职业发展能力、研究能力的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一环,按照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标准指导实习生还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接受, 短时间内建立教育实习指导师制度在遴选标准、工作内容、评价方法上较难协调。

新教师法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 政府职能 学院职责

[作者简介]张志平(1951- ),男,陕西富平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李鲜玲(1968- ),女,陕西武功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张大田(1958- ),男,陕西长安人,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80-01

综观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文献资料可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教师年龄断层明显、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科研水平不高、来源途径不宽、激励不力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支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教师队伍,有必要厘清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能、明确高职学院的职责。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政府的职能

1.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使队伍建设走向法制化。运用法律手段是各发达国家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而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做法,我国应加快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立法,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法制化。

首先,尽快制定职教教师法。目前,我国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以依据的法律规范主要散见于《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之中。而这些法律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的规定基本上是一样的。但由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活动对象的多样性、职业活动目标的多重性、职业活动内容的多变性以及职业活动环境的多元性,必然使职业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权利义务、培养和培训等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教师,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我国的职教教师法。

其次,通过立法构建分级分类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构建分级分类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第一,把职教教师分为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两个不同的级别,在每一级别中又分为基础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两大类。第二,规定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师资格证书获取的条件,并提高高职教师资格取得的条件。第三,使各级各类教师资格取得的条件,满足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并使条件更加的具体化和可操作。第四,实行职教教师资格取得的国家考试,保证教师资格取得的公平性。

再次,在法律层面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国外情况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法律上具有很高的待遇和地位。虽然近几年高职教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及国外高职教师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建议通过法律的直接规定,建立职业教育公务员制度,使高职教师的工资和待遇完全按国家公务员施行,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

最后,立法上把高职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强制性义务。我国《教师法》和《教育法》虽然把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教师的一项权利,但是法律中缺乏学院不安排教师进行培训法律责任的规定,从而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往往不能落到实处,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随意性比较大。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强制性的义务,以满足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2.加强需求预测,制定实施长期的人才规划。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国外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培养一名高职教师从进入大学开始,基本上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要加强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和实施长期的专业人才规划,平衡和满足高职院校对专业人才需求,防止出现人才断层。

3.建立并逐步完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校外培养培训体系。首先,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尽管从1999年开始,国家确定了多个高等院校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同时还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了几个专业教师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仍然缺乏,需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进一步建立专门的培养培训基地。其次,实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考培分离制度。实行考培分离,也就是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大纲,培训机构根据培训大纲的要求实施培训,而考核则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建立试题库,从试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考试,以确保培训的有效性。最后,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的监管。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培训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可以依靠行业协会的力量,制定高职教师培训标准,确定培训大纲、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防止培训走过场,保证培训过程按照计划扎实推进。

4.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支持。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还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要求企业在项目设计、项目建设等活动中必须包含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每年接纳一定数量的高职专业教师挂职锻炼;给予在高职专业教师培训中做得好的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或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等。

5.建立科学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引导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有序推进。职称评定制度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政府应当建立一套适合高职教师,不同于普通高校职称评定的职称评定制度,引导高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健康推进。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院校的职责

1.高度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内部制度、组织、人员、费用等方面保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

2.成立专业委员会,指导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委员会由学院内本专业带头人、学术水平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对本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新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岗位要求;对本专业教师校本培训进行计划、组织和实施;对本专业教师的校外培训提出指导性建议;对本专业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申请提出建议。

3.积极开展校本培训。首先,实行新教师入职培训计划并减轻新教师的工作量。学院可以制订新教师的培训计划,开发针对新教师的培训课程,筛选优秀教师作为培训教师,组织全体新教师参与培训计划。也可以在学院中设立专门的教师援助日,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的教师向新教师提供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在新教师刚入职的前两年内,适当减轻他们的工作量,以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培训、观摩、讨论、反思和探讨有利于他们提高和发展的教学策略。其次,充分发挥本院学术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其充当优秀教师的孵化器。学院可以通过内部政策,鼓励学术带头人组建项目团队,在承担技术项目的过程中,提升团队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并逐步将团队的规模和能力进行放大。这样不仅提升项目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而且项目成员把自己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再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也提高了其教学效果。

4.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对流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合作,把专业教师送到企业去顶岗轮训,被暂时顶替的企业人员可以到高职院校指导学生的实训教学。

[参考文献]

[1]付又良.新加坡教师资格制度及其启示[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

[2]刘育峰.论职教教师的职业属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7(4).

[3]王振朋.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地位界定问题及其完善路径[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10(9).

[4]项亚光.美国学区新教师的入门培训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3(6).

新教师法范文3

[关键词] 明星研究 多重维度 电影史观 中国电影 产业化

电影史,往往听起来都很厚重繁杂;而论述电影史的书,往往看起来也都比较乏味无趣。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了《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应该说,出版于2010年5月的这本书在新近推出的电影史著作里是较有新意、值得品读的。作者以开放的电影史观,从“明星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深入探索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明星及明星制,开拓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方向和维度,而且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在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明星和明星制问题有诸多启发,也很有研究的必要性。本文即从综述、特色与创新、影响与不足三个方面评价此书。

一、综述

(一)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闫凯蕾,是一名执教于上海同济大学电影学院的青年女教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一名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电影专业高材生,闫凯蕾在学术上勤于钻研、孜孜不倦,于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十多万字论文,也曾多次获奖,例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等等。闫凯蕾是电影制作专业的教师,《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则是她于2010年推出的电影史新作。

(二)内容简介

不同于笼统概括全部电影历史进程的传统综合性史书,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研究中国电影史的断代史著作,即专门探索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电影史,并且从“明星研究”的视角进行阐发,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史学观念,颇具作者的匠心。本书的篇章结构简洁分明,共分为七章,从纵向串联起来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中的民国电影史,此外在横向上每一章即每一分期论述的内容都将明星和他的时代相联系,为民国电影史的研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二、特色与创新

“就目前看,中国电影史研究可谓丰富多彩,在研究领域上,有综合史、断代史、专业史、门类史、片种史、区域史、部门史等,还有艺术史、文化史、类型史、传播史、批评史、产业史、观众研究等。”[1]如今随着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深入与细化,如何使得自己的研究有新意、有特色、与众不同,不人云亦云,便成为了愈来愈困难的事。本书作者闫凯蕾就以年轻一代开放的史学观念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一次对于民国电影史的新探索,同时也指引着无数关心民国电影的读者真正走进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之中。

(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开放电影史观

开放的史学观念,可以说是闫凯蕾写作这本书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跳脱出传统电影史学观念的框框,才能摆脱旧理念的束缚,以新的研究方法和开放的史学观念重新探索电影史。传统的电影史写作大多以编年体为主,比如在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亦有很多电影史参照国别体写作,或者与编年体相结合,分别介绍各个典型国家电影的发展史。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对于电影史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既体现在史学观念的变化上,更反映在一部部有新意的电影史著作上。人们不再局限在某些固定的研究领域之内,而是以新视角、新方法、新史观进行电影史研究。

正如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所说:“我们承认,电影是一种过去和现在都是多面性的现象,它同时是艺术形式、经济结构、文化产品和技术系统。从传统观点看,这些方面的每一个一直都是电影史研究中互不相干的次学科。基于这一事实,我们把对电影史研究的讨论分成四章:美学的、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2]电影史研究因而有了多重维度和多种探索的可能。《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这本书便突破了以往一些陈旧保守的历史观和电影史观,截取了中国电影史漫漫长河中的一小段即民国电影史,并且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那段电影史放在1923-1949这段时代大背景之下,再结合微观的电影明星及具体作品进行阐述,突破了电影史写作的惯常体例。

(二)“明星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作者大胆创新,采取了“明星研究”这种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民国电影史,这一点是本书最显著的特色。所谓的“明星研究”并不是把演员作为分析的最终目的,而是把他们看成是对所处的电影业及大众文化进程有揭示作用的文本。也就是说,“明星”这个研究对象几乎不具有形式价值,但却有重大的意义价值。[3]其实“明星研究”本身并非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这点在西方电影史学界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中早已被多次使用。以美国好莱坞为例,因为明星制和制片人制的成熟以及电影产业的高度繁荣等诸多现象,明星成为了美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所以早就有电影学者用“明星研究”的方法探索好莱坞电影发展史。然而用“明星研究”的方法来梳理中国电影史的著作尚属少数,绝大多数人忽略了明星、明星制这些在电影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维度。

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明星和明星制并不是一个新鲜事,虽说目前中国电影在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尚未形成完善的明星制,但“中国电影其实从早期开始就有了明星制的雏形,而类似电影皇后的评选就是这种明星制的产物”[4]。在本书中,作者便对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明星群体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

本书中每一章的标题都是围绕“明星”设置的,以明星的发展史串联起了民国电影史。1923年是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的年份,作者把1923-1926年间早期影星称为隐身登场,并分析了中国电影起步阶段明星的不同来源以及制造源起,而且从社会风气、传媒业发展等大时代背景进一步探讨,证明早期中国电影明星是和电影同步发展的,中国电影已经开始奠定明星制度的基础。到了1927-1929年,借助媒体业的发展以及中国电影类型化生产尤其是武侠片的兴起,一批武侠明星开始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明星定位,许多类型片电影都是以明星为中心制作,也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杨耐梅成为了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星,在这个电影产业的自由竞争阶段,激烈的商业市场竞争虽产生了许多烂片,但却使中国电影迅速成长起来。中国产生了第一批巨星如胡蝶、阮玲玉、金焰等。随着中国电影在1932-1935年的发展,越发成熟的媒体舆论话语系统促成了明星群体的诞生,并且呈现出类型多样和多元化的样态,从而奠定了明星制度的基础。然而到了1935-1937年,中国电影业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处境,明星阵营发生了分化。这种分化在1937-1945年间彻底实现,战争使中国电影业衰退,但上海和香港两地却涌现了周旋等电影明星,支撑着电影公司发展下去。战后的1945-1949年间,中国电影又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明星群再度繁荣。

本书作者除了采取“明星研究”这种新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外,还坚持正确的研究方针。“电影史家视为最珍贵的原始资料乃是同影片的摄制或某项发明同时代的资料”[5],然而由于中国早期电影的许多历史资料经历了等诸多考验,损失了不少,资料难以找全,因此闫凯蕾以扎实认真的学术态度亲自到上海图书馆等地找寻当年保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材料,摘抄了多达一百多万字的笔记,材料详实,从而对民国电影史的“明星研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三、影响与不足

(一)影响

中国电影学术界至今没有建构起成熟完备的“明星研究”理论体系,而从“明星研究”的视角论述中国电影史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本书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研究尤其是民国电影史的部分空白。这本书尚不能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但作者采用西方史学界常用的“明星研究”方法写中国电影史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相信这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会给中国电影人日后在探索电影史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启发与影响。

此外,随着目前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明星和明星制的问题日渐浮现,因此闫凯蕾写作本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化越做越大,明星也成为了电影产业的重要生产力之一,但明星制却没有成熟建立起来。因此本书对广大中国电影人也会产生重大影响,不仅仅要回顾历史,更要去思考现在和未来中国影坛明星和明星制的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将中国电影产业做得更大更好,这也是切近的现实需要。

(二)不足

本书虽然研究视角新、方法新、内容详实,有许多创新和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上仍较为粗浅,有的时候只是借助详细的历史资料,罗列民国时期的著名影星和作品,虽然也力求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联系了社会风气与时代背景,但在对于明星的分析和阐释上依然显得广度有余而深度不够,有时出现了割裂或联系不太紧密的情况,比如在中国早期电影史上写下重要历史坐标的著名的鸳鸯蝴蝶派和左翼电影运动等都没有引起本书作者的足够重视,在对明星进行研究和深入分析明星与电影业发展关系时没有做深层次的论述。

作为出版于2010年的一部中国电影史新作,本书也尚未与民国史的最新研究态势联系。“电影历史学作为电影学和历史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无疑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是历史的,又是电影的,兼有电影和历史的双重品格。”[6]不管是历史观还是电影史观都在随时展而变化着,而本书虽做到了研究视角新,但在时间的划分和大时代背景的梳理部分依然延续了传统的分期和写作方式。很多时候作者只是在细致详尽的历史材料中微观地看待问题,没有充分利用民国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史料。只有将不断发展的历史史观和电影史史观紧密联系起来,综合运用新的历史研究与电影史研究成果,才能更透彻地把握时展的脉络,梳理出中国电影史的发展轨迹。

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说更多的是一种历时性的研究和梳理,是对民国电影史前后几十年发展单一的梳理,但缺乏共时性的观照和思考。虽说本书中心是研究中国民国电影史,不是中外电影史对比,但外国同时期出现的一些现象或特点可以作为中国电影人的思考对象。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好莱坞明星如秀兰?邓波儿或葛丽泰?嘉宝等,但都没有做详尽深入的对比分析,更没有从理论角度进行阐释。而且本书对于电影史上的明星研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要在西方已有的研究框架基础之上运用本民族特有的电影理论等建构起中国人自己的明星研究理论体系。

“作为电影研究基本范式的转型,其‘历史转向’一方面表现为对于早期电影历史的研寻与写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统单纯的对于电影的艺术/美学表述向社会史、文化史的转向,亦即‘文化转向’。在‘历史转向’与‘文化转向’的研究背景下,电影明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领域而受到特别的关注。”[7]本书作者即以开放的电影史观,宏观联系微观,从“明星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进行研究,把中国早期电影史上的明星置入民国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文化体系中,使其作为一种互动文本,从多重维度观照和剖析民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为中国明星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出了一份力。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电影产业化在逐步扩大发展,明星和明星制的问题不容小觑。明星制虽还不完备,但明星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产生了许多辐射效应,不仅体现在当前,也反映在过去中国电影史的发展历程中,更会在将来发挥重大作用。因此《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是一个不错的参考。

注释

[1]高小健:《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当代电影》2009年第4期。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3]闫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4]万传法、朱枫:《电影产业中的明星与明星制》,《当代电影》2008年第7期。

[5]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页。

[6]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7]陈晓云:《作为电影研究社会维度之一的明星研究》,《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新教师法范文4

香蕉果肉“欣”营养

香蕉果肉营养全面,含有人体需要的大部分营养,比如其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帮助消化、调整肠胃机能。有研究发F每百克香蕉中含钾量高达472mg,经常食用可以使人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代谢平衡,维持血压稳定预防心血管疾病;除此之外它所含的氨基酸及植物化学物质可以帮助人们制造“开心激素”,预防和缓解忧郁;有医学实验发现香蕉中含有一种能防治消化溃疡的化学物质,它能刺激胃肠道黏膜细胞的生长繁殖,从而修复各种溃疡损伤。对于患有消化道溃疡者,多吃些香蕉,对改善症状、愈合溃疡、防止复发都十分有益。香蕉果肉的免疫活性很高,它可以增加白血球,改善免疫系统的功能,还能产生攻击异常细胞的物质“TNF”(肿瘤坏死因子);除此之外,因为香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所以还可以利用它为原料做成各种的发酵制品。

香蕉皮“欣”用处

香蕉皮除了有果肉所拥有的营养成分外,还有一些化学物质,比如酚类、油脂类、有机酸、缩合鞣质等。香蕉皮中多酚和黄酮类物质的优势在于它的抗氧化性,有研究发现香蕉皮中多酚物质消除H2O2(强氧化剂)的能力与维生素C相当;在还原体系中,它的还原能力要优于维生素C,也就是说香蕉皮的抗氧化性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想更年轻漂亮的你可以考虑多吃一点香蕉。香蕉皮中还有很多抑菌物质,比如蕉皮素可以缓解由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瘙痒、过敏等症状;有机酸除了有抗生素的作用外,还能降低消化物pH,增加胰腺的分泌;单宁除了具有止血、愈伤、抗过敏、抗氧化、抗癌变的作用外,还是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天然防腐剂,有研究表明它的防腐效果要优于苯甲酸钠(常用防腐剂)。在香蕉的果柄中,含有一种能降低血液胆固醇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防治动脉硬化有一定效果。香蕉的“外在”是否也让您刮目相看呢?这下香蕉皮可以放心大胆的吃了吧!我们可以取新鲜且没有黑斑点的香蕉皮,与果肉一起清洗干净做成香蕉奶昔,除了有香蕉的香甜外还可以感觉到一丝清爽。

了解了这么多营养小知识,再告诉您几个生活小妙招,在平时把它利用起来:

吃完香蕉后一定记得把香蕉皮留下,如果有人因穿鞋(尤其女士高跟鞋)把脚磨破了,可以将香蕉皮的内瓤刮下来贴到胶布内侧再贴到有伤口的地方,不仅可以滋润皮肤还对伤口的愈合有很好的作用;家里的皮具,比如皮鞋、皮沙发脏了、旧了都可以用香蕉皮来进行清洁和保养。

新教师法范文5

关键词 高中 历史教学 创新性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113-01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既要遵循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有序的推进,力求实现教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事实证明,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可以大大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思维与创新思维。尤其在新时期,探索更具创新意义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一、着眼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课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大本营。因此,首先要树立“课堂至上”历史教学模式,要把高中历史课堂打造成学生喜爱、师生互动、历史知识传递的重要基地,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良好气氛,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课堂的实际,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力争实现课堂教学的飞跃。例如,可以适度使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设置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历史知识点和理论内容与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身临其境,寓情于景”,实现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

总之,要以课堂为主要的基地,最大限度地释放历史课堂的能量,提升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让学生能够掌控整个课堂,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教学的着力点,要把高中生的历史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首先,要设置情节丰富、内容饱满、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块,让广大学生体味到历史课堂的温度、气息和感觉,使之自觉地进入到历史的天地中。其次,要把握不同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拓展课堂教学的层次,提升课堂的深度,让所有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可以看到,把课堂变为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花园”和“私密空间”,是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育,也是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二、培育良好师生关系,深化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有教育理论表明,师生关系的好恶,会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详细来说,当师生关系较为融洽、和谐的时候,教学的开展就会容易很多;反之,当师生关系处于平淡、沉闷甚至僵化的时候,教学的进行必然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好感度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好感度。所以,把师生关系的培育与维护作为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点,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要看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绝不仅仅限于课堂、课本与课程,而是应该全面考量、综合落实。这其中,师生关系的培育就是重要的内容。尤其在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和沟通作为课堂教学乃至课外教学的突破口与落脚点。要千方百计的塑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试想,当历史教师与学生处于亦师亦友、亲密无间的关系时,历史教学的开展“轻而易举”,学生们也必然可以更加热爱课堂、热爱历史课。

所以,我们要转变过去那种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附耳倾听的教学模式,打破师生间的隔阂与束缚,真正形成互动融通、师生共进的教学局面,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综合思维与应用能力。对于教师来说,要遵循“传到授业解惑”的基本理念,主动地与学生互动、交流,为他们解决历史学习中的疑难与困惑。

三、注重课外的历史积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也是现实的记忆。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与过往,历史是有温度和人情味的,历史是有生命力的。所以,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历史的人性化策略,要让学生不仅学习课程要求的知识点,也要在生活中、课外感受历史氛围,体验历史过往,积累历史情结。要形成课内与课外联系的教学模式,课内掌握历史知识点,课外要进行及时的温习、记忆和理解;课内要以课堂教学为侧重点,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课外则要丰富学生的历史观,增进学生对于历史的重新认识。要让课外历史学习有益于课内学习,也要让课内学习反哺课外历史的创新性积累。总之,课外历史积累是历史教学的延伸,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

综上所述,所谓创新性历史教学,既是课内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更新,更应该是课外历史思维的拓展与升华,也应该是师生“戮力同为,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当历史的教学和学习都成为有趣的事儿的时候,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便指日可待了。

新教师法范文6

一帮助新任教师过好“三关”,缩短工作不适应期

新教师从学校毕业分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压力比较大。搞好新任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尽快帮助新教师过好三道“关卡”。

“角色关”,即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向一名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过程。要过好这一关,重要的是让新任教师尽快熟悉教师职业的特点,首先应帮助新教师认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次要帮助新任教师深入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明确大学教育的目的,规律,过程,内容。再次就是要使新任教师了解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及时调整心态,做好教书育人的思想准备,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缩短不适应期,尽快进入到教师角色。

“师德关”。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因此,与其它行业的职业道德相比较,教师职业道德在内容上更加具有丰富性,深刻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对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而言,过好“师德关”的有效途径,可以从三方面来实现:一是通过开展师德教育,组织新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的相关政策和规则,掌握学校关于教师方面的基本要求,使教师懂得依法履行教师义务,增强师德教育中的刚性因素。二是营造师德建设良好氛围,通过演讲会,座谈会,读书会,开展争优创先活动等形式,创设一个宽松,向上的环境,增强凝聚力,激发新教师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培养新教师乐业、敬业思想和创新精神。三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弘扬高尚师德。通过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向先进典型感人事迹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明确努力方向和前进目标。请优秀教师、师德模范与新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经验交流,可使新教师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激励和鞭策新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为人师,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教学关”。分配到高校从事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毕业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于如何组织教学知之甚少。过好“教学关”,首先要帮助新教师抓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教学基本功是教师开展教学所应具备的功力,对一名大学教师而言,基本功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三字一话”的范畴,理解教学大纲、分析教材、编写教案、组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语言、进行板书设计、绘画板图、使用常规教具等,都是基本功内容的组成部分。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基本功要求越来越高,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熟悉使用一门外语,开展双语教学,都是一名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要求。其次要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教育工作,掌握教书育人的基本方法,尽快熟悉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各教学环节及讲课、听课、说课、评课等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的要点,掌握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方法。

二为新任教师拟定三个目标,指明成长方向

新任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新教师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到成为一名能胜任医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教师,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性阶段―――进入教师角色,独立阶段―――成为合格教师,创造性阶段―――能胜任教师工作。为此要根据新任教师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

第一层培养的目标是“入门”。新任教师进校后,见习一年期满,转正定级,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尽快进入教师这个角色,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初步具备有适应大学教学需要的教育、教学能力,熟悉教学常规和教学环节,弄清各项常规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掌握所教的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能博采众长,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资历高教师的指导下,担任一门专业课部分章节的教学任务,教学上达到“站稳讲台”,能够满足学校对教师工作成效的一般要求。

第二层培养的目标是“合格”。新任教师工作2~3年内,要求能够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基本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说课、听课、评课的一般特点。掌握大纲和教材,正确讲授一门专业课,能较好地把握所授知识的深度,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教学基本功底扎实,熟悉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专业课CAI课件。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明确,能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具备一名大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

第三层培养的目标是“胜任”。在合格的基础上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3~5年内使新教师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会讲授一门以上专业课,会上各种课型,并根据学生和专业特点组织教学。掌握说课、听课和评课的一般技巧,具备课堂教学机智和技巧,课堂教学效果较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会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和辅导,制作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够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善于学习研究,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能运用现代教学思想,在专业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对新任教师实行“三制”,加速成长步伐

对新工作青年教师实行“三制”,即岗前培训制度,导师配备制和教学考评制是加快新任教师成长步伐,促进新教师早日胜任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行之有效的办法。

“岗前培训制”。新任教师刚刚加入教师行业,对如何开展大学课程的教学,怎样遵守教师职业道德都还比较陌生。通过岗前培训,集中新教师学习《高等教育法》、《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法》、《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规范》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使新教师获得三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能较快地了解并掌握大学教师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新教师步入教师行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二是明确医学院校教师所要遵守的基本的职业道德,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三是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教书育人的方法,为今后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导师配备制”。新任教师从大学毕业到大学教书,教什么,怎么教,教学工作应该做到哪些方面,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实践自己摸索,但可能需要漫长的过程,实行导师制,给新工作的青年教师配备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上的传、帮、带,是新教师迅速成长的捷径。一方面指导教师可以帮助新任教师开展一些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指导教师手把手直接指导新任教师备课、上课,给新教师上示范课,传授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并经常性的督促指导,可以使新教师少走弯路,缩短岗位不适应期,更快地过好教学关。同时,新任教师通过拜师学艺,也可从中学习到指导教师良好的师德风范、教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自己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