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科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科学论文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1

一、有目的地讨论,把握讨论契机

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使师生、生生之间都能够形成信息情感的交流,可以集思广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有目的地讨论、开展合作学习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好形式,它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多向的互动过程。而有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或操作不当等原因,使课堂讨论在教学实践中走入了误区。例如采取“分组式”讨论教学,一般先给出问题,最恰当的讨论契机是当学生们经过思考,开始嘀嘀咕咕地小声交流时。此时学生通过思考,对问题本身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从行为学上讲,小声交流就是拥有结果但不明了的表现,学生开始主动交流见解,内心对完善自己的认识有比较强烈的需要。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时采用课堂讨论,效果则较好;在新课讲授完后,让学生讨论一节课的收获,以这种组织方式作为课堂小结,效果也较好。

二、关注素质发展,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课堂除了注重学生的知识目标,更应关注育人、发展的目标。课堂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教师应采取措施,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为全体学生,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互相帮助,达到对不同思维和方法的解释与分享,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能力,如讨论前分好小组、学困生做讨论记录、让学生参与讨论的评价之中等。

三、考虑客观因素,谨慎采用讨论

实践表明,在学生群体中困难生较多的班级,课堂讨论效果较差。一是课堂难以控制,学生中“天南海北”聊天、思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情况较多,开展难度大;二是学生本身知识水平限制,讨论深度低;三是学生心理“自卑”因素多,参与积极性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开展课堂讨论,应先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再有效地开展讨论。在人数非常多的班级,教师在开展讨论之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如课前提前让学生进行分组、分工、分阶段准备,防止课堂上花较多时间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还要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及时总结,给予适当鼓励。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比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把条件中的数值变换一下,请学生仿照例题板演,然后再进行变式训练或者下一个题目。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切记不可以打入“冷宫”,要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并学习数学。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

一、问题应能能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课例:[问题]查找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难易度应恰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在熟悉教材,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则取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

例如:提问可分为(1)判断"是什么";(2)描述"怎么样";(3)分析"为什么";(4)比较"有什么异同";(5)评价"有哪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针对差一点的学生;(2)(3)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4)(5)主要用来提问中上水平的学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问题应渗透于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提倡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探究、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将问题渗透于探究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衍青:浅谈课堂提问的艺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迁移;原则与方法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迁移是一种创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文本迁移,知识迁移,能力迁移;有利于打破“教教材”现象,实现“用教材教”的教学模式。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进行课堂迁移,延伸阅读。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特点,把握迁移原则,探索迁移方法,以激活语文课堂。

一、把握课堂迁移原则,科学、合理拓展延伸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提高课堂迁移效果,教师则需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从教材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实现迁移目标。

第一、立足教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迁移只是一个重要教学辅助环节,需要教师立足于教材,基于教材理解上进行迁移教学,为教学需求而进行课堂迁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解决好课本与迁移之间的关系,紧扣文本来设计迁移的内容、迁移时机以及迁移广度与深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延伸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快速把握所学知识,并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逐步提升的素养。所以,课堂迁移需立足课本,其内容既可以是文本难点与重点,也可以为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当然,课堂迁移需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依据学生学情与教学内容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否则,即使是再精彩无比的课堂迁移,若没有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枉然。

第二、贴近学生生活。在语文新课标中,倡导教学走向生活与社会,要求教师留意与学生紧密相联的生活经验,同时将其变为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所以,在阅读迁移教学中,课堂迁移的内容也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的体验或经历相符,并适应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由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结构中认识新知,构建新知。例如: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该文章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可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延伸:①课文中,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是十分严格的,你们如何看待这一教育方法?②在课文结尾处说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回忆你们的少年时代,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母亲的影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进一步理解文本,加深知识的把握。

二、抓准课堂迁移方法,理解、升华文本知识

1、由主题思想的理解角度加以迁移

每篇文章,都有着自身的主题思想,而这一思想往往蕴藏在重要语句或情中,需要读者认真理解与体会。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由主题思想的理解角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以把握文本主题。

第一、以文章重要语句进行迁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感知文本,把握文本主题思想。在每篇课文中,其内容是由语句而展现出的,尤其是关键语句,更是掌握文本主题的突破点。所以,教师可抓准关键语句加以拓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同时在语句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例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文本中有一重要语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句话,教师可进行迁移:①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什么是世界?②在母亲眼中,世界又代表什么?为何有这样的差别?④这句话含义深刻,请谈谈你们的理解。这样,通过问题迁移,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与人文教育。

第二、对比阅读进行迁移。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因为作者生活经历、文化水平、写作背景等不同,因而文章风貌则有所不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某点切入,选出一些主题相似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加以分析与探讨,紧扣文章主题进行比较与归纳,从而把握文本主题。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舒乙的《父子情》进行对比阅读,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有无异同点?两位父亲各有什么特点?文章各有怎样的语言特点?两篇文章是如何表现父子情的?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对比,可以深刻理解文本主题,体会到父爱的伟大。

此外,还可以情节补充来进行迁移。在课文阅读中,通过延伸故事情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2、由语言品味角度与情感体验加以迁移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提问艺术;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3.1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83-01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而是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学习方式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来看,课堂提问的设计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提问得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问不当,不仅无益于教学,还会窒息课堂气氛,禁锢学生思维。

据研究发现,目前中学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情况并不如人意,主要表现在:问题数量随意性大,一节课最多的可提二十多个问题,最少的只提一个问题;提问仍然是从教材内容出发,而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基本没有答案开放的,鼓励学生阐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反复重述、打断学生发言的情况比较严重;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不高;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的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这些表现是目前课堂教学提问比较普遍的现象。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提问技能,透过该现象能更深层地反映出目前教师的教育观念中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知识的掌握,教师仍然在课堂上唱着主角,学生并没有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这种观念对课堂教学提问的影响在于,它使教师对提问的功能、目的、类型、作用等的认识和实际运用机械、单一,针对性不强,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效果较差。这样的教育观念和提问现状根本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提出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问题并进行研究,对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推进,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温故知新,联系已有知识

教学要真正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多提问,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创造。任何一个物理教师在上课时都不希望自己上演“独角戏”,学生无动于衷。在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去调动,去激活。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联系已有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以往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

二、列举提问,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生活离不开物理,物理也离不开生活。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将物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

三、创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教学的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液体的蒸发时,先给学生呈现如下现象:用扇子对着一支温度计扇,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棉花,将棉花浸入酒精中,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再用扇子扇,温度计的读数迅速下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就给课堂教学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又如,通过列举有待解释的事例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惯性知识时,教师举例:人绊倒时通常是向前扑,而人滑倒时往往是向后仰,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学生在学习惯性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容易产生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从而进入问题情境。

四、学以致用,采取应用提问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做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五、引起争论,激发思考提问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和“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这样既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也可以把有关知识融会贯通,收到效果比单一的讲解要好得多。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为此,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5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在我们的教学中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引入新课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师在引课当中应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某些联系,在提问旧知识时引导学生思考,联想,分析,使学生感受到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拓展.这样不但使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消除学生对新知识的恐惧和陌生心理.及时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效果。

如新课标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复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引发学生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理论基础,通过对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思考,从而进行类比联系,引入梯形中位线定理,通过这样的引入最后定理的证明这一难点就会很容易突破.而且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使复习时间大大缩短,保证新课质量.

但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必须精心选择复习内容,使以学的知识为新知识开辟道路。

2,联系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艺术

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数学知识,采用学生熟悉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学生会觉得亲切具体,易于接受.尤其是对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如讲“解三角形”时可以提问学生“不过河,能否测出河面的宽?再如,讲授“直角坐标系”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处在班级第几排第几列。或给他一张电影票,问他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的?当学生从这些生活实例中领悟到“两个有序实数可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时,教师再讲“直角坐标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提问,质疑引入新课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教学引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恰恰从疑问和好奇开始。教师以提问适当的问题开始讲课,能起到以石激浪的作用,刺激学生会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如,有些教师在讲授“负数”时,他并不是象书上那样讲“零上”与“零下”,“上升”与“下降”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先问学生“2-1=?”,“1-2=?”。这样的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对被减数小于减数的问题,学生会说:“不够减”。教师接下来会问:“欠多少才够减?‘欠2’”。这时可引进记号“-2”表示“欠2”,并指出:除0以外的数前写上“-”(称为负号)所得的数叫负数。这样引入新课既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又弄清引入负数的目的。

这样引入新课能有效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常用得引入新课方法。

但需要提出得是:所提得问题难度要适当,既要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以达到引起探索的兴趣。又要不能太难,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入手,不然,就达不到引入新课的目的

4,练习,讨论,归纳引入新课艺术

通过练习,讨论,然后再对数学对象进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引入新课。这是常用的方法。对于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使用多媒体,有时会省时,省力,同时能增加课堂容量。也便于学生`比较观察。如果暂时没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题目在随堂练习上进行归纳。比如引入平方差公式的一组多项式乘法练习。

(1)(x+1)(x-1)=?

(2)(x+1)(x-1)=?

(3)(a+2)(a-2)=?

(4)(3a+b)(3a-b)=?

(5)(4+a)(4-a)=?

可以让学生先做,然后点击答案并用不同色彩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特点,通过练习,归纳,猜想的方式引出平方差公式。这样引入新课的方法往往是应用于有关公式的新课上,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发现的能力。但选取的例子不要太难。只要能便于学生观察,发现结论即可。

5,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艺术

设置悬念的引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当中经常被应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悬念就是灵感集成的火花,它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造成一种“欲与知不得,欲罢不能”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去猜想,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后兴趣,乃至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悬念的设置,在技巧上应是“引而不发”,令人深思,富有余味。

如数学上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就需要有意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秘所在的心理。即“疑中生趣”,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这样题目:“方程5x-x-4=0的一个根为x=-1,不解方程求出另一根x=?”教师可以先给出x=-÷(-1)=,请同学们验算。当学生得到答案正确时,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就使学生产生急于想弄清“为什么?”此时教师接着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其实存在一种特殊关系,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再使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更能“锦上添花”。

当然,设置悬念要掌握分寸,不“悬”学生不思其解,就达不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太“悬”学生望而生畏,也达不应有的效果。

6,“开门见山”新课艺术

可能有的老师有时上课并没有绕圈子,而是直接说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就象洋思中学的经验一上课就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并且讲述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自学。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如在学习“有理数减法”时可这样引入“在学习了有理数加法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有理数减法,那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它跟有理数加法有联系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适合教学内容与前一课有紧密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课,有时一节课容量很大而旧知识又很熟悉,也可以使用“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7.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艺术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所以以用趣味性实验引入新课,旨在激趣。

如在讲乘方运算时用“拉面”引入新课,一是有趣,二是易接受。学生可以在课前后去拉面馆去,观察厨师操作。或要求学生用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让学生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再把结果表示出来引出乘方概念。

这种引入新课方法,必须符合数学本身的科学性,违背科学性的引入即使生动,有趣也不可取,甚至会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8,实际应用引入新课艺术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当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会更加重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和明确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有的老师就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际当中经常使用符号表示某种意义,如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五线谱等资料给学生看,或举了一个“失物招领”的例子:“小明拾到人民币a元,请拾到者到教导处认领的”,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用a表示有什么好处?”。来引入新课。

当然列举实际应用的例子要贴近生活,要使用大多数人熟悉的例子。否则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当然,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那种方法和手段引入新课,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将学生从“要我学”被动学习情绪激发到“我要学”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欲望上来。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但要注意课堂教学整体设计,把引入新课视为一个重要环节,不管用那种方法,都要简明扼要,紧扣课题,切忌拖泥带水,影响正课进行。

初一科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 问题意识 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根据学习主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语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开拓学生的思维。如何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

1.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不能用一个人的想法去代替所有人。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重视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去观察、思考、分析,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如教《清平乐・村居》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自由想象村居的画面,让学生产生疑问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要冲破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实行民主,师生之间关系保持平等、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展现自己的个性。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既重学更重问。这样学生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意识,从而发挥其作用与价值。在不断的提问中,学生也增进了知识,并主动创新。要鼓励学生提问,对提问不正确的要加以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克服思考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打破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有深度地思考,注重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3.教师引导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要把握文章重难点设计适当的问题。好的提问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能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变被动为主动。如教《幽径悲剧》时,可以问:“写藤萝之美前,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幽径呢?”“藤萝的悲剧是它个人的悲剧吗?”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和重点,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

4.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加强、巩固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肤浅或不合逻辑,教师都要耐心倾听。教师要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沟通要平等对话,不能挖苦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于开口的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教师只有认真、平等和学生沟通交流,才能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

5.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思维技能去激发问题意识。思维技能的培养会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并且能对一些粗浅的认识、联系进行不断的深化,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水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学生打破传统的知识局限,从而多角度、多方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可以丰富和扩充知识,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学也活跃了思维,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创新。

(二)根据课文特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利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合适的情境。学生独立地确认问题情境及良好的问题意识,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了解文中的词句表达和理解,而且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从句、段、篇质疑,了解各类文章手法,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根据具体的课文,要求学生把须提出的问题写出来,避免学生质疑的盲目性。质疑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质疑。

文章的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精辟的提炼,主旨所在。抓住了课题,文章的内容也就了解了。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课题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我的叔叔于勒》可针对题目质疑“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写于勒?通过于勒的故事想表现怎样的主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文章词句与主要内容提问。抓住关键的语句、内容,就能层层推进,巧妙地将教学引向深入,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重点词句及课文内容,并且通过这些词语引发联想和想象。又如教《社戏》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关键语句发问,甚至有些句子貌似矛盾,仔细体会才会恍然大悟。有的学生提出:“那夜返航时不是一直在骂老旦吗,为什么作者却说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对一些耐人寻味的美句,学生很容易提出质疑。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考虑。

教师首先要具有问题意识。教师在讲课时不能过分依赖课本,要试着向文本发问,自身要不断提高问题意识。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博闻强识。教师带着问题去探索文本,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探索。教师课堂评价不能只是肯定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语言、每一次评价不应是对学生的判决,而应是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对话。应该把判断和感知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根据具体课文内容和所达成的目标,设定评价语的总体基调,使学生受到多种语言色彩的熏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偏离了教学目标,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徒劳,学生不但没有收获,反而会失去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教学的灵魂所在,虽然新课程强调“自主”,但自主不等于散漫或是混乱。

(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学生应学会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初中生的思维常常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学生的主体活动往往比较肤浅,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探究价值,这就需要老师来引领。引导学生将问题相互联系,如讲解鲁迅的《孔乙己》,可以从孔乙己的“手”这个全新的角度切入,个性化解读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如果学生只会提出问题而不会思考,更不会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那么提出的问题便不是他自己的问题,甚至是没有意义的。要培养学生对已知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为了培养学生会问、善问的能力,老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提问点,引导学生层层深问。

三、结语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和不断探索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杨欣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J].决策探索,2007,(10).

上一篇中秋新闻

下一篇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