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

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文1

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是体现我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医院业务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充分发挥我市医学专科优势,提高我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强我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科学、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我市第一轮(2007年~2009年)重点专科建设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瞄准医学科技前沿,跟踪高科技的发展,落实“十一五”卫生科技规划,重点地鼓励、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技术优势、竞争优势、品牌优势的市级临床医学重点专科,通过三年时间的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使该专业总体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或市内领先;力争在规模、队伍、研究水平、辐射能力等方面达到省内中上水平,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技术水平较高、各具特色优势的专科专病群,带动和促进其他相关专科的建设和发展,使人民群众能就近得到较先进和满意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发挥重点专科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评选办法

(一)申报

1、申报范围和时间:

⑴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⑵第一轮重点专科重新申报;

⑶省级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上报授予证书,一并公布。

申报专科需由所属单位审核并签署意见,市直单位直接报送市卫生局科教办;县(区)所属单位须由县(区)卫生局初审后报送。申报截止时间:2009年7月20日。

2、申报资料:

⑴填写《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一式3份;

⑵医疗机构许可证复印件。

⑶《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中填写的科研成果、专科、论文、论著、人员资质、奖励证明及大型器械发票等硬件材料的复印件。

《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申请书》可从市卫生局科教办公用邮箱中自行下载,邮箱:,密码:3861531。

3、申报条件:

⑴医学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解决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能力,某些病种具有(或基本具有)市内领先、省内或国内先进的诊治技术,能解决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关键诊治问题。近3年开展有填补市内空白的新技术、新业务;各项医疗指标达到所在级别甲等医院重点专科的要求,该专科甲级病历达90%以上,无丙级病历;根据专科建设方向,制定重点诊疗病种及优化诊疗方案,并在临床中加以运用。加强省内外技术合作和交流,引进和推广应用新技术,研究开发临床适宜诊疗技术。

⑵医学科研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具有明确而稳定的专科主攻方向,临床特色突出并具有发展优势,科研支撑条件较好,研发能力较强,在该领域处于全市领先或先进水平。承担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并进展顺利;近5年有填补省内空白的新技术、新项目;近5年有获得省(部)级科技奖或市(厅)级科技进步二等及以上科研成果奖项;近3年在国际、国家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医学论著或综述文章15篇以上。

⑶学术队伍建设:专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学风正、医德好,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在省内或全市有一定知名度,担任省级医学专科学会常委或市级医学专科学会的主委、副主委;有较强的医疗、科研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能力,专科带头人应具备主任医师职称或副主任医师4年以上资格,并有2名以上从事本专业不少于2年的副主任医师。专科具备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前景良好的专科人才队伍。科室文化建设好,技术质量高,有能满足临床和科研需要的医疗、护理、医技和药剂人员。

⑷人才培养能力:是全市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承担医学大专院校的临床带教工作10年以上;积极开展省内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承办市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推广新技术及农村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技术水平。

⑸基础条件配备:有足够的工作用房,病区不少于40张床位,医护人员配置符合标准,无病区的专科设置结构要符合相关要求(如医学专用科、影像等);具有使该专科达到区域内先进水平的临床诊疗和实验设备,能够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科研任务。承担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有能力争取到其它科研经费支持,具备科研攻关能力。

(二)评审

1、评审原则:

⑴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⑵坚持鼓励创新、择优确定、优胜劣汰的原则;

⑶坚持评审标准、保证质量、宁缺勿滥的原则;

⑷坚持社会公示、动态管理、持续发展的原则。

2、评审程序及时间安排:

⑴初审(2009年7月21日~8月20日):

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的完整性进行专业性的全面审查,审查合格者进入专业技术评审。

⑵专家评审(2009年9月1日~10月31日):

由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申请专科的技术优势、发展潜力、整体建设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及重点发展的诊疗技术的先进性、科学性进行评审,以申报材料进行综合论证及现场汇报、答辩的方式,进行现场考评。同时对照《评审标准》逐项进行实地考评。

(三)公示

市卫生局根据专家评审组的意见,按照“择优确定、合理布局、全面评审”的原则,经研究确认后于2009年底之前进行为期7天的公示。

(四)认定

公示期内无异议者,由市卫生局认定并授予“开封市临床医学重点专科”(2010年~2012年)牌匾。

三、奖励

1、市卫生局设立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发展基金,重点专科所属单位按不低于1∶1配套基金奖励。

2、发展基金(含单位配套经费)主要用于重点专科的人员培训、学术交流、科研开发、、工作平台建设等方面。

3、奖励经费应纳入单位财务管理,专款专用,不允许挪做它用。

四、管理与考核

1、总体思路:在重点专科管理上,鼓励应用性研究和临床适宜诊疗技术研究,扶持基础开发性研究。我们要以顺应疾病普的变化,以人民群众医疗需求为导向选择重点发展专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保证专科的高水平,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增强专科发展后劲,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促进专科的健康发展。使我市尽快建设具有优势特色和一定规模的重点专科群,促进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

2、重点专科建设每轮周期为三年,此轮为2010年~2012年。

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文2

【关键词】医保档案;规范化;档案分类

一、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现状与特点

自2012年以来,三明医保事业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通过“三医联动”,医保事业迎来了新格局。截至目前,三明市医保基本情况如下:全市共有参保人数263.52万人,其中城镇职工42.27万人,城乡居民221.2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2.65万人。2019年市中心档案室共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各类业务档案330卷。全市档案从业人员均为兼职人员,共有11名,其中中级职称3名,初级职称1名。

(一)医保档案涉及人员范围广。医保档案自每个人出生之日起,伴随其一生,因此,对个人而言,医疗保障部门档案是否全面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影响较大。参保种类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待遇享受分为干部保健、门诊特殊病种、住院报销、异地就医、异地安置、特殊用药备案等。医疗保险稽核类有现场稽核、有对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等等。因此,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在其他社会保险类档案中是与人民群众联系最多、利用最广,与人民生命健康关系最密切的档案类型。

(二)医保档案的组成类型多。组成医保档案的有医保中心形成的文书档案及相关的合同协议;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表、相片、身份证复印件,与单位签订的合同等相关材料;住院患者报销的各种发票、住院清单、疾病证明书等相关凭证;医院、药店、诊所等定点医疗机构的开通申请书、信息变更表、账目冲销报告等相关附件;生育保险参保人员的信息登记及待遇申请表等相关资料;驻医院服务站办理业务时收集的新生儿登记表、门诊特殊病种登记表、特殊用药备案表、异地就医申请表等;医疗保险稽核科到定点医疗机构现场稽核记录本、稽核人员到外伤参保人员事故发生所在地和就医地进行稽核的笔录本、对待遇审核科工作人员手工报销材料进行审核、复核的反馈单等。

(三)医保政策的不断深入。医保政策的制定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参保人员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不同时期的医保档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侧重点。具体表现为:每年住院报销目录与比例的调整与变化,参保单位及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基数基本上是每年一调,以及个人账户划拨比例的调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每年的缴费也在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每年每人20元到2020年每人280元),审批材料的报送等进行不断更新,还有办理业务所提供的材料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少跑路,最多跑一趟为前提,医疗保障部门时常调整提供材料的种类),这些政策上的调整,导致医保档案材料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三明市医保档案存在的问题

(一)对医保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医疗保障部门的档案承载着与医保相关的一切信息,与参保单位、参保人、定点医疗机构、医保中心关系密切,也是地方政府制订医保政策依托的基础数据与材料的主要来源。从医保档案业务人员的配备、档案室建设的水平及年度档案工作的考核等情况看来,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与三明医改差距较大。

(二)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档案管理的日常工作都是以纸质档案为主,档案软件只用简单的“阳光文档”软件,仅能对档案进行录入和自动生成案卷目录、卷内目录及简单查询等功能。档案室的硬件设备未及时更新,室内只是简单配备了档案柜、打印机、计算机、灭火设备、温度计。从档案室建设标准要求来看,档案室还应配有相应的密集架、防磁柜、温湿度调控系统、防盗监控系统等。

(三)档案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没有档案专业的人从事医保档案管理工作,市中心与管理部都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兼职人员,平时以其他工作为主,档案工作为辅。

三、三明市医保档案管理规范化路径

针对三明市医保档案内容多、变化快、利用多等特点,为保持三明市医保档案的统一性与可持续性,必须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及销毁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档案设备的维护和使用制度、业务档案管理流程制度、业务档案立卷工作流程制度等。各项制度既要体现档案管理的专业特点,又要保持医保业务开展的方便,且做到最大化服务参保人员。

(一)建立统一的医保档案归档办法。各科室及各管理部要按照各自工作情况,以方便档案查阅、利用为前提,根据《福建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福建省医疗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若干制度》,制订《三明市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业务材料归档工作流程操作规程》,规定由业务科室在第二年度上半年对本科室上一年度的材料进行收集、分类、整理、组卷、打码,然后移交给档案室,对其进行编写卷内目录、填写备考表、拟写案卷题名、归档验收、编制检索工具、编制案卷目录、装盒、填写档案盒、上架。

(二)建立档案借阅与利用制度。为了提高医保档案提供利用水平,也为了更方便服务参保单位和人民群众的查阅,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日常管理,每一份档案的借阅和利用都要进行登记,特别是服务效果好的、利用率高的档案要及时让借阅者对其进行评价,确保医保档案有借有还,防止医保档案的遗失及损坏。

(三)加强医保档案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医疗保障部门需不断提升医保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信息技术对医保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利用全流程进行改造升级。电子档案与纸质文档相比,具有易保存、方便借阅和归档,存储空间大、物理条件要求低的特点,在调阅和检索等方面有很强的便利性。利用“e三明”“微信”“云闪付”等平台搭建“城乡居民医保缴费”平台,利用“闽政通”网上办事大厅平台,方便参保人员在线办理业务。

(四)提升档案从业人员素质。应加强档案从业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培训及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档案管理岗位责任意识和道德修养培养,促使其认真学习医学、法律和信息化技术等相关知识。让医疗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医保档案工作的保密性、重要性,确保医保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可用性,认真将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使医保档案工作有序进行。医疗保障部门要形成医保档案工作和岗位责任管理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提高医保档案管理效率。

(五)加强档案库房建设。建立医保档案专用库房,严格档案室库房的建设标准,要求配备必要的防火、防水、防盗、防霉、防潮、防尘、防光、防高温紫外线、防有害生物以及照明等设备,并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

四、三明市医保档案分类的探讨

三明市医疗保障部门的业务档案分类是在国家、省有关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明市医保档案利用与科室工作方便的原则,将医保档案分为七大类:一是社会保险管理类,保管期限分为永久、100年、50年、10年,其中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登记材料期限为永久、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关系转入申请材料及附件期限为100年、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继承审批材料期限为100年、职工医保退休人员审批表及附件材料期限为100年、参保单位基本医疗保险变动月报材料期限为100年、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汇总表期限为100年、参保人员放弃补缴申明材料期限为50年、参保人员异地联网申报材料期限为50年、基金购买健康保障服务协议、合同协议审批单期限为10年。二是医疗保险费征缴类,如退休人员补足25年医疗保险费审批表及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0年。三是医疗保险待遇类,如门诊特殊病种确认表和疾病诊断证明书,保管期限为10年。四是生育保险待遇类,如生育保险待遇登记表及相关附件材料,保管期限为10年。五是医疗保险稽核监管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信息更改申报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功能新开通审批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退出或暂停医保定点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全省联网定点的申请材料期限为永久、稽核情况汇总表期限为30年、医疗机构变更结算、冲销费用的申请、报告材料期限为30年。六是医疗保险耗材类,保管期限为30年,其中公立医疗机构第四批医用耗材采购现场议价、专家意见及配送承诺书期限为30年、单位耗材产品信息调整材料期限为30年、药品(耗材)联合限价采购品规调整登记表期限为30年。七是医疗保险业务统计报表类,保管期限为10年、30年、永久,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年报表期限为永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季报、月报表期限为10年。

【参考文献】

[1]朱秀红.创新医保档案管理的几点看法[J].办公室业务,2020(13):106-107.

[2]解恒学.医保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几个要点探究[J].兰台内外,2020(30):56-57.

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文3

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的基本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创建于1957年,有五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学校坚持“素质为先、技能为本、医技为主、全面发展”的培养宗旨,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引入国际行业标准,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芬兰、澳大利亚、挪威、荷兰、新西兰等国的院校开展护理教育教学合作项目,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多年来,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凸现办学特色与品牌效应,成为上海一流、国内知名的卫生相关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示范学校。

学校目前专职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占84%,拥有教学经验和临床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达40%。学校目前拥有数十名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常驻外籍教师。建立了一批权威的专业发展指导专家和一支高素质的实习、实训带教队伍,分布在医疗设施齐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其他三级甲等医院及相关行业内

(一) 专业设置:护理专业;护理(中英合作)专业;医学检验专业;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药剂专业。

(二) 校训:秉学厚德 擎术济生

(三) 教学环境

学校设校本部、嘉定校区、临床一分部(瑞金医院内)、临床二分部(市九院医院内)、临床三分部(新华医院内)等校区,设有浦东新区、金山、宝山等分校。校本部位于周浦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占地面积29.46万平方米,可容纳4000余名学生。建造了计算机教室、数码互动形态学实训室、多媒体语音室、报告厅、图书馆、运动场地以及5万余平方米的学生公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现代化生活和学习环境。新校区采用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无纸化办公的教育管理网络系统,形成了集教学、科研、管理的数字化控制体系。拥有国家财政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的4个中等职业技术公共实训中心:上海现代护理公共实训中心;上海医学检验公共实训中心;上海口腔医学技术公共实训中心;

上海市现代药学公共实训中心。

(四) 升学就业

学校各专业教学基地广泛分布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及其他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区中心医院及市区各牙防所和齿科制作所等,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就业机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8%以上,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上海市各级医院和医药企事业单位等。

2010年,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校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衔接载体,开展护理专业的中高职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实行自主招生,包括中外合作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年限为6年,毕业后颁发中等职业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双毕业证。

(五) 国际合作

学校坚持与国外医学教育界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师资和教材,教育合作项目达37个,初步显现国际标准融入教学过程的办学特色,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长期聘任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外籍教师执教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拥有国际化的智囊团——国际护理教育委员会,成员是来自美国、英国、芬兰、挪威、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大学护理系主任和专家。作为本市职业教育单位代表,与鹿特丹ROC 教育集团签订了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

已与9个国家的19个院校实行学制互通、学分互认。通过选拔资助优秀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及教学实习单位学习进修,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对外交流学习能力,并获得护理专业国外临床经验和相应学分。此外,学校每年接受多批次国外留学生来临床教学基地参加见习和实习、撰写实习报告和论文,获得学分。

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教改的基本情况

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教师、事业、行业共同发展,教学和临床向结合,教学工作进医院,外聘医护工作者进学校。实现学校老师和医院老师1:1。

2.模块化课程设置

主要有:人文素质模块、基础模块、 临床模块、护理基础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和实验实训模块。

加强人文突出素质;加强专业基础突出课程综合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动手能力;体现“够用、实用原则”。

3.对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观点;对课程如何设置提出了“贴近临床,贴近学生”。

4.实践教学模式

实行了操作流程“规范化”,自己学校老师编写了一本关于操作流程的书本;“实训、见习、实习”一体化,有大量的医院支持保证了教学改革的实行。

5.如何做到“工学结合、定岗实习”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6.对怎样以能力为本质量观、推动改革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做了探索;对专业设置和师资建设也做了工作。

三、亮点

(一)教学实验一体化

很多理论课在实验室上,上完了理论课,学生马上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习理论更加具体化,效果较好。

(二)学生知识体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

对中专层次的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少,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老师反映比如问学生量血压的具体步骤,同学可以根据操作来回忆具体过程。如果只上理论课,同学一点印象也没有。

(三)三位一体化培养,即:“顶岗实习、院校结合、订单培养”

院校结合:学校内部的结合

与医院的结合:聘请师资

合作教学(把教学任务下达到医院。如果学校的标准和医院的标准不一致,采取:制定专业操作考核规程,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或者教师去临床一个月进行培训)

订单培养:在实习之前,针对各个医院、科室的标准来培训,强化训练2周,自己老师来做(自己老师先去医院学习,学习后回来培训学生)。

以上是在陈标校长和张荣军老师的带领下,以及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领导和数名老师的介绍下,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所了解和学习到的。通过数十天的学习,我对我校示范校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合适的定位,

四. 我的心得总结如下:

(一) 在教学方面:

1. 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觉得教学实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挺好,能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加强动手操作能力。

2. 订单培养,对实习学生帮助应该会很大。能够缩短学生适应医院环境的时间,使学生一下到实习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3. 人文素质方面训练, 参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校实训基地的时候,正好遇上几名同学在一楼值班,我们进去后,同学很有礼貌的问候了我们,总体感觉同学们的形象气质很好,还有就是他们的实训室都是由同学轮流管理, 这样也发动了同学们的自主自觉性.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

(二) 对毕业学生的考核方式:

我认为如果能让学生一毕业就能就业需要对学生实行三个阶段的考核:

1. 课程实施后理论和技能考试

2. 实习前验收考核

3. 毕业前技能考核

经过以上层层把关验收,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走上社会也能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三) 应职业化人才要求,深度开展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

以典型医技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职业道德和素质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训练三不缺。让学生早期接触专业,早期认识专业,早期规划职为发展。让学生在校学业,临床见习,顶岗实习。

(四) 教学和临床结合, 双师型队伍建设:

这个方面我们学校今年已经实行了,就是医学教师有机会必须进医院,熟悉岗位,培养好的学生前提就是先培养好的老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实还可以请行业兼职教师,就是医院里有经验的医护工作者进入学校教学或带教。实现医

院学校共同培养学生。

(五) 结合我校和我地区实际:

我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组建于2000年8月,是由原日喀则地区范学校和卫生学校合并而成。十年来,我日喀则职业技术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多种形式办学,不拘一格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为西藏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办学宗旨。在长期的办学中,学校始终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教育方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农牧区,面向现代化。

随着西藏社会的飞速发展,整个西藏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我们要适应这一新的形式和要求,真正培养出适用型,素质型,创新型护理人才,实验实训教学是基础,良好的实验室实训室条件是前提。

鉴于以上原因,结合我校实际我对我校示范校建设有以下两点见解:

1. 全力建设实验和实训室:

我认为我校本身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实验实训设备,也具有相当数量的执教人员,在这次示范校建设中进一步建设我们的护理实验和实训室显的尤为重要。我希望通过两年的努力,大幅度提升我校护理专业整体水平,形成以护理重点专业为龙头、带动其他医学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技能型、实用型护理专业人才,形成以创新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鲜明特色的护理专业示范点. 在这里我希望学校能发动各专科任教老师根据需要申报所需设备以避免我们项目组老师在采购设备方面出现遗漏。

2. 全力打造精品课程:

邀请专家组成校内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认真评审每年度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材料,并对课程建设提出宝贵建议。组织专家与负责教师就推进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研讨与总结。针对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各专业系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分工,重点建设薄弱之处;

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验收,不断总结建设经验;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打造优质教学平台,加强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推广应用,为申报国家和市级精品课程奠定基础。

医院先进科室申报材料范文4

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迈出坚实步伐

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完成以来,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和进一步转变职能、理顺行政关系,莱芜市编办不断完善党政机关有关职能和机构编制,继续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调整。

(一)深入评估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查找改革遗留问题。着眼即将开展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总结以往改革经验,查找工作遗漏,深入开展对上一轮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评估工作。经评估,一方面,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事权关系进一步理顺。市直部门取消下放了行政审批和管理事项49项,加强了卫生服务、环境保护、住房保障、就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职责36项,调整理顺职责54项,从制度上更好地保障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大部制”改革要求执行到位,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区政府机构的设置既遵循了中央、省的改革要求,又充分考虑莱芜的实际情况,市区政府部门数量全省最少。三是部门内部机构调整和人员编制核定到位,机构编制资源配置进一步规范。取消了2人以下科室和科以下机构层次的设置,减少挂牌机构71个;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新组建和调整的部门,人随职能走,编制随人走,其他部门不增加人员编制;规范领导职数,并全省首次对机关和参照管理事业单位非领导职数进行了核定;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市直部门不再新增工勤编制,自然减员空出的工勤编制不再安排进人计划。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改革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个别机构设置仍不够合理,政企、政事、政社不分,职能越位、缺位问题依然存在;行政管理资源分散,行政审批事项繁杂,行政效能不够高;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机制仍不够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积极性、创造力,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开展部门履职情况检查,切实解决政府缺位、越位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检查。在部门自查基础上,通过听取履职情况介绍、核查文件资料、查验群众反映问题和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走访监管对象、访谈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社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职情况进行实地检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了整改意见,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农业、商务、渔业、质监、工商等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分工,完善了监管体系;督促指导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了《莱芜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关于进一步明确镇(街)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的意见》、《莱芜市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办法》、《莱芜市食品安全舆情处置办法》、《餐饮服务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等规范性文件;设立举报电话,畅通了群众投诉渠道。

(三)进一步推进政府结构优化和职能转变,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完善政府权力运行责任体系,对一些领域出现的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解决。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在药品流通管理、辐照食品监管、中央厨房和甜品站食品安全监管、节约用水、电动汽车及充电设备管理、城镇集体企业资产和财务监管、“鲜奶吧”监管、职业卫生监管等20余项职责中的分工,强化了相关部门的责任,解决了社会发展进程中新产生的职责交叉和关系不顺的问题。

二、深入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促进简政放权

加快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和廉洁政府,制定了《莱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莱政办发〔2013〕3号),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提升审批效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根据国务院、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原则,对目前各级各部门行使的行政许可事项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缩减审批事项,取消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

(二)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将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内设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将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集中到行政服务中心,确保部门行政审批权向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到位,审批事项在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到位,强化“一窗式”审批。目前市发改委等33个部门单位已将本部门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加挂了“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牌子。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归并后,行政审批服务办公室陆续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审核、审批、办结全部实现在大厅窗口完成。

(三)实行行政审批“一表通”制度。整合归并、科学设计企业注册登记和建设工程项目报建过程中需要的各式申请审查表格,将申请审查事项的基础信息集中于一张表格,实现申请表格的全流程共享。同时,通过现场提供、网上下载等各种形式向服务对象免费提供所有格式文书,实现行政审批服务“一表通”。

(四)实行并联审批“一本通”制度。整合企业注册登记、建设工程项目报建等并联审批事项的审批流程、服务指南、办理过程等审批要素,印发《企业注册登记一本通》、《建设工程项目报建一本通》等服务指南,让服务对象一次性明白审批事项办理的流程顺序、申报材料、办事时限、收费依据及办理过程,实现并联审批服务“一本通”。

(五)精简优化审批流程。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和“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清理规范前置条件,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要予以删减;全面推行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审查、窗口负责人核准的“一审一核”制,进一步精简归并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法定时限在3天以上的,压缩三分之一;3天以内的,做到即时办结。

(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集中统一管理。制定了《关于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统一规范管理的意见(试行)》(莱室字〔2012〕11号),按照“统一平台、资源共享,分类交易、全程监督,整合流程、规范高效”的思路,建立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将目前由部门监管、分散开展的建设工程招投标、国土资源交易、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归并集中,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三、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改革要求,以清理规范和模拟分类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一)加大“撤、并、减”力度,创新开展清理规范。针对一些事业单位职能弱化或消失,空余编制较多,管理体制不顺畅等问题,采取四项举措,大力开展清理规范:一是合并机构。对职责任务相近、经费来源相同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对隶属同一部门、经费来源不同的部分事业单位进行撤并。二是归并编种。对部分人员编制较少、经费形式不同的事业单位,将其经费来源归并为全额和差额两种。三是空编收编。对职责弱化、业务衰减的事业单位,空余编制坚决予以收回。四是超编控人。对超编事业单位,不再新增编制,不再列用编计划。清理规范期间,全市整合机构120余个,撤销单位20余个,收回编制300余名。

(二)助力科学跨越发展,整合优势执政资源。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重点,抓住清理规范有利时机,整合全市优势机构编制资源,着力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是为全市中心工作提供保障。组建了大项目推进办公室,加强了全市大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力量;对莱芜经济开发区等“五大平台”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调整,促进了钢铁精深加工、不锈钢等产业的跨越发展;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交易、公共场馆管理等领域,探索实行新型管理体制和模式,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二是为改善民生提供保障。针对当前群众较为关注的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食品安全、环境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问题,完善或强化了市慈善总会、市光荣院、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市社会救助办公室、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等机构设置;设立市环境应急办公室,完善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内设机构设置;在市政管理部门增设了城市防汛机构等。三是为繁荣文化提供保障。深化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推进宣传与经营、事业与企业“两分离”,筹划组建了莱芜报业传媒集团和莱芜广电传媒集团;为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能力,设立了市文物局、市博物馆和市美术馆;为加强莱芜梆子这一地方独有剧种的文化品牌保护,设立了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研究制定了从临聘艺校生中录用事业人员用编计划的意见。四是为教育领域发展提供保障。强化了教育领域的机构编制配备,规范完善了事业机构编制事项;重新拟订了全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方案,及时下达了补充教师用编计划和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以及免费师范生编制计划;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城市地区教师到农村任教。五是为卫生等领域提供保障。统一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核定了人员编制,并将镇(街)卫生机构人员、业务、经费等统一划归区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对科技等领域事业机构进行优化调整,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三)开展事业单位模拟分类,编制《建议目录》。准确把握事业单位分类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按照“上下一致、全面覆盖、积极稳妥”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各项工作。一是开展深入调查。针对工作难点和关键,全面系统梳理事业单位的职责情况,对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的认定依据进行归纳,分析事业单位的收费项目,了解事业单位经营状况和人员工资发放情况,为分类做好前期准备。二是开展模拟分类。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和职责定位情况,对市直事业单位逐一进行分类研究,对存有异议的,寻找政策依据,严格标准,保证分类的准确性。三是编制《建议目录》。在开展模拟分类的基础上,编制《莱芜市事业单位分类建议目录》,为省编办研究制定全省的分类目录、统筹指导各市的分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建立事业单位管理新机制。积极制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莱城区人民医院等试点单位,建立和完善以决策层及其领导下的管理层为主要架构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机构,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规则,建立健全决策监督机构和明确管理层权责。同时,积极建章立制,不断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内容,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更名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局,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27号文件精神加强事业单位监督管理的意见》、《莱芜市事业单位监督工作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全省率先印发《关于规范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年检验资报告的通知》,促进了事业单位年检的规范开展。

(五)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改革成效明显。通过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事业单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更加理顺,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公益服务职能明显强化,财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范围、规模及创新的程度,都达到了全省先进水平,得到了各级各界的充分肯定。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编制工作性质重要,目前工作富有成效,今后应进一步严格、科学、创新、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编制工作水平”;市编办主要领导撰写的《经营开发类事业单位现状和改革设想》获第一届山东省行政体制改革暨机构编制管理科研成果一等奖;《莱芜市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山东莱芜市“三个加强”丰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山东莱芜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特色鲜明》等在中央编办网站发表;《“十定”理念与事业单位监管》、《莱芜市对大型公共场馆实行统一管理》等在省级网站或专业刊物发表;《机构编制部门强化三种意识为全市大发展大跨越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市编办服务重点工作优化机构编制》、《六项措施强化监管着力提升事业单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等在市级报刊进行刊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创新推进统筹城乡改革,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全面优化

(一)进一步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改革中,撤并整合党政工作机构和事业站所,调整职能和明确岗位职责,全市19个镇(街)统一设立了党政工作机构和事业机构,编制比改革前减少37名,领导职数减少69名,减轻了财政和农民负担,为顺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保障。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明确了乡镇“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基层民主、促进农村和谐”四个方面职能,推动了乡镇政权角色定位的顺利转变,确保了中央、省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认真开展乡镇机构改革评估,确保各项改革内容落实到位。

(二)认真抓好开发区管理机构建设。目前莱芜市共有省级开发区6个,区级开发区1个,每个镇(街)还建有自己的开发区(园区)。为支持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在莱芜经济开发区加挂泰钢不锈钢生态产业园牌子,在钢城经济开发区加挂莱钢钢铁精深加工产业园牌子,分别享受市级、区级经济管理权限。授权雪野旅游区(莱芜雪野省级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在其管理区域内行使相关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当于县级社会和行政管理职能。为加快形成全市“一主两副一区”城市发展新格局,赋予莱城工业区相应的城市管理职能,在辖区内行使同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权限;在财税体制方面,赋予莱城工业区相对独立的财政权限,提高其发展自主性。经积极争取,以莱城区杨庄镇为核心区域建立了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应设立了工委管委会。

(三)大力推广“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强化片区规划理念,以精简、统一、效能为原则,鼓励各镇(街)与所在开发区实行“区镇合一”管理体制,按照县域的标准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努力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名镇、旅游强镇、现代化农业大镇。目前,全市实行“区镇合一”管理模式的比例达到35%,全省最高,实现了进一步强镇扩权、减少管理层次、降低行政运行成本的目标,构建了新型镇域经济发展格局。

(四)加强派驻机构设置。通过内部整合和编制调整等办法,对部分开发区检察、国土、规划、执法、统计等派驻机构和工商、质监、地税等垂直管理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作了加强,不断提升园区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在基层统筹设置了水利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统计等管理服务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