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回家的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记住回家的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基本价值追求。其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有独立的内涵,又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富强”就是富足强盛。“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文明”即先进文化,“和谐”即和睦协调。总的来说,富强、民主、文明与和谐,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障,文明是灵魂,和谐是目标,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目标,体现着国家发展的整体价值追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首先,它们是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理想信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道德理念,因而也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社会层面上的基本要求。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自由”即自己作主,它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充分自由和发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平等”是指人们平等享有社会权益,平等履行社会义务,它要求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公平正义,它要求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它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总的来说,自由是前提,平等是基础,公正是底线,法治是保障,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形成了对社会价值的基本要求。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与行为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首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公民对国家、对工作、对社会、对他人的应有态度和应尽责任,是应该自觉遵守和实践的道德规范。其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内涵,又是~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爱国”即热爱祖国,“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诚信”即诚实守信,“友善”即友好善良。总的来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一起形成了对公民个人层次上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要求。

“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联系,不可分割。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提出的24个字的“三个倡导”,不仅每个倡导的四个关键词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且“三个倡导”之间不可分割、彼此交融。它们贯穿于国家民族复兴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内在要求和公民行为标准三个层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互贯通、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内容体系上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而从价值实现的主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政治理想与国家使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需要时刻遵循的社会信念与社会责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道德与行为规范。“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系统最终都要落实到公民的理想信念与行为上,表现为对每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和责任义务。

“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一是促进“三个倡导”的宣传教育主流化,把核心价值观融进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干部培训和群众普及教育规划,覆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要体现到精神产品的创作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服务与传播体系之中,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二是广泛运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转化为社会的群体意识和人们的自觉行动。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先进新典型,批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引领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行动。

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主流化,“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纳入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作用、科学内涵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特质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二是结合实践开展实证研究,全面掌握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主流和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期盼,明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三是开展理论层面的深度阐释与解读,通过深入的理论宣讲,把“三个倡导”讲清楚、讲充分、讲透彻,用以引领思想意识;组织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讨论,推动达成社会共识。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2

摘要: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通过有效途径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会对国家的未来起着重要作用。而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耻感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耻”的本意是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耻感教育则是培养人们的耻感意识,以某些令人感到羞愧的事为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全社会确立起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耻感及耻感教育的基本认识

1.耻感的内涵分析

“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羞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羞愧心理,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省。耻辱,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正处于屈辱的环境中。无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不管在哪种语境中,“耻”都是一种道德范畴。

不同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对耻感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心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耻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觉察到自己无能时引发的情感,此时个体为避免遭受拒绝会产生躲藏起来的愿望。”现象学认为耻感是一种生理状态,行为主体在感到羞耻时,会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耸肩、面部僵硬、脸红等。伦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从耻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出发的。

2.耻感教育的理论支撑

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儒家思想的很多关于耻感教育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中庸》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倡导人们拥有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质。孟子指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知耻。道家同样重视耻感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要知足常乐,要以贪婪为耻。

⑵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尽管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罪文化,即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做善行,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耻感文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术》中全面系统的探讨过“羞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羞耻是一种道德判断,通过羞耻感来判断是非、善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 只有面向‘耻感’这一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事件本身,并对耻感给予确实的阐明,伦理学才能在客观与历史语境中获得对道德起源及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并对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把握。”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

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

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

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

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

(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

(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三、加强耻感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社会应承担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公共传媒

公共传媒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很多新鲜事物都是通过公共传媒传播的。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好奇心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在他们的耻感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并不能对新事物的好坏或是荣辱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公众传媒必须发挥其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青少年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得到耻感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过程中,就更能够感知做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可耻的事,所以公共传媒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榜样作用,多传递能够加强青少年耻感教育的信息,以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耻感教育融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

在耻感教育过程中,责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承担责任是每一个现实的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承担着或多或少的必要的责任,如学习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等,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行。“在知耻教育中注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自觉认同并履行责任的公民,对他人负责,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接受责任教育,并能够在现实中做到这点,从责任意识出发,那么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就很容易做到。

3.家庭教育应在青少年耻感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最主要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青少年耻感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耻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家长应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耻感意识,“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自主性,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中。”青少年耻感意识增强,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总之,应充分发挥耻感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的耻感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认同,然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晶.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4.

[2]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46.

[3]王彦民.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J].邢台学院学报,2010(2):81.

[4]庞文娟.新形势下大学生知耻教育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34.

[5]纪莹莹.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和培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2:21.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3

父爱您就像微风细雨,润物无声,深情无言。您还记得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吗?那时学校离家不远,十五分钟就可以到校。您为了让我能够认识回家的路,不在依靠父母,您就教我如何记住回家的路,把回家的路编成一个故事给我听。我学会了以后就每天独自在回家的路上走,一走就走过了六年的读书生涯,但父亲您不放心我,一直都跟在我背后伴着我,陪我走过人生的第一步。

父亲您就像丁香,淡淡悠长。现在我上初中了,要在城市里住,不能常看到那充满关怀、慈爱的父亲。您知道吗?我在城市里每晚都在月亮下祈祷,祈祷月亮能够把我对父亲您所的话都带给您。您还记得在我离开家的前一个晚上吗?那天晚上您对我说:“你去到城市里要是想爸爸的时候就把你想说的话对着月亮说,她会把你的话带给我的。”月亮真的会把我说的话带给您吗?父亲您有收过我曾对月亮说的话吗?父亲您给我带来了许多幻想和向往,每当我沐浴在月亮之中都似乎感到父亲在月光下静静地听着我对月亮祈祷。

父亲您对我的爱是无言的情怀,是沉默的岸头,在我疲倦的时候,给我起航的力量。在狂风暴雨中,父亲不正像一棵松树吗?高大雄壮,是力量与坚韧的象征,在与自然和困难勇敢地拼搏后,教会了我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面对困难,并为我撑起一片绿荫,供我歇息。在我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上,困难与挫折使我失去了往日与憧憬,是父亲您鼓励我说:“不要怕,在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不要向挫折低头,世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那短短的一翻话使我从跌倒处爬起来,伴着我走下去……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4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经历了不小事情。有一次,我和小智一起去学校上学,在路上,我不小心踩到石头,绊倒了,小智就立刻把我扶到一边去,她说:“小智,你没事吧。”可我无法站起来再走了,我对她说:"你先去学校,等会我自己会去学校。”小智用有神的眼睛望着我:"我怎么能丢下你一个人呢?说着,她背着我上到学校,找校医抱我疗伤。

在一天中,最开心的是放学每一次放学,我们都一起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谈谈心事,说说笑话。有时我们谈论一下学习的问题互相借笔记本看,有时自己没有的书还向她借。我觉得和她一起真的很开心。

每一次我有事都是小智帮我解围,我们俩从小就一直互相扶持,关心对方,她可以说是我一生的知音朋友。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5

现在,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了, 而电视上的那些公益广告也没有起它本身的作用,我觉得要保护环境,首先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来当环保小卫士吧!

在上一个星期六,我学完画,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才刚刚满六岁的小女孩在迎面向我跑来,这时从我身边走来了一位身穿黄色大衣的男孩边吃香蕉边把吃完的香蕉皮扔在了地上,这时,那个小女孩没注意脚下有香蕉皮,踩在了上面,一个后仰摔倒了,她的胳膊和腿都摔烂了,疼的她号啕大哭,我连忙拿出纸巾,给小妹妹敷上,我左顾右盼的找那个男孩,那个男孩已经跑了,我生气地自言自语到:“一点文明都没有!”

我回家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只要记住就好了!”

从这件事情中,我知道了:要保护环境,不是嘴上的工夫,要实际行动,更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记住回家的路范文6

在我看来,天灾是因为自然失去了安详,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安详。

现代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说是焦虑,大概不会有人反对。而焦虑又是如何生成的,怎么出现的?在我看来,一是无家可归,二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当你漂泊一生,回到老家却发现那个家已经不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当你身处迷宫,却总是找不到出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因为无家可归,人们筑财为巢,筑权为巢,筑名为巢。

食品危机,健康危机,感情危机,安全危机,教育危机,文化危机,环境危机,等等,因为找不到一条回家的路,人们从未有过地慌乱和空虚。

为了填充这种慌乱和空虚,只有以加倍的速度来掩饰,只有以拼命的忙碌来掩饰,只有以财富的积累来掩饰;好抓着速度、忙碌和财富让生命暂时逃避掉这种要命的慌乱和空虚。

生命进入一个巨大的两难:要么被速度累垮,要么被焦虑击垮。最后,速度本身又成为一个焦虑。生命的高速公路上,残骸历历。

更有一种人,因为迷失日久,他们压根就不记得还有一个家,或者压根就不相信还有一个家,也不相信有一条回家的路。因此,他们以速度为家,以效率为家,以欲望的满足为家。

利益的最大化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为此,不少人直至把车开到不择手段那个道上去。

由风景和速度而生的焦虑再度产生。旅游业的兴盛正是这种焦虑的副产品,正是因为人们在平常的日子里看不到风景,在最近的心的花园里看不到风景,风景才成为一种饥渴。

餐饮业的兴盛正是这种焦虑的副产品,吃已经不再是吃,而是满足人们的一种填充感。

房地产业的兴盛正是这种焦虑的副产品,正是因为人们无家可归,才拼命地置家。

在我看来,是四种飓风把现代人带离家园。一是泛滥的物质,二是泛滥的传媒,三是泛滥的速度,四是泛滥的欲望。这四者攻守同盟,狼狈为奸,织就一个天罗地网,让天下无辜难以幸免,难以逃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