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退休赠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退休赠言范文1
为进一步体现党内关怀,切实增强干部退休的政治荣誉感、组织归属感、退休仪式感,实现在岗工作和退休无缝衔接,充分回应广大退休干部的关切和期盼。根据X组发﹝2020﹞6号关于印发《XXXXX干部退休荣誉制度(试行)》的通知,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举行荣退仪式的时间:拟定于2020年11月25日(星期三)下午14:30。
二、举行荣退仪式地点:三楼会议室。
三、荣退仪式参会人员:局班子成员、各股室站所负责人、财务股全体成员、局工会主席、局办公室代表、XXX同志及其家属、联系检监察组组长、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四、荣退仪式会议主持人:拟请XXX局长XX同志主持。
五、荣退仪式的议程:
(一)请X局副局长XXX同志宣读县委组织部关于XXX同志退休的通知。
(二)请XXX副局长为退休干部XX同志佩戴荣誉红花、绶带;请XX局长向退休干部XX同志颁发退休证、退休纪念牌、发放《老干部工作政策实用手册》;请局工会主席X向退休干部X同志赠送工会纪念品。
(三)请XX副主任介绍退休干部朱永惠同志的工作历程。
(四)参会干部代表发表赠言(参会的副科以上实职领导、职工代表:XXXX等)。参会X纪检监察组组长、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发表赠言。
(五)XX同志及家属发表感言。
(六)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七)欢送退休干部朱永惠同志回家。
退休赠言范文2
永无止境
----- -幸福的范畴很大,不同人有不同的幸福观,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幸福概念。小时候饿得半死(曾经一天只吃两顿饭),也馋得够可以,因此“幸福”也就是“有得吃”。没钱买零食就上山采摘野果吃,什么厚壳刺籽、箭仔籽呀,都摘,又酸又涩的,可小伙伴头说就是要尝尝那种酸涩感。要是采到山楂、杨梅、罗仔拨(芭乐)就乐开了花,尽管未成熟的山楂、杨梅那酸涩劲总让人的脸部变了形,硬梆梆的罗仔拨会让人便秘,可大家还是一到季节就上山,总是遏制不住它们的诱惑。最好吃的要数山咤呢,它的株矮矮的,不用爬树,也没有刺,只是它的果实总喜欢与我们捉迷藏,老是长在浓密的叶子底下,让我们好难找!一旦谁发现了大家伙总是不顾荆棘的拘绊直扑过去抢摘。那胖嘟嘟、紫黑紫黑的小酒钵外形就足够让我们流口水了,更不用说它甜甜的果肉及特殊的味道了。最让我们忘不了的是未成熟的菠萝,拿着砍柴刀粗糙地消掉皮后(其实还有很多鼻眼)就一手握着它的柄一手拿着刀啃得津津有味,只是没吃几口舌头就疼得受不了,小伙伴都伸出舌头互查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大家的舌头都被菠萝鼻眼“割”出血了!却有好几个小滑头只停了一会儿又勇敢地吃起来,可见那个馋呀!
----- 我排行老二,实际上却做着老大的家务活,因为老大是男生,放学后总跑去观斗鹅或打篮球。活干得多了,总能得到妈妈及邻居们的赞扬声,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幸福观:我是乖乖女,样样要最棒,做好弟妹的好榜样!不但家务活要做得最好,争取做个“劳动好手”:洗衣、煮饭、做菜、砍柴、挑水、浇菜、养猪、养鸭、养兔、养猫、养狗、等等凡是农村里的家务活我都不输给邻家姐妹,甚至邻家大叔的“土医生”绝活“采草药”也被我偷偷地学会了。后来大叔发现了,不但没责怪我,还时常叫我帮他采草药,教药的性能(这为我后来喜欢关注“健康之路”打下良好基础,也让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浅!)。而且书也要读得最好,年年拿到“三好生”。记得第一次“三好生”奖品是两本小人书。一本教育小孩子不能被台湾“特务”用糖衣炮弹的糖果所收买,要警惕主动搭讪的尖嘴猴腮的陌生人。我印象最深的是画册中台湾“特务”的指甲总是又长又尖,像魔抓(可曾几时那魔抓却变成有名的“九阴白骨爪”)!另一本讲述的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少女进工厂当老师傅的学徒,一身蓝色的工人制服,脖子上总挂着白色毛巾,特神气!每天学徒虚心求教,师傅细心指导。很快学徒出师了,师傅派她独立完成兄弟厂的艰巨任务。她竟然排除万难出色闯过关!接着就前途无量了。当时我就把这少女当成偶像,想像着自己的将来也要穿戴一身蓝制服,挂着白毛巾,神气一番!当然我还明白:不努力读书考上大学是跨不出红星山门的,因为我哥的落榜已让我爸下决心将他“居民”身份变成“农民”了。于是乎我又把学习当成一种奋斗的幸福。
退休赠言范文3
吴远鹏正要将信扔进废纸篓里去,突然,他眼前一亮:这信纸上的字迹很特别,每一字都写得像被风吹过,笔画一律向左飘,和自己的书写习惯惊人的相似!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又仔细看了一下,发现那信上的字比自己的字更自然流畅,这就怪了!自己一手好看的“左飘”字,可是当年向恩师毛远哲学来的啊!哦——对!这会不会是毛老师写的呢?他看了看信封上的邮戳,不错,正是从家乡县邮局寄来的!
吴远鹏想到初中毕业时毛老师曾在他的留言簿上题过字,而且那个留言簿他一直带在身边,于是就翻箱倒柜将它找了出来。翻开封皮,首页便是毛老师的赠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是毛老师常挂在嘴边的北宋范仲淹的名言。吴远鹏比较着留言簿和信上的书写特点,终于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封信出自他的恩师毛远哲之手无疑!
毛老师和吴远鹏不仅同乡还同村,他更是远鹏初中三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当年吴远鹏因家境贫困,正欲辍学去做苦力,是毛老师用他那微薄的民师薪水供他念完初中进重点高中的。对毛老师这片恩情他一辈子难忘!
可毛老师为什么退休后想要做一名村官呢?这可与毛老师一向的人生理想与行事风格大相径庭呀?吴远鹏想起今年全市“一次性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事来。对照政策,按毛老师的教龄和年龄,自然属于退休范围。是下面没有落实好退休人员的待遇,引起毛老师对政策不满,从而萌生出要当村官的念头吗?
吴远鹏想起家乡镇里的王书记来。王书记经常到市里来求他为家乡跑项目,两人接触较多。电话拨过去,那边传来惊喜的声音。吴远鹏单刀直入,询问了镇里解决民办老师问题和毛远哲的情况。王书记在电话中高度赞扬了毛老师,称毛老师真不愧是“名师”,识大体,顾大局,姿态很高,积极响应,还帮助做其他人的工作。镇里也是全按市里的要求落实待遇的,民师们全无意见。
这下让吴远鹏更加不解了。毛老师既然乐意退休,又何来要发挥余热的想法呢?吴远鹏再看了一遍信,信中毛老师明确提出要“干干村干部”!是不是家乡村里的那几个干部胡作非为而让毛老师发怒了?对,以毛老师的耿直性格,绝对有可能!
要说家乡村里的那几名村干部,吴远鹏就更不陌生。每年他们都要到他家来几趟,打电话、写信就更多,都是找他要钱的。什么装电话装宽带啦,改水改厕啦,修路铺油啦,建村部修小学啦,甚至村民办低保搞救济什么的都要找他。有时他也觉得麻烦,但总念在乡里乡亲的分上,还是不断地安排下属给予了照顾解决。他有些怀疑这几个“土八路”把这些钱拿去瞎掰了!
他再次拨通王书记的电话,询问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可王书记说,他的家乡吴家寨这几年可谓是“超常发展”,现在已是远近有名的富裕村。村里从他那儿要的资金也都用在正处,镇里还专门作过审计,是没有问题的。王书记还力邀吴远鹏回乡看看,给他们敲敲警钟鼓鼓劲。
这下让吴远鹏彻底蒙了!人家在村里干得好好的,毛老师为什么要去掺和?他决定回去看看,探探恩师的真实想法。就顺着王书记的话,爽快地答应了。
半年后,吴远鹏终于抽出时间回到了老家。这天,吴家寨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县里、镇里的一大帮领导全程陪同,村委会全体人员以及全村享受农村低保和救济的村民都在村委会的大楼前迎候,村小学的学生还列队欢迎。一阵寒暄过后,王书记和村干部还带他去看他们所要的资金都用在哪些地方。见那些项目资金没有乱花,吴远鹏的心情非常好,颇有一番荣归故里的感受。
唯一让吴远鹏感到不快的是,他急切想见到的恩师毛远哲没有露面。王书记和村干部都派人去找了几次,都说大门锁着,没见人。
天快黑了,一些领导纷纷告辞,王书记和村干部们一直陪着他。吴远鹏决定独自到毛老师家里去看看,他还为毛老师准备了不少礼物。正要动身,毛老师家隔壁的一位大婶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她交给吴远鹏一封信。
吴远鹏急切地拆开信封,只见毛老师熟悉的字迹再次展现在眼前:
远鹏:
我料定你会回来见我的。可眼见等不到你来,我便要走了,只得留书于你。
你能推断出上次的那封匿名信出自我之手,甚感欣慰!这证明你没有忘记昔日的师生之情。我为有你这个学生而骄傲,自私一点说,我也一直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无时不希望你去实现我的梦想!
我之所以匿名写信,是怕给你压力,但我又希望你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是我写的。因为我想当村干部的愿望也是真的,你也许不理解?其实这很好理解的。我退休后才了解到,村里那些人有正规渠道不走,只迷信走后门拉关系,一味地向你要钱要物,还把这当成自己的功劳,这怎么行呢?我要当村干部就是要阻止他们!他们为什么不替你想想哩?这是在害你呀!
我知道你心肠软,抹不开乡情。可你想过没有,如果为政者都利用职权,把公共资源当成自己的,只为自己身边的少数人所用,这个社会会乱成什么样子?还记得为师给你的毕业留言吗?天下者,非家乡也,更非你的出生地吴家寨 !
切记,你是全市人民的副市长,不是家乡镇里的副镇长,更不是吴家寨村的副村主任!
祝好!
愚师:毛远哲
× 年×月×日
退休赠言范文4
在美国,有一位妇孺皆知的老太太。她的全名叫安娜·玛丽·罗伯逊·摩西,但大家尊敬地称她“摩西奶奶”。她生于纽约州格林威治村一个贫穷的农夫家庭,母亲生育了10个孩子。摩西童年时代只受过零星的教育,12岁就离开父母在别人的农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27岁时,她与托马斯·摩西结婚,这名来自弗吉尼亚州斯汤顿的男子也是农场工人,两人都在斯汤顿谢南多厄河谷的一个农场工作。像母亲一样,她也生了10个孩子。
后来摩西太太重回纽约州,在离出生地格林威治村不远处的伊格布里奇一个农场居家过日子,一晃近20年。她整日忙于擦地板、挤牛奶、装蔬菜罐头等琐事,还抽出时间刺绣乡村景色,并以此为乐。丈夫去世后,她在小儿子的帮助下继续操持农场。后因年事已高,只得退休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摩西太太76岁时患上关节炎,双手因疼痛而不得不放弃刺绣。但酷爱艺术的她并没有善罢计休,开始拿起画笔。
摩西太太在当地展览自己的绘画作品,女儿还将她的画带到镇上的杂货铺里寄售,每一幅只卖2—3美元。就是这些微薄的收入,也许可以为她含辛茹苦抚养的11个孙辈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用。
一天,艺术收藏家路易斯·卡多尔被陈列在杂货店橱窗中的作品吸引,颇感兴趣买了下来,而且提出想多要几幅。为了帮助才华横溢的摩西太太,卡多尔将她的作品带到纽约画商奥特·卡利尔的画廊。从此,摩西太太在当地美术界的名气越来越大。
80岁举办个人画展
摩西太太年过80时,在纽约举办个人画展。此事成为一大新闻,引起轰动。从此以后,她变成了名人,每天收到大量的问候卡。她的作品在艺术市场火爆热销,供不应求。在多次比赛中,摩西太太成为获奖“专业户”。由于电台与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她的知名度超过别的艺术家。
在公众眼里,摩西太太最使人感动的是她挣脱年龄羁绊和突破教育限制的孜孜追求,最令人羡慕的是她取得的巨大成功和幸福的晚年生活。尽管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艺术训练,但对美的热爱使她爆发了惊人的创作力。对于一位年过7旬的老人,在随后20多年的绘画生涯中创作1600幅作品确实不易。她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临摹柯里夫和艾夫斯的图片和明信片开始,随后根据自己早期的农扬生活进行创作。摩西太太的作品丰富多彩,有对童年时代乡村景色的描绘,有对个人生活的记录,有对过往的伤感怀旧,有对永恒东西的向往……摩西奶奶的风景画善于捕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体现出季节、天气和时间的细微差别。她通过自己的发现和感悟,用画笔创造出一种别样的精彩人生,让人们看到了奋斗与战功的希望。
摩西太太上过《时代》和《生活》杂志的封面,作品在一流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过,被大都会博物馆和白宫收藏,个人画展从美国办到法国和英国等地。在摩西奶奶百岁时,纽约州将她生日那天命名为“Grandma Moses Day”,给予了极高的荣誉。摩西奶奶101岁逝世时,美国邮政特地为她发行邮票,表示纪念。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留下千余幅油画作品,代表作有《过河去看奶奶》、《捉感恩节火鸡》和《戚树园里的熬糖会》等,从这些题目就不难领略到她质朴无华、与众不同的“乡土气息”。说起来也许令人不可思议,其中20多幅是在过完100岁生日之后创作的。
100岁为人指点迷津
在2001年华盛顿博物馆举办的“摩西奶奶在21世纪”展览上,有国内外收藏的她的87件经典画作和遗物。其中摩西奶奶1960年寄出的一张明信片格外引人注目,吸引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驻足停留,凝视沉思。明信片虽小,却向人们讲述着一段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故事——
在日本,有一位名叫春水上行的青年,在札幌医学院毕业之后,到医院当外科大夫。然而他从小就酷爱文学,怀抱着当作家的梦想。怎么办呢?是放弃这份收入稳定但自己厌倦的职业去追求心中的目标,还是凑合着当医生了此一生?十分纠结的春水上行决定向仰慕已久的摩西奶奶求教,请她指点迷津。
读了这位28岁年轻人的来信,老太太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心里感慨万千。虽然已经100岁了,但还是坚持要给小伙子回信。她在一张空白明信片上画了一座象征着丰收的谷仓,写下了“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的赠言。
退休赠言范文5
我在一个小县城教了一辈子书,不敢说“桃李满天下”,但也有几千个弟子了。县城本就不大,各行各业都有我的弟子,故我在小城也算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我退休后,喜欢在外边溜达,一路上听着遇到的学生们喊着“老师”心里真比吃蜜都甜。唉,一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就是被学生们记着啊。
但在县城我有一个地方已经十几年不敢踏入了,那个地方倒不是什么县府衙门,只是一个小小的菜市场。这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秘密,要揭开这个秘密还要从十几年前说起。
那时,我在当地教育界颇有名气。因为我擅长做后进生的工作。不管给我多烂的班,多顽劣的学生,经过我一番精心调教后都能重新焕发生机,化腐朽为神奇。
一次,从外地转来一个性情怪僻而又乖张的男孩。他的成绩平平,但恶作剧的思维却无人能及。他把全班不思进取的学生联合在一块,一同在外语老师的课堂上呼呼大睡,还美其名曰,抵制外国文化入侵。他在考试的时候唆使一帮不学无术的学生故意涂错答题卡号码,致使微机无法排序,成绩作废。他打电话让校外人员偷偷送来烟酒食品,在宿舍和一帮臭味相投的学生胡吃滥喝……
学校多次要开除他,我都坚持留下,因为,我就不信世上有打不开的锁。我决定从家庭寻找突破口,打电话叫家长来校想了解情况。家长一接电话,就诚惶诚恐地道歉,老师,孩子又给你惹事了吧?真对不起,我们马上到,马上到!
很快,他父母就怯生生地站在我办公室的门口。一身油渍麻花的工作服都没来得及换就直接从菜市场匆匆赶来。我让他们坐,他们坚持不坐,恭敬而卑微地站着,仿佛两个等待挨训的学生,黑乎乎的手不停地绞着,嘴里不停嗫嚅着道歉的话。
我把男孩叫来,他在父母面前表现得不同以往,乖顺而听话,完全没有了往日的轻狂和浮躁。我了解一些情况之后,和他一起送他父母出校门。他父亲再三向我道歉,而他母亲用手抚平他头上翘起的一撮头发,眼中渐渐泛起泪光。我伸出手和他父亲握别,他父亲受宠若惊,用力在裤子上擦着手,小心翼翼地轻握我手。我用力一握,告诉他我一定好好教育他的儿子。
我看见男孩在旁边神情似有所动。
家长这次来校以后,男孩平静了许久。我那天也观察到他对父母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深深的爱意。我决定就从这里突破来改变他对人生和学习的态度。我隔三差五就会和他来一次长谈。从学习谈到家庭,谈到父母,谈到未来。我竭尽心力地去改变他,几乎把嘴皮子都磨破了,终于收到了一点成效。
他虽然还是听不进课,学不下去,完不成作业。可是,他不再和老师们斗气,也不在课堂上搞恶作剧。考试卷子还是几乎空白,但名字和考号都写得很工整。他的态度一天天好转起来,班里的好学生都渐渐和他交往了。他为自己的变化感到欣喜。我也感受到他对我的感激。他买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把我讲的内容一丝不苟地抄到上面,虽然大部分他还不懂。虽然他的成绩高考是无望的,但是,他的态度让我对他的人生充满信心。
高考临近了,学生们都紧张而亢奋。他却变得焦躁不安,脸上消失了微笑,也不再往那个厚厚的本子上抄东西。整天面对窗外的流云发呆。我心里很难过,却无能为力。高考已经迫在眉睫,他的成绩还在末尾徘徊,他岂能不知自己的命运是什么?
一个阴郁的上午,我凝望着全班的学生,心中万千感慨。三年,我们朝夕相处,共同奋斗,可再有一个星期他们就要面对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高考。高考之后,他们就会风流云散各赴前程。我眼中渐渐涨起热泪。学生们也注视着我,满含热泪和感激。
我用目光寻找着他,他的座位空着,当我想张口询问时,他在门口喊了一声报告。我让他进来,他掠过我身边时,我敏锐地嗅到一丝烟味。我叫住他,问他抽烟了没有,他不说话,我拿起他的手一嗅,烟味极浓。我让他拿出烟来,他还是不说话。他的沉默激起了我的怒火,我伸手他的衣袋,不但有烟还有一封用花花绿绿的信纸写成的信。他下意识地伸手来抢那封信,眼中还潜藏着不安和愤怒。
我真没想到,自己一番良苦用心换来的却是如此的漠视和不敬。我恶狠狠地盯着他,不但没有还给他,还拆开仔细看了。看完,我不禁怒火中烧。高考在即,这既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离别赠言,竟然是一封情意绵绵的情书,还是写给班里学习最好的一个女孩子。我在暴怒中让那封信在垃圾桶上空变成陨落的蝴蝶。他仔细地盯着我的双手在信纸上急速的交错、切割、撕扯。他哭了,热泪顺着脸颊砸到胸前,这是我第一次见他哭。
退休赠言范文6
长期以来,由于功利主义盛行,导致教育过于理性、坚硬,以至整个教育界都笼罩在疲于奔命、不知所以当中,毫无趣味可言。
诗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大部分优秀的诗作都充满禅意和哲理,能对教育产生无形而强大的正面影响。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中国教育的起点就是“诗教”。大力推行“诗教”,通过特定的语言感染来触动师生心灵,可以让日益极速、僵硬的教育慢下来,多一些温情、韧性、哲思和美意。大部分有思想的教育名家如班华、李希贵等,都曾经热爱或推崇学生多读诗、教师要懂一点诗歌欣赏方面的相关知识,许多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突出之处的学校都在大力推行诗教,并形成了鲜明特色。诗教已经成为新时期德育的一种新形式。
无疑,作为心灵的雕塑,教育需要有诗情的参与,需要有诗意的注入,否则,就不可能雕琢出有血有肉、灵魂丰满的作品。我们呼唤诗歌回归校园,不仅是在呼唤一种更为柔软人心的德育方式的回归,也是在呼唤一种良知的回归,呼唤一种能温暖人心的力量的回归。当教育充满了诗意,你会发现坚硬的偏见会变得柔软,钝滞的目光会重新灵动。
让教育多一点诗意,你的眼睛才会多一点光芒。
打造诗意校园、进行诗性教育,是苏州十中多年来的办学特色,让校园洋溢诗意,让教育直抵心灵,是学校多年来的办学追求。所谓诗意校园,不仅仅指校园物质层面的“诗性”建设,更指校园精神层面的“诗性”建设,这与学校提倡的“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个师生的本色人生” 的教育箴言是一致的。就是说,要以师生的健康、快乐、自由发展为第一位,让校园充满着诗性文化的气息,让学生从这个校园里带走 “本真”“唯美”“超然”的精神财富。
因此,所谓的诗意校园,就是要让学生过完整的校园生活,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应该成为他们永恒的幸福记忆。在这里,校园既是学生成长的环境,更是学生成长的现实、历史和心灵的记忆。学校的“每一天”的状态,往往又是由校园的状态和情态所决定和制约的。在苏州十中的校园里,师生的每一天都围绕着“两个目标”: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培养着“三个意识”:本色(本真)意识,平等意识,日常意识;实践着“四个引领”:文化、价值引领,课程引领,经典活动引领。
一、诗意文化、诗意价值的引领
苏州十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前身为名震东南大地的“振华女中”,由王谢长达女士创办于1906年,校园为清代织造署旧址,以宋代花石纲“瑞云峰”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典雅秀美的校园和百年名校的流脉成为得天独厚的校园资源。新时期,学校以“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文化精神为先导,注意处处凸显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注重校园环境育人、文化浸润的特殊功能,体现学校的“书生气”“书卷气”“书院气”,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那么,我们需要创造怎样的“学校教育的每一天”?如何让“每一天”都美好地留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记忆深处?苏州十中追求“每一天”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能唤醒他们自觉“本真意识”“平等意识”“日常意识”的学校日常生活和教育场景。
“本色(本真)意识”,即纯朴、诚实、率真、本分又本色,不做作、不刻意雕琢,做一生有梦的人。“平等意识”,即师生的共同发展,平等的话语权。在苏州十中,师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平等享有,也是精神世界的共同分享。比如,当老师有机会面对一场精彩的报告时,学生也拥有这个机会;当老师在全面规划学校的发展时,学生也能参与其中。为此,学校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设立值日校长等,鼓励学生自主管理,让他们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中实现自身发展。“日常意识”,即重视每一天的学校生活,精心设计、过好每一天,不刻意、不敷衍;注重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并将之当成教育的契机、成长的机会。
二、课程引领
即以德育课程引领学校德育活动。如何丰富学校的德育内涵,让学生能在高中三年“过完整的校园生活”?学校构建了围绕“六种校园”的德育校本课程与活动体系,用“园林、人文、感恩、生命、智慧、创造”等六个主题词来呈现校园文化特征,在高中教育的不同节点和阶段,为教师提供多菜单、模块化的书架式德育课程。“六种校园”是由“诗意校园”催生出来的,并因此衍生了学校的德育校本课程,编写了《诗意校园》一书,将学校多年来的德育活动体系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所谓“六种校园”,也即“园林校园”“人文校园”“感恩校园”“生命校园”“智慧校园”“创造校园”。
整个校本教材六个模块的课程设计旨在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校园生活,而这也正是学校“诗性教育”的目的指向之一。
例如“感恩校园”章节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这样的:首先是创设感恩情境,打造“感恩校园”就是通过校园生活架构起学生道德价值坐标体系,创设倾听、宽容、理解、承接、回报、奉献等感恩与爱的情境。其次是明确尊重价值,以自尊为坐标原点,尊重他人、社会、自然、知识,让学生在自己、他人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再次是构建感恩校园,让校园成为“感恩与爱”教育的理想场所,使得学校的每一天,成为“感受美好生活,领略人间真爱,勇于责任担当”的每一天。该章节设置了三个模块的课程内容,分别是:感受美好生活,珍惜当下拥有(感受);领略人间真爱,感悟生命真谛(领悟);传承优秀文化,勇于责任担当(践行)。
课程的实施方式,则是以环境浸润,以活动引领。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浸润于感恩的环境中,在润物无声中领悟感恩,用自觉的行动去践行感恩。例如“感恩校园”章节的模块一有活动“身边的社会”体验行、大学之道――“印象十中”系列校友报告、探望校友与退休教师;模块二有活动真情速递,感谢师恩、“惜缘”――班级系列主题活动、做一天家庭小主人、模拟家长职业体验、爱的叮咛系列――教师篇、家长篇、社会篇、校友篇;模块三有活动凝眸大家风范,走进校史系列、义卖活动、捐赠、志愿者行动、家长生日会、聆听校长毕业赠言等等。
整个德育课程中所列举的活动案例,全部来自于多年来学校的德育实践。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详实的活动过程再现,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教育的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苏州十中这所“最中国”的园子里将教育事业当艺术品来雕琢的一大批育人者的风采。
三、经典活动引领
即以系列经典德育活动引领学生成长。所谓“经典”活动,就是最具典范性、最富特色、久历弥新的教育活动。经典德育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浸润,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并烙印在学生的内心。为此,学校推出了高一年级“与太阳同行――春天行走活动”,高二年级登山活动――翻越苏州最高峰,高三年级迎新文艺汇演――在校最后一次迎新活动,高三年级挑战极限――“青春风采”拓展训练,校园诗会――五月诗会、十月诗会,“沈骊英班”“何泽慧班”“李政道班”授牌活动,“明天,十中以我为荣”授旗仪式,班训、班旗展示活动,大学之道――“印象十中”系列励志报告等一系列的活动。
例如高一年级“与太阳同行――春天行走活动”。“让我们高尚的灵魂栖息在强健的体魄上”,这是活动的目的所在。为了这一天,同学们要准备好几个月。每年的九月,当高一新生进校不久,学校就会提出来年春天徒步三十公里的行走倡议。从此,同学、老师、家长都行动起来,几乎每个同学每天都要行走一个小时,原本让爸妈汽车接送的学生,改成了每天步行;有些同学也不再骑自行车、电动车,而是每天步行。还有些家长在休息日、节假日,或晚上休闲时间,积极地陪孩子行走。2009年4月24日,学校的首次行走活动从清晨五点到下午两点半,由学校东操场出发,徒步32公里,抵达东太湖。600多名学生完成了90后的“新”。新颖而艰难的徒步,不仅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关注,更让学子们完成了灵与肉的升华。事后,有陪着走完全程的父母激动地说:“今天走完30公里路程,不是我们在陪儿女,而是儿女们陪着我们。一天的行程,浓缩了人生。”在30公里的徒步行程中,同学们获得了成长。而学校的每一届高一新生,都会经历这样的一次行走。在30公里的行程中,老师们看到了责任、看到了友爱、看到了沟通、看到了亲情、看到了坚持、看到了和谐……每个参加行走活动的人心中都会对自己、对30公里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们发现了自己的潜能,突破了自己的极限,看到了蕴藏在自己身上的无穷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相信这种超然的自信将使学生们毕生受益无穷。